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简介_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简介

由网友(℡-惜岁月。)分享简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简介1、建立政治秩序,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2、开拓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简介

1、建立政治秩序,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

斯里兰卡附近发现石碑,碑文揭露了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正意图

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

2、开拓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朝贡贸易以奢侈品为大宗。

3、改进国内生产,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例如,性坚质细的海外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进入中国,使中国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陶瓷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的苏麻离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和新纹样。

4、宗教文化,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三宝垄华人编年史》被认为是这方面的一项证据。

在伊斯兰教的输入方面,郑和船队的分船队曾经到达天方国,带回了该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加强了中国和伊斯兰教文化区的联系。

郑和船队也在海外传播佛教,《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就是这方面的例证。还有推测称,以天妃信仰为代表的道教也随郑和船队在海外传播。

5、拓展朝贡体系,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这种朝贡体系是非霸权的强国国际政治体系。郑和也被视为明朝的和平使者。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简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下西洋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初中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何在?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伟大的航行,也是封建王朝航海史上的壮举。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大明国力强盛,永乐皇帝想要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也有民间传言,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初中


明朝由朱元璋创立,经过他和朱棣励精图治,使得大明王朝正式搏雹建立,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皇帝都有显摆心理,自己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仅仅是本国人知道,不足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如果能够向全世界的人展示,那才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郑和下西洋,并不是单纯的炫耀,有着下面这两个重要意义存在。

一、展示了强大的国力

大明时期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能够造出来巨大的战船,还能够配备攻击力强大的火器。郑和下西洋航行,携带了很多明朝所产物品,以及士兵,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了红海。

沿途所到之处,经历了30多个国家,向他们展示了明朝强盛的国力。也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用物品换回了自己需要,或者新鲜的事物。

二、加强了与全世界沟通交流

下西洋的旅途,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外交之旅。使得沿海岸的很多国家,都了解到了来自东方的神秘大国基搏帆。见证到了大国的风采和魅力,开启了文化交流之旅。

郑和出行期间,也曾有过战争出现。沿海海盗想要对官船下手,最后反倒失手被擒。郑和一行人帮助东南亚国家,解决了一直存在的匪患,将匪首擒拿到明朝处置。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拉开了环银山球航行序幕;我们国家的航海,比西方国家早了很多年。而且我们带去的文化,选择等价交换,并没有掠夺当地资源,奴役当地人民打算。这一点比西方国家,已经优越了太多。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

正面影响:

对国外:

1、向外国传递了中华文化,利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外国的香料也运送到国内,并且与各国互通有无,各自取长补短。

对国内:

1、外交军事:与很多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宣扬了明朝的威望,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的同志,惩治了海盗。

2、政治:郑和船队游历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周边许多小国臣服于明王朝,巩固的王朝稳定。

3、经济:引进许多新的生产技术,改进国内的手工业发展,发明了新器型扁壶、花浇等。

4、文化: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5、宗教: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培迅友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带回了天方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配槐

负面影响: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源,这也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昌搭一。

扩展资料:

郑和在七次航行中,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1405-1985年),中国曾发行4枚纪念邮票。

2005年7月11日,被确定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中国举行包括文物展、纪念大会 在内的系列纪念活动。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也即郑和下西洋的决策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产生什么历史意义

意义相当重大:

1、开拓了海上货物贸易,促进了经慎誉早济繁荣;

2、开阔了地虚岩理视界,是中国人第一次远距离海上航行;

3、拉近了中国与海上各国的关系,沿途所宽雀经过的国家大多数都与中国建立友好往来;

4、使得中国的文化和物产得以广泛传播使得中国与航路沿线各国保持着文化和经济上的往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历史意义?

郑庆凯和下西洋目的:

⒈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⒉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

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誉灶唤是为迎佛牙

⒌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意义: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辩激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2、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3、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燃卜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年仅知掘34岁的郑和奉成祖命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在此后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

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次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视下西洋为弊政,废止远航活动,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

1431年,受朱宣宗之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时年62岁的郑和在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

郑和远航七次,每次航行皮猛穗约两年,总计航程逾30万公里,访问40余国,到达印度洋周边地区及非洲东海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滚族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郑和七次下西洋,作为和平的使者,宣扬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以提高国家的威望和国家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国力的一面。结果,许多国家纷纷派人带着当地的特产,比如大象、犀牛、长颈鹿、狮子和宝石和备扮、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随郑和船队来到京城,要求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这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像后来的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鉴于学生尚未学习到世界史,这里教师只做简单的提及便可。

(2)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就是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另外,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唤灶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郑和下西洋内容介绍

1、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

2、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

3、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

4、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

5、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

6、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

7、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8、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

9、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时间介绍

1、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船队携诸国使者、押陈祖义等俘虏还朝。

2、第二次: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这次远航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郑和船队在永乐五年(1407年)奉命出发,访问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船队还朝。

3、第三次: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郑和船队还朝。

4、第四次: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南渤里,彭亨,孙剌等国。 船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出发,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郑和船队回国。

5、第五次: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溜山、喃渤里、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郑和船队约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回国。

6、第六次: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

7、第七次: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



郑和几次下西洋? 郑和去了几次西洋

郑和下西洋带多少人的船队?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1-7]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七下西洋简短故事?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

郑和的船队在绿宝石般翠绿的大海上航行,他们到过马尔代夫的环礁,在亚丁港停留过,然后船队顶着狂风沿非洲海岸航行到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和布拉瓦、肯尼亚的蒙巴萨……郑和的船队也曾到过马达加斯加海域。

郑和的非洲之行是中国人远征海外的巅峰。1419年郑和返回时,一批非洲国家的使节也随他来到中国,当然随他回来的还有一只长颈鹿。1420年,这些非洲国家的使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宾客应邀参加了紫禁城的落成仪式。

郑和下西洋期间,海外国家与明朝的“通贡”由洪武年间的几国增加到了30多国,从东南亚输入中国的货物多达185种。众多的海外货物输入中国,为中国动物植物学、医药学和瓷器、玻璃等制造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外来成分。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贸易途径,郑和成功地构建起一个中国东南亚经济贸易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贸易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历久不衰。

郑和七下西洋的简短故事:

1.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2.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3.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4.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七下西洋后期?

为了弘扬大明国威,造成政治目的始终是高于经济目的。在后面几次下西洋的时候,朱棣都秉承着“厚往薄来”的原则,久而久之使得远航难以为继。根据历史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对这些外邦朝贡者的大量赏赐,引发了帝国的恐慌,仅仅白银一项,每年就花费600万两,还不包括对两万官兵的嘉奖。此外由于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钱币的大规模贬值。

最终到了明宣宗时期,当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大明王朝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远航活动。其实也已经没必要再南下远航了,毕竟政治目的已经实现了,而在经济获利上也因为统治者的失误了而远不如从前。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和性质?

朱棣最初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顺便做点贸易,宣扬大明国威,促进国际友好关系。

后来几次下西洋主要就是做贸易和促进国际关系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重大,不仅在航海方面开创了很多新的航线,也对于宣扬大明朝的强盛友好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影响深远

郑和几次下西洋? 郑和去了几次西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多大?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经麻喏八歇国时,该国东西二王交战,西王误杀郑和船队登岸人员。事件发生后,西王派使者谢罪。郑和鉴于西王请罪受罚,对该事件予以克制。郑和下西洋应该是34岁,出生1371年,出发是1405年

郑和(1371年-1433年),云南昆阳(今并入晋宁)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曾祖拜颜、其父辈均信奉伊斯兰教,曾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明初战乱时郑和入宫为宦官。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所以他第一次下西洋是34岁。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 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郑和几次下西洋? 郑和去了几次西洋


关于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各家着述记载不一,出入较大,兹将诸书所载,有关郑和历次出使的人数,综合排比如下:

第一次是永乐三年(1405年),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是27800 余人。《明史。职官志。宦官》记载是2 万人。而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是永乐四年(应为三年),37000 人。

第二次是永乐五年(1407年),各书均未记载。

第三次是永乐七年(1409年),根据曾随郑和同下西洋的费信《星槎胜览》和陆容《菽园杂记》的记载,是27000 余人。根据郑晓《皇明四夷考》(此文收在《吾学编》中)的记载是3 万人。

第四次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根据曾随郑和同下西洋的马欢《瀛涯胜览》的记载,是27670 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是31岁。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航路是从南京启航,经过江苏太仓刘家港,然后集结出海。当时的规模光船只有两百四十多艘,随行的士兵人数二万七千多人,一路下行,中间拜访了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相关国家,拜访国家数量达三十多个,最远的地区到达了东非和红海。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34岁。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2]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南航。

1406年6月30日(永乐四年),郑和船队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

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

34岁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郑和1421年那次出西洋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实际是中途夭折的,南京大学教授潘群告诉记者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期间,即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四月,北京皇宫三大殿突遭回禄之灾。明成祖“诏求直言”,翰林院侍读李时勉等极言下西洋之弊。明成祖虽心有不悦,但古时迷信成习,三殿火灾以为天降惩罚,故不得不勉强从之,令下西洋“暂行停止。”潘群介绍说,原来,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就想着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仿照南京明故宫样式在北京修建宫殿。正当故宫主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完工,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时,处在事业巅峰的郑和奉旨开始了第六次下西洋的旅程。也就在这段时间,朱棣住进故宫不久才建好的三大殿不慎失火被焚,朱棣认为问题就出在郑和下西洋的事情上。据潘群考证,新中国成立后,在江苏太仓发现了明初官吏周闻的墓志铭,周闻曾五次参加下西洋的活动,在他的墓志铭中清晰记载第六次下西洋是“中道返回”的。这次返回,郑和的人生再次进入低谷。北京三大殿火灾以后,朝廷之中对郑和下西洋的非议越来越多。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暴亡,其子仁宗继位后立即下令停止下西洋的活动,郑留守南京,负责修理南京宫殿。直到宣德五年,“外番贡使多不至”,宣宗才复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那也成了下西洋的尾声了。郑和凭借着过人才智和对朱棣的忠心得到重用,并为朱棣取得王位立下汗马功劳。稳固政权后,明王朝日益强大,朱棣又将下西洋的重任交给郑和。郑和先后五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他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但是,郑和人生的转折竟然源于一次和自己毫无关系的火灾。潘群还考证,郑和留守南京期间十分失意,当时仁宗皇帝竟然不发给郑和手下官军维持生计的月粮,甚至调拨专给罪犯吃的罪人米充抵郑和官兵的口粮。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之初,郑和副手为辛勤修理明故宫的军民请赏,谁料宣宗竟然无故大发雷霆,他命令司礼监下文命令“郑和毋妄请赏赐”,甚至直接派人警告郑和“谨守礼法、毋窥伺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呈情”。宣宗竟借此警告郑和,这足见郑和早已不复此前下西洋时的风光了。著名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指出,郑和航海事业的兴废,取决于封建皇帝的个人意志。随着改朝换代,皇权易手,完全可以决定郑和航海事业的命运,令行则行,令停则停,毫不能由郑和作主。因此,当年的郑和下西洋,仅仅是以明成祖、明宣宗以及郑和为代表的少数先知先觉人物,在时代的冲击下,在面向海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朦胧的意念和行动,并非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觉醒。

2020年7月11号郑和下西洋多少年?

2020年是郑和下西洋615年。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1405年7月11日。郑和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跨越了半个地球,进行了15世纪末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创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0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15年。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郑和几次下西洋? 郑和去了几次西洋


郑和下西洋第二次是干什么?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于锡兰山时,郑和曾布施该地佛寺并立碑留念。此碑现存于科伦坡博物馆。



郑和下西洋时间

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所以叫郑和下西洋。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己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

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

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

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下西洋的线路盘点

1、第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2113钦以至古里 (今科泽科德)。

2、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七月,5261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

3、第三次从永乐七年九月到永乐九年六月,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4102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

4、第四次从永乐十一年十月到永乐十三年七月,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1653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的。

5、第五次从永乐十五年秋到永乐十七年七月,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

6、第六次从永乐十九年春到永乐二十年八月,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

7、第七次从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



人文通史 郑和下西洋

【杂务人员 】

向来航海,除了客船之外,运兵运货的船只,是不许女性上船的,说是“有女同行,航行不利”。其实说穿了,男女同船,男的在航行中无所事事,寂寞得很,就会发生男女间的关系,引起互相争夺,那么打打杀杀的事便跟着发生了,所以任何一类的船上都不许女性上船。

但是郑和特别造一只小船,船上载着几十个老年妇女,做的是针线工作,专门为官兵们补衣服,而且从前他们穿的是布袜布鞋,一双鞋穿不到一个月,要是没有妇女为他们制作和缝补,那么出海之时,即使准备二十万对鞋袜,也不够长期穿用,特别是布鞋的硬底,做起来最费时日。老年妇女,已经对男女之事不感兴趣,所以随带这班老年妇人,是不会出事的,否则几万官兵的衣衫鞋袜,以及被服等等,就要装满几只船。他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节省船只,还可以修修补补,延长衣服鞋袜使用的日期。

最奇怪的,船上还带了两名稳婆,即近代所谓接生婆(这是我阅读董文乐所着的《爪哇开港记》上的记载)。我初初看到这一个记载,觉得非常诧异,再继续看下去,原来郑和每到一处,总要设帐施诊给药,还教导当地土人如何接生,因为这些落后地区的妇女,生出来的孩子,要割脐带的话,总是用锐利的碎石,而碎石上常常带有污浊的物质,往往引起破伤风症,一下子因而死亡(按:破伤风的名词,出于中国唐代医书,并不是西医所创始的)。郑和这种工作也是安抚土人的善良计划,设想周至,令人钦敬。

郑和还请了几个农夫,因为从前老一辈耕田的人,观察气候的变幻,都能够预测到何时刮风,何时下雨,十有八九是准确而应验的。(按:从前有一部书,叫做“农谚”,说的皆是关于气象变幻的俚俗之词。我在上海时买到这本书,现在却再也买不到了。)郑和对于农夫的观察气象也尊敬得很,因为沿海常有飓风,只要被农夫们观察到预兆,他就先期准备将船只驶到避风港之中。

郑和出洋回到中国,首都已由金陵迁移到北平(明时原称北平),他受到成祖的嘉奖。当时明朝的三大殿,已造得粗具规模,成祖问郑和:“我国的宝船,究竟有多么大?”郑和答说:“单单一个舵,大概有三四丈高。”成祖听了,有些似信非信的模样。因此郑和又奏说:“明天我带领船夫,把一只船的舵,拆下来放在空地上供皇上御览。”成祖就命他照此而行。

这个船舵直到明朝亡国以后,还留在清宫中。我从前到北方去参观故宫,也见到这个木制的船舵,可惜我当时没注意这是郑和宝船上的“舵”。近年来,我看到李约瑟着的《中国科学与文化》上,也有这个舵的图形。后来我看《中国航海史》上,又见到这个大船舷的图画,在舵的底下站着一个人,用来作对比,可以看出这个舵,有五六个人之高,那么观察起来就有三丈多高。今将这一张图,船舵旁立一人,以作比例,可以从人与船舵的对比来推测宝船之大。可想而知,每一艘船可载士卒七百人至一千人,是很平常的事。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着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郑和下西洋时船上带了哪些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