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生平简介(法国历代的所有君主简介)

由网友()分享简介:“法兰西”或“法国”(法语:France)的名称来自日耳曼人的部落之一——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国王最初仅仅是部落的首领,今人所知的法兰克人最早的首领是法拉蒙。克洛维一世是其中第一个真正登上王位的首领,他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他死后,他的王国被他的儿...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生平简介



  路易十三(LouisXIII,1601年9月27日-1643年5月14日)法国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亨利四世长子,生于枫丹白露。幼年由其母玛丽·德·美第奇摄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路易十三生平简介

  路易十三简介中记载他的资料并不多,因为这位法国国王英年早逝。路易十三年仅九岁就登上王位,由于尚且年幼,早期的波旁王国是由其母亲玛丽掌权的。登基后五年,就是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安排下,和同样只有十几岁的奥地利公主结婚。当时上层贵族很难有自由恋爱,所以路易十三与妻子安妮的结合只是西班牙政治联姻的手段,其目的是使法国长期处于西班牙控制之下。

  逐渐成长的路易十三想要从自己母后手中夺回自己的权力。在1617年悄悄安排人将玛丽身边的心腹除去,玛丽闻风便遁往布鲁尔保命。最终在登基七年后,路易十四正式掌权,他积极推行亨利四世的政策,与信奉新教的国家合作,打击西班牙的势力。但由于经验不足最后还是借助天主教教皇的帮助。他执政一年后,欧洲爆发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反对宗教压迫的战争。这是路易十三简介中重点强调的内容。

  在这场战争中法国保持中立,准备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但是路易十三没等到这场战争的彻底胜利,就于1643年逝世。路易十三简介中提到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不过是一句:没有才华的君王,不及其父亨利的作为,也不及其子十四世赫赫有名,夹在父子之间显得黯淡无光。但后世史学家却对路易十三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他统治下的法国没有参与这场宗教战争,维护了法国社会的稳定。

  路易十三的成就

  路易十三的成就主要包括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推广海外贸易,政治方面则是削弱了贵族的特权,打击后党。宗教方面,路易十三逐步的限制了新政的势力。国际关系方面,他继续推崇父亲的政策,与信奉新教的国家合作,对西班牙势力进行打压。

  就法国历史而言,路易十三的一生可谓是平淡无奇,甚至是昏君的代表,他的父亲是法国三大帝王之一的亨利四世,儿子则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相比之下路易十三并没有特殊的才华,也没有当国王的天分,他唯一喜欢的是打猎,性格更是阴郁,软弱。尽管这样他依旧努力的成为一个尽职尽责的国王,为法兰西的强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路易十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国王,他知晓自己不擅长处理具体的事物,所以非常懂得任用贤臣,就历史记载为了重用政治家黎塞留,路易十三和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弟弟决裂。当然在细节方面,路易十三很是平庸,而且没有主见,但是在国家命运这样的关键时刻,路易十三能够听从建议,做出正确的抉择,并且毫不动摇的一直贯彻下去,这就是路易十三的成就。他没有随意的滥用王权,荒淫无度,而是抵制住了权利的诱惑,克己奉公,加上对自身不足的认知,很好的治理国家,为路易十四将法国进一步扩大积蓄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以上便是路易十三的成就。

  路易十三的评价

  世人对路易十三的评价中,大多人的观点都认为他非常平庸,是一位有理想,但是没有才能,有目标,但是没有毅力的国王。

  在路易十三登基成为法国的国王后,并没有立即执政,相反因为性格的软弱,使得其母亲代他执政,即太后摄政。路易十三的父亲亨利四世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帝王之一,这使得路易十三非常的崇拜父亲,并且将整个法国当成了父亲的遗产进行守护,振兴法兰西也成为了他毕生的责任。在他看来,让法国在他执政期间走上富强,就能够使得自己在天堂与父亲相见时,无愧于心。为此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将法国变得强大,但是却遭到了人民的严重的误解。法兰西人们对路易十三的评价是他是历史上最软弱的国王,虽然有心改革却一直受到母亲的压迫,并没有任何大的作为,也没有为法兰西带来更多的荣耀。

  与之相反的是国际上对路易十三的评价,他被认为是当时整个欧洲最为强势的国王。在他执政期间,巧妙地利用战争手段使得法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取得胜利,从而扩大了法国的版图。因为版图的扩大是在路易十三死后才完成的,所以路易十三活着时饱受非议。路易十三在位期间,欧洲战争不断西班牙几乎土崩瓦解,但是接手法兰西的路易十四却使得法国迅速崛起,这除了路易十四的能力之外,与之前路易十三的统治不无关系。


猜你喜欢:

1.法国历代的所有君主简介

2.巴黎卢浮宫导游词3篇

3.芭蕾舞历史发展

4.全球十大贵族运动

5.法国历史上的国王简介

法国历代的所有君主简介



  法国君主,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国,其正式头衔起先是“国王”,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国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国历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法国历代的所有君主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法国历代的所有君主简介

  法国的君主(法语: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国,其正式头衔起先是“国王”(法语: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法语: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国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国历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

  关于“法国”或“法兰西”作为国家的概念从何时开始算起,历来存在着许多争论。其中对于“法国”开始时间最早的说法是从公元486年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国王克洛维一世击败古罗马在高卢的最后一位官员斯雅戈里乌斯算起。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在8世纪时被废黜,加洛林王朝取而代之,查理曼更加冕称帝,将法兰克王国变为法兰克帝国。然而在843年的《凡尔登条约》中,查理曼的三个孙子把帝国一分为三,秃头查理获得西部,建立起西法兰克王国。许多历史学家把西法兰克王国看作近代法国的雏形,也就把843年西法兰克的建国年作为法国建国年。另一个被认为是“法国”开始的日期是许多中世纪历史学家所倾向的987年,那一年西法兰克的末代国王路易五世驾崩,统治巴黎法兰西岛的法兰西公爵于格·卡佩被选举为国王,建立起法兰西王国,开始了直系的卡佩王朝的统治。

  然而,以上关于近代法国起源问题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有问题的(见以下参考书目中的现代研究)。根据近来史学界的倾向,本列表从843年秃头查理建立西法兰克王国开始算起,因为西法兰克直接发展成为了如今的法国。关于之前的法兰克人的君主,请参见法兰克国王列表。

  除本表列出的君主之外,自1340年到1360年和1369年到1801年的英格兰和大不列颠历代君主也声称拥有“法国国王”的头衔(参见觊觎法国王位的英国人)。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声称”曾经成为现实——根据1420年签订的《特鲁瓦条约》的条款,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确认他的女婿即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为摄政和法国王位继承人。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先后死去,仍在襁褓中的亨利六世继承了父亲的英格兰王位和外祖父的法国王位,成为英、法两国的共主。直到1435年,法国北部的大部分领土在英格兰军队的占领下,但到了1453年,英国人失去了除加来港和海峡群岛之外的所有法国领土,而1558年加来港也被法国人收复。尽管如此,以后的历代英王仍然宣称拥有“法国国王”的头衔直到1801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立才放弃。从1337年到1422年的许多英国君主也声称拥有“法国国王”的头衔,但只是断断续续的。

  查理曼(查理大帝)被认为是法国的查理一世

  尽管西法兰克王国在987年就已经灭亡,但历代法国国王仍任使用“法兰克人的国王”(拉丁语:Rex Francorum)的头衔直到腓力四世时代才改用“法国国王”(法语:Roi de France,或译“法兰西国王”)。在《法国1791年宪法》短暂生效的时期(1791年—1792年)和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国(和那瓦尔)国王”(法语:Roi de France (et de Navarre))的头衔形式被“法国人的国王”(法语:Roi des Fran?ais)所取代。这是一项宪法上的创新,它把君主的头衔和法国人民而不是法国领土联系在一起,试图使法国的君主制更受人民大众欢迎。拿破仑称帝后,也如法炮制,采用了“法国人的皇帝”(法语:Empereur des Fran?ais)的形式。

  法兰克国王

  “法兰西”或“法国”(法语:France)的名称来自日耳曼人的部落之一——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国王最初仅仅是部落的首领,今人所知的法兰克人最早的首领是法拉蒙。克洛维一世是其中第一个真正登上王位的首领,他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他死后,他的王国被他的儿子瓜分为苏瓦松国(后成为纽斯特里亚国)、巴黎国、奥尔良国(后成为勃艮第国)和梅斯国(后成为奥斯特拉西亚国)四个独立王国。虽然后来这四个王国的某些国王不时得以统一整个王国,但在日耳曼人的传统影响下,统一的王国往往在国王死后被分给他的儿子们。除了巴黎国之外,其他三个国家都设立了宫相(宫廷总管),由于国王不理朝政(被称为“懒王时代”),政事委托宫相,使得宫相渐渐夺取了国家的大权。

  虔诚者路易被认为是法国的路易一世

  宫相

  加洛林王朝诸王的统治比墨洛温王朝诸王更有力。起初,他们是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但到了丕平二世时击败了所有对手,成为法兰克唯一的宫相和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也是自克洛维一世以后第一次真正统一了全法兰克王国。丕平三世更篡夺了法兰克王位,取墨洛温王朝而代之以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是第一个真正的法国王朝。丕平三世的儿子查理一世(即查理曼或查理大帝)极大地拓展了法兰克王国的疆域并将之变为法兰克帝国(亦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或查理大帝帝国,通常被认为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前身或是开始),但帝国被查理曼的儿子路易一世(即虔诚者路易)所分割。在843年路易一世的长子洛泰尔一世治世时,法兰克帝国最终分裂。日耳曼路易分得的帝国东部(即东法兰克王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即德国的前身,罗退尔一世的帝国中部(即中法兰克王国)成为意大利、罗泰凌吉亚(洛林)和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秃头查理分得的帝国西部(即西法兰克王国)成为法兰西或法国。秃头查理(即查理二世)是第一位独立的西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也被认为是第一位法国君主。

  君主的配偶

  法国王室严格地遵守《萨利克继承法》,规定女性不能继承王位,所以整个法国历史上没有事实上的女性君主,也没有所谓的“法国女王”或“法国女皇”[1]。关于法国男性君主的配偶,即法国的王后和皇后,请参见法国王后和皇后列表。

  加洛林王朝

  843年8月签订的《凡尔登条约》将统一的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秃头查理分得西部,称西法兰克王国,被视为近代法国的前身,从此开始加洛林王朝西法兰克支系的统治。再次统一法兰克帝国的胖子查理被废后,西法兰克王位辗转于加洛林与卡佩两大家族,直到加洛林末代国王路易五世驾崩,加洛林王朝最终被卡佩王朝取代,西法兰克王国也随之被法兰西王国取代。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查理二世[2](秃头王)

  Charles II (le Chauve) 843年8月

  (西法兰克建国) 877年10月6日

  (驾崩)

  路易二世[3](口吃者)

  Louis II (le Bègue) 877年10月6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879年4月10日

  (驾崩)

  路易三世

  Louis III 879年4月10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882年8月5日

  (驾崩,无嗣)

  卡洛曼二世[4]

  Carloman II 879年4月10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884年12月6日

  (驾崩,无嗣)

  查理三世[5](胖子王)

  Charles III (le Gros) 884年12月6日

  (王侄卡洛曼二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888年1月13日

  (被废)

  厄德一世[6]

  Eudes Ier 888年2月29日

  (贵族推举而继位) 898年1月1日

  (驾崩,无嗣)

  查理三世(糊涂王/单纯王)

  Charles III (le Simple) 898年1月1日

  (先王路易二世幼子,厄德一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922年6月30日

  (被废)

  罗贝尔一世[7]

  Robert Ier 922年6月30日

  (先王厄德一世之弟,贵族推举而继位) 923年6月15日

  (驾崩,无嗣)

  拉乌尔一世[7]

  Raoul Ier 923年6月15日

  (岳父罗贝尔一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936年1月14日

  (驾崩,无嗣)

  路易四世(海外归来者)

  Louis IV (d'Outremer) 936年6月19日

  (先王糊涂查理之子,拉乌尔一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954年9月10日

  (驾崩)

  洛泰尔一世

  Lothaire Ier 954年9月10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986年3月2日

  (驾崩)

  路易五世(懒王)

  Louis V (le Fainéant) 986年6月8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987年5月22日

  (驾崩,无嗣)

  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的开国君主于格·卡佩(即于格一世)及其男系后代从987年开始统治法国直到1792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历时800多年,而1814年至1848年更成功地复辟了两次(见波旁复辟)。1328年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绝嗣,之后其两大支系瓦卢瓦王室和波旁王室相继统治法国,但一般把它们与卡佩王朝的直系区别开来而分别叫做瓦卢瓦王朝和波旁王朝。本段仅列出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诸王。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于格一世·卡佩

  Hugues Ier Capet 987年7月3日

  (路易五世驾崩无嗣,贵族推举而继位) 996年10月24日

  (驾崩)

  罗贝尔二世(虔诚者)

  Robert II (le Pieux) 996年10月24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031年7月20日

  (驾崩)

  于格二世(大帝)

  Hugues II (le Grand) 1017年6月19日

  (被父王立为共治者) 1025年9月17日

  (驾崩)

  亨利一世

  Henri Ier 1031年7月20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060年8月4日

  (驾崩)

  腓力一世

  Philippe Ier 1060年8月4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108年7月29日

  (驾崩)

  路易六世(胖子王)

  Louis VI (le Gros) 1108年7月29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137年8月1日

  (驾崩)

  路易七世(年轻的)

  Louis VII (le Jeune) 1137年8月1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180年9月18日

  (驾崩)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8]

  Philippe II Auguste 1180年9月18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223年7月14日

  (驾崩)

  路易八世(狮子王)

  Louis VIII (le Lion) 1223年7月14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226年11月8日

  (驾崩)

  (圣王)路易九世

  (Saint) Louis IX 1226年11月8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270年8月25日

  (驾崩)

  腓力三世(勇敢者)

  Philippe III (le Hardi) 1270年8月25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285年10月5日

  (驾崩)

  腓力四世(美男子)

  Philippe IV (le Bel) 1285年10月5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314年11月29日

  (驾崩)

  路易十世(吵架王/顽固者)

  Louis X (le Hutin) 1314年11月29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316年6月5日

  (驾崩)

  约翰一世(遗腹子)(未实际统治)[9]

  Jean Ier (le Posthume) 1316年11月15日

  (父王驾崩,作为遗腹子一出生就继位) 1316年11月20日

  (驾崩,无嗣)

  腓力五世(高大的)

  Philippe V (le Long) 1316年11月20日

  (王侄约翰一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1322年1月3日

  (驾崩,无嗣)

  查理四世(美男子/公正王)

  Charles IV (le Bel) 1322年1月3日

  (王兄驾崩无嗣而继位) 1328年2月1日

  (驾崩,无嗣)

  瓦卢瓦王朝

  由于卡佩王朝直系的末代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堂兄瓦卢瓦家族的安茹伯爵腓力继位,是为腓力六世,开始了卡佩王朝瓦卢瓦支系的统治,又称瓦卢瓦王朝,而该王朝又分为瓦卢瓦嫡系、奥尔良支系和昂古莱姆支系。

  瓦卢瓦王朝嫡系即瓦卢瓦王室,由腓力六世建立,至查理八世死后无嗣,王朝转入奥尔良旁系。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腓力六世(瓦卢瓦家的,幸运王)

  Philippe VI (de Valois,le roi trouvé) 1328年2月1日

  (堂弟查理四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1350年8月22日

  (驾崩)

  约翰二世(好人)

  Jean II (le Bon) 1350年8月22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364年4月8日

  (驾崩)

  查理五世(英明王)

  Charles V (le Sage) 1364年4月8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380年9月16日

  (驾崩)

  查理六世(被喜爱者,疯王)

  Charles VI (le Bien-Aimé, le Fol/le Fou) 1380年9月16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422年10月21日

  (驾崩)

  查理七世(胜利王,忠于职守者)

  Charles VII (le Victorieux, le Bien-Servi) 1422年10月21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461年7月22日

  (驾崩)

  路易十一(谨慎者,蜘蛛王)

  Louis XI (le Prudent, l'universelle aragne) 1461年7月22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483年8月30日

  (驾崩)

  查理八世(和蔼的)

  Charles VIII (l'Affable) 1483年8月30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498年4月7日

  (驾崩,无嗣)

  瓦卢瓦-奥尔良旁系

  奥尔良旁系的诞生,源自瓦卢瓦嫡系末代国王查理八世死后无嗣,所以由其堂叔奥尔良公爵路易二世继承王位,是为法王路易十二。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路易十二(人民之父)

  Louis XII (le Père du Peuple) 1498年4月7日

  (先王查理八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1515年1月1日

  (驾崩,无嗣)

  瓦卢瓦-昂古莱姆旁系

  法王路易十二死后无嗣,王位转入他的堂侄兼女婿、昂古莱姆伯爵弗朗索瓦手中,是为弗朗索瓦一世,开始了卡佩王朝瓦卢瓦王室昂古莱姆旁系的统治。

  肖像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弗朗索瓦一世(昂古莱姆的,文艺之父和复兴者)

  Fran?ois Ier (de Angouléme, le Père et Restaurateur des Lettres) 1515年1月1日

  (岳父路易十二驾崩无嗣而继位) 1547年3月31日

  (驾崩)

  亨利二世

  Henri II 1547年3月31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559年7月10日

  (驾崩)

  弗朗索瓦二世

  Fran?ois II 1559年7月10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560年12月5日

  (驾崩)

  查理九世

  Charles IX 1560年12月5日

  (王兄驾崩无嗣而继位) 1574年5月30日

  (驾崩,无嗣)

  亨利三世

  Henri III 1574年5月30日

  (王兄驾崩无嗣而继位) 1589年8月2日

  (驾崩,无嗣)

  波旁王朝

  法王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无嗣,王位由他的远亲,波旁家族的那瓦尔国王亨利三世继承,是为法王亨利四世,从此开始了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波旁支系的统治,又称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之后两次复辟(见波旁复辟),最终被七月革命推翻,王位转入奥尔良旁系。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亨利四世(那瓦尔的,大帝)

  Henri IV (de Navarre, le Grand) 1589年8月2日

  (大舅子亨利三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1610年5月14日

  (驾崩)

  路易十三(英明王)

  Louis XIII (le Juste) 1610年5月14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643年5月14日

  (驾崩)

  路易十四(大帝,太阳王)

  Louis XIV (le Grand, le Roi Soleil) 1643年5月14日

  (父王驾崩而继位) 1715年9月1日

  (驾崩)

  路易十五(被喜爱者)

  Louis XV (le Bien-Aimé) 1715年9月1日

  (曾祖驾崩而继位) 1774年5月10日

  (驾崩)

  路易十六(殉教王)

  Louis XVI (le Roi-Martyr) 1774年5月10日

  (祖父驾崩而继位) 1792年8月10日

  (被废)

  路易十七(未实际统治)[10]

  Louis XVII 1793年1月21日

  (被废的父王驾崩而被保皇派推举继位) 1795年6月8日

  (驾崩,无嗣)

  第一共和时期

  王政废除后,法兰西王国和波旁王朝被推翻,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但当时很多人是君主制主义者(保皇派),因此他们拒绝承认君主制的倒台。他们认为路易十六的统治一直到他1793年1月21日被处决时方才结束,而其子路易十七则为继任国王,统治到1795年6月8日去世。所以后来路易十八即位后的国王编号称“十八世”而不是“十七世”,因为他认为君主制没有垮台,自己是继承了哥哥路易十六和侄儿路易十七的衣钵,是正统的、合法的君主。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不是国王,当然也不是君主,现附录于本表如下:

  国民公会

  督政府成立以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政府为国民公会,其国家元首称国民公会主席,共有如下四人:

  热罗姆·佩蒂翁·德·维伦纽夫(Jér?me Pétion de Villeneuve,1792年9月22日—1793年6月2日任主席),吉伦特派掌权,绰号“佩蒂翁国王”(Roi Pétion)。

  马克西米连·弗朗索瓦·玛丽·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93年6月4日—1794年7月27日任主席),雅各宾派掌权(雅各宾专政),热月政变时被处死。

  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1794年10月7日—1795年4月任主席),热月政变后任主席,热月党开始掌权。

  埃马努尔·约瑟夫·西哀士(Emmanuel Joseph Sieyès,1795年4月—1795年10月26日任主席),在任最后一天时国民公会被督政府下令解散。

  督政府

  国民公会解散后,督政府五督政掌权(1795年11月2日—1799年11月10日),其中最主要的领导者是巴拉斯子爵保罗·弗朗索瓦·让·尼古拉(Paul Fran?ois Jean Nicolas, vicomte de Barras)。

  执政府

  雾月政变后,督政府被废除,成立三人执政府,拿破仑·波拿巴任第一执政,掌握实际大权,不久之后称“法国人的皇帝”,第一共和国被第一帝国代替。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第一执政(1799年11月10日—1804年5月18日),后称帝,是为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er)。

  法国君主后期

  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拿巴皇朝)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府的第一执政、波拿巴家族的拿破仑·波拿巴称“法国人的皇帝”,是为拿破仑一世,开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拿巴皇朝的十年统治,后在莱比锡战役中败于第六次反法同盟联军,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拿破仑一世(大帝)

  Napoléon Ier (le Grand) 1804年5月18日

  (称帝) 1814年4月11日

  (退位)

  波旁王朝,首次复辟

  拿破仑一世退位后,被处死的路易十六的弟弟、早已自称为王的路易十八在反法同盟联军的护送下回到法国。此为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波旁支系或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不久拿破仑回巴黎复位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即百日王朝),路易十八再次逃亡国外。

  肖像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路易十八

  Louis XVIII 1814年5月2日

  (拿破仑一世退位,被波旁党和反法同盟推举继位) 1815年3月13日

  (拿破仑一世复位)

  法兰西第一帝国复辟(波拿巴皇朝首次复辟,百日王朝)

  百日王朝时期,被囚禁的前法皇拿破仑一世从厄尔巴岛出逃,率军登陆法国,入首都巴黎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赶走波旁王朝的法王路易十八,波拿巴皇朝和帝制首度复辟,开始了拿破仑的百日统治,故称“百日王朝”,后在滑铁卢战役中被第七次反法同盟联军击败,被迫再次退位,使波旁王朝得以再度复辟。

  肖像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拿破仑一世(大帝)

  Napoléon Ier (le Grand) 1815年3月20日

  (复位) 1815年6月22日

  (退位)

  拿破仑二世(雏鹰)(未实际统治)[11]

  Napoléon II (l'Aiglon) 1815年6月22日

  (父皇退位而继位) 1815年7月7日

  (路易十八复位)

  波旁王朝,二次复辟

  法皇拿破仑一世再度退位后,流亡海外的法王路易十八回国,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后在七月革命中被推翻,王位转入奥尔良支系。

  肖像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路易十八

  Louis XVIII 1815年7月7日

  (复位) 1824年9月16日

  (驾崩,无嗣)

  查理十世

  Charles X 1824年9月16日

  (王兄驾崩无嗣而继位) 1830年8月2日

  (退位)

  路易十九(未实际统治)

  Louis XIX 1830年8月2日

  (父王退位而继位,同日退位)

  亨利五世(未实际统治)

  Henri V 1830年8月2日

  (王伯退位而继位) 1830年8月9日

  (被废)

  请注意:波旁家族在法国的最后一位国王被普遍认为是查理十世,这意味着路易十九和亨利五世从未真正登上王位。他们是波旁王室的直系,理应在王政复辟后成为君主。然而,王位最后归于路易-菲利普一世。

   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

  七月革命后,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经过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妥协,王位由波旁王室的支系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继承,开始了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波旁-奥尔良支系或奥尔良王朝的统治,也称七月王朝,后在法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路易-菲利普一世(平民国王)

  Louis-Philippe Ier (le Roi Citoyen) 1830年8月9日

  (被选举为王) 1848年2月24日

  (退位)

  第二共和时期

  二月革命使七月王朝崩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从1848年建立到1852年结束。后被法兰西第二帝国取代。

  法国君主制的黄昏——法兰西第二帝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波拿巴皇朝二次复辟)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拿破仑一世之侄、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称“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开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波拿巴皇朝和帝制再度复辟。后在普法战争的色当战役中败于普鲁士军,拿破仑三世被俘,国内爆发革命,其帝位被废,第二帝国和波拿巴皇朝被推翻。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拿破仑三世

  Napoléon III 1852年12月2日

  (称帝) 1870年9月4日

  (被废)

  第二帝国覆灭后

  国民防卫政府(1870年—1871年),于第二帝国覆灭之后成立,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临时政府,它处于法皇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军队俘虏、第二帝国覆灭与第三共和国成立之间的过渡时期,其国家元首是国民防卫政府主席路易·朱尔·特罗许。

  第三共和国(1871年—1940年)开始由前任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首相、共和派阿道夫·梯也尔出任临时总统,但他很快就因占多数的君主制主义者的强烈反对而辞职,继任的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是君主制主义者,他于1875年成为第三共和国的第一任正式总统。

  第三共和国早期,巴黎公社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共和国政府则迁至凡尔赛。巴黎公社议会主席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为事实上的法国国家元首,而凡尔赛政府的元首依然是共和国总统梯也尔。这样,在巴黎公社与凡尔赛共和国政府对峙期间,法国实际上同时存在两位国家元首,只不过无产阶级巴黎公社的元首不被后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所承认。

  第三共和国建立后,法国再也没有出现事实上的君主。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及以后的共和国的总统,请参见法国总统列表。

  第三共和国时期的王政复辟行动

  1830年“七月革命”中,复辟的波旁王朝君主查理十世(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之弟)被推翻,奥尔良公爵(始祖是路易十四世之弟)路易·菲利浦即位。由于路易·菲利浦的父亲在1793年曾经投票支持处决路易十六,因此这一支被正统派保王党视为弑君者的后代,不承认其为合法国王。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拿破仑三世倒台。此时大部分法国人和国民议会仍倾向君主制,于是正统派和奥尔良派都声称拥有王位继承权:前者支持查理十世的孙子,尚博尔伯爵亨利(1830年革命中,在查理十世退位后曾当了7天的法国国王,称亨利五世);后者支持路易·菲利浦的后人巴黎伯爵。两派都力图通过和平手段恢复君主制。

  在1871年2月8日的法国议会选举中,正统派、奥尔良派和波拿巴派这三个王政派在645个议席中占据了420席,共和派仅占145席。为获得绝对控制权,波旁王室长幼两支图谋融合。6月,奥尔良派王位觊觎者巴黎伯爵致函正统派王位觊觎者尚博尔伯爵,表示愿意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尊尚博尔伯爵为整个波旁王室的首领,复辟成功后,由亨利就任国王,巴黎伯爵为其继承人。6月8日,两派联手使议会通过法令,废除了1832年和1848年对波旁王室成员的流放法,这样在2月当选议员的茹安维尔亲王和奥马尔公爵就可以进入议会。

  在奥尔良派头面人物阿尔伯特·布罗伊公爵操纵下,第三共和国议会于1873年2月通过法令,禁止梯也尔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登台演说,4月2日又迫使温和共和派格列维议长辞职。5月24日,议会以362票对348票的多数对梯也尔政府投了不信任票,梯也尔被迫辞职。此后共和派努力夺回政治发言权。1875年1月,共和联盟在议会以一票多数勉强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确定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为总统,议会实行两院制,内阁向总统和议会负责。1876年初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一举获得360个席位,保守派只获155席(正统派25席,奥尔良派55席,波拿巴派75席)。

  1877年5月16日,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帕特里斯·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朱尔·西蒙内阁辞职,任命布罗伊组阁,此举被共和派视为无视议会多数意愿。众议院363名共和派议员提出议案拒绝信任新政府,麦克马洪采取极端措施,在参议院同意下将众议院解散(这也是第三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并确定在当年10月进行重选。这就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5月16日危机”。总统企图发起政变,恢复君主制,共和国的前途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在共和派奔走号召下,竞选新众议院的活动进行的异常激烈,参加投票的选民高达80%以上,结果共和派取得420万张选票,以323席对208席的优势战胜保守派,胜利返回议会。麦克马洪曾指望利用军队进行政变,但他发现大部分官兵倾向共和,只得屈服。1879年1月参议院三分之一改选中,共和派取得了82席中的66席,参议院从保守派占多数转为温和共和派占多数。得不到议会支持的麦克马洪于1879年1月28日辞职,共和派儒勒·格雷维当选总统。共和派在国家各权力部门都取得了主导地位。

  1883年,“亨利五世”尚博尔伯爵去世,无后,波旁王朝直系绝嗣,正统派的复辟之梦破灭。第二帝国废帝拿破仑三世1873年在英国去世,其在英军中服役的皇太子在1879年6月被南非祖鲁人杀死,波拿巴派恢复拿破仑帝国之梦想也告破灭。奥尔良派本来就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这一理念已经非常接近共和制。这样,随着时间流逝,法国的共和制虽面临重重凶险,却也自然而然地平安延续下去。

  法兰西王位觊觎者

  推翻帝制后的法国的国家元首主要是法国总统,此外还有维希政府的国家元首(1940年—1944年)、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主席(1944年—1946年)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期间的法国参议院议长(1969年和1974年)等不同称号的法国国家元首。不同的妄求者(觊觎王位者和觊觎帝位者)都自称是法国的正统君主,拒绝承认法国总统和其他法国国家元首。他们是历史上的法国君主的后裔,分属不同的集团,这些集团是:

  波旁党

  波旁王室的后裔,自1830年起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其中一些“联合主义者”在1883年以后开始认同奥尔良党的觊觎王位者。1883年波旁王朝直系绝嗣后,正统派发生分裂,一部分转而支持奥尔良派。另一部分最保守的正统派则转而同西班牙的卡洛斯派合流(西班牙波旁王朝始祖腓力五世是路易十四的孙子,同法国波旁家族直系的血缘关系比奥尔良家族更近),拥立西班牙王位觊觎者卡洛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叔叔,不承认女性有王位继承权)之子唐·胡安为“法国、纳瓦拉、西班牙和耶路撒冷国王”,称“让三世”。1936年,卡洛斯派末代僭主阿方索·卡洛斯(“法王查理十二世”)去世,无男嗣,这部分正统派于是又转而拥护刚刚退位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为“法王阿尔方斯一世”。在阿方索十三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因与平民结婚而失去王位继承权,次子海梅是聋哑人,三子唐·胡安成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其长子是今日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但法国正统派强调“长幼有序”,因此拥立海梅为“法王亨利六世”。这一派如今的领袖是海梅的孙子,安茹公爵“路易二十世”。

  正统派王位觊觎者

  查理十世(1830-1836),波旁王朝退位国王,路易十六及路易十八之弟

  路易十九世(1836-1844),路易-安托瓦,查理十世之子,昂古莱姆公爵

  亨利五世(1844-1883),尚博尔伯爵,路易-安托瓦之子

  让三世(1883-1887),西班牙名唐·胡安,蒙提逊伯爵,西班牙波旁王朝国王费尔南德七世之侄,王位觊觎者卡洛斯(卡洛斯五世)之子

  查理十一世(1887-1909),西班牙名卡洛斯,马德里公爵,唐·胡安之子

  雅克一世(1909-1931),西班牙名海梅,马德里公爵,卡洛斯之子

  查理十二世(1831-1936),西班牙名阿方索·卡洛斯,圣海梅公爵,唐·胡安之子,雅克一世之叔父

  阿尔方斯一世(1936-1941),西班牙退位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德七世之女伊莎贝尔二世的孙子,雅克一世的远房堂兄弟

  亨利六世(1941-1975),西班牙名海梅·恩里克,塞戈维亚公爵,阿方索十三世次子

  阿尔方斯二世(1975-1989),西班牙名阿方索,安茹公爵,海梅长子

  路易二十世(1989-),路易斯·阿方索,安茹公爵,阿方索长子,外祖母是佛朗哥之独生女

  奥尔良党

  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后裔,自1848年起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根据1871年协议,巴黎伯爵在尚博尔伯爵去世后宣布自己为“法王菲利浦七世”,三传至今,为“亨利七世”。

  奥尔良派王位觊觎者(1848年起)

  路易-菲利普一世,1830-1848为“法兰西人国王”,1848年退位

  菲利普七世(1850-1894),巴黎伯爵,王储斐迪南-菲利普之子,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孙

  菲利普八世(1894-1926),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七世之子

  让三世(1926-1940),介斯公爵,夏特尔公爵罗贝尔之子,王储斐迪南-菲利普之孙,路易-菲利普一世之曾孙

  亨利六世(1940-1999),巴黎伯爵,让三世之子

  亨利七世(1999-),巴黎伯爵,法兰西公爵,亨利六世之子

  波拿巴党

  法皇拿破仑一世和他兄弟的后裔(包括法皇拿破仑三世的后裔),1815年至1852年以及1870年以后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

  波拿巴派帝位觊觎者(1815-1852)

  拿破仑二世(1815-1832),拿破仑一世独子,罗马王,利希施塔特公爵

  约瑟夫·波拿巴(1832-1844),拿破仑一世长兄,曾为西班牙国王

  路易·波拿巴(1844-1846),拿破仑一世之弟,曾为荷兰国王

  拿破仑三世(1846-1852,1870-1873),路易·波拿巴之子,1852-1870为“法兰西人皇帝”

  波拿巴派帝位觊觎者(1873年以后)

  拿破仑四世(1873-1879),拿破仑·欧仁,拿破仑三世之皇储和唯一之合法子嗣

  拿破仑·约瑟夫·夏尔·保罗·波拿巴(1879-1891),热罗姆·波拿巴之子。拿破仑·欧仁将其排除在帝位继承顺序之外,引起波拿巴党的激烈争论

  拿破仑五世(1879-1926),拿破仑·维克托·热罗姆·弗雷德里克·波拿巴,拿破仑·约瑟夫之子。1879-1891年期间与其父同时宣布对法兰西帝位的主张

  拿破仑六世(1926-1997),路易·热罗姆·维克托·埃曼努埃尔·利奥波德·玛丽·波拿巴,拿破仑·维克托之子

  拿破仑七世(1997-),夏尔·玛丽·热罗姆·维克托·拿破仑·波拿巴,路易·热罗姆之子

  詹姆斯党

  英国君主自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三世开始自称“法国国王”,其旁系、斯图亚特王朝的英王詹姆斯二世(亦即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七世)及其后裔在光荣革命后流亡海外,继续自称“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兰西的国王”。

猜你感兴趣

1.法国历史简介

2.法国历史发展的简单介绍

3.法国历史沿革 法国发展历史

4.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简介

5.英法百年战争简介

6.法国自驾游必看景点

巴黎卢浮宫导游词3篇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巴黎卢浮宫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巴黎卢浮宫导游词范文1: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着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与卢浮宫有关的电影有《卢浮魅影》等。

  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但于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从而使这座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

  继“贤王查理”建设了重要的图书馆而声名远播之后,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又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卢浮宫的收藏已十分充实。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卢浮宫已经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一个场所。

  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着名的艺术殿堂。

  卢浮宫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其中最重要的镇宫三宝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着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着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卢浮宫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其艺术藏品种类之丰富,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一流。

  巴黎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庄重典雅。路易十四时代的昔日繁荣仿佛从未随岁月流逝而消退,那一百多根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立柱,骄傲地托起长长的走廊。自从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这里从法国皇家收藏艺术珍宝的宝库,改为向公民开放的美术博物馆,从此来这里参观的艺术爱好者和普通民众络绎不绝。

  1832年的一天,有位青年来到卢浮宫。他多半时光就是流连于艺术大师的绘画前。鲁本斯画面那激情洋溢的华美色调,委拉斯开兹笔下人物的高雅气度,戈雅用粗犷奔放的笔触涂抹出人体的美妙,都是他久久观摩的对象。连着六年,这个青年成为卢浮宫的常客。连门卫都已熟悉他飘逸的身影。

  二十五年后,在1863年,有两幅油画《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引发了法兰西艺坛的广泛争议。画面上女性的裸体同样柔美,但竟然冷嘲似的流露出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气息。那两幅画的作者,就是那个曾连续六年在卢浮宫观摩大师名作的青年马奈,如今他已成为敢于创新的画家。又过了十多年,马奈的那幅《奥林匹亚》,竟然也被作为珍藏品收入卢浮宫,公开陈列,供人欣赏。

  卢浮宫就是这样,哺育出不少世界艺坛名家。当然更多的普通游客是把这里当做观赏世界艺术精品的殿堂。它占地面积三公顷,馆藏艺术品四十万余件,既包括从十六世纪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就开始搜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等,也有拿破仑一世东征西伐时,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如记载两河流域文明的雕塑“汉漠拉比法典”、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胜利女神尼卡”等等。绘画中除了法国名家名画,还有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艺术大师的惊世名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花园中的圣母》、米开朗琪罗的《奴隶》等等。卢浮宫博物馆分为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东方等六个部分。一些着名画派、画家的作品则设专门画室陈列。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巴黎前,卢浮宫许多名作分散藏于法国民间各地,希特勒法西斯曾多次想寻找夺走,最终却一无所获。

  1981年,法国实行了“大卢浮宫”计划,着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了一个玻璃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总入口,它与古典式的宫殿形成特殊的对比。目前每年来这里的游客达一百五十万。欧洲着名的艺术博物馆还有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日博物馆。

  巴黎卢浮宫导游词范文2:

  卢浮宫有着非常曲折、复杂的历史,而这又是和巴黎以至法国的历史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到这里当然是为了亲眼看到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想看卢浮宫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既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也是法国近千年来历史的见证。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过。

  卢浮宫始建于1190年,当时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于1200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当时就称为卢浮宫。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因而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了。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越来越高的寻欢作乐的要求,他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然而在其后的整整150年间,卢浮宫却并无国王居住。 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弗朗西斯还请当时著名的画家为他画肖像,他崇拜意大利派的画家,购买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法埃洛的绘画。包括《蒙娜丽莎》等珍品。 弗兰西斯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即位后,把他父亲毁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亨利喜爱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装饰,对意大利式的建筑并不感兴趣。他沿袭了父亲的嗜好,但却没有他父亲一样的审美观。

  亨利四世在位期间,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这是一个长达300米的华丽的走廊,走廊非常长,亨利在这里栽满了树木,还养了鸟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骑着马追捕狐狸。 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被称为太阳王。他登基时只有5岁,在卢浮宫做了72年的国王――法国历史上最长的时代。路易十四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他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致使法国的金库空虚。 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

  拿破仑在这座建筑的外围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并增强了宫殿的两翼,还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上取下来的。 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于是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天主教堂运到了巴黎。拿破仑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巨大的长廊也布满了他掠夺来的艺术品。在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光彩持续了12年,一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 对拿破仑来说,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

  这样的观点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所不能接受的。拿破仑失势后,他们来到卢浮宫,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由于法国人的外交手段及法国人的说服力,仍然有许多他掠夺的艺术品被留在了卢浮宫。 拿破仑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所遇到的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辈在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3个世纪以前想到的宏伟的设计图留给了拿破仑三世来完成,当它竣工后,卢浮宫变成了皇家庆祝活动的场所,富丽堂皇是拿破仑三世修建任何东西的特点。这样,直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前后将近600年。

  近几年中国的国宝————圆明园池边的十二生肖的兔头、鼠头被法国无情的拍卖,真是国耻。

  又译罗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但于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从而使这座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

  继“贤王查理”建设了重要的图书馆而声名远播之后,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又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卢浮宫的收藏已十分充实。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卢浮宫已经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一个场所。

  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巴黎卢浮宫导游词范文3: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但于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从而使这座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

  继“贤王查理”建设了重要的图书馆而声名远播之后,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又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卢浮宫的收藏已十分充实。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卢浮宫已经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一个场所。

  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巴黎卢浮宫导游词相关文章

1.巴黎铁塔导游词4篇

2.埃菲尔铁塔导游词350字3篇

3.埃菲尔铁塔导游词

4.埃菲尔铁塔英文导游词

芭蕾舞历史发展



芭蕾舞历史发展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芭蕾舞历史发展的资料,供你参考。

  一、芭蕾舞历史发展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人们开始重视人体本身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的经济、科学和文化的迅猛发展。而在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王公贵族竞相把艺术做为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扩大政治影响的工具和手段,他们不惜巨资相互攀比,相互竞争,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芭蕾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在古朴的民间舞的基础上,从一种游戏性质的舞蹈开始在意大利宫廷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确定风格、舞步与技巧的艺术形式。那时的芭蕾作为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由王公贵族在各种宫廷庆祝活动和宴会上亲自表演,因此也叫“席间芭蕾”。1489年,米兰公爵的婚礼上演出的《宴会芭蕾》就是他的代表。与此同时宫廷里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舞蹈大师。

  15世纪末法兰西国王理查八世率军来到意大利时惊喜地发现了这种优美、豪华的“席间芭蕾”,于是法国人将芭蕾艺术连同意大利的艺术家一起“引进”到了法国,1581年法国王后路易丝的妹妹的婚庆上演出的《皇后喜剧芭蕾》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此剧由意大利音乐家和舞蹈教师贝尔焦约索(15??——1587)后改名“博洛耶”编导的。芭蕾舞在17世纪成为了法国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都酷爱芭蕾,并亲自参加演出,特别是“太阳国王”路易十四对芭蕾的喜爱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并组织了三位艺术大师——吕利、莫里哀和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并形成了新的芭蕾形式“幕间芭蕾”。1661年他下旨创办了芭蕾史的第一所舞蹈学府————皇家舞蹈学院,开始对舞蹈训练进行规范化的研究整理工作。芭蕾舞的脚的5位及其手位都是那时确定下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17世纪后半叶芭蕾艺术走出宫廷,登上了舞台,开始成为剧场艺术。于是首批专业芭蕾舞演员也应运而生了。但那时的女主角都是由男演员扮演的,直到1681年在巴黎歌剧院上演吕利的《爱情的胜利》中,芭蕾舞女演员才首次登台亮相,而扮演女主角的拉·芳登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芭蕾演员(Ballerina)。而后慢慢的便出现了我们所现在见到的女演员所穿的“足尖鞋”.

  二、法语ballet起源

  法语ballet一词,源于古拉丁文bal-lo,原只有跳舞或当众表演舞蹈的意思,并不具有剧场演出的含义。芭蕾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孕育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宫廷,芭蕾史上称之为宫廷芭蕾。它实际上是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下,具有松散结构的舞蹈、歌唱、音乐、朗诵和戏剧的综合表演,由专职的宫廷舞师设计,国王和贵族大臣担任演员,女角色也由男子扮演,演员戴有皮制面具,故又称假面芭蕾。1661年,法王路易十四下令建立巴黎皇家舞蹈学院,大大促进了芭蕾的发展。此前宫廷芭蕾是在皇宫中央大厅表演,宫廷显贵和贵妇环绕在大厅周围观看。17世纪70年代的芭蕾演出开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宫廷剧场,这使演出场地和观众角度发生了变化,舞蹈技术、审美观点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演员要面向观众,故而站立的姿势越来越外开,因此而确定了脚的5个基本形态和位置,这成为芭蕾技术发展的基础。专业演员这时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取代了王公贵族业余演员,职业女演员也开始出现。芭蕾已从一种自娱性的社交活动变为剧场表演艺术。一直到18世纪中叶,芭蕾的演出一般是加在歌剧中的场面,是比较单纯的表演,被史学家称为歌唱芭蕾。J.-G.诺韦尔在1760年发表的《舞蹈与舞蹈书信集》首次提出“情节芭蕾”的主张,强调芭蕾不只是形体的技巧,应该是戏剧表演和思想感情交流的手段。这一理论推动了芭蕾的全面改革,芭蕾在内容、题材、音乐、结构形式和服饰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一种独立的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台艺术。这使芭蕾能完整地表现戏剧作品,塑造人物形象。19世纪后期,芭蕾已出现交响化的发展倾向,20世纪现代舞发展起来之后,受其影响,芭蕾中也涌现出大量表现情绪、哲理或解释音乐的作品。

  三、芭蕾——纯粹的舞蹈

  芭蕾发展史上,有两种主要美学观点一直在起作用。一种观点认为,芭蕾是“纯粹的舞蹈”。它完全着眼于芭蕾的形式美,几乎完全不考虑其内容,这导致追求高超的技巧和场面的华丽。18世纪中叶以前,这一观点占统治地位。而另一种观点则强调芭蕾是“戏剧性舞蹈”,它始于诺韦尔。这种观点认为,“情节和舞蹈设计要保持统一,有合乎逻辑、明白易懂的故事作为中心主题,和情节无关的独舞和舞蹈片断都得取消”,舞剧“不仅是舞蹈技术光辉夺目,更须通过戏剧性表现,从情绪方面感动观众”。这一观点至今仍具有主导作用。20世纪以来,在不断涌现优秀的戏剧性芭蕾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注重形式美的无情节芭蕾。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与多样化,这两类作品都受到观众的欢迎。在各种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下,芭蕾的风格日益多样化,各类作品日益丰富多采。

  一部芭蕾作品,首先要求编导根据剧本(也可能是一首诗、一部音乐作品)构思出舞剧或舞蹈的结构,再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编导的构思和演员的表演应深刻反映剧本(诗、音乐)的思想和感情。编导和演员都必须掌握芭蕾语汇--芭蕾的技术技巧,以及运用它们表现特定内容的能力。编导应深谙它们长于表现什么,不能表现什么。而演员则应训练有素,能适应并创造性地体现编导的构思和意图。此外,编导和演员应与作曲、美术设计通力合作,使舞蹈、音乐、美术有机融合,实现整体艺术效果。芭蕾中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编导通过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民间舞)、现代舞等形式编排上述各种舞蹈可以编出多幕芭蕾、独幕芭蕾或芭蕾小品。

  芭蕾(Ballet)一词,源自意大利文Ballare,意思就是跳舞,专指“足尖舞”,是欧洲古典舞蹈的一种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常以这种舞蹈来叙述表演故事,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演出形式。1772年,查理·狄德罗(CharlesDidelot)在法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芭蕾系用跳舞解释行动……特别要求剧场性的赏心悦目……”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17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18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19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芭蕾在近400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到了19世纪,先后在巴黎出现了“浪漫芭蕾”这个芭蕾史上的黄金时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赛尔》(1841)和《葛蓓莉娅》(1870)为代表的传世之作,然后在俄国进入“古典芭蕾”这个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时期,留下了以《睡美人》(1890)、《胡桃夹子》(1892)和《天鹅湖》(1895)这“三大舞剧”为首的一大批经典剧目,从而促使人们形成了“舞剧是舞蹈的最高形式”的观念。

  四、四个间接判别质量高低的视角

  1. 芭蕾舞者的表演是否引人入胜,使观众无法懒散地或靠或躺在椅子里,而只能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分,伸直脖梗、睁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看;

  2. 芭蕾舞者的表演是否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或至少给观众留下了从容不迫的印象;

  3. 芭蕾舞者在表演中,是否达到了忘却细节,只管顺着动作本身的逻辑向前发展之境界;

  4. 芭蕾舞者在表演中,是否留下了只管带着身体在空间中运行,而忘却了一切世俗间的烦恼之印象。

  五、欣赏芭蕾有学问

  传统的欣赏思路,要求观众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达剧场,以便能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统统留在剧场的大门外,然后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剧场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审美场。现代欣赏思路认为,剧情到底是怎么“写”的无足轻重,芭蕾舞剧说到底,还是以舞为主,以剧为辅的,否则,怎么解释芭蕾舞剧中的主演们在跳完双人舞后,甚至在跳完其中的变奏后,便向观众频频施礼的现象?

  在欣赏芭蕾的过程中,“第六感觉”——动觉应该是观众最重要的工具。假如你真的不懂如何去欣赏芭蕾的话,那就什么也别想,只管走进剧场,从“感觉”芭蕾开始做起好了。因此芭蕾观众最好轻装上阵,两手空空,以便能够随时对芭蕾舞者的动作做出自己的、自由的、松弛的和即刻的动觉反应和理解。

全球十大贵族运动



  但凡奢侈的事物,我们总结大概是有两大必备因素,一是花费高昂,二嘛,则是与贵族挂钩,或者说是颇有历史渊源,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告诉你全球最奢侈的10大贵族运动,欢迎参阅!

  贵族运动NO.1 高尔夫

  就算到今天,高尔夫仍旧是少数人的游戏。实在是因为这项运动“出身”太过显赫了!

  高尔夫的历史

  1567年,苏格兰女王玛丽因她丈夫达利勋爵被谋杀后不久就在打高尔夫球而遭到严厉指责。高尔夫,这项皇家古代运动,早在此时之前很久就在苏格兰的球场打得红红火火。众所周知,圣安德鲁大学成立于1411年,当时已经在圣安德鲁打高尔夫球了。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甚至在此时的一个世纪以前,就出现了某种形式的高尔夫运动。

  法国的古代高尔夫

  正如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这项运动的历史就是苏格兰高尔夫的纪录。但是在欧洲也有反对这种说法的,主要是法国和荷兰。荷兰宣称他们的证据是,他们的杆和球的运动叫"kolven";法国是"jeu de mail"。但是他们唯独没有最简单,也是高尔夫最独一无二的因素:洞。高尔夫运动是将球在球场上驱动,球场上分布着设计的障碍物,这些障碍物阻止球从开始点飞向空中,而后到另一个点的前进,以球进入洞中而告结束。这是高尔夫运动独一无二之处。

  洞是区分高尔夫与其它杆和球运动的关键因素,正是苏格兰人发明了高尔夫球运动。在1746年,漂亮的查理王子被打败逃走的400多年以前,和 1513年,不光彩的苏格兰人败在英国人手里之前很长时间,高尔夫球就成为国家的娱乐活动。在1513年的战斗中,苏格兰人失掉了他们的国王和他们贵族家庭的繁荣。在第一次进攻中,苏格兰人无法抵挡英国射手,最终被打了回去。在此仅仅50年前,苏格兰的詹姆斯二世国王非常担忧高尔夫球会影响剑术的演练,因此在1457年的苏格兰议会法中他禁止了这项运动。这项法律是第一个提到今天的高尔夫运动的文件。1471年,詹姆斯三世也禁止高尔夫运动。

  Montrose侯爵也痴迷于高尔夫

  每一个证据都表明,苏格兰人并没有把这个禁令当回事,剑术演练每况愈下。后来的禁令也没人理会。这个国家打高尔夫能力的增长和射手能力的下降正好成反比。

  高尔夫运动的起源仍是个谜,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发现无可反驳的证据。一个理论认为,苏格兰东海岸的渔民发明了这项运动,他们在下船回家的路上打球消遣。年轻的渔民在沙坑之间起伏的草地上走着,捡起一根弯曲的木棍,瞄准小圆石一击,有什么比这更自然的呢?如果他向前击石,人的竞争本能会要求他再击一次,看是否能击得更远。如果圆石滚入绵羊抵御寒流的沙坑,他就会从这个沙坑打,他从船打到村子,每次都在同一点结束,可能是靠近当地小旅馆的地方。如果圆石掉进兔子洞,高尔夫运动就最终发明出来了。

  至于最初在苏格兰的什么地方打高尔夫球,有一些推测。苏格兰的许多高尔夫早期证据是在16世纪和17世纪Kirk Session教堂的纪录中发现的。在苏格兰东海岸的许多地方,有教区居民因在"传教时"去打高尔夫球而受到惩罚。1599年,在圣安德鲁,"忏悔柱"启用之前,有异教徒因首次触犯法律而被罚了款。后来,犯人被逐出了教区。

  在16世纪,高尔夫运动在苏格兰东海岸稳定地建立起来,并开始扩展。打这时,高尔夫在苏格兰上流社会赢得了尊重,连苏格兰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同意去继承英王位前,确实也打高尔夫球了。

  苏格兰女王玛莉走向第一开球区

  他的母亲,苏格兰女王玛丽,是个痴迷的球手。女王曾和一个叫 Mary Seton的佣人打高尔夫球。因为她输了而送给这位佣人一条至今仍很名贵的项链。

  在16世纪初期,高尔夫运动开始向内地发展,可能是被苏格兰国王的孙子,詹姆斯四世国王带入内地的。这位苏格兰国王曾试图禁止这项运动。詹姆斯四世即位时也试图禁止高尔夫运动,但是最终他却转向了这项运动。到1501年,他的财政部长给Perth的弓 箭制造商支付了14先令,让他提供高尔夫球杆。从那时后,皇家金库几次为购买高尔夫球付款,甚至还为他打赌付过账。有记载表明,国王曾在球场打赌,结果比赛输了,因此皇家财政部长不得不给一位伯爵支付了14先令。

  正是皇家的影响为高尔夫球运动在全国普及,并最终推向国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早的高尔夫中心都与皇室和两个苏格兰社会有影响的支柱,教育和教会,有联系。圣安德鲁是苏格兰最古老的学术中心和强大的教会所在地。苏格兰的首都爱丁堡是最高法庭所在地,高尔夫由于受到皇家的庇护在首都周围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Dunfermline 和Perth这两个城市也有了高尔夫运动。

  Galloway 的主教曾被委托将这项运动传播到苏格兰的西南部,可能是通过宫廷的渠道。Montrose侯爵也非常痴迷高尔夫,这可能与很早就有球场有关。尽管这项运动已经普及,但是在它形成组织以前又经历了150年。第一个成立正规组织的要求产生于17世纪,当时,一套广泛接受的规则初现雏形。

  有文件记载的最早的俱乐部是"雷斯绅士球手",后来于1744年成为"爱丁堡高尔夫球手荣誉公司"。当时,第一个高尔夫球固定在爱丁堡城市委员会赠送的银球杆上。第一个胜利者,John Rattray,被授予"高尔夫首领"称号。银球杆获胜者将成为下一年的"首领",这一做法成为传统。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由前首领委员会选出的圣安德鲁皇家古代高尔夫俱乐部的首领要亲身参加9月举行的俱乐部秋季奖牌争夺赛开场赛。为了保持优胜者担当当年首领的传统,优胜者是比赛唯一的参赛者,一旦他击出第一杆,他就自动成为优胜者。加农炮的轰鸣标志着奖牌赛的开始,捡回首领击出的球的球僮被授予一枚金币。

  1754年,当时叫圣安德鲁高尔夫球手协会的圣安德鲁皇家古代高尔夫俱乐部买下了银球杆,但是直到1834年威廉姆四世国王才将现在的名字授予给他们。19世纪后半叶,随着许多新球场的建立,苏格兰的高尔夫运动有了重大发展。铁路交通网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1880年前后古塔胶球的出现是高尔夫运动在苏格兰以及更大范围迅速普及的唯一重要因素。

  贵族运动NO.2 网球

  球是一项优美而激烈的运动:网球运动的由来和发展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 潮在美国,现在盛行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

  网球起源和发展

  现代网球运动一般包括室内网球和室外网球两种形式。网球运动最早起源于12至13世纪法国传教士在教堂回廊里用手掌击球的一种游戏。后来成为宫廷里的一种室内消遣娱乐活动。也有人认为,网球运动的起源应追溯到“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英法两国战争)以前在法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名叫海欧·德·巴乌麦的球类游戏。据说这种游戏是两个人进行的,每人各执一个球拍,球场的周围筑有围墙,球撞到墙上后被弹回去,尔后过网。因此,无论从使用的场地和器具上,还是从进行游戏的方法上,它与现代网球运动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它看作是网球运动的原初形态。

  到了14世纪中叶,法国的一位诗人把这种球类游戏介绍到法国宫廷中,作为皇室贵族男女的消遣。当时玩这种游戏,场地是宫廷内的大厅,没有网也没有球拍,球是用布卷成圆形后用绳子绑成的。场地中间架起一条绳子为界,利用两手作球拍,把球从绳上丢来丢去,法语叫作Tennez,英语叫作“Takeit!Play”,意即:“抓住!丢过去”,今天“网球(Tennis)”一语即来源于此。不久,木板的球拍被用来代替两手拍球。16世纪初,这项球类游戏被法国国民发现,出于好奇心开始仿效,很快地传播到各大城市,同时改良了用具。球制造得比较耐用,拍子由木板改为羊皮纸板,拍面面积放大,握把的柄也加长。场地中间的绳子,增加无数短绳子向地面垂下,球从绳子下面经过时,可以明显地发觉。后来被法国国王路易斯下令禁止,并规定这是宫廷中的特权游戏。17世纪初,场地中间不再用绳帘,而改用小方格网子,网比帘的作用更好,拍子改用穿线的网拍,富有弹性而且轻巧方便。在法国宫廷中作这种游戏时,球场旁边放置一只金色容器,每次比赛完毕后,观众将金钱投入盘中,作为胜利者的奖品。这种方法起初的用意很好,后来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赌博。开始时数目尚小,久而久之越赌越大,甚至有人因此倾家荡产,于是纠纷迭起,法国国王遂下令禁止再作此种游戏,这就是18世纪初期网球衰败的主要原因。

  大约在1358年~1360年间,这种球类游戏从法国传到了英国。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对此特别感兴趣,下令在宫内建造一处室内球场。从此,网球开始在英国流行,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一种娱乐活动,所以有“贵族运动”之雅称。这期间流行的主要是室内网球。直到1793年9 月29日,在英国的一份《体育运动》杂志上,才有了“场地网球”的叫法。

  现代网球运动的历史一般是从1873年开始的。那年,英国人沃尔特·克洛普顿·温菲尔德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夏天在草坪上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并取名“草地网球”。同年还出版了一本以《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对这种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所以温菲尔德被称为“近代网球的创始人”。此后网球便成为一项室内、户外都能进行的体育项目。同时在英国各地建立网球运动俱乐部。1875年又建立了全英网球运动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建造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网球场地,并于1877年举办了全英草地网球男子单打锦标赛,即后来闻名于世的温布尔登网球赛。网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和比赛活动的日益频繁,没有统一的规则当然是不行的。于是在1876年,由一些地区的著名网球运动俱乐部派出代表,一起开会研究和讨论制定一个全英统一的网球规则。经过多次协商,各方代表终于对网球运动的场地、设备、打法和比赛等方面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规则。大约在1878年以后,英国大多数网球俱乐部都逐渐按照新的打法开展活动,进行训练和比赛。

  1874年,在百慕大度假的美国女士玛丽·奥特布里奇在观看了英国军官的网球比赛后,对这项体育活动颇感兴趣,于是将网球规则、网拍和网球带到纽约。在美国,网球运动最初是在东部各学校中开展的,不久就传到中部、西部,进而在全美得到普及。此时网球运动已经由草地上演变到可以在沙土上、水泥地上、柏油地上举行比赛,于是“网球(Tennis)”的名称就慢慢替代了“草地网球(LawnTennis)”的名称,这是我们今天网球(Tennis)名称的由来。

  因为最原始的网球运动是起源于宫廷之中,所以计分方法就地取材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拿可以拨动的时钟来计分,每得一次分就将时钟转动四分之一,也就是15分 (a quarter,一刻),同理,得两次分就将时钟拨至30分,当然一切都是以他们的方便为基础。这就是15分、30分的由来。

  至于40分,它比较怪异,它不是15的倍数。这是因为在英文中,15分念作"fifteen",为双音节,而30分念作"thirty",也是双音节;但是45分,英文念作"forty-five",变成了三个音节,当时着英国人觉得有点拗口,也不符合"方便"的原则,于是就把它改成同为双音节的40分 (forty)。这就是看来不合逻辑的40分的由来。

  虽然这样的计分方法看来有些奇怪,但还是依循传统沿用至今,毕竟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来自宫廷的计分方法。

  贵族运动NO.3 马球

  马球,史称“击鞠”、“击球”等,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蒙古族民间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流行于内蒙古等地。相传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称“波罗球”,后传入蒙古,相沿至今。球状小如拳,以草原、旷野为场地。游戏者乘马分两队,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击鞠、打?或击?就属于马球运动。也有人认为,马球最早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 (今伊朗),后传入中国。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诗曰:“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说明至少在汉末马球已经存在了。马球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没,主要流行于军 队和宫廷贵族中。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发现的打马球壁画,充分表现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场景。壁画全图高130~240厘米,宽600厘米;画面人物众多、背景宽阔,生动形象;参与击球者二十余人,皆着各色窄袖袍,足登黑靴,头戴幞头,手执偃月形球杖,身骑奔马,做出竞争击球的不同姿态。画面构图疏密有致,动中有静,有强烈的节奏感、运动感。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马球俑、描绘马球活动的铜镜,特别是在长安城唐大明宫含光殿发现记载修建马球场的刻石,证实了当时开展马球运动的盛况。

  马球运动有益于参与者的身心、骑术和技艺的锻炼。据文献记载,唐代的历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参与者,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专门颁诏,令将马球作为军 队训练的课目之一。 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不仅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的《便桥会盟图》(辽陈及之绘制),有一专门描绘唐、辽两国进行马球比赛的场面。画面以唐太宗李世民与突厥可汗颉利,在武德九年 (公元 626年) 于长安城西渭水便桥会盟之事实为背景,画中,数名骑士策马持杖争击一球,场面颇为热烈、壮观。直至宋、辽、金时期,朝廷还将马球运动作为隆重的“军礼”之一,甚至为此制定了详细的仪式与规则。

  贵族运动NO.4 击剑

  击剑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14世纪在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出现了一个令人炫目的骑士阶层,他们以精湛的剑术纵横天下,博得了广泛的美誉。此后各国贵族纷纷效仿,一时间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以致于发展到贵族之间解决纠纷,动辄拔剑相向,一剑定生死。

  1588年到1601年法国决斗成灾,20年里巴黎就有8000 名贵族、绅士在决斗中毙命。一言不和,便以决斗决胜负。“我们去郊外吧”,成为人们最熟悉不过的挑战语言。上流社会巨大的人员伤亡,导致了王室及贵族阶层的警觉与恐惧,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为此发出禁令不许决斗,然而直至1627年甚至将一位公爵处决也仍然未能平息决斗热。为了满足人们的决斗热而又不至于伤人,于是人们设计出一种轻巧、剑身呈四棱状的剑。

  1643年前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当时法国的击剑服装和器具做了统一的规定,并将巴黎资格最老的6名剑术师封为世袭贵族,由此开法国剑术流派之先河,击剑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初具雏形。

  到19世纪后期,击剑成为一项竞技性体育运动,1882年法国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击剑协会,1893年美国业余击剑协会成立。1896年首届奥运会就有击剑项目,并且是惟一允许职业选手参赛的项目。比赛在一个约2米宽、14米长,两端各有2米延伸带的击剑垫上进行,垫上画有中线、开始线、警戒线和端线,剑手只能前进或后退,不能向左右移动。剑手须穿戴覆盖有效部位的金属背心和面罩,当有效部位被刺中时,电动裁判器会自动显示红灯或绿灯,刺中无效部位则亮白灯。

  击剑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穿戴击剑服装和护具,在击剑场上以一手持剑互相刺击,被先击中身体有效部位的一方,为被击中一剑。有多种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并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运用各种战术取胜。

  比赛项目男子有花剑、重剑、佩剑,女子有花剑、重剑。均有个人赛和团体赛。团体赛为每队3人的队际相遇赛。个人赛先采用分组循环赛,然后根据组内成绩指数排位,进行单败淘汰赛。循环组赛为4分钟内先击中5剑者为胜。单败淘汰赛为每局3分钟,击中剑数累计,先击中15剑者获胜,最多打3局,每局之间休息1分钟。团体赛则根据个人赛成绩,直接进行单败淘汰赛。

  贵族运动NO.5 马术

  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公元前680年古代奥运会设有马车比赛。中国的马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兴于周代,盛于唐代。现代马术运动始于欧洲。 1734年美国弗吉尼亚成立查尔列斯顿马术俱乐部,这是世界最早的马术俱乐部。1953年首次举办世界场地障碍马术锦标赛。1966年起举办花样骑术锦标赛。奥运会比赛项目有花样骑术、三日赛和障碍赛。

  贵族运动NO.6 赛车

  一提起沙漠中的璀璨明珠——阿联酋迪拜, 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石油、黄金、美钞以及那让人叹为观止的全球惟一的七星级酒店。除此之外,它还拥有明媚的阳光,金色的沙滩,蔚蓝的大海。现在的迪拜热衷于组织承办各种高档体育赛事:世界级的机动船、赛艇、帆板、冲浪和传统的独桅帆船比赛;世界级前50名选手参加的迪拜网球公开赛;有泰戈·伍兹等著名高球选手加入的迪拜沙漠精英挑战赛。

  到挥金如土的国度里运动,在最奢华的酒店中住宿,除了王公贵族、顶级富豪和社会名流们,还有其他什么人吗?

  贵族运动NO.7 滑雪

  有些地方, 再怎么喧闹,怕麻烦的名人们也会去,因为它的惟一和独特。滑雪圣地就是这样的——美国雪硬,欧洲雪滑,最好的仍在瑞士,因为这里的雪不单软而且滑,还有最好的滑道以及经常可见的世界滑雪冠军。冬季来临,名人们的日程上怎样都会安排去这个老人之国的四季天然滑雪场一次,或许他们之间的问候语会改成:“今年去瑞士滑雪了吗?”

  贵族运动NO.8 冲浪

  这个欧洲的宏伟迷人的城市, 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也有价格最昂贵的酒店、奢侈名牌、豪华赌场,邮轮更是这里奢华生活的坐标。你要习惯于支票簿的严重透支,因为,到处有“一掷千金” 的消费项目。所以,那里才是顶级富豪喜欢去的地方。在摩纳哥的海里冲浪、潜水、游泳,看着海边的美女,品着昂贵的红酒,富豪们觉得生活在人间天堂。

  贵族运动NO.9 潜水

  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基拉戈海滩, 童话里面的海底小屋真实地存在着。它完全没于海中,深潜21英尺便可到达。屋内设施齐备,两间卧室,一间公用厨房,一间餐厅和起居室。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海滩,还可以冲浪、游泳、打沙滩排球,当然潜水是旅居海底小屋的主要娱乐。累了,每个房间都备有电视、录像机和音响;饿了,片刻就有呼之即来的美厨为你烹饪海底的饕餮大餐;而在房间42英寸的玻璃窗外,还有天使鱼、鹦嘴鱼、梭鱼以及其它珍贵的海洋生物悠然游弋。如此新奇又如此舒心,富人们不来这里怎么可能?

  贵族运动NO.10 登山

  这里说的登山,可不是拿着相机,背个小包,爬爬你家门口的小山头。如果要走作为一个专业的登山者,你得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配备,专业技能……这么多“专业”堆积在一起,你是否能明白了?登山,其实是一项奢侈运动!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