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著名的十首诗句 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诗句是什么_陶渊明的诗句 陶渊明最有名的诗句分享

由网友(觀音想還俗)分享简介:陶渊明著名的十首诗句 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诗句是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出自晋·陶渊明《庚岁戍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出自晋·陶渊明《止酒》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出自晋·陶渊明《九日闲居》。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陶渊明著名的十首诗句 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诗句是什么

陶渊明最著名的一首诗,长大后再读,却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出自晋·陶渊明《庚岁戍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出自晋·陶渊明《止酒》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出自晋·陶渊明《九日闲居》。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出自晋代陶渊明诗《有会而作》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出自晋代陶渊明《移居》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出自陶渊明《闲情赋》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出自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出自晋·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的诗句 陶渊明最有名的诗句分享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

4、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其十》

5、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

6、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饮酒·其十三》

7、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9、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

11、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1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杂诗》

1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来去兮辞?》

15、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陶渊明最短的一首诗

陶渊明有哪些田园诗?

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气节非常的高尚,也非常的向往田园的生活,写下了非常多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中我们能够赏析到的是一些非常惬意的生活,并且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的艺术手法,同学们在赏析这些诗词的时候,除了这些美好之外,其实这些田园山水诗所要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才是最关键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色。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都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腐朽,黑暗,不为三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还乡躬耕陇亩。闲暇时间,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虽然一生困苦,寂寞,然而身后却极受推崇,千载之下,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我也是他的粉丝。陶渊明的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

其一,陶诗再现了躬耕生活。陶渊明和其他田园诗人的重要区别在于,其他大多写的是田园风光,而他写的是实实在在的劳动生活。陶渊明不肯委屈自己的心志,回到农村,靠什么生活呢?只有开荒南野际了。他大量的诗篇都写到了自己的劳动生活。他的《归园田居》其三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描述了他一天的劳动生活。他在另一首诗中,记述了自己一年的耕种收获,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他的诗歌中,处处可见他的躬耕生活。可见,耕种,劳作,是陶公创作的源泉。陶公很了不起,能把劳动当享受。我也种过地,整天握着锄头,劳作在望不到边际的田野,早出晚归,疲惫至极,倒头就睡,哪有心思读书,吟诗。

其二,陶诗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在陶公的笔下,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每一棵树,村庄,老屋,东篱,都染上一层宁静,美好,诗意的色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经意间,便吟出了千古名句。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了农村醉人的风光。一个淡看权利,地位,财富,荣誉,心境悠然闲适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还有诸多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描画了农村特有的风光。

其三,陶诗展现了自己的读书写作生活。陶渊明少有才学,博览群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难能可贵的是,在家耕种仍坚持读书,写作。躬耕,读书,写作,俨然成为他生活的三步曲。他在移居中写到,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读山海经中写到,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些都写了读书生活。

其四,陶诗表现了农村纯朴的人情之美。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官场尊卑。大家率性,质朴的在一起快快乐乐喝酒。在《桃花源记》中,诗人已写出了这种纯朴,敦厚的风俗之美,你看,渔人进入桃花源,全村的人都杀鸡,作食,好酒好菜招待,这多好。陶渊明在杂诗中写到,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后四句,是勉励珍惜时光的,时间宝贵呀,我们可要珍惜亲情,友情,邻里之情,和和睦睦的生活。诗人还写到,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诗人已经在纯朴自然的风土人情中领略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陶渊明最短的一首诗


其五,陶诗流露出了自食其力,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通达纯真的思想。诗人说,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表达了自己性格不合于世,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愿望。他的诗,衰容无定在,彼此共耕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表达了对社会,人事的看法,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荣,也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容,他们互相更替,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所以,暂时处于人生低谷,也应该淡然处之。读陶诗,感受着诗人的思想,能时时让我们进入一个忘却人生困扰的纯然平和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说,当我们心灵被物欲蒙蔽时,陶诗是我们浸润心灵的精神家园。陶渊明不在乎外在条件,只在乎心灵的悠然自得。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是冲淡平和,纯朴自然。和他人一样实实在在的,他的作品都是他真情实感的流露,他有苦说苦,有乐说乐,有牢骚就发牢骚,从不掩饰,他的语言也如话家常,浅显,凝炼,生动,准确,鲜明,弃绝雕饰,返朴归真。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

1、《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3、《四时》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4、《饮酒二十首(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5、《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一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其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陶渊明最有名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最有名的田园诗如下:

归园田居(其一)。

诗人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多,成就高,风格以纯朴自然、高远拔俗为主,对唐宋田园诗词有很大影响、本文选择陶渊明最杰出的10首诗与大家共赏。

1,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陶渊明最短的一首诗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描写田园山水的诗句有哪些?

陶渊明描写田园山水的诗句有以下:

1.《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陶渊明最短的一首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悴,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诗词名句

陶渊明

诗词

名句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6、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7、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10、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1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4、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5、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18、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9、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0、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21、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22、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23、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7、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2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名句 陶渊明名句有什么

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3、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7、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陶渊明名句 陶渊明名句有什么

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3、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7、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最有名的诗4首)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希望大家喜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最有名的诗4首)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附:陶渊明的身世

陶渊明,中国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陶渊明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是哪里人,甚至也不说生于何时何地。于是,在陶渊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现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个版本。陶渊明的身世也成了难解之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宜丰学者凌诚沛主持组建了“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前后经过近20年的调研考证,他们确认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上述考证的结果,第一次给了陶渊明生平事迹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我看陶渊明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这种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他的这些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先来看他的思想特点。

陶渊明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 *** 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渊明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他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没落分子,他也曾梦想过自己仕途腾达,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官场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托。

再来看他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舟中读陶》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从此诗句可见陶渊明艺术风格的特色。

1、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2、田园豪放相媲美,使其作品魅力永存。在表现恬淡、朴素的田园风格的同时,诗人的一些作品也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咏荆轲》中"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可与史记《荆轲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媲美,一幅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仅仅拘泥于田园一派,还有着激越豪放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艺术形象至今不老的缘故吧。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惊人才华的诗人,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派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被一个手下拦住,手下说:“参见这位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他会在郡太守面前说你坏话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说罢,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 ...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烧毁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普通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亦常常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政坛中少了一位官员,却让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后来,人们也常把那些在生活中,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的行为,说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he音同合 )思远翥 (zhù)”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辞赋如《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返朴归真、高远脱俗的意境,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

后人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东晋有个宗教教派叫五斗米教(道教的分支),当时陶渊明的上司王凝之正是五斗米教派人士。而陶渊明和王凝之不仅有家族和私人不合,以及王凝之这种可以被自己的才女妻子(谢道韫)称为“不意天壤中乃有王郎”这种奇葩,陶渊明当然看不起他不服做他的下司,所以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辞官了。意思是不屈服、不给五斗米教的王凝之做手下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就没了

上墙附一雨珠 后的的珠的珠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介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

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扩展资料: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

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

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最后不堪政治上的腐败肮脏,陶渊明毅然弃官归隐,任彭泽县令不过百日。

参考资料:

故事简介: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联。它在中国殷周之际已产生,其后战国的荀子、东汉的王,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扩展资料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类似诗句: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极力追求于发财做官。

(3)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译文:有志气的人不喝偷盗来的水,清廉的人,不受不敬的人给的食物。

(4)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

译文:君子虽然穷困但能安分守己,小人穷困了则会胡作非为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扩展资料: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其诗其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1、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参考资料来源:

陶渊明曾经做过江西彭泽县的县令,因此,很多人又称呼他为“陶令”“陶彭泽”。

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时,有一天早晨,刚起床,就听官府差役骑马跑来大声问道:“陶大人在家吗?”听到说话声,陶渊明赶紧穿好衣服走出室外,定睛一看,原来是郡(县的上级)里来的差役。

陶渊明一听是上面的公文,立即看了起来。原来,郡里要派一个要员到彭泽来检查公务,要陶渊明务必作好准备工作。其实,陶渊明和他的助手都明白,做好准备,就是准备好礼品,准备好饭食。总之,要让上面来的人一切都满意。

“哼!简直岂有此理?”陶渊明气呼呼地将信往桌子上一扔,愤愤不平地说:“几天前刚 检查过,怎么这么快又来了?上次买礼品的钱还没有付清呢,这么快,又来了。这钱,难道让我找老百姓要吗?”

“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他们的官比我们大呢?”助手也看着那封信,无奈地点头说道。“大人,我觉得您还是三思为好。”见陶渊明只顾着 生气,助手取过公文仔细看了看,劝说道。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陶渊明阴沉着脸问道。“您想呀,如果我们不请客,不送礼,不伺候好上边来的官,那我们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

陶渊明怒发冲冠。他双手握拳,猛地砸向桌子上放着的那封信,大声说:“休想!我决不为当个 小小县令,就向那些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低头哈腰,奴颜婢膝!”

说完,他毅然决然地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坐下来写了封辞职书,然后回到散发着泥土清香的乡下去了。

扩展资料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你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他的精神也是让我们佩服的,因为现在很多人常常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他为什么会如此穷困也是和他的纯洁,高尚品格分不开的。

陶渊明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创作和他的生活分不开,多数是以美好田园风光为主题,所以他也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很清高的,他生活即使穷困但也不会向权贵低头。他喜欢独来独往不同流合污,所以造就了他的贫困。他如果想发财那是很简单的,因为他当时任过的官职也不小。

在他那个时代凡是有点志气的人都不会为了升官发财而向别人低头哈腰,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当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施展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初心,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当官只是想为百姓谋福利,并不是为了自己能荣华富贵,所以他当官从来不接受别人的好处。就是这样一位只拿自己该拿的俸禄的人,过得穷困也是自然的。

陶渊明的家境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很坏,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来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所以他的生活才开始变得穷困起来。但是由于好学,陶渊明从小就很聪明,对儒家教育的思想非常喜欢。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下,他很小便喜欢自然,这对他后来成为田园诗人的影响很大。

在他的仕途中可谓不是那么风顺,所以渐渐的他开始留恋起田园的生活。他虽然也有大展宏图的雄心,但是由于不得志,最后选择了归隐田园。对于他来说并没有抱怨自己的道路,而是很享受简单快乐的田园生活,从他的诗词里面可以看出来他归隐是快乐的。田园生活虽然贫困,但是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贫困又怎么样呢?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也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但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在两晋时期,士族把持朝政,庶族寒士根本无力进入权力中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政权统治结构。而陶渊明一族虽不是王、谢这样的大士族,但是曾祖父毕竟当过晋朝的大司马,地位还是要高于一般的寒门出身。

在这种情况下,在出任彭泽县令前陶渊明因为仕途不顺曾有过隐居和出仕的反复。而对于一个“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来说去作一个小县令着实是很委屈了。在这种本就感觉到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又有一个比他门第还要差的督邮来检查工作,而县吏又提醒他:“应束带见之。”就有点“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所以,陶渊明虽不乏气节,但是这一事件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陶渊明对于门第出身的重视;二、陶渊明对于这份工作的不认可。所以,大家以后再看到这个典故可以多一份认识了。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也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但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在两晋时期,士族把持朝政,庶族寒士根本无力进入权力中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政权统治结构。而陶渊明一族虽不是王、谢这样的大士族,但是曾祖父毕竟当过晋朝的大司马,地位还是要高于一般的寒门出身。

在这种情况下,在出任彭泽县令前陶渊明因为仕途不顺曾有过隐居和出仕的反复。而对于一个“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来说去作一个小县令着实是很委屈了。在这种本就感觉到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又有一个比他门第还要差的督邮来检查工作,而县吏又提醒他:“应束带见之。”就有点“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所以,陶渊明虽不乏气节,但是这一事件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陶渊明对于门第出身的重视;二、陶渊明对于这份工作的不认可。所以,大家以后再看到这个典故可以多一份认识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不仅诗歌写得好,而且为人非常正直,不愿为官场上的那些事而折腰,因此得了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名,这个故事就是说的他的这种高风亮节的事。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大诗人,他不愿意在朝廷做官,因为他看透了官场上的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所以他就辞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中,专心地写起了诗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介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的诗句有哪些 陶渊明的诗句集锦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

4、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其十》

5、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

6、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饮酒·其十三》

7、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其一》

9、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其一》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 其三》



和陶渊明贫士诗七首

贫贱如故旧,少壮即相依。中心不敢厌,但觉少光辉。
向来乘时士,亦有能奋飞。一朝权势歇,欲退无所归。
不如行其素,辛苦奈寒饥。人生系天运,何用发深悲?
我居在穷巷,来往无华轩。辛勤衣食物,出此二亩园。
薤菘郁朝露,桑柘浮春烟。以兹乱心曲,智计无他奸。
择胜不在奢,兴至发清言。相逢樵牧徒,混混谁愚贤?
松风四山来,清宵响瑶琴。听之不能寐,中有怨叹音。
旦起绕其树,磈砢不计寻。清阴可敷席,有酒谁与斟?
由来大度士,不受流俗侵。浩歌相倡答,慰此霜雪心。
中年涉事熟,欲学唾面娄。逡巡避少年,赴秽不敢酬。
旁人吁已甚,自喜计虑周。微劳消厚疚,残辱胜深忧。
从知为下安,处上反无俦。人生各有志,勇懦从所求。
古人重畎亩,有禄不待干。德成禄自至,释耒列王官。
不仕亦不贫,本自足饔餐。后世耻躬耕,号呼脱饥寒。
我生千祀后,念此愧在颜。为农倘可饱,何用出柴关?
村郊多父老,面垢头如蓬。我尝使之年,言语不待工。
古来名节士,敢望彭城龚。有叟诮其后,更恨道不通。
鄙哉譊譊者,为隘不为通。低头拜野老,负米吾愿从。
去年秋事荒,贩籴仰邻州。健者道路间,什百成朋俦。
今年渐向熟,庶几民不流。书生自无田,与众同喜忧。
作诗劳邻曲,有倡谁与酬?亦无采诗者,此修何可修?



陶渊明名句

陶渊明名句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5、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6、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9、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10、不为五斗米折腰。

1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2、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3、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5、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1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7、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8、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19、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2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1、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22、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23、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24、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5、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6、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27、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30、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3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2、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33、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35、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3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7、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3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0、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41、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43、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44、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45、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46、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47、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48、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49、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50、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5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5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4、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5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6、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5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8、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59、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0、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