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及答案)

由网友()分享简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点,所以我们要多做阅读练习题。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人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点,所以我们要多做阅读练习题。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

  C.声非加疾也 疾:强 D.圣心备 备:具备

  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二、《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 谪戍之众(因罪被遣) 度常絜大(衡量)

  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 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 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

  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 揭竿为旗(举起)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

  D.过秦论(指出过失) 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百有余年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赢粮而景从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 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斩木为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D.蒙故业,因遗策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 )

  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

  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

  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6. 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 )

  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

  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三、《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 其皆出於此乎?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相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 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其往欲何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小学而大遗

  ②吾从而师之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无常师 常:常常 B.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没有必要

  C.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D.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师:老师

  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5、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是谁之过与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参考答案:

  1.C(介词,对、对于)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3.A4.B5.B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及答案

2.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文言文

3.广东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译文

4.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5.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

6.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及答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高二学生想要学好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内容,就要做好相关练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练习

  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 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 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 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 ”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二、课内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报复。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忠信。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并:一同。

  5.下列语句不能分别表现“始皇之强”和“陈涉之弱”的一项是()。

  6.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 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 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 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 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 ,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疾学 疾:痛恨,厌恶。

  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 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先王之教,莫荣于孝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①师尊则言信矣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②作《师说》以贻之

  9.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3分)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 尝有也

  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②凡说者,兑之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 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

  11.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4分)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3分)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3分)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3分)

  A.行伍(háng) 跬步(kuǐ)

  锋镝(dí) 锲而不舍(qiè)

  B.逡巡(qūn) 鞭笞(chī)

  句读(dòu) 经传(zhuàn)

  C.氓隶(ménɡ) 劲弩(jìn)

  瓮牖(yǒu) 参省(xǐng)

  D.中规(zhòng) 槁暴(pù)

  遗镞(zú) 老聃(dān)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文言文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那么,有哪些文言文需要背诵呢?下面学习啦小编给高中学生带来语文必修三必背文言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文言文: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文言文: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猜你感兴趣:

1.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篇目

2.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课文汇总

3.高一语文必修3必背文言文诗词

4.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古诗词

5.高中语文必修三古文重要常识整理

6.高中语文必修三重点诗文句子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考试是检测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孰能生巧,考前一定要多做多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窈窕(yǎo)      举酒属客(zhǔ)

  嫠妇(lí) 横槊赋诗(sù)新$课$标$第$一$网

  B.虚诞(dàn) 趣舍万殊(qǔ)

  渔樵(qiáo) 倚歌而和(hè)

  C.癸丑(?uǐ) 流觞曲水(shān?)

  激湍(tuǎn) 游目骋怀(chěn?)

  D.褒禅(bāo) 夫夷以近(yí)

  瑰怪(?uǐ) 所罕至焉(hǎn)

  解析:A项,“槊”应读“shuò”;C项,“湍”应读“tuān”;D项,“瑰”应读“?uī”。

  答案: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的。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期许。

  B.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相似。②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C.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简直。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命名。

  D.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尚且。②而又不随以怠 怠:停止。

  解析:A项,“期”,至、及;B项,“如”,往;D项,“怠”,懈怠。

  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⑤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⑥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④⑤⑦       B.②③④⑧

  C.②⑤⑥⑦ D.①③⑦⑧

  解析:此题采用排除法,排除③⑥⑧即可。③“白露”,文中的意思是“白茫茫的水气”,今义是节气名。⑥“十一”,文中的意思是“十分之一”,今义是数字11。⑧“学者”,文中的意思是“学习的人”,今义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A

  4.选出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与山僧饭讫而去

  解析:A.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B.名词用作动词,弄错。C.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答案:D

  二、理解(46分)

  (一)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士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 ,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 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5.“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  )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解析: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

  答案:D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解析:B项,根据原文“或简朴或奢侈”可以看出都是人生追求。C项,应是自然感发心境,然后将情怀寄托于自然。D项,“完全否定”错,唐代是“以隐求仕”。

  答案:A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解析:C项,应是到唐代,自然山水被利用来“以隐求仕”。

  答案:C

  (二)课内文本阅读(18分)

  阅读文本,回答8?11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 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C.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D.于是 余有叹焉 叹:叹息

  解析:D项,“叹”应为“感慨”。

  答案: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3分)(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 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

  解析:A项,“始”为“开始”“当初”之义,并非指慧褒是“第一个”在华山居住的人。

  答案: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的重点是“其”“随”“极”“至于”“幽暗昏惑”“物”“以”“相”等词。

  答案:(1)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2)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三)课外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 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 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直好山乎       直:只是

  B.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燕:安闲

  C.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写:写作

  D.其有壅而不闻者乎 壅:阻塞

  解析:C项,“写”的意思是“抒发”“排遣”的意思。

  答案:C

  1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3分)(  )

  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②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

  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④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解析:①是作者的推测,从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不是作亭的目的。③是“山”的功劳,而不是写“作亭”的。④是治理的方法。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解析:作者在文中说“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是说观览的人往往会生发感慨,并没有说这是“仁”的体现。

  答案:C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焉”,代词,指“山”。“夫”,发语词。“其”,表推测、估计的副词;“然”,这样。

  答案:(1)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

  (2) 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

  (3)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

  参考译文:

  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它是一座名山,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 把它留置在山里,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处处可见。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将它们立在亭子里,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里,寄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写一篇文章,记下他建造此亭的用意。

  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大概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吧?大概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吧?大概也是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疾病忧患吧?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大概是怜惜那些刻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人们对外物的喜好厌恶必定按照类别区分。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爱好山,是仁的体现。离开城郊来到田野,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尚书》中不是记载吗:从荒原中发现谦恭。《诗经 》里不是写到:驾着车辆出行远游,来排遣我的忧患。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人不这样还敢自我舒适安逸吗?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遇到深山幽谷的草民,与他们接触交谈, 来访求他们的疾苦忧患,难道还会有阻塞、下情不明的情况吗?访求民众的疾苦忧患,也就是仁的体现。政事不分大小,不以德治民,民不会服从教化。民众服从教化,这样以后才可以没有诉讼。民众做不到没有诉讼,你能让他们休养生息、不惹是生非,优哉游哉嬉戏欢乐吗?自古至今的留名于人世的人,那些刻石幸而存在,那些刻文确实很好,这样一来,那些人的大名同刻石一道都会传扬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朽没,成就了仁的名分却没有剥夺自己的意愿,也是仁的体现。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

  三、语言运用(12分)

  16.请用简洁的文字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00字。(4分)

  郑州惠济区菜农韩洪刚承包的60亩萝卜日前喜获丰收,然而由于销路不好,收购价每斤只有四五分钱,所以他决定免费赠送给市民食用。此事被媒体报道后,短短几天韩洪刚60亩地里的20万公斤萝卜都有了着落,但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市民的不文明采摘行为,致使其他蔬菜遭了殃:韩洪刚套种在萝卜地里的70多亩红薯,被偷挖走了三四万斤,地边上种的两亩菠菜,也被拔得只剩下三分之一。这让他损失惨重。一些刚得到消息但一无所获的市民还发出了抱怨:报纸登了,拿着报纸来,但是这儿什么都没有,糊弄老百姓,他是一种炒作。对此,韩洪刚既伤心又委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点评新闻,首先要表明观点,切中要害。其次,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以理服人。针对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我们要高屋建瓴,从理和法的角度去看待,是非分明地把我们或褒或贬的态度表述出来。最后,点评要讲究艺术性。看准问题后,我们还要选择好表述的角度,这样才能做到新颖、独到。

  答案:①市民素质低下;②菜贱伤农;③盲从导致集体 道德丢失等。(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如①:这个新闻事件折射出了部分市民素质低下。韩洪刚免费赠送萝卜实属好意,但一些人在享受别人给予的好处的同时,顺手牵羊,偷挖别人的红薯,偷拔别人的蔬菜,就显得不文明不道德了。这件事不仅暴露出一部分市民贪多务得、见了便宜就占的自私心理,也提醒我们提升国民素质任重而道远。

  17.仿照所给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语 意前后连贯,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与其痛恨荒漠,不如播种一片绿茵 与其抱怨寒冬,不如燃起一堆篝火

  示例二:与其憎恶风雨,不如欣赏一道彩虹

  与其抱怨山高,不如搭起一架云梯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此类题,要先分析原文的句式、表述的内容、前后句的逻辑关系、修辞手法等,再根据要求仿写句子。此外,还要注意前半句与后半句的内容构成对比,句子之间内容要衔接。

  18.阅读下面的材料,谈一谈你对材料涉及问题的看法,不少于60字。(4分)

  近年来,各地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各地争为历史名人考证身世,出巨资修建名人故里等工程。历史名人的“出生”“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这样的争战此起彼伏,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最近,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甚至争夺起了西门庆的故里,西门庆仅仅是在小说中虚构的一个大淫贼,这也起了争议,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名人故里之争,其实是一种经济利益之争,少有科学的成分和学术的诚意,甚至缺乏道德上的斟酌。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争”,导致了大量伪文化的出现,甚至带来了价值取向上的混乱,此“争”当止。

  解析:抓住材料表现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出巨资”“让人匪夷所思”等,分析这种“争”的实质即可。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

  《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风物特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达观超然的情怀。这些作品将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融为一体,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哲学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过"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的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

2.高一上学期第三四单元语文试卷答案

3.高中语文必修2默写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里的重点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一)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二)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收集的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