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的实战技法(意拳双推手技法)

由网友()分享简介:双推手顾名思义就是两手同时和对方两手相接触的推手形式。双推手的变化要比单推手复杂得多,在全身的配合和步法的灵活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推手技术的内在变化比散手技术的内在变化更加细微。此外,推手的技击技术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技击形式,拳击、柔道等国外搏击术所都没有这样的技击技术。意拳双推手是实战训练的一种形...

大成拳的实战技法



  大成拳自问世以来,其拳学理论、训练方法自成体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成拳的实战技法。欢迎阅读!

  大成拳的实战技法

  很多人把实作断手视为寻常之举,更有人大谈某武术家在打斗中把对方的牙打掉了三五颗。其实,这在拳术层次中水平是相当低的,有功夫出拳接触对手体重能追出的人,被击中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偶见双方因琐事在街头发生争斗,一方以拳掌抡击对方头部,对方亦不过口鼻出血而已。

能把断手做漂亮的人太少了。有幸与高手试试,或目睹一次便会眼界大开。然而真正享有大名的武术家是绝不会轻易与人比试的。很多上了年纪的有名拳师,在年轻人找上门来要求比试时,往往以身体早不如昔,因病已退出拳界多年为借口来婉言拒绝。倘若有熟人带着进行友好的所谓听听劲尚可,如果不明来意,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时的老拳师出手会使尽平生之力,为捍卫半生的荣誉,凭着丰富的经验,原地不动的三两下发力绝对相当重,因为他在撕扯中只有两三下的机会(这里所指的拳师,是真正掌握拳术整体性的人,那些摇头晃脑大谈拳理而从不起身小试身手的人不列于此)。另外,同名气很大的武术家当众比试,绝无小说中所谓听劲一笑即分胜负或点到为止之说,当是举手不让步,抬腿不留情的。

  一日,我的一位练了近三十年八卦掌的朋友神秘地对我说:“当年我师父讲,程庭华与人比武一招塌掌,打在对方肋骨上,对手当场口吐鲜血,功夫真是太深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此绝对外行杜撰,不知此友是吹捧老先生呢!还是在糟踏中国武术。像程庭华那样的武学大师,连芗老都有“余幼年时曾与程庭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之感悟。何况程老先生那样的好功夫,一旦接触就会夺了对方的位。从没听谁讲过芗老与人比试时给谁一记栽拳或圈锤的,如果那样,老生先晚年绝对放不了人。拳谱曰:“所谓力者,天然涨成,其效用随年龄疾病而增减。所称劲者则不然,由于多年苦练而成,其效用不因年事疾病而减退。”

  有相当多的人是不适合做实作断手的,练功多年却在打斗中输给常人所说的“掼打”,这是功夫练错了,老师讲得太少了。当然,精神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断手中有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情况发生。有的人功夫很好,但也极有可能在徒手搏击中遭受惨败。

  欲在实作断手中取得胜利,先要在平时下大功夫练功,见到的手要多,才有可能在实战中少受伤。各门派的好手(黑手)太多了,你没有那“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功夫就先要见得多。

  有的人是文字上悟了,这不是真明白,有的人是在实际打斗中悟了。比如说让他守住中线,他就是不注意,也明白不了。中线为人体之重心所在,技击实作中丢掉中心,失去重心,就等于失败。在实战中对方被击,鼻子出血了,下次不用说也就知道守住中线了。那就要在站桩中真正体会出自身的“中”,方才可以明白控制对方的中线。在实战中要做到连——不间断,爆炸无断续,身上劲的转换变化;严——间架防护,身如弓弩,蓄势待发;准——力量变化,有准确攻击对方之重心;重——有份量,接触对方有身体奔里追的劲。

  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平时练得不错,还没跟人家比心里就怕了,这就已经输了大半。功夫真正练对了,身体有连通性,有拳术的真劲,遇到对手时会很轻松,感觉对方很弱,身体同薄纸一样,一捅就破了,根本不会构成威胁。草原上的狮子,有的睡觉时四脚朝天,天生就是吃人的,谁敢吃它呀!

  大成拳实作技击要有感皆应,头欲撞人,手要击人,足要踢人,步要过人,神要逼人,气势要袭人,手足齐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手、肘、肩、胯、膝,无处不贴人,整体配备,协调变化。人们见过不少练大成拳的,但真正懂拳的人太少了,真正的大成拳技击就是直取,高水平没有什么路线招法形式、闪展腾挪,全看对手出劲接触之间,撕扯变化击出对手。下面就进一步谈谈实作技击。

  一、关于手不空出,力不空回

  拳术接触对手时,劲要透进去,好像自己的拳或掌是铁,而对方是吸铁石,我一接触对方便贴着对方走。如果进击时一下没击倒对方或被对方格挡,此时不可以抽手,撕扯上运用刁、锉、勾、叉、挣、拧、扯等身体变劲再次进去,即使回手也要抓着东西回来。倘若出拳后又迅速收回,既费体力又没有任何意义,实与拳击无异。似此徒手搏击,再快的点击又有何用。再者,若遇高手,出去的拳是根本抽不回来的。这只有在徒手搏斗中真正拼过命的人才最清楚。

  二、关于戴拳套与徒手

  练习传统拳术不提倡多戴拳套对抗,在桩中摸出手与身体的变劲,在推手中摸出控制撕扯变劲,戴上拳套比划拳会很别扭,拳劲也无法发挥,戴拳套打惯了,徒手做时就没有一两下击倒对手的意识。徒手比拳不可疏忽大意,头脑和动作要清楚,很多人欲打击前先攒劲,应该越想打越放松。

  开始练习徒手打,可以在攻击对手时抡身不抡胳膊,肩胯摆动,中轴不要动,身上摆,手不摆,胯奔回收,不论对手怎么抡,你只管直步前上,半步直着走也可以,靠身上的劲走当中进攻对手。要把自身松紧配合节奏掌握好,在击中对手时身体整个一挺,手奔外送,落在对方身上是一个节拍。

  三、关于踢法

  踢法进攻有很多弊病,抬腿进攻的刹那间身体重心不稳,此时就怕对方冲撞我之中线。俗话说:“抬腿半边空,抬腿就怕虎扑子。”运用踢法时要遵循明拳暗腿的原则。上手必须控制压迫住对方,在对整体吃劲无法变化时才能借助敌上手之力运用踢法,此乃明拳暗腿。用脚要巧妙,拳脚穿插,对手跑时踢是最佳的时机,踢完即刻拳上去,踢完再调整进攻来不及。

  另外,踢法的运用必须遵循上领下随,下动上领的原则。发力伸腿的劲来源于全身的整体配合,光凭腿的力量,好比空中楼阁。平时可以坐着奔起踢,或单腿悠着踢,膝盖放松,脚脖子挺上劲,会感觉份量极重。

  四、关于“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鼓荡是拳学中深层次的概念,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是习拳者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感觉,简单的说就是两个“劲”的连接。两个“劲”的连接不等于外形两个动作的连接,内在的拳“劲”要比外形动作快得多,一个动作可以做出多个“劲”。比如外形一个崩拳,内在“劲”可以有两个三个或更多,所谓的“挑打”、“按打”、“挂打”,指的都是接触上“劲”的转换,或者外形不动都可以打出几个“劲”,两个劲连接得非常自然顺畅,可以做几个发力,就是鼓荡,无数个“劲”的连接转换,其实就是两个“劲”的连接转换,只要两个“劲”的连接做好了,多个劲的连接也就能做好,这时就可以称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形意拳所讲的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就是这个意思。要想体会出“鼓荡”,必须先做到全身筋骨能全天候挑撑起来,肌肉有如惊蛇之状态,才能体会出鼓荡的感觉。

  五、关于均整与“一触即发”

  均整就是把人体的各部位锻炼成一个整体,就是把人体的头、两臂两腿、躯干等,通过科学的方法锻炼为一个整体。

  从外部看,人体是由头和两臂两腿及躯干组成;从内部看,则由筋、骨、肉(肌肉)、血(气血)组成。习练者通过站桩、摸劲、推手等方法,可以全面锻炼筋骨气血。只要训练得法,久而久之,即可练出内部一体的大成拳;通过严格正确的桩法练习,可使人筋骨挑撑起来,肌肉有效地放松下来,从而使气血灌溉人体梢节,只有气血灌溉到梢节,方能得到全面正确有效的锻炼。

  有人认为,整体锻炼是全身肌肉的锻炼,把人体各部位肌肉都练到了,就称为整体的锻炼。这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国拳学思想。老祖宗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的筋、骨、气、血的锻炼方法,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可以说,练习大成拳就是继承传统文化。

  “一触即发”是人们的一种自卫本能,当你练到筋骨可以全天候的挑撑起来,肌肉锻炼得有如惊蛇,即具备了一触即发的能力。这是真正的自然力,是身体各部位遇到阻力时自然发出的力。

  六、关于实作中的“精神要真”

  恩师选杰先生讲:“只有在精神上的一往无前,没有任何可负担的条件下,再配以拳技和力量,方可使自身达到神勇之境也!”较技者首重精神,技击实作都是在精神要真的基础上来谈的,没有精神就无从谈技击。但精神不是万能的,学拳之人万不能觉得精神的重要而一味求“玄”论“神”而忽视实力的练习。只有精神加物质,才是完整的。芗老在拳论中讲:“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抱定肯、忍、狠、谨、稳、准六字诀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之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

  七、关于拳术中的叫人

  在推手和断手中,可以刹那间把对手叫整叫僵,叫他动作有一定方向时正好出击。可以说,让对方精神、力量、体位、重心出尖和有点不平衡正在找平衡时,正是你发力的时候。如果对方已经不平衡奔前栽了,你又给摆正了,等对方摆正了你再放,两人就顶上了,做在二上,劲没连续性。下面介绍三种叫人法。

  精神叫人。精神出尖等于叫对方精神力量有出尖。我们从开始练习大成拳就经过严格的含蓄锻炼,无论精神眼光,也无论周身肌肉骨骼,都应养成一种含蓄的习惯,从而在与对方照面时,会从精神上给对手一种压迫感,犹如狮子扑猎物前的瞬间含蓄状态。使敌未曾与我接手,便从心理上先输了一筹。

  动作叫人。通过常年站桩、摸劲和推断手的练习,使自身的动作非常的整合,相当的协调。使对方感觉我动作起来相当高大威猛,给对方一种压迫感。

  劲叫人。叫对方的力量有一定的方向。敌我双方搭手接触的一瞬间,我利用点重身松,把体重瞬间压迫在对方身上,这时除了水平较高的对手,一般都会被整体叫僵,这便是我发力击敌之最佳时机。

  上述三种叫人之法皆是在自身具备很大功夫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看了“大成拳的实战技法”文章的人还看了:

1.意拳双推手技法

2.大成拳推手的修炼要旨和成效

3.大成拳虎扑训练方式

4.浑元桩的介绍

5.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

意拳双推手技法



  意拳双推手是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没有固定的步法和招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意拳双推手技法。

  意拳双推手技法一、意拳双推手概述

  双推手顾名思义就是两手同时和对方两手相接触的推手形式。双推手的变化要比单推手复杂得多,在全身的配合和步法的灵活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推手技术的内在变化比散手技术的内在变化更加细微。此外,推手的技击技术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技击形式,拳击、柔道等国外搏击术所都没有这样的技击技术。意拳双推手是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没有固定的步法和招式。学习意拳双推手要有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研讨,在口传心授的基础上要不断地摸索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技术。

  意拳双推手技法二、意拳双推手的搭手方式

  意拳双推手的搭手形式比单推手要丰富一些,主要有以下三种:

  1.双手在上(图1)。

  2.双手在下(图2)。

  3.双手上下相互交叉(图3)。

  意拳双推手技法三、意拳双推手基本技术运用

  1.双推手定步手法环绕练习

  双方站立为丁八步。甲方双手小臂下侧搭在乙方双手小臂上侧,双方手指相互指向对方中线(图4)。

  甲方用左手臂中节的下侧,下压、内合、前推、向上挤推乙方右手臂中节,力指乙方鼻梁中线,迫使乙方右手臂不能撑圆;乙方右手顺势将肘部吊起,掌心向外,肘高手低呈三角形撑抱。甲方左手臂在威胁乙方右手臂时,右手臂同时将乙方左手臂下压回拉、外分,将乙方左手臂间架压低、拉开;乙方左手臂顺势将肘部吊起,掌心向外,肘高手低,呈三角形撑抱,力指甲方胸部中线。甲方双手的姿势已是左手臂为斜上前方,右手臂为右侧下方;乙方的双手姿势呈肘部吊起,掌心向外,肘高手低,呈三角形撑抱。这时双方手形已成对峙状态(图5)。

  甲方左手臂向下、向后、向外,将乙方右手臂下压;乙方右手臂受到甲方威胁,右手臂顺劲向斜前下方延伸,呈三角形撑抱。甲方左手臂缠住乙方的右手臂继续向下、向外、向上、向内、向前下压拧转,掌心向前,力指乙方鼻梁中线;乙方右手臂一再向内顶劲,下压、向内、向前、向上顺劲拧转,肘低掌高,力指甲方胸部中线。甲方在左手臂下压、回拉、外分时,右手臂同时配合下压、回拉、外分乙方的左手臂;乙方左手臂受到甲方右手臂威胁而顺势延伸拧转。甲方右手臂拧转路线、内涵力量,与左手臂拧转相同。乙方左手臂拧转路线、内涵力量与右手臂拧转相同。此时,双方手形的姿势已呈左式双推手的起式。在双推手手法环绕时,双方着意体会内涵的多种力量。练习时,宜慢不宜快(图6、7)。

  2.双推手勾挂发力

  双方站立的步法、手形与定步双推手起式相同,甲方手臂被压在乙方手臂下侧(图8)。

  甲方后腿猛然下坐,似把两腿内侧相系的弹簧猛然拉断,就在身体向后猛然坐靠的同时带动双手五指、腕部、双臂猛然回拉,双臂外分、上挂发力,把乙方双臂的间架撕开,致使乙方重心猛然前倾(图9)。

  就在乙方重心前倾的瞬间甲方突然向前发力,将乙方发出(图10)。

  3.双推手分挂发力

  双方站立的步法为右式丁八步。甲方右手臂搭在乙方左手臂内上侧,左手臂顶撑乙方右手臂下侧(图11)。

  甲方臀部猛然下坐微靠,带动双手、腕部、双臂同时猛然回拉,左臂外分、:上挂,右臂回拉外分、下扒发力,把乙方双臂的间架撕开,致使乙方重心猛然前倾(图12)

  在乙方重心前倾的瞬间,甲方突然向前发力,将乙方发出(图13)。

  4.双推的扶按球发力

  双方站立的步法、手形与定步双推手起式相同。甲方双手在上,乙方双手在下(图14)。

  甲方臀部猛然下坐微靠,双手臂猛然下压、外分,微微回拉发力,把乙方抬起的双臂压低,使其间架撕开,致使乙方重心猛然前倾(图15)。

  在乙方重心前倾的瞬间,甲方突然向前发力,将乙方发出(图16)。

  5.双推手旋法发力

  双方站立的步法、手形与定步双推手起式相同。甲方双手在上,乙方双手在下,甲方双手前臂下侧搭在乙方双手前臂上侧(图17)。

  甲方主动进攻,后腿猛然向下坐靠,带动乙方双臂,猛然下压向右后外回拉发力,使乙方身体重心向斜前右方 旋转前倾(图18、19)。

  在乙方重心前倾的瞬间,甲方突然向前发力,将乙方发出(图20)。

  6.双推手反应训练

  双方站立的步法、手形与定步双推手起式相同。甲方双手在下,乙方双手在上。

  乙方双手下压时后腿猛然下坐,两腿内侧似有弹簧左右相争,头与前脚、后胯与前膝似有弹簧上下、前后斜面相争,前脚五趾微微拔地,身体似有挤合大树之意。在身体下坐时,双手、双臂同时向下、外分、向后下压,下压时以掌根、肘部为主。甲方受到乙方下压的威胁,双手前臂猛然前伸,肘部吊起,手背相对,掌心向外、向前、向上内合,双臂外侧呈三角形撑住甲方。一发即止,双方的手形、身体重心仍回到双推手的起式,随即反复练习双推手反应训练。

大成拳推手的修炼要旨和成效



  推手,又称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八卦掌、太极拳、大成拳、鹤拳等诸多拳法均有推手练习。大成拳推手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成拳推手的修炼要旨和成效。欢迎阅读!

  一、大成拳推手拳术之妙贵乎有劲

  “拳术之妙,贵乎有劲。”这是王芗斋先生在1929年所作《意拳正轨》中的一句话。意拳特别强调以浑厚笃实的功力胜人,所以,如何实现快速的长功、长劲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最快地达到“有劲”呢?王先生的回答是:“混元桩法,博大精深。便于实搏,便于生劲。”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意拳拳友们虽然站桩多年,却始终长进不大,其拳架还是绵软无力、一拍即散。分析原因,我们发现,很多人实际上是因为站桩不知道如何用劲造成的。

  练拳究竟如何用劲长功才快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似乎各门各派都有争议。太极门中分歧最大,有人主张盘拳时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有人主张毫不着力、大松大软。意拳门内有人强调要轻松、甜蜜地站桩;有人则强调,为提高功力,必须站有松有紧的低势桩。

  笔者认为,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应“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练法。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三层三阶之说,练明功阶段,一般发力较为刚猛;练化劲阶段,则可用“打大松大软的太极拳”的方法去打形意拳。有人形容孙禄堂先生“拳脚好像是从虚空中发出”,或许就是化劲的表现。用孙先生自己的话讲,就是:“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净净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到此层次,全体透空、意静神明,不讲意,不讲力,但无意之中有真意,无力之处有真力。

  从分层递进的角度看,无论何种拳法,似乎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无意无力、到有意有力、再到无意无力的过程。就意拳来讲,初期站桩,重在袪病健身,故以轻松自然为佳;由此向上,为提高技击能力,必须讲意力、讲虚实、讲松紧;若再往上走,就如姚宗勋先生所说:“神游物外,形若有无。意含宇宙,力任自然。”

  至于各个阶段松紧虚实的分寸火候如何把握,王芗斋先生的要求是“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何为“中”、“正”?简而言之,即“舒适得力”。很多朋友看到王芗斋先生一会儿讲“六面争力”,一会儿又讲“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便感到十分困惑。其实,王先生这里所强调的,并不是忌用一切力,而只是忌用“拙力”。人在使拙力时往往会努气、憋气,所以,王先生又讲:“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

  由于有些拳论中对不同阶段的练功要求未能分别作清晰的表述,很多缺乏明师指导的拳友们便误以为可以跨越小学、中学阶段,而直接去上大学、甚至直接读博士。那些不讲站桩、不盘拳架、忌讳用力、整天讲神意气、最终却是不堪一击的拳友就属此类。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用辅助功法长劲长功。内家拳中有一个普遍接受的说法,就是把一般人肩挑手提的力称为“拙力”,又称局部力;而把拳家通过练功修成的以松沉劲为主体的贯注全身的本能活力称为“内劲”,亦称“整劲”、“浑(混)元力”等。先天力气(拙力)大的人如果练功得法往往内劲也大,否则极易成为脚底无根的莽汉。个头较小、本力相对较弱、但内劲很强的人与只有较大拙力的大个莽汉相遇,常会表现出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

  正是因为有拙力与内劲的区别,很多练家子就总是担心自己方法不当而练出了拙力。八卦门中就有这么一个反对通过特殊方式练功长劲的故事

  有人在手腕上挂水桶转八卦掌,门宝珍先生(董海川大弟子尹福的学生,1958年在京过世,享年85岁)看见后批评说:我们老师没教过这么转掌。但另外一个故事的内容却似乎正好与此相悖。门先生的一位老街坊说,他曾亲眼看见门先生晚上双手捧着一个装有铁块的大筐用马步左右来回移动练功。门先生身高1. 9米,人称“神力大脚门”。这样有天生异秉的人还要坚持不懈地练力练劲,确实耐人寻味。联想到董海川本就身高力大,杨露禅平端数百斤的小推车过门坎,吴鉴泉将120斤的石担舞得上下翻飞,郝为真每天要抖80斤的铁杆,孙存周手举数十斤的铁棍转八卦掌,王芗斋先生亲自带领学生跑步、跳绳、打沙袋等等,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要想成为真正的实战技击家,没力没劲是万万不行的!

  再有一点就是,老前辈们在正常站桩、盘拳之外,一般都自己独特的练功长劲的办法。那些前辈大师们之所以没有因为抖铁杆而长出拙力来,只不过他们用利生内劲的拳术规矩很好融摄了各类辅助功法而已。本文所谈的重推手,正属于这样一种有利于快速增长内劲的辅助功法。

  二、大成拳推手修炼要旨:力不使断,神不使散,圆球旋转

  笔者与拳友们采取的定步重力单推手方法是(以右手、右脚在前,右手相搭为例):两人丁八步,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前虚后实单重相对站立;左手如意拳技击桩掌心向内环抱,两人以右手(掌心斜向下)小指一侧的腕部相搭在胸前逆时针画圆。要点如下:

  (一)手指始终指向对方中线、保持守中用中态势。

  (二)均匀用力。一方向前用力推按时,另一方在掤劲不失的前提下向后向右顺化。力量大小以较弱一方的最大承受力为度,即不努气、不拔根。

  (三)两人距离,由远渐近。开始阶段,两人前脚掌在对方内侧相并而立,此时手上所转之圈较大;随后,前脚可逐步前移,直至两人膝盖相靠,手上之圈也渐渐变小。此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四)谨遵“九要”、切忌“三害”。

  内家拳总体身法“九要”为:一要塌(塌腰,俗称“开命门”);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即“搭鹊桥”,亦是“炼精化气”与通督之关窍);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顶头与提肛相合即得“神贯顶”);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意拳的基本桩架是两臂环抱,讲肩撑肘横,但肘尖应有下垂之意);八要缩(缩肩、缩胯。松肩、松胯是抻筋拔骨,缩肩、缩胯为真气回收丹田。亦即顺逆二劲,矛盾统一。请与“百骸撑均衡”、“五心归一处”同参);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形意劈拳此意为明。除有起手搓拔敌跟的技击涵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以拳式调息、运转周天,故有“要想成仙,精练劈拳”一说)。

  内家拳运气使力最忌之“三害”为:努气、拙力、挺胸提腹。内家拳学核心目标为培养内劲,亦称“善养吾浩气”,因为有气才有力。而培养内劲的基础之基础、关键之关键就在这“九要三害”。它将调身、调意、调息(以拳式自然调息)的规范化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抻筋拔骨、运行周天、培养丹田内气为途径,以提高周身整劲、开发人体潜能为目标的高级修炼机制。

  王芗斋先生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九要”,但却讲了头顶项竖、顶心暗缩;含胸拔背、膀扣背圆;肩撑肘横、肩沉肘坠;溜臀提兑、圆背圆裆;膝合腿裹、坐裆纵膝;上兜下坠、推抱互为;上柔下刚、上软下硬;上松下紧、上虚下实;五心归一、六面争力;四外牵连、体成一块;周身鼓舞、平衡均整;腰如轴立、圆球弹簧等等。这些与“九要”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上述要求,再加上“百骸撑均衡”,“蓄力如弓满”,“意在悬空间”,“身如绳吊系”,“两肱用兜抱开合伸缩劲,两腿用提挟扒缩淌崩拧裹劲”,“尾闾中正神贯顶,夹脊三关透丸宫”等具体生动的描述,实际上已尽泄拳学天机。因为,内家拳学的核心关窍,不过筋骨抻拔、一气伸缩而已。

  (六)力不使断,神不使散,圆球旋转。重力单推手最能检验太极拳论中“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的原则要求。实践证明,只要你思想一开小差,就会出现神散、力断的情况,也就会给对手造成可乘之机。一般来讲,练习者可先以己身中轴(从百会到会阴再到后脚跟的中垂线)为中心、以接手点为半径,想像周身为一圆柱体(如佛门的转经筒),此为“先求桶劲”;随后,可想像圆桶变化为圆球,让对手之力始终在球面转动。此为“后求球劲”,亦即王芗斋先生所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七)左右互换、呼吸自然。为加大强度,单边练习的时间要尽量坚持得长一些。一左一右为一组,组与组之间最好适当休息一会儿。练后身体有关部位会有一些酸痛感,此为正常现象。此练法实际上是紧中求松,故力求内开外合、胸腹松空、呼吸自然。

  三、大成拳推手修练成效:完善桩架,快生内劲,强化实战

  首先是完善站桩和拳架。凡坚持重推手的朋友都反映,一段时间过后,自己再单独站桩、盘拳架都有了较大变化。比如,过去总是撅着屁股的,现在特别注意立项、塌腰、提肛、溜臀了。相应地,从头到脊背再到后脚跟之间的整体身弓感以及身体中轴(即为弓弦)的收缩弹性也更为增强;过去对双重体认不清的,现在注意单重转化了;过去盘拳敌情观念(无人如有人)不强的,现在神意增强、全身整体反应能力也显著提升。

  其次是内劲增加较快。一般来讲,内劲上身、内劲增强有三个表现:一是沉劲提高。身沉则根深,故诸劲之中沉劲第一。在练习重推手时,由于总怕对方拔根,“上悬下垂”意识必须贯彻始终,所以沉劲提高最快;二是整劲提高。具体表现为周身掤劲上升,有体整如铸、压不垮、拆不散的感觉。脚手之间的劲力传递由“节节贯穿”逐渐变成瞬间到位,此即“手脚相通”;三是刚柔瞬变。自感臂如铁棍、指如钢钩,用手指点击桌面不觉疼痛。与人搭手,对方有软如绵而又瞬间硬如铁、重如山的感觉。

  再次,是实战能力得到快速强化。就推手而言,练习重推手最大的进步在于,当你与那些习惯于矮身顶牛使拙力的拳友相遇时,自己可以用中正自然的身势应付,而对方会觉得你的劲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双方差距较大,你可以将自己和对手都想像为松空的气球,并用手向上轻松托掀对方;亦可用双手轻扶对方,意注敌根,使其站立不稳;或以活步粘敌控制敌根。

  此即前辈所说“无劲练有劲、有劲不使劲”之真义。但如果遇到劲性相同(亦有较好沉劲)且功力相当的对手,控制对方的难度会较大一些。就散手较量而言,练习一段重推手后自身的感觉,一是应急反应能力比过去明显增强;二是由于单手控制力大大增强,加上臂腿瞬硬如铁,从而解决了很多拳友不敢近距离接手的问题;三是间架更整,对方较难打散;四是发力更整更猛。因散打涉及拳手的整体综合素质,此处不作详细讨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人非专业武术人士,不参与任何门派之争和比武斗狠。如有拳友对上述重推手感兴趣,本着一不伤身体、二不伤感情的原则,欢迎一起切磋交流。
 

看了“大成拳推手的修炼要旨和成效”文章的人还看了:

1.意拳双推手技法

2.太极推手中丢和顶

3.大成拳神龟出水练与用

4.大成拳站桩及其心法

5.大成拳矛盾桩功练习与应用

 

大成拳虎扑训练方式



  虎扑,是大成拳一种极为常用且十分有效的攻击方法,在大成拳搏击训练和搏击实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大成拳虎扑训练方式。

  虎扑,是模仿猛虎扑食的动作创造出来的一种攻击方式。为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练好虎扑功,我们应该对虎的扑击动作做一些研究与分析。

  虎在发现猎物后,先是缓慢地接近对方。此时,除了从它的眼神中我们能发现那股暗含的血腥的杀气外,它的全身上下非常松柔,看不出丝毫拘谨之处。接近目标时全身松柔,这样做既可以不发出声响以免惊动猎物,同时也可以充分地蓄力。当它感觉距离已经到位,可以扑击对方了,这时我们能看到它四肢蹬地,全身后拉,然后像箭一样地窜跃出去。请注意,这里的”四肢蹬地,全身后拉”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蓄力,为它的前扑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猛虎扑食的动作非常简捷,非常实用,没有拖泥带水,没有多余的招式,没有花拳绣腿,它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意识、所有的一切动能都集中在目标上,不兜圈子,直奔主题。其实这正是我们在搏击训练和搏击实践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虎扑功的训练,不仅仅是虎的动作的简单模仿。对此,大成拳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训练方式。

  大成拳虎扑训练分为桩功、试力、发力、实战练习四个方面。
 

  大成拳虎扑训练方式一、 桩功

  桩功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高人的功力、抗重击能力、攻防速度及反应能力。任何一种桩功都有相同作用,但不同的桩功又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练虎扑功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桩法。

  桩功1:立正站好,全身放松。左脚向左前方进半步,两脚成稍息姿势。右脚落实,左脚前脚掌着地,后脚跟虚起,离地约半寸。两腿承重之比为前三后七。两手环抱胸前,两掌心向下,左手稍高,右手稍低。十指自然撑开,两眼由左手腕上方向远方平视。以上是左式,右式需改变身体方向,其他相同。

  桩功2:其他与桩功1相同,只是两掌心向前

  大成拳虎扑训练方式二、 试力

  试力的目的在于通过慢动作摸索自身力量的起落、进退、开合等各种变化,并体验自己与敌方之间的攻防关系。

  试力1:立正姿式站好,头直目正,松肩沉肘,心平气稳,默立一、二分钟。抬右脚向右前方迈半步,呈稍息姿式。 两臂缓缓上抬,抬至与肩平齐,右手略高,左手略低。右手在前,右腕距胸部约一尺远,左手略后。两手五指撑开,掌心相对,两掌相距约半尺到一尺均可。以身体带动两掌缓缓回拉,回拉时走一个向上再向下的小弧度。拉至两腕距胸口约半尺远,然后变为两掌心向下,并同时下按,按至肚脐附近,然后以身体推动双手向前推去,变为掌心向前。推至手腕距胸部约一尺远时,变为两掌心相对,再同时向上走弧线回拉,重复前面的动作。注意在前推时身体重心移向右(前)脚,回拉时重心移向左(后)脚。动作要慢,细心体会。此为右式,左式是改变身体方向操练。

  试力2:立正姿式站好,头直目正,松肩沉肘,心平气稳,默立一、二分钟。抬右脚向右前方迈半步,呈稍息姿式。 两臂缓缓上抬,抬至与肩平齐,右手略高。左手略低。右手在前,右腕距胸部约一尺远,左手略后。两手五指撑开,掌心相对,两掌相距约半尺到一尺均可。两掌心变为掌心向下,并同时下按,按至大约肚脐高度,然后以身体带动两掌缓缓回拉,回拉时走一个向下再向上的小弧度。拉至两腕距胸口约半尺远,然后两掌同时上抬,抬至胸部高度,再以身体推动双手向前推去,逐渐变为掌心向前。推至手腕距胸部约一尺远时,两掌再变为掌心向下,同时下按走弧线回拉,重复前面的动作。注意在前推时身体重心移向右(前)脚,回拉时重心移向左(后)脚。动作要慢,细心体会。此为右式,左式是改变身体方向操练

  大成拳虎扑训练方式三、发力

  发力是将体内的能量瞬间发放出来,以打击敌手。

  两脚站成稍息步,两掌上抬至胸部高度,两手五指撑开,掌心向下,两腕距胸部约半尺远。注意此时全身放松。然后两掌前推,突然两手一顿,同时身向前撞,脚向下踩,掌向前抖,以全身整体力向前发出。随后全身放松,再重复前一动作。

  大成拳虎扑训练方式四、实战练习

  是将前人在实战中曾经运用过的有效攻击手段总结出来,通过反复练习,再正确用于实战。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虎扑进击方法:

  1、敌方运用右直拳攻击我的胸部,我可以先向自己左侧略闪身,避开其拳锋,同时用左掌从左向右拍打其右小臂或右肘尖处,令其力量落空,然后全身向前发力,扑击他的胸、肋、大臂等部位

  2、敌方抱好间架向我逼进,我可以用双手向一侧偏挂其两手臂或一手臂,,令其身体失重,然后全身向前发力,扑击他的胸、肋等部位

  3、敌方运用双手由上向下劈砸我的头面部位,我可以起双手由下向上迎击磕撞他的两手臂,使其身体受到震动,然后全身向前发力,扑击他的胸、肋等部位

  4、敌方运用双掌扑击我的胸部,我可以用两手臂砸按他的两小臂,改变其两掌的力量方向,令其身体失重,然后全身向前发力,扑击他的胸部

浑元桩的介绍



  浑元桩----也叫无极桩,抱球桩,内家武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自然门大成拳等等)大多有此练法,也是气功练习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浑元桩的介绍。

  浑元桩的介绍

  浑元桩训练目的:

  改造生理,发挥良能。

  浑元桩训练方法: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左右重心平分双腿,前后重心在双脚脚心部位略微偏后的位置。腿部微微弯曲,膝盖有前顶上提之意。臀部后坐,如坐高凳。上身直立,头要正直,头顶似有一根丝线吊起,身体悬于空中;眼平视前方,嘴角向两旁略为拉扯,似笑非笑,牙齿似扣非扣;两手抬至胸前,屈肘环抱,手指分开,略微弯曲,手心斜向内,指尖相对,两手相距两拳,距胸部大约一尺或略小,做抱纸球状。

  浑元桩训练窍要:

  训练者身体一定要在保持间架不变形的情况下呈高度放松状态,尤其腕部、肩部要彻底松驰下来。视觉上训练者要先让眼部从盯住远处一目标物开始,做到似看非看形成波视(眼向体前斜上方看,同时略有含纳之意)。进而逐步达到用意念将物体乃至自已的眼耳口鼻全部收于体内,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头部要正,不要低头也不要仰头,而是头部抬起后,颈部略微后靠(微靠即可,后仰、靠多了或特意用力都不对)。耳根略有提意,口部要微微张开,呼吸自然,可鼻吸鼻呼,亦可鼻吸口呼,总之切莫用意引导,纯任自然,日久功深自可由息息归脐而到息息归踵进而达于忘吸,此种表现并非呼吸之功实为人体放松层次、境界的一种体内感像,两者互为表里,我认为也是反婴天赖(后天返先天)的一种身体表现。浑元桩双手抬起后略高于肩,双手中指挑起,手心略有抱意。脊椎正直(正直并不代表脊椎是笔直一条线)要做到层层叠落,站桩的外形是训练者的身体原有自然曲线仍在,只不过弯曲度小了而矣,并非站桩时一定要把脊椎捋直站立之说,而是随着练功量的积蓄遂步达于脊椎层层叠落的境界。浑元桩心法上,不必追求太多的意念,只要有抱球的意思就可,力求意念简单整体。大道至简,大道无形之理古人早已明示后学,可惜后人总是画蛇添足用意念把自已捆得严严实实,到头来事倍而功半,本能尽失,徒劳无益。

  浑元桩初站不要求力,甚至想都不要想。因为心一动,身体一定会有用力反应,恐欲速而不达。初站要多在松、静、自然中去修习、体味,切莫做作。浑元桩只有站得松、静、自然了,人体方有气血川流不息之感,此时筋肉得以温养,神经不练而自然贯通;同时肌肉含氧量得以大幅提高,为使训练者在技击上达于神经肌肉的高度协调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浑元桩训练时间:

  就锻炼经验而言,120分钟/日为达标,连续坚持一年,内在的本能劲力可见雏形。浑元桩习者要生命存在一天即要站一天,因为练习者既使将来不求技击,此桩于养生也有莫大裨益。浑元桩有得者多有面色红润,血脉充足之表相.

  浑元桩训练准则:

  浑元桩在间架保持正确的前提下,总体训练应遵守以下16字准则。

  精神集中、肌体放松、呼吸自然、神经贯通。

  浑元桩功法位置:

  浑元桩实为大成拳之母桩,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武术内功之母式,因此习练者足可见其所占训练地位之重要,大成拳的著名“一劲一桩”之说中的一桩即指此桩。此桩一定要练到松沉笃实透空之境地。训练者逐步要练到由饱满而达松沉、透空、忘我之境。

  附:芗老浑元式歌诀一首,可谓上上之作,一语道破天机,同道细细品味。

  练功时切莫发急,先找个适宜场地,凝神静心,调息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浑身关节都含有似曲非直的一点意思,内空灵外清虚,两手慢慢轻松向上提,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往怀抱不沾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此范围里,不计较姿式好坏繁简和次序,须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原来极平易,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不用脑,不费力,行站坐卧都可练,这里边蕴藏无限神思、精金和美玉,钻研起来天生妙趣,谁能知这种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茫茫随他去,精力充沛神不疲,注意头顶如线系,遍体松静力如泥,慧眼默察细胞系,如醉如迷,如疯如痴,虚灵独存,悠扬相依,浸在海阔天空涤万虑,管他日月星球在转移,只要恒心去站立,就有意想不到的舒适,此即前人不传的秘决。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



  武术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以套路演示、攻防格斗、养生健体等内容所组成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欢迎阅读!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

  自古以来人类为了维护生存,经过历代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曾出现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武术内容。但在“武术”中富有技击特点的攻防格斗,却被视为武术内涵的主体。因此从古至今把武术的起源和本质建立在技击基础上,所以产生了各种自卫防身御敌的技能。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衍化出各种不同派别的不同搏击技术,强调技击实用之重要性,把它视为武术的灵魂“精髓”。

  而任何武术都有其独特的技击技术,将技击之法运用于实践,称为“技击之道”。在古拳谱中曾将打击目标的部位,称为“要道”。所谓“要道”即是指当在与人交手搏击过程中,人体中极易致命或致残的“穴位”。这在传统武术中,各门派都很重视,并有秘不外传的门规。

  武术中的实用技击打法,是经过历代武术先辈们在实用的实践中总结出有效地经验技法。在古拳谱中就有“十四打法”之论,也称之为“十四拳”。它是指个人在与敌人搏击时,身体的十四个部位都能发挥有效地打击敌人的作用,即头、两肩、两肘、两手、两胯、两膝、两脚、臀等。在这十四部位都有不同的技击打法,经常运用中多以四肢为主,其具体打法分述如下。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一、头打

  歌诀

  头打落意在中央,浑身齐到无阻挡;脚踏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形意拳中头打属于一拳,形意拳谱讲“用头打击似疯狂,进步直撞敌胸膛,不是敌人身架巧,敌人不倒也受伤”。头为诸阳之首,百骸之主,头一动全身皆动,头的劲力最整最大。头打首要站中央地位,头随脚走,手要有封闭,脚要有钻踏,踩定中门去打人,才能有效。头打时,既不可超越前脚,超越就会使身体重心前栽;也不可偏离两脚纵向之中线,如偏离前进之中线,会失掉重心而自倒,使整体劲力必然分散,所以必须是“头打落意随脚走,起而未起占中央”。

  头为一身之首,在技击中主要采用顶、撞、摆等法。顶有前顶和上顶,摆有左摆和右摆,撞有前撞和后撞。打击要道在头部有“灵通穴”、“太阳穴”、“素髎穴”、“耳门穴”、“气门穴”。在心胸部有“华盖穴”,“膻中穴”,“乳中穴”等处。头打时须竖项、直腰、蹬后腿、气贯百会、脚踏中门,钻身而进,如蛇吸食。侧打时前脚须进到与对方后脚相齐,方为得法。头打之力甚大,一撞即可将对方击出甚至远,但须用手的拨、拦、挑、挂手法打开对方的门户,以腰之拧转钻身而得入,以脚之蹬蹚而抢占地位,最后一顶才能成功。如我用双手将对方两臂左右分开使其胸前空隙,就可乘机前脚踏入对方中门,身向前拥靠近用头顶击其要道部位。又如我用双手将敌两肱左右交叉封闭向下按,借式进身用头撞击其要道部位。又如我进右步踩在对方右脚内侧进身以右手向左外推脱对方右肘内侧,用头向右摆击对方面部要道。此为头打。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二、肩 打

  歌诀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暗处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长二字一命亡。

  肩为臂部根节,其力厚劲大,故以熊膀称之。肩打虽能撞开对方,而且也能撞死对方。在使用中多以靠打为主。肩靠打时要意在对方之先,盖住对方之意。肩在顾防对方进攻时,要两肘不离肋,防住自己的肝、脾部位。在使用肩打时必须进步近身,贴身靠打,脚扎进对方的中门,偏门,两手裹顾要严,护中护面钻挤而进。

  肩有左右两肩,在技击中主要用撞、靠、点、盖、摆及上下左右等打法。所谓肩打一阴返一阳,是指肩打中的阴阳互易,左右两肩的左右互打或一前一后、一正一反和同一肩的上下、左右、正反的打法。攻击要道多为胸部“华盖穴”、“乳中穴”、“膻中穴”和肩臂前“云门穴”、“肩髃穴”,肩臂后之“风门穴”、“臑俞穴”等处。

  点打用法,有走里和走外,走里主要用肩点打对方“华盖”“膻中”两穴及左右两肺;走外主要打对方之“肩贞”“臑俞”和腰肋“章门”等穴。

  摆打用法,指一肩前后摆打,前摆是用肩前部肩峰关节打击对方,后摆是用后肩峰关节打击对方,其摆肩之劲,来源于尾椎和腰椎的急剧转抖。

  撞肩打法,主要用于前打和上打。前撞时身体宜侧身而进,用跌肩之法向前攻打;上撞打时身体宜侧身正直而起,如挑担之式。还有躬身前钻的直撞打法,猛烈撞击对方的肋部能使人致残或致死。

  靠肩打法,用两肩的左靠和右靠,靠打时肘要藏于肋下脐侧,左手藏于右肋之下,右手藏于左肋之下,此谓之“束”。当肩靠打完,紧接速开肘直打其心窝或两肋“章门穴”、“期门穴”,此谓之“长”,故言“束长二字一命亡”,可使人致残或致命。靠打时肘横开,后靠时顺开,前击时前开。

  肩打不离肘,肘打不离手,一打无不打,一开无不开,这就是上打、下打、左打、右打、前打、后打之用法。

  肩打的要领要掌握“贴身靠打,阴阳互易,正反进击;或左或右,盖势而取;或上或下,以肩撞击;或左或右,以肩靠击;或里或外,以肩点击;或前或后,以肩摆击”。在运用肩打时多与对方贴近,我出两手封闭对方的两手,一脚踏入中门,用肩撞击其胸部要道部位。也可采用我右脚向对方身外侧插进一步紧靠对方肩,用我右肩击其对方右肩臂后侧要道部位,此为“肩打”。

  肩打技法:假设对方发直拳击我胸部或面部,我乘机抓其臂腕刁拿向左或向右外领,将对方之来拳领化到或左或右两侧,使其将肋部完全敞开,此时我以头领、步进、身钻,用躬身前钻用肩头直顶,猛烈撞击对方肋部,使其肋骨致残,也可伤其内脏肝脾而死亡。

  又如,假设对方右脚在前用右手崩击我腹部,我速缩身用右手捋带对方右臂向右下按推,同时顺势上步进到对方右侧,再用左肩横击对方腋下,然后速抽身右转换步前进扎入对方中门,用右肩再打对方前胸要害,以伤其内脏。此式必须进步近身,贴身靠打,脚扎中门,身走偏,两手裹顾要严,护中护面,钻挤而进。

  又如,假设对方两拳连续向我头胸击来,我急向下蹲身,双手抱住对方小腿,同时低头向前倾,以肩撞击对方大腿或胯及小腹打出,使其后跌。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三、肘打

  歌诀

  肘打去意在胸膛,出势好比虎扑羊;或是裹拨一旁走,两肘只在肋下藏。

  肘在技击运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因肘为上肢的中节,乃藏劲之所,变化之处,其发力脆,其劲力沉,屈肘成三角,并有距离短和防不胜防的优点。打意多在胸膛,硬打对方胸部,能使对方伤命。肘有左右两肘,在形意拳术语中成为“二门”,谱有“二门横竖用肘”之说。它既有明肘的运用方法,也有暗肘的运用方法,但在进击时要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先要护住自己,再去进攻对方,即为先顾后打,同时也必须要有打中有顾,顾中有打的双管齐下。肘打在技击搏斗中主要有点、顶、掩、压、挫、提、拗、摆、砸、托等打法。打击前身要道是“华盖穴”、“乳中穴”、“膻中穴”、“中脘穴”、“脐门穴”、“章门穴”等处。打击身后要道是“命门穴”、“心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胃俞穴”及肩臂之“肩髎穴”,“臑俞穴”等处。

  肘点打,主要运用肘尖骨点击对方穴位及要害部位。如前胸“膻中、鸠尾、中脘、乳根、中府、云门”等穴位。腰腹部伤其“章门、期门、脐中”等穴位。脊背部伤其“肩髎、臑俞、肩贞、身柱、灵台”等穴位。后腰部伤其腰隙“命门、中枢、脊中”等穴位。在运用肘点击打,需用抖绝之寸劲,此劲的来源全在腰脊,背脊和尾椎的转抖脆劲。

  顶肘,是运用肘尖的顶撞之劲,来打击对方的目的,是一种用肘直攻打法与点肘抖绝用法不同,点肘回弹力较强,顶肘回弹力较小。另外也可用肘臂尺骨根部一段向前顶撞发放对方。

  掩肘,是为封闭对方的顾法,采用柔化之劲,前臂的滚动运转圆活之劲,破解对方的拳击。但忌僵直滞钝(?)之拙力。

  压肘,是一种多用于控制或损伤对方的肘关节打法。分直压和横压,直压须有挫劲,横压须有滚劲和裁劲。

  挫肘,犹如钳工用的钢锉一般,要有压贴之劲,又要有挫动之劲,运用我尺骨之劲气挫动对方之挠骨,使其负痛失掉抵抗能力,再乘虚而入,所以有“出手如钢锉”之说。

  提肘,打法多用于走里,从下而上提打。

  拗肘,多用肘和前臂的内侧向对方施用拗别。

  摆肘,摆肘的劲是运用肱部和肘部的摆抖劲打击对方。

  砸肘,就是从上向下压,如同铡刀铡草之式。

  托肘,打法是横起运用横点,横点肘之后,紧接用托肘来打击对方下颌。

  以上是肘打多种用法,肘打是比较凶残的攻击方法,俗话讲“宁挨十手,不挨一肘”。肘部鹰嘴骨利如牛角,肘打似疯牛斗虎,在运用时要进身才有效,俗话说“远了须用手,近了便加肘”。运用要掌握“肘顶与点,腰背运转;下砸上撞,肘肱屈弯:掩肘封闭,裹肘要严:开肘外打,夹肘如剪;压有横直,剉要动转,拗肘别劲,拐肘自然;摆打挎顾,随机应变”,此为肘打。

  肘打技法:假设对方右直拳向我胸、面部击来,我用十字手接拳,身向左转向对方外侧上左脚,右手刁拿其来拳右腕向右上举,我用左肘尖点击其右肋“章门穴”,伤其肋骨。

  又如:假设对方右直拳击我胸部,我采用左手从下向上挑架,刁拿住对方右腕,身向左转,脚前进插入中门,左手向外推,我右臂屈肘用肘尖横撞击对方前胸“华盖穴”、“膻中穴”、“中脘穴”等要害,伤其内脏。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四、手 打

  歌诀

  手打三节不见形,设若见形不为能;钻横裹拨一旁走,手能劲发任意行。

  手为左右两拳,在技击中是运用最广泛,变化最多的,既有左右之分,并有单手双手之别。拳有阴阳之分,掌也有阴阳之易,还有掌拳互变之妙用。在技击中无论是采用哪一部位打法以及擒拿、点穴、却骨、摔法等,都脱离不开两手的封闭、领化,所以说手法在技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了拳、掌、勾、爪、指等以打为主。在技击打法中主要用砸、劈、钻、拿、盖、掳、推、刁、击、撩、啄以及反背拳、切削掌、剑指等多种打法。

  手为梢节,可以放长击远,能灵活机动,可变掌变拳,功能多,变化快,是攻击对方的有力武器,向前击如钢锉,回手如勾杆。发拳出掌要三节齐动,手先击,肘随之,肩催之,做到“三合一”,手到劲发。在进攻的过程中如我手被对方拨出,我即屈臂进肘,肘又被阻则速进肩。所以手的击人必有肘肩相催助力;而肩肘之击人必有手来开门,互依互助,三位一体,继而连环才能取胜,此为拳打“三节”之意。

  手打在打击前身头面部位要道时,可掌盖“百会穴”(头顶),指啄“灵通穴”(两眼球),拳钻“廉泉穴”(咽喉),掌击“太阳穴”(头眩晕),拳砸“素茆穴”(鼻准),指扼“气舍穴”(颈气管)。在前胸各部要道,掌劈“华盖穴”,拳钻“鸠尾穴”,指啄“中府穴”,掌推“膻中穴”。在后背各部要道,拳砸“脑户穴”,掌盖“心俞穴”,拳钻“命门穴”。在上肢各部要道,掌劈“天府穴”,手拿“少海穴”,手刁“内关穴”。在下肢各部要道,掌撩“前阴穴”,掌劈“血海穴”,拳砸“犊鼻穴”等,此为手打。手打在遇敌技击的运用技法是广泛变化无穷的,任何技击都离不开双手,任何门派拳种都有其独特的打法技艺,仅形意拳技击打法就有“七十二技法”。

  手打技法:假设对方用右摆拳横击我头部,我即用左臂向上迎架再向外推,用右手炮拳直冲击其心胸要害部位,紧接速用左上架之拳顺势从上向下向前砸击对方头面部要害部位。并要连续运用一式三招打法。

  又如,假设对方用右直拳向我头部击来,我速向右侧身,同时用右手臂横切对方小臂,左手随势从下向上接对方被拨臂腕握住按压,我右臂速顺对方右臂向上横击用反背拳或削掌打其头侧要害部位,并要连续运用一式三招打法。

  又如,假设对方用左摆拳横击我右面部,我用右手直臂上伸,迎架来拳向右外拨,紧接迅速顺对方来拳内侧用砸拳或劈掌向对方头面部要害部位击去,并要连续运用一式三招打法。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五、胯打

  歌诀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交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插步变势难。

  胯为下腹根节,肉厚骨粗,力大无穷,胯分左右两胯,有里外之分。外胯是指用自己的胯尖打击对方,找对方的胯骨对准部位,掌握好时机对准而击之,一下可以将对方击出好远,直至摔倒在地。其劲力疾脆,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此我为动势而对方为静势,为外胯打人。里胯打人,必须将步上前进,将对方逼住使之不能变化,退又退不掉,进又进不来,此时用我的胯将人打出去,此为里胯打人。用里胯、外胯打人,以步为先,两脚换步须自然,阴阳相合,乘机得势,才能一击而中。

  胯打也谓两拳,由于胯的活动范围比较小,所以在技击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用左右的横撞打以及向下的坐打。胯在技击中的打击要道限于人体中节之间,主要是运用挤、靠、撞、坐的打法。

  挤打,挤有控制对方的作用,即谓之“里胯抢步变势难”。

  靠打,靠有外发的作用和动摇其全身的作用,如拳经所讲“外胯好似鱼打挺”,既可以直接用胯将对方发出,同时也可以在使用摔法进行背挎,其目的是为了使对方失掉根节的中正劲气,不能抵抗。

  撞打,撞有击伤对方的作用。运用时进左必先上右,进由必先上左,左右阴阳之互换,必须相合又必须自然,先宜松后宜紧,进胯好似鱼打挺,要突发出巨大的抖绝劲和撞劲。

  坐打,坐有折其大腿骨的作用,要运用自己全身向下之落劲向下坐来打击对方,但坐必须做到落有分寸,向后不可超过自己的脚跟。

  掌握胯打要领:外胯用靠,里胯用挤,横胯用撞,侧胯用挎,撞裆要狠,坐胯要毒。即挤要紧,靠要猛,撞要狠,坐要毒。胯对胯打以实击虚必出,胯对裆打必伤,胯对股打必折,总之要狠、毒、快、绝。此为胯打。

  胯打技法:假设对方进右步用右冲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左脚向左前方横跨一大步,落在对方右脚外侧,同时用我右手向右接对方右拳反扣对方右腕,并向下、向我右侧领推,右脚紧接向前进一步,踩到对方右脚外侧,右腰胯紧贴对方右胯尖,用胯打猛烈靠击对方右胯,将对方打出使其跌倒,此为外胯打。

  又如:对方进右步,冲右拳击我面部,我左脚后腿半步,同时用右小臂之尺骨一侧向左横裹拦截对方右臂肘内侧,右脚紧接进步踩至对方右脚内侧,以身紧靠用里胯逼住,使对方不能换势,我身体随之向左旋转,并用右胯猛击对方阴部,此为内胯打。

  又如:假设对方进右步,用右劈拳击我左侧锁骨。我用左小臂向右横格对方右肘,身体也随之微向右旋转,左脚向右前方进步,以左胯贴近对方右大腿,然后屈膝下蹲,用左胯骨猛烈下坐击断对方大腿骨,此为坐胯打。

  又如,设对方用两掌左右搂抱从斜身抱住使我不能活动时,我可用横胯打,猛烈撞击对方裆部,使其松手,此为横胯打。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六、膝 打

  歌诀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浑身动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

  膝为下肢的中节,虽然它发打的尺寸没有脚、手伸的长,但是它的打击力量却是最大的,不仅发力勇猛,并能打死人命。膝分左右两膝为两拳,其打法尚多,只要对方来拳为中平或在中平以下,我皆可以膝作拳用,或防或打,皆能解难奏功。但膝打须要进身,并要手脚配合得当,随身合胯,不能强行。拳经云:“远来用脚踢,近了便加膝”,即说明膝打要上步近身之意。

  膝打,在运用击打时,主要用顶、提、转、跪、摆、拨等打法。其打击力量颇大,主要用于攻对方前胸部位“鸠尾穴”、“脐门穴”、“气海穴”、“前阴穴”、“章门穴”及其后身的“俞门穴”、“腰俞穴”及大腿的内外和股骨等处。

  膝提打,是向上提抬的用法,也是最多见的一种打法。提膝既可运用于对方的裆部,也可打击对方的心胸肋部要害,还可以打击对方之面部。只要运用得法,配合得当,均可达到最佳的效果。

  膝顶打,是向前打击对方的一种用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打法。顶膝分里顶和外顶,都是为损伤对方的膝关节。

  跪膝打,分里跪和外跪。里跪是向自己的内侧跪压对方的腿;外跪是向自己的外侧跪压对方的腿。里跪要脚尖朝里,外跪要脚尖朝外。如要跷起脚尖为下肢擒拿技法,里跷为里擒拿,外跷为外擒拿,都是为断其对方膝关节。

  转膝打,是随身碾转而向侧面横击的一种用法,分走里和走外两种。

  拨膝打,多用于顾法,是破解对方进膝的一种用法,所谓“左右明拨任意行”。在对方进腿正落未落之际,采用拨膝打法,使对方失掉平衡而被我所攻。

  摆膝打,提膝以后向外横打谓之摆膝打。此打法只限于外摆,但因其发力不足和身体较难稳固,运用时多加谨慎。

  膝打在运用时要掌握要领。即用于身前、身后都可用顶撞,也可向左右摆膝横击。转膝里外采用跪法,向外可用拨法。此为膝打。

  膝打技法:设对方身手向前扑打。我用两掌刁扣其两臂腕向两侧分开下按,使其身向前俯,我贴进对方前身,同时一腿提起用膝猛顶其前胸各部要道。也可用膝尖顶撞其下阴要道部位。

  又如,设对方进右步,用右冲拳击我胸部。我速出左手抓拿对方右腕内侧,向左、向下猛力领捋,使对方上体向前栽。同时右手向上抓住对方头发,猛向下拉拽使其低头,我速用右膝向上提打对方面部。

  又如,设对方进右步,用右钻拳击我颈部。我用左手刁抓对方右腕内侧,向下、向左领拽,同时身向左转,右手变掌,手心向下,顺对方右臂向上、向前平砍对方右颈部,紧接右膝提起猛撞对方大腿内侧。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七、脚打

  歌诀: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蓄意须防被敌觉,进步必用卷地风。

  脚在下节为捎节,但在全身仍为根节。脚有左右两脚,技击中常与手法结合,脚既是支持全身的支撑点,又是进攻敌人的有力武器。在技击运用中的地位远远超过对手,所谓“脚打七分”,“全凭脚胜人”。它的用法多,变化快,是七星八打的主打之一,故拳谱曰“脚打七分手打三”。脚打要踢要踩,向前发脚如“卷地风”,脚打七寸为妙。谱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在后脚蹬”。脚打要注意“远去不发脚,发脚必不灵”。发脚要低、要快,迟必自误。拳经云:“起脚望膝”,即脚打高不过膝之意。

  “脚打”用于技击在谱中有踩、蹼、撩、削、勾、挂、摆、跺、踏、磕、扫等法。在打法中主要有寸踢、崩踢、蹬踢、趟踢、弹踢等法,在技击中对交手对方身体各部位均可用脚击踢,并常与手法相结合。

  踢脚,分点踢、平踢两种。点踢是用脚尖部的力量点踢对方的胫骨、脚腕骨的前侧、里侧、外侧和内外踝骨,也可点踢小腿内侧的“承山穴”及“三阴交穴”。平踢是用脚面部的劲力,上踢对方阴部,侧踢腰部和腹部。要因势而用,灵活多变。

  蹬脚,分正蹬和横蹬两种,并有单脚蹬和双脚蹬之分。正脚蹬是脚尖向上,用脚蹱向前领劲,以满脚掌接触对方身体,谓之正蹬脚。横蹬脚是脚尖向里,使用脚蹱外侧和脚掌外沿横击对方,谓横脚蹬。单脚蹬是正蹬和侧蹬的用法;双脚蹬是先用前脚踩其大腿,借踩时冲劲将我身提起,立在对方大腿之上,再用后脚直蹬其头、颈及心胸等部,谓之双蹬脚。

  踹脚,是运用脚蹱之内侧和脚掌的内侧横击对方,谓之踹脚。在技击时运用外横脚,脚尖向外。踹起的高度不超过对方的膝盖用前踹下踹。

  截脚,有里截和外截之分。里截是运用脚内侧;外截是用脚外侧,是破解对方脚打的一种脚法。如对方用踢、蹬向我击来,当其脚尚未抬高未超过髌骨高度时,我使用横脚截击其小腿的胫骨,即为截脚。

  勾脚,是运用脚腕骨和脚面内侧的劲力,来勾动对方之前脚,使其失中。分为起勾、横勾和斜勾。起勾,也叫上勾,用于对方当前腿虚时,勾其膝窝。横勾,是在对方腾挪时前脚尚未落实,我抓此时机用脚擦地面横勾。斜勾,是向自己身体的左右方斜勾。在使用横勾和斜勾时,自己的脚内侧一定要勾往对方的脚蹱才生效。

  挂脚,它与勾脚运用的部位、方向正好相反。勾脚是用脚腕,挂脚是用脚蹱,勾脚是朝前,挂脚是向后,左脚挂时向左后方,右脚挂时向右后方。

  踩脚,是用脚趾的劲力,向下踩或向前踩。下踩脚是踩对方之脚要碾,前踩脚是踩对方之膝要猛。

  踏脚,是用脚掌的劲力,控制对方下肢的变化。踩踏要碾要狠,碾要有入地三分之劲,踏要有狠踏毒物之意,踏住对方之脚使之不能动转潜逃。

  跺脚,是由上向下直跺对方前脚用法,下落时要使整个脚掌落地可使劲力非常大。其用是为了断伤对方脚面骨和脚趾骨。

  铲脚,是运用脚外沿,由上而下斜铲对方小腿技法。铲有正面铲脚,主要伤其胫骨。侧面铲脚伤其腓骨。后面铲脚伤其膝窝等。

  撩脚,有前撩和后撩两种打法,前撩用脚尖的劲,后撩用脚蹱的劲。前撩脚以斜进、直进为主,要走其里以上阴部为主。后撩用脚蹱的劲以转身撩打伤其阴部,还可打击穴道。

  切脚,也是扫法,切脚是用脚掌外延之劲,扫切对方脚腕和跺骨。

  崩脚,是使用膝关节以下小腿的弹力和脚尖上的挺劲向对方侧面进行横打的技法。主要是伤损对方重要穴位和要害部位,使用时一要侧身二要转,支撑身体的脚要稳,崩发之脚要猛,是锐利的打法。

  蹼脚,分里蹼和外蹼。里蹼脚是向自身之内侧,由外向里蹼打对方脚腕外侧;外蹼脚是向自身之外侧,由里向外蹼打对方脚腕内侧的踝骨上方。

  在脚打要道应掌握要领:寸踢在臁骨,崩踢要凶猛,蹬踢须直出,趟踢脚要横,踹踢从侧攻,弹踢击下阴。更应“脚去如踩毒物,下用里外蹼脚,撩有前后撩法,削铲小腿胫骨,勾有横斜上勾,挂用脚蹱向后,截分里截外截,摆可里外击头,跺要全掌用力,踏要入地三分,磕击里外踝骨,扫前扫后均行”。此为脚打。

  脚打技法:设对方用左直拳攻我头部。我用左掌向上撩磕对方左拳,速翻腕刁拿左手腕向左推,右掌端肘上抬使其左肋露空。我同时微左转提起右腿用横脚趟踢其左肋。

  又如:设对方用右式劈拳打来。我用右手从下向上接拳刁领,左掌捋其肘。我左手由下向上操起刁抓对方右脚腕,我右手也一齐抓对方右脚腕,先向右摆动,紧接再向左摆动。然后再抬高对方右脚。同时我用右脚蹬对方左腿膝关节或阴部。

  又如:设对方左脚用左拳击我胸部。我用右掌将其按下,同时向对方发劈拳击脸,脚下边同时以脚横踩对方脚面、迎面骨或膝盖骨。此即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之意。

  又如:设对方用右拳向我进击。我用左手迎接向上托对方右肘,我向右拧身急抬左脚向对方腰部或膝部横踹。

  又如:设对方用左拳来击。我用左掌刁腕下撅,右掌托其肘向上挺往左推?颌同时身微向左转,提起右腿用横脚趟踢对方左肋要道。

  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八、臀 打

  歌诀:

  臀尾打人人不知,神龙调尾不见形;猛虎坐坡起落势,一旦击中神鬼惊。

  臀打指尾闾打,也称臀尾打为一拳。由于它活动范围小,在技击中是较为少用的一种打法,只有在得机得势时运用。主要打法有调、撅、坐等法。尾闾在拳术技击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转抖,它是在发放抖绝劲时不可缺少的劲节,故有“龟尾以转抖”之训。尾闾的打法有后掀和下坐的用法。后掀是在我被对方从身后抱住时,为了控制对方发出劲力,故用掀臀来将对方中节腰向后逼弯,然后再接用头打。坐是为了稳固身体,而使重心下移的一种方法。当对方从身后抱住我腰部时,我用下坐之劲,使身体蹲低,伸手向后抓抄对方腿,然后再用坐法下压达到断其膝关节。打击要领要掌握“插外调臀尾,用手向前摔。后掀向上撅,下坐搂敌腿。撅坐可合用,使敌倒尘埃”。在具体运用时一般多撅坐合用。此为臀尾打。

  臀打技法:设对方从我身后抱住我腰。我猛向后撅,将对方背起,我右腿向后撤半步,顺势右手从下搂其腿。同时我猛力向后坐下蹲,使其倒地而松手。

  又如:设对方从后用双手抱住我腰,我先用臀猛撅向后击,使对方的腹、裆、前身与我接触稍松,我随即转腰用左右肘连击对方两肋。

  又如:设对方以右拳顺步向我进击时。我用双手接其右臂,右脚向左前上步,身向左转用臀尾抵住对方小腹,急弯腰将对方背起向前掷出。
 

看了“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打法”文章的人还看了:

1.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的结合

2.武术技击秘籍

3.传统武术打斗精髓冲撞

4.拆招说手与技击实战的联系

5.军事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

6.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价值的影响

7.现代技击与传统武术的结合

8.传统武术的实战训练绝技之支子手

9.套路是武术传承的载体

10.鞭腿高级打法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