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声乐学习入门九大要领(儿童声乐如何练声)

由网友()分享简介:少儿声乐学习入门九大要领



  6-12岁少儿的声音是标准的童声,这一年龄段的童声特点:声音脆亮、稚嫩、可爱,没有共鸣,音高上不去,没有气息支持,白声,唱歌很随意,存在&ldqu...

少儿声乐学习入门九大要领



  6-12岁少儿的声音是标准的童声,这一年龄段的童声特点:声音脆亮、稚嫩、可爱,没有共鸣,音高上不去,没有气息支持,白声,唱歌很随意,存在“挤”、“卡”、“压”、“撑”等很多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少儿声乐学习入门九大要领,欢迎借鉴参考。

  【演唱的姿势】

  (1)站立姿势。不仅是为了台风好,还关系到发声的质量,呼吸的顺畅。所以要求学生保持标准正确的姿态:站立要直,肩膀打开,小腹微收,后腰挺起,面带微笑,男生两脚自然分开站立,挺胸、收腹;女生左脚向前跨小半步,保持头顶天花板的感觉,挺胸、收腹。人体重心在前脚,身体前倾,肩膀放松不能耸肩。

  (2)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放松,脸部呈微笑状,两嘴角微微上翘,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发自内心甜美的笑容。

  【打开咽喉腔体】

  (1)乌母音训练,口含半口水的感觉找到口腔腔体打开。

  (2)单元音a、o、e、u、i运用打呵欠的方式按顺序说出来,从高、中、低童连贯不留痕迹地反复练习5分钟,说i时声音是从牙关发出来的。在做这个练习时,要保持嘴角上扬,呈微笑状态并有轻微的扬眉。

  【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

  用u音练习,很容易打开通道获得高音,主动用上气息。此外,lu在发声时可以避免孩子们用声带喊叫的现象,练习时也很容易获得头声 和高位置。对于初学者,不主张用“咪”和“吗”来训练,很容易造成“咧”和“横”着唱。哼鸣练习也可以较轻松地打开通道获得高音

  【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少儿的肺活量小,相对于成年人呼吸浅得多,所以平常儿童的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由于呼吸短促,唱起歌来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是唱较长童时更加困难。故此,少儿的呼吸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腹肌腰肌力量训练,模仿部队喊口令的爆破音练习。

  (2)吹纸片的练习。具体做法如下,撕一个稍长一点的纸条,一厘米宽即可,用手捏着上方,放在嘴前约一公分的距离,可逐步把距离拉长。用吸好的气吹纸条的下方,从纸片振动的频率辨别气息是否均匀、集中、有力,从而使孩子们感觉呼吸时腹部的对抗作用。这一练习既锻炼了腹部的力量,又对增强气息控制 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和说话一样,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须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歌唱语言是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之上,通过艺术 加工,形成歌唱语言的规律。在演唱歌曲之前,要对歌词进行咬字吐字处理,这样才能把节奏中的字和旋律唱清楚。对于歌曲中的每个字,咬的要准确,这就需要嘴、口腔与意识的功夫了。在这个基础上演唱歌曲,就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在表 现抒情类歌曲时,一般曲调慢而有序,咬字时要非常清楚,这就要求熟练咬字吐字技术。

  【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加强平稳节奏和变化节奏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性。

  【跳音、附点音符的练习】

  跳音的练习使声音变得灵巧、跳跃,赋于华彩。方法是保持低的喉位,用腹肌轻轻弹跳,呼吸保持住。附点音符的练习使孩子的声音有动感,欢快跳跃,适合演唱多种风格的曲目。

  【歌曲的处理】

  少儿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使其有感情地歌唱,受到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由此看来,对歌曲进 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情感时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范唱、语言的解说、引导、肢体语言的示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歌曲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的氛围中。

  【“竖”“含”“深”“空”】

  童声训练一定要从高位置开始,“竖”要求孩子们在打开咽喉腔体时处于打哈欠状态,嘴唇自然放松,用单元音U进行练习;“含”即口腔保持空含感;“深”即歌唱气息的起点要在腹部肚脐眼下三指丹田处;“空”,微笑上提软腭,口腔空松等。总之,少儿声乐教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技巧,对老师的专业要求极高

  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少儿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所学的声乐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歌唱艺术中去。


相关文章:

1.儿童声乐如何练声

2.唱歌入门基础知识

3.初学者唱歌入门教程

4.声乐正确的练声方法

5.浅谈美声唱法的基本要领

浅谈美声唱法的基本要领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表达情感时“说”得不过瘾就“吟诵”,“吟诵”还不过瘾就“歌唱”。可见,歌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本人比较喜欢唱歌,也喜欢研究一下有关唱歌的理论。有朋友评价我唱歌水平一般,但写的唱歌的文章水平高于唱歌的水平。我自己也承认我“说的比唱的好听”。不过,我的看法,唱歌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要你想唱,你就可以唱;如果你想唱得好听一点,也不难做到。不信,请看看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文章。

  浅谈美声唱法的基本要领

  美声唱法的摇篮是欧洲的意大利,传播到中国仅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它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深远的。美声唱法是个译名,是从意大利文Bel Canto翻译过来的。Bel是美丽、美好或美妙的意思,Canto是歌唱的意思,直译应是“美妙地歌唱”,它在中国一直被译作“美声唱法”,其实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或歌唱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歌唱的风格或流派。因此,也有人译作“美声学派”。在实践中,我们对“美声唱法”的理解应包括这两层意思才更恰当。现在的专业院校、师范院校的系科及专业团队中,多以美声唱法作为歌唱训练的基础,其它各类唱法,有的也很重视对美声唱法要领的吸取和借鉴,社会上喜爱严肃音乐的听众及喜爱美声唱法的歌唱者们,更是希望了解一些美声唱法的要领。笔者认为:美声唱法的要领可以归纳为把握三个要素,处理两个关系。

  一、努力把握三个要素

  爱好音乐的人都知道,许多乐器的演奏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动力、发音体、共鸣。以二胡为例:运弓是二胡演奏的动力,琴弦是发音体,琴筒是共鸣腔体。而声乐演唱实质上是以人体自身为乐器的。歌唱时的气息支持(呼吸运动)就是歌唱发声的动力部分;位于甲状骨(即喉结)内的声带是歌唱发声的发音体,而良好的声带发声状态又是以充分打开喉咙为前提的;身体内部的空间,尤其是头腔里的额窦和上颌窦(面罩部位)是我们主要的共鸣腔体。因此,呼吸方法、打开喉咙、面罩共鸣(头腔共鸣)是声乐演唱的三要素,更是美声唱法的三要素。如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中央乐团声乐指导吴其辉先生,谈到美声乐派的发声技巧时说:“三年中,我跟十位老师上课,他们的讲法主要是面罩共鸣、呼吸和打开喉咙,或讲共鸣、位置、气息。”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三个要素呢?我们可以分别探讨,以便于加深理解。但是,实际上这三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一)美声唱法“呼吸”的要领

  在美声歌唱艺术中,正确的呼吸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它不仅是歌唱发声的动力,而且发声是否准确、音质是否优美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说过:“掌握了呼吸就掌握了歌唱的本质,因为呼吸贯穿整个歌唱的始终。”(《蒋英教我学声乐》,赵登营,《音乐周报》,1999年11月5日第2版)很多歌唱爱好者的体会也是:唱歌就是呼吸运动。而帕瓦罗蒂则有这样的名言: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要掌握好呼吸,必须把握三点。

  其一,懂得气息支持。歌唱的气息支持,主要指横膈膜肌肉的支持。说起横膈膜,有的学唱者总觉得有点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横膈膜是一个呈圆形的大而有力的由肌肉和腱组成的肌肉膜。处于自然松弛状态时,呈圆拱顶状横置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吸气时,肺部充满了气息,横膈膜收缩下降,两肋扩张,胸腔上下扩大,同时,肝、脾、胃肠等内脏器官被向下推动,使腹壁及腰围向外膨胀;呼气时,随着肺部气体的排出,腹肌收缩,迫使内脏器官恢复原位,横膈膜松弛上升。由此可见,横膈膜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就是呼吸的全过程。因此,许多声乐家都说,横膈膜的运动,就是呼吸的原动力。人体的肌肉分随意肌和非随意肌两类。随意肌有神经分布,可以由意思分配。如手、臂、腿、腹等部分的肌肉就可以根据人的意志随心所欲地行动;非随意肌没有神经分布,不能随心所欲地左右其行动,如心、胃等部位的肌肉,横膈膜也属非随意肌一类,无法直接控制。那么,用横膈膜来调节和控制呼吸,是否就成了一句空话?不是。因为我们完全能够利用随意肌来控制非随意肌。在腹式呼吸运动中,无论从外观或从内在感觉上,我们都只能看到和感觉到腰腹部向四周的扩展和收缩(包括两肋),而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具体的横膈膜的上下运动。这就说明:我们是通过腹肌等随意肌来推动横膈膜的。因此,我们通常把腹部的支持看成是横膈膜的支持,并且把其运动过程看成是呼吸时歌唱的支持,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些有经验的歌唱者常说:唱歌是嗓子不累肚子累。这实际上是懂得了歌唱的气息支持、反复运用腹肌推动横膈膜而必然产生的现象

  其二,学会正确吸气。歌唱时的吸气量比平时生活中的自然吸气量要多,吸气的动作和力量,相对而言也比自然呼吸时大,而且最好是口鼻同吸。一些声乐教师常用这样的比喻来启发学生:要象闻花香那样;要象就餐时见到香气扑鼻的美食刚上桌那样。这些比喻很恰当,的确,那时吸气的感觉就是歌唱时吸气所需要的感觉。具体地说,正确的吸气动作首先应该是,人的站立姿势比较挺拔,情绪比较兴奋。人的精神状态与呼吸有一定联系,人在兴奋和激动的时候,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呼吸器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使呼吸深度和节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当然必须适度,不然可能适得其反。再者就是在精神比较振作的前提下,上身完全放松,胸部舒展,随着口鼻的同时开启,气息在上腹和后腰部位很舒展地向外张开,随即两肋也有舒张感,仿佛自己身体里的空间增大了。很重要的一个感觉是,要觉得气息是很自然地流进去的。这样才叫吸得好,吸得好才可能呼得好、唱得好。

  其三,领悟气息控制。气息控制指的是歌唱中的呼吸运用问题。许多声乐教师教学时都要求学生领悟一种“吸中有呼、呼中有吸”的感觉,这种又吸又呼的感觉能帮助歌唱者一举两得:既能很好地控制气息,又能使气息流动、使声音通畅起来。正确的呼气与正确的吸气同样重要,因为声带本身不会振动发声,而是通过腹部向内收,尤其是小腹的向内向上收缩,甚至臀部也略为提着点儿以促使横膈膜向上回升,并以此推动气息向上向外呼出,使声带振动发声。歌唱发声是在呼气中完成的,没有呼气的力量就没有歌唱。当然,歌唱的呼吸还必须适应歌唱发声和艺术表现的要求。在发声时,呼吸应随着音的高低强弱、乐句的长短分合进行调节;在表现上,呼吸应随着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二)美声唱法“打开喉咙”的要领

  作为三要素之一,打开喉咙是美声唱法的重要发声技巧。人的喉咙包括咽和喉两个部分。咽是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状体。喉是由软骨作支架的,甲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通常称为喉结。男性的喉结较为明显突出。人的声带就是生长在甲状软骨之中。所谓打开喉咙,除了使喉咙向四周扩张外,更为主要的是一种使喉结(甲状软骨)向下拉和使咽部向上伸展扩张的上下反向垂直拉开的力量和状态。女声同样存在喉结向下的问题。只是由于女性的甲状软骨的角度比较大,从外观上看不出棱角来,但它客观存在,并影响着歌者的发声。打开喉咙,主要是使喉、口、鼻整个咽喉腔体形成一个适合发声共鸣的管道,即共鸣管。歌唱时时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好坏,音域的宽窄与这个共鸣管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从打开喉咙与呼吸和共鸣的关系而言,它既是疏通了呼吸通道,也是形成了发声通道、给良好的共鸣提供了保证。要做到打开喉咙,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利用打哈欠体验打开喉咙。生活中谁都打过哈欠,打哈欠时口、咽腔自然张开,喉结自然往下走,这种状态正是美声唱法打开喉咙所要求的。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介绍经验时这样说过:“几十年的实践给我的体会是,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把软腭提起来打开,一定要把咽壁向后拉,舌头要放平,在口腔里产生一个空间感。最好的歌唱是找感觉,只有打哈欠才能找到这种感觉。”(《美声唱法及其他》,李双江,《解放军报》, 2000年1月21日第3版)这里清楚具体地表述了打哈欠对于打开喉咙的重要作用。当然,歌唱时要恰如其分地保持哈欠状态,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因为生活中的哈欠与歌唱发声的哈欠毕竟还有不同,做得不好,容易把哈欠打过头,反而影响发声。经过研究发现:在打哈欠的最初阶段,有一个很自然、松畅的深吸气。这时的喉结位置就是歌唱时喉结的最佳位置,这时的喉咙打开状态就是歌唱时喉咙的良好状态。因此,一些声乐教师用“半打哈欠”的提法来要求、训练学生,这样的提法更精确,这样做是科学有效的。

  其二,利用u、i元音练习打开喉咙。很多美声唱法的爱好者,平时经常把元音u、I结合起来练习,用以打开喉咙,颇有成效;而在意大利,一些声乐教师为使自己的嗓音保持良好状态,也常做这样的练习。为什么只利用这两个元音而不是别的元音呢?在意大利的五个元音a、e、i、o、u中,发u元音时,喉位最低,声音最通。同时,u元音具有强迫内部的力量来打开喉咙的作用。i元音则可用来加强声带的力量。i元音教之其它几个元音,对声带张力的要求是最强的。在利用u 元音练习时,最初阶段声音可能比较暗淡、没有光彩。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声音就能出来了。发i元音时,因为声带承受的压力较大,练习时间不能太长,而且最好把i、u结合起来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既拉紧了声带,又稳定了喉头,避免了打开喉咙中的一些副作用。这个办法,看起来慢,一旦练出来,效果很好。

  (三)美声唱法“面罩共鸣”的要领

  “面罩共鸣”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唱法,是一种高位置的唱法,通常称为头腔共鸣或头声。“面罩”顾名思义,其部位在面部。确切地说,是在上口盖上面的所有腔体:鼻窦、额窦及上额窦等。“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指歌者演唱时的一种感觉。凡是歌唱方法正确的歌者,当唱出明亮、集中、富有金属色彩的声音,尤其是唱高音时,感到在“面罩”部分即鼻窦、额窦等部位有种微微振动的感觉。实际上,凡是搁在面罩里的声音,都会出现一种频率很高的高泛音。美声唱法最可贵之处和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这种丰满而又明亮、松弛而又圆润的音色。面罩唱法还能起到保健作用,凡是正确的发声方法,总是低消耗、高效率的。充分利用面罩共鸣,可以节省嗓音,永葆嗓音的青春。有位大师说得好:谁会运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要想学会头腔共鸣或者说面罩共鸣,要领有三条:

  其一,注意“与呼吸协调”。美声唱法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如何协调深呼吸与高位置。歌唱家李双江对这一点很有研究,他说:“美声唱法要求声音的爆发力,要求声音和呼吸的统一,高位置,通过气息的震动和声带的震动,把所有头部的腔体、面部的腔体,都震动起来形成一种混合的震动,再加上有支点的深呼吸的支持。这个深呼吸的支点最好是在丹田的部位,这个支点越深,它的力臂就越长,声音的力度也就越大,弹性也越大。”(《美声唱法及其他》,李双江,《解放军报》, 2000年1月21日第3版)这里已经把呼吸如何与高位置声音协调发展、相辅相成说得十分明白了。行家所见略同,大连的声乐教育家钟淑芬解决高位置头腔共鸣的办法是,告诉学生经常练习在500米以外喊人,于是气息状态、腔体的状态就准确了。要往远处喊人,很自然就得深深地吸气、就得“要求声音的爆发力”、就得使声音与呼吸很好地协调起来。实践证明,此法行之有效。

  其二,找到“声门适度感”。面罩共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声音进入面罩后,会产生一种频率很高的泛音。这种高泛音的色彩像缎子一般富有光泽,像银铃一般悦耳。这种高泛音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良好的呼吸动力支持和通畅的共鸣空间外,“声门适度感”就成了一个关键的环节。“声门”是声带闭合的间隙。所谓“声门适度感”就是歌唱发声时声带的适度闭合。闭得太紧,气息就不通畅,会干扰两条声带各自产生的分段振动,于是只有整体振动的基音频率,没有分段的边缘振动的泛音组合频率,声音色彩就不美。反之,如果闭合无力,声门就会漏气,声音必然空洞无力。怎样做到适度闭合呢?很多有经验的歌唱者和一些声乐教师的做法是:在声门上找气儿不找劲儿,让气和声音混在一起,一道从嗓子眼里出来。“找气儿”可克服闭合无力,“不找劲”可克 服闭得太紧,这样就实现了适度闭合。观察自己的“声门”是否适度,可以从两个感觉上检查:一是从内在肌肉运动去感觉,看嗓子周围和下巴是否松驰,没用多余的劲;二是靠听觉,听自己的音色是否透明清澈,连贯流畅。

  其三,多做“哼鸣”练习。面罩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因此,初学歌唱的人,要想得到声音的高位置实现面罩共鸣,需要多做“哼鸣”练习。当歌者全方位打开了喉咙,尤其是把声音送进打开了的鼻咽腔时,他(她)的鼻腔、面罩部分就有一种晕乎乎的、近似于麻木的感觉,这说明歌者已打开鼻咽腔,把声音哼到头上去了。在意大利有个说法:你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实际上“哼鸣”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动作。有的人在高兴得意时哼哼,有的人在有不满或不服气的情绪时用一声“哼”来表达。歌唱中的哼与生活中的哼发声方式近似,借鉴生活中“哼”的感觉来体会歌唱中的“哼鸣”,是一条捷径。检验哼鸣方法正确与否,可用以下办法:在哼鸣时,看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又不影响发声,如张着嘴哼和闭着嘴哼一个样,音色不变时说明方法基本正确,声音已经进入高位置的面罩里。

  二、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以上三个要素,是学习美声唱法的最基本的要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使我们的美声唱法进入新的境界,还有一些要领不可忽视,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声乐艺术修养与其他艺术修养的关系。如果说,把握三个要素可以提高美声唱法的技术水平,使我们的歌声更美;那么,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可以提高美声唱法的艺术水平,使我们能更美妙地歌唱。

  (一)正确处理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的关系

  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又可促进形式发展,再好的形式脱离了内容就不会有发展前途。美声唱法也毫不例外。因此,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应注意三点:

  首先,要消除误解。过去的一段时期,有不少人认为美声唱法是“唯声论”,认为美声唱法除了声音还是声音。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尽管在美声唱法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唯声论”的倾向,但这决不是美声唱法的美学原则,而且很快得到了纠正。美声学派的创始者弗罗伦萨小组提出的美学原则是“音乐之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是美声学派正宗的演唱原则和理论依据。

  其二,要分清主次。在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这一组矛盾中,歌唱内容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发声技巧要为表现歌唱内容服务。李双江老师说得好:“声音的真谛还是要表现作品,用高度集中的情感来表现歌中的人物的情态和故事,而不是单纯地表现自己的声音。……不管是什么方法、什么学派,都不能做声音的奴隶,要做声音的主人,这样才能动人。”(《美声唱法及其他》,李双江,《解放军报》,2000年1月21日第3版)

  其三,要注重结合。美妙地歌唱的状态应该是声情并茂。所谓声情并茂,其声是指发声技巧,其情则根源于歌曲的内容。一方面,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是感情表达的依据。歌者对词曲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把握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并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获得感情表达的依据,才会懂得如何借助音乐的旋律去表达情感。也只有这样,所抒发的情感才比较贴切,塑造的音乐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任何深厚热烈的“情”终需“声”来体现,离开了“声”即失去了“情”的载体,也就无从传情达意。所以,在以歌唱内容为主导的同时,要求充分运用发声技巧表现歌唱内容,也就是首先要“以情带声”,同时又要“以声表情”,力求声与情的结合、统一、并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达到比较理想的艺术境界。

  研究写诗的人说:要想写好诗,功夫在诗外。研究写对联的人说:要想写好联,功夫在联外。同样道理,要想把歌唱好,也可以说“功夫在歌外”。

  所谓的“在歌外”,实质上讲的是要注重加强声乐艺术修养之外的艺术修养。下面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正确处理声乐艺术修养与其他艺术修养的关系

  美妙地歌唱需要丰富的艺术营养作保证。所以,真正有追求的歌唱者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声乐艺术、音乐艺术及其他艺术修养的关系,了解自己需要的各种艺术“食品”及相互关系,建立健全的艺术营养体系。

  其一,音乐艺术修养是“主食”。由于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习声乐艺术的歌唱者必须全面加强音乐艺术修养,或者说,要把音乐艺术修养当“主食”。大家知道,所谓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和思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定水平。音乐艺术修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音乐理论知识的水平,包括音乐基本理论、中外音乐史、以及对音乐流派和风格特点的把握。二是音乐的审美能力,及歌者的艺术品质。三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即歌者对音乐语言的领悟力或感受力。四是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这是一个歌者音乐修养水平高低的集中表现。因为歌者要把纸面上的作品塑造成感人的艺术形象,就必须善于理解和运用音乐作品中的各种音乐语言,如旋律、节奏、节拍、音高、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并且恰当地把这些音乐要素,糅进我们美妙而运用自如的声音和清晰自然的语言中去,并以此表达作品的内涵、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其二,其他艺术修养是“副食”。歌者艺术修养的主食和副食是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的。蒋英教授说过:“历史上任何一位著名的声乐家都不只限于一门学识,他们往往都是在各门艺术中有修养的”,(《蒋英教我学声乐》,赵登营,《音乐周报》,1999年11月5日第2版)她总是要求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中外名著以此丰富音乐修养。从事音乐艺术的人,不但要听音乐会,听名家的演唱,听器乐乐演奏,看歌剧表演;还要经常看电影、电视,观赏书法、绘画,阅读小说、散文,参观各种艺术展览。因为一个人的直接生活经验是十分有限的,不断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不失为一条加强音乐修养的良好途径。一来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二来可以了解各类艺术家是如何体验生活、描述生活的,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己理解和把握音乐语言和歌词的能力。

  其三,千万不可吃“偏食”。有的歌唱者仅仅为学声乐而学声乐,只注重声乐艺术的修养;或者稍稍扩大到相关音乐知识的范围,对其他艺术则不愿涉足或不感兴趣。这样的歌唱者可比作“偏食”的人,会患营养缺乏症。其后果是根本做不到“美妙地歌唱”,最多也就是使自己的声音能漂亮一点,不可能有什么发展潜力。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作为一门艺术,以其永久的魅力在人类艺术长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关于美声唱法的要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有共同规律可遵循,我们很赞赏大师皮埃尔· 贝尔纳克〔法〕的说法,他说:“怎样才能保证音乐和歌词的完美统一呢?这个问题歌唱家必须从技巧上去解决,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从心灵上去解决。”完美的演唱需要完美的技巧,更需要完美的心灵。让我们朝着这样的目标去不懈地追求吧!

练声需要注意哪些



  贝基先生说:“唱高音要有自信感。”。所以我们在练声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挑选的关于练声注意事项,供大家阅读。

  练声注意01

  练声的目的

  1,使歌唱发声系统各器官的肌肉更有力,并能协调一致。 2,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3,扩展音域,美化音质。

  练声注意02

  注意事项

  1,要循序渐进。 2,要每天坚练习,持之以恒。 3,练声时要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充满激情。 4,要主客观统一,经常录音分析真实声音与发声时自我感觉声音的差异。 5,要巩固正确的发声感觉。 6,要把练习发声技术的心得体会运用到演唱歌曲中去。 7,初学者不应追求大音量及高音,而应追求声音的圆润自如和音质的优美。

  练声注意03

  具体方法

  从自然音区练起,自然音区是指不太用力就能唱出的音区,是人声中最自如最富有色彩的声音,一般不超过八度,一般男女中音从低音量到中音降7,男女中音从2到高音1。

  等到自然音区的音逐渐巩固之后,就应该将唱这些音时圆润、明亮、柔和的色彩和发声的自如性,移到邻近的高的和低的音上面去,当这样的音的数量逐渐增加时,就使我们的音域逐渐扩大,并使整个音域统一、均匀。唱高音和低音时,都能运用自如。 如果不按从自然音区开始的方法进行练习,在自然音区的音还没有唱好,没有呼吸基础时就开始唱高音和低音,那么声音上就会产生一些毛病,有的人唱起歌来声音分成两节,或者高音发紧、发尖;低音压和发哑等待现象,就是由于自然音区的音没有基础时练唱高低音的结果。

  对已经担任演唱工作的同志,每天抽空做一些自然音区的练习,对统一声区并使发声自如,都有很大益处。 声乐教学中的病声纠正: 学生在学习声乐时,由于各种原因,养成不良歌唱习惯,久之形成病声。

  练声注意04

  病声纠正是每个声乐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病声大致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以前训练方法不得当,破坏了嗓音机能。常见的情况是:

  1)喉头开得过大,声带闭合不好;

  2)过分挤压喉头,发出挤音、卡音。第二类是到二三年级以后,突然发生音唱不准。这种现象往往伴随着曲目难度的提高而愈来愈频繁。

  无论是喉头开得过大,还是挤压喉头,说到底都是气息不好造成的。由于气息不好,找不到正确的支点,就只能用嗓子着力。在训练中如果不注意气息,开也罢,闭也罢,最终只能舍本求末,越练越错以至不能自拔,呼吸作为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共鸣腔体扩大和美化形成动听歌声——任何一个受过声乐训练的人都懂这些基本声乐理论。

  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理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要的是加强气息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 保持在吸气的状态下唱歌:气息吸在腰带的周围,要练习保持气息、控制吸气的速度,简言之:全身放松,口鼻同时缓缓吸气,稍稍保持一会儿,均匀地呼出,然后再放松。这些说起来简单,学生要经常练习,反复体会、实践,最终成为他们的下意识动作。

  练声注意05

  其次,用u母音开始练声。使用u母音的好处是它容易使气束集中,便于协调气息和共鸣腔体之间的关系。在u母音练习好的基础上再开发其它母音,这样使得学生易于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在练声中,开始用三度或五度的练声曲,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在学习发声技巧的同时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起歌唱的信心。还可以开始用半声方法练声,让每一个声音都控制在气息的状态下发声,由于这些学生歌唱机能都受过不同程度的腋坏,如放声歌唱的话,势必难于摆脱以前错误的发声方法。

  实际上,半声与全声的区别只是气息量大小的问题,发声方法是一样的。半声方法不仅有利于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对声音控制和学习演唱高难度技巧的曲目也有十分的好处。1997年5月,美国马里兰大学艺术系主任b.carmen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讲学时介绍了她的练声方法,他的练声法就是半声练声法。按上面谈到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去掉了开喉头和挤喉头的错误发声方法,学会了正确地歌唱。

  有个声音只剩下三个半音的学生,曾经被一些声乐名家判了“死刑”。经过二年的训练后,就能够演唱较难曲目并顺利毕业。 对于第二类病声问题:主要是气息控制的不好(天生音不准的人是进不了音乐学院的)。气息过猛,声音就会偏高;气息没保持住,音往往偏低。通常这些学生使用气息都不均匀,摇摆不定,因此,他们何时声音偏高何是声音偏低无规律可循,对这类学生,除了加强气息训练外,还要在曲目的选择上下功夫。

  练声注意06

  错误的声音及纠正: 歌唱发声时,由于歌唱器官的调节和运用不恰当,往往产生种种不良的声音。这些不良的发声方法的运用不仅阻碍了歌唱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歌唱的表现。因此,找出形成种种不良声音的原因而以纠正是十分必要的。 常见的不良声音有以下几种:

  1,喉音。多见于学美声唱法的歌手,是由于压喉头追求大音量、结实的声音、浑厚深沉的音色而造成的,声音卡在喉咙里,感觉是喉腔或喉咽腔在挤压着唱,声音听起来呆滞无泛音、闷而空,特别沉重。 喉音与胸腔共鸣是有区别的,后者是通畅、宽厚、不生硬、干净的声音。 纠正喉音主要是注意对声音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才能彻底去掉喉音。纠正时应注意声音的高位置。

  2,鼻音。多见于学民族唱法的歌手,是由于软腭塌下,舌中部抬高音波流入鼻腔而失去口、咽腔共鸣所致。声音暧昧不悦耳。 纠正可张大口练a母音,感觉声音打在硬腭上。

  3,喊叫。多见于通俗歌手,是由于声音无基础就追求音量音域,滥唱高音导致喉头上提引起的,又叫白声,声音干涩而苍白,缺乏共鸣色彩。 纠正它就要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唱得柔和好听,音量不要太大,在自然音区到中声区内练习,循序渐进,不溢唱高音。

  4,漏气。声音暗淡、空虚、无力、不明亮、音量弱小。是由于追求声音松弛放松过度或为打开喉咙而练u母音过度所致。 纠正可练顿音或跳音,lalala。 最后说明一点,许多歌手声音的毛病不是在喉咙里,而是在思想上,所以树立正确的发声观念和声音形象是很重要的,否则就会长期得不到进步。

  练声注意07

  发声的科学原理: 声带内有环甲肌和杓肌群,环甲肌的作用是拉长拉紧声带,杓肌群的作用是缩短、迫紧声带。如单独靠环甲肌拉长拉紧声带发音,则声带受到呼气的冲击即上下振动而发音,类似于二胡、吉它、提琴等弦乐器的弦受到弓的拉动而发音。如应用杓肌群把声带缩短迫紧而发音,则声带虽亦上下振动发

  音,但两声带除自身是发音体外,相靠时还是一个很强的的气闸,两声带互相紧密靠拢,呼气从它们的边缘中通过,即激起边缘部分一离一合的左右摆动,空气通过之后即形成一种周期性的压力波动,故此即使没有声带上下振动的发音作用,单独由靠拢挡气,就能激起空气发音,此时声带的作用相当于号手吹奏喇叭时的嘴唇、单簧管的音簧。

  练声注意08

  发声的基础知识: 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喉头与声带共鸣器官和咬文吐字器官组成。呼吸器官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以及胸腔横膈膜等器官组成。

  1、 唱歌时的姿势 精神饱满,双肩略后展,双脚稍分开站稳,头部要端正,颈部肌肉放松,下巴不要向前突出,口形也应该根据字的发音要求自然张合。

  2、 唱歌时的呼吸 缓吸缓呼法: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将气息徐徐吸入肺叶下部横膈膜下降,两肋向外扩张,小腹微收,呼气时一定要保持吸气状态,即保持横膈膜和胸腔的扩张状态,不要使气息很快地泄掉。 急吸急呼法:可体会到登高或跑步运动后的急吸状态,不论是缓吸还是急吸,吸气都要稍深些,吸气量的多少,要根据所唱乐句的需要而定。 我们在歌唱时,要有始终保持吸气状态的感觉,即使在换气时也不应两肋完全松驰,应当在每唱完一句时,仍保留一小部分息气,在两肋尚未完全收缩的同时,再补进一些气息。

  3、 歌唱时的声带 唱低声区时:声带闭合不紧并拉长,较厚,张力最小气流通过声门时引起声带的全振动。

  唱中声区时:声带靠拢并变薄,缩短,张力加大,气流通过声门引起声带的局部振动。

  唱高声区时:声带闭紧并变得更薄,更短,张力也更大气流通过声门时只引起声带的边缘振动。

  歌唱时的喉头:在歌唱发声中还应十分注意打开喉咙,位置适中,不能过高形成坚固的管道,口盖积极向上,舌根放松,下巴松驰而放下,用半打呵欠的办法去做帮助体会喉咙打开的感觉。

  共鸣腔的运用: ① 口腔共鸣: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并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使

  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处于积极状态。

  ② 头腔共鸣: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放下下腭,同时收腭和小舌头上抬。(打喷啼前的感觉)让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满。

  ③ 胸腔共鸣:咽喉部作半打呵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这种共鸣宽厚、结实。
 

练声需要注意哪些相关文章

1.播音练声方法有哪些

2.正确的练声方式 有哪些练声方法

3.练声的最好时间

4.练声最好的时间以及方法

5.最直接简单的练声方法

声乐初学者应怎样练声



声乐初学者应怎样练声

  有些初学者求成心切,忽视了基础练 习,盲目的选择一些程度深的练习来为 难自己,试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结 果啃下了较深的练习,唱出了几个高 音,但由于基础不牢固却养成了不少不 良的发声习惯。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声乐初学者练声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练声的重要性

  在音乐界,有关于“练声”的名言:“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老师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由此可见,每天练声对学习声乐的重要性。很多声乐学员平时不注重练声,等到临近考试、演出、比赛等重要任务之前才急于练习,根本达不到练声的效果,到了正式演唱就感到力不从心,追悔莫及,怎么办?很显然,平常要坚持每天的练声,使歌唱本能和发声机能都得到锻炼,一旦有任务不但机能能够适应,不宜产生疲劳,而且还能提高驾驭歌曲的能力,可见基础打得是否牢固对声乐歌唱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练声主要的目的是锻炼歌者把控美好声音的各项能力(比如说发声方法、声音的穿透力、声音的弹性、音域、气息、还有就是对高音的突破能力等等),所以每天坚持练声也就是锻炼自己的声音 就像是弹钢琴,每天都要锻炼手指的速度、力度、技巧等是一个道理!

  还有就是坚持练声可以有助于更快的掌握声乐唱歌的技巧(其中的一些有趣且实用的练声曲对学习歌唱有很大的帮助),换句话说练声就是声乐唱歌的基本功,而基本功的训练是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著名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吴碧霞老师曾对她的学生说:“我每天练声时间约三小时左右,甚至五六小时都有。”由此可见真正歌者的基本功训练是相当深厚的。

  所以练声对学习唱歌是有益无害的。当然,作为初学者或业余声乐学习者每天练习还是要适量! 初期一般练声也就10分钟到30分钟即可,后面的时间可以安排进行艺术歌曲的处理。随着自己学习兴趣及歌唱技巧的提高渐次增加练声时间,以利自己的歌唱水平有更大的提升。

  声乐初学者练声方法

  (1)气泡音:闭口和张口共30秒。

  (2)轻度哼鸣:20秒。

  (3)膈肌训练(狗喘气):闭口1分钟,改良的“嘿”、“哈”共30秒。

  (4)慢吸快呼:2次,20秒。

  (5)慢吸慢呼:2次,20秒。

  (6)快吸慢呼:4次,2分钟。

  (7)“丝”——音:20秒、30秒各2次,1分钟。

  (8)“衣 ”-----音:20秒、30秒各2次,1分钟。

  (9)搓脸:10秒。

  (10)转颈:10次,10秒。

  (11)松下巴:10秒。

  (12)提颧肌:10次,10秒,手辅和自行交替进行。

  (13)咀嚼:闭|、张口各20次,30秒。

  (14)半打哈欠:5次,10秒。

  (15)撮唇:10次,20秒。

  (16)合口左右撅唇:10次(左、右为一次),30秒。

  (17)转唇:8*8拍,30秒。

  (18)双唇打响:30次,30秒。

  (19)弹唇:1分钟。

  (20)b本音:60次,1分钟。

  (21)ba本音:60次,1分钟。

  (22)ba-----ba-----ba------ba------,1分钟。

  (23)顶腮:30次,30秒。

  (24)刮舌:20次,20秒。

  (25)伸卷舌:20次,20秒。

  (26)立舌:10次,30秒。

  (27)转舌:8*8拍,1分钟。

  (28)弹舌:30秒。

  (29)d本音:60次,1分钟。

  (30)da音:60次,1分钟。

  (31)da-----da-----da-----da------;60次,1分钟。

  (32)g本音:60次,1分钟。

  (33)ga本音:60次,1分钟。

  (34)ga-----ga-----ga-----ga-----:60次,1分钟。

  (35)ge音:60次,1分钟。

  (36)ge-----ge-----ge------ge-----:60次,1分钟。

  (37)数“数儿”:一口气由1数到30,3次,3分钟。

  (38)数“数儿”:一口气数10个八拍,3 次,3分钟。

  (39)数“数儿”:“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一口气数3到4个回合。2次,2分钟。

  (40)数“数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八二三四五六七八,七二三四五六七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口气数下来,2次,2分钟。

  (41)数“枣儿”:要求尽可能一口气数20个以上“枣儿”,2次,2分钟。

  (42)数“葫芦”:要求一口气数20个以上“葫芦”,2次,2分钟。

  (43)喊操:变换节奏进行,2分钟。

  (44)绕口令:任选10段,10分钟。

  (45有针对性的语段或诗词片段练习:10分钟。

  声乐初学者练声方法02

  

看过“声乐初学者应怎样练声”的人还看了:

1.每天怎么练声

2.每天早上怎么练声

3.早上如何练声

4.如何练声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5.如何提高自己的口才:练声法

6.播音员怎样练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