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现代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由网友()分享简介: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



  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加强植物...

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



  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植物资源的保护。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加强和落实植物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植物保护工作稳步进行的保证。

  关键词:植物保护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引言

  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一、植保工作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持续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旨在采取不会耗尽资源损坏环境的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纯收入,满足未来对食品和纤维的要求,保持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可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更加密切相联。当农田水利逐步完善,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完成,优质、高产、良种的广泛推广,新型栽培技术应用逐步普及,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灾害因素就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异常气候是第一位的灾害因素,但它是偶发性和局部性的;而有害生物是具有长期性、适应性、反复性、动态性、变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所造成的灾害正是灾害性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常发因素。因此,合理、有效、综合地进行植物保护,预防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谐共进的关键。

  二、农业污染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农药流失

  农药对治理作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但往往含有各种毒素。农药残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并对多种生物造成危害。我国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用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农药施用有效利用率很低,一般仅20%一30%,因此农药的大部分漂浮在空气中或降落在地面。一小部分则进入土壤、水体、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形成危害。我国在1983年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以后,大量使用毒性大、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农畜产品污染十分普遍,不少烟草、茶叶、鸡蛋、冻鸡、蜂蜜等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被退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随着各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农药用量不得不成倍增加。但这又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中大量天敌的死亡,形成恶性循环。

  (二)农用地膜

  农膜的使用对农业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废膜不能自行分解。滞留于田间既不利于中耕,又会对深层土壤造成污染危害。土壤中废膜多时,由于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妨碍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中水分、空气、营养元素的正常分布与运移,造成作物减产。农膜对土壤质量、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物理方面的;而对农产品质量和天空的污染由自身成分和焚烧产生的物质造成,属化学性质污染,危害相当严重。

  (三)生产残留

  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每年产出秸秆6.5亿多t,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19亿t)。由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村剩余秸秆被随意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未经处理或利用的粪便和冲洗粪水,污染了养殖场周围空气,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一些地方不合理的网箱养殖,排泄物对近海和湖泊的水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危害等等,这些都对我国农业生态安全造成了危险或潜在威胁。

  三、实施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的对策

  (一)广泛宣传,加强培训

  尽管可持续植物保护思想已被多数国家的植保工作者确认,但其理论体系、防治技术和实践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利用电视、广播、 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技术,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提高植保水平,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的提高; 与此同时,切实推行以农民田间培训为主的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有农民参与的应用技术研究,让农民成为防治实践的决策者。

  (二)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列到宪法、环保法及其他有关法规中,将农药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国家应对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重新审核,明文禁用高残留、 污染较为严重的农药,制定限制使用农药的法规或逐步减少的系统计划。任何违反规定、滥用农药的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合理利用经济杠杆,根据农药毒性、用量和作用方法对生态环境 、公众健康和使用农药本身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对农药制造商和经营者征收污染费的标准。根据农药对环境危害程度向农药使用者征税,并将新征得的税收,对生物农药的使用者和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经济补贴。

  (三)重点扶持,奖励创新

  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用政策导向与项目倾斜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快建设国家基础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重点扶持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天敌昆虫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对新产品新技术给予重奖。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对新技术新产品如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以及抗性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

  (四)健全体系,适时监控

  在建立更加科学、客观、真实、全面、功能齐全的,相对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可操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更有效的评价方法,并适时进行监控,使一切植保活动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可持续植物保护或农田有害生物的持续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合理、有效、综合地进行植物保护,预防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谐共进的关键。
 

相关文章推荐 :

1.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2.对我国农业改革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4.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性对策

5.浅谈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究

6.课程学习报告范文3篇

7.科技论文:搞好绿色食品的生产

现代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现代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毕业论文篇一:《农业经济财政支农资金分析》

  1前言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一切产业发展的源头和母体,也是当前保增长、保民生的基础。支农资金的投入是解决“三 农”问题的物质基础,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要实现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农业是基本国情的观念,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更高层次上夯实农业基础,打牢农业根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明确分工负责,落实管理责任

  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拨付和项目管理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各乡镇政府党政“一把手”对本乡镇财政支农项目的可研论证、申报和资金安全运行、使用绩效等负第一责任;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确立、资金安排、项目监管等负第一责任;财政部门负责人对专项资金拨付和财务管理负第一责任。严格实行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财政局和项目主管部门明确职能分工,加强相互监督,审计局依法审计监督财政支农资金,对违规、违纪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给国家和群众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实行专账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以县为单位,财政下拨到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的财政支农资金,都必须建立专账。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和单位预算资金合并使用;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直接划拨到乡、镇政府或借调到县直主管部门使用。对财政扶贫、义务教育、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粮食“三项补贴”等各项财政支农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在国库设立“财政支农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

  3撬动社会资金投入

  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契机,不断改进整合资金的引导和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民间、信贷、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的积极性。利用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三农”,形成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机制。大力推行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支农方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群众借贷发展,吸引金融、信贷资金投入“三农”。

  4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近几年,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造成“三农”资金在分配使用、实施范围等方面条块分割、重复投入,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益。只有以资金整合为突破口,以协调部门管理和减少资金周转环节为重点,对各类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过去支农资金以分散建设为主,农口各部门条条管理,很难“握指成拳”形成合力。以项目整合带动资金整合,将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入到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长期牵动作用的大项目,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5强化财政监督机制,确保支农资金安全运行

  实行财政资金跟踪问效制,专门负责对财政支农项目的预算、项目方案的审批、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竣工后的管理进行监管。把事前控制和事后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对每一项财政支农资金都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同时,要严格拨款制度,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本着“不误农时、不误农事”的原则,严格执行财政内部拨款制度,根据单位用款计划及时拨付支农资金,保证了支农资金的及时到位。

  6建立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应该不断创新财政支农举措,着力构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涵盖农林牧副渔在内的从基地生产、品种研发、农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支持政策体系,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同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与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应该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区级农业财政财务管理综合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项目申报、评审、检查验收和资金拨付程序。开展支农资金专项检查,对财政投资的重大支农项目重点跟进、重点指导、绩效考评,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机制。

  7实行集中支付,提高使用效益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拨付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除项目管理费、前期费等资金可拨付到项目管理部门外,其它用于工程、货物、服务类等资金支出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涉及村级的支农资金由村民委员会根据项目计划和施工进度写出专题报告,报乡、镇长和财经所长审核签字后,分期分批从村级支农账户上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严禁以取现金支票等方式由乡镇、村干部代领专款。继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建立支农项目政府采购机制,所有工程项目资金必须履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手续,否则,县乡财政将停拨或不予拨款。

  农业毕业论文篇二:《低碳时期绿色农业经济革新思路》

  一、河南省概况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群优势发展。河南省在发展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发挥河南省本身具有的农业基础优势,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改变目前河南省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应该注重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将省内的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业基础力量集中在产业园区或试验园区内,形成集群效应,互相弥补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的发展作用,政府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主持与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参与,提高市场中绿色农业的投融资灵活性,通过市场集结的资本大多数要应用于绿色农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利用绿色化技术的开发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建立好以上两种渠道发展绿色农业后,河南省政府还应该提出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从研发、种植、耕作、施肥、采摘、检验、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扩大了绿色农业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绿色农业的经济效应。政府要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做好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举办更多的绿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信息发布、项目推介活动。

  2、加强绿色农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集群化发展优势不明显,社会与市场的双重风险不确定性导致了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下降。为了缓解绿色化农业的发展的风险,加强绿色农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河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经之路,也将成为刺激河南省绿色农业飞速发展的关键。所谓的绿色农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指的是绿色农业的信息产业配套建设,绿色农业发展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的配套建设实现与其他产业的信息对接,实现对国内外信息的实时了解与分析,实现对市场中农业产品需求的第一手信息的掌握,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拓展绿色农业的销售渠道,特别是国际销售渠道。河南省政府应该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出资,提高农业财政预算比例,主导社会资本的投资,鼓励投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主要对策为:第一,开展基层教育,实现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绿色农业不是牺牲环境资源获得经济回报,而是要充分考虑两者均衡关系得到和谐的绿色农业发展。第二,放弃掠夺式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第三,加强河南省的水利设施的维修与更换,改善河道蓄水量,排除淤泥,配套整体的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

  3、建立绿色农业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河南省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薄弱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基层绿色农业科技人员与绿色农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新形势不能相互适应,绿色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应用出现了障碍,体现出了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风险意识不强的弱点,大多数农业技术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项目,对于新型的经济型作物,如水果、蔬菜、林业、渔业、畜牧养殖等新型技术性指导存在不足,缺乏相关经验和理论知识。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过小,不能搭建绿色农业区域化的合作平台,无法拓展新的合作机会,造成了河南省绿色农业基础发展的方向不一致、目的不一致、方式不一致、效果不一致,甚至出现了绿色农业产品的生产不能与市场实现对接,绿色农业产品的生产不适应市场的需要。河南省要大力推动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组织的建设,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做出引导作用,绿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品对乡镇农业技术队伍、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着高要求的定位,要求建立一支绿色科技农业的知识武装队伍,实现绿色农业技术发展的人力资源动力,还要拥有一套适应现代化绿色农业要求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手段,大力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用真实案例和样本产品引导农民生产市场所需要的绿色农业产品,从而打开市场,提高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中的收入比例,可以以示范基地为基础,取得区域性农民的信誉,组建与农民风险共享、利益均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绿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壮大发展。

  农业毕业论文篇三:《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

  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

  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 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 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 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 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

  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 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 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 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 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 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 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 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 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 m 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 经验,筹建高水准的 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 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 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 管理,实现 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 发展农业合作经济 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 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2】叶兴庆.未来中国农业政策走向分析 [EB].


猜你喜欢:

1.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2.农业推广优秀毕业生论文范文

3.农业学毕业论文

4.农业论文免费范文

5.农业技术推广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范文精选



  由于农业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也占有了一定的位置,因此,必须要大力推广农业以提高农业经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推广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推广论文篇一:《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可行性对策,目的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给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农业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团体系统沟通互动,满足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愿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历了基层网络创建阶段、中层推广组织完善阶段、专群结合的推广阶段、农业推广新体系的再创阶段、农业推广的深化改革阶段。现如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1993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引导下逐步走向法制化、现代化,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深化、合理化。

  1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及特点

  1.1.1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践证明,为适应农村生产关系不断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牵头,组织“三农”协作,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有效的结合起来,分工承担农业资源开发、承包、重点项目推广、农业科教兴农。

  1.1.2开辟展示新技术、新信息、新物质的农技推广平台为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速度,健全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很重要。让农民朋友能尽快地了解到有利的政策与法规,以及教育、信贷、运输、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为农民增加了采用新技术的机会,从而使农民以较少的投入换得更多的收益,激发了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追求。

  1.1.3试验、示范、推广是农技推广行之有效的三大步骤科研部门培育出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适应了某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为证实这些新品种在其他环境的适应和表现情况,对其进行适应性试验,成功后树立样板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新技术。为此,我国多采用科技示范户和建立示范田的方式,向农民展示成功的样板,使该项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面积迅速扩大,从而进入第三步推广阶段,实现该项技术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物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技推广工作也就此展开。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互动不够

  农业技术人员向广大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推广人员起着主导作用,大多数农民是科学技术消极的接受者,农民自己并未积极思考和进行生产实践,有部分农民由于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限制,未能达到自愿变革的目的,从而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2.2新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低于农民心里的期望值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求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的新技术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因为投资太大或时间长而带来的农民的负面值升高,因而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

  2.3追求推广速度而脱离实际,造成欲速则不达

  2.3.1推广速度过快推广人员推出的新技术、新方法,农民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就放手,推广人员不能及时分析原因,而是代替农民做决策,农民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对自己是否有利还未考虑清楚,担心造成不良后果,只会导致推广工作的失败。

  2.3.2产品价格变动成为影响农业推广的绊脚石当农业推广的某种产品价格忽高忽低,或开始较高,数量增加时价格会下降,这种技术带来的效益就会损失或减少,使农民望而却步。

  2.3.3成本增加导致农民对某项推广技术产生怀疑因为投资项目的成本增加,而销售价格没有大的提高,农民朋友会对这个现实的利益损失持有抵触情绪。

  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3.1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想把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开来,县级推广人员必须不断接受科技培训,再把最新的科技传授给乡级科技推广人员,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乡级技术人员直接与农民沟通机会较多,能够使科技成果合理地推广和发展。

  3.2注重科技创新的新技术农技人员要把新技术推广给农民,首先科学技术必须符合农民的需求,新技术应用后,要能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科技创新有成效时,就会带动大批农民参与,使新科技成果得到很好的推广。

  3.3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不断收集推广技术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推广的技术产生的效果、作用等进行收集改进和更新。如果是推广的病虫化学防治,则应尽快获取信息,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等。

  农业推广论文篇二:《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及创新》

  摘要:

  现如今,我国农业推广模式不同,在具体推广过程环节中所具备的优势也不同,不过从总体时效性来看,还需要对推广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本文对我国农业推广的服务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农业领域发展,加深农业推广服务的深度与范围,进而促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

  全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的富裕离不开农民的富裕。农民收入提高了,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生活,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当前,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各种新兴产业组织在农技推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作用

  多年来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工作,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通过实施农业的优质工程、种子工程、沃土工程、丰收计划等项目,不断推广应用实用新技术、新成果、优新品种、高效种植模式、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设施种养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基本模式

  2.1建设农业专家院

  对于农业专家院来讲,是我国早年间实行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模式,主要通过当地政府与科研机构、农业类院校进行合作,院校的农业专家进行种植示范、养殖辅导,现场讲解注意事项等,进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专家院的创建全面发挥了科研机构、农业类院校的自身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以及信息优势,有效的加强了农业科研成果的使用及转变,促进了农业科学化、合理化生产。

  2.2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

  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厂家,改变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间接供货发展为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从多方面宣传农资产品,向农民直接提供生产资料。

  2.3科技特派员模式

  是将所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并身怀特长的科技人员直接派到农村基层科技推广工作,在科技与农民之间搭建起一个直接联系的机制与平台,使其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为农民提供服务。

  2.4创建农业科技园

  对于农业科技园来讲,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基于科技生产系统层面上,具有样板功能的展示区,有效发挥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功能,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用与应用推广,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5农户科技园

  农户科技园主要指的是农民通过经营联合、创新土地运营标准及有关部门的政策辅助,完成农业人口同农业技术的对接。这种利用农户联合机制,不仅创建了相应的经营方法,也增加了商品的种类、品质及效益,激发周边民众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3对创新农技推广服务的思考

  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农业进入新的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因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是今后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

  3.1重视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当前农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支持,也需要技术和市场的支持,创新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有助于农业市场的开阔和技术的运用,要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于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推广模式,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创新推广服务模式,发挥集体的智慧,不断完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3.2构建农业合作社

  培育民间农业合作组织能有效集合有限的资金,将小农生产引导到适度规模,从而使农业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农业生产资料得以迅速推广,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低的风险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3.3构建网络平台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要在尽量减少农民会费负担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商务平台实现分工互补,大力发展合作金融,提升服务项目功能,合作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等,担当农业科技推广、营销的主体,维护农民权益。推广机构则发挥统筹管理的优势,搭建中介平台,加强网络教育、技能培训,产业技术传播和开辟农村网络技术市场。

  3.4建立人才交流与培训机制

  加速农业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进程与市场化步伐。透过民间合作组织继续推进参与式推广模式,并集中人力和财力,实施重点项目和实用技术的指导。严格在岗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考核与准入制度,提升并确保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和高学历人才比例。对农业精英在肯定其能力的同时,激发其参与推广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鼓励科技人员分流到基层,鼓励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到民间农业合作组织受聘任职,在短期内充实和提升农业推广队伍和民间农业合作组织的人员素质,为建立新的农业推广模式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景萍.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政策建议[J].消费导刊,2011(09).

  [2]罗雅丽.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与优化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

  [3]张水玲.外源推动与内源驱动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84.

  农业推广论文篇三:《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革新农村这一伟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不断加强推广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对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新时期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供给特点,就怎样才能推动农业技术成果应用和推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应用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国家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相关规定、准则。基于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性特点,农业生产又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受生态因素、气候、土壤等地缘的影响很大,又为新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就现代农业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推广资源的配置,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等进行分析探讨。

  1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科技供给的实际需求和供给与预期差距很大,国家对于农业技术项目的科研资金投入也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归根结底,问题主要是出在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原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点:

  1.1 农业技术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

  对农业技术的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致使实际生产与科研项目脱节,技术研发成果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未达到农业全面发展的需求标准。农业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产业链条,其所需求的农业技术成果应该具备综合性和多层次性。在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为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条件,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科研项目务必打破传统范围这一要求。所以,针对进一步加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应摒弃单纯发展农业技术的思想,应大力发展农业综合配套相关技术,着重加强产业化技术与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开发。在过去我国的科研成果中,其构成体系主要还是以单项技术成果为主,而综合性配套技术成果却少之又少,特别是不能提高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重视程度,以至于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研究机构是两个分离的研制机构,也就使得科研成果的使用与活动的资助产生分离,科研和推广的成本以及效益也产生分离,致使现代农业技术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

  1.2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是农业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许多农业技术科研成果都还只是局限于试验田和实验室里,掩盖了其技术供给效应的特点。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参加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都是县级以上人员,致使基层缺少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才,而且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无法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

  2 现阶段无法满足有效需求的根本原因

  2.1 农民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

  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针对现有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限制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和需求。由于大部分农户所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无法对新技术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支付。在零成本的条件下,以期能获得相应的技术成果,农户只能在可支付范围内选择一项技术成果最好的技术,从而不会对农村技术科研部门带来经济上制约。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会使得新型技术的采用成本增高,使得农户不得不放弃对新型技术的采用。个别农户所需求的技术和其改进信息,在反馈到科研部门后会大大增加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本,限制了其获得的利润。同时,针对个别农户需要的技术成果,其找寻费用也是相当高的,利润的获得也相当有限。再加上大部分农户的单体土地分散,以至于无法采用机械技术和一些综合类型技术。

  2.2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有待提高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差,不能及时有效的吸收和理解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因其表现出的文化程度水平偏低,缺乏经营远见以及科技意识,使得新技术的能力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某些地区的科技文化限制以及信息闭塞等,使得农户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上还有着一定的落后。

  3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案

  3.1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3.2 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完善起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充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扩大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经济服务功能和职业教育体系可有效的开展。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强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以及内容合理科学化,避免走弯路。加强农科推广法制度化建设,执行好新品种保护法、技术市场管理法、专利成果法以及农业技术合同法等。充分调动其广大农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农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符崇梅,李娟,魏野畴,王雅婷.近30年酒泉市农业结构演变探讨及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0(11).

  [2] 郭黎霞.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物流发展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 刘红霞.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探讨[J]. 农业与技术,2007,27(5).


猜你喜欢:

1.农业技术的推广论文

2.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

3.关于农业技术推广论文2000字

4.农业技术的推广论文

5.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农业推广专业课程论文范文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农业的推广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推广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篇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求,也进一步遏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推出全新的农业推广体系以此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成为当前社会的关注热点。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1推广体系的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是我国政府对农业进行大力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体现所在。尤其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格外加强了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并建成了以种植、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化为主推广网络,并形成由上而下的垂直农业推广体系。可以说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经有40多万个村子建立了服务组织,并有10多万个村子组建了专业技术协会与科技示范户。

  2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如若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则如下几点:

  2.1内外部组织管理与任务目标不相符

  我们都知道农业推广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现代的农业技术能够尽快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现今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内外部组织管理上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无法实现实际任务目标且与实际任务目标不相一致,而这也就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难以切实落实,且推广体系与推广人员往往处于被动状况。

  2.2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处于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行政倾向较强,且受到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固有观念的制约,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正是因此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致使真正能够实现的农业创新成果转换率极低,远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

  2.3农业推广人员与农业推广体系不匹配

  现如今许多农业推广人员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无法与农业推广体系的实际要求相匹配。而农业推广体系内部又缺乏对农业推广人员的严格选拔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无法良好的运转。尤其是部分推广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且不熟悉当前的农业市场,因此也无法完成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3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上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良好运转,因此,不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去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则尤为重要。

  3.1明确创新目标,把握发展方向

  只有明确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目标,切实把握发展方向,才能够促使我国农业推广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的壮大农业推广队伍,并且对各级农业机构进行巩固,尤其是可以在农业推广中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手段与服务组织,建立新型的国有、民办相结合的农业推广体系,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3.2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俨然已经成为当今进行农业推广的重要主体,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必须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第一,要强化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第二,要改进农业推广方式与农业推广机制,不断拓宽农业推广部门的职能范围,缩短科研成果的推广路径,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第三,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切实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之上,并且增加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在经费上提供充分保障。

  3.3提高个人素质

  进一步强化农业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促进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农业推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应该与实际生产进行紧密的结合,与市场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提高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形成自己对市场的实际驾驭能力。

  4结语

  通过对农业推广体系现状与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清楚地认识到,农业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不断的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使其满足我国农村的发展需求,满足我国农民对科技的发展需求尤为重要,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并对其加强建设。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篇二:《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前言

  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在实际中,虽然已经推广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就必须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实现农村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且就农业推广体系来说,其快速的发展有助于帮助农村提高经济收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2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也就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所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2.1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系来说,由于采用的是条块共同管理与专业行政区划层设置。因此在进行条块分割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这样也就造成了本位主义严重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科学研究与教育推广上自成一体等弊端。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力量严重不足,虽然队伍庞大,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2.2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中,受到经济体制影响比较严重,且在运行技术上也以从上至下为主。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就成为了考核农业推广机构重要指标之一。且在人事的管理上也是以资历排列为主。在分配的形式上却实行平均主义,评价的体制上也与服务对象相背离,这样也就造成了服务对象不能及时参与到推广评价中去。而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推广机构与人员的职责得不到保证,这样也就使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效果不高[1]。

  2.3推广经费存在问题

  通过与发达国家相对比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中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占据农业总产值的0.8%左右,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技术推广经费则占据在0.4%左右,而我国却只有0.2%左右。也正是因为资金不足,造成了部分农业设施过于老旧。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一些推广机构将有偿服务技术排在首位,却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对服务对象有利。

  2.4推广人员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问题,且在人员的整体素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专业知识无法及时普及,且并不能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其次由于在福利待遇上普遍不高,因此也就出现了留不住人才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3提高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措施

  3.1完善管理体制

  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因此,在实际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落实岗位职责,同时还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也就是说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方向转变,以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招聘的要求。同时还要将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调入到领导岗位,以专业能力强来带动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其次还要做岗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在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外,要与绩效联系在一起,激发人员的积极性[2]。

  3.2扩大资金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高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法律上可以逐渐增加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费用,并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大力鼓励私人的投资,设立出专门的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推广部门的投资。或是可以设置专门的推广基金,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构建出完整的资金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辩证地看待技术推广与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设置出相关的担保资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3.3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

  进行农业推广的关键就是要增大推广团队的建设,为了保证推广体制的健全,就必须要加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在实际中完善考评制度与规范考试制度。选择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加入到农业推广团队中去。同时还要提高推广人员的薪资待遇[3]。

  3.4及时进行技术培训

  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且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就要不断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此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明确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在实际培训中,可以组织农民参加电视讲座或是对农民进行科学宣传,以此来增强农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3.5增强农业市场的建设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市场来说,在市场管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技术开发跟不上农业形式的发展或是有人利用法律漏洞来获取非法利益等。因此必须要严格规范农业市场,建立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农业市场,促进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3.6政府方面要加强扶持力度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来说,大多属于村级,这样在覆盖的区域上与组织的数量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要求政府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4结语

  由上述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却可以通过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必须要做好推广体系的创新工作,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篇三:《浅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摘 要]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机构队伍不稳。部分地方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认识不到位,加之经济条件限制,用于技术推广的专项经费就更少。农技人员交替频繁,往往是兼职其他工作,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不多,真正到一线开展农技推广的人员少之又少。出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二是工作条件较差。除基本待遇外得不到保障外,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尤其缺乏现代化信息设备,无法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无法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不能障碍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三是专业素质不高。从总体上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少,但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近年来乡镇公务员招考工作不限制专业,分到农技推广站的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而且由于经费紧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其知识越发陈旧老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1.2 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不少,但这些成果多不适宜推广应用。当前通常采用“论证立项→研究与应用活动→验收鉴定→自下而上层层报奖”运作机制来肯定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这种机制带来种种弊端:自下而上层层报奖,无形中增加了成果的数量,造成成果数量较多的假象;挤小现有成果进一步推广转化的空间。科技成果必须最终得到生产的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民以取得经济效益为根本取向,对技术要求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增加有效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而现行科技成果以及推广机制偏重于单一技术,对配套集成技术,以及对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重视不够;对节本增效、农产品安全及产后加工等技术的应用服务能力较弱,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错位。加之市场、技术等信息不畅,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效果。

  1.3 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高导致推广难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从宏观上分析,对各式各类农业技术成果的需求巨大、迫切,但从各地推广实践微观看,真正具有采纳应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需求”并不高。一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无形技术方法类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求采用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原理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而现阶段实际是仅有少量科技带头户具备这种能力,多数农民尚不具备。二是创新技术的采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小规模经营和农业比效效益较低及其他负担较多的多重压力下,多数农民由于资金薄弱,仅能采用一些效益显著、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而对一些见效慢或投资大的高新技术,仅有采纳的欲望,但缺乏购买使用能力。

  1.4 农业生产分散使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增加

  我国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进入城镇从业的农户大多数仍倾向于保留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很低。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主权。这种由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小规模农业经营问题,不仅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效益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和转化的成本,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农户各自为政,加之村委会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更是缺乏有效的渠道

  2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发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公益性职能,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政府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逐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增强为农村科技服务的能力,保障各级推广机构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

  2.2 保障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和广大农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各级政府应依法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一是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办工经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可能的财力、物力,加强推广体系的硬、软件建设;二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制度化地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份额,加大对一些公益性的推广工作的实施规模和支持强度;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产业化经营和信息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2.3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首先要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评审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农业动物、植物新品种纳入专利范围,鼓励研究单位研制生产更多实用的科技产品,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局面。对一些研究与开发示范相结合的科技项目和以开发性为主的科技项目,在鉴定评奖过程中可考虑将创新技术和经济效益分离开来,或加大创新部分权重,降低已获效益权重,增加成果的实用性,促使产生更多的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实用技术。其次要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一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二是要广泛采取市场化激励手段,创新推广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2.4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离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为首要目标。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农民技术培训要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结束语

  我们要发展多样化的推广方式与全方位的服务领域,完善农业技术市场,让农民逐渐成为推广活动的主体;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用国际惯例改革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从法律上!体制上!机制上!管理上全方位地改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启杰.中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07-111.

  [2] 范伟杰,张华.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11):2-3.


猜你喜欢:

1.农业推广成功案例

2.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3.浅谈农业推广毕业论文范文

4.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毕业论文

5.养殖技术与推广论文范文

6.农业科技创新专科毕业生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范文



水利工程论文范文

  水利工程是推动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为了实现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需要科学的对施工技术进行控制和管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利工程施工论文,供大家参考。

  水利工程施工论文篇一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问题探讨

  水利工程施工论文摘要

  摘要:无论是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利用,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文章主要从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三个方面来具体进行阐述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施工论文内容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F4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217-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 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 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 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水利工程施工论文文献

  [1] 汪恕诚.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 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J].水利经济,1999,(04).

  [2] 陈树林.做好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工作[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

  [3] 李汝庆,李宗杰,李秋金.浅谈加快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J].水利经济,2000,(03).

  水利工程施工论文篇二

  试论水利工程发展的新模式

  水利工程施工论文内容

  要研究资源水利,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什么是资源水利。所谓资源水利,即是指将水资源、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三者相联系,从而进行综合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而资源水利所强调的是资源的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工程措施也只不过是作为辅助手段来应用。实际上,资源水利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加强水资源管理为手段,注重提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资源的重要性和市场的配置作用,更注重水资源配置和管理上的投入,这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要性

  伴随着21世纪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加强,水资源作为一种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俗话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更是从心理上给人类震撼,告诫人们珍惜水资源,珍惜用水。但是,事实却不尽然,二十世纪以后,地球上人口数量剧增,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而水利工程事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资源的利用幅度加大自不必说,重要的是,伴之而来的严重水资源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海洋水资源占总水量的97.2%,而陆地水尚不足3%,其中河流水仅占0.0001%,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来排名,中国的水资源占全球的第六位。但是按照人均水资源来排名,在世界上排名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另外,一些社会现象、社会动态更是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大批农民工如今涌进了城市,伴之而来城区水资源供给加大,有时甚至不能满足需要,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另外,工业用水未经过处理排入地下水,严重污染了潜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更是加剧了水资源的供用紧张。基于此,我们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保证水资源的供给,水利工作者必须向资源水利侧重,并注重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工业用水,有利于实现水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实际上,人们对于资源水利有所误解,资源水利并不是完全取代了水利工程,而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样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只不过是通过资源水利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做到对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如果要将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工作做到完美,那就必须掌握相关的方法,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等方面,如果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从思想上让人们意识到资源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性。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已经不能够再适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向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改变,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只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然而思想上并未从传统水利的观念上转变过来,将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倾斜则能够弥补在解决自然灾害中的水资源浪费的不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的生态平衡。

  (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完善水利的内容并将资源水利完全运用到目前社会发展建设当中。实际上,传统的水利工程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解决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它主要解决洪涝灾害所酿成的损失,与之相比,资源水利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许多问题,资源水利通过研究社会经济的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工程制定出一个合理而严谨的水利工程方案,在无形中保护了水资源并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资源水利主要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水平来解决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资源水利的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如何处理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道德效益和环境效益,关键就在于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水利基本上涵盖了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资源水利强调水利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工程的考虑不仅要考虑对单项

  工程的可靠性,而且要考虑这项工程在整个流域、整个区域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规模、标准,还要考虑这项工程与大系统水资源状况、 社会 经济 发展的需求关系。资源水利是对工程水利的延伸和发展,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都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历史产物。从工程水利转到资源水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治水 经验的科学 总结,是客观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基于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资源水利,使其更加详细具体。

  (3)对社会各个部门的水利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 管理。在规划工利工程的设计时,要将自然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不仅要考虑单项工程的合理性,也要考虑该项工程在一个地区、一个流域或者在全国的合理性,此外,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也应在考虑的范围内。提高法制政策保障水平,真正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遵循自然规律的经济规律,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促进和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 环境的协调发展出发,制定水利投资、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政策。

  3.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1)加大资源水利的宣传 教育 工作。首先要使资源水里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使资源水利的建设发展更迅速。相关水利部门不仅要对水利工作者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思想教育,使人人都能够认识到资源水利。

  (2)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针对淡水资源稀缺以及人们浪费水资源的现状,科学技术的 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计划基建要统筹安排,改变以往的单纯工程计划,将节约水资源优化调度,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摆在重要的位置,统筹安排;改变以往重主体工程建设,轻配套工程的倾向,并努力做到一次建成生效;加强管理,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现实生产过程中,大部分水利建设工程只注重建设,不注重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损失,所以在建设工程项目时,要切实建立有效地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用水定额和指标评价体系。

  (3)政府要采取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水利技术人员,要使资源水利项目顺利实施,相关的技术人员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挖掘人才,是他们具备完善的水利工程知识,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去,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努力做好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工作,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

有关水利工程施工论文推荐:

1.水利工程论文范文

2.水利工程论文

3.水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4.关于水利水电论文范文

5.有关水利水电论文范文

6.水利水电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7.关于水利水电毕业论文范文

农业经济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农业发展变革正在正逐步引向深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呼之欲出,从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入手,探讨我国农业转型的特点及趋势以及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农业经济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经济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农业经济发展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启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时,就要落实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查处,加强经济管理,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财产是集体成员共有的,任何个人不得私占、挪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村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肆意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对财务管理工作十分懈怠,村务不能做到公开透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财务审计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尽到有效监督和严格查处的职责,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不以为意、肆意乱为。因此,将财务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既能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又能端正领导干部观念,加强廉政建设,还能有效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当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标准和依据,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等给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了大的方向,但仍未有符合地方,属于地方自己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在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缺少规范,也并未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导致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观念淡漠,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大大消减了执行的力度。

  1.1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很多农村都存在的问题。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很多村会计不清楚自己的职权,或者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确,村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由一人兼任;一部分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部分资金,却完全无视会计制度,长期不向会计报账;没有建立资产总账和明细帐,缺失有效监督,很多资产支出去向不明,使得审计时缺少依据,无帐可查;还存在部分收入不入账、多报少支、重复列支,财务不公开透明等等管理弊端,甚至于有的村连正规账簿都没有。

  1.2审计工作不受重视,执行力度不够。外部有效规章制度和执行标准的缺乏和内部观念淡漠等都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工作开展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按农业部规定,农村的财务审计工作由县级以上经管部门负责,实际上却有很多省市的农村经管部门职能不明,县市级农村经管部门职能混乱,导致农村审计工作停留在查明经济状况,出具审计意见上,而不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经济监督和惩治。

  2.人员素质不过关。

  一方面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没有清醒认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恪尽职守,散漫懈怠,流于形式,财务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对农村财务审计没有科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规范记录;审计过程不时掺有复杂的利益关系,程序不不规范,对于审计结果也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一方面缺乏农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很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素质低,在审计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工作粗糙,不能达到审计要求。

  3.审计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

  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审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都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了基础和保障,但在落实审计工作的时候,不免有很多村由于管理弊端和财务乱象等导致财务账目混乱、信息缺失等,为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极大不便,找不到有效核实依据。

  三、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建议

  1.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关国家部门应明确全体村民村级财务审计委托人的主体地位应该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合同审计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规定》等,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具体的财务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细则以及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指导标准等来规范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和领导干部职权,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认识。

  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忽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落后观念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相关各级部门、村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都了解财务审计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到其对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的权力和义务,发挥各自监督、管理、查处、配合的作用,相互协调配合,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3.强化农村财务审计队伍。

  财务审计人员思想认识高、专业素质强,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应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加强政府审计队伍建设,同时赋予村民真正的民主权力,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注重村民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政府审计队伍与村民审计队伍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4.加大村务公开透明度,扩宽村民监督渠道

  作为农村集体经济,本身村民就对其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大财务公开透明度,既保障了村民的权力,也能对村里的财务支出进行更直观有效的监督,促进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杜绝中饱私囊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可以通过开设政府接待日,开设政府信箱、村务公示板等拓宽村民监督渠道。

  5.注重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如上文提到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给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提高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对相关法规政策的掌握也是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效率的必要举措。可由主管当地农村财务审计的部门或村领导干部组织定期培训和相应的专业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规范财务账目,为财务审计人员提供清晰准确的账目信息作为审计依据。

  6.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和财务法规的有效落实,保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通过检查审计对其经济活动展开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促使其加强管理,维护集体经济利益,保障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对不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错误行为要及时纠正,对违法乱纪、这样才能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引起大家重视,为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农村财务审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对于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宏观上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自己本地实际情况的现金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来客招待、财务公开等财务制度,细节上要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落实监督检查和惩治工作,保证财务审计对集体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率,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农业经济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农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据的重要位置无需多言,如果没有农业,人类基本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可以说,农业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前提条件。然而,在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在包括基础设施和农业结构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我国农业持久稳定的发展。

  1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1对于农业投入不够

  由于我国政府对于农业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投入规划,导致许多地方的农业投入不够,基础设施短缺。纵观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设施还是1960年左右建设并投入使用的,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大部分的农业设施已经无法承载巨大的工作量,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抵挡。这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土地政策不完善

  现如今,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土地政策也并不完善。我国的土地政策不完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现如今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土地向外转包十分困难,造成大量的耕地浪费;其次,有许多地方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导致没有一个固定的承包关系作为农业发展的依托;最后,长期的承包关系难以实现,而短期的村承包关系又会对土地造成伤害,影响农业发展。

  1.3农业结构不合理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也有着越来越复杂的需求。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结构都不十分科学,许多农民仍然沿用老一套的思想,只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不愿意种植更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作物,导致土地附加值不高,无法获得理想的收益。而许多地区更是出现农业生产分散的问题,没有将农业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1.4劳动力素质差

  长期持续的贫困,使农民速度亟待提高,根据调查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真正能够完成高中学业的人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小学或者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偏低,因此,九年义务制教育在农村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使农村劳动路的素质表现出比其他地方更差的状况。虽然现如今农业生产中存在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但是,高素质的技术性农业人才仍然少之又少,一些素质较强的年轻人在城市化的大流中逐渐的走向城市,而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往往都是一些知识文化水平不够的、对于农业生产相关技术一无所知的老弱妇幼。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对于新型的思想观念接受起来十分困难,对于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强。不仅如此,许多农村的基层干部不具备带领农民进行与时俱进的农业生产工作的能力,要么这些基层干部本身就不具备前瞻意识,没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农民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要么就是不重视农业生产,仅仅将目光放在日常工作的处理上,这样一来,农业发展自然停滞不前。

  1.5科技设施不完善

  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农业科技的开发与应用上。首先,由于对于农业科学的投入不足,导致相关的研发工作受到阻碍,农业科学的成果不多。其次,许多农业科技产品没有被广大的农民所认识和接受,在实际的使用率上十分不理想。即使进行了农业科技产品的推广,也因为推广手段存在许多问题,不能被农民所接受。最后,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实际使用上还有一定的距离。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2.1加大经济投入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经济投入的力度,通过加强经济投入,将老旧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整修和替换,这样能够更好抵御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有更大帮助的设施投入使用。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后续保养和管理工作,定期进行保养,让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依托,必须真正将土地增值,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将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上来,要积极的寻找既能够让农民收入增加,又让土地增值的方式。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条例,在进行土地流转时,要严格按照管理条例进行手续的办理。其次,要通过鼓励农民进行转移的方式,将小城镇的土地进行利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3丰富农业结构

  要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农民认识到当前的社会情况,主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农产品的种植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从而扩大市场,扩大规模。不仅要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集聚区,通过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还要积极探索更多的方式提升竞争力,如建立工厂,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等方式。

  2.4提高劳动力素质

  首先,要将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升上来。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村农业生产工作中的领导角色,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引导者一般的存在,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升上去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自然也会随之提升。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基本干部的素质,就要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除定期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外,基层干部本身也要树立起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关于管理和农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公能力,带领农民群众更好地发财致富,发展农业经济。其次,要积极的培养农业生产人才,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升一个档次。首先,可以将留守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系统的教育,鼓励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到农业发展水平更高的地方进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接收更多、更新颖的农业文化,提升市场意识。同时,通过学习,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也会掌握更多有用的技巧,这些技巧将会在实际的使用中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其次,农村基层政府也可以将一些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及具备相当农业技能的人才引进来,让这些人才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在农民,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一方面,鼓励农村的人去到更发达的地区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鼓励这些学有所成的人回到农村,用自己的所学为农业生产贡献出更大的力量。为了更好地鼓励这些人走回农村,政府要给这些人一定的鼓励,通过对他们进行投资和承包土地等方式,吸引这些人回到农村,解决现如今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

  2.5发展农业科技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鼓励农业企业积极进行创新和研究,通过对科研人员待遇的提升和相关福利政策的制定等手段,加大科研力度。其次,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经济投入,将更多具有更强技术能力和水平的研究人员引进来,鼓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研究。

  3结语

  中国拥有最广泛的农村土地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经济能否得到持续而有效的解决,无疑是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最主要的经济和技术基础,我国目前在农业经济发展之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通过加强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政策的转变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增强劳动力素质以及加强科技研究投入等方式,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所以,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政府和农民的不断努力,我国的农业经济状态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将会实现巨大的飞跃。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