傣族的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是什么_羌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习俗活动

由网友(近猪者吃)分享简介:傣族的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是什么少数民族是多才多艺的,而在我国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大家知道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傣族的传统节日又有哪些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傣族的传统节日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

傣族的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是什么

少数民族是多才多艺的,而在我国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大家知道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傣族的传统节日又有哪些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看看这些少数民族春节习俗,与汉族过年都有哪些不同

傣族的传统节日

关门节

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人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秒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

开门节时,农忙已过,天气渐冷,佛教活动也不太多,青年们便可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这时节是傣族文化娱乐活动最多的时候。人们放火花、点火灯、放高升、环游各村寨,十分热闹。

隆示

有的地方又叫“隆赶”。傣语“隆”是指一棵树或一片林,“示”或“赶”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树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树纪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种下的树当作村寨的保护神。

“隆示”的时间在夏历二月,具体时间各村寨不尽相同。一般都是由立寨人的后裔领头,全村男性到一棵专门的树下祭祀,“隆示”期间,相互走亲串戚,互致节日祝贺。男女青年串山串寨,对山歌,找伴侣。大顺寨一带在“隆示”的第二天,青年男女邀约到河里捞鱼捞虾,直至傍晚再将捕获的鱼虾各取少许,放入江河,意为愿来年鱼虾满江河,捕不完,捞不尽,当晚在河畔共餐,男女青年同吃同乐。“隆示”期间,客人准进不准出,定要留下盛情款待,方能了却心意。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历十月,五谷进仓,傣族人民都要择月末的最后一个属龙日叫谷魂。是日,各户都要到田间杀上一只母鸡,点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后取少量秕谷带回家,放入仓库里。以示谷魂已经回家,以后就可开仓用量。

对歌节

每年五月端阳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带着干粮来听唱。对歌节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对象的极好机会。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源于印度,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后来,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之于死地。

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立刻便掉了下来。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

为了避免大火再燃,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整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巡田坝节

巡田坝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迎春歌集会节日。农历正月十三日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汇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树下,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歌手们端着香喷喷的米酒,唱起欢乐的迎春歌、四季歌。人们随着鼓点,跳起对扭舞。

当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一位长者高声宣布“巡田坝”开始时,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们自动组成一支队伍,由扛着彩旗的八个青年领先,大家一路吹喇叭、敲锣鼓、鸣鞭炮、放火枪,浩浩荡荡向田坝挺进……“巡田坝”可谓是傣家人对农业春耕生产的“巡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生产实际,村村寨寨还制定一些乡规民约。

如:全坝子的早稻必须在正月十三日以前栽完;放水灌溉,不得偷水、抢水;任何人不得在禁区内砍一棵树,违者,一般群众罚三十碗酒,三十斤鲜肉;村干部则加倍罚。“巡田坝”体现了傣族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美德。

窝巴节

是傣族祈求渔业和水稻丰收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在大姚湾碧举行。相传古时候外族入侵,傣族的祖先绿拜王不幸战死,傣家在王子青哥和公主红妹的带领下,继续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退到金沙江边。青哥、红妹也被敌人抓获,关进江边岩洞。敌人为把傣家人斩尽杀绝,勾结江崖中一种叫石蛾的妖魔来残害傣家人。

石蛾兴风作浪,黑云翻滚,江水暴涨,恶浪滔天,山洪暴发,山岩垮塌,眼看受尽折磨的傣家人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正在这时,青哥、红妹奋力冲出山洞,与石蛾展开殊死搏斗,使江水退落,稳住了山岩。黑云散尽了,江水退了,山洪停了,傣家得救了,傣家人在金沙江畔安了家,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

但在与石蛾的搏斗中,青哥、红妹中了魔法,变成了青鱼和红鱼。为了纪念青哥、红妹拯救傣家人的功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傣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背着佳肴美酒,来到金沙江边,载歌载舞,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欢庆傣家人战胜恶魔的胜利。这天一早,人们早早地就来到金沙江边,当太阳照到江边的时候,隆重的节日仪式就开始了。

在一名德高望重的傣语长者指挥下,两名傣族壮汉肩抬两条木制的大鱼,一条是青鱼,一条是红鱼,以火枪3响为信号,哨呐引路,吹吹打打把木鱼送到江边沙滩上。众人尾随到江边,在长者的带领下,用盆去端来江水,在欢歌声中纷纷向木鱼泼去。

然后长者用傣语边诵唱着祝福吉祥的话语,边用青松枝蘸着江水,轻轻地洒在众人的头上,人们互相泼水,送去良好的祝福。男女老幼在唢呐、芒锣、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起欢乐的“嘎秧舞”,预祝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鱼儿满筐,水稻丰收。如今,窝巴节聚会地还成了楚雄、丽江及川滇毗邻地区各族群众进行文化、物资交流的场所,每年前来参加节庆和土特产交易的群众达万余人。

花街节

又叫“热水塘花街节”。云南省元江一带傣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举行,节期一天。傣雅人也过花街节,活动内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节期是在农历五月初六。花街节的主要目的是除旧迎新,节日早上,太阳初升之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元江东岸的热水塘草坪,欢歌笑语庆贺节日。

老人们世昔话今,青年们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游戏,尽情欢乐。人们还纷纷就热水塘的温泉沐浴,以除去旧年的污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寻找伴侣。

入夏节

傣语称“豪洼”,意为入夏。时间在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出夏节

傣语称“昂洼”,意为出夏,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约在农历九月中)。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故人们称之为“开门节”。忌禁解除后,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

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羌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习俗活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魅力,并且不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在羌族中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有哪些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羌族的传统节日

羌历年

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3-5天。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

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亢,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

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

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羌族最早是以太阳历推算年月。秦朝时期,太阳历改为月亮历(即现在的农历)。因此,现在的羌历年均以农历推算,即每年的十月初一。

祭山会

也称敬山节、祭天会。以寨为单位进行,从农历三月至六月日期各不相同,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

较普遍为(农历)四月十二。一般在村寨附近神山的神树林举行,男子和未婚妇女参加,他们身着盛装,携各类精美节日盛宴酒食,牵牛、羊、鸡等活畜上山。祭礼由释比或年长威重者主持。祝词颂毕,杀牛、羊、鸡献天神、山神、树林神,燃柏香枝,然后再颂吉祥词,并集体还愿许愿,再给各自许愿还愿,此仪式需长达几小时乃至一天,众人皆叩拜不起,惟有释比或主持者可以活动。

最后盟誓村规民约、祖宗传统后,集体呼号,鸣欢呼,欢宴唱歌跳舞直至尽欢而归。所余食物平均分配给全体人员。

领歌节

羌族节日习俗。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沙朗。她看到人间的男子总是愁眉苦脸,便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日来到一个海子边唱歌跳舞。嘹亮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引来了许多妇女,她们跟着唱跟着跳。

从此,每年这一天,沙朗都到海子边来教妇女们唱歌跳舞。荒淫的寨首想霸占沙朗,沙朗在妇女们的帮助下回到了天庭,从此再也没有到过人间。人们十分怀念她,便于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到海子边唱歌蹯,渐渐形成了领歌节。

早晨,妇女们在一位资历较深的老大姐的率领下,带着祭品和食品,来到寨子附近的海子边,向沙朗敬献供品,祈求庇护。然后,围成一圈,手牵手跳起沙朗舞。黄昏时,妇女们踏上归程。到家后,男人们忙着向她们讨教唱歌跳舞的技艺。

牛王会

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人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妇女节

也叫传歌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起连续4天,由男人做饭带孩子,妇女先到神山石塔沙朗女神处祭礼领歌,后野餐至黄昏而返。是夜家家户户备酒宴迎请妇女们挨户传教从神女处领回的歌舞,通宵达旦,直到第四天全部人家学会方休。如当年此寨死了50岁以下妇女,则志哀不举行活动。

三月三

已婚妇女每年三月三日敬娘娘菩萨,求神赐孩子,保佑孩子平安。

三月十二

每年三月十二日,寨子里要宰一只羊,祈求土地菩萨保佑丰收,并忌路一天,禁止过往行人进村寨,这天称为“青苗会”。

七月七

未婚妇女每年七月七日要做“巧牙会”。即邀约邻近的姑娘们,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十一月一

每年十一月一日,到牛王庙烧香、点蜡、烧纸钱,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菩萨保佑耕牛平安。这天,全寨的耕牛休息一天,所以又称“牛王会”。

山王会

“山王会”是祈求山王菩萨保佑六畜兴旺,庄稼丰收。做会时,要宰一只羊。山王会的会期各村寨不同。

观音会

“观音会”,一年三次,第一次是三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六月十九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村寨内大小人口平安。

川主会

“川主会”,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为单位举行,祭奉川主。当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办宴席,是规模最大的庙会。

祭天会

传统每年统一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后来由于受汉区的影响,六月二十四日合并祭天会、玉皇会、川主会,规模十分宏大,常常有跳神活动,人数数百至上万不等。还有妇女敬神节与汉传娘娘会合并进行,内容与妇女节不同,以敬神和娱乐为主,皆为妇女参加。



羌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习俗活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魅力,并且不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在羌族中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有哪些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羌族的传统节日

羌历年

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

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亢,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

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

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羌族最早是以太阳历推算年月。秦朝时期,太阳历改为月亮历(即现在的农历)。因此,现在的羌历年均以农历推算,即每年的十月初一。

祭山会

也称敬山节、祭天会。以寨为单位进行,从农历三月至六月日期各不相同,亦有每年举行或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

较普遍为(农历)四月十二。一般在村寨附近神山的神树林举行,男子和未婚妇女参加,他们身着盛装,携各类精美节日盛宴酒食,牵牛、羊、鸡等活畜上山。祭礼由释比或年长威重者主持。祝词颂毕,杀牛、羊、鸡献天神、山神、树林神,燃柏香枝,然后再颂吉祥词,并集体还愿许愿,再给各自许愿还愿,此仪式需长达几小时乃至一天,众人皆叩拜不起,惟有释比或主持者可以活动。

最后盟誓村规民约、祖宗传统后,集体呼号,鸣欢呼,欢宴唱歌跳舞直至尽欢而归。所余食物平均分配给全体人员。

领歌节

羌族节日习俗。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沙朗。她看到人间的男子总是愁眉苦脸,便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日来到一个海子边唱歌跳舞。嘹亮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引来了许多妇女,她们跟着唱跟着跳。

从此,每年这一天,沙朗都到海子边来教妇女们唱歌跳舞。荒淫的寨首想霸占沙朗,沙朗在妇女们的帮助下回到了天庭,从此再也没有到过人间。人们十分怀念她,便于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到海子边唱歌蹯,渐渐形成了领歌节。

早晨,妇女们在一位资历较深的老大姐的率领下,带着祭品和食品,来到寨子附近的海子边,向沙朗敬献供品,祈求庇护。然后,围成一圈,手牵手跳起沙朗舞。黄昏时,妇女们踏上归程。到家后,男人们忙着向她们讨教唱歌跳舞的技艺。

牛王会

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人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妇女节

也叫传歌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起连续,由男人做饭带孩子,妇女先到神山石塔沙朗女神处祭礼领歌,后野餐至黄昏而返。是夜家家户户备酒宴迎请妇女们挨户传教从神女处领回的歌舞,通宵达旦,直到第四天全部人家学会方休。如当年此寨死了以下妇女,则志哀不举行活动。

三月三

已婚妇女每年三月三日敬娘娘菩萨,求神赐孩子,保佑孩子平安。

三月十二

每年三月十二日,寨子里要宰一只羊,祈求土地菩萨保佑丰收,并忌路一天,禁止过往行人进村寨,这天称为“青苗会”。

七月七

未婚妇女每年七月七日要做“巧牙会”。即邀约邻近的姑娘们,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十一月一

每年十一月一日,到牛王庙烧香、点蜡、烧纸钱,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菩萨保佑耕牛平安。这天,全寨的耕牛休息一天,所以又称“牛王会”。

山王会

“山王会”是祈求山王菩萨保佑六畜兴旺,庄稼丰收。做会时,要宰一只羊。山王会的会期各村寨不同。

观音会

“观音会”,一年三次,第一次是三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六月十九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村寨内大小人口平安。

川主会

“川主会”,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为单位举行,祭奉川主。当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办宴席,是规模最大的庙会。

祭天会

传统每年统一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后来由于受汉区的影响,六月二十四日合并祭天会、玉皇会、川主会,规模十分宏大,常常有跳神活动,人数数百至上万不等。还有妇女敬神节与汉传娘娘会合并进行,内容与妇女节不同,以敬神和娱乐为主,皆为妇女参加。



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是什么

在少数民族中,他们有着自己本民族的习俗习惯和传统节日,这其中塔吉克族也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活动,那么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他们又有哪些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

迄脱乞迪尔节

“迄脱乞迪尔”是塔吉克语音译,意为“清除烟尘”,是塔吉克人传统的民族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3月,具体日期由该族宗教人士选定。节前家家户户都把家什搬到屋外,用面粉调浆在四壁上刷成美丽的花纹,以示吉祥、清洁。

节日当天早晨,先由一小孩牵头牦牛进屋,给它喂些馕,在它身上撒些面粉,以此象征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在此之后,人才能进屋并将家什搬进屋。最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到各家祝福,人们互相拜访,互道祝福。女人们一般在自家门口迎客,并向客人左肩洒面粉以示吉祥。青年们唱歌跳舞,举行赛马、摔跤等各种体育活动。

灯节

塔吉克语音意合译。意为“点灯节”。塔吉克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时间是在八月举行,历时两天。节前每家用干草作灯蕊。制成蜡烛。节日晚上全家团聚,在房中堆积沙土。家人按辈份依次将蜡烛插入沙土中,尔后在蜡烛前祈祷。节后每家门口点、点燃一灯,象征光明和幸福。次日晚,去家庭草地扫墓。由家长为亡故亲属各插三支蜡烛,然后共进晚餐,节日结束。

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炕中央摆放着一个沙盘,供插酥油灯之用。

全家坐齐后,家长开始叫每个成员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酥油灯,表示兴旺和吉祥。接着,每个人要伸出双手在酥油灯前烤一下,然后祈祷,愿保佑一年平安。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在灯火前共进丰盛的晚餐。餐毕后,户户都要把棉花缠在“卡乌日”草上,扎成火把,并涂上酥油,绑在木杆上插到屋顶点着,使家家的屋顶上火光熊熊,耀人眼目。

这种灯称之为“天灯”,据说可以招来吉祥,带来幸福。“天灯”点燃之后,全家人要肃立在屋前,仰望着“天灯”默默地祈祷,以求平安。与此同时,在自己的房门前还要点火堆驱鬼,孩子们围绕火堆高兴地观看和跳跃。这一夜家家户户火光通明,人们彻夜不眠,通宵达旦地娱乐,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第二天,开始祭祖活动。人们来到墓地,先给每座坟墓点燃三到五支酥油灯,摆上油馕和熟羊肉等祭品,还要用麸皮、面粉、酥油等搅拌成“依德”,并把魂灯插在盘子里,一家老小跪在坟前向亡灵祈祷,祈求祖先显灵保佑全家平安,消除灾难。仪式结束后,各家在墓地互相交换祭祀的食品,友好地围坐在一起进食,并互相祝贺节日。

肖公巴哈尔节

肖公巴哈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它的产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节日当天的清晨,每家先让一名男孩牵头毛驴或一条牛进屋绕行一周,主人给驴喂块馕,在它背上撒些面,把驴牵出去。然后将挪在室外的所有物品搬回家中。接着,人们在众人推举的“肖公”率领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领)带领下,去各家拜年。各家还用面粉做成面牛、面羊和面犁等,喂给牲畜吃。直系亲属纷纷欢聚一堂。各村还举行赛马、刁羊、歌舞等活动。节期一般为两天。

肉孜节

塔吉克人也过肉孜节,但对这一节日却并不十分重视。塔吉克人也作肉孜节乃玛兹,也相互拜节,但却不封斋。在节日来临前,人们打扫室内外卫生,炸馓子,做点心,准备节日食品。一般在礼拜后,人们去墓地悼念亡故的亲人。节日期间人们准备了十分丰盛的食品,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互相祝贺,欢聚一堂。塔吉克人认为封斋是为了清洗罪过。

对此有种种解释,但最重要的是:是否封斋,思想分歧之所在。关于此,塔吉克人中有许多伊斯玛仪派的说法,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塔吉克人不封斋,对肉孜节亦不甚重视。封斋塔吉克语意思是“封日”或“打发日子”,意即如何度过这一天和那40天。由此可见,塔吉克人是不愿意封斋的。

古尔邦节

塔吉克族过古尔邦节的习俗与我国其他民族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为:古尔邦节起始的传说、节日时间、节日礼拜、用作牺牲之物的牛羊等。不同的是:他们是在自己传统习俗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来过这一节日的。塔吉克人在1年前就开始做古尔邦节的部分准备工作了,产羔时期,每户人家就挑选出黑眼睛、毛色纯白的羔羊做上标记,作为古尔邦节的牺牲之物。

节日来临,要将羊血涂于孩子们的额头和面颊,以示吉祥。羊要整煮,然后将其原封不动地送往塔吉克人的宗教活动场所加玛艾提哈那(相当于清真寺),交给有关人员。古尔邦乃玛兹之后,众人整齐地围坐在餐布周围,分食统一分配的羊肉,边吃边回顾一年内发生过的事,同时满怀喜悦地憧憬未来。

食毕,祈祷之后,大家三五成群地去拜节。依照习惯,节日前,家家户户都把房子院落打扫整修一新,并赶制节日新装。妇女们要炸馓子,烤制油馕,制作各种糕点,购买各种糖果等食品,做过节的充分准备。节日期间姑娘媳妇不做针线活儿,不纺线。边远的山区一般没有加玛艾提哈那,牧民们在约定的地点聚齐,做古尔邦乃玛兹,同食作为牺牲的羊肉。古尔邦节的第二天,每家都要带上作为祭品的肉或饭食,前往墓地祭奠亡灵。

皮里克节

皮里克节也是独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十分隆重。由于此节恰好在回历的8月14—15日,因而又称“巴拉提节”。因为“皮里克”(直译为“灯蕊”或“灯”)为整个节日的中心内容,故又称之为“皮里克节”(可直译“灯节”)。

皮里克节要过两天。第一天晚上为“家中皮里克”。先将浸过油的棉花缠在干草棍上,给家中的每个人做两支油烛,做好后将油烛插在一个盛满沙子的大盆内。夜间一家人围坐在插有油烛的大盆周围,主持人先做祈祷。而后呼唤每个人的名字,以知其是否在场。接着燃起油烛,诵读经文,祈求赐福,一家老小也都眼望油烛,相互祝福。仪式结束后,分食节日食物。

翌日,人们相互拜年,夜间举行“墓地皮里克”仪式。各家各户都特意为亡故的亲人牲并准备好各种食物,以便在夜间携往墓地祭奠亲人。墓地皮里克点燃后,一家人蹲在地上祷告道:“祖先们,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对这一世界的贡献、不会忘记你们伟大的亡灵,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遗愿,愿你们的亡灵佑助我们!”而后,各家各户的人围坐在一起,共食带来的食物。

从皮里克节的形成和内容来看,其实质在于赞美火、膜拜火、借火求福。很清楚,膜拜火、赞美火并非是固有的习俗,而是拜火教的核心思想之所在。在拜火教的圣典《阿维斯陀》中,火被神化为具有一系列社会内容的象征物。

祖吾尔节

“祖吾尔”在塔吉克语中为“引水”之意,这个节日属农事节日,反映了帕米尔高原的自然环境以及勤劳的塔吉克人与之相应的生产活动。塔吉克人所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区气候寒冷,居民稀少,冬季山水冻结,春季来临,需要砸开冰块,引水入渠,开耕播种。

但一户人家单独引水开耕绝不可能,须全村人一齐出动,祖吾尔节便是在这一现实基础上形成。每当节日临近,须做一些准备工作,随着春季的来临,要在主要渠道的冰面上撒土(撒土可加快冰融速度)并准备好各种工具,还要烤制3个节日大馕(一个留在家里,两个携往引水工地)。引水这天,全村人在米拉甫(水官)的带领下骑马到引水点,参加破冰修整渠道的劳动。

引水入渠之后,人们聚在一起,共食带来的节日烤馕,小孩子们则相互撩水嬉闹。之后,人们共同祈祷,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接着,人们举行隆重的叨羊、赛马等活动,庆祝引水节,这时,全村一片欢腾。

塔吉克族播种节

塔吉克语叫“台哈莫孜瓦斯特”,意为“播种”。因而,这个节实际上是播种前的一种庆贺活动。每年在春播的头一天举行。

节日前,家家都要烤馕,做一种将大麦碾碎与干酪粒一起煮熟的饭,名叫“代力亚”。节日这一天,全村人聚集田野,祝贺春播开始,各家各户都带一点麦子放在一起,公众推选一位全村尊敬的长辈来撒种。这时被推举的长者喜笑颜开,口中念念有词,拎着种子一把把地向田间早已等待在那里的人群身上撒去,大家抻着衣襟,笑声哗然,望种子撒落处簇拥着,以此表示祝贺。

撒完了种子,由一人牵着一头膘肥体壮的耕牛到地里象征性地犁几下,并撒几把麦种表示开播。然后给耕牛喂些形如犁铧、犁套之类的面食,表示对耕牛的尉劳。再请有福气的老婆婆,坐于地的中间,男主人象征性地围其转圈翻地。意为一家劳作,大家帮忙。因而,在春播期间,村里互助协作,气氛融洽。这正是因为生存条件艰苦,非协作难以生存的写照。



普米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民间习俗活动

普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自己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且也有着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普米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又有哪些民间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普米族的传统节日

小天地神灵的祭祀

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有的在农历三月初二,有的在十月初八)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届时每两户献一头牛,一户献一只羊(以白羊为贵)。祭日当天的拂晓,先把屠宰的牛、羊头蹄心肝供奉诸路天神之前,日出后,开始诵经,祭典有时持续三个月,现已不多见。

转山会

云南省兰坪、宁蒗县普米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兰坪普米族群众请巫师到家中念经,供上祭品祭祖。宁蒗普米族要到狮子山拜干木女神,祭品有水、牛奶和美酒,众人在寨中长者主持下,对着干木女神再叩头。

祭祀仪式完毕,还要举行射弩,摔跤和爬山等文体活动。青年男女随后或沿着狮子山游玩,或进行社交活动,在集会中结识伴侣。来去沿途,不论遇到的是熟人与否,都要热情祝愿问好,男人将携带糖果赠以对方,女人们则赠之以甜酒瓜果。下山时,众人唱着山歌,从另外一条路转回,不能走原路。

在普米族的传说中,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各地的山神都要集中到一个叫“甲双巴拉”的山神那儿去打赌,如果哪个地方的山神赌赢,哪个地方的百姓就会丰衣足食;如果赌输了,这个地方的村寨就不得安宁了。为使本地山神能够取胜,当日人们一大早就上山烧香磕头,护送山神去打赌,祝贺山神凯旋而归,由此形成了普米族的传统节日――转山会。

尝新节

每当大小春收获季节,普米族要举行“尝新节”。就是家家都把新打来的粮食,先酿一坛美酒,并煮新米饭(或做荞麦耙耙),敬供灶神,祭相祖先,人们才开始用新粮。当天还宰鸡杀羊,煮琵琶肉,宴请亲友,庆祝丰收。

普米族在“尝新节”和过年时要给狗喂饭团。丽江普米族儿童取名和举行“入社”仪式时,也须向狗磕头。永胜普米族在父母丧亡当日,孝子(女)无论最先是见人或见狗都要磕头。普米族中传说人和狗调换过寿命,狗搭救了人类,因此,人们对狗就十分亲热和尊敬。这种“敬狗”的风俗,可能是普米族古代图腾观念的残余。

“大年”节

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同,三、五天或十余天节日这天,各家各户在院内、大门外和屋顶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团圆饭,夜间要留人守岁。

当雄鸡啼鸣时,各村寨鸣枪吹锣螺,以示报岁。接着,各家举行祭房头,祈祷平安吉祥、五谷丰收。然后,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地跑到水塘、小溪,水井背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祥。

小过年

又称普米过年,在每年的腊月初六这天,据说这天是普米祖先的诞辰日,所以活动多是进行些祭祖先、驱病魔等的活动。

大公节

流行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当地又称跑马节。节期原在每年农历十一月间,后改在正月择日举行。节日主持人由村寨中有威信的家长轮流担任。他负责凑集买牦牛的钱和分配牛肉。

过节时,全寨男女老少穿新衣,大人在家打扫卫生,准备节日食物,青少年们则到杀牛场去看热闹。由于各村寨过节的日子不同,所以走亲访友者不少,客至,必以牦牛肉敬客。青年男女亦趁节日。走村串寨,结交约会朋友,谈情说爱。

苏里玛节

“苏里玛”是普米语音译,意为酒,可译作尝酒节。流行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无固定日期,一般在收获季节举行。节期1天。过节日每家开一坛新酿成的水酒,除自己品尝外,还要互相赠送品评,看谁家酿的酒最醇香爽口,甘绵味美。

这天,每家都要以新米饭或荞麦面粑粑祭供灶神与祖灵。亲友互访,杀鸡宰羊屠猪,以庆丰收。饮宴时需以饭团喂狗,表示对狗给普米人送来五谷种的谢意,还要于席间唱酿酒歌、敬酒歌、尽情尽兴、尽欢尽乐。

祭龙潭

流行于云南省兰坪、丽江一带普米族地区。普米族有较浓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的习俗,尤其崇拜虎,崇尚白色。他们把泸沽湖称为猛虎湖。他们在新年的大清早要去“抢水”,认为生命离不开水,白雪可以化为水,水结冰是白色,打起的浪花飞沫也是白色,因而崇拜之。节日里,家家都带着祭品到井泉、溪流、潭塘边去焚香祭祀,一般都是去附近供人饮用的水源或湖潭之滨。

普米族把龙潭神视为保护神。传说过去普米人为躲兵燹,离乡背井去逃难,临行前便把带不了的东西都藏了起来。待他们重归故里时,其他东西全部被毁或被掠,只有藏在井里的饭碗还好好的,便认为是龙潭神保护了自己的饭碗,民以食为天,故祭之。

火把节

火把节是拉祜、彝、白、僳僳、纳西、哈尼、佤、布朗、普米等兄弟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除佤、布朗、普米族外,其他六个过火把节的民族,其语言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大多数以上各民族地区。节期除黔西彝族于农历每年六月六日开始外,其余各族的火把节,均于六月二十四、五日开始,连续过3-7天,最多达半个月。节日活动内容,各地有别,基本相同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节前准备各种松明火把,有的高达10米多,于节日夜点燃,举火把走寨串户绕田角,敲锣打鼓奏乐并歌舞呐喊,意在驱邪杀虫祈丰年。

二是祭祀活动,有的宰牛宰羊,有的杀猪杀鸡,祭田公地母等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三是篝火晚会,跳火堆,舞蹈对歌,觅友择偶;举行群众性的赛马、赛歌、头牛、摔跤、射箭、拔河、荡秋千等文体活动和地区性的物资交流与集市贸易。

解放后,节俗中的内容大增,使火把节成为民族团结和预祝丰产丰收的盛会。关于节日来历,清《昆明县志》载?汉之时有彝妇阿南,其夫为人所杀,南誓不从贼,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列,国人哀之,因为此会。

一云南诏皮逻阁会五诏于松明楼,将诱而焚杀之,遂并其他,对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果被焚,慈善迹钏得夫尸以归。皮逻阁闻其贤,欲委擒焉。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有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代人民以火攻战胜魔王的斗争。有的传说,该节起源于彝族百姓用火把烧死天王派到人间糟踏庄稼的害虫。

有的传说,邓赕诏王的夫人白节(即慈善),曾组织群众在羊角上点火把,虚张声势退敌兵,后人怀念她,故有火把节。起源实因当与原始时代的祭火和祈丰年有关。

“雪门槛游山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兰坪普米族传统节日——“雪门槛游山节”。“雪门槛”是雪盘山脉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内唯一“一步望四乡”的地方,自古就是四乡客商和游客往来的要塞。当春寒退尽,山花烂漫时,四乡普米族群众就会身挎四弦琴,携带黄酒和蛋肉,来雪门槛山顶草地过节。

雪门槛游山节是普米族节日中人数最多而宗教气氛较淡的一个节日。不举行宗教仪式,有病的可上山采挖草药,爱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试武艺;年轻人对唱情歌,互诉衷肠;有的人是来谈生意。游山节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属于自娱和交际舞种,人群手拉手围成圆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边舞边弹四弦琴,羊皮“鼓”伴着琴声,加强了节奏和气势,跳一轮共需弹奏十二个舞曲。队形变化丰富,有单圆、双圆、半圆、对跳、开门、翻身、二龙吐水和满天星等。

“大十五节”

宁蒗普米族在腊月十四日过“大十五节”,人们穿戴着鲜艳的新装,扶老携幼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

清明节

这是兰坪、雄西一带普米人民三大节庆之一。活动内容大体与邻近地区的白族、纳西族相似。家家门前插柳、上坟祭祖,青年男女到河边野餐。

端午节

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前往深山绕岩洞,这是一个宗教节日。人们在岩洞的石坑上点酥油灯,熏走鬼邪病痛,吃蜂蜜粑粑,然后到瀑布下洗澡、歌舞。



珞巴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习俗活动是什么

珞巴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中一个民族,珞巴族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也有着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珞巴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又有哪些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珞巴族的传统节日

吉祥年节

除了散居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少部分珞巴人与藏族一道过藏历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珞巴年节是按照本族历法推定,过节时间虽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劳动之后。

珞渝西部的珞巴人约于藏历年二月过“旭独龙节”。过年这天,由“纽布”(巫师)手执一根贴满五彩羽毛的棍子,在村寨里挥舞念经,全村人围拢在一起欢歌起舞,祈祷丰收。年节期间,各家各户都拿出酒肉,在一起聚餐。老人对歌追忆部落的古老历史,青年人对歌表达爱慕深情。夜幕降临后,在熊熊篝火旁,欢歌笑语此起彼伏。

珞渝东部的珞巴人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过“洞更谷乳木”节。他们把年前、牛剁成一块块,分送给家族或母系的亲友,保留着共享劳动果实的古俗。牛肉吃完了,头盖骨却不扔掉,要高高地悬挂在自己家中墙上,作为勤劳和富有的象征,世代相传。

隆洛德节

每年1月或2月举行,具体日期有巫师占卜确定。该节时间较长,前后历时25天。,以免带来灾难,因此需在节日前就杀好猪,做成肉干供节日用。节日期间,各村相互走访和宴请,并举行抱石、跳高和射箭等体育活动。

莫朗节

一般在每年1月或2月的第一天举行。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盛装的男性青少年在祭司的带领下排成单行到一村村去游行。他们经过田地时沿途撒播一些米粒,祭司念诵词,男性青少年们高举刀,发出有节奏的喊声,直到队伍到达村子,青年们边唱边舞。

棱隆社节

每年的1月左右举行,具体日期由纽布杀鸡看肝择定。节日期5天,节日开始的第1天上午,全村落妇女穿着节日盛装,背着竹筐,上山采摘“果嘎木”的树叶,上放若干稻谷,以示新年获得丰收。回到家后,将采回来的树叶捆绑在房梁上,把大米磨粉后拌得粉浆洒在树叶和房梁上,以示吉祥和祈求丰收。节日期间,人们走亲串户,饮酒唱歌,举行抱石、射箭和对歌活动。

居民巴洛萨

意为“12月新年”,节前要准备近1月时间。主要是上山打猎、捕老鼠和下江捕鱼及酿制大量的酒。11月29日家家户户开始杀猪,30日各户在自家粮仓内杀鸡,以祷告神灵来年获得丰收。新年的第1天凌晨,当公鸡第一声鸣叫时,即刹大鸡1只,将鸡肉用清水煮熟全家分食。

彼此祝新年幸福,人人身体强壮。节日期间人们访亲会友,并习惯在新年时举办婚事,欢度年节加上婚筵的喜庆,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洞更谷乳木

这是一个隆重的年节,时间在藏历的十二月十五日。经过一年辛勤劳动之后,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珞巴族的节庆活动,不仅具有预祝和庆典丰收和性质,另外也有维护人丁兴旺、祝福人们免受鬼蜮危害、祛灾保平安的含意。近几十年来,这个藏汉民族过的节,也成为珞巴族必过的节日。

笼德节

为祈求幸福、富裕、在氏族范围内举行的庆祝活动。三年左右举行一次,具体日期由纽布杀鸡看肝卜卦确定。

波布节

“尼波布”意为“盖田间小房子”。这是崩尼部落为夏收作物准备的节日。

旭独龙

这是许多地区的珞巴族纪念和标志节令的一个节日。它的主要内容是祝祷丰收。月亮圆缺变化十二次代表一年,一般珞巴族在过完旭独龙节以后,农时便到了。

昂德林节

珞巴语意为丰收节,珞巴族传统农祀节日。每年收割时节择日举行。临近节日,男人上山打猎,女人收取少许谷物,做熟后请村中老人尝鲜,剩下的喂狗。节日期间,全村男女共同欢宴,晚上喝酒对歌直至天亮,歌词主要是关于农业的起源和男女的贡献。

珞巴族认为是男子开辟地,才使妇女们有了可以耕种的田地,女子则发现了种子,学会了种田收获了粮食,酿出美酒,保证了民族的繁衍。这一节日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既收祈祥福,又祭祖先祀。珞巴族很重视收割期,一旦开镰收割,男子一早下地,一日三餐都不能同妇女在一个火塘吃。艰苦的收割期一完,自然要无所顾忌地尽情玩乐。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