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恋这件小事》看泰国纯爱电影(电视电影发展研究论文_电视电影鉴赏论文)

由网友()分享简介:从《初恋这件小事》看泰国纯爱电影



  下面是关于的一些电视电影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1921年的由美国制片人H.麦克雷在瓦苏拉蒂...

从《初恋这件小事》看泰国纯爱电影



  下面是关于的一些电视电影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1921年的由美国制片人H.麦克雷在瓦苏拉蒂家族帮助下拍摄完成《苏万小姐》至今,泰国电影已走过了90载岁月。随着近些年来泰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很多泰国电影人在国外学习了先进的电影理念和技术后毅然回国投身于本国电影事业。在无数泰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下,泰国电影已经成为继中国电影、日本电影、韩国电影、印度电影之后又一个亚洲电影新势力,电影工业也成为除旅游业外的另一国家支柱产业。

  泰国电影的典型类型主要有:青春片、恐怖片以及以泰拳为主的功夫片。其中青春片多是描写青年男女之间懵懂青涩的爱情或纯真的友情为主,本文谨以在2010年备受瞩目的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为例探究泰国纯爱电影。

  纯爱电影,最早起源于日本。在日本,“纯爱”早已成为一个固有名词。比较著名的日本纯爱电影有《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恋空》等,这些电影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都在情节上设置了“疾病障碍”“法律障碍”或“死亡障碍”来营造凄美悲凉的气氛,在成功赚取了观众的眼泪和票房的同时却不免有些模式化。《初恋这件小事》讲述了一个外貌平平的女生因为暗恋帅气优秀的学长而努力改变自己的成长故事。这部电影在泰国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广大观众的口耳相传中更是创下了8000万泰铢的票房,成为泰国历史上票房榜排行第四位的电影,在中国电影观众中也是备受追捧。从整体看,这部电影的剧情并没有太多新意,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细节决定成败

  从两位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来看,影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初小水对阿亮学长的暗恋阶段、两个人互相默默爱恋的阶段以及影片最后两人再次相逢的有情人终成眷属阶段。其中,最能引起观众共鸣打动观众内心的就是小水暗恋阿亮学长的那个阶段。这一部分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其中充满了很多和我们成长经历极为相似的小细节。影片用细腻的手法大量描绘了沉浸在纯净的暗恋情愫中的小水所做的一系列小事:经常装作没事一般的故意经过他身旁,忍不住打电话给他却又临场退缩装作故意打错,把睡觉时怀里抱着的枕头幻想成他温暖的手臂,为了他费劲一切努力改变自己……种种这些细小的情节很多都是我们在青春年少时经历过幻想过的。影片就是这样细腻的将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们内心深处最怀念、最美好、用情最深的懵懂纯真岁月紧扣在一起,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引起心灵的共鸣,更深刻的感受影片中的情感。

  二、画面色彩清新

  泰国青春电影多是清新明快的基调,《初恋这件小事》也不例外。整部电影的画面并不像日本纯爱电影那样呈单一的白色或黑色的纯色色调,而是应用了大量鲜艳明亮的色彩,特别是自然环境、居住场所、情节背景等都以艳丽的色彩为主,彰显出少男少女旺盛的生命力与青春的活力。

  三、节奏轻快不沉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暗恋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远远的看着一个人,默默地想着一个人,却又小心翼翼不敢轻举妄动,只是从他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表情中揣摩他的心思,情绪也随着他的喜怒哀乐不时变化着。但是《初恋这件小事》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这种凄美的心境,而是从影片伊始就奠定了一个轻快地积极向上的基调。无论是人物的性格、对话还是表情、动作都没有沉浸在悲情情绪中,取而代之的是机智活泼的人物、风趣幽默的对白、丰富多变的表情和让人忍俊不禁的动作。这样一来,观众很容易的就被这种明亮轻快的节奏带动着一点点深入影片,丝毫不会觉得故事琐碎冗长。

  四、恰如其分的音乐

  电影伊始,从小彬学姐的儿子出场到小水偷看阿亮学长第一次被同伴发现,影片就一直奏响着欢快的音乐,奠定了影片轻快明媚的基调。背景音也一直随着人物的性格、心情不断变化着基调:阿亮学长从树上掉下来送小水芒果时的活泼搞怪,阿茵老师教大家“You're the inspiration”时浪漫深情,阿霞因为小水错过了她的生日而生气时响起的伤感的钢琴曲等。贴切的背景音乐紧随剧情而变,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也加强了剧情的感染力。

  影片中还有几段插曲,如小水和姐妹们在一起玩的时候的《年月日》、小水在阳台上面数星星的时候的《那颗星》、阿亮翻开相册的时候《会有那么一天》等等。这些插曲不管是歌词还是音调都不是很华丽,只是用最朴素的词汇和最简单的旋律轻轻叩响观众的心灵之门,使音乐达到浑然一体的状态,让影片呈现出一种未经电影语言处理的真实感。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因素为电影增色不少以外,影片中大量使用俊男靓女演员、真挚朴素的演技、高超的化妆技术等也是促成《初恋这件小事》广受好评的原因。作为泰国纯爱电影中的代表,《初恋这件小事》完美的继承和发展了泰式纯爱电影的一贯特色,营造出了青春明快的风格。此类纯爱电影在泰国甚至亚洲地区广受关注的现象体现了泰国电影从业者对于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迷失以及对纯真感情的怀念和渴求的感悟。泰国纯爱电影使得观众仍能在观影过程中重温年少情怀的浪漫与纯真,这种温情的人文主义关怀是很值得我国电影人思考和借鉴的。


电影电视论文相关文章:

1.电视电影论文

2.关于电影方面的参考论文

3.电影方面的论文

4.艺术摄影毕业论文

5.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

电影方面的论文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影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主要交流方式和重要载体。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方面的论文篇1

  浅析电影《荒野猎人》重要人物形象和主题

  一、《荒野猎人》背景分析

  19世纪初,大量白人拓荒者涌入美国中西部,也就是苏族人的聚居地。白人所到之处砍伐森林,猎杀野兽,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更是威胁到苏族人的生存。于是苏族人奋起反抗,双方爆发了达科他战争、红云战争和黑山战争。凭借过人箭术和熟悉当地地形的优势,苏族人也有几次大获全胜,无数白人在战争中死于非命。但因武器落后和更多白人源源不断的涌入,苏族人家园被毁,最后苏族部落被迫在罗宾逊堡与白人签订了居留地协议,此后不得四处迁徙,美洲平原的马背文化和神秘的西部处女地,也很快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荒野猎人》的故事,就是这段历史中的一段插曲。(见图1)

  二、故事情节简介

  《荒野猎人》讲述的是以白人侵入苏族领地为背景的复仇故事。主角格拉斯和他的一伙同伴入侵苏族领地,大量猎杀动物以获得皮草,遭到苏族人的袭击,死伤过半,被迫乘船撤离,为了躲避苏族人的追赶,后又弃船上岸。格拉斯在独自出行时误入狗熊领地,受到护崽心切的母熊攻击。格拉斯被母熊撕扯、摔打、咬伤,弄得伤痕累累,然而格拉斯最终顽强抵抗、杀死了母熊,后被赶来的白人首领所救。当时他们所经之地大雪封山、天寒地冻、崖壁陡峭、一行人几近陷入绝境。同伴们带着格拉斯这样一个垂危之人极大地增加了死亡风险。因此白人首领便在族人中招募能够陪护格拉斯之人,以减轻集体葬身山谷的风险,并承诺回到白人聚居地后重赏陪护之人。格拉斯的儿子霍克自愿留下,吉姆?布里杰和菲茨杰拉德也要求留下。但菲茨杰拉德留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赏金,为贪图省事他试图将格拉斯捂死,被霍克发现后他又残忍将后者杀死,并欺骗布里杰将格拉斯留在了荒野之中。在被菲茨杰拉德抛弃之后,身负重伤的格拉斯爬出坟墓,将火药敷在被母熊划破的喉咙处,点燃火药以粘合伤口。在极度饥饿时他生吃活鱼和动物内脏以求生存。在被里族人追杀之际,他潜入激流抱木求生。后在骑马逃生途中坠入悬崖,他的马跌落致死,他却侥幸活了下来。然而暴风雪袭来,风雪交加中他似乎难逃一死,为求生存,他刨空死马内脏,躲入其腹中取暖。暴风雪停息,他再次逃离死神。后来他在无边的暗夜中游荡,与一位波尼族人邂逅,又遇极端恶劣天气,他伤口复发、被波尼族人藏入临时搭建的窝棚而得救。后来波尼族人被敌人吊死。格拉斯风餐露宿、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白人聚居地、为儿子复了仇。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格拉斯是影片的主角,他勇敢、刚毅、坚强。无论是在与身体庞大的母熊搏斗之时,还是在身负重伤、又被杰茨菲拉德落井下石之际,又或是在被敌追杀、潜入刺骨冰河几欲丧生之间,格拉斯都不曾放弃生的希望,而是冲破重重磨难,最终回到白人聚居地。

  菲茨杰拉德在影片中是第一反派角色,他贪婪、自私、残忍,为了一己私利,可以不择手段。为了得到赏金,他主动要求留下来“照顾”格拉斯。当族人走远,他便露出本来面目,杀死霍克、诱骗布里杰一起抛弃了格拉斯,在回到白人聚居区后,他竟然声称已经将格拉斯安葬,并厚颜无耻、毫无负罪感地领取了赏金。在得知格拉斯安全归来时,自知无法交代,便偷偷逃走了。当亨利陪同格拉斯在雪野中找寻他时,他又将亨利残忍杀害。最后,与格拉斯搏斗中他身负重伤,被赶来的苏族人杀死,可谓咎由自取。

  布里杰具有双重性格。他既具有正义的一面、对于伤者、弱者拥有天然的同情心,又具有懦弱的一面。他主动答应陪伴重伤的格拉斯。在菲茨杰拉德软硬兼施的诱骗之下,他几经犹豫离开了格拉斯,跟随菲茨杰拉德逃出荒野。当首领给他赏金的时候,由于心存愧疚,他没有收取赏金,但同时对菲茨杰拉德的满嘴谎言流露出厌恶、愤恨的情绪,但由于软弱的性格,他并没有拆穿前者,而是选择了隐忍。

  波尼族男人温暖、善良,与他同行的族人都被杀害之后,他与格拉斯邂逅,并为他提供食物。在风暴中,格拉斯倒下时,波尼族男人燃起篝火、烤热石头、搭建帐篷、用土方为他治疗、用熊皮将他包裹。他用尽全力与大自然的肆虐相拼,只为挽救一颗与他一样受伤的灵魂。波尼族男人的存为影片增添了一抹人性温暖的亮色。

  最后要谈到的人是白人首领亨利。 亨利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具有正义、公道的一面,但不够明察。他拯救了被母熊袭击的格拉斯。当时格拉斯身负重伤,他们所经之地被积雪覆盖,悬崖陡峭难行,天气又恶劣异常,亨利担心格拉斯成为大家的负累,经过权衡决定留下几人照顾格拉斯,以便让其余人轻装突围。然而他所托非人,最终使格拉斯陷入更危险的境地。当格拉斯平安归来,他得知菲茨杰拉德的恶行后暴怒不已,决定要抓到菲茨杰拉德对其施以重罚,然而他再一次低估了菲茨杰拉德的自私和残忍,最终被后者杀死。虽然亨利的命运最终以悲剧告终,但他的存在同样使我们对人性怀有了新的希望。

  四、主题探析:生存、复仇以及对爱的呼唤

  影片的第一主题是生存,因为生存的欲望支配着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白人们侵入苏族领地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苏族人的反抗也是为了生存。当白人们带着奄奄一息的格拉斯艰难地在雪野中寻找出路时,为了避免全体死亡的命运,他们最终抛弃了格拉斯。菲茨杰拉德为了早一日走出深山,竟然决定杀死格拉斯,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把死的命运留给别人。为了生存他可以不择手段。多次身陷绝境的格拉斯对于生的渴望更是震撼人心。在电影的开头,闪现格拉斯一家三口在一起的画面,同时传来一个女人的旁白:“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 keep breathing.”那是他妻子的声音,每次格拉斯接近死亡时那声音都会响起,呼唤着他,叮嘱他要努力活着。而格拉斯也正是这样做的。为了生存下来,他拼尽了全力、用尽了智慧。格拉斯对于生的渴望如此强烈,似乎在告诉人们,生存才是大自然第一法则。那个波尼族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独自一人去寻找族人,一个人在荒野中游荡,身陷野狼的包围。苏族人也不例外,在他们短暂的历史中一直都在为了生存而迁徙,为了生存而战斗。   影片的第二大主题是复仇。驱使格拉斯逃离荒野的,除了生存的欲望之外,还有复仇的决心。格拉斯从坟墓中爬出,找到儿子的尸体,躺在儿子身边,脸上写满哀伤,正是复仇的决心,才令他战胜这哀伤而继续前行。与波尼族人同行时,在无数寒冷的黑夜里,他们升起的微弱火苗,是他们复仇的希望,永不磨灭,甚至超越了对生的渴望。尤其是在格拉斯不顾安危,拒绝亨利要他修养的建议,决心亲自找到菲茨杰拉德,为儿子复仇的举动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原始部落酋长由于失去了女儿,眼神里写满仇恨与愤怒。最后酋长的人马与格拉斯正面相遇,格拉斯将遍体鳞伤的菲茨杰拉德推向他们,他们便杀死了与格拉斯共同的仇敌,这同样是为了他的女儿复仇。

  影片的第三大主题是对爱的呼唤。由于充满了杀戮的场面,影片整个基调是灰暗、残酷的,因此爱在其中是非常稀缺的元素。然而格拉斯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非常强烈,这种爱有夫妻之爱、也有父子间亲情之爱。数次在生命即将游离而去时,他梦到与妻子深情对视、梦到妻子飘浮在空中,风中传来妻子的话语,“只要你尚有一丝呼吸,你就不能放弃,要战斗下去。”可见无论面临何种苦难,他与妻子间美好的感情对他都是一种安慰与支撑。正因如此,他才历经磨难却没有倒下。可是当他完成复仇的那一刻,死去妻子的幻象渐渐在他眼前消失,爱子已逝去,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说,无论如何他的儿子都永远回不来了,所以身受重伤的格拉斯颓然倒地死去。生命力如此强大的一个人,为何在一切磨难看似都将离他远去的时刻死去?他的死也许不仅是身受重伤而死,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他在人世间已经没有了爱的寄托,已经生无可恋。因此,对于爱的呼唤成为影片的第三大主题。

  五、结语

  总之,影片《荒野猎人》以19世纪初大量白人涌入北美拓荒为背景,讲述了其间发生的一个复仇故事。拓荒猎人的到来让原住民流离失所,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抹杀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摧毁了这里古老的文化。影片中所充斥的各种杀戮画面、水牛的累累白骨、土著人的尸体,以及复仇者双方间为了生存而发生的泣血故事,都让人无法轻松,引发着我们重新思考文明的实质。

  <<<下页带来更多的电影方面的论文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1

  浅析新女性主义下小妞电影的人物塑造

  那么“小妞电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看准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尤其是现代女性观众的内心需要,从年轻女性对爱情、都市时尚以及独立精神(这也和“小妞电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过电影的自身特质的展现,不断迎合女性消费群体,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年轻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摄出多部口碑票房双赢的“小妞电影”。

  “人物是电影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的实现者,电影是通过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画面和声音,进行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角色的诠释,使得电影的叙事具有生命力,能够让观众通过人物走进电影。上世纪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要在各方面与男性看齐,而不是再作为男性的依附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反射,小妞电影逐渐走红。小妞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现代女性,具有经济、情感上的独立性,电影设定的轨迹一般是女主人公经过重生获得了美好。

  一、现代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

  现代都市年轻女性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节奏加快,情感越来越匮乏,人们越来越孤独。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是身兼数种角色于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奉献精神,因此她们面临着就业、竞争、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种压力,而20岁到30岁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问题比较多。“小妞电影”恰恰是以这一群体为创作对象和主要受众,很多刚刚步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女性都会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她们和电影中的“小妞”们能够找到共同语言,能够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能够在幽默轻松的电影氛围里得到放松,她们也就会在做观影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小妞电影”。“电影《欲望都市》在首映当天,女性观众的比例高达85%,而在25岁以上的观众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万美元登顶北美票房榜,而3-4亿美元的总票房几乎全部由女性撑起。”

  二、新女性主义下的寻找自我与成长

  新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不仅要求变革法律制度、争取女性的合法权利,而且呼吁突破父权制思想的压迫,建构女性意识,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现代女性从内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获得自由,不再成为男性操纵的对象,强调男女性别平等。她们渴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让自己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在社会站稳,而不是作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为自己的生活中心。现代的新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决性别冲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学和影视作品(这里对文学作品不做赘述)。

  在杜拉拉的职场奋斗过程中,她始终信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将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处地方能够体现杜拉拉追求独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试时回避说出离开之前公司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因,而是强调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内部竞聘HR的时候,拒绝王伟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议,而是说到“我还有我的职业理想”;

  三是当王伟提出让拉拉和自己一起当背包客的时候,杜拉拉摇摇头,说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会的上,王伟评价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对她的看法。显然,无论是从杜拉拉自己的口中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甚至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可撼动。

  并且在好友海伦因为办公室恋情曝光,主动离开公司,甘心做DB员工家属的举动,也可以衬托出杜拉拉的独立个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其实,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杜拉拉一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拥有新型婚恋观的新女性身上,她们认为“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苏菲在失恋时体会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爱”。都市里的年轻白领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独立个体的意识很强烈,反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渴望成为职场精英,以至于成为“女强人”,在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时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现,使女性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们找到了一个“发声筒”,一个“反光镜”,所以这样一个能够充分找到共鸣的电影类型成为广大年轻女性观众的重点观影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小妞电影作为新女性主义文化的反光镜之一,用独特的视听语言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追求与向往。国产小妞电影起步较晚,存在着类型不明确、故事牵强等不足,目前小妞电影需要根据受众和市场需求,塑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妞电影。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2

  浅析电影《大追捕》对暴力场面的美学处理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场90分钟的电影,可以是一场洗礼,洗尽观者一身铅华;可以是一台闹剧,缓释观者紧绷的神经;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带领观者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电影银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纯白幕布上跳跃的影像就如同电影导演这位“自由的画家”挥洒的不同风景,传递人生喜怒、世间伦常,带给观者心灵的感悟和视觉上的享受。电影就是这样直观的所在,即使于影像之外体悟到不同的思想内涵,那也是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位优秀的导演就是有那样的能量,仅仅依靠视觉上的冲击,就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因此在场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重要考量。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程,“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暴力场面在多种题材的影片中的展现长盛不衰,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导演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逐渐归于一种“美学”呈现,弱化了暴力场面的血腥和冲突感,在表现上趋于柔和的观感和视觉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就别具匠心。

  一、打斗场面的美学处理

  由周显扬执导的影片《大追捕》上映于2012年3月15日。该片围绕两宗相隔二十几年却被警方认定是同一凶手所为的凶案展开,通过警匪间扑朔迷离的故事将真相娓娓道来,其中暴力情节的存在一方面强化了影片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片中共有10处暴力场景的呈现,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影片开端男主人公王远阳在狱中与人打斗的情景,四人搏命相争、刀拳相向,本为血腥气最为浓重的一场戏,却被导演打造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舞大戏,堪称视觉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运用

  色彩情感是一种色彩心理反应,当人在视觉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后,会经由思维并融合过往的经历等而生发情感,感染人的情绪。影片导演周显扬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对暴力场面进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味的同时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该片主要采用了昏黄的色调对暴力场面进行了渲染。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通常给人以灿烂、辉煌、积极向上的感觉,而当黄色被降低色度,虽然会瞬间失去光彩,却给人以沉重、肃穆的压迫感,而用在王远阳与人打斗的场景中,则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殴场面带给人的惊惧感,一方面加强了整个过程的恢宏气势,与浴室喷头潺潺而下的水帘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满暴戾气息的浴室瞬间化作一个炫目的舞台,成为王远阳四人的“斗舞场”,张扬而不牵强。

  (二)形式化搏斗场面的打造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能够在烘托气氛、美化视觉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转、舒缓悠长的乐曲是治愈忧伤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围,直抵观众心田;一段欢快优美、高亢悠远的歌声是快乐情绪的催化剂,促进观众情感的迸发,使其与影片人物同喜同乐。而在该片中,音乐始终贯穿于王远阳与三人的打斗过程中,弱化了喊叫声的呈现,其中咄咄紧逼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感,使武舞形式下打斗场面的戾气以更加温婉的气势直抵人心,引导人们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过程,从而削减了这个暴力场面的道德意识。

  影片开头,水帘下王远阳一张扬起的脸像是一个亮相,预示着“好戏”即将开场,果真,镜头一转,映入眼帘的便是在王远阳的徒手撕扯下一张狰狞的脸,镜头中王远阳对对方的拳脚相向引来被打者的帮手,这些人的出现不是粗暴乱入,而是“踏水而来”,昏黄的灯光,溅起的水滴晶莹剔透,像是给那只脚穿上了水晶鞋,画面绚丽夺目,如果时间停留在那一刻,观众该会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长”,几人厮打在一起,王远阳扭曲的脸庞尽收眼底,此时一个慢镜头的运用,道尽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气。王远阳挣扎之余用脚踹开了对面的人,此人倒地时还是一个慢镜头的处理,借着飞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地面动作”,美轮美奂。与此景相同的处理还有被王远阳打到晕倒而撞墙的人物形象,撞向墙壁的瞬间,都在慢镜头的处理中,与周围晶莹的水线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整个过程中,几个人扭打的场景,都被呈现于全景镜头中,雾气缭绕,水声阵阵,健硕的身体线条,无一不为弱化场面的暴力气息发挥了作用,给观众呈现了一出优美而壮阔的舞蹈大戏。

  二、暴力虐待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有两段对立且纠缠不清的关系,都与在音乐方面极负盛名的徐翰林有关,他是杀死养女徐依云并伪造现场掩盖真相最后嫁祸于人的凶手,又死在也有着他养女身份的徐雪的错手推搡下。徐翰林与两人的纠缠在于他看不得他的养女们与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发现,哪怕是眉眼间传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骂。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于他在接徐雪放学时发现有一个男生对徐雪微笑,虽然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反常的反应,还友好地和徐雪就读学校的校长谈笑风生,但回到家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对徐雪大肆唾骂,骂她不要脸、不知廉耻,言语之间尽是变态与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亲应有的姿态。

  面对徐翰林的质问,徐雪一句“没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显然这个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但接下来的情形则充分显露了徐翰林的变态,他一方面对徐雪否认的回答产生质疑,逼她承认与那个男生有关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产生与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还摸徐雪的手,与她耳鬓厮磨,告诉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她好。徐翰林对徐雪第二次暴怒发生在发现徐雪将电话号码告诉了别人,在并未弄清这个电话到底源于哪里时,就对徐雪一顿暴打,不问青红皂白就辱骂徐雪太不要脸了。这两个场景的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徐翰林的暴打还是辱骂,徐雪都没有任何反抗,这无疑弱化了两者对抗间的冲突感。此外,这其中还穿插了4个徐太跪拜佛前的场景,这是对徐翰林罪恶的救赎,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气,缓和了观众的情绪。徐翰林与徐雪的第三次冲突其实是第二次冲突的续写,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对好朋友吐露心声,承认是自己失手将徐翰林推下楼。第三个场景中,徐翰林的行径更加恶劣,其下手之狠戾透着杀气,徐雪被推向酒柜,酒瓶瞬间倒落,足以见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气之大,而后徐翰林仍没有放过虚弱倒向沙发的徐雪,这时徐雪开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时导演则采用了近镜头,镜头中徐翰林的腿和后背成为主体,弱化了整个争持场面的紧张气氛。

  徐翰林与徐依云的冲突源于徐依云想要带着孩子离开家里,她打电话求助男朋友王远阳,没想到这一切被本来因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听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将徐依云推向墙壁和钢琴上,最后推到地上,徐依云被地上的尖锐物扎到,然而这一切并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气,他拽起徐依云倒在床上,嘴里说着让她说话,却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终徐依云死在他的手里,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徐翰林撕碎徐依云的衣裙,制造了她被奸杀的伪证,并报了警,打开门想让王远阳替他背死罪,此时应徐依云要求来接她们母女的王远阳赶到徐依云的家,看到徐依云被害的场景,他惊呆了,警察赶到,王远阳成为这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这一场景中,徐翰林对徐依云动手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眼泪的控诉徐依云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冲突感因此而大大减少,另外,雨帘下徐翰林残忍谋杀徐依云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气的呈现,使徐翰林杀人的整个经过在情绪渲染上柔缓了些,更易于观众接受。

  三、警匪暴力对峙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10个暴力场面中有5个是王远阳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对峙。第一个是王远阳接受审讯的过程,面对警方的暴力质问,王远阳一声未吭,被逼到忍无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却遭到警方暴打,一脚将他从凳子上踢下来,揪住他的头撞向桌角,但此时镜头并未直接对这一情景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通过晃动的桌腿展现出来的,削减了血腥感。整个过程中音乐元素再次被启用,肃穆低沉的乐曲似乎在为这个无辜青年鸣不平,银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忆的味道,同时也加强了压抑感,虽然视觉上观众并未看到更多王远阳被打的细节表达,但从心理上却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哀怨,这是导演对该场面的处理之美。

  王远阳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的第二个场景其实算不得一场真正的对峙,他来找阿萤并用衣服罩住她的头却并未给她造成致命的伤害,随着后来的情节推进可以知道,他去找阿莹的目的其实是想引导警察偏离真相,将罪责引到自己的身上,替亲生女儿徐雪顶罪。王远阳挟持阿萤走进房间,抵抗中的阿萤被王远阳抱起抡到地上,过程中阿萤的腿扫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两人冲突间力量的最好诠释。阿萤被迫躺在王远阳身上并挣扎时,镜头为观众呈现了阿萤的视角,一个被衣服盖住的白色空间,压迫感顿时倍增,加强了阿萤的情感诉说,无助而恐惧。

  王远阳与警察的第三次对峙是与整个案件的推动者林正忠的对决。林正忠是个“死脑筋”的警察,执著而倔强,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怀疑王远阳是徐翰林被杀案的凶手,意图套出口供将他逮捕。林正忠在惩教所等到来报道的王远阳,并将他带到大屿山,那个王远阳与徐依云曾经常常约会的地方。缆车上,林正忠对王远阳循循善诱,试图让他承认因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云在一起而起杀意,出狱后就杀了他,无奈20年牢狱中隐忍的生活已经让王远阳声带受损,他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而他的手势林正忠也并不理解。而后王远阳猛然拿出刀子,与林正忠两人扭打在一起,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枪后结束,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显然,此时王远阳在狱中的苦练显现出成效,林正忠并不是他的对手,林正忠头部被打后,变得晕晕乎乎,王远阳趁机对缆车底部开枪,并用力踩踏,最终他和林正忠掉下来摔倒在山林中,王远阳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这场冲突中,肢体语言的表达淋漓尽致,但导演却将场景选在了美丽的大屿山,绿意盎然、辽远开阔的视野带给观众非常美的观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王远阳与警察对峙的第4个和第5个场景源于同一事件,王远阳面对的对立者同为警察,但他却有不同的目的。金钟大厦里面,黑暗中王远阳只身打伤了两名警察并拿走了他们的手枪,黑暗场景的设置,摒除了部分打斗过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声为这场争斗做了说明。之后,王远阳来到女儿身边,将带有徐雪母亲徐依云照片的项链戴在已经晕过去的徐雪身上后离开。而后,由林正忠带队的警察赶到,却是王远阳开枪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远阳将他们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枪声中飞奔的王远阳矫健的身影,又一次为画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后王远阳站到天台边上,林正忠赶过来,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丢掉手枪,屏退身后的同事,向王远阳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叙述的王远阳和徐依云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杀死徐翰林的凶手这一线索的确就是真相所在,王远阳听完之后用已经坏掉的嗓子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然而他最终说出了什么,林正忠的理解对不对,都听不到正确的答案了,为了替女儿顶罪并把这件事做到天衣无缝,王远阳选择了投进身后的万劫不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图换来女儿的新生。深沉的父爱掩盖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隐忍,包括真相,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美好。

  猜你喜欢:

1.电影类的论文参考范文大全

2.电影类型的论文

3.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左右

4.电影类的论文例文

5.有关于电影论文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