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十大特色小吃_拥有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花帽

由网友(抓住机遇)分享简介:维吾尔族十大特色小吃新疆的美食在许多地方都非常的出名。新疆维吾尔族的美食,我们一般知道的比较少,但是它的美食确常常让我们所折服,新疆不仅仅只有新疆美女,还有美味的的新疆美食,可让你们念念不忘,它的小吃在全国可都文明的。新疆维吾尔族美食以清真菜系为主,大多吃牛羊肉,多采用爆、烤、涮、烧、酱、扒、蒸的制作方法,著名的佳肴有...

维吾尔族十大特色小吃

新疆的美食在许多地方都非常的出名。新疆维吾尔族的美食,我们一般知道的比较少,但是它的美食确常常让我们所折服,新疆不仅仅只有新疆美女,还有美味的的新疆美食,可让你们念念不忘,它的小吃在全国可都文明的。新疆维吾尔族美食以清真菜系为主,大多吃牛羊肉,多采用爆、烤、涮、烧、酱、扒、蒸的制作方法,著名的佳肴有烤全羊、大盘鸡、馕包肉、手抓羊肉等,口味偏酸辣。来,我们一起去探索探索吧!

这些都是新疆宝贵的物质财富

1、烤全羊

烤全羊想必不用多说了吧,是一道地方特色菜肴。是新疆或者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膳食的一种传统风味肉制品。色、香、味、形俱全,别有风味。烤全羊是肉制品饮食中最健康最环保最绿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颇为适口,别具一格。

2、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西北菜中一道具有特色的菜品,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它的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3、大盘鸡

新疆大盘鸡,又名为沙湾大盘鸡、辣子炒鸡,是一道新疆名菜,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用料为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新疆大盘鸡,通常是先炒后炖。做好后,皮焦肉烂的鲜美鸡块夹杂着青椒、红椒鲜亮的色彩,混合在汤汁中的土豆淀粉吸收了油腻,用筷子夹起宽且薄的面片在汤汁中搅拌几下,立刻被稠密的汤汁包围,放到嘴里麻辣鲜香,诸般滋味涌上舌尖。大盘鸡美味非凡的汤汁,只有皮带面才懂。这道菜,口感独特、味道新颖,既有西北人喜欢的粗犷豪气的辣味儿,又融合了老四川人为这疯狂的舌尖上的麻味儿。

4、烤馕

各种形状的烤馕烤馕由于含水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加之香酥可口,富有营养,也为其它民族所喜爱。烤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相似。以麦面或玉米面为主料,用芝麻、皮牙子、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盐、糖等充佐料,在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放在馕坑里烤制而成。烤馕皮色焦黄,香酥可口。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各族人民喜爱烤馕就不足为怪了。

5、手抓饭

没有小菜的抓饭是没有灵魂的。抓饭,维吾尔语称“polo”,是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饭食,多净手掇食,故汉语称为“抓饭”。抓饭营养丰富,具有食补的功效,是维吾尔民族过节、待客的必备食品之一。因为最初是用手抓食的,故得此名。

6、红柳大串

南疆阿克苏的传统红柳枝烤羊肉串除了块头大,还有浓郁的香气,焦脆的羊肉外皮,饱满新鲜的肉质。用红柳的树枝削成木签来烤羊肉串,更平添了几分红柳香,且更具地道特色,别具风味。比用铁枝穿着烤有风味得多。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在烤的过程中,新鲜的红柳枝在剥皮后会分泌出有点黏稠的红柳汁液,穿上羊肉后在炭火的熏陶下,不但可以分解掉羊肉的膻味,还会把红柳树特有的香味散发到肉心里,结合胡杨炭火的芬芳,给你五彩纷呈的口感。

7、新疆拌面

新疆拌面在新疆一般称为拉条子,维吾尔语叫“兰格曼”,是新疆各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美食。其起源有众种版本,一说来源于山西,是由当年山西骆驼客带到新疆的一说是维吾尔族同胞发明的,一说是由回族同胞发明的。拉条子制作时不用擀、压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种蔬菜和牛羊肉,是包括新疆以及西北各省各族群众都喜欢的一种大众面食,驰名中外,深受各国人民喜爱。新疆拌面更是入选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新疆榜名单。

8、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维吾尔语称“皮特尔曼达”,意为死面包子,是新疆特色风味小吃。这种包子的皮不用发面,而是用温盐水和面而成,面皮擀得很薄,几乎可以透亮。做法是先将上好的料羊肉切成小指尖大的肉丁,再将洋葱剁碎,加胡椒粉、盐水,拌匀成馅,面粉用凉水和成硬面,切成小面剂子后,用走槌擀成薄片,甩去面粉粒,包馅成鸡冠形(略带花边),入笼屉用旺火蒸20分钟即熟。这种包子皮薄肉嫩油多,伴有洋葱的香甜味,非常可口。薄皮包子除了单独食用外,还常和抓饭在一起食用,即在抓饭上放几个薄皮包子,这是维吾尔族用来招待亲朋好友的上等饭。薄皮包子更是入选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的新疆榜名单。

9、馕坑烤肉

馕坑烤肉又名吐努尔卡瓦普(维语)、皇宫烤肉,是极受新疆各族人民欢迎的一种美食。它外脆里嫩,味美可口,以新鲜的肥嫩羊肉为主要原料。先把羊肉切成大约拳头大小的块,用鸡蛋、姜黄、胡椒粉、孜然粉、精盐、面粉 拌匀成糊,均匀地抹在肉块上,贴入馕坑内壁,烤半小时左右即成。将新鲜肥嫩的羊肉切成约拳头大小的块待用,用鸡蛋、姜黄、胡椒粉、孜然、盐、上等面粉等十几种调料和香料混合拌成糊状,并均匀地涂抹在肉块上,腌制一个小时,然后将涂抹好的肉块串起来,贴在炽热的馕坑壁边,焖烤半小时左右即熟。

10、烤包子

烤包子(维语叫“撒木萨”)和薄皮包子(维语叫“皮特尔曼它”)是维吾尔族同胞喜爱的食品之一。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多销售这种食品。烤包子主要是在馕坑烤制。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熟,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



拥有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花帽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花帽是维吾尔族的服饰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不论天山南北,不论男女老少,也不分季节,维吾尔族的人都喜欢戴一顶精美的小花帽,但是大家对于维吾尔族的花帽有多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维吾尔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特色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着,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

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着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花帽的主要类别

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女性穿戴。

每逢喜庆佳节、歌舞盛会,走亲访友的人们总是要挑选心爱的小花帽来装饰打扮自己。当然,花帽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还是一种馈赠亲友的贵重礼品;对初到新疆的旅游者来说,它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当然,维吾尔族的特色花帽还有很多种,这种帽饰通过维吾尔族人的智慧演绎,加以艺术的提炼,表达了维吾尔族人民的虔诚信仰,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让传统的花帽完全成为一种宗教文化认同的象征物,成为信徒臣服“天神真主”的标志符号。



维吾尔族的房屋图片,揭晓维吾尔族房屋特点

在中国经常看到中国古代的传统房屋,每当走到这些传统房屋面前都有一种回到了古代的感觉。而且在国外的一些欧式建筑都是让人很喜欢的,不少的人在装修方面选择了欧式,其实中国的少数民族建筑也是非常美丽的。

那么,本期维吾尔族文化一起了解维吾尔族的房屋。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维吾尔族的建筑物有其独特风格。房屋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凿壁龛,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旧式房屋多系土木结构,窗子较小,房顶开一个窗,通风采光差;室内进门有一连灶土炕,用来做饭取暖。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住房质量逐渐提高,有的住进了楼房。即便是自建的平房,一般也比较宽敞明亮通风。厅室布置整洁朴雅,四壁呈白色泛蓝,挂的壁毯,靠墙置床,被褥均展铺于床罩或毛毯之下,床上只摆设一对镂花方枕。

室中央置长桌或圆桌,家具及陈设品多遮盖有钩花图案的装饰巾,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并衬饰网眼针织品。地面多装饰民族图案。维吾尔族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整个环境显得雅静、清新。

维吾尔族的居室一般是土木结构平房。其建筑方式是以粗木或沙石作基,土块砌墙,或笆子墙,房顶架梁棱、椽后铺苇席加土抹泥。房屋平顶,开天窗采光,四壁不开窗只留门,房门忌朝西。现在,建筑式样发生变化,多留壁窗,建材也多由土木结构,向砖、混凝土结构发展。室内布置过去较为简单,一般多砌土炕,炕一侧隔矮墙砌锅台,墙上留有壁翕,放置物品,喜挂壁毯。

冬季多烧炉子、火墙取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立柜、五斗橱等家具和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也进入普通人家。室内布置由实用、美观渐趋华丽。院内多植有葡萄和果树花卉。房门口两侧砌土台,上铺毡毯,用以夏天乘凉、睡觉。

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后院,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

许多年过去,记载中的许多场景或许已经难以重现,但其中的一些特色却完整保留了下来。例如在六星街,大多数维吾尔族民居依然保留着天窗和门廊。门廊有顶有柱,两侧还有类似汉族建筑中美人靠的长凳,供人们休憩和纳凉。院门也多用双扇,门面采用镶边、贴花、雕刻等手法组成各种图案,做工尤为精致。

在建筑装饰方面,由于石膏质地细腻、洁白,涂色和不涂色使用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维吾尔族常用它来装饰民居。石膏花饰有用于墙顶边缘、壁龛周边的带状图案,有用于壁面的大幅尖拱形图案和用于顶栅的圆形、多角形图案。图案取材于牡丹、荷花、葵花、菊花、梅花、玫瑰等。石膏粉花饰中的植物纹与几何纹结合自然,疏密有致。

【结束语】维吾尔族的人无论是外貌还是习惯都有像极了外国人的,他们的房屋也是充满了西式建筑的,不少的人愿意去维吾尔族的地方玩也是为了这种异域的感觉。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名言

1、耳朵是先长的,力大却数角—— 维吾尔族

2、母鸡只能飞上墙头,雄鹰却能飞上蓝天—— 维吾尔族

3、锅的证人是勺子,狗的知己是虱子—— 维吾尔族

4、兔子的皮只能穿三天—— 维吾尔族

5、触犯众怒的,死了都无处可埋—— 维吾尔族

6、胸中有群众,不怕担子重—— 维吾尔族

7、服侍国王的白痴,也会耀武扬威—— 维吾尔族

8、真理的语言像子弹—— 维吾尔族

9、要吼就像雄狮那样地吼,要飞就像—— 维吾尔族

10、金丝鸟笼装饰得虽好,但夜莺爱的还是荆棘丝林—— 维吾尔族

11、一根瓜藤,绊不住骆驼前进的脚步—— 维吾尔族

12、夜莺在笼子里唱不出歌来—— 维吾尔族

13、绣花枕头一包草—— 维吾尔族

14、雪莲在雪山上才开放,鱼儿在水里—— 维吾尔族

15、盼着牛角尖开花,分配没有希望—— 维吾尔族

16、蛤蟆和牛比大小,终于将肚子涨破了—— 维吾尔族

17、马灯滚的地方,会剩下毛的—— 维吾尔族

18、羊奶要人挤,庄稼要人种—— 维吾尔族

19、找到了头,不愁找不到脚—— 维吾尔族

20、贴着地面的小草,大风也拔不起来—— 维吾尔族

21、倘若失去了勇敢,你的生命等于交给了敌人—— 维吾尔族

22、一块石头推上山峰很难,滚下来是很容易的事—— 维吾尔族

23、舌头虽小,可以毁掉一座城市—— 维吾尔族

24、勇士的心胸,能容下大海—— 维吾尔族

25、懒汉像不结果实的树—— 维吾尔族

26、忠厚是友谊的桥梁,欺骗友谊的敌人—— 维吾尔族

27、前进的时候,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脚印—— 维吾尔族

28、春天的子鸡要到秋后去数—— 维吾尔族

29、空口袋立不起来—— 维吾尔族

30、光脑袋,剃得快。() —— 维吾尔族

31、凡人之性成于习—— 维吾尔族

32、有了手艺死不了,没有手艺活不好—— 维吾尔族

33、瞄准还不是射中—— 维吾尔族

34、有本领的老鹰,总是藏起爪子—— 维吾尔族

35、聪明人随便说句话,愚笨蛋用棍子打不开—— 维吾尔族

36、除非与他人保持距离,他就不会有—— 维吾尔族

37、破车损道路,坏人殃及邻居—— 维吾尔族

38、看儿歹好,须从幼小—— 维吾尔族

39、千里马得千里人骑—— 维吾尔族

40、猫找不到肉吃时,说自己封了斋—— 维吾尔族

41、变只兔子活上千年,不如变只老虎活上一天—— 维吾尔族

42、吃人家的饭,砸人家的锅—— 维吾尔族

43、和狗打交道,不要丢棒子—— 维吾尔族

44、湿靴不要去烤—— 维吾尔族

45、老鸦笑猪黑,自丑不觉得—— 维吾尔族

46、肚内能放一座山,才算英雄汉—— 维吾尔族

47、老鹰爪子大,不一定捉住苍蝇—— 维吾尔族

48、鹿角再长不能当柱子—— 维吾尔族

49、变只兔子活上千年,不如变只老虎活上天—— 维吾尔族

50、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名人,维吾尔族历史人物

维吾尔族古代被称为回鹘人,历史人物都是在历史上做出大的贡献或者是特殊的事情而被载入史册的名人,我们今日才能了解他们的存在。你知道维吾尔族的历史人物有谁吗?

那么,本期小编就带你去维吾尔族文化看看维吾尔族的历史上有哪些人物。

马赫穆德·喀什噶尔:全名为:伊本·穆罕默德·伊本·侯赛因·马赫穆德·喀什噶尔,11世纪维吾尔族着名语言学家、突厥语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生于今疏附县,曾在喀什噶尔求学,后在伊犁河谷、中亚七河地区进行考察,搜集史地、语言文字、风俗等材料,于1074年写成了被誉为突厥民族简明百科全书的《突厥语大词典》。

马赫穆德的主要着作还有《突厥语语法精华》,但已失传。《突厥语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用阿拉伯文注释的突厥语辞书。全书共8卷,收词7500余条。全面介绍了当时突厥语族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典章制度、经济、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那一时期社会历史、民族发展的宝贵资料。

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维吾尔族喀喇汗王朝时期着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诗人。11世纪初叶出生于虎恩斡尔朵(即巴拉沙衮),后迁居喀什噶尔(今喀什)。公元1069年到公元1070年创作了《福乐智慧》一书,献给喀什噶尔的苏来曼可汗,因此荣获汗王侍从官的称号。

米尔扎·穆罕默德·海达尔·古列干·本·米尔扎·穆罕默德·胡赛音,笔名阿亚兹,历史学家,文学家,生活于1499-1551年。著作有:《拉失德史》1541-1542年用波斯文完成。《世事记》(1532-1533年完成)。

毛拉·比拉里·本·毛拉·玉素福,笔名纳兹米,文学家。生活于约1823/1824——1899/1890年,祖籍伊宁。著作有:《诗集》(1851年完成)。《奉的圣成》(1876年完成)。《长帽子玉素甫汗》(1881年完成)。《纳祖古穆》(1882年完成)。



色彩丰富的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维吾尔族同胞们能唱能跳,他们的服饰多次多彩。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独特,维吾尔族服饰的设计思路是结合了西亚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接下来就由小编我为大家解析色彩丰富的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衣服又称“服饰”,因为人们穿衣,不仅是为了遮体的保暖,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维吾尔族的服饰当然也不例外。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

维吾尔服饰

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服和新潮服装已越来越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爱。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

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你可能也会喜欢:

旧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融合:满族服饰

八角鼓,满族的戏曲艺术形式

凝结人民情怀和智慧的满族剪纸

满族民间文化:妙趣横生的满族补绣



维吾尔族喜欢的数字与颜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跟幸运数字。大多数人喜欢6跟8认为非常吉利又幸运而讨厌4,是死的同音。对于有些人来说幸运的颜色就是保护符一样。本期小编就带你去维吾尔族文化看看维吾尔族喜欢的数字与颜色。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宗教往往是一种文化的核心因素。以《古兰经》为标志的阿拉伯文化对维吾尔族文化的影响很大,其中《古兰经》中多出现的“七”这个数对维吾尔语的数的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伊斯兰教义学家的解释,穆斯林所向往的天堂位于七重天上。在此七层天国之上有极乐园,是所有进入天国之人最仰慕之地。《古兰经》中描述的火狱也为七层。

维吾尔人崇尚数字“九”的习俗有很长的历史。据有关史料,它可追溯到古代维吾尔人信仰萨满教的时期,人们由苍天崇拜,进而转化为“七星体”崇拜,最后“七星体”观念上加上阴阳说,产生了“世界是由九元素构成的”这一观念。这样,古代维吾尔人的宇宙观与数字“九”密切相关。

新疆维吾尔族服饰崇尚红色,这和该族先期信仰过萨满教、祆教、拜火教等多种宗教有关。萨满教崇拜火神,认为火神不仅会赐给人们以幸福和财富,还可镇压邪恶。祆教又被称作火教、火祆教、拜火教,亦崇拜火神。火的红色成为一种神秘之色,为维吾尔族喜爱。

维吾尔族服饰对蓝色的喜好,也源于维吾尔族先民对萨满教的信仰。萨满教崇拜大自然,当时,凡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雷鸣电闪等自然物象,都为人们所崇拜。或许由于日月出自于蓝天,对天之蓝色的喜好自然也就世代相传,成为一种色彩喜好的民族心理。历史上,西突厥自称为“蓝突厥”。

七世纪,伊斯兰教首先在阿拉伯的游牧部落中产生和传播。在以沙漠为主的阿拉伯地区,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它成为阿拉伯穆斯林民族的传统之色,被伊斯兰教视为神圣之色。伊斯兰教教旗的主要基色为绿色,在伊斯兰清真寺、拱北、麻扎等宗教建筑上,绿色被大量醒目地使用。

黄色,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眼中除了象征着黄土地外,还象征着大漠的颜色,它代表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生存环境。新疆维吾尔人对黄色的崇尚,亦源于萨满族对天地之崇拜。大地、沙漠为黄色,由此产生对黄色的崇尚。



维吾尔族的一共有多少特产

1、瓜果:新疆以瓜果之乡著称。

2、手工艺品: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3、新疆地毯:素以精湛的工艺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是新疆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4、玉雕:采用驰名中外的和田白玉、玛纳斯碧石、哈密黄玉料,生产花瓶、鸟兽、花卉、人物等古器皿及各种首饰佩件等。

5、艾德莱斯绸:是在蚕丝上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工艺,按照图案的要求进行染色,其工序是非常细致而繁琐的。

6、英吉沙小刀:因产地在英吉沙县而闻名,是喀什传统名牌手工艺品之一。

7、民族小花帽:维吾尔语称为朵巴,是维吾尔族特需商品之一。

8、民族乐器:素有歌舞之乡之称的喀什哪里。

9、传统市场:二道桥巴扎,位于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天池路,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市场。



独特的建筑文化:维吾尔族民居

由于维吾尔族文化融合了西亚传统文化,所以维吾尔族同胞不论从服饰还是民间建筑都与中原地区的居民完全不同。因为新疆地区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维吾尔族独特的建筑风格。接下来小编我为大家介绍维吾尔族的建筑文化。

维吾尔族民间建筑。传统建筑为方形,开天窗。屋顶一般平坦,可作晒场用。室内一般砌实心土炕,亦有可取暖的空心炕,高约30厘米,供起居坐卧。墙上开壁龛,放置食物和用具,有的壁龛还构成各种几何图案,并喜在墙上挂壁毯和石膏雕饰。在南疆,维吾尔族住所多有院落,呈方形。大门忌朝西开,住室在较长的前廊。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为适应当地沙漠地区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环境,他们的住房多利用当地土质粘结性强、容易脱水成型的特点,就地取材,创造了隔热性能良好的平顶土坯住宅。它们由厚实的土墙和拱式的房顶组成,窗子少,注重庭院空间,使居室内外互相渗透交融。南疆民居建筑具有以户外活动场所为中心的特点,“阿以旺”式、“阿克赛”式的民居,均是户外场所在中间,周围环以带外廊的房屋,形成了宅院的内向性风格。

在装饰上也是轻外部而重室内。外廊、顶棚、门窗,多用木雕,饰以藻井和色彩艳丽的彩画。装饰手法细腻,内容丰富。石膏花饰一般用于室内墙面壁龛等处,装饰纹样大都是植物或者几何纹,也有维吾尔文字图案。公元10世纪以后,伊斯兰教传入西域,阿拉伯建筑文化给维吾尔族建筑以很大影响,使图案,纹样,色彩和一些构件的构图起了很大的变化。

吐鲁番盆地的维吾尔族民居,则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营造地下生土建筑的特点。那里盛行土拱住宅,用土坯花墙、拱门等划分空间,注意院落内和室内通风,一般用筒做成门洞,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在筒拱顶部留天窗,利于室内透气。楼房部分带外廊,使主要房间进深变浅,门面向外廊,以利通风。

你可能也会喜欢:

苗族文化:苗族医药起源及发展

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多朗舞

“苗年”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体现

彝族民族传统文化:彝族漆器



维吾尔族是怎么来的 维吾尔族的狼图腾是怎么来的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维吾尔族盛产美女让人十分印象深刻。本期民风民俗,讲讲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在历史上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佛教等,后来又改信奉了伊斯兰。

维吾尔族在对大自然的认识过程中,最初出现了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他们崇拜太阳、月亮、星星、大树、天、山、海、火。现在还保留了不少原始宗教的遗风。如鄯善维吾尔族不准朝着太阳、月亮吐唾沫,大小便,不准在崇为“圣树”的树下之事。视盐为圣物,结婚婚礼,新娘坐车要越过一个火堆,或由新娘围着火堆绕行三圈等习俗。这些都是原始宗教的遗迹。

众所周知,维吾尔族是以狼为图腾的,但对其成因却很少有人探讨。或认为突厥“大柢犬狼之族,繁于北方,故浑沌草昧者引以为徵,是固不足深求,亦无可置信”——干脆不予重视;或简单从狼与游牧民族生活的关系方面加以解释——这亦未免有此牵强,因为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游牧民族并非全是以狼为图腾的。如黠戛斯人曾以雪豹和牛为图腾,哈萨克人的先祖则曾以白天鹅为图腾。维吾尔族以狼为图腾。

维吾尔族的诸宗教文化尤其是伊斯兰文化的冲击下,仍未能改变其衰落的命运。这种衰落是由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虽则如此,其用作团结民众、激励斗志及崇尚勇猛的文化精华却作为文化遗产被保留在历史传说和人民的记忆乃至日常生活习俗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狼图腾不可能也并未因维吾尔诸宗教文化的衰落、消亡而消失,相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经过数百年的社会遗传,以至于最终形成了如《周书》等所录之神话。同样的神话亦保留在匈奴方面的传说之中。据载,匈奴单于曾生有二女,姿容甚美,单于欲“将以与天”,乃筑一高台,将二女置其上,“请天自迎之”,四年后,有一老狼昼夜守在台下嚎叫,并在台下掘一洞穴。

其小女从台上下来后,“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称为高车。故而谓高车“其先匈奴之甥也”所谓“侍卫之士谓之附离”正蕴含了猎骄靡曾为狼所哺养、护卫之深刻内涵;而“置附邻可汗”,显然是对可汗的美称,比喻其勇猛如狼。至于“牙门树金狼头纛”,回鹘“可汗恃其强,陈兵引子仪拜狼头纛而后见”等记载则是对其狼图腾崇拜的真实写照。狼并非为所有操突厥语部落的图腾。在一个被称作贝格列的默戛斯叶尼塞如尼文碑上刻有如下两句话:“我打死七只狼,我没有打雪豹和鹿。”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