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论文1000字(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论文3000字)

由网友()分享简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论文1000字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都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心理1...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论文1000字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都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心理1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心理1000字论文篇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探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而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就业难,引发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旨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种表现和影响因素,探究应对策略,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充分就业、全面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学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促使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众所周知,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就业问题既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也是关系每个毕业生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不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引发各种矛盾,最终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然而,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统一论述。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人生中面临的重大抉择,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提早做各种准备。因此,就业心理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1.等待心理。此种心理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估计不足,认知不确切,而造成他们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清晰判断,过分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地区经济发达,地理位优越,待遇优厚,不愿意尝试到经济一般的地区、规模较小的单位工作,结果一直等待合适岗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虽然专业热门、素质优秀,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掉队者。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轻视自我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某些大学生因为自己不是“身出名门”,专业过冷,学历不高、长相平凡,既无关系可找,也无金钱可用,总是认为自己毫无优势可言,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缺乏信心与勇气,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一旦求职失败更是自惭形秽,一蹶不振,致使自己始终徘徊的就业大门之外。

  3.焦虑恐惧心理。在择业受挫后,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或者因为所毕业的院校名气较差、自己的学历层次较低而不敢大胆求职,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

  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还有的因为对所找的单位期望值太高等。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这种焦虑心理,在一些就读冷门专业、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嫉妒心理。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条件比自己好,或找到的工作比较理想时,认为别人的优势是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各种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在择业过程中嫉妒心会使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5.依赖脆弱心理。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痛恨愤世,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6.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易受别人暗示。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过多地表现出盲目从众与趋新。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这种凭一时激情而人云亦云的求职者,在就业时难免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有时可会因此而延误或丧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就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即便是暂时顺利谋到了一份职业,在以后的工作中很有可能会遇到本来可以避免的麻烦。

  三、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及合理的建议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迎接这一重大抉择。为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国家采取有力措施。需要国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关心、帮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以及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2.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改正、完善自己。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是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和价值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只有合理定位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做到不卑不亢,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另外我们还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一点抗挫折的能力,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在心里给自己一些信念,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无限精彩,只有敢于进取,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3.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该及时更新。过去那种统一包分配的时代早已远去,今天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择业、人才流动的更大空间。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笔者认为,先就业、后择业。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择业观,因为人先要温饱和生存而后才能谈发展。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去基层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一些错误认识,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与时俱进,端正职业动机,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索取和贡献的关系,择业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爱好也要兼顾社会对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应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发展方向做一个合理的规划,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价、树立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实施策略以及评估与反馈。此外,毕业生应掌握一些就业技巧,了解一些就业知识,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其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一个关键。因此在校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更要加强实践技能、为人处事技能等一些综合技能的训练,这对于提升就业中的自信心,增大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5.接受客观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欣然接受而不是抱怨生不逢时,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积极主动适应环境。毕业生人数的猛增使得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要想在这个竞争和多变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注重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要加强人格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新的就业制度和国家优惠政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大学生应该加强竞争意识,在客观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思想上积极主动,争取实现顺利就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不仅对他们自身来说是一个重大问题,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要重视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各方共同配合,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蒋凤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1-152.

  [2]孟令权,郑晓敏.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07-109.

  [3]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243-244.

  大学生就业心理1000字论文篇二:《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摘要】就业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它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承担起完全的责任和义务来,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让我们的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型,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就业;心理探讨;解决措施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过剩”假象。另外,即使找到了工作,很多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会发现: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理想落差很大。“跳槽”更是成了这一代人的家常便饭,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大学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2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就高职学生就业时的心理取向问题,我们对学校机电一体化等七个专业近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了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和态度;对就业区域、就业单位的要求等等。从中分析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有以下几方面:

  2.1就业去向: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学生们心中理想的就业去向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占到了73%,其次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占到了13%,而愿意到乡村、边远地区就业发展的只各占2.3%。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丰厚的报酬,但这就造成了我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过剩而边远地区人才缺乏的现象。

  在对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单位的选项中,有30.8%的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选择民营企业只有13%;而我们在大学生招聘会上随机进行的企业调查中,78%是民营企业,只有1%的为国有企业,这说明,当今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需要进一步调整,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2.2择业取向:在对学生向往的行业调查中,机械加工业占到26%;其它所占比率较大的是电力、石化等能源业,所占比率为18.6%;想从事商贸业的占到18%;其次是IT与通讯业;金融、证�与保险业,两大类各占10%的比率;想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学生占到8%;旅游交通民航业占到5.8%;房地产业比率为4.7%;医药食品业为1.2%;择业观念:就关于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想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的只占5.8%;想先就业,后择业的占到85%;另外,学生们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比率占到了70%。就我们调查和了解知道,学生们大多是考虑的如何从企业多学点东西,并且94%认为有选择第二专业的必要。一旦时机成熟,就离开原单位自己干或者跳槽另谋高就。想着认真踏实工作,为企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几乎没有,这导致了企业用工流动性大和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长此以往,工业产品和人才都很难出精品。

  2.3困惑因素:就求职中学生感到困扰的问题调查来看,42%的学生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是他们在求职中难题的学生占13.4%;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占13%;认为来自社会的信息量少的学生占11%;觉得自己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的占8%;觉着自己的优势在求职时难以发挥的学生占6.3%;认为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的占4.7%;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的学生只占1.7%。

  3确立新的择业观念,引入新的就业理念

  “就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承担起完全的责任和义务来,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让我们的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型,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3.1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

  我们调查了解到,尽管企业职工流动性很大,但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人员还是相对固定的,因为企业老板想要留住这一部分人,给他们支付的工资也很可观。所以学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我们的学生想要进入企业并且有好的长远发展,就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技能,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

  3.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自身的实训条件、实训设备毕竟有限,而且设备更新也不及时,要想让培养的学生能与时共进,技术全面,学校应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这样既可解决企业的招工难问题,也可解决学生的实训与社会脱节问题,真正地做到校企双赢。

  3.3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把握不准尺度,自我定位不准,因此就很难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职业。为转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学生一入校开始,就从专业设置入手,所开课程多数进行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再结合平日的思想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

  我们的教育,就是应该让学生走出误区,端正认识,摆正位置,脚踏实地的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看到,我们的生活其实每天都在享受着别人的劳动,我们又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呢?要知道感恩,要懂得回报于社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种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应对今后复杂的工作和多变的环境。一种优良品质的培养,一个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们以往教育过程中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而传播的一些奋斗+成功的例子,可能已不适应现代就业市场,因此各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更能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和企业招工人员交谈中发现,其实企业更重视的就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他们认为毕业生适应岗位的工作能力是很容易培养的,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他们最看重的。

  3.4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

  在调查中发现,让学生在求职中感到困扰的问题有71.1%是来自外界的信息量少,这里面包括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和对企业招聘流程、基本要求的缺乏了解,因此,学校应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为了保障就业,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各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明确规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及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大学生就业心理1000字论文篇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就业政策更是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产生种种的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自负、攀比、嫉妒等,这些心理障碍影响了大学生的毕业和就业,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探索了克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障碍 原因 方法

  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转变,随之的高校扩招政策更是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新的就业政策——“双向选择,自主就业”,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和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是一方面更是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困惑和焦虑,产生了种种就业心理障碍,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毕业和就业。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探索克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 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心理冲突使人处于矛盾状态的两难境地,在现实面前无法做出选择,挫折感受即意味着人感到失望,不安甚至恐惧。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如今,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方式,在双向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毕业生之间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随着毕业的到来,大学生普遍进入焦虑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当个人愿望与客观现实出现矛盾时,大学生常常会陷入苦闷与焦躁之中。在择业中也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挫折,经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时就会出现焦虑的心理,有些同学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往往会通过酗酒、搞破坏来宣泄情绪,严重的影响学业和就业。

  (二)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性格的缺陷,是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表现,自卑会形成对自身能力的不恰当评价,无法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信,不能向用人单位展现自我,因此错失良机;另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丧失了争取的勇气,悲观的面对就业。这些自卑心理,不利于正确的评价自身,不利于发挥个人的才华和智慧,甚至会导致精神萎靡,心灵扭曲,对自身的前途形成了障碍。

  (三)被动心理

  被动心理是指做事缺乏主动性,寄希望与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存在这种被动的心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一些大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无法积极主动的推销自己,将就业的希望寄托于学校、家庭和有关部门。这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导致在社会就业的竞争中被淘汰。

  (四)急功近利心理

  校园是个多重思想碰撞的交汇处,在这里不但会形成一些好的学校风气,还会受到一些消极的社会思想的侵袭,处在大学中的学生们难免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影响。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时通常会表现出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不正风气,在择业时往往会以金钱和物质来作为衡量的标准。这种心理如果不加以疏导,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五)自负心理

  自负是同自卑相反的一种心理,是对自身的过高的评价而产生的优越感。大学生在就业时,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缺乏正确的定位,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状态,造成了对用人单位的挑剔心理,自以为是的后果就是在就业的竞争潮流中四处碰壁,无法顺利的就业。

  二、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存在绝非偶然性,它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及自身素质所造成的。

  (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变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着转变,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接受着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冲击,他们的人格和观念在此时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变,并且趋向于成熟。此时正是最容易感受到外界变化的时期,一旦面临社会的挑战,心灵极易引起动荡和波涛。

  (二)当代的大学生由于一直处于天之骄子的环境中,除了学习生活并没有接触过其他的环境,生活中往往是顺境大于逆境,同时处在家长的宠爱与呵护中,使他们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当今社会的竞争性日趋激烈,这些心理素质不健全的毕业生在如此大的压力的洪流下,极易产生挫折感,当无法面对困难时,就会产生失望、自卑和萎靡不振的心理。缺乏自制力和挫折承受力是引起心理障碍的关键之一。

  (三)同样的环境因素,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反应模式,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联系。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卑或过分自尊,急躁、冲动、固执,多疑、好钻牛角尖、易偏激。有太强的个人欲望和过高的个人期望,不善人际交往,唯我独尊,爱慕虚荣,娇生惯养,感情脆弱等个性特征都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而其中有些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四)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存在偏差,往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造成就业与自身情况不符,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对职业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一部分学生认为只有专业和职业相符才能发挥自身的才能,就业时无法做出调整,缩小了就业的面积,造成了就业的困难;对社会的认识也不足,理想与现实社会是存在偏差的,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实践经验,无法正确的认识复杂的社会,往往存在较高的期望值,在面对挫折时产生心理冲突。同时,一部分大学生有着名校情节,认为只有名校的学生才能找到好工作,自己的学校不如他人,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寻找工作时,无法拿出足够的自信,展示自身的优势,耽误了找工作的好时机。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应对措施

  (一)调整择业价值观

  每个毕业的大学生都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但是首先应该认清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同时还要看清这个社会需要怎样的人,这个社会存在怎样的发展机会。要知道能发挥自身能力的就是好工作。因此,大学生应该走出职业价值观的误区,不要盲目的赶时髦,追求体面,图实惠,图轻松。现在大学毕业生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这就提醒我们,要培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走出择业的误区,引导其走上成功和发展之路。

  (二)保持健康的择业心理

  要调整自身的择业期望,要保持平常心,用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择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要正确的面对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的差距,要知道社会现实和主观愿望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我们应该对这个落差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不断的完善和调整自身的职业理想;其次,要做好去基层工作的准备,每个毕业生都想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但是要注意基层是锻炼人、培养人的最好的地方,要想建功立业快速成长,一定要先付出努力;最后,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学以致用,但是由于现实的诸多问题,就业时专业很难对口,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

  1.先就业后择业心态

  当代的大学生,特别是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时,先就业后择业就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先就业可以为第二次就业积累工作经验,增加自身的附加值,为择业时增加砝码。

  2.凭自身实力找工作心态

  现如今的人才机制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就业中凭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要存在依赖亲戚朋友的帮助和社会关系、背景的心理。

  3.自主创业心态

  如今科技在迅猛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比前辈们拥有更多创业的资源。因此要建立自主创业的心理,利用社会提供的便捷条件,进行艰苦创业,增加社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4.再学习的心态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迭速度越来越快,要在这样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中生存,必须要有不断学习的心态,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时可以选择能够提供再学习机会的用人单位,这种继续学习意识的强化,尤其是重视在工作中学习的心理,很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何苗,王军,黄曙萍.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倾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89-911

  [2]杨冠英.WTO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4 ,(5):97-991


猜你喜欢:

1.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

2.浅析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论文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

4.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3000字

5.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论文

6.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论文3000字



  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就业形势3000字论文篇一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其它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大学生就业形势3000字论文篇二

  《大学生就业形势浅谈》

  摘要: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本文讨论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全国人口的就业趋势及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就业;失业;毕业生;消费需求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电子商务类、金融类、商贸类、旅游类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会出现结构型的调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巨大增长。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问题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业、生产企业处于改革调整期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这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国家机关继续推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省市机构改革马上全面推开。毕业生到各部委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会相对减少。国有企事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生产企业结构型的调整期,使很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2、市场需求、供给、专业与地区之间等存在着诸多不平衡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3、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生求职难,但是并没有发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业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磨擦的问题。

  二、全国人口就业总趋势

  1、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15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因此,如何应对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就业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虽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东部地区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调整型的缓慢增长。上述两个原因虽然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约1500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很艰巨。

  3、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

  下岗失业人员上升到较大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另外,贸易摩擦加剧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1、研究落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落实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政策效应的含金量,把各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例如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减免,从而鼓励民营企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企业就业以及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几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导、操作性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好政府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择业环境。

  2、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来。

  (2)网络型知识结构。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毕业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3)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对毕业生的启迪是: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体上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择业时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创业状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而人们的创业意识弱,这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在新的时代,国家、高校、大学生个人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就业问题。但就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好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需要就业的庞大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年大学生最具创业热情和创业潜力,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大批青年创业者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时势造英雄,适宜的土壤已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了创业这片有待开发的沃土。面对新形势,当代大学生应顺应时代的主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3、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这包括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毕业生要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性和错失良机。从整体上来讲,毕业生个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前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养部门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反馈机制的构建是重点;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优化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同时,毕业生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范其学: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2]门瑞雪、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

  [3]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1).

  大学生就业形势3000字论文篇三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 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4.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猜你喜欢: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2.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关论文

3.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4.浅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5.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

浅析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论文



浅析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的一大难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析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论文篇一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作者简介:杨阳:(1986―)男,山东济宁人,聊城大学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张洁冰(1990-)女,山东德州人,聊城大学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理论与财政投融资。

  摘要:自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就业市场上结构性供求问题严重,总体上就业问题严峻,大学生就业在数量、质量和结构层面上存在巨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业;就业歧视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以平均每年60万~70万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近年来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70%~75%之间的低位徘徊。以来,国家在宏观经济导向上有意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而国际的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还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根据研究表明GDP增速每降低1%,就会相应减少120万的就业量。数据显示,2013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多达727万,比2013年增长28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因此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产业结构失衡,造成对大学生就业量的有效需求不足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式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进程就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演替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劳动力依次转移的过程。由“配第―克拉克定理”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的就业总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失业(即“非自愿性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现阶段我国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品需求大于供给,不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低成本的制造模式,这种模式还基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虽然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但是由于高端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升级缓慢等问题,造成了大学生供给的质量不符合劳动力所要求的质量,也就是“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二) 就业歧视问题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劳动经济学中定义,如果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属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就可以说当前存在劳动力市场歧视。目前,我国就业歧视问题较为严重,在劳动就业市场,大部分的招聘简章含有就业歧视性条款,这些条款应聘者的年龄、性别、学历甚至身高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这些限制条件加大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难度,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进一步加重。

  1.性别歧视

  所谓大学生就业环节中的性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尽管我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对禁止性别歧视、保护妇女的平等就业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女大学生就业当中因为性别问题而与就业单位失之交臂的情况比比皆是。200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开展的“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显示:在75家被调查的企业中,有42家(56%)愿意招男生,男女都愿意招的企业有26家(34.67%),只有3家(4%)愿意招女生。可见在人才市场上,广泛存在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同样的条件女大学生就业难度要大于男大学生。

  2.学历和院校歧视

  学历歧视问题在我国就业市场上一直存在,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结合自身条件一味追求高学历,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招聘单位看好的并不是人才能否胜任工作任务,而是因为这些高校学历可以制造出“好看”的人才数据。2013年4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特别强调, 凡是教育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可见,就业歧视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三) 大学生自身缺乏竞争力,就业观念陈旧

  当前,高校在学生培养、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造成了现在大学毕业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竞争力低,在求职中往往被用人单位淘汰。另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适当也是限制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据相关方面统计,大学毕业生中,35.4%期望进入党政机关工作,18.9%期望进入事业单位,13.6期望进入国企,而这三种工作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量的需求量仅占总量的22.3%。期望进入民营企业的大学毕业生仅占1.3%,但是民企需求量却占46%,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中小企业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积极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后,是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12年我国人均GDP更是达到5432美元,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增速与第二产业持平,尽管增加值与第二产业还有距离,不过这改变了过去多年来第三产业增速低于第二产业的情况,可见近年来我国正在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就业大幅增加,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 保障一个公平与公正的就业市场,避免就业歧视

  机会均等是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体现,就业歧视行为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权益,而且也挑战着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要保障一个公平与公正的就业市场,首先,应当建立建全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加强反就业歧视的宣传力度;其次,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中开展反就业歧视课程,增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反歧视的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各种存在就业歧视性条款的招聘启示,规范就业市场,杜绝歧视性条款的出现。

  (三) 加快高校教育改革进程,树立大学生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观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成长的平台,是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基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的需要开设专业,不断改革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校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适当的盲目开设专业,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0(7).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基于政府角度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研究第21卷第3期2007年6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



  现代大学生都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大学生活的质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篇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文章归纳了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对策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一、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大学生活的质量。大学生的交往总体处于良性发展之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属“自我中心型”,凡事都想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顾及他人感受,缺乏包容心。另一方面是,学生们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总觉得自己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旁人的注意,对别人的反应过于敏感。还有就是他们不懂得交友的原则,找不准自己的位置,缺少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因而觉得别人虚伪等。这些原因使得大学生的交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面子心理。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则懊悔不迭。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

  2、冲动心理。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自制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但实则是冲动表现。象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把事情搞糟。

  3、自卑心理。据某校调查,该校大学生中具有明显自卑感者占总人数的28%―30%。有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心,处事过分小心谨慎,在交往中畏首畏尾。一般说来,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自惭形秽,感到这不如人,那也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种人在公共场合一般不是积极主动参与,而是消极被动、过于警觉,极易受挫。

  4、自傲心理。自傲就是过高地评价自我,在交往中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在交往中表现盛气凌人、自命不凡、自视清高,常使交往对象产生难堪、紧张、窘迫与心理压力,不能平等交往。自傲心里严重的人,必然使人人际关系紧张。

  5、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就大学生而言,嫉妒心里主要表现是:对他人的成绩和长处不服气,甚至抱以嫉恨,看到别人冒尖不甘心,总希望别人比自己落后。看到别人处于劣势则感到莫大安慰。有嫉妒心理的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是讽刺、挖苦、挑拨,甚至采取不合法、不正当的行为,对他人和集体造成种种伤害。

  6、封闭心理。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情感冲动的强度较弱,外露表现不明显,被人误认为封闭,实际上他们是情感深沉,能帮人一帮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所累,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大学生交往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社会上生活态度的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交往也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加剧了竞争。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产生了人际交往壁垒,现在生活的富裕减少了对他人的需求和援助,人际往来不再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这种生活态度主流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形成。从人的价值观角度看,过去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观依然是中国社会所弘扬和提倡的,但市场经济中的规律是追逐利润。财富这种价值观对人际交往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误区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家长们把独生子女奉为掌上明珠,有的家长为孩子创造了一切。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性格,常常只要求他人关心自己、迁就自己,而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更难以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和尊重他人,从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他人的标准高于自己的人际交往屏障。独生子女被包围在长辈的呵护下,他们没有交往的欲求、动机和机缘,推迟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以至于到了大学仍然缺乏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难题、人生挫折的能力,由此会造成某些大学生面对交往不知所措、失意、灰心、冲动,甚至走向极端。

  3、学生自身原因。有的学生受关注过多导致自我中心。这类学生往往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家里和学校里都倍受关注,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能为别人着想,而人际交往一重要的原则是价值的互相支撑,每个人在交往中必须给对方以支持和“面子”的维护,只顾自我感受或老想成为人际中心,这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则缺乏应有的知识,大学生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必须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如社会任职(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角色认知和人际认知)、交往原则、交往技巧等知识。

  三、解决大学生交往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把握交往原则

  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4、互助互利。人际关系是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需要为基础的,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这可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

  (二)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要有真诚待人之心。对他人诚实无欺、胸怀坦荡、心口如一。真诚待人是人类良好道德的具体体现,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个性品质。大学生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具有真诚待人之心,摒弃一切以利用为目的虚伪的人际关系。

  2、要有谦虚、谨慎、自信的风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都要做到谦虚、谨慎、自信。谦虚能使人自己认识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能缩小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谨慎能使自己有选择的交往,能使自己清醒而不致盲目交往而失误;自信能使自己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3、要有乐于助人的品质。乐于助人是人际交往中一贯倡导的美德。乐于助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热情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并尽力帮助他人。热情能给人温暖,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增加人际吸引;助人能给人帮助和支持,主动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特别是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伸出温暖之手,这样的友谊和交往是经得起考验的。

  4、要有宽阔大度的胸怀。胸怀宽阔是一种对人豁达,不计小隙的品格,是对人们缔结友谊的必备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成功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具有宽阔大度的胸怀,学会尊重人、容忍人、理解人,特别是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意见、隐私和劳动等,同时要严于律己,遇事不斤斤计较,学会体谅悦纳他人,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这是赢得他人信任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生必须学会交际的技巧

  成功的人际交往不仅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还要讲究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以下技巧:

  1、掌握分寸,积极有度。每个人都有不可随意步入的心理敏感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如此。所以,正确的人际交往必须把握好度。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明确交往的向度、广度、深度和适度。懂得与哪些人交往,交往的目的是什么,交往的范围,程度及分寸,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2、善解人意,角色换位。不管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在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交往的对象能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需要大学生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多为对方着想,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和理解人。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多一份“人情味”,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交往环境。

  3、整饰自己,展示魅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似乎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周围总有那么多的朋友,那么多乐意和他交往的人,而有的人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要学会整饰自己,展示魅力。所谓整饰自己是指交往的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语言或行为来表现自己,以获得他人对自己好印象的过程,这是一种社交技巧。通过整饰自己,就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社交魅力,获得别人的赞美,满足自尊的需要,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

  4、加强自我意识,重视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不良的第一印象会使双方不愿意保持关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被这种不良的印象所覆盖。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使双方容易接纳,缩小距离,愿意交往。因此,大学生应当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不断完善自我,以期达到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情绪。

  人际交往是一项活动,交往的成功必须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交往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没有亲身的实践也不可能保证你有真正的朋友。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篇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应对》

  摘要: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动过程。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彼此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产生友爱互助、欢乐、依恋之情,满足其归属与安全的需要。良性的人际关系将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 应对

  大学生,从迈入大学的那天起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人际关系,就需要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友谊,寻求慰藉,并从中吸取力量,得到鼓舞,真正体会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过好大学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信心。可面对崭新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一、影响大学生人际认知的偏见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对他人的客观全面的认知。影响大学生人际认知的偏见主要有:

  1、最初印象。是指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中出现,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信息的心理,从而影响认知效果。由于最初印象是通过对对方的衣着、谈吐、风度等等的观察给对方做的初步评价,因而总是表面的、片面的。

  2、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观察一个人时,往往从这个人的某种特征或品质出发,对他作出总体判断。这种特征或品质起到了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认知者表明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人被表明是坏的,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以点概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偏见,我们所说的子不嫌母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学习好即三好学生等都是如此。

  3、先入印象。是指对人的知觉并非出于对客观对象的直接交往,而是在交往之前,相互之间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就已经掌握了某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投射到对象身上,影响对知觉对象的认知。先入印象形成于交际之先,基本上是对一个人过去情况即他的历史的了解,只能说明对象的过去,而不能真实反映他的现在,更不能证明他的未来。先入印象对认知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我们对某人形成了一个好的先入印象,就会在交际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他,给他以好的评价。比如对有名的作家,人们总是身份崇拜的,在接触之中,就会更多地看到他的才气、观察能力、气质等等,甚至把他作为心中的偶像。对一般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事先听人家说他不错、很可信,我们就会较快地与他建立友好关系。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人有不好的先入印象,则可能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对他不友好。比如,如果听说一个人干过偷鸡摸狗的事,一旦丢失了什么东西,就会怀疑他。先入印象往往成为人们认知的基础,它宛如认知的一幅有色眼镜,戴上它看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有某种不变的颜色,从而影响知觉的客观性。

  4、投射作用。是指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认知者把自己的特征、爱好、情感和愿望投射到认知对象身上,假设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从而作出不合乎实际的评价。其特点就是从自我出发认知他人,抹煞或无视自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认知者与认知对象的区别,以主观统摄客观、自我统摄非我。比如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以为别人也爱听,客人来了就放起时髦的曲子;爱吃鲜鱼的人,以为别人也不嫌鱼腥;自己不抽烟的人也往往没有想到别人会抽烟,因而客人上门,总是忘记以香烟招待等等。然而,认知对象与认知者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人际认知中,我们应该从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客观地认识他人。

  5、自卑羞怯。自卑和羞怯,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虽然主观上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欲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则不敢进入社交场合,惟恐受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对参加社交活动感到情不自禁的紧张和恐惧,回避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严重者就表现为社交恐惧症。自卑不同于自谦,它是一种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极度自卑的人,往往是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过创伤的。一般说来,自卑感强的人较多是性格内向,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们自尊心也很强,但他们不是积极进取以获得自尊,而是消极退避以保护自尊。正是为了追求一种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于是不愿坦率地与人交往,对集体性的或富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采取躲避态度。自卑感强的人惟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正是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别人对他的轻视,常常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自卑和退避行为造成的。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

  1、保持积极处世态度。

  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及其处世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方式。人生总是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获得与丧失等交织在一起的聚合体。然而,积极处世的人或悲观消极的人都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解释,以不同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这就势必制约着他对别人是抱开放态度还是闭锁态度,是热情主动地交往还是冷漠地拒绝交往。乐观者更多地看到世界的光明美好,因而积极地去生活和奋斗,坦诚地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悲观者则更多地看到生活的阴暗面,似乎周围的人都在跟自己过不去,总是闷闷不乐地与世隔绝开来。

  正确地对待人生,以平等的态度与人交往,学会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坦诚开放自己的心扉,就会达到人们之间心灵的沟通,理解的愉悦,事业的成功,人生的乐趣。

  2、战胜人际认知偏见。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与人交往比较是为了取长补短,促使自己进步。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认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认知偏见甚至成为交往的障碍,只有努力克服认知偏见,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唤起对方的积极反应,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战胜人际认知偏见,关键在于树立起成功交往的信心,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自己的力量。只有充满自信,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放松,才能坦然自若,沉着镇定,自然大方地与人交往。要时刻记住:我的上帝就是我自己。

  同学们,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交换和流通的过程。“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一个不善于交往的人,其知识必然是贫乏的,他只能是井底之蛙。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彼此取长补短。通过与别人亲密友好地交往,获得别人的真诚批评与帮助,从而促进自我完善。近朱者赤,大学生主动和周围优秀的同学交往,能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培养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培养自己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五个方面。

  (1)真诚。真诚是一种对人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示。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的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的友谊地久天长。相反,虚伪则是交往的大敌,谎话、欺骗、捉弄、自私是断送友谊的恶魔,必须坚决抛弃。

  (2)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人持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社会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克制是一种能够容忍的意志品质。与别人交往,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重,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这种豁达、谦和的态度对发展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应是有理、有利、有节。如果只为一时苟安,忍声吞气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也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自信是对自身的一种具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关系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自信者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而,在实际社会活动中有些人往往缺乏这种精神,面对交往常常采取逃避态度,缩手缩脚无能应对。想与人交往,又怕别人拒绝、嫌弃,因此不愿在公开场合路面,在众人面前局促不安。

  (5)热情。热情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形态,是对某种事物肯定的、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反映形式,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们的情感,促进社会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总之,交往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就能唤起对象积极的同类反应,能使彼此间随着交往频度和深度的增进而建立起越来越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3]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北京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1.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2.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

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2000字

4.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毕业论文

5.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心理论文3000字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心理论文3000字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证,人际交往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3000字论文篇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辅导研究》

  [摘要]人际交往关系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具体生活问题,人际交往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辅导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处理人际交往等方面起到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心理辅导教育,是当前高校以学生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 心理 辅导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个性保持正常、生活具有幸福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地增长,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因此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也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润滑剂。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对交往认识不够,缺乏正确指导。在思想上,对交往的认识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在对问题“你有几位知心朋友”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知心朋友在“5位以上”的只有26%。在回答“如果求帮助吗”的问题时,有高达75%的学生选择“不会”或“不清楚,只有25%的学生选择“会”。在回答“学校有关提高社会适应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讲座多不多”的问题时,有高达57%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36%的学生表示“偶然举办”。在回答“周围的老师是否向你强调过提高人际沟通,加强社交能力的重要性”的问题时,高达64%的学生选择“从不强调”,24%的学生选择“偶尔强调”,选择“经常强调”的只占12%。可见,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交往中不够自信,缺乏积极主动性。

  斯宾诺莎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命题:“我们的心灵有时主动,但有时也被动;只要具有正确的观念,它必然主动,只要具有不正确的观念,它必然被动。”调查中,有34%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较被动,6%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较大;22%的学生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有4%的学生极易受窘。同时,在回答“对于团体(学生会、社团)或非正式的组织,你是否参加”的问题时,有高达62%的学生选择“不参加(32%)”或“偶尔参加(30%)”。

  (三)交往能力不强,缺乏交往技巧。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礼仪虽然有时会表现为细枝末节,但却体现着交往主体的精神和品性。在答“能否在他人面前自由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问题时,有高达64%的学生选择“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还有18%的学生选择“因为害羞不敢表达”,仅有18%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善于表达自己”。缺乏交往技巧,是大学生交往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回答“你认为自己或身边同学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可能是?”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感觉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技巧。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际的技巧(24%)”,而且“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看法(18%)”、“不能听取意见(16%)”。为此大学生应认真学习交往的礼仪,应多参加一些校园内外的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与异性交往困扰。

  作为处于青春期转型成熟的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在“你认为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多项选择)”的分析中,排序依次为:“随大流”、“寻求精神寄托”、“克服寂寞”、“满足生理需求”、“寻找学习动力”、“追求美好爱情”。可见,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以及不能正确处理和异性交往的问题。

  (五)过分强调自我价值。“90后”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孩子。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兄弟姐妹的竞争,缺乏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意识.很容易形成惟我独尊的心理优势,同时,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要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但经验不足、好冲动,善幻想等心理特征。过高的心理需求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时时产生冲突,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虚荣心强,过分炫耀自己,对人缺乏真诚,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恐惧与逃避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自己以满意的形象投入交往。特别是希望在异性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形象。因此,这种对交往的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在交往中时常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

  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嫉妒与猜疑心理。嫉妒有很多方面,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发现自己的境遇不如别人,就会产生抱怨、憎恨,甚至愤怒等复杂的心态。猜疑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是一种由主观臆断所产生的不信任的情绪情感。

  (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孤独与自卑心理。孤独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找不到或者根本就不想找到知音,缺少心灵的默契。自卑,即因自我认识发生偏差,过低地估计自己,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这类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中独来独往,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有意远离集体,自我封闭。

  (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敌视与冲突心理。人际敌视是指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使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而产生的。处于人际僵局的个体之间几乎不再有人际交往。人际冲突是人际相处障碍的最高表现形式。虽然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具有突发性,出现的频率也不高,但是发生冲突时,个体的理智感下降,非常容易做出极具伤害性的事情,从而长久地留下心理创伤或生理损害。

  (五)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追求功利心理。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前提:二是交往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三是交往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四是交往手段粗鄙化。

  (六)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欣赏与高傲心理。具有自我欣赏心理的学生很不宜与他人相处。自我感觉奇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应极其敏感。

  三、高校心理辅导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人际交往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1.人际交往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今后适应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较多。为了更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应打破传统讲授为主的形式,广泛采取活动课的形式,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交往问题。因此课程设置应根据大学生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各高校都应开设心理健康课。

  2.加强对高校班团活动指导,满足大学生团体交往需要。

  建议高校加强对班团组织的指导,班团组织管理应吸收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团组织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高校的学生管理应吸收心理学专业教师参加,或在学生处专门设立心理辅导科,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工作。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主动开展工作,采取讲授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实施小组心理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形式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大学生交往问题主动开展咨询与辅导工作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任务。

  4.对于学生认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面谈咨询,进一步将该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开展。心理辅导团体活动是学生接受度高,喜爱度高的活动,学生在团体中既能有效地解决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更促进了人际交往。围绕学生心理素质内涵需要,开发相应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将团体辅导课程化,定期开展。在调查中显现出来,学生对心理团体辅导的需求是希望主题化,有针对性,并且可以定期开展,课程化规范化。

  (二)运用心理辅导方法,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与成熟的问题,致力于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提高心理成熟度,增强认知能力、选择能力、适应能力,确立并实现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大学生生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有疏导渗透方法、表扬鼓励方法、典型教育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运用较多、效果较为明显。

  心理疏导渗透方法是指在高职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通过采取潜移默化、迂回灌输的办法。寓教于乐,而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方法,是一种间接教育方法,要正确分析形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开展心理辅导。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高职生明辨是非、坚信真理、抵制错误,激励高职生与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对照,自觉学习和仿效,发展自己的健康心理。

  表扬鼓励方法是指对高职生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和肯定的一种心理学教育方法。运用表扬鼓励方法,要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诱导,对高职生积极的心理行为适当地加以肯定,激发高职生的积极性,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对高职生要运用表扬鼓励方法,可以借助社会心理环境和高职生的群体压力,造成先进与非先进在精神荣誉和物质利益上的差别。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被表扬者则可以从这种差别上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积极良好的心理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典型教育法点击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典型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帮助高职生提高心理认识的一种方法典型教育法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及仿效。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容忽视的工作,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心理沟通、情感投资、心理相容、晓之以理、平等信任、实事求是等原则,充分注重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样,学校心理辅导才能真正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起到保障作用。

  (三)对于大学生来说,适应人际交往不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形成,需要加强自我调适。

  1.正确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特殊性、重要性,并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摆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摒弃那种对人际交往的无所谓的态度。

  2.树立交往自信心,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在交往中,大学生应树立交往的自信心,根据新群体的实际情况,重新客观地审视自己,对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做出正确的评估,了解自己在他人和群体中的位置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差异,并在找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旦遇到心理障碍时,要积极与辅导员、教师及学院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联系,解决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3.自觉优化自身心理,完善人格和能力。大学生要优化自身心理,及时疏导交往中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充分健全自己的人格,施展才华,表现自己特长,使自己的人格、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良好的心理与人格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克服自我中心过强、自卑心理过重、狂妄自傲、怪癖孤独等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

  4.掌握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应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要从自我做起,有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坦然诚实地走进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中,掌握礼貌,主动与同学进行沟通,平等待人,注重言谈举止,重视人际交往的语言把握。同时,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对对方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尊重。

  5.掌握正确的交往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是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也是处理同学关系的一条基本公德规范。大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渴望并追求平等的交往关系。因而在交往中要特别遵循平等交往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首先必须自尊,只有懂得自尊自重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有谦虚宽容的态度,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四、结语

  高校心理辅导教育是新形式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教育的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体魄和意志坚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和创新应用型人才。高校还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辅导技能的心理辅导教师。高校心理辅导是全社会、全体教职工及全体学生的共同命题,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借助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只有高校心理辅导真正的落到实处,实现“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大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训美,高校心理辅导定位探析,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

  [2]刘晓新、毕爱萍(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3]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大生人际交往心理3000字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论文



  当前,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就业形势相比以前显得激烈。加上我国现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在为大学生提供平台的同时,也出现了就业心理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论文篇一

  《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

  摘要:理工科大学生目前在就业上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对就业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存在性格缺陷、欠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和女生更是理工科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高校在理工科教学中实践性课程不足,创业教育落后等原因也导致理工科大学生就业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初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理工科大学生在就业上提供帮助。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engineering student employment, which including: employment anxiety, employment fear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students who have character defect or poor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he female students are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engineering student employment market. The lack of prac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teaching, and the lagg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all the reasons for the unsatisfactory employment rat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ideas for the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employment help.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心理

  Key words: engineering and science;university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01-04

  0 引言

  理工科各相关专业因具有就业范围广泛及薪资待遇丰厚等特点,每年高考报考理工科各专业的人数都居高不下。理工科专业作为高校中就业大军的中坚力量,在全国大学生就业环境不佳、就业情况低迷的状态下,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势头,理工科专业及实践技能固然重要,但由于大学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而且扩招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较少,导致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和耐挫力较差,同时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理工科学生在就业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社会转型期内理工科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的问题,并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详细分析,针对他们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本文还将探索理工科学生就业的前沿趋势,还将分析学校如何结合这些前沿趋势改善学校教学,以期为学校就业政策及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分析

  1.1 由于市场供需不平衡,理工科大学生就业主动性不高,对就业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电子类、计算机类、土建类等理工科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但高校扩招使得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岗位的增加远远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从根本上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的焦虑,他们普遍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顺利就业抱有不乐观的态度,同时对就业存在恐惧心理。然而这种恐惧心理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的动力,反而降低了学生求职的主动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不是积极寻找就业机会,而是消极应对,学生在就业时很少到目标单位推销自己展现自我能力,而是过于依赖学校内的校园招聘和网站招聘,而目前单位招聘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就业机会较少,进一步强化了毕业生就业的恐惧和焦虑心理。

  1.2 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而目前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仅为普通劳动者,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现实情况,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

  目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就业主力军大多为80后,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较差,希望的就业地点大多为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多不愿意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希望的就业单位类型一般为大中型企业、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而不愿意去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时大部分理工科学生期望的薪酬水平较高,而他们的能力又不足以与此档次的薪酬水平相匹配。当代大学生知识层次水平较高,思维较之前的大学生相比比较活跃,另外他们的课外知识丰富,也往往因为这些原因使他们出现了较高的就业期望,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现有的就业情况出现了偏差,以上这些均使理工科学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另外理工科学生就业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与文科就业相比就业率仍然较高,所以学生中也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及自负心理。他们一方面会将自己找到的工作与同学进行比较,如果各方面情况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的话,宁可不进行签约,另一方面,理工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自负心理,理工科学生为自己设定一定的就业标准后,很难在就业压力下先就业再择业,他们往往只想进入自己理想的大中型企业,对一些小企业看不上,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而迟迟不能就业使其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加,使其陷入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恶性循环。

  1.3 高校长期在培养过程中对实践重视程度不足,学生普遍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胜任力不足。高校理工科专业实践性较强,企业对应聘者要求较高,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在校期间参与实践较少,没有得到系统的训练,同时知识与能力相脱节,导致他们动手能力较弱,欠缺扎实系统的专业技能,难以整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企业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也提高了对新招聘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导致理工科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

  理工科专业在创业上与文科专业相比存在一些优势,但是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对这一优势的认识还不强,同时创业教育的欠缺也限制了他们在此方面做出发展。理工科创业一般以专业技术为核心,而理工科专业研究内容有极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将极大地提高国民生产力,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也将创造更多地就业机会,进一步改善就业市场。创业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管理学、法律、经济学等一系列与之相对应的辅助学科知识和实践环节对其进行支撑,而且首先要对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培养。但目前高校并没有针对创业意识及创业实践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

  1.4 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人文素质欠佳,而目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的一个瓶颈问题。

  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在求职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则需要具有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这些均是社会提出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这些也是理工科学生所欠缺的。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下面将具体分析。

  首先,高中文理科分科后,理工科生接受的教育模式和训练也为理性思维,高中沉重的学习压力也容易使学校和家长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进入大学后,理工科学生在学校时的学习大多是在实验室里面与实验器材打交道,理工科课业负担沉重,学生没有太多精力去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管理协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一个企业能够良好运作而要求员工必务的能力,同时理工科学生长期的学习模式使他们不擅长自我表达,导致他们在面试时很难表述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其能力的展现,理工科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欠缺成为其求职就业的一个软肋,而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人际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得到提高,这些都会影响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同时人际沟通能力的欠缺也使学生很难在受到求职失败的挫折后向其他人求助,排解内心的失望和郁闷,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

  其次,理工科学生文化知识匮乏,知识面较窄,人文素质修养较低,哲学文学知识欠缺,这些都将影响理工科生将来的发展。理工科学校男女比例失调,学习压力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本专业能力,理工科学校由于人文方面师资力量较弱,而且学生本专业课业已经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各方面原因使得学校对理工科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足,而理工科学生本身学业压力大,也容易忽视对自己人文修养的培养。而人文素质的缺失和知识面的狭窄,都会影响一个人在工作过程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降低了理工科学生在求职时的成功率。

  1.5 理工科学生中那些性格有缺陷的学生、欠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和女生群体,他们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

  目前,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加,而且大学生群体已经大多是“90后”,大部分人为独生子女,他们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有性格缺陷和欠缺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数量不断增加,而在就业过程中,企业招聘员工时看重的方面却在不断增加性格和心理素质的权重,所以这部分人在就业时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具体有以下一些表现。

  首先,存在性格缺陷和欠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他们容易自卑和缺乏自信,他们对自己往往抱有消极和否定的态度,面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他们更加容易退缩和逃避。

  其次,就业是一个在短时间内展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任何人面对这个过程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和欠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面对竞争,与别人相比更容易自我封闭,他们不能大胆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和展现自己的能力,显得比较被动。同时这些学生在认识一些问题时容易偏激,看问题比较片面,他们不能理性地看待目前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认为只要进入大学,毕业后必然可以找到各方面都比较理想的工作,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往往会在就业压力之外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心理负担。

  最后,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和欠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在与人沟通合作上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削弱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理工科专业在实际工作后,工作内容往往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人协作完成,所以对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要求较高。而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和欠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他们在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能较好地解决矛盾,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这样会极大地影响整个理工科工作流程的工作效率和结果,使得企业选择这类学生的概率也在不断降低。

  而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女毕业生来说,她们在就业求职时容易受到歧视,而理工科女生在就业时与男生相比,存在以下一些劣势。女生虽然在校时学习较努力,学习成绩较好,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比不上男生,理工科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女生在成绩方面的优势往往在求职时败于男生在实践方面的优势。理工科在研发环节和生产环节时间周期长,任务重,需要从事此项工作者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女生的精力和体力都比不上男生,同时女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家庭方面的压力也大于男生,这些都导致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男生。

  2 改善理工科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措施

  针对以上一些理工科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的心理困境和问题,现提出以下一些学校和学生在实践中可以采取的措施,以期改善理工科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的现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根据目前理工科就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高校的教学活动,提出一些高校可以根据这些新趋势采取的措施,以便从本质上使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情况慢慢得到改善,同时使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提高。

  2.1 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心理指导。

  大四学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沉重的心理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指导。针对不同的年级,就业心理指导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着重针对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面临就业市场的检验,会出现上文中提到的焦虑、恐惧、期望值落空等心理,学校应该实施就业指导服务,开展面试技巧、应聘心理分析、从学生走向社会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等作为主题的讲座,使毕业生可以在就业时得到一些帮助。同时学校要与企业积极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和沟通,为毕业班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他们就业的砝码,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专业学者在学校召开讲座,介绍有关专业的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等毕业生关心的问题,使他们在求职时更有针对性。学校也可针对就业学生的兴起、个人特点等因素帮助学生量身打造适合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学校也可以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一系列与就业后职业发展的技能进行专门的培训,如人际交往技能及针对各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等。而针对非毕业班的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同样很重要。有调查显示,非毕业班学生同样存在就业焦虑等心理感受,这些心理感受都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针对非毕业班学生,应该提供一些主题为就业形势分析、如何更好在结合学习与就业的关系的讲座,展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以上一些措施,使全体学生都能循序渐进地接受到就业方面的心理指导。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论文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