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不端调研报告(学术研讨会主持词范文五篇精选)

由网友()分享简介: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   1.与会人员请在指定区域就座;   2.请关闭手机或调成静音;   3.会议期间保持会场安静,不在会场随意走动。   (10:00点开始会议,举行简单开幕式,介绍专家及听课代表。)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医学同仁及朋友们: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感受到各位远道而...

关于学术不端调研报告



关于学术不端调研报告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术不端调研报告范文,欢迎观看

  学术不端调研报告【一】

  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

  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为了解当前“学术不端行为”现状,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清研咨询专门做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时间:2010年11月18日--2010年11月28日

  二、调查内容:学术不端行为现状、产生的原因、对策

  三、调查对象:关注教育的网友

  四、调查工具:网络问卷(清研通网络调查平台)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此次,共回收104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681名,女性360名。

  中国教育网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身份分布均匀,大学生较多,占到近50%;另外,教师占调查对象的18%;科研人员占14%。

  中国教育网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在专业领域分布上,理工类较多,比例超过50%;其次是文史类,比例为26.8%;最少的为艺术类,仅为3.9%。专业领域分布较符合我国高校实际。

  中国教育网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中,中青年(70后、80后、90后)较多,占总样本的90%多。这符合网络使用使用特征,说明此次网络调查结果比较能反映中青年对学术腐败的看法。

  综上,调查对象整体来说男性多于女性,多为大学生,专业领域以理工类居多,年龄层次上80后最多。调查对象分布较符合实际,不能从调查对象男性多于女性很多就说男性更关注学术不端事件,理工科专业男生本来就比女生多;而且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科研人员中女性也较男性少。不过,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青年对学术不端事件比较关注。

  (二)论文抄袭和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普遍

  问卷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考量当前学术不端现状:1、是否有过学术不端行为;2、有过哪些学术不端行为;3、论文抄袭内容的来源。

  中国教育网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如图所示,55%的调查者认为论文抄袭和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很普遍;另有31%的调查者认为身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很少;仅仅5%的调查者表示,自己和周围的人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中国教育网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数据得知,50.3%的调查者曾经用网络下载的方式完成作业或论文;接近40%的调查者曾把别人的论文拼凑成自己的论文;25%左右的调查者有过将间接引用改为直接引用文献的经历;20%的调查者曾经在自己没有参与撰写或研究的论文、研究成果中署名,

  仅仅有25%左右的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有上述任何行为,这和上面的多数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很普遍是相互印证的。

  中国教育网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关于论文抄袭内容的来源,绝大多数(84.5%)的调查者表示是互联网,有接近60%的调查者认为论文抄袭多是他人论文。另外,分别有49.4%和36.9%的人表示专业书籍、报刊杂志也是论文抄袭的来源之一。

  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分析:

  超过半数(55%)的调查者认为学术不端现象很普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重新打量我们的学术生态环境,以求发现问题、找到源头和解决的途径,净化我们的学术天空!

  具体来说,学术不端现象主要是剽窃抄袭、间接文献改为直接文献、论文著作署名中“搭顺风车”等。将间接文献改为直接文献,可能由于调查者对学术规范不太了解,以至于犯错;也有可能是了解学术规范,但是高校学位论文对参考文献的数量、包括外文文献的数量是有明确量化的要求的,很多学生文献查阅量达不到要求,尤其是阅读外语文献有一定的障碍,不得不采用这样违反学术规范的做法。在论文、著作发表时搭“顺风车”署上自己的名字,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同一个师门或者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如师兄发文章时,顺便署上师弟的名字。这多是因为所在学校(或单位)对学生毕业(或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有发表论文的要求且有数量限制,但是自身条件又不足以达到发表多篇文章的水平,只能在别人发的论文署名里“搭便车”,充当论文的第二作者。

  论文抄袭的来源主要是互联网、他人论文、专业书籍、报刊杂志等。选项支持率最高的两项是互联网、他人论文。可以看出,在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大背景下,信息获得的便捷性给论文抄袭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以至于出现了“剪切+粘贴”就可以搞定论文的情况;很多的论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本应该是大家相互学习借鉴的资源,从中可以了解前人或他人的已有研究成果,以避免做重复的研究工作。但是现在,这些数据库却成了写论文的原始资料库,一个相关主题,下载很多同类文章,然后复制粘贴成自己的文章。

  (三)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如果发现自己的文章被剽窃抄袭,你会采取措施吗?采取何种措施?如果单位发现工作人员有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会如何处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侧面窥知社会大环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当一个社会对学术不端行为听之任之,那无疑更会恶化现在的学术生态环境。

  发现自己的文章被他人剽窃抄袭,会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和不会两种做法基本持平。有46.7%的调查者表示不会采取措施。

  从上文我们得知,只有53%的调查者表示在发现自己的文章被他人剽窃或抄袭时会采取行动。其中,有65%左右的人会向论文发表的期刊、杂志或其他相关机构申诉;57%左右的人表示会联系对方,要求道歉;47%左右的人表示会采取法律途径。

  分析上图,我们遗憾的发现,超过40%的人表示对单位的处理方式不清楚;35%左右的调查者表示会处罚,但是处罚力度很轻;有接近20%的人表示单位不会处罚。“给予重罚、如开除等”的选择率仅仅为12.5%。

  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处理情况分析:

  发现自己的文章被剽窃抄袭,有46.7%之多的调查者表示不会采取措施。这表明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知识产权意识,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另一种可能就是自己的文章也或多或少抄袭了别人,有一种'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想法,所以对别人剽窃抄袭自己的文章就听之任之了。不管是那种情况,这种“听之任之”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态度,反映了大家对学术腐败的态度,这其实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纵容。

  在发现自己的文章被他人剽窃或抄袭后,会采取行动的仅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这其中不足半数人会采取法律途径;会向相关机构申诉的人多些,但也仅仅占到2/3而已。由此可见,大家的维权意识以及采取正确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均有待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从侧面反映出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亟待作出更有效的规范。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向社会公开讨伐此人和向媒体透露这一情况,这两项也获得了相当的支持。反映出网络、媒体在生活中越来越具有广泛的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怎么用好网络,让其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超过40%的调查者表示不清楚单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处罚措施,说明很多单位在这方面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也可能是有相关规定,但是没有对单位的员工进行宣传推广,对这一问题处理的透明度不够;即使是有处罚,处罚力度也很轻,这肯定不足以形成威慑作用。当然,治理学术不端不能完全依靠行为发现后的严厉处罚,学者(研究者)自觉地遵守学术规范才是根本之策。但是在这种自觉意识还很弱小的情况下,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就显得极为必要。学术不端行为是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经揭露、核实,就必须立即采取制裁措施,以儆效尤。综合调查数据可以发现,违反学术不端行为的代价是很小的,被抓获进而处理的可能性很小,对于有学术不端行为倾向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信号,一个让学术不端行为最终发生的催化剂。

  (四)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六大原因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通过调查得知,排名第一的是“社会风气不良”(63.5%)和“评价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63.5%),紧随其后的是“为获得利益置规范于不顾”(58.2%),“自身能力和学术要求不匹配,不得已而为之”(52.4%);也有45%左右的人认为工作或学业压力过重,精力有限;42%左右的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原因在“对学术道德规范了解不够”。

  中国教育网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74%的人认为有必要对学术规范进行专门教育。

  学术不断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统计图表可以看出,选择前六项的比例差距不大,选择人数都接近半数或半数以上,说明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较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全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和浮躁的氛围,这也影响到学术界,很多人不在能静下来搞研究,只想着赶快出成果;另外,评价制度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如要求教师每年发若干篇核心期刊的文章,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还得应付这些考核的量化指标。

  其中,评价制度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的评价;另一类是对老师、科研人员的评价。

  一些高校规定硕士毕业必须得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本科生则至少要写学位论文。近期,学位论文抄袭曝光的事件屡见不鲜,更有一些著名专家学者也被发现曾经有此污点。确实,就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现状,本科生接触研究的机会甚少,即使是研究生也由于导师带的学生越来越多,陷入难分一杯羹的窘境。没有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又何来原创的分析并形成论文。关于学位论文,尤其是本科生学位论文是否必要或如何改革的话题也多次被探讨,短期内可能很难找到其他有份量的考核方式替代,至于其他考核方式是什么,不同学科特色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也许,我们只能期待越来越多的学校勇敢走上这条探索之路,最终寻找到一个能达成社会共识的模式了。

  在对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评价,尤其是职称评定中,一般以发表论文数、参与项目数、专著数、获奖数排队,这种量化的评估方法决定了所发论文等的数量是评定职称的一句。可以说,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衣食住行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数字”。结果,学者们关注的是论文的数量和发表论文的杂志档次,较少关注论文的质量和内涵。为了追求数量,不顾科研成果的周期,开始走捷径。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关心核心刊物。所谓的核心刊物,发表的文章水平不一定就有多高,但是评价的重视使得大量的投稿涌向核心期刊。而在缺乏有效监督措施的背景下,一些杂志纯粹以敛财为目的,有钱就可以发文章。这样供需双方就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团体,未获得利益而置学术规范于不顾。

  调查也显示,很多学术不端行为源于对学术规范的不甚了解。在高校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将学术规范言传身教地传递给学生。很多高校没有专门就学术规范给学生以讲解,都是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把一些大概告知学生,也使得很多毕业论文中的引用、标注就不是很规范。值得欣慰的是,2010年,北大、清华、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即邀请学者讲述学术道德,期望新生从一入学就能严谨治学。虽然每个人都自觉践行学术规范,不是一个必修课或讲座可以保证的。但是,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五)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会影响学生学术不端行为

  70%的调查者认为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会影响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其中,50%的人认为影响很大;20%的人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只有4%的调查者认为不会影响;另有25%的调查者认为不好直接说影响还是不影响,应该视导师和学生自身情况决定。

  分析:近几年,随着研究生的连年扩招,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据报道,我国研究生导师的人均指导人数超过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上限水平。例如,美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3人,5-6人属较高水平。香港中文大学规定,每个教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不能超过6人,超过者需向学校备案并做出解释。据华中科技大学周有光新书《中国博士质量报告》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这还都是博士生,硕士生的情况就更严重了。

  导师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忙教学、要忙科研,真正用于培养学生的时间就少得可怜,而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培养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更有甚者,很多研究生平常的工作就是编书、帮老师写论文、给导师做助教,连自学的时间都没有多少。没有导师的有效指导,没有随意支配的学习时间,这种情况下,出现论文抄袭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平时的指导,导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从而以后可以独自展开研究。但是,这最重要最不该疏忽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导师也做得不够好。硕士毕业论文字数在3万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字数在8万左右,这么多学生的论文集中到一段时间,导师能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就不错了,更别提有针对性的指导了。

  (六)学校或单位对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会影响学术不端行为

  分析调查数据,仅有不到5%的调查者表示学校或单位对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不会对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影响;超过95%的认为会有影响,且超过70%的调查者认为影响很大。

  分析: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均采取量化评估方法,明确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方允许毕业;教师每年也有发表论文的科研任务,这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年度奖金以及学科的硕博士点资格申请、排名等都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些硬性指标高压下,一些研究生短期内出不了量多质高的论文,又迫于毕业压力,只得弄虚作假、花钱找关系发论文;有的教师迫于评职称需要,只得找人当“枪手”,当有名无实的挂名作者。学术评价的本意是促进学生、教师的科研热情,鼓励大家努力科研,但是过于注重量化指标的功利化评估体系却加剧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论文买卖这一畸形产物。

  (七)改善学术氛围的有效措施

  在改善学术氛围的措施中,“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素养建设”,“保障科研基金审批的公平、公开和公正”,“加强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支持力度”,“加大审查力度和打击力度”都获得了较高的支持。只有极少数网友保持着无需干涉的态度。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还是期待能有一个较为纯净的学术氛围,而措施有很多,能做的有很多,如果能逐一着手实施,相信学术氛围将逐步得到改善,也让人们对学术更有信心。

  学术不端调研报告【二】

  关于举报我校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院士

  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学术规范字(2012)6A号

  一.事件经过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于2012年2月日收到由复旦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转来的实名举报,质疑我校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院士及其领导的听觉医学中心团队有学术不端行为,包括:王正敏本人的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造假、三本学术专著和专利涉嫌抄袭、院士申报材料中涉嫌多处造假、谎报,他和合作者已发表的论文存在一稿多投和一图多用、任意篡改实验结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举报信并附有《新语丝》网站上的两篇化名文章《发现中科院院士王正敏犯有严重学术不端情况》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的假博士学位》。(关于王正敏合作者的调查报告见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关于举报我校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陈兵等涉嫌文章一稿两投等行为的调查报告”。)

  2012年2月29日,我规范委员会指定两名委员负责调查,3月15日,致函眼耳鼻喉科医院学术委员会,要求其在30天内将调查结果,以书面报告给校学术规范委员会。

  4月5日,眼耳鼻喉科医院召开了医院学术委员会会议,应到委员15人,实到13人。会议内容:①向该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通报本案的事由和下一步工作计划;②确定调查组成员,即日起开始调查工作。规范委员会两名联系委员全程参加了会议。

  2012年4月1日,规范委员会启动调查工作,对王正敏“博士学位”和“一稿两投”的问题进行查证。规范委员会于4月5日及4月6日,分别约谈被举报人和举报人。王正敏对相关问题作了说明。举报人又于4月6日和26日两次对举报内容进行了书面补充说明。

  2012年4月16日,眼耳鼻喉科医院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应到委员10人(除应回避者外),实到会9人,1人请假。两位规范委员列席会议。4月26日,眼耳鼻喉科医院学术委员会就王正敏等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结果向我规范委员会递交了调查报告。

  2013年4月23日举报人通过电子邮件,向学校学术规范委员会举报王正敏学术著作抄袭的问题。

  2013年6月5日,眼耳鼻喉科医院学术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就举报所称王正敏院士2005年申报院士时三本个人专著涉嫌抄袭国外名著一事进行专题讨论。并递交了调查报告。

  二、调查情况和结果

  (一) 关于王正敏的博士学位问题

  举报人认为,“王正敏当年(1979)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只是临床的专科培训,根本不是去读大学,其论文博士没有学历,它和博士是两个不同的学位概念。”举报人提供的书面证据是:由苏黎世大学校长和医学院院长共同签名授予王正敏医学博士的德文证书复印件,以及由苏黎世大学医学院院长翻译的该证书英文复印件,在英文复印件上写明“发给医学博士学衔(issue the title of a doctor of medicine)”。另外,王正敏在苏黎世大学时的导师Ugo Fisch于2011年8月11日在其所写书籍《颅底显微外科》的中文版序中的话也是:“获苏黎世大学1982届博士学衔。”即英文原文是title of doctor 而非 degree of doctor。所以认为,王正敏以学衔冒充学位,属于学历造假。

  王正敏则对举报人的指责予以反驳,他的理由是:“我在1980年6月至1982年6月,由国家派遣作为与瑞士国交换留学生到瑞士苏黎世大学附属苏黎世州立医院耳鼻喉科学习。两年中,我在该院耳鼻喉科主任Fisch教授指导下,从事实验研究,参与临床,修完学业课程,完成医学博士论文,通过论文答辩,而被授予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提供了一些相关材料,包括:博士论文、苏黎世大学外国留学生学生证、苏黎世大学研修留学生(读博)课程修读登记表、Fisch 建立的著名国际显微外科基金会“学报”、王正敏苏黎世大学学位证书,以及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13年4月3日为王正敏的学位证书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教留服认瑞士[2013]00029号)。该认证书称:“王正敏1980年6月至1982年5月在瑞士苏黎世大学(Universitaet Zuerich)从事眼鼻咽喉科学专业研究,向大学提交学位论文,并通过考核与审查,于1982年5月获得该校颁发的医学(论文)博士学位证书”。“经核查,苏黎世大学系瑞士正规高等学校。王正敏所获博士学位证书表明其具有相应的学历,经查无误。”

  规范委员会认为,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在国内应该具有权威性,因此王正敏的博士学位不存在造假行为。

  (二) 关于王正敏作为合作者之一发表的论文存在“一稿二(多)投”的问题

  举报人认为,以下论文均存在“一稿二(多)投”的问题:

  1. 中、英三组论文的一稿二投 :包括:①以陈兵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王正敏为合作者之一的《A Correlation Study of Endoneurial Fluid Pressure and Electroneurography of the Facial Nerve》(ORL, 2005; 67: 113-118)与陈兵、王德辉、王正敏《面神经液压与面神经电图的相关性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38:268-271); ②《中耳加压治疗豚鼠内淋巴积水》(梁琴、迟放鲁,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4;11:198-202)与《Effects of Hyperbaric Therapy on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of Guinea Pig Cochlea with Endolymphatic Hydrops》(Fang-Lu Chi, Qin Liang, and Zheng-Min Wang. Otology & Neurotology. 2004; 25: 553–558),后一篇英文论文中有王正敏的署名。

  而被举报人根据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制定的《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中华医学会的刊物也遵循此原则),将其归结为“以另一种文字再次发表,特别是在其他国家的再次发表,是正当的”,即属于“重复发表”或“二次发表”,而非“一稿二投”。

  但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07年“关于一稿二投和重复发表问题的处理原则”(以下简称《处理原则》)中,对二次发表规定了以下条件:(1)作者应事先征得两个刊物编辑部的同意,负责二次发表的刊物应得到首次发表文稿的复印件、单行本或原稿。(2)首次发表距二次发表的时间至少为1周(双方编辑部经协商者例外)。(3)二次发表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往往以发表简化的版本为宜。(4)二次发表的内容应真实反映首次文稿的数据和解释。(5)应在二次发表文稿的文题页脚注中向读者、审稿人和文献收录机构说明该文已全部或部分发表过,并注明首次发表文稿的文献出处。

  经调查核实后认为:上述三篇二次发表的论文,均没有满足该《处理原则》中的(1)、(5)二条,而且后文也没有引用前文。所以这种做法应该属于学术不规范。但上述重复发表之事,均发生在上述《处理原则》还未明确之时,故可不以违反《处理原则》论。然而他们“二次发表”在国外ORL和Otology & Neurotology杂志上的论文,显然是违背了两个国外刊物的投稿准则,即:“收到的稿件被明确的理解为它没有同时被其他任何出版物所考虑(接收)。”因此按国际学术界的惯例,后发表的三篇英文论文必须作撤稿处理。

  2、多篇中文论文中存在学术违规问题

  举报人所指的多篇中文论文,实际是以陈兵为第一作者、王正敏为合作者之一的5篇论文:①《病理状态下面神经内压微创测量的实验研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8;5:235-238);②《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内压的变化》(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33:338-340);③《面神经内压与面神经Wallerian 变性》(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7;27:339-342);④《面神经液压与面神经电图的相关性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268-271);⑤《面神经内压微创测量的实验研究》(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273-275)。

  经核查,其中论文①和②,从实验材料、方法、结果、讨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各环节上看,可以认定为同一篇论文(例如前一篇论文237页上的“附表”与后一篇论文339 页上的“表2”完全一样)“两篇文章相同程度达85%甚至90%以上”,可以认定其为一稿二投。

  举报人称重复使用相同的图来发表论文是指:论文③中341页上的图1,是对论文④中270页上图1进行右下方截图后再顺时针旋转180度所得; 论文③中第341页的图2, 是对论文④第270页上图2的右上方截图后再顺时针旋转180度所得; 论文③、④中的图2,其实与发表在ORL杂志中的图片也是相同的,但是对文中图片的注释不同,即在ORL文中,对此图的注释为“面神经损伤后1周”,而在论文③、④中则注释为“面神经损伤后3天”,对同一张图片有两种不同的时间注释,前后矛盾,属于任意编纂实验结果。

  被举报人陈兵的解释是:中文论文①、②和③三篇文章中尽管有关神经内压部分数据有交叉,但每一篇文章的研究角度并不相同,是同一实验在不同研究阶段的实验成果,并不存在“一稿多投”。而发表于2005年ORL杂志的文章,与中文论文③、④在图2的注释时间点上有出入,其可能的原因是在英文翻译过程或编辑校对过程中的工作失误,说明校对过程欠仔细,未能及时发现,并对其作改正,并不是任意编纂实验结果。

  经规范委员会的对比后确认:中文论文①和②,确实如举报人所说的内容高度重复,可认定其为一稿二投。论文③、④和ORL论文中,有一图多用的学术不规范行为。中、英文论文中存在图片标注时间不符的问题,因其不涉及论文的核心问题,故认同被举报人所说的因工作粗心而造成的笔误。

  (三) 关于抄袭国外专著的问题

  举报人称,以下三本著作均存在“抄袭”的问题。

  1. 举报人称,王正敏的专著《耳显微外科》(1989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实际上是抄袭其导师U. Fisch于1980年出版的《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 A Manual of Technology(鼓室成形术和镫管切除术:技术手册》一书和U. Fisch、Douglas Mattox等合著于1988年出版的另一本专著《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 Base(颅底显微手术)》的内容,“书中仅图片一项就抄袭了100多幅。”此外,王还将该专著拆为14篇文章,在由自己担任主编的《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杂志上发表。2005年又把这些文章冒充成正式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

  但王正敏称:该书的“许多章节,在介绍、评论和讨论手术和其他有关方面引用Fisch作品时,均指名原著作人Fisch的姓名及其作品专有名称。” 而事实上,他在文字叙述中的表述不能说明他对国外作者的工作以及图的来源作了明确的注释或引用。例如用这样的叙述:“Fisch于1980年报告TORP(Plastipore)102例术后一年气骨导差在0-10db占10.8%...。读者根据书中的原话是不可能认识到他书中的图1-25是采用了Fisch专著中的原图。而且王正敏的这本书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文献。

  本学术规范委员会经调查后确认: 王正敏编著的《耳显微外科》中,至少有58幅图同U .Fisch于1980年出版的专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 A Manual of Technology》中的图雷同; 王在该书中共有解剖图170幅,其中与Fisch两本英文版书中的图相同者为62幅,占王书图片的36%,其第一章中的全部58幅图,均来自Fisch的1980年书中的25幅图, 另外4幅与Fisch的1988年书中雷同,所有涉嫌抄袭的图片累计占据篇幅为26页,约占该书294页的9%: 王正敏在该书中所有重新描绘图,与原图相比仅线条形式略有差别; Fisch的原著版权页上写明:“(出版社)保留所有权利,包括出版、发行、销售以及翻译的权利。受本书版权所保护的所有工作在未得到出版方书面允许的情况下,不能被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或用任何绘图、电子、机械的方法复印、记录、磁带存储等” ,而且该书还专门写明“58幅图是由Ivan Glitsch所作”。

  2. 举报人称,王正敏主编的《颅底外科学》(199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抄袭U. Fisch和D. E. Mattox的专著《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 Basel(颅底显微手术)》。

  经调查后确认:王正敏主编的《颅底外科学》也存在“参考绘图”现象,如第146页图5-40 A、B就分别和U. Fisch和D. E. Mattox上述专著第431页图6-13B和第430页图6-12、图6-13A雷同。该书有图182幅,未发现一张图直接注明其出处。全书未附有参考文献,不符合对他人著作的引用或注释的规范。

  3. 举报人称,王正敏所著的《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Microsurgery of the ear》(2004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抄袭U. Fisch、J. May、T. Linder于1994年出版的专著《Tympanoplasty, Mastoidectomy, and Stapes Surgery》。

  王正敏称其“在介绍、评论和讨论手术和其他有关方面引用Fisch作品时,均指名原著作人Fisch的姓名及其作品专有名称。”而对Fisch的工作以及图的来源不作明确的注释或引用。

  经调查后确认:王正敏在该书中也同样存在上述“参考绘图”现象,如第123页,图9-9至9-13就分别和U. Fisch等所著专著第17页图9A-C、第18页图9D、9E雷同。该书的总论、第一篇到第六篇的末尾共列出354篇次参考文献,但其中没有一篇是Fisch的论文或著作。

  眼耳鼻喉科医院学术委员会于2013年6月5日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就举报所称王正敏院士2005年申报院士时三本个人专著涉嫌抄袭国外名著一事进行专题讨论。会议经过投票一致认为“举报所及的王正敏院士的三本书籍不存在抄袭行为”,并认为“举报所及王正敏院士三本书籍中的部分源自国外专著的图片尽管相似,但都经过了重新绘制;三本书籍中在序言或正文章节的引言部分都提及国外专著的作者Fisch教授”。

  2013年7月4日,眼耳鼻喉科医院11名耳鼻喉科医生联名向学术规范委员会提交“对王正敏院士的三本书引用部分Fisch作品图解的说明”,提出“经仔细查阅王正敏教授的《耳显微外科》(1988年出版)、《颅底外科学》(1994年出版)及《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2004年出版), 发现在上述三本书的许多章节,在介绍、评沦和讨论手术和其它有关方面引用Fisch作品时,均指明原著作人Fisch的姓名及其作品专有名称;除此之外,在其他章节的多个页面中也多次引用Fisch作品专有名称及相关图解(修改重绘),但为简明见不再重复注明Fisch的名字。”该“说明”还列表例举了王正敏上述三本书中“引用作品(含相关图解)的名称内容”、原作者名字和对应的页数。“说明”还提出:“这三本书中涉及的颞骨解剖图及手术图另有画师参考Fisch著作中部分耳手术解剖图重绘,不是直接拷贝。人体解剂及手术时所见的结构其实是类似或者是相同,所以画师绘之不可能有大的变动,故粗看似乎相同的,但线条及比例有所不同,其中还有所变动。”

  应校学术委员会的要求,校学术委员会医学部于2013年7月5日举行了关于王正敏学术著作插图是否违反学术道德一事征求意见的专题会议。到会委员就学术规范委员会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对比,并查阅了原始书籍,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1. 关于王正敏的三本专著中,尤其是2004年的《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专著与U. Fisch教授英文原著插图高度相似或雷同的问题。医学部委员们认为,医学学科中的人体解剖及外科手术图解如以线条图描绘,除因畸形、变异等特殊情况外,在形态上均大同小异,绘图的差异也主要表现在线条的粗细,轮廓透视的大小等。在王正敏的三本专著中,尤其是2004年的《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专著中,其插图均根据原著进行了重画,这也是国内其他主要著作中被采用的通常做法,而且当年出版社也接受这一做法,并予以出版,因此不被认为为抄袭。2.关于王正敏著作的插图与FISCH教授英文原著的关系问题。鉴于FISCH教授是王正敏教授的导师,双方长期来保持着师生情谊,且 FISCH教授对王正敏教授在中国推动发展耳显微外科学深感满意。涉嫌被抄袭的FISCH教授本人还为2004年《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撰写了英文前言,在前言中FISCH教授明确写道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the book are illustrated with care and in great detail facilitating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adequate way to solve difficult surgical problems.” (中译文:在本书中仔细并细心地用图解(根据英华大词典翻译)描述了手术过程,从而促进了读者了解并选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困难的外科手术问题)”,这表明U. Fisch教授认同并肯定王正敏教授的插图,未持异议。到会委员通过无记名投票一致认为,对所举报的有关三本学术专著的插图内容:不属于抄袭。

  2013年7月15日学校聘请三名校外专家对王正敏著作是否涉嫌抄袭进行鉴定。专家认为,举报信件中有一条涉嫌“文字抄袭”,内容为解剖学描述。王正敏的中文描述(约100字),与Ugo Fisch著作中的英文描述类似。这在解剖学阐述中是有可能存在的,且不涉及创新观点、新技术、新发现的抄袭。王正敏《耳显微外科》(1989年)、《颅底外科学》(1994年)和《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2004年)三本著作中的附图与Ugo Fisch 著作中的附图相似,涉嫌抄袭,但与图片相关的正文未被举报有抄袭现象。亦即没有涉及对Fisch的学术观点、理论或手术技术的抄袭。根据Fisch为《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2004年)所写的序言,可以理解为Fisch对该书引用他的附图是知情并表示赞赏的。在上述三本著作中,未能逐图标注原图出处和参考文献,说明作者王正敏教授和相关出版社在出版规范上还不够规范,应予指出。但不能认为这属于学术剽窃。

  学术规范委员会认为:按国际上公认的学术规范和版权原则,在论著中采用他人著作的原图,应取得原作者书面同意书以及原出版社的书面许可,并在相应的图注和参考文献中说明其出处。但王正敏编著的《耳显微外科》(1989年出版)一书,采取对国外原著图片重新描画的做法,使用了大量插图,且未直接注明出处,但该书的出版是在我国《著作权法》(1990年)颁布之前,对其作学术不规范的认定,则必须考虑当时的历史情况(反驳:历史的具体情况请看网页:http://www.taihainet.com/news/media/cmzlk/2006-07-06/14019.html,此文明确告知,在1986年的时候,我们国家颁布了一个《民法通则》,在这个《民法通则》里首次明确了公民和法人可以享有著作权。后来到了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权法》正式颁布实施。所以想用所谓《著作权法》在1990年颁布为由为王正敏减轻罪责是徒劳的)。而王正敏主编的《颅底外科学》(1995年出版)和王正敏著的《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2004年出版)中,均发现对国外原著图片重新描画,且未一一对其直接注明出处的现象,今天看来这种做法在学术规范上是不妥的。

  至于王正敏将《耳显微外科》一书中的部分内容写成知识性的介绍或讲座式文章,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符合该杂志的要求或规定,在学术上不存在违规行为。

  三、调查结论

  1、关于博士学位问题

  王正敏提供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最终获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定,故举报人质疑王伪造学历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反驳:王正敏没有获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有铁证的——他的老师Fisch教授已经给我证明,我们去年7月就已要求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去函苏黎世大学,取得官方证据,但复旦大学不予采纳。同时,王正敏一直设法弄到我国教育部的官方证明,但开始时由于不符合教育部学位认证的基本条件被拒,后来他通过何种关系于今年四月方才弄到这份我国教育部的证明(值得追查!),对此我们不予认可,唯有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官方证明才能说明一切!)

  2、关于论文投稿问题

  王正敏为合作者之一所发表的几篇中文论文中,有些论文内容高度重复,另有几篇论文中曾使用相同的内容或图表,属于重复发表,但王正敏本人均称其是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列为论文的合作者。(反驳:王正敏说“毫不知情”,想抵赖,复旦大学就允许了!?)但王正敏在事后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又将上述某些论文列入申报材料之中而未对其作任何说明,这种做法在学术态度上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反驳:“不是实事求是”,太轻了吧,分明就是欺骗吗。)

  3、关于书籍中的引用问题

  按国际上公认的学术规范和版权原则,在作品中采用他人著作的原图,应取得原作者书面同意书以及原出版社的书面许可,并在相应的图注和参考文献中说明其出处。但王正敏编著的《耳显微外科》、王正敏主编的《颅底外科学》和王正敏著的《王正敏显微外科学》三本著作中,在未取得国外著作版权的同意下,对其原著图片采取重新描画的做法,使用了大量插图,且未注明出处,这种做法尽管不属于学术剽窃(反驳:这句关键的结论与前面认定的事实完全不合逻辑,是学校包庇袒护王正敏的最好明证!),但是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至于举报信中所提及的“文字抄袭”,因其内容为解剖学描述,不属于抄袭。

  四、处理意见的建议

  1. 所有有王正敏署名、涉及内容重复发表的论文均不能作为科研成果列在个人简历和各种申报材料中;因发表这些论文而获得的科研奖励应予以收回。(反驳:难道由此获得的各种奖励、荣誉,特别是骗取的中科院院士称号不应该收回吗?)

  2. 王正敏必须就《耳显微外科》、《颅底外科学》和《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专著中,未经标注采用英文原著中图片的学术不规范行为(反驳:这样严重的系列的剽窃造假行为,复旦大学只轻描淡写地用学术不规范一笔带过,看来中国的学术界可以以此扬名世界了。),向原作者做出书面道歉。今后对这些书籍的重印或再版,必须严格遵循我国目前所制定的学术规范。眼耳鼻喉科医院学术委员会,应将本调查报告通知上述著作的出版社。(反驳:王正敏本人剽窃造假,不仅在学术上属于严重违规,更已属于违法,他应该向上述三本书的出版社,更应包括被抄袭的国外著名出版社进行道歉,接受相应的处罚)

  3. 王正敏应当就在院士申报论文材料中存在不实事求是的做法向中国科学院做出说明。(反驳:王正敏在院士申报材料中竟然有65篇文章属于欺诈,学校却不予公开表态,在此处却用这样的语句来为他遮掩,这能够让群众满意吗?此其一。其二,所谓“存在不实事求是的做法”,实为欺骗,这样严重的欺骗,已看过事实的院士们用“史无前例”来形容,可复旦大学却可以这样的敷衍上级组织,敷衍公众,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其三,难道这样一起严重的学术欺诈案,一起早已引发舆论和民众关注的社会公众事件,能够允许王正敏或者复旦大学与中科院进行私了吗?王正敏本人必须就此事件公开向社会公众和各级组织作出公开的说明,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媒体的共同监督)

  4. 眼耳鼻喉科医院学术委员会和医院领导应该督促被举报人落实以上处理意见的建议,并且将本报告向全院医师和研究生通报,进行一次端正学风、遵守学术规范的教育。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

  2013年8月19日

  学术不端调研报告【三】

  过去几年里,作为主编,我已处理过数十起论文抄袭剽窃事件,有些情况远比付炜之事严重或“离奇”,但都没有此次费心。可能有些学者认为我处理此案太慢,其实这是我处理最快的一次。我刚刚处理完的西班牙教授重复发表一事,事实极其清楚,但按IEEE的程序整整走了两年多。

  学术不端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希望有时间好好想一想相关的应对措施和法规问题。

  现将处理报告呈上,请大家指正。

  尊敬的各位顾问和编委:

  付炜一事发生后,本人得到许多邮件,多少认为事实清楚、性质严重,应立即予以严厉地谴责。但我认为应以专业的方式处理,并要求走完我们自己的调查过程后再做结论和处理决定,不对相关人员的动机或道德进行评判。而且,我和各位副主编也达成一致认识,不以《自动化学报》名义给相关人员专业之外的评判,仅按学报的规定予以处置。

  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错误与惩罚应当匹配。此事的处理过程中,我有许多感想,也再次切身体会了“社会媒体”的“冲动”和影响。用一个控制的专业术语,我们似乎正处在社会媒体的“超调”时期,必须十分谨慎。但愿最终能像多数控制过程一样,在失稳之前“安居”在一个可接受的状态。

  现将此事件的调查和决定报告呈上,请大家审阅并修改,并于7月20号之前将意见返回。

  此稿已修改近十次,其中任何问题,我负完全责任。再次感谢学报编辑部的支持和辛勤工作。

  1. 调查背景

  2011年5月20日,《自动化学报》收到《电子学报》发来的“学术成果剽窃案”通报,涉及发表在《自动化学报》第37卷第3期(2011年3月)的一篇题为《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的文章。通报中称:“被剽窃文章于2008年12月4日投稿《电子学报》,2009年7月14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后于2009年12月22日退稿。这篇文章却于2011年3月被当时的审稿人付炜以自己的名义略加改动后发表于贵刊。”,并提供了经付炜审稿后退稿的稿件及付炜的审稿意见表。

  《自动化学报》收到《电子学报》通告后,主编于当日启动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处理程序。

  2. 相关稿件信息

  题为《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的文章由付炜于2010年4月16日向《自动化学报》投稿并提交签名和加盖单位公章的作者承诺书。按照《自动化学报》稿件处理流程,经责任编辑初审并在学术不端系统中检测通过,提交给该文编委,编委初审通过后初步选择两位审稿人审稿,分别于2010年5月27日和2010年10月29日返回审稿意见,均为“录用”。由于初步选择的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一致,编委不再安排进一步的审稿,于2010年11月12日给出“录用”的处理意见。基于审稿人、编委的一致意见,该文主编于当日给出终审意见为“录用”。2010年11月15日,责任编辑发出录用通知。录用之后,付炜添加了裴欢、廖晓玉、白超、高现文、田贺、朱琼瑶六人信息,并提交了包括所有作者签名并加盖第一作者单位公章的作者承诺书、单位开具的介绍信、版权转让协议、排版后的文章等定稿材料。2011年3月20日,该文发表在《自动化学报》第37卷第3期。

  经2011年前的第九届《自动化学报》编委会和2011年后的第十届《自动化学报》编委会的再次审核,该篇文章从收稿、审稿、录用到发表的过程完全符合《自动化学报》的稿件审查处理程序。

  3. 调查审核情况

  3.1 初步审核

  首先,《自动化学报》学术规范委员会开展了初步核查。

  通过对比《电子学报》提供的退稿稿件《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与付炜投向《自动化学报》的文章《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发现两篇文章在摘要、关键词、正文文字、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方面几乎完全相同。

  3.2 深入调查

  接下来,《自动化学报》就此事与付炜取得联系,于2011年5月30日收到付炜的申诉说明材料。

  付炜提供材料的邮件正文如下:

  “据了解,来信所提文章是本人的研究生根据其2008年6月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改编撰写而成。至于来信所提其它事项本人并不清楚。现随信附上该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原件,请审查(见附件)。来信所提某作者于2008年12月投稿给**期刊的文章,经了解,该文章由我的研究生代为审稿,当时就提出该文章与其研究生毕业论文部分雷同,故作退稿处理。”

  然而,该邮件附件为word格式的学位论文,只有正文章节和参考文献,没有论文封面、独创性及使用授权的说明、中英文摘要、目录、发表文章目录、致谢等信息。

  因此,《自动化学报》进一步联系付炜请其提供该论文的作者姓名等论文相关信息。2011年6月2日,付炜提供了pdf格式的论文,仍然只有正文章节和参考文献。随后,《自动化学报》再次向其要求提供该论文的完整版本。2011年6月8日,付炜回复邮件:“作者已离校多年,无法联系。”2011年6月16日,《自动化学报》与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取得联系,向其说明调查情况并请其提供付炜2008年6月毕业学生的学位论文完整信息,院办表示考虑到论文有可能涉密,需要先向上级汇报。2011年6月17日付炜在回复邮件中称此论文是“外单位一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并提供了所述研究生所发邮件截图。由于付炜此次提供的材料说明其于2011年5月30日、6月2日提供的论文并非燕山大学的学位论文,因此《自动化学报》未继续请燕山大学提供该学位论文的完整信息。

  2011年6月17日,经《自动化学报》学术规范委员会讨论后,要求收集材料继续进行调查,并明确以邮件和书面形式向付炜及涉嫌抄袭一文的其他作者发出通知询问是否还有其他材料,如果有请其在一周内提供,过期将视为放弃。2011年6月17日,收到付炜的回复邮件;6月20日,收到裴欢的回复邮件:“我没有参与与该文章相关的任何过程,包括修改、校对等”;6月23日,收到廖晓玉的回复邮件:“我从没有参与论文的写作与投稿工作,与“涉嫌抄袭一事”无关。”,其他四位作者均未回复;6月27日收到付炜签字返回的说明:“相关证明材料的情况说明已于2011.6.17日通过E-mail发到《自动化学报》编辑部邮箱”。

  付炜此次提供材料的邮件正文如下:

  “本人于2008年4月修改过一篇外单位一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关于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该论文只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只包括论文的主要章节,没有论文封面、题目、作者姓名、单位、作者简历,以及学位论文的全部整体信息。该论文作者曾同意论文修改好后算作两人的共同作品,可以单独以任何一方名义将论文改编后公开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在这种情况下,本人才同意修改这篇论文(论文原件和修改稿见附件)。2009年1月《电子学报》委托本人评审一篇武汉大学某作者的文章,由于该文章与本人曾经修改过的论文的某些章节相似,甚至存在大量雷同现象,故本人对该文章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作修改后复审处理。2010年4月本人在对上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某些章节改编后,撰写了一篇关于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文章投稿到《自动化学报》,该文章发表在2011年37卷第3期。由于本人曾为武汉大学某作者的文章当过审稿人,因此该作者认为本人发表在《自动化学报》2011年37卷第3期上的文章是抄袭他的文章,理由是本人曾经评审过他的文章。

  上述研究生论文文件的修改时间是2008年4月24日,这从论文文件的修改时间可以看出(见附件)。可查看该论文文件的属性列表,在文件修改时间记录里可看到论文文件的修改时间是2008年4月24日。另附这位研究生发给我的E-Mail记录证据(见附件),从E-Mail记录中可看出发给我论文的时间是2008年4月24日,即修改论文的时间是2008年4月24日,均早于武汉大学作者的投稿时间。

  上述研究生是本校以外的研究生,当时只发给我学位论文的主体部分,没有论文封面、题目、作者姓名、单位、授权、中英文摘要、致谢、作者简历等论文的全部整体信息。该研究生自2008年后就失去联系,本人曾给他发过多次电子邮件,均无回应。本人也不知他的电话,无法联系。故您要我提供的有关论文的全部整体信息资料本人无法提供,请谅。

  目前本人只能提供上述论文的接收时间证据和修改时间证据(见附件),均早于武汉大学作者的投稿时间,供审查参考。

  以上情况属实,特此说明。”

  该邮件附件为所述研究生所发邮件截图及学位论文不完整版。除此之外,付炜未提供其他证明材料。

  3.3 审查结果

  《自动化学报》学术规范委员会经过多次会议,认真审查收集到的所有材料,达成以下认识:

  (1)《电子学报》提供的退稿稿件与付炜投向《自动化学报》的文章在摘要、关键词、正文文字、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方面几乎完全相同。

  (2)在付炜提供的材料中,其对论文作者、论文来源等的说明中多处前后不一致,且无法验证,不足以支持其没有抄袭的说法。

  例如:

  A)2011年5月30日,付炜称其投向《自动化学报》的文章“是本人的研究生根据其2008年6月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改编撰写而成。”;2011年6月17日,付炜称“本人于2008年4月修改过一篇外单位一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关于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研究生毕业论文。”,“2010年4月本人在对上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某些章节改编后,撰写了一篇关于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文章投稿到《自动化学报》,该文章发表在2011年37卷第3期。”

  B) 2011年5月30日,付炜称“来信所提某作者于2008年12月投稿给**期刊的文章,经了解,该文章由我的研究生代为审稿,当时就提出该文章与其研究生毕业论文部分雷同,故作退稿处理。”;2011年6月17日,付炜称“2009年1月《电子学报》委托本人评审一篇武汉大学某作者的文章,由于该文章与本人曾经修改过的论文的某些章节相似,甚至存在大量雷同现象,故本人对该文章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作修改后复审处理。”

  C)2011年5月30日,付炜提供的“2008年6月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里,参考文献中有6篇文献的发表年份标注为2009年、2010年;2011年6月2日、6月17日,付炜提供的学位论文里, 2009年以后的所有文献在其参考文献中年份均被改为2009年以前,而文献的题目、作者、卷期、页码均未改变。《自动化学报》编辑部通过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证实,这6篇文献确为2009年以后发表的文章。

  4. 处理决定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自动化学报》学术规范委员会认为付炜等署名发表的《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一文存在严重的抄袭剽窃行为。

  根据《自动化学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条例,学术规范委员会对付炜等人的这一学术不端行为做出如下处理决定:

  (1) 撤销发表在《自动化学报》第37卷第3期的文章《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并刊登撤稿声明。

  (2) 付炜署名投向《自动化学报》在审的一篇稿件做退稿处理。

  (3) 5年内拒收付炜署名的稿件,3年内拒收该篇文章其他作者裴欢、廖晓玉、白超、高现文、田贺、朱琼瑶署名的稿件。

  《自动化学报》学术规范委员会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学术研讨会主持词范文五篇精选



学术研讨会主持词范文五篇精选

  学术研讨会是高校或是一些科学研究所等组织的关于某一个课题或是问题的研讨会。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学术研讨会主持词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术研讨会主持词】一

  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

  1.与会人员请在指定区域就座;

  2.请关闭手机或调成静音;

  3.会议期间保持会场安静,不在会场随意走动。

  (10:00点开始会议,举行简单开幕式,介绍专家及听课代表。)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医学同仁及朋友们: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感受到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对xxx眼科医院的一片盛情,首先我代表xxx眼科医院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作为xxx首家国家三级眼科专科医院,我们很荣幸承办这次的学术交流会,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在眼科有着丰富经验,取得丰硕成果的著名眼科专家xxx两位专家为大家进行精彩的学术演讲,他们德高望重、着作等身,用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研讨会主持词

  接下来介绍今天出席会议的专家:XXX、XXX、XXX、XXX;感谢专家们以及各位眼科学界的同仁们参加我们的会议!

  由xxx眼科医院主办的

  3、10:30分开始专家讲课。专家和参会人员互动提问。

  下面有请xxx著名青光眼专家XXX医师上台为我们进行题为《新图像技术指标在青光眼诊治的应用策略》的精彩演讲。感谢XXX医师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著名的白内障专家XXX医师上台为我们做题为《眼前节OCT的临床应用》的精彩演讲。 感谢XXX医师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

  再次感谢xxx医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医师。接下来,进入互动提问环节,请大家踊跃提问。

  感谢大家的提问!为促进加强我院白内障专业和青光眼专业的临床经验及技术交流,下面由我院XXX为xxx专家颁发

  4、会议结束,组织讲课专家与我院领导合影留念,组织整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来我院参加。

  【学术研讨会主持词】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今夜欢乐祥和,今夜高朋满座。在这个圣诞钟声即将敲响的神圣、庄严而又喜悦的时刻,欢迎您如约而至,莅临国际风筝都——山东潍坊!这里是山东省第六届口腔医院院长及科主任管理研讨会欢迎酒会现场,我是本场酒会特邀司仪, !

  首先,向大家隆重介绍出席今晚欢迎酒会的领导有——

  潍坊市卫生局

  潍城区人民政府

  潍城区卫生局

  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山东省口腔医师协会会长、山东省口腔医院院长杨丕山;

  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徐欣;

  山东省口腔医院副院长赵华强;

  聊城人民医院院长、泰山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主任张彬;研讨会主持词

  滨州医学院口腔系书记张连凯;

  潍坊医学院口腔系书记宋书凯;

  以及全省各地市口腔医院院长、综合医院口腔科主任等领导!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嘉宾在百忙之中莅临鸢都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出席欢迎酒会的还有——

  山东医大口腔医疗器材经销部总经理马跃;

  山东鲁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刚等相关厂家领导!

  承办方潍坊口腔医院代表潍坊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潍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潍坊牙科医院、潍坊卫校口腔医院等潍坊市口腔界全体同仁,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现在,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潍坊市卫生局 局长致酒会欢迎词!

  【学术研讨会主持词】三

  各位学者、专家:

  大家下午好!xxx学术报告会现在开始。这次报告会由安全分院科研学术中心主办。我代表主办单位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里的语言是思维的碰撞,这里的思路是智慧的闪光,你有一个idea,我有一个idea,我们交流就每个人有两个idea,这是学识的增加。

  今天我们请来了xxxX和xxxX(可以加点汇报人简介)下面,学术报告开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xxxX。

  谢谢xxxX的精彩演讲,下面,大家有5分钟时间进行提问交流,有提问的请举手。 (控制在2个问题)

  好,现在提问到此为止。谢谢xxxX。

  下面有请xxxX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

  谢谢xxxX的精彩演讲,下面,大家有5分钟时间进行提问交流,有提问的请举手。 (控制在2个问题)

  好,现在提问到此为止。谢谢xxxX。

  两位嘉宾的精彩报告,到此已全部完成,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嘉宾的精彩汇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交流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学术交流,期待更精彩的交锋。

  现在,我宣布,xxx学术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光临。

  【学术研讨会主持词】四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经过近1年时间的筹备,由重庆知新图书有限公司联合相关教育部门主办的重庆市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我把出席今天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向大家介绍一下:

  出席今天大会的有来自 等地的重庆市各中学高中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校级领导和来宾280人,个个是教育界的精英,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日益更新、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提高中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学起来既轻松愉快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是中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进一步丰富中学教育的研究,增进全市各中学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科水平和学校升学率,重庆知新图书有限公司联合相关教育部门决定为各兄弟学校搭建平台,举办由重庆市各中学高中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校级领导组成的首届“中学教学学术研讨会”。通过研讨会这个交流平台,共同切磋教艺、共谋发展,使我们的中学教育及教学不断提高,更加适应现代高考的需要;此次研讨会将展示最新的教育前沿理念;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领导面对面、名师专家面对面,让您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并为您提供多种优质教辅供参眩会上我们将邀请高考命题专家做专题讲座,直属重点的名师做学科演讲。

  下面宣布会场纪律:1、为了与我们的酒店再次合作,请保持会场清洁

  2、为了让我们能收获更多而不影响专家的发挥,请勿随意走动。

  3、也请伸出你的右手,拿出21世纪的高科技产品——手机或小灵通,伸出你的食指,在红色的键上使劲摁一下,再伸出你的左手,拍一下你左边的伙伴肩膀,对他说说“谢谢你的配合。”

  今天上午的主要议程有四项:

  1、 专家主讲重庆市教科所所长致辞;重庆市第一中学教研组长 讲话(4F国际会议厅) 2、午餐 (2F中餐厅) 3、自由交流 派送精美礼品(8F茶座) 4、全体正式代表合影;研讨会主持词

  现在先进行第一项议程,请重庆市 致辞,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以全世界最热烈的掌声请出我们的高考命题专家、教育界权威 作精彩指导!

  真是千点万点不如名师一点,我们折服于公务员之 专家最顶尖的教育前沿理念,我们从此有了明确的教育方向和目标。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 所长意想不到的收获,感谢他的精彩分享。谢谢! 下面让我们高度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好吗?那么请起立!伸出你的双手,使劲向上伸,发出一个声音,朝左上使劲伸一下,发出一个声音,朝右边使劲伸一下,发出一个声音。然后朝左转,伸出你的双手,揉揉伙伴的肩,对他说,你辛苦了,挠挠他的头,捶捶他的背,趁他不注意,掐他一下。对你的伙伴说谢谢。然后朝右转„„..谢谢! 好请坐!下面我们公司还为大家请到了在教育最前线的资深名师给我们作实战经验分享,他就是市属重点中学重庆市第一中学的 ,挖宝三工具:点头微笑鼓掌,请再次检查你的响闹装置,坐到板凳的2/3,让我们以更热烈的掌声有请 给我们作精彩演讲, 午餐时间 (2F中餐厅)

  下午:真诚的友谊来自于不断的自我介绍,我叫主持人张俊蓉,渝北区一名普通教师,很高兴能和我们这些教育界的精英再次相聚在这里,今天上午我们吃了两道大餐,大家吃饱了没?吃好了没?很好!21世纪已经到来,不再是肚子饿,而是脑袋需要补充营养,而此刻,你拥有无限的资源,那就是你身边的朋友,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来不及认识的朋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次拿出你的挖宝工具,点头微笑作傻瓜状,你的伙伴一定会慷慨解囊,把宝贵的教学创新理念奉献出来,下面是自由讨论十分钟并谈谈你的收获,并向专家和同仁提出你的问题。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只有15分钟时间。

  由于重庆知新图书有限公司首次举办这样的会议,我们经验不足请写下你的意见和建议。5分钟谢谢!并留下你的e-mail(便于发相片给你)

  相聚总是那么短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果你有问题需要专家解答请留下来单独和有关人士交流,今天的会议圆满结束。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期待第二届“中学教学学术研讨会”的到来。请各位到 领取重庆知新图书有限公司为大家准备的精美礼品一份。并到主席台合影留恋,并留下你的e-mail.再次谢谢大家的光临。

  诚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明年再见!

  【学术研讨会主持词】五

  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 “xxx眼科学术交流会”,会议期间为了维护会场秩序,确保会议的正常进行,全体与会人员请遵守以下会议纪律:1.与会人员请在指定区域就座;2.请关闭手机或调成静音;3.会议期间保持会场安静,不在会场随意走动。

  (10:00点开始会议,举行简单开幕式,介绍专家及听课代表。)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医学同仁及朋友们: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感受到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对xxx眼科医院的一片盛情,首先我代表xxx眼科医院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作为xxx首家国家三级眼科专科医院,我们很荣幸承办这次的学术交流会,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在眼科有着丰富经验,取得丰硕成果的著名眼科专家xxx两位专家为大家进行精彩的学术演讲,他们德高望重、着作等身,用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接下来介绍今天出席会议的专家:xxx感谢专家们以及各位眼科学界的同仁们参加我们的会议!

  由xxx眼科医院主办的“xxx眼科学术交流会”,承蒙眼科学术界同仁的大力支持,现在正式开幕!

  3、10:30分开始专家讲课。专家和参会人员互动提问。研讨会主持词

  下面有请xxx著名青光眼专家XXX医师上台为我们进行题为《新图像技术指标在青光眼诊治的应用策略》的精彩演讲。 感谢XXX医师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著名的白内障专家

  XXX医师上台为我们做题为《眼前节OCT的临床应用》的精彩演讲。

  感谢XXX医师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

  再次感谢xxx医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医师。接下来,进入互动提问环节,请大家踊跃提问。

  感谢大家的提问!为促进加强我院白内障专业和青光眼专业的临床经验及技术交流,下面由我院xxx为xxx专家颁发“xxx眼科医院促进临床医学进步”的荣誉证书,望今后两位专家能经常莅临我院指导工作及经验交流!有请xxx医师上台。有请我院xxx上台颁发荣誉证书!谢谢!

  4、会议结束,组织讲课专家与我院领导合影留念,组织整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来我院参加“xxx眼科学术交流会”,xxx眼科医院祝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顺利,谢谢大家的大力支持!此次会议圆满结束!

  接下来,请专家和领导上台合影!

相关文章:

1.学术讲座主持人主持词

2.学术会议上的欢迎词范文

3.教学研讨会会议主持人开场白台词

4.学术会闭幕词精选三篇范文

5.学习报告会主持词大全

美佛罗里达大学一留美博士因“学术不端”自缢身亡是真的吗?具体怎么回事?



美佛罗里达大学一留美博士因“学术不端”自缢身亡是真的吗?具体怎么回事?

  近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校警表示,该校一名华裔博士候选人在其工作的校园办公室内上吊自杀。死者名为陈慧祥,今年30岁,在佛罗里达大学高效架构智能设计实验室担任研究助理。他于12日被报告失踪。警方此前几经搜寻只找到其驾驶的车辆,但不见他的踪影。

  佛罗里达大学校警巴伯表示,6月14日一早,他的同事到达办公室,发现他的尸体并报警求助。

  目前,学校已通知了他的家人。巴伯称,目前警方正在对此案进行调查,但并未怀疑涉及谋杀。

  佛罗里达大学发言人史蒂夫 奥兰多表示,调查人员发现了一张纸条,以及他电脑里的搜索记录表明,他曾意图自杀。

  从陈慧祥自杀前发给实验室其他学生的邮件来看,事件起因是,一篇文章投中了业界顶级会议,但这篇文章因实验设计、数据等方面存在较大漏洞,无法自圆其说,陈的导师李涛教授却不同意撤稿,然而,发表造假论文可能会影响陈慧祥今后在学术界的名誉。在这封邮件里,他写道,“我反复考虑到了所有情况,觉得真的无路可走,所以我通过自杀的方式来弥补我的过失。”

  去年12月,陈慧祥在短时间内写了一篇论文,向ISCA(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研讨会)投稿,该会是一个展示计算机体系结构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国际化论坛,属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三个顶级会议之一。从ISCA的官网来看,参加今年的会议需要在2018年12月8号完成初稿并提交,今年3月正式公布中选论文,5月下旬定稿。据陈慧祥在遗书中所言,初稿在实验设计上有问题......因此在初稿投中以后,他便开始努力完善实验,但却在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无力纠正的状况,比如,论文实验结果与初稿中所宣称的不一样、数据也不合乎逻辑等等,以致文章完全无法自圆其说,如果要修改只能推倒从来,但是要在截稿日期前完成却不现实。他与导师李涛就此事进行讨论,结果导师不同意撤稿,双方的争执甚至一度激烈到“差点叫警察”的地步,但李涛并未作出任何退让。

  据悉,在读博期间,陈慧祥的压力非常大,从来没有周末休息过,每天都是夜里12点以后才睡,早晨起得很早。事件发生后,该校研究生助理联盟(GAU)等组织积极推动校方就此事进行调查。7月3日,佛罗里达大学发表官方声明:注意到了陈慧祥所留下遗书中暗示其导师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正在全面调查事件,除了学校警力部门外,还聘请了外部独立调查人员。次日,GAU发布新闻稿表示,希望除了关注是否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学校也应该全面彻查研究生在学校的境况,并保证整个调查过程的透明度。

这些单词在雅思学术类写作中千万不能用!



这些单词在雅思学术类写作中千万不能用!

  在雅思写书英语中有几种单词是不能用的,因为它们或多或少缺乏了对学术英语这种“学业用途英语”的严谨表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a hot topic

  “a hot topic”大约在五、六年前在开头段中流行起来。一开始考生确实只针对“trendy topics”应用该表达法,但后来就滥用在所有的话题上了。

  该词禁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不够正式,还在于单纯指出某话题有很多人在讨论并不能彰显其重要性。

  可尝试用如下方式替换——

  sth. has been widely debated

  sth. is a widespread problem

  sth.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2、basically

  口语中常用 basically 来做总结,但仅限于口语,写作中应替换成——

  In conclusion, ...

  To conclude, ...

  Overall, ...

  To sum up, ...

  In summary, ...

  3、thing

  禁用原因:无法彰显作者对“a wide variety of language”的掌控;且不具体

  误:People like different things.

  正:People have different tastes/preferences.

  4、like

  常见例子:I was like. 或 It was like。

  这种表达法在美式英语口语中特别常见,但是一定要注意,只适用于口语,不能用于写作。

  改正方法也很简单,一般直接删去!

  误:Students are like stressed all the time.

  正:Students are stressed all the time.

  (这个例子中,如果要强调压力大,可以在 stressed 前面加上 extremely 等程度副词)

  5、kind of

  和like一样,是个口语中常见,但写作中应禁用的词。写作时更应追求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文风。

  误:Pollution is kind of bad.

  正:Pollution is terrible/serious/appalling.

  (此处将 bad 改为 terrible/serious/appalling 也是学术英语的特点,即使用"less common, more descriptive vocabulary")

  6、so...

  "so"在这里是指常用作替换very的意项。so 和 very 都应禁用!

  误:It was so/very funny.

  正1:It was extremely/exceedingly funny.

  正2:It was hilarious.

  (此处将 funny 改成 hilarious 也是彰显作者 vocabulary range 的方式)

  7、good

  由于写作时想要表达“优点、积极、正面”的情况很多,故 good 这个口语化的词就必须禁用了。

  应替换成符合具体表达内容的词,例如——

  intriguing proposal

  positive effect

  constructive criticism

  8、bad

  禁用理由同上,替换举例——

  a damaging effect

  the air quality is poor

  the cost is catastrophic

  9、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习语一般不出现在学术英语中。一旦出现了习语,会让读者认为文章缺乏原创性,只能拾人牙慧。

  替换方式举例——

  On the 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

  In (stark) contrast, ...

  On the contrary, ...

  10、Nowadays

  常见于开头段,类似的表达法还有 at the moment 等。

  都没有写出来的必要,直接写主题句就可以了。

  如果实在想写,且的确是在描述一段时间内的趋势变化,可以写 in recent years

  或者,可以用 currently 替换。虽然还是没必要,但更加正式。


相关文章:

1.雅思口语必备短语100句

2.10个关于雅思口语英语常客“know”的必背短语!

3.雅思短语替换有哪些方法?

4.雅思常考的名词性词组有哪些?

5.雅思大作文常见论点总结

6.备考雅思你绝不能错过的单词词组

7.雅思词汇短语要怎么背才更高效?

8.雅思词汇背诵最快速高效的10个方法

为什么男女都喜欢说谎?在性这件事上



为什么男女都喜欢说谎?在性这件事上

在我们的社会中,男性可以因为拥有大量的性伴侣而得到夸奖,而女性则因为同样的行为而受到惩罚。唯一的长期解决方案是淡化性道德的“双重标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性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在“性”这件事上,男女都喜欢说谎?

  文/yee君

  每当谈及性伴侣的数量和发生性行为的频率之时,男人和女人都会撒谎。男性倾向于把数量夸大,而女性倾向于少报。虽然这一点并不能代表什么,但还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对性健康的研究十分重要?

  说谎是谈及性行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例如,更多的女性都声明说自己是处女 (尽管她们可能已经与伴侣有过亲密接触)。

  我研究过一些人的性回避和性行为频率。在这方面,我一直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和报告中的性别差异感到有趣。这和我其他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十分一致。

  性行为数据自我报告的低效性对公共卫生官员来说是个坏消息。性行为数据必须准确可靠才好,因为它们对于预防艾滋病毒和性病的这些有效生殖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当男性和女性对他们的性行为进行虚假报告时,它会影响到项目设计者和卫生保健提供者对于这些方面进行的适当规划。

  禁欲得性病?处女也怀孕?

  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孕妇中自我报告的处女状态的占比。在一项多民族的全美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中(即Add Health)显示,7870名女性中只有45人报告了怀孕过一次或一次以上。

  另一个例子是性传播疾病(std)的发病率,这么高的发病率在报告自己“性节制”的年轻人群体中是预料不到的。然而,在确诊为性传播疾病阳性的年轻人中,有超过10%的人表示,在接受性传播疾病检测前的最后一年里,他们没有进行过任何性行为。

  如果我们真的去问有过性经验的年轻人,只有22%的人会在我们第二次问他们的时候,仍能报告相同的第一次性行为日期。平均来说,人们会在第一次性行为时把自己的年龄往大了说。与女性相比,男孩报告初次性行为的不一致性更高。在全球范围内,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提供不一致的性信息。

  为什么人们爱说谎?

  为什么人们对自己的性行为撒谎?原因有很多,一是人们低估了一些被污名化的活动,比如女性中有多个性伴侣。二是他们高估了正常的数据,比如男性的性生活频率更高。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认为他们实际有过的行为在社会上是不可接受的。这也被称为社会赞许性或社会认同偏差。

  社会认同偏差在健康研究中引起了诸多问题。它降低了自我报告的性行为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简单地说,这能让我们看起来还很不错。

  由于性别规范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可接受行为产生了不同的期望,男性和女性在报告某些(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时都面临压力。

  特别是,关于婚前性经验的自我报告质量很差。此外,关于有无不忠的自我报告也不那么真实。

  尽管大多数研究表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系统性地倾向于夸大和隐瞒自己的伴侣数量,但也有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少数严重夸大和少报性接触的男性和女性造成的。

  即使是已婚夫妇也会撒谎

  当我们问男人和女人谁在做性决定的时候,他们也会撒谎,因为在做性决定的时候,代表谁的权力更大。当我们向同一对夫妻的丈夫和妻子问同样的问题时,我们都会期待他们回答一致。但有趣的是,有一个系统性的分歧。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夫妻意见不一致时,丈夫更有可能说“是”,而妻子更有可能说“不是”。调查结果在面试过程中被解释为性别策略。

  并不是所有报告的性行为中的性别差异都是由于男性和女性选择性地少报或多报性行为。有些性行为确实因性别而异。例如,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性行为,男性较少使用安全套。不管他们报告的真实性如何,男人的伴侣更随意。

  爱遮掩的女性,爱夸大的男性

  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女性报告的非婚性伴侣比男性少,而且关系更稳定、更长久。这与一般男性“夸大其实”的想法是一致的(夸大他们的性行为),而女性则是“神秘的、爱遮掩”(例如:少报性行为)。

  社会规范等结构性因素塑造了男性和女性对适当性行为的看法。社会赞许性倾向于男人该有更多的性伴侣,而女人该有更少的性伴侣。根据性双重标准,对同一性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不同判断者的性别。有趣的是,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支持双重标准。

  在性的双重标准面前,男性如果有多次性接触甚至会受到赞扬,而女性因为同样的行为而受到贬损和污名化,“他很有种,她是荡妇。”研究表明,终生的性伴侣关系对两性同伴地位的影响是不同的。有更多性伴侣与男孩的同伴接纳度呈正相关,而与女孩的同伴接纳度呈负相关。

  自私偏见很平常

  作为人类,自私偏见是我们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一部分。自我服务偏差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它可以定义为个体倾向于将积极事件和属性归因于自身行为,而将消极事件和属性归因于他人和外部因素。我们报告的性行为如果是公认规范的,就可以保护我们自己,避免压力和冲突。这会减少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差异,让我们感到安全。

  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中,男性可以因为拥有大量的性伴侣而得到夸奖,而女性则因为同样的行为而受到惩罚。唯一的长期解决方案是淡化性道德的“双重标准”。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应该保持质疑他们数据的准确性。计算机调查可能只是一部分解决方案。增加隐私和机密性或许会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高校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心得



高校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心得7篇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所感想,可以书写心得体会进行阐述。相信,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心得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心得(篇1)

光阴似箭,朦胧中还记得刚来实习学校的场景,刚来的时候碰到了许多的问题,有时总会感觉半年的实习生活遥遥无期。但是,昨天28期__地区顶岗实习的驻县老师来学校做交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实习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已经进入了尾声。想到这里,脑海中出现许多画面。

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紧张的感觉,那种手足无措。还记得刚看到班里人名单时的犯愁,记住这些名字是多么困难,但是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就记住了所有人的名字。也还记得第一次处理学生问题时的茫然,到现在每天处理事情的从容,平静。还记得学生听到我没吃饭后,把自己的饭给我时的感动。还记得你们哭着和我说他欺负我时的可怜。不知不觉中我与这些孩子已经在一起度过了四个月的时间,有过开心,有过生气,有过伤心……

是啊,半年的生活过的很快,我不敢去想离开的那一天我会多么的伤心。我知道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我们要一起努力为了期末考,一起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位,为我的实习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加油!

高校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心得(篇2)

20__年7月,做为__大学__学院的新入职教师,我参加了四川省第__届高校新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学习,整体感受良好,收获颇多。这次新教师岗前培训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实用快捷。培训的内容理论部分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技术部分包括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示范课。通过紧凑的培训学习,颇为受益,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更加热爱教师这一职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培训中,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当代教师身肩重任、角色特别这一问题,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所以我将更加热爱我的工作,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其中,搞好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

二、深刻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

1、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3、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在培训中,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授课方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更加认识到教师应该在选材、备课、讲解、结构、板书等各个方面做到精益求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贯穿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总之,本次的培训是今后工作开始的一个良好开端,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发自内心的感谢组织这次培训和为这次培训讲解的各位优秀老师们。最后特别感谢班导师老师对我们的认真教导,他认真负责、不辞辛苦、谆谆善诱的教学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学员学习。

高校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心得(篇3)

金风送爽的九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因为20__年9月1日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一转眼我在教师这个岗位工作了快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着”,因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处处都充满着陌生,身心都要受到洗礼,但是看到我可爱的学生又使我充满着愉悦。我慢慢的喜欢上了这种感觉,这里有我可爱的学生,有关心我的同事,对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关心,我是深深的受到了感动,我真心的想对他们说:“谢谢你们了”。下面就是我工作以来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教学方面——认真备课,注重积累。

一是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一开始每备一篇新课时,我最苦恼的就是如何寻找备课的思路。因为第一年教学,没有任何经验,那这一学期该怎么安排授课内容?成了我思考的问题。于是,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对照自己定的单元进行学习要求,找出重点、难点,进而组织安排上课的思路。此外,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准备课本上要求的内容外,还尽量多收集一些有趣的游戏作为补充,提高学生的上课的兴趣。

二是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教学实践。辛苦的备课归根到底还是为上课作准备的。我非常重视课堂的40分钟,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内容丰富充实,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活泼,并且每天都以愉悦、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舒适的氛围。在上课过程中,应留心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变更教学的方法,注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多听不同老师的课,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值得我认真用心学习和领会。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我次次都有不同的领悟,都能收获到很多东西,经常有“听君一节课,胜思一整天”之感。

其次,学习上——活到老,学到老。

我认为,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育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还有就是我们每周都要写读书笔记,这对我们提高自身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个新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快速的成长。在09年的11月份和寒假,教育局组织我们新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我十分感谢教育局和学校给我提供了这次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教师理论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思想方面——积极进步,有责任心。

作为教师,责任心是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良好师德的具体体现。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干不好工作的,所以时刻要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鞭策自己,紧记自己是教师的身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和关心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工作的这一年中我在学校担任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使我对怎样上好音乐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根据自己在音乐教学上的实践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技能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曾经强调:“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无论是直接的音乐表现、歌唱、演奏及游戏,还是间接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及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有的教学内容无一不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的。”在音乐教学中有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尤其是技巧技能的训练,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领悟。音乐教师要设计出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问,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游戏活动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创作、评价只是从兴趣、情感入手,没有感性的实践,音乐教学活动就不存在,乐谱、音乐知识将是一堆无意义的符号与抽象的概念。学生在歌唱、演奏、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愉悦,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只有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指导,学生才能知道正是这些密集的节奏、变幻的速度和力度及多种音乐手段的运用,才使人获得了愉悦的感受。

二、以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情感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动力。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因此,教师应注意倾注丰富的情感,以此引起学生的情绪波澜,唤起学生的情感和美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赖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学习音乐上,逐渐地对学习音乐产生良好的情绪和强烈的愿望。其次,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牵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动作、范唱、指挥和神态等,无不传递出情感的信息。当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信息重叠在一起时,大家的喜怒哀乐之情便自然、和谐地融汇成一体了。

三、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参与学习

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利用录像、幻灯、录音、画面等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诱人的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艺术和意境之中,去获得情感的共鸣。

(一)利用画面的创设情境。在教一年级歌曲《柳树姑娘》时,上课前,我先画了一张画,贴在教室的黑板上。画上有绿柳、青草、桃花,柳树的枝头上有两只小黄鹂鸟在唱歌。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了春天的气息,被画面上浓浓的春意所吸引,情感得到激发。在上课时启发学生谈谈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这样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加深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很快就记住了歌词。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我觉得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学生很快就能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在愉快的气氛中很快的学会歌曲。但现在很多学校里没有多媒体设备,我所在的学校也没有,我相信在以后的学校建设中都会配备,那么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四、唱歌教学的多样性

在小学唱歌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由老师进行范唱,学生进行模唱的学习歌曲的方法,即“听唱法”。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直接地、简便地学习歌曲,同时可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的体验及表达上面,比较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能较多地练唱歌曲。但是,让学生长时间地进行模唱,学生会感到很被动,觉得很枯燥,造成“鹦鹉学舌”,虽然歌曲很快会唱了,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音乐思考,阻滞了他们对唱歌的兴趣,而且这种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采用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才能,并且难以适应比较长、比较复杂的歌曲学习,尤其是合唱歌曲。

在一次听县级音乐优质课评选时,有一位教师在教唱六年级歌曲《阳关三叠》时,采用了画旋律线、用图示比较、难点突破、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先模唱歌曲的旋律,进而要求学生自己把旋律换成歌词。这就在“听唱法”的基础上减少了老师逐句歌唱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动脑思考的活动及学生与旋律的接触,对培养学生识谱及乐曲感受能力都有帮助。然后采用“图示比较”法,将曲谱中旋律的高低变化用线条表示出来,使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练唱,对歌曲中各乐句间出现的重复、模进和内在联系进行辩唱,以加深记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感、创造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再用“难点突破法”,将歌曲中难以掌握的部分,先重点练会,再练唱全曲。最后通过“综合能力训练法”,将歌曲的主题、节奏型难点及歌唱声音的要求编成短小的辅助练习,分别通过唱、听、记、看等练习方式,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来领悟歌曲旋律,歌词的内涵,这对于歌曲整体的把握及情感体验有很大帮助,既完成了会唱歌曲又提高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这位老教师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新老师学习和借鉴。

五、通过表演和自编舞蹈体会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发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让孩子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应该有一种良好的载体。于是,我让学生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的合作自编成舞蹈。这样既激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又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深刻内涵的魅力。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具有强烈表现自我的心理,按照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音乐教学的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边唱歌边表演,或将歌曲集体创编为舞蹈。

这一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我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距离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和很多不足的地方,为逐步的向一名合格教师靠拢,我要力争做到:热爱学生,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些爱心,关心,责任心,宽容心,细心,献身教育事业。教师被誉为“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教师献身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一位平凡的教师,要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学生喜欢的教师,社会满意的教师。争取在最短的工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以上是我一个音乐教师通过这次新教师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时刻准备着,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用愉快的心情应对每一天的工作。

高校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心得(篇4)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

高校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心得(篇5)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陶行知

回首这段时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我是一个新老师,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半学期下来,我觉得学习备课、听课和班级管理三方面尤为重要。刚开学的时候总是急于求成,常常感到工作寸步难行,在热心的老教师的帮助下,我慢慢有了进步。

在语文教学方面,以前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知识性的,只知道往学生身上尽量多的“填”,这应该也是最简单最粗心的教学方法。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课本,教材,每一课都要备上一两个天,想方设法令让自己对课文和教学步骤烂熟于心,使学生易接受。知识和经验是勤学好问得来的,为了防止自己也陷入填鸭式教学的圈圈中,我还请教了老教师,他们都非常热情的帮我解答,让我获益匪浅。他们告诉我一些实用的上课小点子,我以为这样学生会很好的理解我讲过的内容,但事实并非如此,用起老教师的好点子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模仿,加上以我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有时会高估他们的水平,想不到他们可能会出的错误。这样非但没有见到成效,反而发现,学生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能力也停滞不前。由此我又知道了,学习还是要脚踏实地的从基础作起。听过许多老教师的课,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他们总是把学生的思维慢慢引出来,循序渐进的,一切都能水到渠成的。

除此外,同时课堂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是我开始觉得很头疼的问题,我带的是一个行为习惯不算好的班级,上课爱讲话易分心。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一举一动直接影响教学,所以当有学生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会受影响,上课效率也大大降低,好在最终还是慢慢克服了。他们开学来有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常常一个班级里有一半的学生没有完全按要求写好作业,一天又一天的跟踪,一天又一天的强调,一天又一天的找方法,现在的他们总算能够好好的把作业上交,但作业的质量还是需要耐心的教导。有个别的学生一直都改不了应付作业的习惯。

在班主任班级管理方面,由于自己对小学生的管理一开始没有什么经验,班级的纪律很不好。幸好又是同事的热情告诫——“成绩要上去,纪律抓在前”,让我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先抓好纪律。我并不是一个“凶”老师,我爱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的说说笑笑,上课时我也总是抑制不住丰富的表情,于是,学生将这种“和蔼”当成了“好”,他们在和我没有很深的感情基础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对我出示的命令作出迅速的反映。为了树立正确的班主任形象,我想尽了办法,开始懂得,班主任的形象应该随情况改变而改变。上课时风趣幽默,但又对纪律要求严格;搞活动时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能参与其中使学生情绪高涨。在学生的心中,我开始变“凶”,对他们的错误行为总是“穷追不舍”,一天又一天的教导,晓之以理;一天又不天的劝说,语重心长;一天又一天的修正管理方法,时动之以情。

师父教我批评学生的形式要多样,要学会掌握尺度。我细心揣摩学生心理,要在把事情问个追根究底。批评他们时的态度尽量温和相劝,适时严肃指正,偶尔学学其他老师的雷霆万钧,最后再春雨润物一般,有理有据地让学生心服口服,像《说声“对不起”》里的陈老师一样,引导他们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试用过几个学生,发现这些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以上内容是我近段时间以来在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我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体会和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成长。

高校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心得(篇6)

刚刚执教了一年级的《语文园地八》,回想整个上课环节,包括上课前的准备过程,感受良多,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着重整理了本节课的不足:

一、激励性的评价语偏少。

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老师的表扬,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孩子一节课的状态。反观我的这一节课,因为担心废话太多,不自觉地将本应该有的评价语也忽略了不少。孩子回答对时,没有及时给与鼓励性的评价语。有些孩子说错的地方,也没有及时地纠正过来,这都是不应该的。如何在不说废话,又能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语,这中间如何平衡,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课前学情了解不够深。

在执教第三部分字词句运用时,我直接出示了四种不同的心情,没有带领学生认一认这些表情,也没有带着学生读一读。上到写的这一部分时,我才发现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表情是高兴,什么样的表情难过,也不知道什么是生气和害怕。在课前了解学情时,如果我能询问一下一年级的老师,请他们指导一下,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想当然以二年级的思维设计一年级的课堂,这中间就出现了偏差。

三、学生缺少一把扶手。

模仿对孩子来说是最容易的,当我们对孩子下达指令时,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可能存在难度的题目,如果能够有一把扶手,孩子更能爬到我们想要的高度。在让孩子用生活物品说一句完整的话时,明显感觉到孩子没达到我理想中的效果。而第二节课,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说的就特别好。差别就在吴老师给了他们一个例子,这样孩子们就有了攀登的扶手,顺利攀登。

今后在课堂上,在这三个方面要关注,哪怕一节课只针对一点改也可以。尤其是评价语这一块,作为常规来要求自我。

高校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心得(篇7)

经过一番调整,我在备课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静下心来潜入文本,不再是立即参阅名家分析等,就是老老实实“读进去”。在熟读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

于是我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

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近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

1.三个故乡

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故乡,一个是过去的故乡,一个是理想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

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

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我”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

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2.三种生活

很显然这是说课文的倒数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这里否定了三种生活,一种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种是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委靡而麻木;一种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泼悍和势利。全句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愿望。

3.三代人

短篇小说里,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未来的希望。课文里书提到了母亲、“我”、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归结起来是三代人,母亲是长辈,“我”和闰土、杨二嫂是同辈中人,而水生、宏儿则是下一代。在这三代人里,母亲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去勾勒出一个知书答礼,富于爱心,爱护儿子的长辈;而我是整个社会的目击者,而下一代则是接班者,代表着故乡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可以说在这三代人中,我对水生、宏儿是充满希望的。

4.三种感情

这三种感情是对母亲的尊敬,对闰土、杨二嫂的同情,对水生、宏儿的爱护。对母亲长辈的尊敬还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心;对闰土的同情,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同情;而对下一代的爱护,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情的关注。

在同学的归纳总结的内容里边,还总结出三种吃西瓜的动物:刺猬、獾猪和猹,三种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