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学校廉政文化方面论文)

由网友()分享简介: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旅游活动规律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在大量的经验教训面前,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下...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旅游活动规律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在大量的经验教训面前,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1

  浅谈跨文化旅游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大幅提高,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不仅为享受自然山水去旅游,更为体验凝聚古人智慧,包含丰富历史文化的人文内涵去旅游。在分析研究先辈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旅游的发展背景及意义,并能对跨文化旅游开发经营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随着生活、交通、高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民间旅游业迅速兴旺起来,旅游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人类文明标志。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外在表现为人的空间流动,而其实质却体现着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一、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自古有之,古罗马人早就开始了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化旅游的外出旅行,主要是访问历史遗迹和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参加节事活动等。孔子周游列国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和政治旅游的先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几乎都有自己的旅游思想和旅游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 “穷诸名山,泛沧海”的人性思潮渐兴。隋唐是中国旅游发展的鼎盛期,继承、发展和升华了旅游文化。“贵游戚属及下俪工贾,无不夜游”(《大唐新语》)。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成熟期,审美能力普遍体高,旅游艺术化思想日臻成熟。近代中国饱受挫折,旅游在民间较为低迷。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旅游重新焕发了生机,正在迎头赶上国际化的步伐。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被看作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种类,而且旅游者大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家境富裕的一小部分人。直到90年代,人们才对文化旅游的实质加以确认:它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拥有大众市场的活动(Mckercher & Cros, 2006)。对于文化旅游的内涵定义,许多学者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定义。

  Smith (1997)把文化旅游定义为一种具体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是指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残余。Bob Mckercher 和 Hilary du Cros (2006)介绍了文化旅游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基本方面,采用了旅游市场营销和文化遗产管理的双重视角,全面阐述了旅游和文化遗产管理在相互合作中实现具有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国内最早提到“文化旅游”的是魏小安(1987),他提出了旅游与经济和文化密不可分的观点: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李学江(2004)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以游为核心,旅行为手段,游乐是目的的旅游,旅游者在景区逗留时间较长。朱桃杏和陆林(2005)对近年来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重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指出未来文化旅游研究的重点可能集中在文化旅游地保护与开发、居民参与和政府定位等方面。王明星(2008)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了解释,并从旅游、行游和神游三个层面对文化旅游进行了剖析,认为只有留下一定的“文化记忆和凝视”,才能超越生死。任冠文(2009)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

  但随着巨大的人流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到相对集中的空间里观光旅游,接待地的环境和社会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有的已经超出了其承受能力,因而引起了诸如传统文化的衰退,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日渐引起了社会和研究者的关注。Theuns曾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观点,Fenton 和Pearce主张进行多层面研究,有的学者还研究了旅游现象现场调查的方法,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问题等。对旅游的研究已从以前的单一学科的研究发展到现在的百家争鸣的多学科研究的时代。

  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探讨,都体现了旅游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附加值、可持续发展能力、品位与内涵;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使文化发扬光大。在文化旅游中,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素质的提高。跨文化的旅游还可以使不同文化的人,不同国家的人能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态度进行交流。因此,笔者在分析总结前辈的观点之后认为,文化旅游泛指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探寻文化名人遗踪,参加和感受目的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从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旅游。

  二、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西方对文化旅游的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大多是商贾、朝圣、游学等。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西方国家的旅游业经历了一段快速平稳的发展期,跨国旅游者迅速增多,出现了“旅游经济乘数效应”,直接带动交通、通讯、餐饮、商业、饭店、娱乐等多个产业的发展,使旅游地及周边土地升值,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在2010年3月海南三亚举行的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提出,旅游是一种文化迁徙,人到他乡出行、游览,实际也是人与人跨文化交往的过程。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市代理副市长科克・考尔德威尔认为,夏威夷在旅游开发中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对本土文化的保留、保护,这是吸引旅游者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应该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这将是最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美国斯坦福大学已把文化旅游的研究列入《应用人类学与发展研究》课程的旅游专题研究内容。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流行的旅游模式。

  (二)国内背景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比其他大多数旅游目的地国家晚大约20年,但是其发展速度之迅猛是无可比拟的,现在也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我国也开始重视提升相关行业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发展文化旅游。当前中国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旅游市场,入境和出境旅游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扩大到139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同时超越70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这不仅直接推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在世界旅游业中的排名不断上升,但是从旅游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与传统的世界旅游强国仍有不少差距。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旅游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积极融入到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才能真正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我们还应高度重视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合作,将国际合作作为我国实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战略中的重要措施,努力寻求和确立中国旅游业的世界地位,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良好关系,从其他国家与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中借鉴,不断改进自身水平,促进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旅游的功能

  (一) 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文化旅游可以使人们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习惯风俗,开阔人们的视野,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历代著名的游记著作记录了作者旅途的见闻,成为了解异文化的窗口。例如,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的《苏莱曼东游记》、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国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两种》等都记录了异地风俗文化,使人们在遇到异地文化时能以包容的态度处之。现代的旅游宣传手段更是丰富多彩,使目的地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到客源地。同时,客源地的文化随着旅游者传到目的地。文化观念的不同会使中西方对同一件事情做出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诸如开放、友好、直率、自信、直言不讳,以及随意、诚实这些在美国文化的人际关系中被崇尚的品质,在亚洲社会中却得不到推崇,他们会认为美国人张扬、缺乏优雅、没有规矩、不明智(Reisinger, Y &Turner, L. W. , 2004)。通过了解体验异地文化,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包容异地文化,同时还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宣传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旅游过程中两种文化碰撞时能够避免冲突,达到融合。

  (二)保持文化传承

  通过文化旅游,人们可以了解体会目的地文化,使目的地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认知,这样使得人类文化能够得以传承。文化旅游包含了各种人类文化信息,本身就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为更多人了解才能使文化发扬光大。保持文化传承的方式很多,其中游记的作用尤为突出。在近代与现代的文化转型中,游记甚至担当起了文化守护与启蒙的使命(邹本涛,谢春山)。中国文化发展态势虽不如西方国家那样迅猛,但我国正在奋起直追,大力弘扬中国文化。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就是宣扬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跨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加快景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还能增加外汇收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维护改善景区的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使景区得到良性循环发展。文化旅游由于文化的介入使旅游内涵更丰富,消费档次提高,旅游消费量增加。随之出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配套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以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等,从而扩大旅游业产品的生产,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

  (四)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走出去,去感受不同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新气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现代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提高自我涵养的一种新方式。特别是景区相关的历史背景、美丽传说、文人佳作等会给旅游者带来心灵上的涤荡,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见多识广,才能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才能汲取他方精华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道德层次,增加审美修养。

  四、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打造

  第一,深挖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利用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环。文化是旅游之魂,赋予了文化的旅游品牌就带上了灵性,能够深入旅游者的内心,并通过旅游这一重要载体不断发扬传承。

  第二,培养文化旅游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国际旅游服务人才,实施人才兴旅战略。文化性竞争是高层次的竞争,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应加强对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管理人才等。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了解旅游的跨文化差异,缓解文化休克带来的不适。知彼知己才能减少交际失误。同一种行为,在某一种文化里被认为是恰当的,在另一种文化里则可能是不恰当的,甚至是粗鲁的。所以旅行者必须提前了解并尽快适应目的地的价值观、行为规则及风俗习惯。旅行社也要做足功课,加大宣传力度,推行能够成功体验特定文化的营销策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第四,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交通状况,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随着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道路拥堵情况不可小觑。大力发展交通的同时,提高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如停车场,指示牌,周边生态环境等,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对老年人及特殊人群予以门票减免,让游客能够释然其中。

  第五,借鉴他国旅游营销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文化旅游的国际化水准。澳大利亚曾在20世纪80年代派人到世界各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韩国的国家机关文化观光部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狠抓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利用韩剧形成“韩流”的机会促销的做法,有借鉴意义(邹统钎,2008)。加大公众对跨文化旅游的认知力度,提高国际旅游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跨文化旅游成功营销的基础。

  结束语

  文化旅游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它需要把各种文化资源与旅游者的自身文化素养完美融合才能焕发出生机。我们应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文化理念和营销策略,使跨文化旅游逐渐走出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Bob Mckercher & Hiary du Cros.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 朱路平,译.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

  [2] Yvette Reisinger, Lindsay W.Turner. 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 朱路平,译.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8.

  [3] 刘秀峰. 中国旅游文化[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

  [4] 王文祥. 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J]. 学术交流,2010.11.

  [5] 魏小安. 旅游发展与管理[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6] 章小平. 智慧、可持续发展景区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

  [7] 邹统钎. 中外旅游目的地比较研究[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11.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2

  浅谈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

  紫鹊界梯田是我国古代的三大梯田之一,承载着我国南方历史上古老的稻作文化和苗瑶渔猎文化,因此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由于经济的改革,紫鹊界梯田地域也出现了“空村化”现象,人口的向外流动,无疑会造成紫鹊界梯田的传统稻作文化和苗瑶渔猎文化的流失。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思考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问题,可以有效实现我国文化遗产的良好保护。

  一、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探究

  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紫鹊界梯田位于我国的湖南省,处于资江水域中游地区,降水量也相对较为充足。紫鹊界梯田坐落于水车镇之中,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作物和林业作物。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兴起,紫鹊界梯田居民也充分的利用了当地的地理优势,获得了较高的旅游经济收入。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梯田的优美的自然风光景色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都使得紫鹊界梯田具有巨大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能。因此紫鹊界梯田具有纯正的、不可忽视的耕田耕种文化。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农业旅游文化

  遗产保护的影响探究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直接决定了紫鹊界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行为。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影响探究,可以将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分为以下的几种类别。

  (一)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认知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

  紫鹊界梯田居民中,通过家庭旅馆或者是家庭餐厅获取经济收益的人群比例相对较高,因此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使得其关注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因此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高。但是有部分的年轻人由于主要的经济收入是依靠去其它地域阶段性的打工获得,与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的开展的联系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当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低,甚至存在着一定的破坏行为,因此当地和旅游发展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都应当给予这一问题以足够的重视。

  (二)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热爱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

  在紫鹊界梯田居民中,居民对于紫鹊界梯田的感情深度是随着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成度的增强而递增的。由于年级较大的人对于家乡的地方依恋程度明显会高于年轻人,因此这意味着紫鹊界梯田居民中年纪较高的人具有较为强烈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紫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人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则相对较差。

  由于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人是将来进行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因此当地应当加大对于年轻人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性的教育和宣传,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群体的地方依恋程度,进而加强其对于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情感和热爱程度,促使当地的年轻人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进程中。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良好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为紫鹊界梯田居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促使我国的文化保护工作更加顺利、稳定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的影响

  虽然紫鹊界梯田居民具有较强的地方依恋,但是由于当地的居民的能力有限,农业旅游的工作的开展缺乏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因此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也相对较低。根据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的资金匮乏和技术支持欠缺的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加强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资金投资,进而有效实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进而促使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力。

  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从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认知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热爱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可知,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是加强紫鹊界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通过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可知,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直接决定了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程度。开展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保护当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3

  谈旅游文化翻译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文化需要传播,优秀的文化会让人争相传诵,以致流芳传世,旅游文化亦如此。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旅游文化的传播涉及到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

  关键词:旅游,旅游文化,文化传播,翻译

  文化需要传播,优秀的文化会让人争相传诵,以致流芳传世,旅游文化亦如此。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旅游文化的传播涉及到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旅游文化的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应顺应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从单纯语言形式的对比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对比的高度,揭示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和蕴含的深层含义,真正使翻译活动成为跨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打响自己的品牌、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的概念。。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属于专业翻译,即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属“呼唤型”文体,主要有传递信息、诱导行动的功能。旅游翻译涉及旅游相关的资料与所有文本,包括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旅游标语等内容,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地理、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甚至生物学、动植物学、生态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需要译者除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最起码也应对上述学科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而旅游文化翻译是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翻译质量对于宣传中国、树立中国的对外形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国际旅游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旅游文化翻译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现状不容乐观,国内旅游翻译良莠不齐,问题颇多,存在拼写遗漏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用词不当、语言累赘、文化误解等错误。此外还存在简单对应,生硬对译,信息传递不够准确、不够完整;望文生义,内涵把握不准确,导致信息传达错误;用词错误、不规范或语句错误;过多的拼音音译替代翻译法让人难以理解;粗制滥造,影响旅游地形象。由于上述旅游翻译问题,使得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完整、甚至错误,破坏游客的兴致甚至导致心理反感,游客无法准确了解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产品内容、产品特色、历史和现状,这就可能会导致游客的认知错误,从而降低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品位,损害其形象,降低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为此,旅游文化翻译要考虑交际意图和读者的认知,也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三、旅游文化特色与翻译原则。

  旅游翻译作为实用文翻译的一大类别,其目的是为外国读者或游客服务的,旅游翻译是,其目的除了传播信息外,更要将一国的旅游文化通过翻译传递给另一国读者或听众,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诱发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人文或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其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在翻译时如果没有考虑并妥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旅游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必须站在跨文化的高度,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旅游英语翻译。旅游材料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它包括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心理、法律、道德、风俗及社会成员间的交往习惯等。自然景观大部分又含人文景观,它们往往与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典故传奇等密切相关。这些特点对旅游翻译提出了特殊要求,即译者不必追求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而应该根据中外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差异,力求译文与原文蕴含的意义和功能相应,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笔者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译语应在语言维、文化维、语用维、交际维等与原语保持高度一致。文化作为翻译意义传递的难点,译者应平衡双语的文化,以目标语读者为对象阐释原语,使读者在看译文时能得到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为此,译者不仅要对原文作者负责,还要对译文读者负责,尽可能消除文化误译,填补文化空缺。

  四、旅游文化翻译的策略。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和潜能。然而恰恰是旅游翻译蕴涵的文化因素给旅游文化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旅游翻译是一种文化解码,光有语言的对比和转换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段落等语篇层面上的文化。由于文化差异极可能导致旅游文化交际的障碍。

  旅游文化翻译以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为宗旨,旅游文化翻译特有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意图,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恰当表达原作内容。对于旅游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应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决不可跟着原文亦步亦趋,做到增减有度,进退中绳,娴熟自如地对译文灵活处理,以成功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旅游文化翻译应顺应语言使用的语境,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重视读者与译文,在透彻消化、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化词汇和信息要有很强的文化敏感性,动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本着以文化翻译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弄清楚译文的目的、意图与效果。译者可以发挥译语优势,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全译、摘译、改译、提要增删、解释、增加、类比、删减、释义、改写,也可以是直译、意译,或归化、异化,或是这些翻译手段的综合,因事制宜,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使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以期达到传达旅游文化信息、宣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传递文化,发展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尽可能传递旅游“呼唤功能”的意境美、诙谐美、简约美、形式美等审美效果。

  旅游文化翻译不但要逾越语言的障碍,还要跨越文化的鸿沟。中外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各民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情绚丽多彩,在翻译过程中,让外国游客在欣赏我国名山大川之余,更能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认知和了解,是每一位翻译工作者应为之努力的。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营造一个和谐的、易于沟通的旅游环境,使旅游翻译更好地为宣传中华民族、弘扬中华文化服务。随着中国与各国的交往的增加,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出境旅游等的市场更为广阔,这种跨文化旅游要求旅游业加速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赖余. 健谈旅游资料的英译〔J〕. 中国翻译, 1986,(1):23-25。

  2、陈普. 也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国翻译,1987,(3): 36

  3、冯庆华. 使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陈刚. 跨文化意思-导游词译者必备〔J〕. 中国翻译。2002,(2),38-40

  5、刘慧敏,杨寿康. 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 1996,(5): 10-14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旅游文化的论文”

学校廉政文化方面论文



  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明风气的重任。只有加强学校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和谐育人环境,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学校廉政文化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校廉政文化方面论文篇1

  浅谈廉政文化建设

  【摘要】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精神文明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社会的长远发展考虑,廉政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提出,有其历史继承性和现实需要、时代背景,也是出于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支持。应借鉴优秀的古今中外廉政文化,汲取先进部分,采取加深道德教育、深化制度保障、强化监督机制、注重人员选拔、发展物质基础等方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

  一、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的进步不可避免的同物质文明划上了等号。然而从社会的长远发展考虑,廉政文化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一)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历史继承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廉政文化建设有其历史继承性。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是我们炎黄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大量的清官廉吏,产生过许多廉政理论,颁布过各种奖廉惩贪的律令,也创作过"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廉政佳句流传千古。

  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贯穿古今的廉政文化纽带,廉政文化虽然不同于物质文明能在短期见效,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和维系生活。但是它是存在于人民内心的希望和期盼。海瑞、包公等清官的形象,在众口相传中不断得到完善和认可,正说明自古以来,在百姓心目中始终凝聚着一种清官情结,他们渴望惩恶扬善,希冀勤政为民,歌颂廉洁自律,崇敬扶正祛邪。发展廉政文化建设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中国人民的内心需求。

  (二)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现实需要

  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中,廉政文化建设有其迫切的现实需求。我们不能将廉政文化建设只看成是一种理论的提出,一个概念的划分,而是应该看到,这是对于当代社会必须要落实的实践问题。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当代社会,高中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腐败情况呢,其外界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发展,于物质上的诱惑。光怪陆离的世界产生着致命的吸引力。但是从根本上说,是这些官员的内心抵挡不了诱惑,这就是廉政文化建设要医治的"心病"。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他们不是想着怎么解决,而是想着怎么将难题推出去;在面对利益的时候,他们不是想着怎么忠于人民,而是想着怎么实惠自己;在权力面前,他们不是想着怎么造福百姓,而是想着怎么以权谋私。当社会越发达,他们面对的诱惑就越大,如果没有廉政文化建设这副"心药"医治好贪念的"心病",只能有越来越多的官员丧失立场,贪污腐化,这样的结果不仅仅是官员无所作为,工作停滞不前,严重者,比如收受利益导致的"豆腐渣"工程,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此,我们就要打造一个崇尚廉洁,遵守法制,讲究诚信,注重自律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要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和智力支持。

  (三)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在今时今日的中国,很多人不宜贪官为耻,反以腐败为荣。廉政文化建设不止要在官员中普及,而是应该在全民范围中倡导。举个例子来说,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院内撞到两名女生,司机没有停车,继续行车接宿舍的女友,车祸中的两名女孩儿一死一生。肇事者在返程时候被拦住,该人高呼"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证实,该男子名为李启铭,其父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这就是网络上流传一时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姑且不论这个事件中的李刚本人,为官如何。从李启铭的说话中,我们就能了解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官的看法。那就是"好使"也是"好官"。在很多百姓的心目中,好官还是廉洁自律、为民办事的官,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羡慕的是那些当官的,可以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开豪车住豪宅,可以前呼后拥。若是哪个官做不到这些,大概还会被某些人称为"没出息"。一种文化滋养一种氛围,一种氛围熏陶一种心态。这说明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其是廉政文化的建设,没有做到同步,而是产生了失衡。我们要在全民中普及廉政文化,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让官能做到民本位,把做官为民当成事业理想而非牟利手段;让民能做到耻贪敬廉,而不是笑廉羡贪,从而使整个社会能做到物质和精神互动的和谐。

  (四)中国廉政文化建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支持

  在当代社会,往往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远远大于廉政文化建设,事实上,廉政文化建设才应是反腐倡廉工作的根基,只有抓好廉政文化建设,才能从源头上搞好反腐倡廉工作,才能做到稳固政治根基,防患于未然。很多人认为,反腐败的过程中,依靠法律制度就可以约束和解决了,廉政文化建设是否为多此一举。不可否认,法律制度在制止贪污腐败方面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唯制度化。在没有良好的廉政文化支撑下,有些制度未必可以建立出来,有些制度建立出来了,也未必可以顺利落实下去。举个制度和落实之间的例子,比如闯红灯现象。众所周知,红灯停绿灯行,但是试问每次在交通岗的时候,真正有多少人能保证一直遵守呢,更多的时候是看着车,车少能过就过,不管红灯绿灯,更有甚者,在车辆中来回穿梭。因为制度只是告诉人们红灯停绿灯行是为了安全,并没有在大众的心目中塑造闯红灯是可耻的这一个观念。试想若是路人自己将闯红灯当做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他自然不会去做,或者是他想伸出脚去,结果旁边的人投以厌恶的目光,他自己也会打消念头。怕的是,有一个闯过去的,后来者看见了,觉得没问题,也过去了,而围观者表示无所谓,只留一批犹豫者在后面考虑要不要效仿。国之贪污腐败者就犹如闯红灯的人,围观者即为普通群众,羡慕者即为心有杂念的从政者。所以制度之于腐败不是万能的,绝对不要相信脱离廉政文化建设,依靠制度就能一劳永逸。法律制度制定出来之后要约束人的行为,必须得到人的真正认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发挥文化的作用。这正是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二、先进廉政文化的汲取

  (一)加深道德教育

  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停留在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上,很少还有学校将学生的操行纳入衡量一个学生的范围,更不用说向学生灌输廉洁的思想了。廉政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只是单纯的停留在从政者本身,构不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要注重对国民的道德教育,从时间上看,要从小抓起,从范围上看,要从全民普及。只有从小抓起,才能将廉政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只有从全民普及,才能提升社会对腐败的认知程度,才能将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彻底上消除。

  (二)深化制度保障

  制度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与文化互生互惠。要针对本国的文化特色,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廉政文化制度作为保障,得到国民认可的制度,才能更好的落实和执行,而不至成为空中花园。

  (三)强化监督机制

  我们要学习先进国家,将监督机制强化,尤其是公众的监督,媒体的监督,引起速度的迅捷、范围的广泛,更能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综观古代的监察制度,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中一些优点。比如说,监察机构独立,这种独立是绝对的独立,不能隶属于地方部门,也不能与地方行政部门有过多的非监察范围的行政往来,以排除同级或者是上级其他行政部门官员的干扰和人情牌的疏通。此外,就是学习古代赋予监察人员的权利。在古代,监察人员官职不高,但是权力很大,代天巡狩,如朕亲临, "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只有赋予监察者较大的权力,才能使他们在监察过程中不受到更多的阻碍。

  (四)注重人员选拔

  首先,借鉴古代对于监察官的选拔。监察官员本身被赋予了较大的职权范围,又相对独立,那么就要求监察官本身要有极高的修养和素质,自身正才能纠人误,所以,监察官既要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高素质的文化水平,应该制定一整套的选拔监察机构人员的方法,务求所选的监察机构人员能恪尽职守。其次,借鉴外国对于公职人员的选拔。对于公职人员的培养从小抓起,也要注重从青少年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从道德和能力双方面来衡量,作为公职人员的入职准则,不要一味的追求分数上的高低。

  (五)发展物质基础

  廉政文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目前,总管各国,廉政文化推广的好的国家,其公务员队伍也能得到良好的保证,尤其是新加坡还采取了高薪养廉。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高薪养廉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还有难度,但是仍旧可以从子女就学,医疗保险,退休保障方面对公务员队伍实施保障,减少他们权钱交易的可能性。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积极地吸取古今中外的一切廉政经验,才能使廉政制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初秀英. 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3).

  [2]李静.关于廉政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2011,(4).

  [3]赖林涛. 试论廉政文化的内涵、结构及价值[J]. 广西社会科学,2006,(9).

  [4]胡伟. 腐败的文化透视--理论假说及对中国问题的探析 [J]. 浙江社会科学,2006,(3).

  [5]刘新华. 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初探[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

  学校廉政文化方面论文篇2

  浅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摘 要: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约束、辐射等重要作用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文章从高校廉政文化的内涵、作用以及现实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进而为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找寻新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 廉政文化 现实路径

  一、高校廉政文化解析

  廉政文化是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廉政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生活方式;廉政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建设旨在教育全社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取向,形成崇尚廉洁、贬斥腐恶的社会评价,努力营造清正廉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奋进取、无私奉献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高校廉政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领导为关键、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师生员工对廉政的道德化认知、廉政素养和道德价值取向,是廉洁从政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及其指导影响下形成的廉政制度、工作规范、组织、体制、机制、校园风气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二、廉政文化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作用

  加强纪律教育,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廉政文化活动通过理论研究、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借助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体,能够借助新兴媒体对党政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教育,便捷的掌握相关的廉政知识,形成"廉美腐丑"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校园服务、学习生活中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诚实守信,廉洁奉公,进而在外部条件上保证高等学校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进行和开展。

  (二)约束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是一种合力的作用,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当然也受到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而且廉政文化建设属于一种无形的力量。廉政文化属于绝大数人认可的行为规范,是绝大数人接受的价值观,它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廉政文化这一无形的力量,属于一种软手段,假如一个人的行为违反了大家认可的价值观,廉政文化就会发挥相应的作用,他会受到来自他人的舆论鞭挞和来自自己内心的良心谴责,从而迫使其纠正不当行为,有效地促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

  (三)辐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正从昔日的象牙塔走到社会的中心,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被人们称为"精神的灯塔",大学校园的廉政文化不仅直接对社会产生辐射作用,而且通过源源不断的毕业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要求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真正掌握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在校园内,以廉政建设为主题,开展主题教育,宣传廉政知识和廉政理念,重点学习廉政制度,通过校园文化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与廉洁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廉洁、诚信、守法等观念植根于广大师生的头脑之中,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构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系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具有战略性的远见工程,真正涉及到高校的各个方面,作为学校领导,必须从关系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全校层面上提高认识,做到层层分工、责任明确,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工作安排,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日常工作,狠抓落实。建立由纪委牵头,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进而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并不单单是某些部门或者是领导干部的事情,它是一项全校性的活动,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其中。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内容、形式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使领导干部达到"权力与服务"的统一,教师达到"教育与育人"的统一,学生达到"学习与做人"的统一。

  教师是主角。要以教书育人为重点,侧重于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心。培养教师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严于治学,敬业奉献、恪守学术规范的精神品质,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是主体。要以诚信做人为重点,侧重于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廉洁意识。结合德育工作,开展廉洁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引导大学生诚信待人、诚信处事。

  (三)处理好廉政文化建设与廉政制度建设的关系

  廉政文化与廉政制度相辅相成,没有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制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没有制度的规范,廉政文化也难以得到保障,单纯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觉性进行反腐倡廉工作肯定是乏力的。因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文化建设。

  (四)拓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平台

  首先,创新教育形式。高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此外,还要增加党校培训、教师培训和新任干部培训的反腐倡廉政策宣讲和教育内容,扩大教育宣传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资源,例如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站、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体,及时宣传反腐倡廉建设的形势、进展、成效和经验,大力宣传廉洁从政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并通过开展廉政文化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文艺汇演、书画展、唱廉政歌曲等形式,使广大师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其次,拓展教育渠道。廉政文化建设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如何让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校外资源,将廉政文化进学校与廉政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参观革命博物馆、革命老区、反腐倡廉展览、参观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进而提高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关系到党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常抓不放,要狠抓不放,要常态化、长效化,要当作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完成。在高校建设中,除了抓好教学以外,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建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廉政文化建设[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成言.廉政工程:制度、政策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景少素.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

  [4]吴成九.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陈广奕.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探析[D].山东大学,2010.

  [6]邱生书,曾小兰.浅谈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

 

猜你喜欢:

1.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论文

2.浅谈廉政文化论文

3.廉政文化建设论文

4.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论文4000字


关于竹文化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竹文化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子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不再仅仅是表象的物质载体,更多的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所折射出的象征意义。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竹文化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竹文化毕业论文篇1

  浅析基于竹文化的竹家具创新设计

  【摘 要】针对竹子多,竹家具少的现状,在分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竹文化的系列竹家具。从设计理念、造型和人机等角度分析“竹家具”的基本特点,并对市场前景与产品价值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竹家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一款具有竹韵味的产品。

  【关键词】竹;家具;文化;传统

  0 绪论

  提到文化,人们自然想到文学、艺术、哲学等等,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等诸多因素,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植物资源,非竹莫属[1]。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让我们了解到“居”与“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竹在家居中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农耕时代,我国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竹家具;这个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哲学,也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他们赋予竹之十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奉献、卓尔、善群、性坚、操守、担当[2]。许多营造气氛的场合常常能见到竹子的身影,这是因为竹子对中国人而言颇具特殊意蕴,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东方美学,可见竹文化在中国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我国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世界有1200多种竹子,我国就占了500多种[2]。竹子的环保特性值得一提,竹子进行光合作用时,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的氧气比树木多35%,还能更有效地结合土壤,避免土壤侵蚀。竹子也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3―4年即可成材,完全成长后高度可达35―40米,可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3]。犹如竹子的旺盛生命力,这种材质也蕴含着很大的开发空间。竹材纹理美观自然,触感温和舒适,易于加工,经久耐用,竹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好且密度小,抗拉强度是钢材的3―4倍,抗压强度比混凝土高。

  竹子蕴含的特殊人文价值和环保价值,使得国内外设计师开始关注竹在设计上的应用,掀起一场全新的竹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家居不仅仅以“功能”为唯一目的,外形高雅、设计时尚、坚固耐用等新环境下的新要求,都必须让我们对竹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能顺应竹子的自然特性,结合新的材料工艺,超越对竹的传统定位,在功能上进行改良和拓展,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1 市场调查

  通过查阅竹材料特性、市场应用现状的资料和实地走访,以及对142个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关于竹家具创新设计的以下结论:

  (1)市场上的竹家具种类主要有原竹、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材弯曲胶合家具等,但竹家具的市场总体占有率依旧不高,一般多为与其他材质混合使用,而且竹子多为配角,可见这一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圆竹、竹编、竹集成、重组竹……竹材料加工工艺不断在创新和发展,但是现在一般竹材加工往往效仿木材的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没有很好地利用竹材的特有品质。

  (3)中国古代早就开始使用竹家具,这些原竹家具使用的竹材没有经过任何的现代化的防腐处理,很容易出现虫蛀、开裂甚至腐烂等问题。近几年出现的竹家具,解决了原竹家具的很多问题。但由于对传统竹家具的偏见,新型竹家具的优良特性并没有被消费者认识到。

  2 “竹家具”设计的基本特点

  2.1 设计理念

  竹,因为他的坚韧不拔的品性被古代文人冠以了君子的称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先生如是说。可是由于城市的发展,钢筋水泥土、人造板材等各种冰冷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摆脱这样的情况,我们选取竹子这一材料结合竹子特有的文化设计了这么一套家具。从居无竹到居有竹,我想增加的不只是竹子,更是增加了一些绿色,一些清新,一些自然以及一些文化气息。而且竹子做材,不仅用料便宜,更是绿色环保无毒的。

  2.2 设计造型

  根据竹子的优良的韧性做的弯曲,融入了竹子坚韧不拔这一文化要点,如图2所示。

  竹子相间排列给人一种错落感,使视觉感不再单一。且使用整根原竹,保留了竹子的竹节和它空心这一特点,融入了竹文化中的虚心接受,高风亮节这两个方面,如图3。

  由竹直接劈成片拼合而成保留了竹节,寓意做人要高风亮节,如图4。

  2.3 造型及人机工程分析

  这套竹家具由一个卷书案及一把凳子构成。家具的用材全由原竹切片然后排列成面,再由整根竹子经弯曲后做腿。完完全全的保留了竹子原有的风味。因为竹子具有的良好的韧性,所以使竹子的弯曲工艺不像木头那样繁琐,所以我们在整套家具的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曲线,使整套家具更具曲线美,看上去更加柔和,美丽。

  全套家具的尺寸在设计前我们都查阅了人机工程学上的数据,所以符合人的使用习惯,使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不会说因为更换了材料而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相反,因为在制作时考虑人机这一因素,所以会让使用者更加的舒适。竹子清新的气息,也会让人心旷神怡。使生活品质得到一定的提高。

  2.4 家具与竹文化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是坚韧不拔,凌云,不畏风雪,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有气节,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反应,在我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4]。本套家具保留了竹子的空心、有竹节的特征且通过弯曲突出表现了竹子的坚韧的品性。看到此套家具就可直观的看到竹看到那抹弯曲,从而想起竹子带给我们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以及虚心接受的这种文化。竹家具不仅改变了家具用材方面,更因为结合了竹文化给人一种反思,让我们的心可以不再那么浮躁。

  3 市场场景与产品价值

  3.1 市场场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人们种竹,用竹,画竹,咏竹,竹一直伴随我们,延绵数千年。竹从古至今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竹文化也一直渗透在我们生活中。我国是世界竹子产区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木材能源短缺,而竹是一种速生材,作为家具材料能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从文化上看,竹文化历史悠久,古人使用竹简,文人墨客咏竹作诗,以竹为画。古人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对竹的喜爱,竹更有“心虚节坚,坚韧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称。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文化的力量不可估量,竹文化在竹家具产品中的体现,会使竹家具更具中国的传统特色,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用者使用会更具有精神享受,同时产品的价值也就更大。传承竹文化的竹家具投入到市场会更受欢迎,得到青睐。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

  3.2 产品价值

  从功能上看,产品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作为公共设施符合人们的基本需要,并考虑人机舒适性,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从精神上看,产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吸取了现代的发展精神,传承与发展,用文化感染使用者。

  从环保上看,竹子生长速度快,三到四年可成材,使用竹材利用完可再生,是很环保的材料。

  从经济上看,对于丰富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创造财富。用我们的文化吸引外国,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在国内外都可创造财富。

  4 结语

  文化产业的市场需要开发,发展。产品不仅只是外形与功能,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显得重要。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越来越显得抢眼,主打文化的竹家具是它的灵魂所在,精神内涵所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竹家具可以热销,推动的不仅只是经济,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文化全球化作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锋.竹与中国文化[J].散文,1996(3):20-21.

  [2]本刊编辑部,李科.居有竹[J].中华手工,2010(5):28.

  [3]胡芷嫣,张建华.竹子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J].上海商业,2013(7):44-45.

  [4]王逢瑚,时迪.关于中国竹家具设计的思考:观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有感[J]. 装饰,2012(1).

  <<<下页带来更多的竹文化毕业论文

关于酒文化的论文



  酒文化是指在酒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酒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酒文化的论文篇1

  浅析中西酒文化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酒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明显差异。西方酒文化一般指葡萄酒文化,而中国酒文化则是白酒文化。本文从酒的起源,酒与宗教的关系,酒器的使用,饮酒礼仪以及酒的社会功能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中西方酒文化的区别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酒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

  酒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方面,跟其他方面一样,其形成过程以及在地域上造成的差异,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社会以及历史的不同因素形成了文化的最终不同。只有从各个方面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1.酒的起源

  从酿酒所使用的原料方面来说,在中国早期的文化起源地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并且农作物发展较为先进,人们便用粮食酿造就有中国特色的黄酒以及白酒。而在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巴尔干半岛古希腊地区,境内多山,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反而很适合葡萄的生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就成为西方酒文化的代表。对于酒神崇拜,从神话传说方面来说,西方的葡萄酒最早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据说他是最早种植葡萄并且酿造葡萄酒的。而在中国,中国历史上没有明确的酒神,而又普遍地将仪狄或是杜康认为是中国的酒祖。

  2.宗教与酒文化的关系

  从宗教方面来讲,____是西方的主流宗教,在圣经中多次提到葡萄酒。耶稣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并且让人们记住自己是为人类赎罪而死的。因此基督____萄酒视为圣血,而且葡萄的种植以及葡萄酒的酿造被教会人员视为工作,在这种背景情况下,人们对于葡萄酒是一种敬仰与喜爱的心情。在中国佛教的影响较为广泛,而佛教的教义是反对饮酒的,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在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人们很多听信佛的教戒,尽可能的控制饮酒。加之中国的白酒多是粮食酒,因此人们对于饮酒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

  3.酒器的使用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对酒器的重视都是略见一斑的:酒器制造所用的材质,最终的形状以及做工的精美都有不同的讲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依据材质,使用者和时代等因素的不同,酒器的名称很多,比如有尊、壶、爵、角、觥、杯、卮、彝、卣、?、瓿等,不胜枚举。中国酒器的繁多,不仅是因为时代变迁从而生产力所带来的材质改革,更是因为在封建等级社会的中国,酒器的使用更是印上了等级制度的烙印,不同的酒器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西方国家的酒器也有很多种,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方国家的酒器基本上以透明的玻璃杯为主而又形状各异。透明的高脚杯是西方饮酒时所使用酒器的典型代表,但是根据各种不同的酒所适用的不同的酒杯,这种高脚杯的形状又有很大差别,如郁金香型的细高型的香槟杯,矮脚的梨形的白兰地酒杯等等。西方人对酒器的讲究毫不逊于中国。但是中国的酒器更多的反映使用者的身份,西方的酒器则更多的是为了衬托酒本身的艺术性。

  4.喝酒的礼仪

  中西方在酒文化中都存在饮酒的礼仪,但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酒文化中更善于劝酒。同是饮酒的场面,必定中国人一起饮酒的场面更为热闹。劝酒是敬酒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人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封建社会中等级分明,很多人一同饮酒时,卑者、少者须向尊者、长者敬酒。一顿饭下来,敬酒的次数是不好计算的。单是敬酒,在敬酒词,敬酒姿势,自己饮多少别人饮多少,敬别人,被敬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学问。在西方国家,民主与自我意识占主导,在饮酒方面也有体现。首先,因为各种高脚杯形状的不同,手持酒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正确的姿势也是礼仪的一个方面。在西方餐桌上,饮酒的人也会彼此举杯,但是一次喝多少,完全是个人意愿。在一次正式的西餐中,敬酒(toast propose)的次数也一般一次,这一次一般也是面向所有在座宾客,祝酒词是必不可少的。

  5.酒的社会功能

  而西方人把葡萄酒看为艺术品:把葡萄酒的酿造看成制造艺术品;把饮酒也看成一种欣赏与品味艺术的行为,饮酒的兴致就在酒本身,因此可以常常看见西方人在不就餐的情况下而仅仅品味葡萄酒的场景。中国人把酒当做交流或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常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饮酒的兴致不在酒本身,而在乎与谁饮酒以及以什么样的心情饮酒,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饮酒是离不开饭桌的。中国人就餐时相比较而言更讲究的是菜肴,酒则从始到终都是一种酒。但是在西餐中,他们吃一道菜换一种酒, 一般吃沙拉和冷拼小吃时喝干白葡萄酒,吃头道序菜时喝干白、干红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白葡萄酒,吃肉禽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红葡萄酒,吃甜食时喝甜食酒或香槟酒。正式的宴会要上三五道莱,而每一道菜对应一种葡萄酒。除此之外饭前还有开胃酒,餐后还有鸡尾酒或威士忌、白兰地一类的蒸馏酒。这样一顿餐下来总得需要五六种酒。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而各个方面的差异又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探索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助于对酒文化更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且促进中西交流。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爱德华.红葡萄酒鉴赏手册[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2]侯淑琴.形象礼仪[M].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3]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A].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

  酒文化的论文篇2

  浅谈水族酒文化

  水族自称“虽”,汉语译称“水”,是全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古骆越人的后裔,ol(r}s})有着古老的文字《水书》、历法《水历》。水族现有人口40余万,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剑河等县,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最为集中。(zlcr}3)水族人民喜食糯米,除一部分做成糯米饭,大多都是用来酿制糯米酒。水族的酒味美甘醇,特别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九吁地区的九吁酒,更是远近驰名。在水族地区,不论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是各种各样的独特风俗中,酒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生历程中,水族已经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人另一阶段。酒伴随着水族人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贯穿了水族的历史进程。

  一、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饮酒习俗

  (一)酒与水族端节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端节“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水族端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rsquo;,。f3J(r}s}0)为方便互相走访,水族地区是分期分批轮流过端节。水族端节中,酒是不可或缺的。

  端节当天凌晨五点左右,水族村民就开始煮韭菜包鱼和糯米饭,煮熟后端到祖宗灵位前的酒桌上祭祖。

  酒桌的四面都要摆满酒杯,酒杯比来贺新年的人数只能多不许少,意为讨个好兆头。天亮后,整个族人就挨家挨户去贺新年,水语叫“幼端”。每到一家,大伙按辈分依序在酒桌前围成圆圈,每人都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或酒碗举到右边族人的嘴旁,大家同时喊一声“秀”,便从主人家开始喝,而且喝酒的人必须干杯,然后在大家“秀”的喊声中把自己酒杯的酒倾入下一个人嘴里。这就是水族的“转转酒”。

  有些少数民族也有喝“转转酒”的习俗,一般是一个人只喝一VI就把已喝过的酒杯传递给下一位。水族的“转转酒”则不同,虽然也是以传递的方式饮酒,但是每个人的手上都必须有一杯酒,左侧的人将右手所持的酒杯送到右边的人的嘴边,杯到酒干。水族人挨家挨户喝完贺年酒后才回家接待客人。在水族的端节中,这种“转转酒”不仅仅限于族人内,迎接远方的客人进家门后也会以最能表达心中热情的“转转酒”相待。

  水族端节中喝“转转酒”这种习俗是水族先民们“一人获取、众人共有”这种氏族社会公有分配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增强民族的亲和力;这还与水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抵御 自然 灾害和外族侵略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也是一种追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今天,水族端节中的饮酒习俗已成为一种聚合民族和凝结人心的重要方式。

  (二)酒与水族卯节

  水族“卯节”和“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按传统一向是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水族卯节的日期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是以水历九、十月(即阴历的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中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则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卯节的分批是约定俗成。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第四批卯节,除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鲜、水维、永康等乡的水族人,也在这最后一批卯日过节。

  卯日那天,各村寨的人们都会在村寨门El隆重接待亲朋好友,在村寨门VI都设有“拦门酒”。水族的“拦门酒”由三到五个年轻的姑娘主持,客人一到寨门口,姑娘们立即为远方来的每个贵客敬上一碗“拦门酒”,然后再由青壮年上前把客人迎进家中。水族待客一向有“以酒为尚,以醉为乐,以醉为荣”的观念,所以在卯节中,也会像端节一样,用最热情的“转转酒”待客,总之都要让客人尽兴,醉酒的越多,主人越觉得光彩。

  酒足饭饱后,各村寨的人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卯坡对歌。这一天,不仅过卯节的水族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对歌,就是不过卯节的外寨的男女老幼也会赶来参加盛会。在卯坡的树丛中、草地上、山石旁,青年男女各自寻找自己中意的人对歌,歌词均为即兴演唱,主要内容是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若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这是卯节受到水族青年男女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酒与水族丧葬习俗

  水族是一个非常崇拜祖先的民族,存在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前好酒、喜酒乃至嗜酒如命的亲人去世后,仍要让他一如其生地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畅饮美酒。因此,水族在老人去世后,祭品中酒是必备之物,而且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地区,无论家庭是富或穷,老人在60岁左右就特地亲手酿制一坛酒,然后以土坛密封窖藏,直到老人离世的那一天才由子孙取出让亲人和近邻品尝。

  老人活得越久,酒窖藏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甘醇香冽。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物质享受,还包含着水族人希望延年益寿的文化 心理。

  出殡之日,亲戚朋友来奔丧所携带的物品中,最重要的也是酒。酒的数量多寡不等,依据奔丧人与丧主的亲疏关系而定,多至数十斤,少至一两斤。奔丧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桌上,若酒太多,则倒人一个大缸中,以便取酒招待客人。但亲戚带来的酒不能全都倒完,在酒罐或酒瓶里至少要留一点酒。因为在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的祭悼仪式中,水族人意识上的酒已经具有超现实的幻化功能,奔丧携酒既是出于避邪逐煞的心理,也是对主家的一种祝福,在酒罐里留点酒也是一种祝福,是丧主对亲戚的一种祝福,祝他们年年余酒。可以说,强烈的群体意识是水族的心理特质之一,这一心理特质在丧事活动中表现尤于明显。

  在出殡之日水族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在唱祭歌时给歌手倒酒。这种倒酒方式也很讲究。

  在所有亲戚奔丧结束后,丧主从家中搬出一张四方桌,摆放在选好的宽阔的场地上。酒桌中间摆放爆米糖一斤、白糖两包、豆腐两块、橘子和苹果各一盘。男女歌手各坐一边后,丧主在歌手面前各置五杯酒后,又在桌子边空缺的位置全都摆上酒杯,并倒满酒,以供听众饮酒。待吉辰一到,孝家立即倒酒,倒酒的同时歌手开始唱水族祭歌。倒酒的顺序非常讲究,孝子先倒第一杯酒,之后是孝女及孝主的儿媳妇、孙子,最后轮到血亲的表哥。水族丧事中的这一种习俗也反映一种文化心理,他们很重视孝道,请歌手唱祭歌一方面表明尊重长者,另一方面也是用歌声来寄托心中的哀思。

  三、酒与水族婚姻习俗

  在婚姻中,酒作为许多民族倾心爱好的特殊饮料,体现出重要的媒介功能。作为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的水族,酒更是贯穿婚姻的整个过程。

  (一)提亲酒和定亲酒

  水族青年有恋爱的充分自由,但不论是否自由恋爱,想要结婚的时候,都必须察告父母,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L61(})水族的提亲过程很复杂,就算是双方都已经中意,至少也要去提亲三次。

  第一次提亲时媒人所带礼品是四个红糖,第二次提亲所带的礼品是:四个红糖、五斤酒、五斤肉。前两次提亲都会遭到委婉的拒绝,而媒人一般都会预料到这样的情况,所以还需要精心准备第三次提亲。第三次提亲所带礼品有:全新的一个篮子(内装红糖10斤、糯米五斤、手镯一对、银项圈一个,摆放的顺序是糯米在底层,手镯和银项圈第二层,红糖在最上层)酒(至少10斤)、肉(至少五斤)。 按照水族习俗,第三次提亲议定婚约之后就吃定亲酒,主要是约定吃大酒的日子。吃定亲酒的时候,女方会明确交代男方须准备的礼品: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红糖至少50斤、糯米30斤、酒一坛(100斤)。

  可见,无论是在水族的提亲还是定亲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迎亲中的酒

  按水族婚姻习俗是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就要派迎亲队伍到姑娘家去,而且出门的时间还要请懂得《水历》的水书先生选择吉时。

  迎亲时男方所带聘礼:一坛酒(约100斤)、一头猪(约200斤)、红糖(约80斤)、糯米(约80斤)、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结婚时,男方所带礼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酒,无酒不成礼。

  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家后,新娘家立即杀猪,第一次酒席正式开始,喝酒吃肉都很随意,没有人来劝酒。等到女方把猪杀好,第二次酒席开始了。这是正席,水族婚姻中的正席跟许多民族都不同,双方的男女必须分桌。

  按水族婚姻习俗,酒席至一半的时候,新娘还要到酒桌旁敬酒。新娘首先献给自己的父亲,这叫“感恩酒”。然后媒人会上前来介绍新郎的父亲,聪明的新娘会立即接话:“父亲,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在这里给父亲倒一杯酒。”这叫“认父酒”。男方父亲干杯后,一般都要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在酒杯里,然后才把酒杯递过去,表示大红大喜。新娘倒酒的过程中,凡是男方来的客人都会在喝酒后送红包,但新娘的同村兄弟喝酒后不送红包。

  次日早晨,新娘家用红糖拌糯米稀饭招待客人,然后才开酒席,开席的同时女方把要送的嫁妆全部拿到祖宗的灵位祭祖。女方嫁妆一般有:水族婚礼服装一件、猪腿一只、糯米20斤、布两匹、布鞋至少巧双、棉10床、衣柜一个、马一匹或牛一头。

  到了双方预定的吉时,双方男人齐聚祖宗灵位前祭祖,然后新郎家派代表上前领新娘的嫁妆,代表人一般都是双方的哥哥。在领取嫁妆之前,双方的男人必须在祖宗灵位前履行一系列庄严复杂的程序,并由此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饮酒习俗。

  1.誓婚酒。首先是双方的哥哥上前来代替新娘新郎喝“誓婚酒”,而且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女方哥哥:“你现在把妹娶走,祝愿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要把她当晒米的木板,不要把她当洗脸帕,不要玩耍她。”(水语汉译,下同。)

  男方哥哥:“现在你放心,我接她回去,到我家就如神仙般,一定好好善待她,不会玩耍她。”

  然后媒人递上两杯酒,说:“现在你们俩代替新郎新娘发誓了,说话算数,请喝了这杯&lsquo;誓婚酒&rsquo;。”

  2.甜酒。喝完“誓婚酒”后,新娘家最有威望的寨老上前问新郎的哥哥饮的这杯酒是甜还是苦,这时候若误答为“苦”,婚事就会立即被取消,对方会认为你嫌弃他家女儿,若答“甜”又得喝一杯酒。这是因为说“甜”便是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甜美,所以不少人戏称为“甜酒”。

  3.媒人酒。寨老接着会想方设法给媒人喝上一杯“媒人酒”,口才稍差的媒人喝了一杯又有一杯,所以水族的媒人除了会说还要能喝。

  4.舅爷酒。媒人喝干酒之后,寨老又倒酒,面对众人说:“追本溯源,先有祖后有宗,不忘祖恩。有你舅爷才有这些儿女,请舅爷上前喝一杯。”舅爷上前来接酒杯,一般都要谦虚一番之后才喝。

  祖宗灵位前的复杂程序结束后,在领取新娘嫁妆的过程中,又涌现出各种各样名称的酒,显现出水族酒 文化的浓重色彩。例如在领取衣柜时,衣柜的钥匙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钥匙的人就要喝一杯酒,名为“钥匙酒”;在领取棉被时,捆棉被的绳子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绳子的人也要喝一杯酒,名为“棉绳酒”。

  5.马料酒和汤锅酒。在酒席结束后,众人一起把嫁妆抬出来,男方的人作好抬嫁妆的准备。这时候,新娘家会派一个口才好的人去拴马的地方等候,而男方也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能说会辩的代表前去牵马。马匹旁边会摆上几个四方桌,上面都摆上三个大碗,并倒满酒。男方代表前去牵马的时候,女方代表会以忘记喂马料来为难,并要求男方代表代替马喝下桌上的酒。男方不能拒绝,一旦不愿代替马喝酒就无法把马牵走。这就是“马料酒”。

  喝完“马料酒”后,女方代表又以马想上汤锅行去吃汤锅为由带男方代表到预设的汤锅行饮一碗酒,这碗酒名为“汤锅酒”。

  水族婚事中前去的牵马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牵马走的,其中有许多道酒拦着,最有名的莫过于上述的“马料酒”和“汤锅酒”。当然,能说会辩的人代马喝的酒便少点,口才差的人几碗进肚后就牵不了马了,就会闹笑话。水族喝“接马酒”的过程既幽默又能生动,增添了婚事中的喜气,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使人赏心悦目。

  (三)喜酒与酒歌

  到新郎家后的酒宴,也分有晌午饭和正席。晌午饭也很随意,并不劝酒。傍晚时分正席开始。在新郎家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唱酒歌,主要是女人那一桌的对歌。

  正席开始后,男方的女歌手先唱第一支歌:“我们三家叫我倒酒,我们四家叫我倒茶,我倒酒也是倒给你们,我倒茶也是倒给你们。提起这杯酒,不知姨娘是否接受?姐与妹共庆哈喂哈喂!”(意译)女方歌手对唱:“坐在你身边应该喝两碗,坐在伯母身边应该喝五碗,喝不得双方都不开心。跟妈学酒学不成,不知哪天才学会。到奶奶身边却让我讲,如果我能讲,我们一起笑。坐在桌边,哪个吝啬?大家一起来干杯!”(意译)众人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再接着唱下去。水族婚姻中非常重视唱酒歌,一般都要唱整整一个晚上,而有的地区则连续唱三个晚上,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廷牌乡就有这样的风俗。

  四、结语

  中国 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 历史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已经拥有独特的地位。神州到处酒飘香,饮酒习俗自古蔚然成风。中国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而水族的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转转酒”、“拦门酒”别有风味,丧事中丧主一家大小轮流为唱祭歌的歌手倒酒的习俗让人对水族的孝道赞叹不已,而水族婚姻中花样百出的酒习俗更是让人开怀大笑。由于特定的生存 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 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酒不仅在水族独特的习俗中得以体现,在水族人的Et常生活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接待朋友时,“酒重于肉”,如果客人来到,桌上没有酒,主人就有“不成敬意”之憾,可以说酒无处不在。拜访以酒为礼,迎客以酒为敬,感激以酒为谢,报恩以酒示情。酒在水族人的交往中所显示的不仅是物质赠馈上的多寡,而且可以借以表达人际交往和精神需求。可见水族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与民族风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氛围,很值得我们探究。

 

猜你喜欢:

1.中国酒文化与宴请礼仪论文

2.中日酒文化对比论文

3.红酒文化论文

4.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论文


关于文化论文选题



  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人的存在样式,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化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化论文选题(一)

  1.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2. 英汉商标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3. 浅谈英美姓氏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4. 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的比较

  5.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文化

  6.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

  7. 论“美国梦”对20世纪美国人民的影响

  8. 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迅速崛起的原因

  9. 论美国黑人继续遭受歧视的根源

  10. 宗教对美国社会以及美国人民的影响

  11. 浅析美国犹太人成功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12. 中英问候语的跨文化分析

  13. 体态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应用

  14. 从服饰看中西文化差异

  15. 浅谈中西方的茶文化

  16. 中美友谊异同点与跨文化交际

  17. 中西方文化中礼貌原则之差异及原因分析

  18. 中西交际风格的差异

  19. 浅谈东西方宗教文化之差异

  20. 论英语全球化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

  21. 美国英语的传播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2. 中国英语的特点及其未来

  23.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24. 美国英语的历史及其特点

  文化论文选题(二)

  1. 浅析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及表现形式

  3. 从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4. 中西言语禁忌对比

  5. 中西方禁忌习俗比较

  6. 从跨文化的角度谈汉英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差异

  7. 美国牛仔的成功之路

  8.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与面子

  9.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

  10. 西方节日的变迁及文化内涵

  11.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2. 中美教育制度及教育理念的对比研究

  13. 英汉称谓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14. 麦当劳在中国广告策略的跨文化分析

  15. 麦当劳对中国餐饮文化的影响

  16. 女性语肥皂剧:跨文化探讨女权主义的兴衰

  17. 传统美国圣诞节和中国汉族春节的比较

  文化论文选题(三)

  1. 浅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系

  2. 雅典的兴衰和古希腊的反民主思想

  3. 西方“爱智求真”的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

  4. 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

  5. 西方“怀疑批判”精神与科学理论的创新

  6. 中西方“以人为本”理念对比分析

  7. 西方中世纪文化的功过评说

  8. 西方文化传统与西方后现代思潮

  9. 全球化与西方文明

  10.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11. 关于堂吉诃德的反思与断想

  12. 20世纪西方企业“”文化的渊源

  13. 中古西欧骑士文学的爱情婚姻观

  14. 奥古斯丁的____幸福观辨正

  15. 伊壁鸠鲁学派与老庄学说功过分析

  16.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17.浅谈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在英语谚语中的反映

  18.探究汉英色彩词文化差异的根源

  19.浅论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应用

  20.从颜色词看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忠实与文化转化

 

猜你喜欢:

1.文化方向论文题目

2.2017文化方向论文选题

3.关于文化的政治论文题目

4.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题目

5.英语文化类论文选题


建筑文化的论文2021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和工作区域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是集建筑经济、建筑艺术、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文化和建筑设计风格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筑文化的论文篇1

  浅谈建筑中的文化

  摘要:文章叙述了“建筑文化学”这一创新学科概念的提出与探索历程。讨论了与建筑文化学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对建构“建筑文化学”理论的模式及其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等接纳入了不同的观点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发。

  关键词:建筑;文化;探索历程

  曾听有人提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建筑的材料是石头,而中国古代建筑材料是木头?”这使我联想到确实不同地区的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莫说中西方,就是在中国,各地区的建筑也是形态各异,如云南大理丽江地区的白族建筑是砖墙瓦顶,墙面粉刷成灰白两色,山墙、檐口加彩色装饰;纳西族建筑的典型是木结构、悬山顶,山墙加上小小的腰檐;青海藏族住的“庄巢”,四面住房连接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墙,单坡屋顶坡向院内,雨水全流入自家,既防风又安全。再如北京的四合院,宁波的“台门”,江苏水乡的沿河民居,广东福建的客家“土楼”更是形态各异&hellip;&hellip;每一种甚至每一个建筑背后好像都有一个秘密。由于建筑学博大精深,本人水平更有限,所以在这里只能宏观地比较我眼里中西建筑的不同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首先从建筑材料上看,在西方建筑史上,不管是世纪前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还是以后哥特风格的宫殿教堂,乃至再后来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凡尔赛宫,他们的主要材料都是石材,因此有人称之为“石头的史书”。而中国古代建筑则可称为“木头的史书”,因为从秦始皇的阿房宫直至明清的紫禁城都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架构,而从契丹族的应县木塔到蒙古族的元大都再至满族的沈阳故宫也都是由木材垒积起来的,可见对木材的钟爱不只是汉族的专利而是所有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民族的选择。这种中西的建筑的不同,不仅反映了自然因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的差别。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对石材的推崇也反映出他们求真求智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中强调任是自然的主人,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中国是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出中国人重采集重储存,以及依赖自然的心态,更衍生出宣扬“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理念,中国人将木材作为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木和生命的亲近,体现了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

  从建筑的布局来看,以故宫和凡尔赛宫为例。故宫是以围绕其中轴线建造的数以千计的房间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在其内部又以无数方方正正封闭的层层院落层层展开,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含蓄的思想倾向。宫中的御花园也被模拟的自然山水占据,假山错落、月牙河蜿蜒、亭台高耸,在外部又以院墙封闭,大有把自然山水揽于内的倾向。这是中国人自我封闭幸,内向抑制性的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1756年的凡尔赛宫,却有将室内转向室外的倾向,其主建筑横向展开,没有院墙围绕,而是尽情向外伸展,占地220亩的后花园也与两旁剪裁对称的树木和一个个的水池相容向外一直伸向远方的城市森林。这也是西方人奔放豪爽的外向、进取心态的反映。这一差别也影响到现在中西方人们建造城市的观念。比如西方人在与自然融合方面比中国人做得好得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的伯尔尼,可以说这是镶嵌在自然中的一个纯粹的城市,他们没有破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而是利用自然的空隙在森林中点缀房屋,让河水尽情在城市中心流淌,让自己去适应自然,而不是让自然适应人类。在中国,莫说为适应自然而建造一个城市,如果少破坏点自然,少牺牲点环境也算一种奢求了。

  从建筑的承袭和创新来看,中国显然落后于西方。中国对建筑的形式美和工程技术的把握往往依靠直觉和经验,注重技能的掌握和技巧的运用。一般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递建筑的理论和技艺,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只靠实践和经验。相对而言,西方则从几何分析入手,强调建筑数据的严格与精确。如果拿我们引以为荣的万里长城与古埃及金字塔相比,大多数人往往会觉得长城的巍峨是金字塔远不能比拟的。殊不知,金字塔的建造难度比我们的长城要大多少倍,金字塔是以正方形为基底的,四周的长度与金字塔的斜度几乎是以最坚固的形式是搭配的,除此之外,230万块平均重达2.5吨的石块就算在今天想要堆砌那样的高度也是颇费一番周折的。

  而长城与之相比只是用大量的劳力简单垒积起来的,只是长度令人惊叹,在这里我没有任何对古人的亵渎之意,仍对他们的劳动结晶感到自豪。在建筑式样的选择和建筑理论的总结上,中国古建筑也是模仿大于超越,不求创新和改变。因此我们的建筑形式几乎3000年没有变化,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从雅典卫城上第一批神庙的出现代今天已经2500年了,其间整个欧洲的古代建筑形态加剧演进。从古希腊古典的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技术,从哥特式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从装饰还是空间布局,都在不断变化,这就反映了欧洲人独辟蹊径、敢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不禁为建筑中深刻的文化印记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所惊叹。建筑是一个民族的史书,在其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民族的精髓,清晰地看到民族精神发展的轨迹。虽然我们保存至今带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已不多,正如此我们更应花大力气保护现有建筑文物,并不断在借鉴其它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多建造具有中国气派与文化底蕴,历史精神与民族风貌的建筑,为中华民族和民族的子孙留下值得自豪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柳肃. 把“建筑与文化”的研究推向广泛深入――“建筑与文化”1996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华中建筑, 1997,(01)

  [2]潘玉琨. 当今中国的建筑文化现象[J]华中建筑, 1995,(01) .

  [3]施梁. 建筑文化研究的两个门槛[J]华中建筑, 1997,(03) .

  建筑文化的论文篇2

  浅析中外建筑文化

  摘要: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缤纷绚丽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中国 古代建筑 外国建筑 色彩 文化

  1、中国古代建筑色彩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色彩文化的起源也非常早。

  中国传统建筑在传统建筑色彩的进程很少发生间断,表现出稳定的传承性。但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会带来材料、技术、文化审美的变化,正是这些不同性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绚丽多姿、独树一帜的建筑色彩。

  从原始社会初期到旧石器时代后期,人们的居住形态由穴居发展成为了简单的房屋,建筑色彩以自然的建筑材料的色彩为主,采用了黄土、褐土、红土、木材和干草之类为基准色调。

  夏朝和商朝时期,开始修建宫室、台榭。建筑的形式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已经在木质雕刻的表面施以颜色。

  两汉时期的封建经济比较昌盛,西汉都城长安,修建的大量园林和宫殿,规模宏大,色彩的使用也非常丰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不断地渗入我国,所以这一时期主要的建筑表现在寺庙与石窟。颜色以红土为主调,配以石青、石绿、朱砂、银朱、黑白等,对比鲜明,效果强烈。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古代建筑非常成熟,建筑装饰以及色彩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唐代柱、枋、?上色彩画主要运用青绿色、黄色,还有蓝色。

  宋、辽、金时期,宋朝在建筑色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屋顶部分不再使用橙黄色的琉璃瓦,而是大量采用青绿色的琉璃瓦。

  元、明、清时期在建筑方面继承宋代的建筑传统,在屋顶上还是大量使用琉璃瓦,但是琉璃瓦的颜色十分丰富。墙面用红色抹灰,还采用了琉璃砖。这样从整体来看建筑的外部色彩就回显得对比鲜明,效果强烈。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规模、形式、色彩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限定,一般而言,皇家使用的色彩,对老百姓而言就是禁忌的颜色。如,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建筑,故宫的色彩富丽堂皇,而民间的四合院却是以灰色为主。这样的限定虽然不能让民间的色彩尽情发挥,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却控制了大环境色彩的整体协调。而且由于建筑材料多数为就地取材,所以色彩地域性特点非常明显。

  2、 国外建筑色彩现况

  色彩的延续性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埃及时期天然材料和涂料色彩的使用是源于一种自发的状态。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材料和涂料的种类日益丰富,在材料、技术的标准化进程的影响下,地方特色的材料渐渐退出建筑市场,同时新结构与新建筑形式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原有的城市色彩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产生“色彩污染”的问题。

  1800-1850 年间,意大利都灵市政府在当地建筑师协会的建议下,委托该组织负责对全程色彩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在当年规划都灵城色彩的规划过程中,不仅注意了城市建筑与街道、广场的色彩风格统一,主要街道和广场的颜色设计也极为细致、丰富。在都灵的旧城复建中,以色彩作为规划手段的做法给人们以启发,成为城市色彩规划的开端。

  1961 年,欧洲兴起了清洁建筑运动。这项运动开始于巴黎,由法国文化部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发起,对城市建筑的外墙面进行清洁,把它们恢复到石材表面的自然外貌。

  20世纪 70 年代,“国际色彩顾问协会”IACC主席法兰克?马汉克先生在他的《色彩,环境和人的反应》一书中提出“色彩体验金字塔”的概念,强调“看见”色彩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体验过程,即对色彩刺激的生理反应&rarr;潜在无意识&rarr;有意识的象征和联想&rarr;文化影响和独特风格&rarr;时尚、潮流和风格的影响&rarr;个人体验,从这个由初级到高级的金字塔系列我们可清晰地把握影响人们色彩心理的脉络,即经过生理反应到心理反应,再到文化影响。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张,也出现了城市色彩“乱”“俗”,随心所欲的现象。1970~1972 年期间,日本色彩规划中心针对城市环境的总体景观色彩加以研究,同时为日本的城市管理部门制定了“城市色彩实施法令”。

  这些例证表明:国外发达国家己把城市建筑色彩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并把这种可持续性发展方式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导入先进色彩理念,消除城市发展中带来的色彩污染和色彩趋同现象。

  3、 中外建筑的区别

  首先,从建筑用料上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建筑多选用木料材质来修葺宫殿,木料的优点是可塑性比较高,但是缺点是易燃易腐蚀不宜长久的使用,所以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屈指可数。而西方建筑用料多用石材,所以能够更好的历经风雨,至今仍有很多上千年的宫殿保存的很完整。

  其次,从体量造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选用木料,木结构为梁架组合,能够很好的运用曲线折角等造型形体,如飞檐。而西方古建筑由于用料的限制在建筑造型上多用基础几何形体构成。

  在色彩上,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的色彩往往跟统治者的喜好有着很直接的关联。以明清时期为例,为了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筑色彩绚丽多姿、金碧辉煌,而民间则以灰色为主,以此来凸显皇家的尊贵。而西方古建筑,用料多为石材,所以很多时候是以石料本身的色彩为主色调只是为了打破这种单调,而采用以几何线条作为装饰和点缀。

  4、外国建筑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与启示

  西方列强来入侵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意识,在这时期,对我国的建筑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近现代建筑从技术、思想等多个方面模仿和借鉴同时又结合自身的文化特征,从而掀起了我国近现代建筑的篇章。

  回顾西方建筑思潮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思考和启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文化融合趋势的推动下,中外建筑必然会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但是建筑的现代化不但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一些落后的建筑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妨碍着建筑的现代化。但建筑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西化”并不会必然地导致“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消失,相反,世界建筑的潮流越来越强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展“民族性”和“地方性”,未来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所以在求同存异的环境下,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的精髓都会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和传播。所以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创新,中国建筑需要创新来改变当代建筑艺术的颓势,只有创新才能使我国建筑更富有生命力。

  参考资料:

  [1]张为诚,沐小虎 主编,建筑色彩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陈飞虎 主编, 建筑色彩学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美] 哈罗德?林顿(HaroldLinton) 著 谢洁,张根林 译,建筑色彩:建筑室内和城市空间的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顾馥保 主编,中国现代建筑100年.中国计划出版社.

  [5]潘谷西,编著,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美] 伯格多尔,著,周正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猜你喜欢:

1.中国建筑文化研究论文

2.建筑文化论文3000字

3.中国建筑文化论文

4.浅谈建筑企业文化研究论文

5.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