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和由来以及风俗习惯(介绍春节的由来的满分作文)

由网友()分享简介:春节的来历和由来以及风俗习惯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也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年年都过,但是你知道春节的是怎么来的吗?春节...

春节的来历和由来以及风俗习惯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也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年年都过,但是你知道春节的是怎么来的吗?春节节日的由来、春节的风俗习惯你又知道多少,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更多春节内容参考:

2020春节疫情作文

春节去哪里旅游便宜_春节旅游的好去处

春节文化感受日记500字

春节期间日记200字感想

春节日记500字

春节日记600字


春节的来历和由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节日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介绍春节的由来的满分作文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关于春节的由来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关于介绍春节的由来的满分作文,欢迎参阅!

  介绍春节的由来的满分作文篇一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春节的习俗也多有很多,有贴春联,穿新衣,拜年,给压岁钱……但是关于春节的来历呢?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当春节的时候,它就从海里爬上岸,把许多孩子都吃掉了。人们算好了年从海里爬出来伤人的日子,每当这一天,人们就一起到山洞里去避难,有一位老奶奶腿脚不便,只能留在家里,有一位风尘仆仆的客人来到她的家里,说“我一定把年赶走,您就上山避难去吧!”老奶奶半信半疑地上了山。

  年上了岸,看见只有一个人,客人放爆竹,年听到声音,用手捂住耳朵,躺在地上,年又见到红色的对联急忙跑到了海里,再也没有出来。

  当人们回到村里,推测那个人已经被年吃掉了。不过正好和人们预料的相反,那个客人不但没有被年吃掉,还把年吓得不敢再来伤人的呢!

  从此以后,人们都在春节的时候,放爆竹,贴春联,再也没有年伤人的事情,大家都快快乐乐的生活着。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不管是不是真的,这传统的中国节日都是最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

  介绍春节的由来的满分作文篇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国家,而不同的国家也会有不同的节日。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兽下山来觅食,它找了很久,最终喜欢上了吃小孩。然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人们便把这只怪兽叫做年。连续几年,都在这同一天,许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们开始害怕起来。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个同样的、奇怪的梦:一位老者说:“年怕红色、怕鞭炮声,大家只要有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来了,来到山脚还是没有进村庄,因为它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心里害怕起来,还看见几个小孩在放鞭炮,它吓得慌,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于是就把赶走年的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年,因为吓坏了,再也没有下过山,有人说它在山上饿死了;有人说由于那一次的原因,它吓坏了,回到山中就吓到死了……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因为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希望能更多的了解我们国家,更多知道这些故事。

  介绍春节的由来的满分作文篇三

  年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猜你喜欢:

1.关于春节的作文5篇

2.有关春节习俗的作文精选5篇

3.关于春节的作文5篇

4.写关于春节的习俗作文范文5篇

5.关于春节的习俗的作文5篇

英国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光阴似箭,春节的脚步临近了,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春节习俗,你知道英国过春节的习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学习啦小编就给大家介绍英国过春节的习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过春节的习俗

  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午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

  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往昔的日光》。

  “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

  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新年早上出门时,不管熟识还是陌生,都会互送铜钱,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但对方一年有财气,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

  英国春节好去处

  1、Lake District(湖区)

  湖区作为英国最富盛名的旅游地之一,像是英格兰土地上的一串明珠,吸引着各地游人前往。似乎说起英国的自然风光,就没法不提到湖区。湖区的风光既有山水又有田园,山川、湖泊、乡村小道、村舍和蓝天白云,这些景色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湖区浑然天成的画面。而且这个秀美的世外桃源,也孕育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其中就有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和风靡世界的童话故事,彼得兔的作者碧翠丝·波特!

  2、Cornwall(康沃尔)

  位于英格兰最西南角的Cornwall,真的是个特别特别美的地方!英国地图最左下方伸出来的那个小角,因为位置靠南,气温也相对温暖一些,夏天的时候海边景色非常赞甚至带有一丝异域风情。它位于英国的地理边界,Land’s End ——英国的天涯海角也在这里。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深入大西洋的半岛,几乎全部被海洋包围,因而有着壮丽的海岸景观、美丽的海岛和沙滩,很多电影都曾在这里取景。Cornwall范围不算小,很多相邻的海滨小城都很有浪漫氛围。

  3、科茨沃尔德(Cotswolds)

  科茨沃尔德(Cotswolds)可是有着“英国最美乡村”的美誉,林语堂曾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再请一个中国厨子”,由此可见英国乡村田园生活的魅力。小镇们最浪漫的景观,就是由石头砌成的小房子,和田园风光组合在一起,别有一番感觉。这里没有大都市的热闹喧哗,也没有购物街的琳琅满目,有的是安逸宁静、舒服惬意,想要挑选一个地方度过只属于两个人的时光,这里就是很好的选择。

  春节去英国注意事项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每年三月至九月是最佳旅行时间。

  在英国公共汽车很贵,但服务质量是见仁见智。上车时要把钱预备好,向司机买票。车上的条件很好,座椅都很柔软,冬天还有暖气。因为乘车的人很少,一般都有座位。最前面的两三排车窗上贴着一张纸,要求这些位子为残疾人老年人等保留。而且无论谁,都主动坐在里面靠窗的位子,外面过道永远留给后来的人。虽然空座很多,但没有任何人在空座上放提包等东西。

  如果你想长途旅行,火车和长途客车都很方便,但火车的价格相差很大,提前一个星期预订和当天买当天走,价格将有天壤之别。坐长客虽然时间要长点,但票价便宜,颇受欢迎。大客车很舒服,车身先进,在高速上能跑100公里每小时。英国高速公路是不收费的,但相当发达,覆盖全国。
 

猜你喜欢:

1.春节习俗英文简介

2.中国春节习俗英文介绍

3.春节习俗的英语作文精选5篇

4.春节习俗的英语作文

5.英国母亲节的节日习俗

中国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你知道中国春节的由来吗?下面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春节的由来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国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春节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春节风俗

  看春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禹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猜你喜欢:

1.春节来历

2.春节的来历和由来

3.春节的来历作文

4.春节的来历

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你知道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下面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了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黑龙江: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江苏:处处聚财寻“元宝”

  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浙江:大年初一“庆田蚕”

  浙江乌程县在大年初一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初一要吃豆粥。晚上要在关门前,再放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橘,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广东:拜年是一场换橘运动

  广东潮汕地区人,出门拜年前,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亲戚,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的话。落座后,亲戚会以潮汕功夫茶招待,临走时,回送大橘。

  老北京:吃法讲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山西:年饭不说话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在辽宁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

  辽宁:难忘农村的血肠

  在辽宁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

  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 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

  回族

  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

  在春节期间,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人民群众有表演社火习俗,表演队将太平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敲得如响雷,滚过六盘山上空,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中国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年夜饭(三十)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大年初一: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春节习俗及禁忌大全春节习俗拜年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正月初二: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早晨吃昨晚上包好的饺子,饺子中有硬币,吃到硬币今年会交好运。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猪的日子,故称”猪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猪,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猪会养得很好,养猪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猜你喜欢:

1.春节心得体会6篇

2.中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3.中山市的春节习俗

4.各地春节过年习俗

韩国春节的由来



韩国春节的由来

  韩国称春节为“旧正”,你知道韩国春节的由来吗?下面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了韩国春节的由来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韩国春节的由来

  韩国据说从新罗时代韩国就开始过春节了,然而在日本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时期,过春节被严格禁止。当时如果某个孩子的饭盒里被发现祭祀用食品,这个孩子就会受到处罚。春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在韩国经历了一段“等待”的历程,直到1985年它才以“民俗日”的名称再次出现。

  1999年,韩国正式恢复了春节这个节日。

  韩国春节食俗

  1、五花肉:韩国人吃遍全世界的猪

  如果你问韩国人最爱吃什么,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五花肉。在庆祝新年的时候,韩国几乎所有酒店都为食客们准备了烤五花肉。有趣的是,韩国语里“五花肉”如果直译成中文应该为“三花肉”,据一位韩国人说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猪比韩国的肥”吧,因为五花肉的韩语发音与两个“3”字的发音很相似,许多大型商场将3月3日定为“五花肉日”,开展促销活动。经过多年发展,五花肉在韩国已经有了多种烧烤方法。除了用药材、绿茶、葡萄酒腌渍后切片烧烤外,还出现了五花肉小火锅等火锅式吃法。为了满足国内居民对五花肉的强烈需求,韩国的进出口企业争相从国外进口五花肉,进口对象国包括比利时、智利、法国、荷兰、奥地利、美国等15个国家,可以说韩国人快吃遍了全世界的五花肉。

  2、泡菜:世界五大健康食品

  韩国的确是一个爱吃泡菜的国家,在韩国泡菜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全国各地,老老少少几乎没有一天不吃泡菜的,所以才会有衍生出来的泡菜汉堡,泡菜披萨。别问韩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吃泡菜,因为这是传统。就像我们北方人为什么喜欢吃面食,南方人为什么喜欢吃米饭的道理一样。就泡菜而言,其种类和美味的丰富,绝对超出了一般的外国人和没有到过韩国的人的想象。在韩国,根据地区与季节的不同,常吃的泡菜就有三十多种,总数有60多种,其中,辣白菜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发酵食品的王国,酱类和泡菜类发酵食品一直是韩国副食的主旋律。韩国人餐餐离不开泡菜,其在饮食当中的地位也是不可颠覆,没有任何食物能够替代。不过,韩国泡菜跟以酸味为主的中国泡菜不同,自然发酵而成的韩国泡菜更是一种药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菌有助于消化,据说还具有防癌作用。韩国泡菜还被美国的健康杂志称作为世界上五大最健康的食品之一,而中国泡菜,往往会与致癌和不健康食品联系起来。

  其实,在即将到来的元旦新年,韩国人除了要吃传统食物之外,还会登高祈福,看新年第一天的日出,祈福平安和好运。

  3、烧酒:一顿可以喝一瓶

  烧酒是韩国的一种酒精饮料,的主要的原料是大米,通常还配以小麦、大麦或者甘薯等。韩国烧酒颜色透明,度数一般在20度左右,略高于中国南方的黄酒。韩国和中国是邻居,中国人喜欢喝酒,韩国人也不例外。韩国人爱酒、好酒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喝酒;不仅年纪大的爱喝酒,年纪轻的也爱喝酒;开心时要喝酒,失落时也要喝酒;有事的时候要喝酒,没事的时候也要喝酒……总之,酒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韩剧里一个个俊男靓女们,美服华屋,喝着烧酒,吃着五花肉的场面让人很是羡慕。现在,“五花肉+烧酒+练歌房”已经成为很多韩国人的一条龙娱乐方式,还有人将此简称为“五烧房”。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今天也要烤一烤,五花筋道嚼一嚼,杯中的酒消一消。偷得余暇来一盅,五花肉烤出香喷的油,烧酒喝起来好顺口,接着就该唱一曲。

  韩国烧酒现今已知最早酿造于约1300年,关于烧酒,一种说法,起源于我国唐代,雍陶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也就是说,烧酒是源于中国,但却是兴于韩日。欧巴觉得也不奇怪,因为韩国的很多文化有和中国有渊源的,这也是欧巴为什么喜欢呆在大唐皇朝当年的所在地西安的原因吧。

  4、年糕:不吃年糕长不大

  欧巴我最喜欢做喜欢吃是炒年糕,看这就是我亲手为太太炒的,看着就很诱人吧。当然,在我们韩国,还要喝年糕汤,年糕汤是韩国的传统美食。新年第一天韩国人一定要喝上一碗年糕汤,因为他们认为不吃年糕汤就不能长大一岁。此外,在韩国,重大的祭祀祖先活动上最重要的祭祀食品也是年糕汤。那么,韩国的年糕又有什么特点呢?年糕是用大米做的,和我们吃的年糕有点像,不同的是要先煮好酱汤,然后再把年糕放进去煮。年糕汤的汤底很讲究,传统的做法是用牛骨头熬上好几个小时熬成,现在也可以用鱼代替牛肉来煮汤﹐最后根据个人喜好加入豆腐、牡蛎、紫菜等进行调味。

  此外,打糕也是韩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打糕的制作过程讲究“打功”,年糕是用糯米粉做成,而打糕则是用糯米饭捶打而成。打糕里面还有其他的材料,比如豆沙、熟豆面、糖、盐等,这种打糕比一般年糕更加粘润可口,味道更好,打糕表面分别撒上黄豆粉、花生芝麻粉和红豆粉,香甜又软糯。

  韩国春节过年的习俗

  在韩国,过春节时,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祖先。春节这天早上,韩国人早早起床,穿好美丽的韩服,祭祀祖先。韩国人认为,去世的祖先只有在这天才会回来,品尝祭祀食物。韩国人祭祖有严格的说法,仅供桌的摆法就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则,祭祀的程序也很严格。祭祀时,在写着祖先名字的灵位上供上各种食物后,子孙们倒上酒然后行礼。向祖先表达子孙们的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一年期间的平安和健康。

  正月月朔的新年习俗中最紧张的一项即是贺年。在先拜过先人之后顺次向祖怙恃、怙恃、亲戚晚辈、邻居邻人的晚辈贺年。来贺年的人如果大人,则要以酒和食品相待。如果小孩子则要给压岁线。这一天,不管是谁相互晤面,都要说贺年话,如"过年好!"、"祝贺发达"、"祝您安康"、"往年肯定要考上大学"等,这也叫祝愿。新年这一天要预备祭奠桌和年饭以欢迎前来贺年的主人。不管哪一家,这一天的代表性食品都是年糕汤。以是吃年糕汤也意味着过年和又长了一岁。
 

猜你喜欢:

1.韩国春节礼仪

2.韩国春节传统习俗

3.春节的来历和故事

4.关于春节的由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