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属于哪个民族?云南纳西族的文化_云南丽江有哪些民族?蕴含纳西文化精华

由网友(大大滴懶潴)分享简介:东巴属于哪个民族?云南纳西族的文化纳西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民族,并且创造了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这样的一个优秀的民族,他们的纳西族文化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东巴民族,指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纳西族文化也被称为东巴文化。东巴,即东巴文化,也指...

东巴属于哪个民族?云南纳西族的文化

纳西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民族,并且创造了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这样的一个优秀的民族,他们的纳西族文化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云南丽江拯救东巴文化

东巴民族,指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纳西族文化也被称为东巴文化。

东巴,即东巴文化,也指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祖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的具体表现:

1、文字: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特点:这些字形带有浓厚的图画味道,但是每个图形都已经有了它固定的概念、固定的线条和笔法,有了固定的读音,已经成为表示语言里某个字、词的符号。显而易见,它是介乎于图画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的一种文字符号。

2、艺术

舞蹈:东巴舞蹈是指东巴教的进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来源于古代纳西言辞的社会生活,不少动作都是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的,形象十分生动,它表现了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

服饰:纳西族服饰也是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这主要体现在纳西族妇女的服饰上。她们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个刺绣圆盘所象征的一样,肩担日月,背负星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她们日夜操劳,几乎担负了所有的家务劳动。

音乐: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有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并伴有器乐,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巴唱腔音乐有五十种左右,吟唱以纳西民民族曲调为基础,在器乐上主要是用板铃、板鼓、锣、钹等,节奏单一,谱点简单。

绘画:古老的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绘画艺术具有象形文字经典所具有的五个艺术品特性,即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画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

3、宗教

经文:东巴经文是东巴文化的核心和内涵。由于东巴经是用原始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一般人不易释读,所以,东巴经一直被视之为“天书”。其中,《东巴经》比较完整地记载着反映纳西族远古时期生活的神话,其数量质量都很惊人。他不仅对后来纳西族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大大丰富了祖国各民族的神话宝库。

仪式:多达30多种的东巴教仪式是纳西东巴文化的主要载体,即用象形文字记载在东巴经书里的内容通过各种宗教仪式表现出来,并以宗教仪式传承下来。主要有祭天;祭署;祭风;祭丁巴什罗;素祖;汝众华;占卜。



云南丽江有哪些民族?蕴含纳西文化精华

丽江古城,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此外,丽江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居住地,有着绚丽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云南少数民族中看看丽江到底有多少民族。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共有汉族、纳西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白族、傣族、苗族、回族、藏族、壮族、摩梭人12个世居少数民族。

2010年丽江市5个县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37893人,占总人口的43.2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06876人,占总人口的56.79%;

其中,彝族人口为243282人,占总人口19.54%;纳西族人口为240580人,占总人口的19.33%;傈僳族人口为115730人,占总人口的9.3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6751人,增长了11.8%,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了0.5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61372人,增长了9.51%,占总人口比重减少了0.5个百分点。

彝族

彝族,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傈僳族

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丽江地区和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节日有傈僳族新年阔时节日,刀杆节。



民族文化:纳西族的语言文字

纳西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而着称于世。纳西语是纳西族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而纳西族的文字有东巴文和哥巴文,是纳西族文化重要的内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放射出璀璨光芒的瑰宝。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活着的原始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书写成的两万余册东巴经籍,是关于纳西族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进程的百科全书。

东巴语言

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约有26万人,占总人口的87%。纳西语的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s——o——v)。

东巴文字

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

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东巴文字的载体东巴纸是古时东巴专用,用以书写东巴文字的纸张。其工艺纯属手工作坊,只有出自此作坊的东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于魅力的。东巴纸由和圣文老师的祖先在300年前发明自制的,失传10多年后,又由和老师重新恢复了东巴纸的生产,并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了书画纸、装裱、高档名片、压花书签、压草封活面藏经纸等系列,它工艺精美的质地、防虫驻的特点,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

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

白地东巴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有五千多卷。白地东巴纸为弘扬东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我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



东巴画是纳西族文化艺术的一项

在远古时代汉字尚未形成,人们的交流常常需要用作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最早的汉字。后来时代发展,汉字的出现让人们的文字更通俗易懂。绘画则成为更高层次的艺术,民间流传的画大多是与百姓平常生活有关。各民族也有各自的画术,那么,你想知道纳西族的东巴画艺术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纳西族文化吧!

老的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内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

它主要用于东巴教的各种仪式中。它以东巴教中的诸鬼神为绘画对象,常见的有经书的封面和题图,做佛事时用的布帛(卷)画、木牌等,主要用于东巴教的各种仪式中。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廊,然后敷以各种自然颜色,绚丽多彩,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色。

其绘画形象具有强烈的原始意味,以线条表现为主,并不注重事物外部的形体比例,但朴实生动,奇异诡谲,野趣横生,色彩多用原色,鲜艳夺目。许多画面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征,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

历史发展

东巴的经卷图画包括东巴图画文字、封面装帧画、经书扉页和题图等。东巴的木牌画是在简制的木牌面上绘制出的图像,它主要用于纳西族的插地祭祀活动,与两汉时期中国西北部古羌人“人面形木牌”有着渊源关系。

东巴画主要取材于东巴经籍,并多为精工彩绘制成,各种神灵鬼魅、鸟兽虫鱼、树木花草、人物形象等跃然画中,栩栩如生。且东巴绘画艺术具有象形文字经典所具有的五个艺术品特性,即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

20世纪80年代,纳西族一些年近古稀的老东巴又提起画笔绘制东巴画,一批中青年画家还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大量的现代东巴画,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重又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这些画以其古朴神秘的气息、浓郁的民族特色引起了国内外美术界的热诚关注,不仅多次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展出,而且还应邀远赴美、日、韩等国展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戈阿干等纳西族艺术家还更进一步地将东巴画制成蜡染、扎染、陶瓷、挂毯等艺术品,深受本民族群众和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内容分类

东巴画按其形式与所反映的内容,其中有的画甚至还有专门的画谱,可供后人临摹。

东巴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木牌画

分尖头形和平头形。尖头木牌画,一般画神的形象,插于上方神坛前,平头木牌画,画鬼的形象,插于下方鬼寨中。

东巴木牌画在艺术上,图画和象形文字混合使用,有的构图上端画日月星辰云风,中间画鬼神像,下端画祭品宝物。图像造型奇特,形貌古朴,线条粗犷,笔法流畅,具有先民原始艺术的特点。小小的木牌上,同样可以容纳西先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在举行祭风仪式时,东巴们用木牌画超度殉情死去的亡灵,让它们顺利回归天国。木牌上铭刻着人世间的悲欢苦乐,木牌画中原始宗教观念与民俗人情相互交融。

经书绘画类

经书封面装饰画,经书扉页画,题图和画谱“冬模”等。



文化艺术遗产 纳西族东巴画传承现状

文化艺术遗产可以说是物质遗产也可以说是精神遗产,现如今的纳西族东巴画已经鲜少有人懂得绘画。不止如此,现如今仍有很多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成了一个濒临灭绝的状态。

那么,本期了解纳西族东巴画传承现状。

老的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内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

它主要用于东巴教的各种仪式中。它以东巴教中的诸鬼神为绘画对象,常见的有经书的封面和题图,做佛事时用的布帛(卷)画、木牌等,主要用于东巴教的各种仪式中。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廊,然后敷以各种自然颜色,绚丽多彩,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色。

其绘画形象具有强烈的原始意味,以线条表现为主,并不注重事物外部的形体比例,但朴实生动,奇异诡谲,野趣横生,色彩多用原色,鲜艳夺目。许多画面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征,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

20世纪80年代,纳西族一些年近古稀的老东巴又提起画笔绘制东巴画,一批中青年画家还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大量的现代东巴画,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重又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这些画以其古朴神秘的气息、浓郁的民族特色引起了国内外美术界的热诚关注。

不仅多次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展出,而且还应邀远赴美、日、韩等国展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戈阿干等纳西族艺术家还更进一步地将东巴画制成蜡染、扎染、陶瓷、挂毯等艺术品,深受本民族群众和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丽江市的和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穿青族属于哪个民族 穿青人很穷吗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穿青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个民族归属有争议的族群,不属于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名单之中。穿青人”在有些地区亦称为“里民子”,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也称“大脚板的”。扩展资料“穿青”这个名称主要是用来区别于称为“穿兰”的汉人,这个名称始见于清代的文献记载中。当地各少数民族并不称他们作“穿青”,而是在汉人的名称前加个形容词,如“白汉人”、“大脚汉人”、“篙子杆汉人”、“吃荞麦的汉人”、“穿大袖子的汉人”、“当里民的汉人”等。现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黔西南等地。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二十万人。以前,穿青人妇女区别于汉族妇女的标志是没有裹脚,她们喜欢穿细耳草鞋和三节衣,梳三把头。所谓三节衣,是指两节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蓝两色的布拼凑而成,上节青色至腰,下节蓝色至小腿。每一层袖口均绣有云勾花边,看上去如三节连成。最能体现穿青人文化的,除了他们标志性的衣服,还有独特的傩戏。穿青人傩戏是他们在“庆赛五显坛”的祭祀仪式中由掌坛法师和傩坛班子艺人穿插表演的傩仪戏剧和舞蹈。穿青人家家立五显坛世代供奉,祭祀五显坛的形式是“每岁或间岁酿酒杀牲,延善歌舞者至家蘸禳,跳跃如演戏状,曰庆坛”。参考资料: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是未识别民族,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穿青族属于哪个民族 穿青人很穷吗


现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

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扩展资料

穿青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

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穿青人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就是穿青族,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黔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由于多次考察所遗留的疑问,穿青族暂不在我国56个民族中,其身份证上所注民族为“穿青人”。穿青人现分布于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区、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

穿青人族是56个民族的吗

穿青人不是56个民族之一。

2003年8月28日,118号文件《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意见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你省革家人、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穿青人。”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穿青族,是一个民族归属有争议的族群,不属于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名单之中。穿青人”在有些地区亦称为“里民子”,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也称“大脚板的”。

穿青人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

穿青人的习俗

1、服饰

穿青人喜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扎青色绑带,穿三节衣,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拴腰带,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

2、婚俗

穿青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

3、信仰

穿青人把山魈作为图腾,在许多生产、生活用具上刻镂图像,点化浮形。把猴作为与民族相关的动物,不许随便提到,侮辱更是禁忌,否则被认为是不敬祖宗,辱没先人的行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穿青人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穿青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个民族归属有争议的族群,不属于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名单之中。中国政府把穿青人归类为汉族的分支,定义为未识别民族。但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上,穿青人究竟是否属于汉族仍然有较大争议。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偏远山区里,也有一些住在县城。目前人口有67万左右,是中国人数最多的未识别民族。大部分穿青人自认为是一个独立于汉族的民族,但并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

目前穿青人的起源仍然有土著说和汉族分支说两种,很多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朱元璋派傅有德和沐英讨伐云南后驻留贵州垦戍的军人后代。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穿青人就开始就自己的民族归属而努力,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且他们的民俗与传统也确实与汉族有别。

扩展资料:

穿青人大多数集中于织金县和纳雍县,另一些生活在大方县、水城县、关岭县、清镇市、普定县、六枝(特区)县。 彝族称穿青族为Sher tu或Sher feizu,意思是“白皮肤的汉人”或是“吃蛇的汉人”,另有一些当地人称穿青族人为“大脚板”、“大袖子”。

穿青族属于哪个民族 穿青人很穷吗


穿青族将自己看作是特别的部族,尽管他们说汉语,从历史上来看他们属于汉族,但是政府将他们列入“未识别的民族”。穿青人以猴为图腾崇拜。祭祀“五显神”兵马是猴类山魈。至今还保持五显坛的信仰。

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穿青族

穿青人是哪个民族,介绍下。

目前,穿青人作为“未识别待定民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写上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仍然印着“穿青人”三字,全国火车票、机票、酒店宾馆等通行无阻。

土著说: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

分支说: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征讨云南时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由于地理隔绝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集团。持这种观点的为以民族识别专家费孝通为代表的部分学者。

混合群体说: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人(即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融合后形成的,处于汉族社会与少数民族社会之间。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学者的观点。

扩展资料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后期叫“穿青”。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见1978年9月,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工作组天《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其渊源存在诸多争议,近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穿青族属于哪个民族 穿青人很穷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穿青人



客家人属于哪个民族:有显着特征的汉族民系

中国有着56个民族,少数民族虽然有着很多,不过在人数的对比中还是汉族占据了绝大部分。

常常有人好奇客家人究竟是不是少数民族,又或者是不是汉族中的其中一个民系呢?那么,本期客家文化一起了解吧!

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称为一个民族。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只是汉族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着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结束语】许多人都认为客家人是一个少数民族,但是一直都不清楚是什么少数民族。不过客家人的确是汉族中的一支民系,只是所用方言以及穿着更带有着一些民族特色。



民族精神有哪些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我国的民族精神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

1、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2、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3、延安精神:坚定正确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4、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5、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在六十年代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较短的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

6、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1998年夏天,中国人民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抗洪军民展示出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7、青藏铁路精神—: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青藏铁路建设者们顽强拼搏、求实创新,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凭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为青、藏两省区乃至整个中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腾飞,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与弘扬输入了新的动力。



民族文化:普米族乐器有哪些

在每一个民族中,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出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个人美好的情感。在这其中,乐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音乐表达的重要载体。今天,要介绍的是关于普米族的乐器,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到普米族文化中看看吧。

普米族器乐可以分为弹拨乐、吹奏乐、丝弦乐和打击乐四类。其中弹拨乐又分为四弦、小三弦和口弦,四弦曲有十二种节奏类型,与十二种对应的舞步类型相结合就形成了普米锅庄。

此外,笛子、芦笙胡琴、唢呐等也是普米族人唱歌跳舞或进行各种其他活动中经常使用到的乐器。

普米族音乐:

普米人能歌善舞,民歌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反映了普米人的生产、生活、历史、伦理、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民歌中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部分内容都可称丰富多彩,普米族声乐中各种曲调大多已经定型,并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色。

在宁蒗以北各地区的音乐曲调中受到了藏族和彝族声乐的影响,也保持了本民组的特色,兰坪民歌的声乐部分则既有藏族音乐的痕迹,也体现了普米民歌代代相传的风格。

普米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类。《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反抗。



西南民族大学有哪些专业

法学院:法学;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经济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保险、投资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历史学、博物馆学、民族学、文化产业管理;

外国语学院:英语、法语、日语、朝鲜语;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

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绘画、动画、雕塑、摄影、美术学、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表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