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房屋以什么为主_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作用

由网友(狂起来连自己都怕怕)分享简介: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房屋以什么为主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房屋以什么为主窑洞。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

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房屋以什么为主

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房屋以什么为主

黄土高原 中国地形区 搜狗百科

窑洞。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窑洞怎么挖?

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但是他的开凿真的如我们想象中挖个洞那么简单吗?虽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但是我们从实地考察窑洞现状中可以发现单孔窑洞的宽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间,高3.7米到4米之间,交口0.3米到0.4米。进深有1.7米到1.9米,平桩高有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虽无幸看到窑洞的建造过程,但是碰到了正在修建的窑洞,从中了解到现代所修窑洞基本上是在祖辈传下来的基础上翻修的。我们从他们修在工人口中和资料中得知他们的挖掘方法。

首先是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窑洞类型先确定。如果门前有沟洼,可用架子车把土边挖边推进沟里,这样扔土方便,就比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院,经济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机械施工的,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地担上来,非常辛苦。过去人们修庄子,只有利用农闲、雨天挖土运土,起早贪黑移的干活;饭前饭后的挤时间,能担一担是一担,肩上的皮脱了一回又一回,双手上的茧子磨起一层又一层;常常是老幼不得闲;这一辈人完不成,下辈人接着干。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作“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好的话就能在黄土上刮出美妙的图案。

其次是打窑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有利于窑洞环境,对身体好,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

经过这几步的挖掘修整,窑洞基本挖成。

由人们劳动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比较坚固、耐用。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窑洞。民间也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经过几辈人,风雨过来,几易其主,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窑洞的废弃越来越多,挖掘的很少,这种挖掘方式会越来越不被人知道,这成为一种趋势。但还是希望在这些窑洞存在的时候,还有一些挖掘窑洞的人时,保存一些资料,希望的是这种精神能被人继承,让我们这些中华子孙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它。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作用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形成原因是:

1、黄土高原原来是一片湖区,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这里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南印度洋推来的地球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以至把整个湖区慢慢的推升起来,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_而下,向东方的底洼地区涌去,流向东海。巨大的洪水带着泥土在华北平原上堆集,为以后华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2、在时间的推移下,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终于,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终于干枯,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也就成了今黄土高坡的地貌。随着湖水的干枯,高原的形成,气候也渐渐变冷,就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拓展资料: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在线”科学智慧火花栏目网)

为什么会形成黄土高原?

从黄土高原发展历史分析,黄土的物质来源及搬运外营力,在早、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有较大差异.目前源区所在地,也就是黄土发育最完整的地区,早、中更新世时是一个盆地,盆地中的物质来源主要来于周围山地的风化壳。

而根据早、中更新世黄土层底部常常是粉砂层或混杂带(红、黄相混的亚粘土),黄土本身较为致密,其内部有微层理、粘土团块等结构特征,因而确定搬运外力主要是水。至于晚更新世晚期,黄土撅区已由盆地被抬高为塬,并考虑到处于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沙漠已发育完善,故此时黄土物质来源主要是北部沙漠区,搬运营力主要是风。这一点从马兰黄土的疏松结构、成分单一等特征上可以得到证实。

黄土的形成除了水、风等外营力将周围物质搬运堆积外,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形成黄土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黄土物质堆积后必需要有一个风化过程,即黄土化过程。所以促使黄土化的原因除生物作用外,在特定的干早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碳酸盐化的作用是黄土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土成因全应视作复合成因。

20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地学界对黄土高原的成因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后来认为黄土有复杂的形成过程,但风成过程是黄土形成的主要过程。

扩展资料:

从黄土高原的环境演变来看(沉积规律和植被演替),该区四个植被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森林草原、干草原及中温带荒漠草原该区)基本上在全新世早中期己经形成。黄土高原地带性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呈带状变化,特别是西周至战国时期已与现代植被带基本相似,其间伴随气候变化植被带界线虽有南北移动,但植被带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变化很大,总的变化趋势是林草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的不断缩小和破坏。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破坏的原因除了气候变化外,主要是人为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所以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主要是在人类生产和建设中对植被的破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而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是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区域,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是高原内部间歇性的大面积整体抬升,同时周围的拗陷区域不断地沉降。从黄土高原广大地区河谷多发育有3-4级阶地等判断,第四纪以来黄上高原以抬升为主,抬升幅度在150-30米,地壳抬升有利河流下切和侵蚀地貌发育,也有利于土壤侵蚀过程的加强。黄土高原内部六盘山是新构造运动的抬升中心,据现代水准测量,目前的抬升速度为20毫米/年。六盘山以西地区抬升量大于以东地区,抬升最快在华家岭一带,据1934-1955年陇海铁路水准测量,陇西、渭源等地现代抬升速度为31.4毫米/年,隆德、庄浪一带沟床下切速率达45-240毫米/100年。华家岭以南地区河谷狭窄,一般有3-4级阶地,华家岭以北河谷较宽阔,只有2-3级阶地发育,所以华家岭以南抬升幅度更大。六盘山以东地区白于山至东胜一带是新构造运动抬升的中心。保德附近现代抬升速度在3毫米/年左右。山西台背斜新构造运动抬升幅度较大在五台山-恒山一带,这从五台山、恒山山前发育的串珠状洪积扇可以得到证明。第四纪黄土高原在抬升的同时,边缘拗陷区如银川平原、汾渭谷地在大幅度下沉,渭河平原固始凹陷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接近1000米。据地形变形资料,汾渭地堑的下沈速度为3毫米/年。黄河自140万年前后冲出三门峡后,汾渭谷地是黄河中游众多支流的侵蚀基准面,一方面黄土高原不断抬升,另一方面汾渭谷地持续下沉,必然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起促进作用。地震是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的强烈表现形式,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震记载进行统计,可以反映出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新构造运动的强弱变化过程。

黄土高原的基岩构造

黄土高原基岩构造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西域陆块,东部属华北陆块。六盘山以西黄土高原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构造特征,陇中盆地黄土下伏基岩为直接堆积在古老岩层之上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的甘肃群。甘肃群堆积后,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挑河、祖历河、葫芦河随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甘肃群为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岩性差,抗蚀力较弱,在地下水浸泡和润滑作用下极易发生重力侵蚀,常形成大型滑坡。六盘山以东的华北陆台由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构成,中间夹以黄河凹陷。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是未经褶皱变动的前震旦纪陆台。

陕北、陇东和晋西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在中生代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当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与今况刚好相反。西北部堆积了厚达1500米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序列。其中神木,准格尔旗一带广泛出露的中生代灰绿色、黄绿色长石砂岩,当地叫砒砂岩,极易风化侵蚀,是当地及黄河中粗砂的主要来源。燕山运动使鄂尔多斯台向斜抬升,边缘发生断陷,形成汾渭谷地等一系列地堑谷地,到第三纪的中新世末鄂尔多斯台向斜成为准平原。上新世鄂尔多斯高原长城以南的准平原面上广泛堆积了三趾马红土,从三趾马红土的分布和厚度看,上新世时长城以南,渭北北山以北,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是一个浅凹形的巨大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己与今相同。三趾马红土透水性极差,是黄土下覆的主要不透水层,而且三趾马红土容易吸水膨胀,是黄土高原大型滑坡的主要滑移层。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鄂尔多斯高原边缘如汾渭地堑谷地进一步发展,同时高原整体发生掀斜运动,使地面形成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斜面,控制着河流的流向。在地貌演变过程中沟谷的发展,谷间地有些形成面积不大的平台,有些成为长条状或椭圆状丘陵,它们是鄂尔多斯高原塬、梁、峁地形的基础。

山西台背斜包括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五台山是山西台背斜最古老的部分,并以此为顶点向南沿伸,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吕梁山,两山之间为凹陷部分。古生代以来,凹陷部分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物。燕山运动后山西台背斜中部受断裂作用晋中大断谷开始形成。中新世末晋中南的漳沁地区形成准平原,其后接受了上新世的三趾马红土堆积。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西台背斜进一步上升,晋中断谷不断发育,河流下切,到更新世黄土堆积时地面形成起伏较大的丘陵、成为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特征。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作用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气温

黄土高原区域年平均温度为3.6~14.3℃,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作用


降水

黄土高原东西之间的降水有较大差异,由于位于中纬度地带的东部季风区,又属高空盛行西风带的南部。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夏季黄土高原近地面处于大陆热低压槽的前部,而高空则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和控制之下,盛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湿度较大,经冷空气的激发作用形成大面积降水,成为黄土高原降水的主要来源。秋季暖湿的海洋气团南退,冷空气进入黄土高原,但因南退的暖湿海洋气团受秦岭的阻挡,而变性大陆性气团侵入很快,形成较多的锋面降水。由此造成了黄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的降水特征,年降水量为150~750毫米。该区域东南部的汾渭盆地和晋南,豫西黄土丘陵区,年降水为600~750毫米,是该地区降水最丰沛的部分,而位于西部和西北部的宁夏,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带,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甘肃靖远-景泰-永登一线,年降水量为150~250毫米。降水400毫米等值线通过榆林,靖边,环县,固原北部一带,将整个黄土高原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一年之中,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冬季降水一般只占到5%左右。而且由于季风的影响造成区域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均,变率大的特点,区内降水量的年相对变率平均为20~30%,季节降水的相对变率更大,多在50%~90%。丰水年的降水量往往是枯水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再有就是区内极容易产生暴雨天气,相对集中于陕北、晋西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最大暴雨强度高达2毫米/分钟以上。

蒸发

黄土高原的成因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成因是啥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作用


2、由于气候干燥而寒冷,狂风肆虐,漫天飞扬的沙尘落到湖泊,沉入湖底。在时间的推移下,湖水变得越来越少,黄土被抬出水面,而渐渐形成高原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下面是我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戈壁沙漠等干旱地区,白天和夜晚气温相差非常大,而岩石内部不同矿物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长期反复膨胀、收缩作用,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变得松了,从而开裂、剥落,产生沙粒和粉尘。沙漠中的砂粒被风长年累月地吹来吹去,互相碰撞打击,产生许多细小的尖角颗粒,它们就是形成黄土的主要物质。西北风从坡上刮过,沙尘被卷上大空飞向远方,越细的沙尘飘得越远。

中国的黄土堆积区域,正是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粉尘降落的地方。在中国地图上,大致可以自西向东看到戈壁一沙漠一黄土这样岩石沉降颗粒逐渐变小的顺序。黄土高原,是几百万年的“沙尘暴”堆积的结果。

在我国,黄土遍及陕西、宁夏、山西、河南、甘肃、新疆、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分布面积达44万多平方千米。在这些地区,黄土的发育程度不完全相同,据勘察,有的地方厚度仅10余米,有些地方黄土厚度局部达到400多米,以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一带发育最好。

黄土高原气候类型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1、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由于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这种土壤本身的土质就十分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

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之为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下面由我为你详细介绍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等相关知识。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


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岩石受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论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洪水论

科学家认为,黄土中粗粉沙的含量由西北向东南减少,而黏土的含量由西北向东南增加,这种“阶梯式”的分布规律与地势相吻合(东南海拔较低,西北较高),更像是洪水造成的。

风成论

长期以来的观察研究认为,黄土高原是由有西北向东南的风造成的,风沙带来了黄土高原。但是,区区沙尘暴能形成如此巨大的一座高原,就算积起的黄沙不被吹散、冲走,沙尘暴所带来的黄沙也不足以形成如此宏伟的一座高原。

争议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论”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 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6]

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所造成的。

考证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市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

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 种植 物孢粉的记录。

黄土高原的生态资源

矿资源

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

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陕西榆林市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

但是,在矿藏量巨大的同时,植被量的日益减少已经成了黄土高原的一大灾害,截至200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仅为58%左右。

水资源

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的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谷地少。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减少,山区大于原区谷地。全区地表水资源105.56亿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亩均263立方米。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制造窑洞所利用的性质)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7、8、9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滥伐滥垦

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

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

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导致恶果

1、带走肥沃的泥土,使植被更加难以生存,致使恶性循环。

2、增多、扩大并且加深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3、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的泥沙,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对黄河下游的居民造成了危害。

4、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贫困加剧→单纯追求多产粮食→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由于气候干燥而寒冷,狂风肆虐,漫天飞扬的沙尘落到湖泊,沉入湖底。在时间的推移下,湖水变得越来越少,黄土被抬出水面,而渐渐形成高原

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而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是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区域,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是高原内部间歇性的大面积整体抬升,同时周围的拗陷区域不断地沉降。从黄土高原广大地区河谷多发育有3-4级阶地等判断,第四纪以来黄上高原以抬升为主,抬升幅度在150-30米,地壳抬升有利河流下切和侵蚀地貌发育,也有利于土壤侵蚀过程的加强。黄土高原内部六盘山是新构造运动的抬升中心,据现代水准测量,目前的抬升速度为20毫米/年。六盘山以西地区抬升量大于以东地区,抬升最快在华家岭一带,据1934-1955年陇海铁路水准测量,陇西、渭源等地现代抬升速度为31.4毫米/年,隆德、庄浪一带沟床下切速率达45-240毫米/100年。华家岭以南地区河谷狭窄,一般有3-4级阶地,华家岭以北河谷较宽阔,只有2-3级阶地发育,所以华家岭以南抬升幅度更大。六盘山以东地区白于山至东胜一带是新构造运动抬升的中心。保德附近现代抬升速度在3毫米/年左右。山西台背斜新构造运动抬升幅度较大在五台山-恒山一带,这从五台山、恒山山前发育的串珠状洪积扇可以得到证明。第四纪黄土高原在抬升的同时,边缘拗陷区如银川平原、汾渭谷地在大幅度下沉,渭河平原固始凹陷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接近1000米。据地形变形资料,汾渭地堑的下沈速度为3毫米/年。黄河自140万年前后冲出三门峡后,汾渭谷地是黄河中游众多支流的侵蚀基准面,一方面黄土高原不断抬升,另一方面汾渭谷地持续下沉,必然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起促进作用。地震是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的强烈表现形式,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震记载进行统计,可以反映出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新构造运动的强弱变化过程。

黄土高原的基岩构造

黄土高原基岩构造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西域陆块,东部属华北陆块。六盘山以西黄土高原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构造特征,陇中盆地黄土下伏基岩为直接堆积在古老岩层之上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的甘肃群。甘肃群堆积后,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挑河、祖历河、葫芦河随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甘肃群为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岩性差,抗蚀力较弱,在地下水浸泡和润滑作用下极易发生重力侵蚀,常形成大型滑坡。六盘山以东的华北陆台由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构成,中间夹以黄河凹陷。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是未经褶皱变动的前震旦纪陆台。

陕北、陇东和晋西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在中生代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当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与今况刚好相反。西北部堆积了厚达1500米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序列。其中神木,准格尔旗一带广泛出露的中生代灰绿色、黄绿色长石砂岩,当地叫砒砂岩,极易风化侵蚀,是当地及黄河中粗砂的主要来源。燕山运动使鄂尔多斯台向斜抬升,边缘发生断陷,形成汾渭谷地等一系列地堑谷地,到第三纪的中新世末鄂尔多斯台向斜成为准平原。上新世鄂尔多斯高原长城以南的准平原面上广泛堆积了三趾马红土,从三趾马红土的分布和厚度看,上新世时长城以南,渭北北山以北,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是一个浅凹形的巨大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己与今相同。三趾马红土透水性极差,是黄土下覆的主要不透水层,而且三趾马红土容易吸水膨胀,是黄土高原大型滑坡的主要滑移层。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鄂尔多斯高原边缘如汾渭地堑谷地进一步发展,同时高原整体发生掀斜运动,使地面形成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斜面,控制着河流的流向。在地貌演变过程中沟谷的发展,谷间地有些形成面积不大的平台,有些成为长条状或椭圆状丘陵,它们是鄂尔多斯高原塬、梁、峁地形的基础。

山西台背斜包括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五台山是山西台背斜最古老的部分,并以此为顶点向南沿伸,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吕梁山,两山之间为凹陷部分。古生代以来,凹陷部分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物。燕山运动后山西台背斜中部受断裂作用晋中大断谷开始形成。中新世末晋中南的漳沁地区形成准平原,其后接受了上新世的三趾马红土堆积。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西台背斜进一步上升,晋中断谷不断发育,河流下切,到更新世黄土堆积时地面形成起伏较大的丘陵、成为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特征。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气温

黄土高原区域年平均温度为3.6~14.3℃,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降水

黄土高原东西之间的降水有较大差异,由于位于中纬度地带的东部季风区,又属高空盛行西风带的南部。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夏季黄土高原近地面处于大陆热低压槽的前部,而高空则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和控制之下,盛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湿度较大,经冷空气的激发作用形成大面积降水,成为黄土高原降水的主要来源。秋季暖湿的海洋气团南退,冷空气进入黄土高原,但因南退的暖湿海洋气团受秦岭的阻挡,而变性大陆性气团侵入很快,形成较多的锋面降水。由此造成了黄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的降水特征,年降水量为150~750毫米。该区域东南部的汾渭盆地和晋南,豫西黄土丘陵区,年降水为600~750毫米,是该地区降水最丰沛的部分,而位于西部和西北部的宁夏,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带,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甘肃靖远-景泰-永登一线,年降水量为150~250毫米。降水400毫米等值线通过榆林,靖边,环县,固原北部一带,将整个黄土高原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一年之中,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冬季降水一般只占到5%左右。而且由于季风的影响造成区域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均,变率大的特点,区内降水量的年相对变率平均为20~30%,季节降水的相对变率更大,多在50%~90%。丰水年的降水量往往是枯水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再有就是区内极容易产生暴雨天气,相对集中于陕北、晋西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最大暴雨强度高达2毫米/分钟以上。

蒸发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1、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由于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这种土壤本身的土质就十分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详细的解释: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形成原因是:

1、黄土高原原来是一片湖区,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这里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南印度洋推来的地球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以至把整个湖区慢慢的推升起来,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_而下,向东方的底洼地区涌去,流向东海。巨大的洪水带着泥土在华北平原上堆集,为以后华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2、在时间的推移下,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终于,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终于干枯,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也就成了今黄土高坡的地貌。随着湖水的干枯,高原的形成,气候也渐渐变冷,就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拓展资料: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在线”科学智慧火花栏目网)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怎样造成的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骨谷、盆地相间分布。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黄土高原原生黄土是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堆积物,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经洪积、冲积改造而成的。在第四纪黄土堆积时期,随着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旋迥,黄土地层呈现黄土与古土壤的更替变化。根据黄土中的古土壤,黄土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上、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怎样造成的


在时间的推移下,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终于,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终于干枯,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也就成了今黄土高坡的地貌。

随着湖水的干枯,高原的形成,气候也渐渐变冷,大象犀牛等等热带动物也就慢慢灭绝了,就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形成即不能说单纯是风形成的,而也不能说是一次性洪水灾害形成的。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别条件下,慢慢由风尘和湖水相互容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地层科学的解释。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扩展资料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

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到3000米。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基岩构造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西域陆块,东部属华北陆块。六盘山以西黄土高原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构造特征,陇中盆地黄土下伏基岩为直接堆积在古老岩层之上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的甘肃群。

甘肃群堆积后,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挑河、祖历河、葫芦河随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甘肃群为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什么 形成原因有哪些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有哪些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怎样造成的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怎样造成的


六盘山与吕梁山之.司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1000~2000米,是黄土高原的主体。吕梁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降至500~1000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

据此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由于气候干燥而寒冷,狂风肆虐,漫天飞扬的沙尘落到湖泊,沉入湖底。在时间的推移下,湖水变得越来越少,黄土被抬出水面,而渐渐形成高原。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而且起伏是比较大的,从远处看起来是不平整的。

黄土高原是位于中国中部,是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合称为中国四大高原。黄土高原是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等高原组成的。黄土高原的黄土面积是63.5万平方千米。黄土高原自东向西全长一千多千米,自南向北宽有750千米。

黄土高原还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有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黄土高原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黄土高坡男声原唱

原唱是∶那莫。

歌词∶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

祖祖辈辈留下我。

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

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哦 。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日头从坡上走过。

照着我的窑洞

晒着我的胳膊

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为什么土鸡蛋的蛋黄颜色特别黄

土鸡蛋的蛋黄颜色,最常见的有四五种:橙红,淡黄,金黄,黄黑色(此种蛋黄最容易被当成坏蛋,其实它是正常的)等。

因为土鸡散养在户外,摄取的食物是粗谷杂粮,虫子野草,其食物种类相当杂乱。

一般来说土鸡若吃青草较多,青草里富含胡萝卜素,蛋黄多为橙红色。

若吃玉米较多,蛋黄多为金黄色。

吃蚯蚓,蚂蚁,毛毛虫较多,蛋黄多为黄黑色。

不同土鸡所产蛋黄颜色不一,就连同一只土鸡不同天内所产蛋黄颜色也不一样。不但蛋黄颜色杂乱无章,而且鸡蛋个头大小,外壳形状也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

总结来说:

这都是由于食物的多样性,水源,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造成的。而养殖场里的蛋鸡是圈养在室内,吃的是统一配方合成饲料,其蛋黄颜色往往是整齐划一,而且在个头大小,外观形状都有相当规律性可循。



房屋居间合同无效是什么原因

合同无效需要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来确认: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情形,就是合同无效的情形。



房价高的原因是什么

1、80后引发购房热潮: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婴儿潮往往伴随着经济繁荣发展与房价快速上涨,而80后搭上了计划生育的末班车,成年后将会密集结婚生子,引发一阵购房热潮。

2、货币大量增发: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出口型经济的需求,也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导致货币大量增发,这样房价肯定会持续上涨。

3、计划生育的人口红利:这批婴儿潮几乎严格遵守了计划生育,因此他们的父母得以有较低的抚养成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本,投入到劳动和投资当中,提升经济的增长。

4、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比如中国成功加入wto,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中国大量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大量商品输出,这个经济模式在加入wto后格外奏效,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5、经济体制改革:比如从计划经济式的福利住房时代,向商品房制度改革,让房屋的价格货币化,当然也极大的能提升房价。

6、城镇化建设加速:人口从农村和小乡镇涌现各级城市,人口的快速集聚,带动了资源集中和经济活动的活跃度,提升了房地产的价值,自然推动价格提升。

7、投资渠道匮乏:近年来,股市低迷,银行理财收益较低,网贷风险又大,而保险、基金等又太小众化,老百姓投资渠道匮乏,在他们看来只有投资房地产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8、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有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土地价格不断升高才能维持当地的财政支出,而土地价格不断升高最终会导致房价也持续上涨。

9、房奴不允许房价下跌:对房奴来说,房子是他们主要的资产,而他们辛苦了一辈子终于买到了房,不可能允许房价下跌,只会让房价越来越高。



黄土高坡指的是哪

黄土高坡不属于具体某一个省,它是跨越好几个省份的,包括陕西省、山西省、青海省、甘肃省、宁夏自治区、河南省。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