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由网友()分享简介: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堂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准备

  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 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

  2.讲授新课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所以,日本是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投影板书:根本原因: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那么,这场战争能避免吗?不。到19世纪末,清政府更加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的。那么,战争为什么刚好爆发于1894年?(投影板书:直接原因:朝鲜问题)1894年朝鲜发生什么大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日本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虏和囚禁朝鲜国王李熙,并以保护侨民为名,驱逐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投影板书:爆发:1894年)日军早已准备,清军被迫应战。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失利后,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一缕烟逃到平壤。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主要进行了四场交战。(投影板书: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之战)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练习题1进行思考:用史实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2-3分钟)(播放录像:《黄海大战》)录像后,提问:中国军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那里?(先提问,后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平攘战役中,以慌报战功反被提升的叶志超一战即溃,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辽东半岛战役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坐视大连、旅顺失陷;威海卫战役中坐等挨打,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当然,在战斗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爱国官兵。如: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战役以后,清政府惊恐万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并完全按照日方意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投影板书: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阅读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思考课本P50思考题: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一下,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1分钟)(投影板书:主要内容)教师结合《南京条约》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严重危害。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小结

  4.巩固新课

  5.布置作业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篇二

  一、贯通教材,定位目标

  1840年——1901年,这是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一步地深化,一直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的过程。其间列强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第四次,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本节内容在整个一个历史阶段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本节重点是要讲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难点是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解释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日外交方面的背景分析,向学生指出弱国无外交,一国之外交是该国综合实力的反映,培养学生的历史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从分析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授本节采用的教学方法初定为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分析学情,突出主体

  实验高中的生源基础比较差,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他们的历史学习意识不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设疑导课,引入情境

  放《甲午风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场战争经过又怎样?这场战争给近代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四、研读教材,因势利导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这场战争是日本挑起的,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这场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书并讨论回答)(引导学生从日本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入手分析)

  (得出结论)一方面日本在经济上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走上近代化的工业国家;政治上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对外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另一方面,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战争转移人民的视线,转嫁危机。

  那么日本是如何转嫁危机的?(归纳):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

  投影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看材料并分析)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持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篇三

  1、日本方面: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侵占中国的台湾;征服朝鲜;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而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过渡)那么日本为什么把侵略的目标首先对准中国呢?而此时的中国国内的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2、中国方面:避战求和

  下面我们不妨再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日军进入朝鲜的军队,日益增多,清政府驻朝官员要求增派援军赴朝,李鸿章复电说:“我再添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在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以后,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归纳总结):这段文字反映了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不认真备战,使清军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清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引导学生从中国的政治、外交、军备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并过渡)中国政治腐败,外交上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军事上又装备落后。在日本步步逼进的情况下,清政府不认真备战,而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那么西方列强对这一触即发的战争是持何心态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

  3、列强方面:默许或纵容

  西方列强为何持这种心态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列强各自的企图与目的)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欲望也很强烈,但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西方列强对日本采用默许或纵容态度,这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借口”在哪里呢?而此时朝鲜恰好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挑起战争的导火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朝鲜统治者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向清政府求援。日本侵略者则怂恿清政府答应朝鲜政府的请求。而后以保护使馆为由,也把军队开进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不撤军,反而继续增兵。(解释竖体字,点出日本是处心积虑找发动战争的借口)

  (总结并过渡)综上所述,日本蓄谋已久,又有西方列强的纵容或默许,而中国又腐败落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到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半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是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接下来我们看甲午战争的经过。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对策是怎样的呢?(请学生看书并分析说明)

  1、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导致战役的节节败退,下面请同学们看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概括战争的经过。

  2、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①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投影平壤战役形势图;突出平壤战略地位的重要)请同学说出平壤战略地位如何重要?

  (总结)保住平壤即可避免日军侵犯朝鲜北部,又可扼制日军据此入侵中国,然而具有如此重要战略位置的平壤,却因为驻守在此的主将叶志超弃城逃跑而失守了。

  日军在陆战的同时,又发挥海上优势。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上,向中国北洋海军挑起了一场激烈的海战。看录像《甲午风云》黄海海战的场面)

  尽管中国方面损失5艘战舰,并牺牲了像邓世昌、林永升这样优秀的海军将领和许多爱国士兵,但仍有一定的战斗力,然而李鸿章却以保船制敌为借口,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藏到威海卫军港,最终导致在威海战役中坐守待毙的局面。

  ②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主要战役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黄海战役后,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幻灯出示日军进攻路线,展示旅顺大屠杀图片)日本的野蛮行径令人发指,连西方报刊都称其是披着文明皮面的怪兽。

  威海卫是北洋海军的基地,当旅顺危机时,由于李鸿章严令保船避战,清军未能趁日军登陆时出击,使北洋舰队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最后全军覆败,日军占领威海卫。


看了“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案”的还看了:

1.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2.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4.2017初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5.教育教学反思心得3篇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学习啦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 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中国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战略原因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中国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甲午战争的结果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1)清政府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

  (2)清政府不再是朝鲜的宗主国;

  (3)清政府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4)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

  (5)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6)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7)彼此的最惠国待遇。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清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签订《马关条约》对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文章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3.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里中国惨败,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如此不堪一击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原因一,军制

  日本人师从普鲁士,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兵役制度和部队架构。各师团的士兵受过良好训练,各师团兵种齐全,火力搭配适合

  清军主力是淮军,各营人数不统一,训练不统一,号令方式不统一,怎么和别人比

  原因二,军官团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效仿德国组建了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所有军官都受过正规化训练,而且多年教育之下,训练更有素

  清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裙带,而且军官缺乏训练,不理解现代战争

  海军更是明显,日本人全盘学习英国,而我们这边还是自搞一套,知识不成体系,军官素质不行

  原因三,武器

  凭心而论,清军的武器装备并不落伍,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混杂,枪械种类过多,后勤复杂,打起来以后难以补给

  原因四,士兵训练

  清军缺乏训练,往往一看到对方就开枪,结果是早早把子弹打光。而日军步炮协同更好

  原因五,情报

  日军布设的有效的情报网,对清军分布、地形地貌了解深刻,而清军是两眼一抹黑

  原因六,将领素质

  日本人远远领先,普遍具有国家观念,愿意为国献身,而清军将领一旦见识不好,马上就跑

  日军参谋副长,川上操六还曾几次自费到中国侦察淮军状况,这边有几个了解日本人?

  原因七,最高指挥机关

  日本大战之初就组建了大本营,有完善的参谋体系,清朝这边还是几百年前的老套路,皇帝席指挥

  综上所示,甲午战争是近代军队对封建军队的对抗,是一种不对称的对抗,清朝的失败理所当然。

  甲午中日战争战前冲突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个侵略的矛头就是中国台湾。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 涂,竟称琉球是日本属邦,并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随后,日本又按照其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结果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奕訢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1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 “调停”。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国人,即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日本拒绝和他谈判,同时又通过美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当时旅顺已失守,慈禧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訢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 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它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就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这时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想方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猜你感兴趣:

1.中日甲午战争战役

2.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原因和教训

4.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5.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6.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017初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历史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关于2017初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17初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学期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和任务

  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按计划顺利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能够达标。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七个单元,共22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等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刺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兴趣。

  本册内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重点及难点

  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五、导学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4、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练习题,提高学生历史认知水平。

  6、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明白落后就要受辱、弱国无外交,内外对比,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7、定期或不定期引领学生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影片、参观名胜古迹、听老前辈讲革命故事,等等。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

  六、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1 熟悉学生、教材制定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

  2 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3 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单元小结(复习)。

  5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6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7 单元小结、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 北伐战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9 红军不怕远征难、单元检测

  10 期中复习(复习)、期中检测

  11 期中讲评、难忘九一八

  12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和血肉筑长城

  13 单元小结、内战烽火

  14 战略大决策、单元小结

  15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6 社会生活的变化、单元小结

  17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二)

  18 单元小结、系统小结

  19、20期末复习(复习) 期末检测与评比

  2017初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教八年级(1—5)班,人数多,每班60人。从总体来说,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

  具体来讲,班级人数多 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也不利于辅优培差工作的开展。女生,听话守纪,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但分析理解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男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有针对性性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大多有价值,不过,男生不喜欢识记基础的知识点,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出国留学网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叙述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七个单元。

  具体单元内容: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3、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一至五单元,难点是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也是难点。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四、教学措施:

  教师应帮助八年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五、课时安排:

  八年级历史上册总共有22课,每课1课时,其中新课教学占22个课时,单元复习占6个课时,期中复习占1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2个课时,活动课3课时。具体教学内容如下:(未标注的均用1课时)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

  第3课 收复新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单元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三单元单元复习与测试期中复习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四单元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五单元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第六、七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

  期末综合复习与测试(2课时)

  活动课(3课时,根据教材各单元活动和实际情况待定)

>>>点击下页进入2017初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的更多内容

教育教学反思心得



  教育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教育教学反思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教学反思心得篇一:

  一节好的历史课首先要让学生爱听,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教育。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节课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本课教学既难又易,难的是教学方法难以突破,易指多数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我把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签定做为教学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分析邓世昌这个历史人物时,从责任感中体会爱国情感,从人格尊严感悟国家精神,以小见大,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通过谈话、探究、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饱满。

  这节课我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1、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节课当中体现了老师新课程理念,比如说《马关条约》内容这部分不仅让学生知道条约有哪些内容,老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方式与《南京条约》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危害,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马关条约》给日本带来的一些影响,这样的做法,培养和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从问题入手,环环相扣,然后是层层深入。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究中,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在思维活动中得出自己的认识。

  2、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课点睛之笔是对《马关条约》的教学,教师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那就是尊严,通过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要积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当中,我选用了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定和部分历史史料等相关的片段,学生观看过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进行感悟。如我在课堂结束部分引导学生学完《甲午中日战争》后,你有什么心情?请用一种颜色来代表,并说明为什么用这种颜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符合学生的从形象到逻辑的认知规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应该对我的探索进行反思、总结。整个教学中,不帖标签、不灌结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又有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阐释与理解,给历史必要的宽容,现实的回答。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与实践,在平实的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思想”的魅力;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体会思想的魅力。

  在课堂中,我也分明感觉到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着课本读。“润物细无声”,我想,这恰恰是思想的意义与力量所在。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关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等核心知识,相信学生不必于课后再去死记硬背,因为,这已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了。

  教育教学反思心得篇二:

  《十二月歌》是一篇写一年十二个月份中最有代表性的节日,本课时要求认识课文中的生字,会写两个字,通过学文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谈话、看图引入,读文,自主识字,小组合作识字,配乐朗读欣赏,朗读感悟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1、随文识字,自主合作识字为重点。

  在这堂课上,我主要以随文识字为主,利用图片识字,如:池塘、墙。在出示课文的同时出示花卉,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认识这些花的名字,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当小老师认字,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用上你的识字好办法来学学)小组比赛认字情况,不认识的字找出来请教小组的同学等等,同桌比比谁的识字方法好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在认识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字时,如:外、女、秋、香、黄、雪、松、清、放,我出示卡片后,让学生找找规律,孩子们很快的说出偏旁相同,归纳出带有这一偏旁的字与什么有关,这样对形声字的认识就很简单了。

  同时课堂上也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进行部分生字的认读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提问:“平时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由于学生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所以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这些字词,从而加深对生字的识记,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2、朗读始终为主线

  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始终作为教学的主线,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虽然课文短小简单,但是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我设计了多种方式读文,有配乐读,表演读,同桌比赛读,想象读,具体指导一些词语的读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很多环节没有充分落实,如学习“中秋”一词,没有具体联系生活组词;如想象练习说话,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们能都有表达的机会,可以和同桌说一说。另外,书写指导还不够,课堂上没有练习书写和讲评。

  教育教学反思心得篇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光荣使命。作为一名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在这个优秀的学校里,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这次教学督导及反思,我更加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与差距。为了更进一步地搞好本职工作,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依法执教。本人从教以来,一直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爱岗敬业。我能够作到热爱本职工作,立足岗位,安心从教,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工作尽职尽责,精心施教,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无不批改作业,对学生教育不用心的行为。一直以来我都认真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我都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发扬奉献精神,坚守教师情操,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严格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3 、能主动与学生和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在工作中能做到尊重同志,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

  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能够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5 、我能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做文明公民。工作上严以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工作三年来,逐渐放松了对专业的钻研.在工作中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对学习没有做到长期坚持,总是给自己找借口。

  2、开拓精神不强,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学习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在工作中安于现状,存在着等、靠的思想,总是被动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能主动替领导分忧。

  3、没能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每学期临近期末考试时,发了较多的试卷,我又抱着“求全”的思想,几乎所有的都讲完了,但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情况,有些题难度偏大,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结果成绩不太理想。

  4、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不高。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有拖拉的现象,缺乏系统的规划,因此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根源分析

  1、思想觉悟不高,认识不够。一直以来,总认为我一个普通教师只要教好书,上好课,管好学生不出问题,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因此也就忽视了政治政策的学习。

  2、是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总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教学业务方面的书籍看得较少,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吸收的不多。总认为那些业务书籍看起来枯躁无味。备课欠深钻教材,懒于思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至使教学方法老化,语言表达欠精炼。

  3、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整理。这次教学督导使自己找到了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整改找准了重心及如何做好自己工作的方式、方向。

  四、今后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1、自己还要不断充电,时时处处加强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大胆探索,深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育教研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2 、尊重学生,教育引导,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境界。今后,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一定用关怀和亲切的言语、以自己良好的心态、来教育帮助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避免出现烦躁和说话粗鲁的态度,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学生面前树立“严师慈母“的形象。

  3、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对自己的工作多用心、用脑,领导交办的事及我自己份内的事做好计划,使其有序、有时、有步骤地完成,今天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做,树立强烈的时间观、效率观、质量观,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4、在工作中勤观察、勤思考,想学生、家长之所想、急学生、家长之所急,充分发挥家校的纽带作用。

  5、对学生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通过反思,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牢固树立服务学生和家长的意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履行教师的义务和职责,使自己成为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为学校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感兴趣:

1.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教学反思学习心得体会

3.教学反思心得体会精选

4.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