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英国玫瑰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影响)

由网友()分享简介:玫瑰战争指的是英国历史上1455年至1485年之间发生的兰开斯特王族和约克王族之间的武装冲突,这场武装冲突双方各有输赢,在这场长达三十余年的战争中英国的王族成员被大量的屠杀,使得王族开始衰落。玫瑰战争是旷日持久的一场战争,那么玫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呢?玫瑰战争的起因是王位继承权归属问题的分歧。战争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兰开斯特...

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



  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缅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竞相争夺的目标,那么你了解第一次英缅战争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简介

  1823年,缅甸国王孟既向当时上任不久的印度总督阿美士德勋爵便要求换东孟加拉的全境以控制吉大港,但遭到阿美士德的强烈拒绝。1824年2月24日对缅甸宣战,第一次英缅战争正式爆发。

  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开始觊觎缅甸,不仅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还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之后英国殖民者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发生一连串的武装冲突后,阿美士德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于1824年2月24日对缅甸宣战。

  当时英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在战略上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吸引缅军主力于西线,而后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的时候,直接利用海上的优势,在缅甸南部沿海登陆意图抢占仰光。英方在战争中胜出,通过不平等的杨达波条约强制缅英通商,获得战争赔款100万英镑,并从缅甸取得丹那沙林,阿拉干和阿萨姆,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这也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独立的缅甸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英缅战争的简介

  英缅战争指的是发生在英国和缅甸之间的战争,这个战争发生在十九世纪,总共发生了三次。第一次战争发生于公元1824年到1826年,第二次英缅战争发生在1852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发生在1885年。

  18世纪中叶的时候,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便开始觊觎缅甸,曾多次派人到缅甸进行谈判,想强迫缅甸和英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不仅如此,英国还找各种借口对缅甸进行侦查,为自己对缅甸实行殖民扩张做各种准备。19世纪初期,英国逐渐在印度站住了脚跟,后来为了打通印度和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关系,英国便把矛头指向缅甸,英缅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

  第一次英缅战争战争爆发后,英国的侵略势力渐渐深入到缅甸的内部,缅甸已经开始走入半殖民地的道路。第二次英缅战争是英国首先挑起的,1852年,英国分舰队对缅甸进行挑衅活动,英国舰队以保护仰光英商为借口,不仅劫持了缅甸的船只还炮击岸防工事。当时的英国政府还向缅甸下了最后的通牒,要缅甸对英国做出最大的让步。英国的无理要求没有得到缅甸的同意,于是英军从4月5日开始就在海上开始炮轰马大班港,当时英国军队的炮兵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光是分舰队就有159门大炮。雨季过后,英国戈德文将军带领加强军团开始沿着伊洛瓦底江逆流而上,10月9日,英军攻占了卑谬,后来因为作战计划的问题,英军又退到仰光,所以最后第二次英缅战争以休战结束。

  第三次英缅战争的简介

  第三次英缅战争是英国和缅甸战争中的一场,英缅战争总共分为三次,分别是第一次英缅战争、第二次英缅战争、第三次英缅战争,第三次英缅战争战争发生在公元1885年,那么第三次英缅战争具体是怎样的呢?

  第三次英缅战争是始于英国的一次侵略,1885年,英国利用受到缅甸政府科以罚款的英国商会公司的上诉为借口发动这次战争,英国的目的是想一举兼并缅甸。1885年10月22日,英国又开始向缅甸发出最后通牒,在第二次英缅战争的时候英国也向缅甸发出过最后通牒。在第三次英缅战争中,英国对缅甸说要让缅甸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利。迫于各种压力,缅甸接受了这项无理要求,尽管缅甸已经退让了,可是英国还是对缅甸发动了战争,因为英国其实只是想找个借口去侵略缅甸。11月14日,英国占领了边防要塞赫拉,直接逼近缅甸的首都曼德勒。

  当时的缅甸军队根本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都占有优势的英国军队。11月28日,英国军队正式入侵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完全成为英国的领地,并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的省。为了反击英国对缅甸的奴役,缅甸在境内开战了反对英国占领者的游击战争,对于这些游击战,英国也一直在派兵镇压,直到十九世纪末期,这些游击战争才被英国镇压下去。

猜你喜欢:

1.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

2.阿拉曼战役的影响有哪些

3.高中历史选修三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练习试卷

4.阿拉曼战役的结果是什么

英国玫瑰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影响



英国玫瑰战争的起因

玫瑰战争指的是英国历史上1455年至1485年之间发生的兰开斯特王族和约克王族之间的武装冲突,这场武装冲突双方各有输赢,在这场长达三十余年的战争中英国的王族成员被大量的屠杀,使得王族开始衰落。

玫瑰战争是旷日持久的一场战争,那么玫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呢?玫瑰战争的起因是王位继承权归属问题的分歧。

战争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兰开斯特家族是爱德华三世第三子的后裔,而约克家族则是爱德华三世第四子的后裔,这两个王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的王室分支。围绕着王位继承的问题,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并且爆发过很多的武装冲突,在这些武装冲突中双方各有损失,后来王位辗转传到了兰开斯特王族的亨利六世的手中。

亨利六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还有间歇性的精神病,1453年亨利六世的精神病发病,这个时候约克家族的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成为了摄政王,掌握着亨利王朝的实权。鉴于亨利六世的情况,理查很快对王位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亨利六世不适合做英国的国王,而是相信约克王族对王位拥有着更强的继承权。不断增加的群众的不满,众多的封建主的私人军队,和亨利六世王朝的腐败无能都直接的促成了英国内战的一触即发。

1455年,亨利六世从间歇性精神病中好转过来,挫败了理查的野心,约克公爵被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赶出了朝廷,实际上玛格丽特成为了实际权力的拥有者,玛格丽特与其他的贵族密谋要削弱查理的影响力,理查奋起反击,于是战争爆发了。

英国玫瑰战争的影响

英国玫瑰战争是在16世纪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演出之后才广泛出现的表达方式,在此之前人们一直是用蔷薇战争来纪念这次战争的。英国玫瑰战争中主要涉及的有两派人,一个是兰开斯特家族派,以红蔷薇为家徽;另一个是约克家族派,以白蔷薇为家徽。英国玫瑰战争的结果和及影响具体如下。

在玫瑰战争中,两个家族因为多次内战使得双方的贵族人员死伤过半和诸侯几乎全部牺牲,其中亨利·都铎因为远在法国,避免了内斗逃脱了牺牲的命运。后来理查登上了王位,同他哥哥一样推行暴政统治,使得大多数人对他不满。

因此,使得两个家族的残存势力联合起来,以亨利·都铎为领导人,推翻了查理的暴政统治,从而约克家族的统治就结束了。不久之后亨利·都铎登上了英国的皇位,结束了玫瑰战争,开启了英国历史的新片。

在这次玫瑰战争中,两个家族几乎都死伤殆尽,还有大批的封建旧贵族因为相互残杀或者卷入战争而伤亡惨重,这些就促使了更新换代的到来,即新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取代旧的贵族和封建诸侯成为政治发展的中坚力量。

而且就英国的整个发展历史来说,玫瑰战争对英国专制政体的建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都铎王朝的发展下,政治得到了统一,资本主义农业和经济向更高级转变,使得英国的工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英阿马岛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那么你了解英阿马岛战争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英阿马岛战争爆发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英阿马岛战争爆发的原因

  1982年4月到6月,曾爆发过一场争夺马岛主权的战争,其对战双方分别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什么这两个相距千里的国家会突然发动此战呢?马岛战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马岛战争的原因分为本质原因和导火索,本质原因是关于两国的领土纷争问题,导火索是阿根廷国内经济危机加深、局势严重。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之高严重影响了其国内生产总值及薪资成长,绝大部分工联举行大罢工,还爆发了大规模反政府运动,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时任阿根廷领导人的加尔铁里选择通过占据马岛等军事活动,试图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而后阿根廷政府巧妙且隐晦的表达出想要抢占马岛的意图,1982年3月中旬,一群由阿根廷政府组织的商人团私自登陆了南乔治亚岛(位于马岛东部),并在此插上了英国的国旗,英国坚忍号破冰船被派遣至此毁掉这个阵地,但因火力设施过于简陋而以失败告终,但英国当局并未充分重视这次失利行动。

  马岛战争的原因还包括英阿两国在外交上断绝关系,从而谈判解决无从谈起。阿根廷和英国的外交关系在阿根廷攻占马岛后就逐渐中断,两国之间的协商也令人匪夷所思,主要是通过某些第三方国家作为媒介在两国间相互传达,其中阿根廷的代言人是秘鲁,英国的代言人则是瑞士。在当时不仅联合国极力从中斡旋以使两国和平共处的建议没有成效,就连瑞士和秘鲁的不懈努力也没能阻止战争的发生。

  英阿马岛战争时苏联的态度

  马岛战争结局为阿根廷战败,战后有许多人不禁疑问,英阿马岛战争苏联持什么态度?事实上苏联保持中立,并没有做出反应。那么马岛战争苏联为什么不向阿根廷伸予援手呢?如果马岛战争苏联帮助了阿根廷,战争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马岛战争发生在二战之后,二战引起了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即由多极化发展成两极化,在这样的格局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这两大阵营的对立客观存在。当时阿根廷执政领导人和当时美国总统有不错的私交,与苏联集团却没有任何的同盟或合作关系。

  苏联较为低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阿根廷并不是苏联的军工销售市场,阿根廷与美国关系密切,且不是苏联的盟友。其次,苏联与阿根廷的对手英国关系不好不坏,苏联真正的对手是美国,所以苏联没必要大动干戈。另外,此役是小规模战争,谁胜谁负不会有决定性影响,苏联更没有必要去掺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苏联受阿富汗战争的牵制,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存在困难。如果苏联表态加入马岛战争,那么美国也很有可能介入,考虑到苏联海军受限于地理因素,舰队深入大洋受到很大牵制,与美国海军对抗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马岛战争苏联保持旁观的态度。

  英阿马岛战争的影响

  提到马岛战争,就不得不提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这个从小父亲就教育她乘车坐前排的女人,影响了英国政局,她的铁腕风格让世人尊她为铁娘子。马岛就是福克兰群岛,也叫作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马岛在大陆架上,主岛地处南美洲南海岸以东。整个群岛由索莱达岛、大马尔维纳岛等很多岛构成,达12200平方公里。1981年阿根廷和英国关于马岛问题进行谈判,结果失败。第二年4月阿根廷出兵马岛,战争爆发,此战阿根廷死亡650人,英国死亡260人,最终英国胜利。那么,马岛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呢?

  马岛战争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使得福克兰群岛成为英国海外领土,英国拥有内部自治权并负责其国防和外交。首府是斯坦利,位于索莱达岛。这场战争是现代化武器设备的较量,英国拥有先进的武器,阿根廷从法国购买武器,将武器投入战争取得小规模胜利。后来法国倒戈相向,拒绝交付阿根廷已订购、付款的武器,并告知英国武器参数,阿根廷惨败。阿根廷国内政局混乱,对战争准备不够,马岛战争的影响就是让英国夺得了马岛统治权,而阿根廷军政府因为战败,被愤怒的百姓赶下台。

  战争永远都是两败俱伤,虽然英国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英国和法国的联手让欧洲和南美洲矛盾加重。如果谈判可以解决,轻易不要发动战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不错的选择。马岛战争的影响还在于让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又一次经历苦难,在艰难中生存。

猜你喜欢:

1.通往权力之路读书笔记

2.香港回归对中国的伟大意义

3.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4.法兰克王国的是怎样一个王国

5.大英帝国最大时版图

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有什么关联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那么你了解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有什么关联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关联,希望能帮到你。

  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关联

  作为二战后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岛屿争夺战,马岛战争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思与启示。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始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世界政坛上知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行事作风非常强硬,当她听闻阿根廷占领了马岛并俘虏守岛英军后便迅速做出了反应,在48小时内作出以武力收复马岛的决定。

  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关系,贯穿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共74天的历史。事实上撒切尔夫人在刚出任英国首相时,英阿两国的马岛主权之争就已存在多年,两国为此进行了15年的谈判,但一直没有实质进展,在双方的耐心不断消磨的情况下,两国间的的矛盾和冲突也在不断升级。最后阿根廷为了缓解国内民众反政府情绪,决心铤而走险出兵马岛。以撒切尔为首的英国政府毫不示弱,快速针对当时形势作出反应,一方面成立战时内阁,集结兵力远征马岛;另一方面联合美法等西方国家对阿根廷施压。阿根廷由于误判形势,过高估计自身实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败给了英国。

  英国的行为让人们看见了撒切尔夫人和英政府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新闻报道也登上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英国取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为政府树立了权威,使英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思潮席卷全国,同时也为英国保守党赢得1983年的普选奠定了基础。

  马岛战争时苏联的态度

  马岛战争结局为阿根廷战败,战后有许多人不禁疑问,英阿马岛战争苏联持什么态度?事实上苏联保持中立,并没有做出反应。那么马岛战争苏联为什么不向阿根廷伸予援手呢?如果马岛战争苏联帮助了阿根廷,战争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马岛战争发生在二战之后,二战引起了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即由多极化发展成两极化,在这样的格局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这两大阵营的对立客观存在。当时阿根廷执政领导人和当时美国总统有不错的私交,与苏联集团却没有任何的同盟或合作关系。

  苏联较为低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阿根廷并不是苏联的军工销售市场,阿根廷与美国关系密切,且不是苏联的盟友。其次,苏联与阿根廷的对手英国关系不好不坏,苏联真正的对手是美国,所以苏联没必要大动干戈。另外,此役是小规模战争,谁胜谁负不会有决定性影响,苏联更没有必要去掺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苏联受阿富汗战争的牵制,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存在困难。如果苏联表态加入马岛战争,那么美国也很有可能介入,考虑到苏联海军受限于地理因素,舰队深入大洋受到很大牵制,与美国海军对抗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马岛战争苏联保持旁观的态度。

  马岛战争的影响

  提到马岛战争,就不得不提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这个从小父亲就教育她乘车坐前排的女人,影响了英国政局,她的铁腕风格让世人尊她为铁娘子。马岛就是福克兰群岛,也叫作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马岛在大陆架上,主岛地处南美洲南海岸以东。整个群岛由索莱达岛、大马尔维纳岛等很多岛构成,达12200平方公里。1981年阿根廷和英国关于马岛问题进行谈判,结果失败。第二年4月阿根廷出兵马岛,战争爆发,此战阿根廷死亡650人,英国死亡260人,最终英国胜利。那么,马岛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呢?

  马岛战争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使得福克兰群岛成为英国海外领土,英国拥有内部自治权并负责其国防和外交。首府是斯坦利,位于索莱达岛。这场战争是现代化武器设备的较量,英国拥有先进的武器,阿根廷从法国购买武器,将武器投入战争取得小规模胜利。后来法国倒戈相向,拒绝交付阿根廷已订购、付款的武器,并告知英国武器参数,阿根廷惨败。阿根廷国内政局混乱,对战争准备不够,马岛战争的影响就是让英国夺得了马岛统治权,而阿根廷军政府因为战败,被愤怒的百姓赶下台。

  战争永远都是两败俱伤,虽然英国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英国和法国的联手让欧洲和南美洲矛盾加重。如果谈判可以解决,轻易不要发动战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不错的选择。马岛战争的影响还在于让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又一次经历苦难,在艰难中生存。

猜你喜欢:

1.通往权力之路读书笔记

2.香港回归对中国的伟大意义

3.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4.法兰克王国的是怎样一个王国

5.大英帝国最大时版图

马岛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那么你了解马岛战争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马岛战争的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马岛战争的影响

  提到马岛战争,就不得不提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这个从小父亲就教育她乘车坐前排的女人,影响了英国政局,她的铁腕风格让世人尊她为铁娘子。马岛就是福克兰群岛,也叫作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马岛在大陆架上,主岛地处南美洲南海岸以东。整个群岛由索莱达岛、大马尔维纳岛等很多岛构成,达12200平方公里。1981年阿根廷和英国关于马岛问题进行谈判,结果失败。第二年4月阿根廷出兵马岛,战争爆发,此战阿根廷死亡650人,英国死亡260人,最终英国胜利。那么,马岛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呢?

  马岛战争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使得福克兰群岛成为英国海外领土,英国拥有内部自治权并负责其国防和外交。首府是斯坦利,位于索莱达岛。这场战争是现代化武器设备的较量,英国拥有先进的武器,阿根廷从法国购买武器,将武器投入战争取得小规模胜利。后来法国倒戈相向,拒绝交付阿根廷已订购、付款的武器,并告知英国武器参数,阿根廷惨败。阿根廷国内政局混乱,对战争准备不够,马岛战争的影响就是让英国夺得了马岛统治权,而阿根廷军政府因为战败,被愤怒的百姓赶下台。

  战争永远都是两败俱伤,虽然英国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英国和法国的联手让欧洲和南美洲矛盾加重。如果谈判可以解决,轻易不要发动战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不错的选择。马岛战争的影响还在于让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又一次经历苦难,在艰难中生存。

  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关联

  作为二战后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岛屿争夺战,马岛战争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思与启示。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始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世界政坛上知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行事作风非常强硬,当她听闻阿根廷占领了马岛并俘虏守岛英军后便迅速做出了反应,在48小时内作出以武力收复马岛的决定。

  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关系,贯穿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共74天的历史。事实上撒切尔夫人在刚出任英国首相时,英阿两国的马岛主权之争就已存在多年,两国为此进行了15年的谈判,但一直没有实质进展,在双方的耐心不断消磨的情况下,两国间的的矛盾和冲突也在不断升级。最后阿根廷为了缓解国内民众反政府情绪,决心铤而走险出兵马岛。以撒切尔为首的英国政府毫不示弱,快速针对当时形势作出反应,一方面成立战时内阁,集结兵力远征马岛;另一方面联合美法等西方国家对阿根廷施压。阿根廷由于误判形势,过高估计自身实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败给了英国。

  英国的行为让人们看见了撒切尔夫人和英政府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新闻报道也登上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英国取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为政府树立了权威,使英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思潮席卷全国,同时也为英国保守党赢得1983年的普选奠定了基础。

  马岛战争时苏联的态度

  马岛战争结局为阿根廷战败,战后有许多人不禁疑问,英阿马岛战争苏联持什么态度?事实上苏联保持中立,并没有做出反应。那么马岛战争苏联为什么不向阿根廷伸予援手呢?如果马岛战争苏联帮助了阿根廷,战争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马岛战争发生在二战之后,二战引起了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即由多极化发展成两极化,在这样的格局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这两大阵营的对立客观存在。当时阿根廷执政领导人和当时美国总统有不错的私交,与苏联集团却没有任何的同盟或合作关系。

  苏联较为低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阿根廷并不是苏联的军工销售市场,阿根廷与美国关系密切,且不是苏联的盟友。其次,苏联与阿根廷的对手英国关系不好不坏,苏联真正的对手是美国,所以苏联没必要大动干戈。另外,此役是小规模战争,谁胜谁负不会有决定性影响,苏联更没有必要去掺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苏联受阿富汗战争的牵制,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存在困难。如果苏联表态加入马岛战争,那么美国也很有可能介入,考虑到苏联海军受限于地理因素,舰队深入大洋受到很大牵制,与美国海军对抗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马岛战争苏联保持旁观的态度。

猜你喜欢:

1.通往权力之路读书笔记

2.香港回归对中国的伟大意义

3.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4.法兰克王国的是怎样一个王国

5.大英帝国最大时版图

马岛战争时苏联的态度是什么



  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那么你了解马岛战争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马岛战争时苏联的态度,希望能帮到你。

  马岛战争时苏联的态度

  马岛战争结局为阿根廷战败,战后有许多人不禁疑问,英阿马岛战争苏联持什么态度?事实上苏联保持中立,并没有做出反应。那么马岛战争苏联为什么不向阿根廷伸予援手呢?如果马岛战争苏联帮助了阿根廷,战争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马岛战争发生在二战之后,二战引起了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即由多极化发展成两极化,在这样的格局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这两大阵营的对立客观存在。当时阿根廷执政领导人和当时美国总统有不错的私交,与苏联集团却没有任何的同盟或合作关系。

  苏联较为低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阿根廷并不是苏联的军工销售市场,阿根廷与美国关系密切,且不是苏联的盟友。其次,苏联与阿根廷的对手英国关系不好不坏,苏联真正的对手是美国,所以苏联没必要大动干戈。另外,此役是小规模战争,谁胜谁负不会有决定性影响,苏联更没有必要去掺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苏联受阿富汗战争的牵制,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存在困难。如果苏联表态加入马岛战争,那么美国也很有可能介入,考虑到苏联海军受限于地理因素,舰队深入大洋受到很大牵制,与美国海军对抗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马岛战争苏联保持旁观的态度。

  马岛战争的影响

  提到马岛战争,就不得不提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这个从小父亲就教育她乘车坐前排的女人,影响了英国政局,她的铁腕风格让世人尊她为铁娘子。马岛就是福克兰群岛,也叫作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马岛在大陆架上,主岛地处南美洲南海岸以东。整个群岛由索莱达岛、大马尔维纳岛等很多岛构成,达12200平方公里。1981年阿根廷和英国关于马岛问题进行谈判,结果失败。第二年4月阿根廷出兵马岛,战争爆发,此战阿根廷死亡650人,英国死亡260人,最终英国胜利。那么,马岛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呢?

  马岛战争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使得福克兰群岛成为英国海外领土,英国拥有内部自治权并负责其国防和外交。首府是斯坦利,位于索莱达岛。这场战争是现代化武器设备的较量,英国拥有先进的武器,阿根廷从法国购买武器,将武器投入战争取得小规模胜利。后来法国倒戈相向,拒绝交付阿根廷已订购、付款的武器,并告知英国武器参数,阿根廷惨败。阿根廷国内政局混乱,对战争准备不够,马岛战争的影响就是让英国夺得了马岛统治权,而阿根廷军政府因为战败,被愤怒的百姓赶下台。

  战争永远都是两败俱伤,虽然英国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英国和法国的联手让欧洲和南美洲矛盾加重。如果谈判可以解决,轻易不要发动战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不错的选择。马岛战争的影响还在于让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又一次经历苦难,在艰难中生存。

  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关联

  作为二战后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岛屿争夺战,马岛战争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思与启示。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始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世界政坛上知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行事作风非常强硬,当她听闻阿根廷占领了马岛并俘虏守岛英军后便迅速做出了反应,在48小时内作出以武力收复马岛的决定。

  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关系,贯穿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共74天的历史。事实上撒切尔夫人在刚出任英国首相时,英阿两国的马岛主权之争就已存在多年,两国为此进行了15年的谈判,但一直没有实质进展,在双方的耐心不断消磨的情况下,两国间的的矛盾和冲突也在不断升级。最后阿根廷为了缓解国内民众反政府情绪,决心铤而走险出兵马岛。以撒切尔为首的英国政府毫不示弱,快速针对当时形势作出反应,一方面成立战时内阁,集结兵力远征马岛;另一方面联合美法等西方国家对阿根廷施压。阿根廷由于误判形势,过高估计自身实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败给了英国。

  英国的行为让人们看见了撒切尔夫人和英政府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撒切尔夫人与马岛战争的新闻报道也登上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英国取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为政府树立了权威,使英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思潮席卷全国,同时也为英国保守党赢得1983年的普选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1.通往权力之路读书笔记

2.香港回归对中国的伟大意义

3.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4.法兰克王国的是怎样一个王国

5.大英帝国最大时版图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