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著名画僧贯休生平简介(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由网友()分享简介:唐末著名画僧贯休生平简介



  贯休,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

唐末著名画僧贯休生平简介



  贯休,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末著名画僧贯休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僧贯休生平简介

  贯休出生在823年,卒于912年。贯休是他的法名,他的本姓是姜。而禅师是对出家人的一种尊称,顾名思义贯休就是一位僧人了。

  贯休禅师七岁的时候就出家了,他的一生都很清贫,他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地方。可以说贯休禅师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兼僧人。贯休的一生,才艺超群,他不仅擅长作诗,绘画,还对书法有一定的见解。在这些领域中,他的作画才能最显著。他在绘画中又十分擅长画有关僧人方面的画像。像他画的罗汉,造型奇特,是一种独特的创新。他创作的诗主要是批判官宦欺压百姓。其中一首《献钱尚父》献给吴越王的,吴越王看后很喜欢,可是让他把诗中的一句换成四十州,贯休就不高兴了,说他是根据事实所写,既然没有四十州,怎么可以随便更改,由此就可以看到贯休不趋炎附势。

  贯休是一位僧人,大概我们会认为他和政治官场那些没有什么关联了,一心一意的吃斋念佛,其实不然,贯休对那些不为人民做实事的贪官十分厌恶,他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状况,他在自己诗句中还强烈谴责了那些给百姓施加各种压力的贪官。他敢说敢做,从来不会畏惧那些官场上的那些所谓的压制。贯休在生活态度上十分随意,他走在大街上会边吃边走,一幅随意的样子,根本不在乎旁边的指点,可能就是他这种大度,潇洒的心态,对他活了89岁的高龄有一定的帮助。

  而贯休禅师这个称号,也是后人对他的一种肯定。

  贯休书法

  贯休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不仅会作诗还会画画。其实,贯休的成就还有书法,他的书法被后人评价的很高。贯休所擅长的书法和他的性格有关。作为一个随性的人,贯休所擅长的也是草书

  贯休的草书笔画看似简单,但实际上笔画的连接是一个很难完成的动作。贯休书法好似一座山峰,延绵不断,但气势却还保留着。虽然贯休书法方面不像他的绘画和诗文那样出名,可他对书法的兴趣可不是一般人能超越的。贯休书法首先是从模仿怀素的草书开始的,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就是关于怀素的草书的总结,因此可以看出来贯休对草书的一种近似痴迷的感觉,而且他还十分认真的学习前辈在草书上的一些特点,如何使整体感觉更美观,还有如何下笔,如何收笔。

  总之,他对书法不仅是兴趣还有专心。通过长时间的不断练习书法,贯休书法上也找到了感觉,而且越写越好,最后还做成了一个册子都是他自己写的草书。他的几个草书代表作还可以与草书大家相比较。我想贯休书法为啥没有和作画写诗一样出名,就是因为后两者的成就太大了,已经深深印在后人的脑海里了。贯休的书法除了草书,在行书上还有一点涉及。所以说贯休在书法上也是颇有一番大成就。

  贯休十六罗汉图

  贯休在作画方面颇有一番成就,尤其是画僧人。贯休十六罗汉图便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是这幅画有或多个版本,原创的已经失传了。这幅作品的长度有大约92厘米,宽度有大约45厘米,因为创作在五代时期,那时候社会上佛教十分盛行,因此受到了许多画家的青睐。贯休就是其中一位。

  十六罗汉图在贯休的笔下画的十分逼真,因为贯休的画画功底很强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而且形态迥异。有的是高鼻梁,有的是大眼睛,总之是十六罗汉各有各的特色,这样就会吸引人的眼睛,而且不会显得很俗套。根据历史记载还说这些罗汉不是贯休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他在所梦时梦到的。

  虽然我们不相信梦境中的一些事物,但是这些罗汉都是贯休对佛学思想的一个肯定的反应。当然现在十六罗汉图的原本已经没有了,都是一些模仿的,其中模仿成都最高的是宋朝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和贯休的原创相似度最高,可是这个作品现在流落到了日本。明朝的十六罗汉图是仇英所画的,他的作图构思和贯休的有一些不同,他主要描绘的是罗汉的姿势,有点是背靠着松树坐在石头上,有的是在打坐,有的是在互相谈论经文,这写景象都给人一种闲奇淡雅的感觉。贯休十六罗汉图在历史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奇特,有创新,以至于在以后他成为其他画家模仿的样本。


猜你喜欢:

1.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2.唐宋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3.魏碑钢笔书法

4.精选白落梅经典散文作品

5.林荣宗书法作品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茶道能修身及悟道,便和道德修养是相联系的,故茶道的精神正符合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思想的华夏文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一、 禅宗的环境与茶道的普及

  茶道与佛教关系密切,首先茶道出自于佛家禅林,从茶道的起源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点。大多数学者都认可《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从茶之生长、药理、喝茶之礼仪、修道等方面对茶文化做了全面的论述,其作者陆羽正是出生于佛教禅林。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自小被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所收养,积公乃唐朝著名高僧,特占卦为其取名为“陆羽”,并授之艺茶之术。陆羽虽未出家但先后住过妙喜寺、栖霞山寺等多年,又结有皎然僧为忘年之交,可见其与佛家之缘不一般,而禅林的文化对陆羽思想的影响也可从《茶经》中略窥一二。在吴觉农的《茶经评述》中就指出《茶经-四之器》中所介绍的煮茶器具—漉水囊[iv]其实就是佛家的用具,因为在佛经中就有其物的说明。另外在《茶经》中还有这样的描述:“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句中的“醍醐甘露”在佛经中经常提到,即比喻佛法给予人们的精神享受,而这里的“精行俭德之人”又意指修行之人,故通过饮茶可以起到修身调理的功效。陆羽自幼看到禅林中僧侣坐禅嗜茶的现象而有感,在他的《茶经》中更将茶的功效作用于除了佛家之外的一切修道之人。

  其次,茶道的推广得力于禅门僧侣。杜牧的《江南春绝句》里有句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这种兴盛不仅是南朝,北朝也一样,南北朝直至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寺庙林立、僧侣众多。而人们常说:“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由于僧人对茶叶的需求,从南北朝开始,茶就通过分布在南北各地的名山胜迹中由僧侣传播开来。中唐之后佛教的八大宗派[v]中除了禅宗和净土宗外,其他宗派都走向衰微,而那时天下寺院多半都属于禅宗的道场。茶道的初始若以唐代陆羽的《茶经》为标志的话,从这点来定论茶道的推广得力于禅宗也无不可(因为禅宗的确立也是在唐代)。禅宗特有的山林禅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使得禅宗的各大门派兴盛的同时也带动了僧侣对茶道的进一步推广。禅宗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一直延续着朴素的山林禅风,这种山林禅风为避免统治者对宗教信仰的干涉,也为修禅打坐提供上佳的环境,通常选择远离城市的山林居住。而这样的环境对于茶叶的培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出家人离开了政府官宦的支持,势必要有自给自足的经济作为保障。出家人由于信仰的限制,还要考虑到经济收入的方式不能与戒律相违背,培植茶叶无疑就成了最好的收入方式之一。

  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加上寺院的文化和僧侣们清净的心境,自然而然很多名茶都产自于佛门。据史料的记载,相传四川雅安的“蒙山茶”(又名“仙茶”)就是出自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的亲手培植,因其品质优异而被奉为贡品;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所研制的“水月茶”即是有名的“碧螺春”的前身;福建武夷山的岩茶乃茗中上品,其前身叫“乌龙茶”也是来源于禅门之茶,僧人按不同的时节所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制作工艺是相当的考究。除此之外,还有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普陀山的“佛茶”等等,可以说名茶天生就和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僧人所住的环境大多是云雾袅绕之壑谷,或是清泉竹林之山涧,无一不透露着幽雅脱俗之气,这在很多茶诗中就有所表现,如唐朝灵一禅师在《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中描写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宋代永颐禅师在《食新茶》说到:“自向山中来,泉石足幽弄……饱此岩壑真,清风愿暇送。”当然,佛门清静优雅之环境还只是茶道的外在条件,因为真正的茶道还必须具有深邃高远的禅意。

  二、 禅宗的坐禅与茶道的药理关系

  出家人讲修行,而修行的根本是戒律的秉持,在戒律的基础上出家人的必修功课就是打坐修禅,虽然禅宗里对于禅的表现可以不拘于任何的行式,即所谓的“担柴运水皆是道”,但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达到那样的根基,所以禅宗道场还是设有专门供人打坐的禅堂,还必须以打坐的形式来修炼“定”。佛家旨在净化人们的心灵,而净化的主要形式就是坐禅。早期禅师饮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坐禅,据《晋书-艺术传》的记载,东晋著名僧人单道开于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修行时,精进坐禅,不畏寒暑,经常是昼夜不眠,以“饮茶苏”解乏。到了唐开元年间,僧人饮茶之风尤盛,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写到:“(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可见喝茶和禅师坐禅不相违背,用佛家的话讲,喝茶反而成了坐禅的法缘[vi]。

  在佛教中“禅”包含两个方面:止与观,止观分别可以对治散乱与昏沉,当内心出现散乱时可以用观呼吸的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点,当内心出现昏沉时又可以修各种观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敏锐起来。心只有具备了集中、敏锐这样的特性,才可能有明心见性[vii]的机会。我们的心同时受到我们身体的局限,身体的四大不调同样影响到我们坐禅的质量。所以禅宗坐禅注重调心的同时,还要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等。禅师除了严守戒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注意饮食对身体的影响,而茶的药理性完全符合调节身心的需求,是能帮助禅师培养心性的最佳饮品。

  所以在佛教中茶有三德,首先茶能提神,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以兴奋中枢神经,使肌肉的酸性物质得到中和,消除疲劳,可以使得坐禅通宵不眠,在满腹打坐时也可以用茶来帮助消化,解除在坐禅中出现的昏沉和散乱等烦恼。其次茶能提供营养,并具有解毒、化痰、消食、利尿等功效,据科学研究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是鸡蛋、牛奶的5-7倍,这对于素食主义的僧人来说可以补充其营养的不足。最后茶还可以使人清心寡欲,这种“不发”之物最适合修行人,于是茶自然成为汉地禅师无可替代的饮品”。日僧惠明上人更是将茶德扩大到十条: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无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除、临终不乱。茶具十德并和坐禅联系在一起,但这些还只是在说明茶药理性的功效,还不是茶道的最高境界,所以“茶道”必须进一步升华至精神的层面,而这一精神的递进还须由佛家来完成。佛家的般若能成就万法,故茶也须通过般若的思想来圆满其道。

  三、 禅宗的般若思想与茶道的精神

  茶道虽说始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但“茶道”一词、“茶道”的观念却是由唐代的皎然禅师提出,在他的一首饮茶诗中就将饮茶分为三种境界:“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中第一种境界仅仅是茶的药理性对于身体昏寐所起的作用而言;第二种境界是茶的“清神”可以起到让人修身养性的功效;而第三种境界则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具有了般若的智慧。

  “何须苦心破烦恼”即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禅宗自五祖门下开出南北两派,南派依神秀禅师主张“渐修”,北派依慧能禅师主张“顿悟”。关于南北两派谁属正宗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最终慧能的思想占据了主流。因为南禅“顿”的思想在修行中的重要性是很突出的,菩萨道的修行有五位之说,从资粮位、加行位到见道位,由见道位开始入修行位至究竟位五种。而“顿悟”则是每一位超越的关键,如从加行位至见道位须由顿悟来完成,这一顿悟实是由凡夫入圣者之流之关键。修道位至究竟位也同样如此,也是由顿悟最终圆满成就佛果。“顿悟”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就好比调皮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懂事成为了大人,人生也因此改变。所以茶道的最高境界,对于“道”的顿悟是关键,当然这个“道”就不是小孩懂事后成为大人那么简单了,这个道就是佛教的重要思想“般若”。而具有“般若”思想也正是禅门正宗的关键,慧能禅师著名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佛家的最高境界,这也是茶堪称为“道”的本质。

  赵州禅法中一则有名的公案“吃茶去”,讲的是唐代赵州观音寺有个叫从谂的禅师,喜欢喝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此他喜欢用茶作为接引弟子开悟的机锋语[viii]。据《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从谂念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曰吃茶去,不曾到也曰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对于“吃茶去”这三字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三个字的力量有着直指人心作用。如果照北宗“渐修”的理路去分析的话,那“吃茶去”即可理解为放下世俗繁重之尘劳,好好享受喝茶清凉之心境,除却内心之烦恼,恢复本心之清净。但这样分析显然没有涉及到般若的精神,要知道赵州从谂禅师乃南宗马祖道一的高徒,他的思想应从南宗“顿悟”的理路分析更为恰当。南宗禅的特点是无论用何种接机方式,都是要从当下打断意识流的思维造作,所以赵州禅师是对治于问话人的分别心,给出的回答即是无分别的“吃茶去”,无分别即是般若的智慧,禅宗认为我们的分别妄想都是发自我们意识的造作,一旦我们任何念头都没有了,自心清静的般若智慧就会生起,那时候的分别才是真正清净的“分别”,是无分别的“分别”。只有上升到这层境界,才可说尘劳即菩提,世间即涅磐,本来无一物,何物惹尘埃。这也是大乘经典《维摩诘经》中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同样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如果说这种“无分别而分别”、“尘劳即菩提”的吊诡[ix]式理论很难让人理解的话,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禅茶一味”来说明茶道与般若思想的关系,当然这也是禅宗所提出的。

  “禅茶一味”这一法语实由宋代禅师圆悟克勤所提出,禅即是我们的心,而茶是外在的相。禅宗经常说的一句话“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即是将我们的心与外在的物合而为一。当我们有分别妄想时,总是会将我与这世界割裂开,形成“我”和“我”所对立的世界,因此有杂染与清净之别,烦恼与菩提之别,轮回与涅磐之别。禅宗的直指明心就是要你通过现象直达事物的本质,而这事物即本质的智慧就是般若实相[x]的智慧。故“禅茶一味”说的即是明心见性,“禅茶一味”指的就是开悟的茶道的最高境界。圆悟克勤是临济宗的高僧。在五祖法演门下有“三佛”之一的美誉,他所提出的“禅茶一味”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喝茶了,在他的这一思想里已经将禅宗的精髓注入到了茶文化中,使之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禅宗自西天起,释迦拈花一笑,迦叶以心印之。这种以心印心的禅法由达摩东传后大兴中土,各派接引学人开悟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临济之棒喝,曹洞之回互等各显其威,但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直到茶道的出现,才使得禅门法雨真正能够普施与众。因为喝茶这种平常事,没有出家在家之分,没有环境限制,茶虽有种类之别但喝茶本身却没有低廉高贵之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喝茶来修身养性,通过茶道来明心见性。这种以小事见本质,平常心即是道的思想即是大乘佛教的思想,茶道具有这样的高度,更具有这样的广度。高度在于茶道所含有的般若思想,广度在于茶道的普世价值,当然茶道的普世价值还需要禅宗的进一步推广。

  四、 禅宗的普世精神与茶道的推广

  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区别的关键在于发心,小乘追求出世的自我解脱,而大乘则需要入世普度众生的菩萨精神。禅宗属于大乘佛教,虽然一直以远离城市的山林禅风为主,但接引的对象还是面向普通大众,随着时代的发展,禅宗进一步借助茶道的发展推动了大乘的济世精神。其实佛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佛家的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相比之下佛家禅宗的人物及其思想的影响就远不及前者。虽然禅宗里有达摩、慧能这样祖师级的人物,还有《六祖坛经》这样等同于佛经的经典,但这些只是一些人物书籍传记经典之类,没有传承很难通达。而茶道却可以应不同根基的众生而各行其道,是活泼具体的修行方式,这种修行方式正如同净土宗念“阿弥陀佛”那样,可以三根应被,普施群生。

  禅宗的普世精神还需从茶道的文化做起,首先在寺院内建立特有的饮茶文化。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门提供僧人讨论教义或招待施主的地方,法堂内有“茶鼓”是用来召集僧人所击打的器具,除此之外,寺院内还有负责煮茶献茶的“茶头”,山门处有负责施惠茶水的“施茶僧”,所施的茶叶也被称为是“寺院茶”。许多佛教的规制都和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如每日供奉于佛前的茶水被称为“奠茶”,按照出家人受戒时间先后的饮茶被称为“戒腊茶”,化缘乞食的茶被称为“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偏方将茶叶、香料、果肉同姜等一起煮饮又被称为是“茶苏”。

  茶道不仅在寺院内部展开,还积极入世与世人共同分享饮茶文化及茶道精神。宋代始各大寺院开始有隆重的“茶宴”活动来促进民间饮茶的习惯,同时又将佛教的义理融入其中,如将佛教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佛家共住的六合敬精神结合茶道而推广普及。在茶宴上,大家要谈论佛经与茶道,禅师与文人一起赋诗的同时,要将佛学的义理与人生观念融合在一起,通过点茶、闻香、饮茶、评茶的方式使得禅门文化与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这对于茶道的推广和禅宗思想的普及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僧人更是发现了茶道独特的艺术美,宋代对茶道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对茶艺的追求,而作为文人热中的半娱乐半艺术性的斗茶、分茶也都是起源于禅师之手。斗茶、分茶的观赏性很强,要求很高的技术,堪称茶艺技师的多半也是佛门僧众,如宋代的谦师就是其中的高手之一。苏东坡有首诗《送南屏谦师》就是大赞其茶艺之超群,诗中写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翁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斗茶、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强的烹茶游戏,前者靠味觉感官的把握,而后者则给人带来视觉感官上的享受,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物象如画,纤巧绝妙,而谦师正善于此道。不过对于文人的赞赏,禅师的回应是:“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这几句话其实是禅家的心法,禅宗不立语言文字,以心印之,用饮茶的形式结合禅家的心法,到了圆悟克勤直接就给这种方式下了个定义,即“禅茶一味”。

  清雅而凝重的茶文化注入了禅门般若的思想后而形成的茶道,无论是外在的技艺上,还是内在的思想境界上都达到了巅峰,可以说它是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平常而又深奥的文化不仅传承至今,还远播海外。在日人森本司郎所著的《茶史漫画》中就认为日本茶道的开始得力于唐代鉴真和尚的传入,而就在2012年初,鉴真和尚的祖庭大明寺的方丈能修又重新邀请日人于寺内设立茶馆,恢复茶道。宋代茶道的对外传播则更为兴盛,日僧荣西来华居住二十多载后亲自带上茶种回国栽培,根据自己在中国的考察和晚年的种茶经历而写成《吃茶养生记》,自此后日本全国开始推广茶道。现在茶道可以说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每年都会举办些国际性的茶文化交流研讨会,本人作为出家僧人自然对茶的感情也颇为深厚,特撰此篇以以上四点来论述禅宗与茶道的密切关系。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渊源

  日本的茶文化亦由中国传入。公元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茶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这些都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如果把禅寺里的宗教活动叫做"寺院禅"的话,那么茶道与禅宗就是一组平行并行的关系。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其修炼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修炼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修炼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如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为开山,邵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

  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屡见不鲜。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相关文章:

1.禅宗与茶道之渊源

2.禅宗对茶道的影响

3.茶道与禅的关系

4.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5.茶禅的寓意和境界

6.茶道与茶文化

唐宋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唐宋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唐宋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宋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古巴蜀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作为地方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到了西汉时,王褒在他的《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荼”的记载。其中,“荼”字据考证就是茶。

  唐代煮茶讲究三沸

  尽管茶叶在周代就已经大量种植,但在汉代以前,茶叶是被当做一种蔬菜,跟葱、姜、橘皮等煮到一起来吃的,王建荣表示,这是茶叶的蒸煮羹饮时期,真正饮用是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的。而茶文化的兴盛,则要到唐代。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王建荣表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正是在这种茶道的兴起中,唐代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陆羽的《茶经》。而陆羽又通过理论总结,尤其是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饮”中,列出了一系列工具,制定了一整套程序,使得饮者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从而使喝茶从解渴式的粗放型饮法向细煎慢啜的品饮型饮法过渡,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

  宋代流行斗茶

  到了宋代,茶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用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由此,还发展出了斗茶法:一斗谁的茶好;二斗谁的点茶技术高。王建荣说:“斗茶也分阶段,第一阶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汤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在诗词里面形容为‘灿若积雪’。因此,宋代时候黑釉盏比较流行,盏身的黑可以反衬出汤花的白,同时,由于黑釉盏比较厚,更能保温,可以让汤花停留的时间长一些。”可见,宋代的点茶、斗茶,简直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了。

  佛教与唐宋茶文化的关系

  一、佛教僧侣促进了茶艺的发展

  宋代对茶的热爱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在对茶艺的追求上,将它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如斗茶、分茶的兴起),茶技发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创造出了茶的艺术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如此热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对品茶方式的贡献。以分茶为例: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陶谷《清异录?茗苑门》有“茶百戏”条记: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七,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荷百戏’。”

  当时人也称这一技艺为“汤戏”。而这种独特的艺术美的创造,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僧人的贡献。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佛门,谦师就是其中留有记载的一个: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东坡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史学家刘(分+攵)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福全和尚则是另一个留有记载的分茶高手。陶谷《清异录·茗苑门》“生成盏”条:“福全和尚‘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而。”陶谷认为这种技艺“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神通之艺也。”

  其次,佛门中人对茶的种植与品种发现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各寺院都遵循一条祖训:“农禅并重”。“山中别无产,衣食取与茶”,可见制茶、售茶对僧人的影响,许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产于洞庭水月院山僧,原名“水月茶”。乌龙茶中名品武夷岩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顶山茶制作,采集也由僧人经手……。

  二、茶加强了佛门与世俗及对外的文化交流

  “牢系鹿几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宋代的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请许多的文人名士前来赴会。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点茶――闻香――饮茶――评茶,气氛融洽,这样就使得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其中最有名的茶宴要算是“径山茶宴”。径山,位于天目山东北高峰,处于浙江著名的产茶区。径山寺始建于唐,到宋时十分有名,宋孝宗亲自御笔题额“径山兴盛万寿禅寺”,从宋到元,都享有“江南禅林之冠”,而茶宴也举办了将近一百年之久。

  另外,除了正规的茶会、茶宴之外,宋代的许多文人私下也乐于与僧人结交,以茶会友,以茶问道,如苏轼、黄庭坚等文人,还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

  茶,也促进了中原与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本)森本司郎《茶史漫话》认为茶传入日本,有两人非常关键:一是753年东渡日本的鉴真(带去茶叶);二是最澄法师在804年即贞观20年来到中国浙江天台山,专心学法,也对当地寺院采茶区进行了学习,带回茶树树苗到日本,并种植于近江地区台麓山,这在日本被看作植茶第一人。另空海也带回茶籽,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这时茶主要流行于日本的上流阶层与僧人之间。

  茶东传日本的又一高潮就是宋朝。1168、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遍访各地,居住达年二十四年之久,在1192年回国时就携带茶树种籽,并亲自种植,到晚年根据在中国考察的情况及自己在日本种茶经验而写成《吃茶养生记》(1241年),全国开始推广饮茶。至此,日本开始饮茶习惯,并养成以“和、敬、清、寂”为根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可见,茶对促进宋王朝与日本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茶也由佛门弟子带到了朝鲜。

  佛教与唐宋茶文化

  三、佛教精神融合的产物――茶道

  如果仅仅从上述两方面来看待佛教对宋代茶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就只能停留在一种表面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肤浅的认识上,我们将难以触及到宋代茶文化深刻的内蕴,要想真正全面地了解这个茶文化异常繁荣辉煌的特殊时代的独特之处,在谈宋代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时,就不能不谈“茶道”。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样使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追求愉悦,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教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时,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工具,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发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融,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体味美好的韵律,使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饮茶可得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了。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则禅林公案。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饮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到了宋代,受程朱理学从小事出发去挖掘真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饮茶风尚中便少了一些富贵堂皇,多了一些书卷气,侧重于陶冶情操。对茶的风格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认为茶具有一种理性的灵光,赋予茶凝重端庄的人格。《东坡志林》卷十记载了司马光与苏轼之间的一段与茶有关的理性思考:

  司马温公(光)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

  苏轼:“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

  公曰:“何谓?”

  轼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蕴藏,实无以异。”

  公笑以为是。

  曾几《东轩小室记事》:“烹茗破碎镜,柱香玩诗编……闻无用心处,参此如参禅。”可见,当时的文人将饮茶、写诗与参禅相提并论。

  宋王朝是一个奇特的时代,军事力量上的脆弱却造就了雅文化的高度发展,而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融合到一起,充满理性色彩的清雅凝重的茶文化,则使它足以傲视其他任何时代,与唐并称为盛世。可以说此时茶文化与佛教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无论是外在的技艺,还是内在的思想追求方面都达到了整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巅峰!

 

唐宋茶文化的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1.各地的茶文化介绍

2.对茶文化的了解的范文

3.山东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4.茶文化六大茶类的介绍

5.中国茶文化的简介

魏碑钢笔书法



  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更有延年益寿之效。书法分类有多种: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魏碑钢笔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魏碑钢笔书法欣赏

  魏碑钢笔书法图片1

  魏碑钢笔书法图片2

  魏碑钢笔书法图片3

  魏碑钢笔书法图片4

  书法种类不同

  三国书法: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两晋书法: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书迹之一。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字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隋代书法: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隋朝和之后的唐朝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前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塔铭》等、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林荣宗书法作品



  林荣宗,中国台湾书法家。1965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县外埔乡,1976年进入书法领域学习创作,1984年毕业于省立甲高中家具木工科,1988年创立了戏墨轩艺术中心,1992年获全国佛学书法展连续二年首奖。我国当代知名书法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林荣宗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林荣宗书法作品欣赏

  林荣宗书法作品图片1

  林荣宗书法作品图片2

  林荣宗书法作品图片3

  林荣宗书法作品图片4

  书法种类不同

  三国书法: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两晋书法: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书迹之一。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字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隋代书法: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隋朝和之后的唐朝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前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塔铭》等、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