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非文化遗产有哪些(传统文化作文2000字)

由网友()分享简介:我国的非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

我国的非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那么我国的非文化遗产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国的非文化遗产有哪些

  1Ⅰ-1苗族古歌

  2Ⅰ-2布洛陀

  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

  4Ⅰ-4牡帕密帕

  5Ⅰ-5刻道

  6Ⅰ-6白蛇传传说

  7Ⅰ-7梁祝传说

  8Ⅰ-8孟姜女传说

  9Ⅰ-9董永传说

  10Ⅰ-10西施传说

  11Ⅰ-11济公传说

  12Ⅰ-12满族说部

  13Ⅰ-13河西宝卷

  14Ⅰ-14耿村民间故事

  15Ⅰ-15伍家沟民间故事

  16Ⅰ-16下堡坪民间故事

  17Ⅰ-17走马镇民间故事

  18Ⅰ-18古渔雁民间故事

  19Ⅰ-19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20Ⅰ-20谭振山民间故事

  21Ⅰ-21河间歌诗

  22Ⅰ-22吴歌

  23Ⅰ-23刘三姐歌谣

  24Ⅰ-24四季生产调

  25Ⅰ-25玛纳斯

  26Ⅰ-26江格尔

  27Ⅰ-27格萨(斯)尔

  28Ⅰ-28阿诗玛

  29Ⅰ-29拉仁布与吉门索

  30Ⅰ-30畲族小说歌

  31Ⅰ-31青林寺谜语

  传统音乐

  (共计72项)

  32Ⅱ-1左权开花调

  33Ⅱ-2河曲民歌

  34Ⅱ-3蒙古族长调民歌

  35Ⅱ-4蒙古族呼麦

  36Ⅱ-5当涂民歌

  37Ⅱ-6巢湖民歌

  38Ⅱ-7畲族民歌

  39Ⅱ-8兴国山歌

  40Ⅱ-9兴山民歌

  41Ⅱ-10桑植民歌

  42Ⅱ-11梅州客家山歌

  43Ⅱ-12中山咸水歌

  44Ⅱ-13崖州民歌

  45Ⅱ-14儋州调声

  46Ⅱ-15石柱土家啰儿调

  47Ⅱ-16巴山背二歌

  48Ⅱ-17僳僳族民歌

  49Ⅱ-18紫阳民歌

  50Ⅱ-19蒲城民歌

  51Ⅱ-20花儿

  52Ⅱ-21藏族拉伊

  53Ⅱ-22聊斋俚曲

  54Ⅱ-23靖州苗族歌鼟

  55Ⅱ-24川江号子

  56Ⅱ-25南溪号子

  57Ⅱ-26木洞山歌

  58Ⅱ-27川北薅草锣鼓

  59Ⅱ-28侗族大歌

  60Ⅱ-29侗族琵琶歌

  61Ⅱ-30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62Ⅱ-31彝族海菜腔

  63Ⅱ-32那坡壮族民歌

  64Ⅱ-33澧水船工号子

  65Ⅱ-34古琴艺术

  66Ⅱ-35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67Ⅱ-36蒙古族四胡音乐

  68Ⅱ-37唢呐艺术

  69Ⅱ-38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70Ⅱ-39辽宁鼓乐

  71Ⅱ-40江南丝竹

  72Ⅱ-41海州五大宫调

  73Ⅱ-4嵊州吹打

  74Ⅱ-43舟山锣鼓

  75Ⅱ-44十番音乐

  76Ⅱ-45鲁西南鼓吹乐

  77Ⅱ-46板头曲

  78Ⅱ-47宜昌丝竹

  79Ⅱ-48枝江民间吹打乐

  80Ⅱ-49广东音乐

  81Ⅱ-50潮州音乐

  82Ⅱ-51广东汉乐

  83Ⅱ-52吹打

  84Ⅱ-53梁平癞子锣鼓

  85Ⅱ-54土家族打溜子

  86Ⅱ-55河北鼓吹乐

  87Ⅱ-56晋南威风锣鼓

  88Ⅱ-57绛州鼓乐

  89Ⅱ-58上党八音会

  90Ⅱ-59冀中笙管乐

  91Ⅱ-60铜鼓十二调

  92Ⅱ-61西安鼓乐

  93Ⅱ-62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94Ⅱ-63回族民间器乐

  95Ⅱ-64文水鈲子

  96Ⅱ-65智化寺京音乐

  97Ⅱ-66五台山佛乐

  98Ⅱ-67千山寺庙音乐

  99Ⅱ-68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100Ⅱ-69武当山宫观道乐

  101Ⅱ-70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102Ⅱ-71南音

  103Ⅱ-72泉州北管

  民间舞蹈

  (共计41项)

  104Ⅲ-1京西太平鼓

  105Ⅲ-2秧歌

  106Ⅲ-3井陉拉花

  107Ⅲ-4龙舞(泸州雨坛彩龙、铜梁龙舞、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等)

  108Ⅲ-5狮舞

  109Ⅲ-6花鼓灯

  110Ⅲ-7傩舞

  111Ⅲ-8普宁英歌

  112Ⅲ-9高跷

  113Ⅲ-10永新盾牌舞

  114Ⅲ-11翼城花鼓

  115Ⅲ-12泉州拍胸舞

  116Ⅲ-13安塞腰鼓

  117Ⅲ-14洛川蹩鼓

  118Ⅲ-15兰州太平鼓

  119Ⅲ-16余杭滚灯

  120Ⅲ-17土家族摆手舞

  121Ⅲ-18土家族撒叶儿嗬

  122Ⅲ-19弦子舞

  123Ⅲ-20锅庄舞

  124Ⅲ-21热巴舞

  125Ⅲ-22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126Ⅲ-23苗族芦笙舞

  127Ⅲ-24朝鲜族农乐舞

  128Ⅲ-25木鼓舞

  129Ⅲ-26铜鼓舞

  130Ⅲ-27傣族孔雀舞

  131Ⅲ-28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132Ⅲ-29蒙古族安代舞

  133Ⅲ-30湘西苗族鼓舞

  134Ⅲ-31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135Ⅲ-32黎族打柴舞

  136Ⅲ-33卡斯达温舞

  137Ⅲ-34㑇舞

  138Ⅲ-35僳僳族阿尺木刮

  139Ⅲ-36彝族葫芦笙舞

  140Ⅲ-37彝族烟盒舞

  141Ⅲ-38基诺大鼓舞

  142Ⅲ-39山南昌果卓舞

  143Ⅲ-40土族於菟

  144Ⅲ-41塔吉克族鹰舞

  传统戏剧

  (共计92项)

  145Ⅳ-1昆曲

  146Ⅳ-2梨园戏

  147Ⅳ-3莆仙戏

  148Ⅳ-4潮剧

  149Ⅳ-5弋阳腔

  150Ⅳ-6青阳腔

  151Ⅳ-7高腔

  152Ⅳ-8新昌调腔

  153Ⅳ-9宁海平调

  154Ⅳ-10永安大腔戏

  155Ⅳ-11四平戏

  156Ⅳ-12川剧

  157Ⅳ-13湘剧

  158Ⅳ-14广昌孟戏

  159Ⅳ-15正字戏

  160Ⅳ-16秦腔

  161Ⅳ-17汉调桄桄

  162Ⅳ-18晋剧

  163Ⅳ-19蒲州梆子

  164Ⅳ-20北路梆子

  165Ⅳ-21上党梆子

  166Ⅳ-22河北梆子

  167Ⅳ-23豫剧

  168Ⅳ-24宛梆

  169Ⅳ-25怀梆

  170Ⅳ-26大平调

  171Ⅳ-27越调

  172Ⅳ-28京剧

  173Ⅳ-29徽剧

  174Ⅳ-30汉剧

  175Ⅳ-31汉调二簧

  176Ⅳ-32泰宁梅林戏

  177Ⅳ-33闽西汉剧

  178Ⅳ-34巴陵戏

  179Ⅳ-35荆河戏

  180Ⅳ-36粤剧

  181Ⅳ-37桂剧

  182Ⅳ-38宜黄戏

  183Ⅳ-39乱弹

  184Ⅳ-40石家庄丝弦

  185Ⅳ-41雁北耍孩儿

  186Ⅳ-42灵丘罗罗腔

  187Ⅳ-43柳子戏

  188Ⅳ-44大弦戏

  189Ⅳ-45闽剧

  190Ⅳ-46寿宁北路戏

  191Ⅳ-47西秦戏

  192Ⅳ-48高甲戏

  193Ⅳ-49碗碗腔

  194Ⅳ-50四平调

  195Ⅳ-51评剧

  196Ⅳ-52武安平调落子

  197Ⅳ-53江南越剧

  198Ⅳ-54沪剧

  199Ⅳ-55苏剧

  200Ⅳ-56扬剧

  201Ⅳ-57庐剧

  202Ⅳ-58楚剧

  203Ⅳ-59荆州花鼓戏

  204Ⅳ-60黄梅戏

  205Ⅳ-61商洛花鼓

  206Ⅳ-62泗州戏

  207Ⅳ-63柳琴戏

  208Ⅳ-64歌仔戏

  209Ⅳ-65采茶戏

  210Ⅳ-66五音戏

  211Ⅳ-67茂腔

  212Ⅳ-68曲剧

  213Ⅳ-69曲子戏

  214Ⅳ-70秧歌戏

  215Ⅳ-71道情戏

  216Ⅳ-72哈哈腔

  217Ⅳ-73二人台

  218Ⅳ-74白字戏

  219Ⅳ-75花朝戏

  220Ⅳ-76彩调

  221Ⅳ-77灯戏

  222Ⅳ-78花灯戏

  223Ⅳ-79一勾勾

  224Ⅳ-80藏戏

  225Ⅳ-81山南门巴戏

  226Ⅳ-82壮剧

  227Ⅳ-83侗戏

  228Ⅳ-84布依戏

  229Ⅳ-85彝族撮泰吉

  230Ⅳ-86傣剧

  231Ⅳ-87目连戏

  232Ⅳ-88锣鼓杂戏

  233Ⅳ-89傩戏

  234Ⅳ-90安顺地戏

  235Ⅳ-91皮影戏

  236Ⅳ-92木偶戏

  曲艺

  (共计46项)

  237Ⅴ-1苏州评弹

  238Ⅴ-2扬州评话

  239Ⅴ-3福州评话

  240Ⅴ-4山东大鼓

  241Ⅴ-5西河大鼓

  242Ⅴ-6东北大鼓

  243Ⅴ-7木板大鼓

  244Ⅴ-8乐亭大鼓

  245Ⅴ-9潞安大鼓

  246Ⅴ-10京东大鼓

  247Ⅴ-11胶东大鼓

  248Ⅴ-12河洛大鼓

  249Ⅴ-13温州鼓词

  250Ⅴ-14陕北说书

  251Ⅴ-15福州伬艺

  252Ⅴ-16南平南词

  253Ⅴ-17绍兴平湖调

  254Ⅴ-18兰溪摊簧

  255Ⅴ-19贤孝

  256Ⅴ-20河南坠子

  257Ⅴ-21山东琴书

  258Ⅴ-22锣鼓书

  259Ⅴ-23绍兴莲花落

  260Ⅴ-24兰州鼓子

  261Ⅴ-25扬州清曲

  262Ⅴ-26锦歌

  263Ⅴ-27常德丝弦

  264Ⅴ-28榆林小曲

  265Ⅴ-29天津时调

  266Ⅴ-30新疆曲子

  267Ⅴ-31龙舟说唱

  268Ⅴ-32鼓盆歌

  269Ⅴ-33汉川善书

  270Ⅴ-34歌册

  271Ⅴ-35东北二人转

  272Ⅴ-36凤阳花鼓

  273Ⅴ-37答嘴鼓

  274Ⅴ-38小热昏

  275Ⅴ-39山东快书

  276Ⅴ-40乌力格尔

  277Ⅴ-41达斡尔族乌钦

  278Ⅴ-42赫哲族伊玛堪

  279Ⅴ-43鄂伦春族摩苏昆

  280Ⅴ-44傣族章哈

  281Ⅴ-45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282Ⅴ-46布依族八音坐唱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共计17项)

  283Ⅵ-1吴桥杂技

  284Ⅵ-2聊城杂技

  285Ⅵ-3天桥中幡

  286Ⅵ-4抖空竹

  287Ⅵ-5维吾尔族达瓦孜

  288Ⅵ-6宁德霍童线狮

  289Ⅵ-7少林功夫

  290Ⅵ-8武当武术

  291Ⅵ-9回族重刀武术

  292Ⅵ-10沧州武术

  293Ⅵ-11太极拳

  294Ⅵ-12邢台梅花拳

  295Ⅵ-13沙河藤牌阵

  296Ⅵ-14朝鲜族跳板、秋千

  297Ⅵ-15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298Ⅵ-16蒙古族搏克

  299Ⅵ-17蹴鞠

  民间美术

  (共计51项)

  300Ⅶ-1杨柳青木版年画

  301Ⅶ-2武强木版年画

  302Ⅶ-3桃花坞木版年画

  303Ⅶ-4漳州木版年画

  304Ⅶ-5杨家埠木版年画

  305Ⅶ-6高密扑灰年画

  306Ⅶ-7朱仙镇木版年画

  307Ⅶ-8滩头木版年画

  308Ⅶ-9佛山木版年画

  309Ⅶ-10梁平木版年画

  310Ⅶ-11绵竹木版年画

  311Ⅶ-12凤翔木版年画

  312Ⅶ-13纳西族东巴画

  313Ⅶ-14藏族唐卡

  314Ⅶ-15衡水内画

  315Ⅶ-16剪纸

  316Ⅶ-17顾绣

  317Ⅶ-18苏绣

  318Ⅶ-19湘绣

  319Ⅶ-20粤绣

  320Ⅶ-21蜀绣

  321Ⅶ-22苗绣

  322Ⅶ-23水族马尾绣

  323Ⅶ-24土族盘绣

  324Ⅶ-25挑花

  325Ⅶ-26庆阳香包绣制

  326Ⅶ-27象牙雕刻

  327Ⅶ-28扬州玉雕

  328Ⅶ-29岫岩玉雕

  329Ⅶ-30阜新玛瑙雕

  330Ⅶ-31夜光杯雕

  331Ⅶ-32金石篆刻

  332Ⅶ-33青田石雕

  333Ⅶ-34曲阳石雕

  334Ⅶ-35寿山石雕

  335Ⅶ-36惠安石雕

  336Ⅶ-37徽州三雕

  337Ⅶ-38临夏砖雕

  338Ⅶ-39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339Ⅶ-40潮州木雕

  340Ⅶ-41宁波朱金漆木雕

  341Ⅶ-42乐清黄杨木雕

  342Ⅶ-43东阳木雕

  343Ⅶ-44漳州木偶头雕刻

  344Ⅶ-45萍乡湘东傩面具

  345Ⅶ-46竹刻

  346Ⅶ-47泥塑

  347Ⅶ-48塔尔寺酥油花

  348Ⅶ-49热贡艺术

  349Ⅶ-50灯彩

  350Ⅶ-51嵊州竹编

  传统技艺

  (共计89项)

  351Ⅷ-1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352Ⅷ-2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353Ⅷ-3石湾陶塑技艺

  354Ⅷ-4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355Ⅷ-5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356Ⅷ-6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357Ⅷ-7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358Ⅷ-8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359Ⅷ-9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360Ⅷ-10磁州窑烧制技艺

  361Ⅷ-11德化瓷烧制技艺

  362Ⅷ-12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363Ⅷ-13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364Ⅷ-14宋锦织造技艺

  365Ⅷ-15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366Ⅷ-16蜀锦织造技艺

  367Ⅷ-17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368Ⅷ-18土家族织锦技艺

  369Ⅷ-19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370Ⅷ-20壮族织锦技艺

  371Ⅷ-21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

  372Ⅷ-22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373Ⅷ-23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374Ⅷ-24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375Ⅷ-25苗族蜡染技艺

  376Ⅷ-26白族扎染技艺

  377Ⅷ-27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378Ⅷ-28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379Ⅷ-29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380Ⅷ-30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381Ⅷ-31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382Ⅷ-32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383Ⅷ-33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384Ⅷ-34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385Ⅷ-35阳城生铁冶铸技艺

  386Ⅷ-36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387Ⅷ-37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388Ⅷ-38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389Ⅷ-39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390Ⅷ-40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391Ⅷ-41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392Ⅷ-42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393Ⅷ-43景泰蓝制作技艺

  394Ⅷ-44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395Ⅷ-45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396Ⅷ-46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397Ⅷ-47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

  398Ⅷ-48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399Ⅷ-49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400Ⅷ-50雕漆技艺

  401Ⅷ-51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402Ⅷ-52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403Ⅷ-53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404 Ⅷ-54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405 Ⅷ-55厦门漆线雕技艺

  406 Ⅷ-56成都漆艺

  407 Ⅷ-57茅台酒酿制技艺

  408 Ⅷ-58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

  409 Ⅷ-59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

  410 Ⅷ-60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411 Ⅷ-61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

  412 Ⅷ-62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

  413 Ⅷ-63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414 Ⅷ-64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415 Ⅷ-65 宣纸制作技艺

  416 Ⅷ-66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417 Ⅷ-67 皮纸制作技艺

  418 Ⅷ-68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419 Ⅷ-69 藏族造纸技艺

  420 Ⅷ-70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

  421 Ⅷ-71竹纸制作技艺

  422 Ⅷ-72湖笔制作技艺

  423 Ⅷ-73徽墨制作技艺

  424 Ⅷ-74歙砚制作技艺

  425 Ⅷ-75端砚制作技艺

  426 Ⅷ-76金星砚制作技艺

  427 Ⅷ-77 木版水印技艺

  428 Ⅷ-78雕版印刷技艺

  429 Ⅷ-79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430 Ⅷ-80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431 Ⅷ-81 制扇技艺

  432 Ⅷ-82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433 Ⅷ-83桦树皮制作技艺

  434 Ⅷ-84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435 Ⅷ-85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436 Ⅷ-86浏阳花炮制作技艺

  437 Ⅷ-87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438 Ⅷ-88风筝制作技艺

  439 Ⅷ-89 凉茶

  传统医药

  (共计9项)

  440 Ⅸ-1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441 Ⅸ-2 中医诊法

  442 Ⅸ-3中药炮制技术

  443 Ⅸ-4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444 Ⅸ-5 针灸

  445 Ⅸ-6中医正骨疗法

  446 Ⅸ-7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447 Ⅸ-8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448 Ⅸ-9 藏医药

  民俗

  (共计70项)

  449 Ⅸ-1春节

  450 Ⅸ-2清明节

  451 Ⅸ-3端午节

  452 Ⅸ-4七夕节

  453 Ⅸ-5中秋节

  454 Ⅸ-6重阳节

  455 Ⅸ-7 京族哈节

  456 Ⅸ-8 傣族泼水节

  457 Ⅸ-9锡伯族西迁节

  458 Ⅸ-10 火把节

  459 Ⅸ-11 景颇族目瑙纵歌

  460 Ⅸ-12黎族三月三节

  461 Ⅸ-13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462 Ⅸ-14 瑶族盘王节

  463 Ⅸ-15 壮族蚂(虫字旁加另)节

  464 Ⅸ-16仫佬族依饭节

  465 Ⅸ-17 毛南族肥套

  466 Ⅸ-18羌族瓦尔俄足节

  467 Ⅸ-19 苗族鼓藏节

  468 Ⅸ-20 水族端节

  469 Ⅸ-21布依族查白歌节

  470 Ⅸ-22 苗族姊妹节

  471 Ⅸ-23独龙族卡雀哇节

  472 Ⅸ-24 怒族仙女节

  473 Ⅸ-25 侗族萨玛节

  474 Ⅸ-26仡佬毛龙节

  475 Ⅸ-27僳僳族刀杆节

  476 Ⅸ-28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477 Ⅸ-29 土族纳顿节

  478 Ⅸ-30都江堰放水节

  479 Ⅸ-31 雪顿节

  480 Ⅸ-32黄帝陵祭典

  481 Ⅸ-33炎帝陵祭典

  482 Ⅸ-34成吉思汗祭典

  483 Ⅸ-35 祭孔大典

  484 Ⅸ-36妈祖祭典

  485 Ⅸ-37太昊伏羲祭典

  486 Ⅸ-38 女娲祭典

  487 Ⅸ-39 大禹祭典

  488 Ⅸ-40 祭敖包

  489 Ⅸ-41 白族绕三灵

  490 Ⅸ-42 厂甸庙会

  491 Ⅸ-43热贡六月会

  492 Ⅸ-44小榄菊花会

  493 Ⅸ-45 瑶族耍歌堂

  494 Ⅸ-46 壮族歌圩

  495 Ⅸ-47苗族系列坡会群

  496 Ⅸ-48 那达慕

  497 Ⅸ-49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

  498 Ⅸ-50秦淮灯会

  499 Ⅸ-51秀山花灯

  500 Ⅸ-52 全丰花灯

  501 Ⅸ-53泰山石敢当习俗

  502 Ⅸ-54 民间社火

  503 Ⅸ-55鄂尔多斯婚礼

  504 Ⅸ-56 土族婚礼

  505 Ⅸ-57 撒拉族婚礼

  506 Ⅸ-58马街书会

  507 Ⅸ-59胡集书会

  508 Ⅸ-60安国药市

  509 Ⅸ-61壮族铜鼓习俗

  510 Ⅸ-62 楹联习俗

  511 Ⅸ-63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

  512 Ⅸ-64惠安女服饰

  513 Ⅸ-65 苗族服饰

  514 Ⅸ-66 回族服饰

  515 Ⅸ-67 瑶族服饰

  516 Ⅸ-68 农历二十四节气

  517 Ⅸ-69 女书习俗

  518 Ⅸ-70 水书习俗

  民间文学

  (共计5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519 Ⅰ-32八达岭长城传说

  520 Ⅰ-33永定河传说

  521 Ⅰ-34杨家将传说

  522 Ⅰ-35 尧的传说

  523 Ⅰ-36牛郎织女传说

  524 Ⅰ-37西湖传说

  525 Ⅰ-38刘伯温传说

  526 Ⅰ-39黄初平(黄大仙)传说

  527 Ⅰ-40 观音传说

  528 Ⅰ-41徐福东渡传说

  529 Ⅰ-42陶朱公传说

  530 Ⅰ-43 麒麟传说

  531 Ⅰ-44鲁班传说

  532 Ⅰ-45 八仙传说

  533 Ⅰ-46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534 Ⅰ-47屈原传说

  535 Ⅰ-48王昭君传说

  536 Ⅰ-49炎帝神农传说

  537 Ⅰ-50木兰传说

  538 Ⅰ-51巴拉根仓的故事

  539 Ⅰ-52北票民间故事

  540 Ⅰ-53 满族民间故事

  541 Ⅰ-54徐文长故事

  542 Ⅰ-55崂山民间故事

  543 Ⅰ-56 都镇湾故事

  544 Ⅰ-57 盘古神话

  545 Ⅰ-58 邵原神话群

  546 Ⅰ-59 嘎达梅林

  547 Ⅰ-60科尔沁潮尔史诗

  548 Ⅰ-61仰阿莎

  549 Ⅰ-62 布依族盘歌

  550 Ⅰ-63 梅葛

  551 Ⅰ-64 查姆

  552 Ⅰ-65 达古达楞格莱标

  553 Ⅰ-66哈尼哈吧

  554 Ⅰ-67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555 Ⅰ-68 米拉尕黑

  556 Ⅰ-69康巴拉伊

  557 Ⅰ-70 汗青格勒

  558 Ⅰ-71 维吾尔族达斯坦

  559 Ⅰ-72 哈萨克族达斯坦

  560 Ⅰ-73珠郎娘美

  561 Ⅰ-74司岗里

  562 Ⅰ-75 彝族克智

  563 Ⅰ-76 苗族贾理

  564 Ⅰ-77藏族婚宴十八说

  565 Ⅰ-78童谣

  566 Ⅰ-79 桐城歌

  567 Ⅰ-80 土家族梯玛歌

  568 Ⅰ-81 雷州歌

  569 Ⅰ-82 壮族嘹歌

  570 Ⅰ-83 柯尔克孜约隆

  571 Ⅰ-84 笑话

  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共计67项)

  572 Ⅱ-73 陕北民歌

  573 Ⅱ-74昌黎民歌

  574 Ⅱ-75高邮民歌

  575 Ⅱ-76五河民歌

  576 Ⅱ-77大别山民歌

  577 Ⅱ-78徽州民歌

  578 Ⅱ-79信阳民歌

  579 Ⅱ-80西坪民歌

  580 Ⅱ-81马山民歌

  581 Ⅱ-82潜江民歌

  582 Ⅱ-83吕家河民歌

  583 Ⅱ-84秀山民歌

  584 Ⅱ-85酉阳民歌

  585 Ⅱ-86镇巴民歌

  586 Ⅱ-87 嘉善田歌

  587 Ⅱ-88南坪曲子

  588 Ⅱ-89茶山号子

  589 Ⅱ-90 啰啰咚

  590 Ⅱ-91爬山调

  591 Ⅱ-92 漫瀚调

  592 Ⅱ-93惠东渔歌

  593 Ⅱ-94海门山歌

  594 Ⅱ-95 新化山歌

  595 Ⅱ-96姚安坝子腔

  596 Ⅱ-97 海洋号子

  597 Ⅱ-98 江河号子

  598 Ⅱ-99 码头号子

  599 Ⅱ-100 森林号子

  600 Ⅱ-101 搬运号子

  601 Ⅱ-102 制作号子

  602 Ⅱ-103鲁南五大调

  6000 Ⅱ-104老河口丝弦

  604 Ⅱ-105蒙古族民歌

  605 Ⅱ-106鄂温克族民歌

  606 Ⅱ-107鄂伦春族民歌

  607 Ⅱ-108达斡尔族民歌

  608 Ⅱ-109苗族民歌

  609 Ⅱ-110 瑶族民歌

  610 Ⅱ-111黎族民歌

  611 Ⅱ-112 布依族民歌

  612 Ⅱ-113 彝族民歌

  613 Ⅱ-114 布朗族民歌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615 Ⅱ-116维吾尔族民歌

  616 Ⅱ-117 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

  617 Ⅱ-118 回族宴席曲

  618 Ⅱ-119 琵琶艺术

  619 Ⅱ-120 古筝艺术

  620 Ⅱ-121 笙管乐

  621 Ⅱ-122津门法鼓

  622 Ⅱ-123 锣鼓艺术

  623 Ⅱ-124朝鲜族洞箫音乐

  624 Ⅱ-125 土家族咚咚喹

  625 Ⅱ-126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

  626 Ⅱ-127维吾尔族鼓吹乐

  627 Ⅱ-128 洞经音乐

  628 Ⅱ-129 芦笙音乐

  629 Ⅱ-130 布依族勒尤

  630 Ⅱ-131 藏族扎木聂弹唱

  631 Ⅱ-132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

  632 Ⅱ-133 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633 Ⅱ-134 蒙古族绰尔

  634 Ⅱ-135黎族竹木器乐

  635 Ⅱ-136口弦音乐

  636 Ⅱ-137 吟诵调

  637 Ⅱ-138 佛教音乐

  638 Ⅱ-139 道教音乐

  传统舞蹈

  (民间舞蹈,共计55项)

  639 Ⅲ-42 鼓舞

  640 Ⅲ-43 麒麟舞

  641 Ⅲ-44 竹马

  642 Ⅲ-45 灯舞

  643 Ⅲ-46沧州落子

  644 Ⅲ-47 十八蝴蝶

  645 Ⅲ-48 火老虎

  646 Ⅲ-49 商羊舞

  647 Ⅲ-50 跑帷子

  648 Ⅲ-51 官会响锣

  649 Ⅲ-52 肉连响

  650 Ⅲ-53 禾楼舞

  651 Ⅲ-54 蜈蚣舞

  652 Ⅲ-55 翻山铰子

  653 Ⅲ-56靖边跑驴

  654 Ⅲ-57 查玛内

  655 Ⅲ-58 朝鲜族鹤舞

  656 Ⅲ-59朝鲜族长鼓舞

  657 Ⅲ-60 瑶族长鼓舞

  658 Ⅲ-61 傣族象脚鼓舞

  659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

  660 Ⅲ-63 毛南族打猴鼓舞

  661 Ⅲ-64 瑶族猴鼓舞

  662 Ⅲ-65高山族拉手舞

  663 Ⅲ-66得荣学羌

  664 Ⅲ-67 甲搓

  665 Ⅲ-68 博巴森根

  666 Ⅲ-69 彝族铃铛舞

  667 Ⅲ-70 彝族打歌

  668 Ⅲ-71 彝族跳菜

  669 Ⅲ-72 彝族老虎笙

  670 Ⅲ-73 彝族左脚舞

  671 Ⅲ-74 乐作舞

  672 Ⅲ-75 彝族三弦舞

  673 Ⅲ-76 纳西族热美蹉

  674 Ⅲ-77 布朗族蜂桶鼓舞

  675 Ⅲ-78 普米族搓蹉

  676 Ⅲ-79拉祜族芦笙舞

  677 Ⅲ-80 宣舞

  678 Ⅲ-81拉萨囊玛

  679 Ⅲ-82 堆谐

  680 Ⅲ-83 谐钦

  681 Ⅲ-84 阿谐

  682 Ⅲ-85 嘎尔

  683 Ⅲ-86芒康三弦舞

  684 Ⅲ-87定日洛谐

  685 Ⅲ-88 旦嘎甲谐

  686 Ⅲ-89 廓孜

  687 Ⅲ-90 多地舞

  688 Ⅲ-91 巴郎鼓舞

  689 Ⅲ-92 藏族螭鼓舞

  690 Ⅲ-93 则柔

  691 Ⅲ-94 蒙古族萨吾尔登

  692 Ⅲ-95 锡伯族贝伦舞

  693 Ⅲ-96 维吾尔族赛乃姆

  传统戏剧

  (共计46项)

  694 Ⅳ-93 老调

  695 Ⅳ-94 四股弦

  696 Ⅳ-95 赛戏

  697 Ⅳ-96永年西调

  698 Ⅳ-97 坠子戏

  699 Ⅳ-98 上党落子

  700 Ⅳ-99 眉户

  701 Ⅳ-100海城喇叭戏

  702 Ⅳ-101 黄龙戏

  703 Ⅳ-102 淮剧

  704 Ⅳ-103 锡剧

  705 Ⅳ-104 淮海戏

  706 Ⅳ-105 童子戏

  707 Ⅳ-106 瓯剧

  708 Ⅳ-107 甬剧

  709 Ⅳ-108 姚剧

  710 Ⅳ-109 绍剧

  711 Ⅳ-110 婺剧

  712 Ⅳ-111文南词

  713 Ⅳ-112 花鼓戏

  714 Ⅳ-113 二夹弦

  715 Ⅳ-114 打城戏

  716 Ⅳ-115 屏南平讲戏

  717 Ⅳ-116 吕剧

  718 Ⅳ-117 柳腔

  719 Ⅳ-118 山东梆子

  720 Ⅳ-119莱芜梆子

  721 Ⅳ-120 枣梆

  722 Ⅳ-121徐州梆子

  723 Ⅳ-122同州梆子

  724 Ⅳ-123 罗卷戏

  725 Ⅳ-124 二股弦

  726 Ⅳ-125 南剧

  727 Ⅳ-126 提琴戏

  728 Ⅳ-127 湘剧

  729 Ⅳ-128 祁剧

  730 Ⅳ-129广东汉剧

  731 Ⅳ-130 琼剧

  732 Ⅳ-131 黔剧

  733 Ⅳ-132 滇剧

  734 Ⅳ-133合阳跳戏

  735 Ⅳ-134武都高山戏

  736 Ⅳ-135 佤族清戏

  737 Ⅳ-136 彝剧

  738 Ⅳ-137 白剧

  739 Ⅳ-138 邕剧

  曲艺

  (共计50项)

  740 Ⅴ-47 相声

  741 Ⅴ-48 京韵大鼓

  742 Ⅴ-49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743 Ⅴ-50扬州弹词

  744 Ⅴ-51长沙弹词

  745 Ⅴ-52杭州评词

  746 Ⅴ-53杭州评话

  747 Ⅴ-54绍兴词调

  748 Ⅴ-55临海词调

  749 Ⅴ-56四明南词

  750 Ⅴ-57北京评书

  751 Ⅴ-58湖北评书

  752 Ⅴ-59 浦东说书

  753 Ⅴ-60 讲古

  754 Ⅴ-61 湖北大鼓

  755 Ⅴ-62襄垣鼓书

  756 Ⅴ-63萍乡春锣

  757 Ⅴ-64 三弦书

  758 Ⅴ-65莺歌柳书

  759 Ⅴ-66平湖钹子书

  760 Ⅴ-67宁波走书

  761 Ⅴ-68 独脚戏

  762 Ⅴ-69 大调曲子

  763 Ⅴ-70湖北小曲

  764 Ⅴ-71 南曲

  765 Ⅴ-72秦安小曲

  766 Ⅴ-73徐州琴书

  767 Ⅴ-74恩施扬琴

  768 Ⅴ-75四川扬琴

  769 Ⅴ-76四川竹琴

  770 Ⅴ-77四川清音

  771 Ⅴ-78金华道情

  772 Ⅴ-79陕北道情

  773 Ⅴ-80 朝鲜族三老人

  774 Ⅴ-81南京白局

  775 Ⅴ-82 武林调

  776 Ⅴ-83 绍兴宣卷

  777 Ⅴ-84温州莲花

  778 Ⅴ-85山东落子

  779 Ⅴ-86 说鼓子

  780 Ⅴ-87广西文场

  781 Ⅴ-88 车灯

  782 Ⅴ-89 眉户曲子

  783 Ⅴ-90 韩城秧歌

  784 Ⅴ-91 金钱板

  785 Ⅴ-92青海平弦

  786 Ⅴ-93 青海越弦

  787 Ⅴ-94 青海下弦

  788 Ⅴ-95 好来宝

  789 Ⅴ-96 哈萨克族铁尔麦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杂技与竞技,共计38项)

  790 Ⅵ-18 围棋

  791 Ⅵ-19 象棋

  792 Ⅵ-20 蒙古象棋

  793 Ⅵ-21 天桥摔跤

  794 Ⅵ-22沙力搏尔式摔跤

  795 Ⅵ-23峨眉武术

  796 Ⅵ-24 红拳

  797 Ⅵ-25八卦掌

  798 Ⅵ-26形意拳

  799 Ⅵ-27鹰爪翻子拳

  800 Ⅵ-28八极拳

  801 Ⅵ-29心意拳

  802 Ⅵ-30心意六合拳

  803 Ⅵ-31 五祖拳

  804 Ⅵ-32 查拳

  805 Ⅵ-33螳螂拳

  806 Ⅵ-34 苌家拳

  807 Ⅵ-35 岳家拳

  808 Ⅵ-36蔡李佛拳

  809 Ⅵ-37 马球

  810 Ⅵ-38 满族珍珠球

  811 Ⅵ-39 满族二贵摔跤

  812 Ⅵ-40鄂温克抢枢

  813 Ⅵ-41挠羊赛

  814 Ⅵ-42 传统箭术

  815 Ⅵ-43 赛马会

  816 Ⅵ-44 叼羊

  817 Ⅵ-45 土族轮子秋

  818 Ⅵ-46 左各庄杆会

  819 Ⅵ-47 戏法

  820 Ⅵ-48建湖杂技

  821 Ⅵ-49东北庄杂技

  822 Ⅵ-50宁津杂技

  823 Ⅵ-51 马戏

  824 Ⅵ-52 风火流星

  825 Ⅵ-53 翻九楼

  826 Ⅵ-54调吊

  827 Ⅵ-55 苏桥飞叉会

  传统美术

  (民间美术,共计45项)

  828 Ⅶ-52 面人

  829 Ⅶ-53 面花

  830 Ⅶ-54 草编

  831 Ⅶ-55 柳编

  832 Ⅶ-56 石雕

  833 Ⅶ-57 玉雕

  834 Ⅶ-58 木雕

  835 Ⅶ-59 核雕

  836 Ⅶ-60 椰雕

  837 Ⅶ-61 葫芦雕刻

  838 Ⅶ-62 锡雕

  839 Ⅶ-63 汉字书法

  840 Ⅶ-64 藏文书法

  841 Ⅶ-65 木版年画

  842 Ⅶ-66 彩扎

  843 Ⅶ-67 龙档

  844 Ⅶ-68 常州梳篦

  845 Ⅶ-69 麦秆剪贴

  846 Ⅶ-70 北京绢花

  847 Ⅶ-71 堆锦

  848 Ⅶ-72湟中堆绣

  849 Ⅶ-73 瓯绣

  850 Ⅶ-74 汴绣

  851 Ⅶ-75 汉绣

  852 Ⅶ-76 羌族刺绣

  853 Ⅶ-77 民间绣活 (高平绣活、麻柳刺绣、西秦刺绣、澄城刺绣、红安绣活、阳新布贴)

  854 Ⅶ-78 彝族(撒尼)刺绣

  855 Ⅶ-79 维吾尔族刺绣

  856 Ⅶ-80 满族刺绣

  857 Ⅶ-81 蒙古族刺绣

  858 Ⅶ-82 柯尔克孜族刺绣

  859 Ⅶ-83 哈萨克毡绣和布绣

  860 Ⅶ-84 料器

  861 Ⅶ-85 瓯塑

  862 Ⅶ-86 砖塑

  863 Ⅶ-87 灰塑

  864 Ⅶ-88 糖塑

  865 Ⅶ-89 瓷板画

  866 Ⅶ-90 软木画

  867 Ⅶ-91 镶嵌

  868 Ⅶ-92新会葵艺

  869 Ⅶ-93 传统插花

  870 Ⅶ-94 盆景技艺

  871 Ⅶ-95 布老虎

  872 Ⅶ-96 建筑彩绘

  传统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97项)

  873 Ⅷ-90 琉璃烧制技艺

  874 Ⅷ-91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876 Ⅷ-93 钧瓷烧制技艺

  877 Ⅷ-94 唐三彩烧制技艺

  878 Ⅷ-95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879 Ⅷ-96 枫溪瓷烧制技艺

  880 Ⅷ-97 广彩瓷烧制技艺

  881 Ⅷ-98 陶器烧制技艺

  882 Ⅷ-99 蚕丝织造技艺

  883 Ⅷ-100 传统棉纺织技艺

  884 Ⅷ-101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885 Ⅷ-102 夏布织造技艺

  886 Ⅷ-103鲁锦织造技艺

  887 Ⅷ-104 侗锦织造技艺

  888 Ⅷ-105 苗族织锦技艺

  889 Ⅷ-106 傣族织锦技艺

  890 Ⅷ-107 香云纱染整技艺

  891 Ⅷ-108 枫香印染技艺

  892 Ⅷ-109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

  893 Ⅷ-110 地毯织造技艺

  894 Ⅷ-111 滩羊皮鞣制工艺

  895 Ⅷ-112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896 Ⅷ-113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897 Ⅷ-114 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

  898 Ⅷ-115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899 Ⅷ-116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

  900 Ⅷ-117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901 Ⅷ-118 斑铜制作技艺

  902 Ⅷ-119 铜雕技艺

  903 Ⅷ-120 藏族金属锻造技艺

  904 Ⅷ-121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905 Ⅷ-122 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

  906 Ⅷ-123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

  907 Ⅷ-124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908 Ⅷ-125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909 Ⅷ-126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910 Ⅷ-127 漆器髹饰技艺

  911 Ⅷ-128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912 Ⅷ-129纸笺加工技艺

  913 Ⅷ-130 宣笔制作技艺

  914 Ⅷ-131 楮皮纸制作技艺

  915 Ⅷ-132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916 Ⅷ-133 砚台制作技艺

  917 Ⅷ-134 印泥制作技艺

  918 Ⅷ-135木活字印刷技术

  919 Ⅷ-136 装裱修复技艺

  920 Ⅷ-137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

  921 Ⅷ-138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922 Ⅷ-139 龙舟制作技艺

  923 Ⅷ-140 伞制作技艺

  924 Ⅷ-141 藏香制作技艺

  925 Ⅷ-142 贝叶经制作技艺

  926 Ⅷ-143 土碱烧制技艺

  927 Ⅷ-144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928 Ⅷ-145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

  929 Ⅷ-146 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

  930 Ⅷ-147 花茶制作技艺

  931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

  932 Ⅷ-149 红茶制作技艺

  933 Ⅷ-150 乌龙茶制作技艺

  934 Ⅷ-151 普洱茶制作技艺

  935 Ⅷ-152 黑茶制作技艺

  936 Ⅷ-153 晒盐技艺

  937 Ⅷ-154 酱油酿造技艺

  938 Ⅷ-155 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939 Ⅷ-156 豆豉酿制技艺

  940 Ⅷ-157 腐乳酿造技艺

  941 Ⅷ-158 酱菜制作技艺

  942 Ⅷ-159 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943 Ⅷ-160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

  944 Ⅷ-161 茶点制作技艺

  945 Ⅷ-162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946 Ⅷ-163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

  947 Ⅷ-164 素食制作技艺

  948 Ⅷ-165 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949 Ⅷ-166 火腿制作技艺

  950 Ⅷ-167 烤鸭技艺

  951 Ⅷ-168 牛羊肉烹制技艺

  952 Ⅷ-169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953 Ⅷ-170 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

  954 Ⅷ-171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955 Ⅷ-172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

  956 Ⅷ-173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957 Ⅷ-174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958 Ⅷ-175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959 Ⅷ-176 石桥营造技艺

  960 Ⅷ-177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961 Ⅷ-178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962 Ⅷ-179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963 Ⅷ-180 窑洞营造技艺

  964 Ⅷ-181 蒙古包营造技艺

  965 Ⅷ-182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966 Ⅷ-183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

  967 Ⅷ-184 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

  968 Ⅷ-185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969 Ⅷ-186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传统医药

  (共计8项)

  970 Ⅸ-10 中医养生

  971 Ⅸ-11 传统中医药文化

  972 Ⅸ-12 蒙医药

  973 Ⅸ-13 畲族医药

  974 Ⅸ-14 瑶族医药

  975 Ⅸ-15 苗医药

  976 Ⅸ-16 侗医药

  977 Ⅸ-17 回族医药

  民俗

  (共计51项)

  978 Ⅹ-71元宵节

  979 Ⅹ-72 渔民开洋、谢洋节

  980 Ⅹ-73 畲族三月三

  981 Ⅹ-74宾阳炮龙节

  982 Ⅹ-75 苗族独木龙舟节

  983 Ⅹ-76 苗族跳花节

  984 Ⅹ-77 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985 Ⅹ-78 德昂族浇花节

  986 Ⅹ-79江孜达玛节

  987 Ⅹ-80 塔塔尔族撒班节

  988 Ⅹ-81 灯会

  989 Ⅹ-82 羌年

  990 Ⅹ-83苗年

  991 Ⅹ-84 庙会

  992 Ⅹ-85保生大帝信俗

  993 Ⅹ-86青海湖祭海

  994 Ⅹ-87 抬阁

  995 Ⅹ-88 打铁花

  996 Ⅹ-89 朝鲜族花甲礼

  997 Ⅹ-90 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

  998 Ⅹ-91 鄂温克驯鹿习俗

  999 Ⅹ-92 蒙古族养驼习俗

  1000 Ⅹ-93长白山采参习俗

  1001 Ⅹ-94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1002 Ⅹ-95 蚕桑习俗

  1003 Ⅹ-96洪洞走亲习俗

  1004 Ⅹ-97 蟳埔女习俗

  1005 Ⅹ-98汉族传统婚俗

  1006 Ⅹ-99朝鲜族传统婚礼

  1007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

  1008 Ⅹ-101 水乡社戏

  1009 Ⅹ-102界首书会

  1010 Ⅹ-103洛阳牡丹花会

  1011 Ⅹ-104三汇彩亭会

  1012 Ⅹ-105石宝山歌会

  1013 Ⅹ-106大理三月街

  1014 Ⅹ-107 茶艺

  1015 Ⅹ-108蒙古族服饰

  1016 Ⅹ-109朝鲜族服饰

  1017 Ⅹ-110 畲族服饰

  1018 Ⅹ-111 黎族服饰

  1019 Ⅹ-112 珞巴族服饰

  1020 Ⅹ-113 藏族服饰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饰

  1022 Ⅹ-115 土族服饰

  1023 Ⅹ-116 撒拉族服饰

  1024 Ⅹ-117维吾尔族服饰

  1025 Ⅹ-118哈萨克族服饰

  1026 Ⅹ-119 珠算

  1027 Ⅹ-120南海航道更路经

  1028 Ⅹ-121 藏族天文历算

  扩展项目编辑

  (共计147项)

  民间文学

  (共计5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8 Ⅰ-8 孟姜女传说

  13 Ⅰ-13 宝卷

  22 Ⅰ-22 吴歌

  31 Ⅰ-31 谜语

  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共计17项)

  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

  35 Ⅱ-4 蒙古族呼麦

  38 Ⅱ-7 畲族民歌

  44 Ⅱ-13 崖州民歌

  51 Ⅱ-20 花儿

  58 Ⅱ-27 薅草锣鼓

  59 Ⅱ-28 侗族大歌

  61 Ⅱ-30 多声部民歌

  65 Ⅱ-34 古琴艺术

  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68 Ⅱ-37 唢呐艺术

  71 Ⅱ-40 江南丝竹

  75 Ⅱ-44 十番音乐

  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90 Ⅱ-59 冀中笙管乐

  传统舞蹈

  (民间舞蹈,共计13项)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105 Ⅲ-2 秧歌

  107 Ⅲ-4 龙舞

  108 Ⅲ-5 狮舞

  110 Ⅲ-7 傩舞

  112 Ⅲ-9 高跷

  119 Ⅲ-16 滚灯

  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

  122 Ⅲ-19 弦子舞

  123 Ⅲ-20 锅庄舞

  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

  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

  129 Ⅲ-26 铜鼓舞

  传统戏剧

  (共计33项)

  148 Ⅳ-4 潮剧

  160 Ⅳ-16 秦腔

  162 Ⅳ-18 晋剧

  165 Ⅳ-21 上党梆子

  166 Ⅳ-22 河北梆子

  167 Ⅳ-23 豫剧

  170 Ⅳ-26 大平调

  171 Ⅳ-27 越调

  172 Ⅳ-28 京剧

  175 Ⅳ-31 汉调二簧

  179 Ⅳ-35 荆河戏

  183 Ⅳ-39 乱弹

  187 Ⅳ-43 柳子戏

  188 Ⅳ-44 大弦戏

  192 Ⅳ-48 高甲戏

  194 Ⅳ-50 四平调

  195 Ⅳ-51 评剧

  197 Ⅳ-53 越剧

  200 Ⅳ-56 扬剧

  207 Ⅳ-63 柳琴戏

  209 Ⅳ-65阳新采茶戏

  213 Ⅳ-69 曲子戏

  214 Ⅳ-70 秧歌戏

  215 Ⅳ-71 道情戏

  217 Ⅳ-73 二人台

  221 Ⅳ-77 灯戏

  222 Ⅳ-78 花灯戏

  224 Ⅳ-80 藏戏

  226 Ⅳ-82 壮剧

  227 Ⅳ-83 侗戏

  233 Ⅳ-89 傩戏

  235 Ⅳ-91 皮影戏

  236 Ⅳ-92 木偶戏

  曲艺

  (共计15项)

  237 Ⅴ-1 苏州评弹

  240 Ⅴ-4 山东大鼓

  241 Ⅴ-5 西河大鼓

  242 Ⅴ-6 东北大鼓

  246 Ⅴ-10 京东大鼓

  247 Ⅴ-11 胶东大鼓

  254 Ⅴ-18 摊簧

  255 Ⅴ-19 贤孝

  257 Ⅴ-21 山东琴书

  266 Ⅴ-30 新疆曲子

  270 Ⅴ-34 歌册

  271 Ⅴ-35 东北二人转

  276 Ⅴ-40 乌力格尔

  277 Ⅴ-41 达斡尔族乌钦

  281 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杂技与竞技,共计4项)

  285 Ⅵ-3 中幡

  288 Ⅵ-6 线狮

  292 Ⅵ-10 沧州武术

  293 Ⅵ-11 太极拳

  传统美术

  (民间美术,共计16项)

  313 Ⅶ-14 藏族唐卡

  314 Ⅶ-15 内画

  315 Ⅶ-16 剪纸

  317 Ⅶ-18 苏绣

  320 Ⅶ-21 蜀绣

  321 Ⅶ-22 苗绣

  324 Ⅶ-25 挑花

  325 Ⅶ-26 香包

  337 Ⅶ-38 砖雕

  339 Ⅶ-40 潮州木雕

  341 Ⅶ-42 黄杨木雕

  343 Ⅶ-44 木偶头雕刻

  345 Ⅶ-46 竹刻

  346 Ⅶ-47 泥塑

  349 Ⅶ-50 灯彩

  350 Ⅶ-51 竹编

  传统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24项)

  356 Ⅷ-6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

  373 Ⅷ-23 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374 Ⅷ-24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375 Ⅷ-25 蜡染技艺

  376 Ⅷ-26 扎染技艺

  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385 Ⅷ-35 生铁冶铸技艺

  388 Ⅷ-38 剪刀锻制技艺

  390 Ⅷ-40 银饰制作技艺

  394 Ⅷ-44 弓箭制作技艺

  395 Ⅷ-45 家具制作技艺

  396 Ⅷ-46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400 Ⅷ-50 雕漆技艺

  411 Ⅷ-61 老陈醋酿制技艺

  420 Ⅷ-70 桑皮纸制作技艺

  421 Ⅷ-71 竹纸制作技艺

  428 Ⅷ-78 雕版印刷技艺

  430 Ⅷ-80 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431 Ⅷ-81 制扇技艺

  432 Ⅷ-82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433 Ⅷ-83 桦树皮制作技艺

  436 Ⅷ-86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

  438 Ⅷ-88 风筝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

  (共计5项)

  442 Ⅸ-3 中药炮制技术

  443 Ⅸ-4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444 Ⅸ-5 针灸

  445 Ⅸ-6 中医正骨疗法

  448 Ⅸ-9 藏医药

  民俗

  (共计15项)

  450 Ⅹ-2 清明节

  451 Ⅹ-3 端午节

  452 Ⅹ-4 七夕节

  453 Ⅹ-5 中秋节

  456 Ⅹ-8 傣族泼水节

  473 Ⅹ-25 侗族萨玛节

  480 Ⅹ-32 黄帝祭典

  481 Ⅹ-33炎帝祭典

  484 Ⅹ-36 妈祖祭典

  496 Ⅹ-48 那达慕

  497 Ⅹ-49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

  502 Ⅹ-54 民间社火

  503 Ⅹ-55 蒙古族婚礼

  508 Ⅹ-60 药市习俗

  513 Ⅹ-65 苗族服饰

  第三批编辑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共计191项)

  I-85天坛传说

  I-86曹雪芹传说

  I-87契丹始祖传说

  I-88赵氏孤儿传说

  I-89白马拖缰传说

  I-90舜的传说

  I-91禹的传说

  I-92防风传说

  I-93盘瓠传说

  I-94庄子传说

  I-95柳毅传说

  I-96禅宗祖师传说

  I-97布袋和尚传说

  I-98钱王传说

  I-99苏东坡传说

  I-100王羲之传说

  I-101李时珍传说

  I-102蔡伦造纸传说

  I-103牡丹传说

  I-104泰山传说

  I-105黄鹤楼传说

  I-106烂柯山的传说

  I-107珞巴族始祖传说

  I-108阿尼玛卿雪山传说

  I-109锡伯族民间故事

  I-110嘉黎民间故事

  I-111海洋动物故事

  I-112土家族哭嫁歌

  I-113坡芽情歌

  I-114祝赞词

  I-115黑暗传

  I-116陶克陶胡

  I-117密洛陀

  I-118亚鲁王

  I-119目瑙斋瓦

  I-120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I-121阿细先基

  I-122羌戈大战

  I-123恰克恰克

  I-124酉阳古歌

  I-125谚语(沪谚)

  传统音乐(共计16项)

  Ⅱ-140凤阳民歌

  Ⅱ-141九江山歌

  Ⅱ-142利川灯歌

  Ⅱ-143天门民歌

  Ⅱ-144临高渔歌

  Ⅱ-145弥渡民歌

  Ⅱ-146青海汉族民间小调

  Ⅱ-147阿里郎

  Ⅱ-148哈萨克族民歌

  Ⅱ-149塔吉克族民歌

  Ⅱ-150茅山号子

  Ⅱ-151弦索乐(菏泽弦索乐)

  Ⅱ-152纳西族白沙细乐

  Ⅱ-153伽倻琴艺术

  Ⅱ-154京族独弦琴艺术

  Ⅱ-155哈萨克族库布孜

  传统舞蹈

  (共计15项)

  Ⅲ-97跳马夫

  Ⅲ-98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Ⅲ-99南县地花鼓

  Ⅲ-100跳花棚

  Ⅲ-101老古舞

  Ⅲ-102跳曹盖

  Ⅲ-103棕扇舞

  Ⅲ-104鄂温克族萨满舞

  Ⅲ-105协荣仲孜

  Ⅲ-106普兰果尔孜

  Ⅲ-107陈塘夏尔巴歌舞

  Ⅲ-108巴当舞

  Ⅲ-109安昭

  Ⅲ-110萨玛舞

  Ⅲ-111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传统戏剧

  IV-139上党二簧

  IV-140醒感戏

  IV-141湖剧

  IV-142淳安三角戏

  IV-143嗨子戏

  IV-144赣剧

  IV-145西河戏

  IV-146鹧鸪戏

  IV-147淮调

  IV-148落腔

  IV-149武当神戏

  IV-150雷剧

  IV-151关索戏

  IV-152通渭小曲戏

  IV-153弦子腔

  IV-154西路梆子

  IV-155淮北梆子戏

  IV-156滑稽戏

  IV-157张家界阳戏

  IV-158海南斋戏

  曲艺

  Ⅴ-97莲花落

  Ⅴ-98长子鼓书

  Ⅴ-99翼城琴书

  Ⅴ-100曲沃琴书

  Ⅴ-101泽州四弦书

  Ⅴ-102盘索里

  Ⅴ-103永康鼓词

  Ⅴ-104唱新闻

  Ⅴ-105渔鼓道情

  Ⅴ-106三棒鼓

  Ⅴ-107祁阳小调

  Ⅴ-108粤曲

  Ⅴ-109木鱼歌

  Ⅴ-110四川评书

  Ⅴ-111洛南静板书

  Ⅴ-112南音说唱

  Ⅴ-113河州平弦

  Ⅴ-114端鼓腔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Ⅵ-56拦手门

  Ⅵ-57通背缠拳

  Ⅵ-58地术拳

  Ⅵ-59佛汉拳

  Ⅵ-60孙膑拳

  Ⅵ-61肘捶

  Ⅵ-62十八般武艺

  Ⅵ-63华佗五禽戏

  Ⅵ-64撂石锁

  Ⅵ-65赛龙舟

  Ⅵ-66迎罗汉

  Ⅵ-67掼牛

  Ⅵ-68高杆船技

  Ⅵ-69花毽

  Ⅵ-70口技

  传统美术

  Ⅶ-97棕编(新繁棕编)

  Ⅶ-98苗画

  Ⅶ-99嘉兴灶头画

  Ⅶ-100永春纸织画

  Ⅶ-101平遥纱阁戏人

  Ⅶ-102清徐彩门楼

  Ⅶ-103上海绒绣

  Ⅶ-104宁波金银彩绣

  Ⅶ-105瑶族刺绣

  Ⅶ-106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

  Ⅶ-107侗族刺绣

  Ⅶ-108锡伯族刺绣

  Ⅶ-109宁波泥金彩漆

  传统技艺

  Ⅷ-187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Ⅷ-188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Ⅷ-189汝瓷烧制技艺

  Ⅷ-190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Ⅷ-191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

  Ⅷ-192蓝夹缬技艺

  Ⅷ-193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培罗蒙奉帮裁缝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Ⅷ-194铅锡刻镂技艺

  Ⅷ-195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Ⅷ-196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Ⅷ-197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Ⅷ-198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

  Ⅷ-199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

  Ⅷ-200毛笔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

  Ⅷ-201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

  Ⅷ-202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

  Ⅷ-203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Ⅷ-204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

  Ⅷ-205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

  Ⅷ-206孔府菜烹饪技艺

  Ⅷ-207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Ⅷ-208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

  Ⅷ-209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Ⅷ-210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

  Ⅷ-211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Ⅷ-212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阿依旺赛来民居营造技艺)

  传统医药

  Ⅸ-18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Ⅸ-19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

  Ⅸ-20傣医药(睡药疗法)

  Ⅸ-21维吾尔医药(维药传统炮制技艺、木尼孜其·木斯力汤药制作技艺、食物疗法、库西台法)

  民俗

  Ⅹ-122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

  Ⅹ-123中和节(永济背冰、云丘山中和节)

  Ⅹ-124俄罗斯族巴斯克节

  Ⅹ-125鄂温克族瑟宾节

  Ⅹ-126诺茹孜节

  Ⅹ-127布依族“三月三”

  Ⅹ-128土家年

  Ⅹ-129彝族年

  Ⅹ-130侗年

  Ⅹ-131藏历年

  Ⅹ-132舜帝祭典

  Ⅹ-133祭寨神林

  Ⅹ-134歌会(瑞云四月八、四十八寨歌节)

  Ⅹ-135尉村跑鼓车

  Ⅹ-136独辕四景车赛会

  Ⅹ-137网船会

  Ⅹ-138月也

  Ⅹ-139婚俗(朝鲜族回婚礼、达斡尔族传统婚俗、彝族传统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回族传统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锡伯族传统婚俗)

  Ⅹ-140径山茶宴

  Ⅹ-141装泥鱼习俗

  Ⅹ-142苗族栽岩习俗

  Ⅹ-143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Ⅹ-144塔吉克族服饰

  第四批编辑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98项,其中新入选151项,扩展项147项。

  民间文学

  (30项,涉及31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卢沟桥传说 北京市丰台区

  2 鬼谷子传说 河北省临漳县

  3 东海孝妇传说 江苏省连云港市

  4 刘阮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5 孔雀东南飞传说 安徽省怀宁县

  6 老子传说 安徽省涡阳县,河南省灵宝市

  7 陈三五娘传说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

  8 胡峄阳传说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

  9 孟母教子传说 山东省邹城市

  10 河图洛书传说 河南省洛阳市

  11 杞人忧天传说 河南省杞县

  12 三国传说 湖北省

  13 尹吉甫传说 湖北省房县

  14 伯牙子期传说 湖北省武汉市

  15 苏仙传说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

  16 壮族百鸟衣故事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

  17 毕阿史拉则传说 四川省金阳县

  18 仓颉传说 陕西省白水县、洛南县

  19 骆驼泉传说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20 回族民间故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

  21 广禅侯故事 山西省阳城县

  22 解缙故事 江西省吉水县

  23 阿凡提故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

  24 广阳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南岸区

  25 西王母神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

  26 盘王大歌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

  27 玛牧特依 四川省喜德县

  28 黑白战争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29 祁家延西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0 常山喝彩歌谣 浙江省常山县

  传统音乐

  (15项,涉及17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土家族民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2 渔歌(洞庭渔歌、汕尾渔歌) 湖南省岳阳市,广东省汕尾市

  3 川西西岭山歌 四川省大邑县

  4 旬阳民歌 陕西省旬阳县

  5 撒拉族民歌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6 锡伯族民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7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

  8 毕摩音乐 四川省美姑县

  9 剑川白曲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0 阿斯尔 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

  11 莆仙十音八乐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

  12 蒙古族汗廷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

  13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 湖南省浏阳市

  14 潮尔(蒙古族弓弦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15 蒙古族托布秀尔音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传统舞蹈

  (20项,涉及20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太子务武吵子 北京市大兴区

  2 左权小花戏 山西省左权县

  3 博舞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4 洪泽湖渔鼓 江苏省泗洪县

  5 龙岩采茶灯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

  6 宜黄禾杠舞 江西省宜黄县

  7 耍老虎 河南省焦作市

  8 棕包脑 湖南省洞口县

  9 瑶族金锣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

  10 玩牛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1 古蔺花灯 四川省古蔺县

  12 登甘嘎诌(熊猫舞) 四川省九寨沟县

  13 布依族转场舞 贵州省册亨县

  14 阿妹戚托 贵州省晴隆县

  15 耳子歌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6 怒族达比亚舞 云南省福贡县

  17 铓鼓舞 云南省建水县

  18 水鼓舞 云南省瑞丽市

  19 锅哇(玉树武士舞)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20 纳孜库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传统戏剧

  (4项,涉及4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1 线腔 山西省芮城县

  2 平讲戏 福建省福安市

  3 东河戏 江西省赣县

  4 永修丫丫戏 江西省永修县

  曲艺

  (13项,涉及13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1 数来宝 北京市东城区

  2 梅花大鼓 天津市

  3 弹唱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4 浦东宣卷 上海市浦东新区

  5 丽水鼓词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6 客家古文 江西省于都县

  7 永新小鼓 江西省永新县

  8 山东花鼓 山东省菏泽市

  9 跳三鼓 湖北省石首市

  10 湖南渔鼓 湖南省

  11 桂林渔鼓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12 宁夏小曲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13 托勒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14项,涉及15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布鲁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

  2 蒙古族驼球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

  3 意拳 北京市东城区

  4 戳脚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

  5 绵拳 上海市杨浦区

  6 精武武术 上海市虹口区

  7 咏春拳 福建省福州市

  8 井冈山全堂狮灯 江西省井冈山市

  9 梁山武术 山东省梁山县

  10 徐家拳 山东省新泰市

  11 两仪拳 河南省沈丘县

  12 梅山武术 湖南省新化县

  13 武汉杂技 湖北省武汉市

  14 幻术(傅氏幻术、周化一魔术) 北京市朝阳区,陕西省

  传统美术

  (12项,涉及14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1 京绣 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定兴县

  2 布糊画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3 抽纱(汕头抽纱、潮州抽纱) 广东省汕头、潮州市

  4 水陆画 河北省广平县

  5 毕摩绘画 四川省美姑县

  6 彩砂坛城绘制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

  7 琥珀雕刻 辽宁省抚顺市

  8 传统玩具(郯城木旋玩具) 山东省郯城县

  9 蒙古文书法 内蒙古自治区

  10 满文书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11 刻铜(杜氏刻铜) 安徽省阜阳市

  12 赏石艺术 中国观赏石协会

  传统技艺

  (28项,涉及29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1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 河北省邢台市

  2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3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江西省吉安市

  4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河南省登封市

  5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河南省焦作市

  6 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广东省潮州市

  7 陶瓷微书 广东省汕头市

  8 古陶瓷修复技艺 上海市长宁区

  9 藏族鎏钴技艺 青海省

  10 铜器制作技艺(大同铜器制作技艺)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

  11 古代钟表修复技艺 故宫博物院

  12 传统香制作技艺(药香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 北京市西城区,广东省东莞市

  13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北京市西城区

  14 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

  15 辽菜传统烹饪技艺 辽宁省沈阳市

  16 泡菜制作技艺(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 吉林省延吉市

  17 老汤精配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18 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 上海市黄浦区

  19 传统制糖技艺(义乌红糖制作技艺) 浙江省义乌市

  20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安徽省淮南市

  21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 山东省德州市

  22 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 山东省招远市

  23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 云南省蒙自市

  24 坎儿井开凿技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25 传统造园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 江苏省扬州市

  26 古戏台营造技艺 江西省乐平市

  27 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江西省泰和县

  28 古建筑修复技艺 甘肃省永靖县

  传统医药

  (2项,涉及2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哈萨克族医药(布拉吾药浴熏蒸疗法、卧塔什正骨术、冻伤疗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

  2 布依族医药(益肝草制作技艺) 贵州省贵定县

  民俗

  (13项,涉及14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1 望果节西藏自治区

  2 察干苏力德祭 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

  3 博格达乌拉祭 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

  4 稻作习俗 江西省万年县

  5 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江西省会昌县

  6 马仙信俗 福建省柘荣县

  7 寮步香市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

  8 达斡尔族服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9 鄂温克族服饰 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

  10 彝族服饰 四川省昭觉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11 布依族服饰 贵州省

  12 侗族服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3 柯尔克孜族服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

传统文化作文2000字



中华民族的统文化真的很丰富。历史、饮食、宗教、科技、教育、建筑、文学、风俗、艺术…我们作为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作文2000字,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作文2000字篇一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别称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时间:农历正月十五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释义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演变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释义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诗词《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春 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释义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相关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作文2000字篇二

古典文学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语言,今天的写作,似乎是个遥远的梦。实际上,今天正是昨天的继续,今天与昨天具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

特别是,我们华夏民-族是个重视文化继承的国度。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使华夏文化具有丰厚的底蕴,从而也使我们今天仍然使用着的文字具有这种文化的沉淀。如果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只了解其表面的语法意义,而不能感受其内涵的感情-色彩和人文典故,就不能精确、生动地使用它。

今日之种种文学现象,就其本质而言,都在古典的基因之内,是古典某些文化现象的放大,或者是重新的组合。

譬如现代诗歌追求难懂、晦涩、朦胧,其实,并不新鲜,晚唐五代和宋代初期,就是以此为风尚,大抵诗史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平易通俗之后,就要走向晦涩,以合于文学的要求陌生化的要求,但毕竟难懂、晦涩是文学的变体而不是正路,在完成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之后,诗史必定要重回平易的正路,只不过不是原始的平易,而是“平淡而山高水深”“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境界。

有人曾描绘过2050年的情景,人类成为了类似机器的动物,一切物质的需要都在一按电钮就可以实现的状态下,没有了诗人,也没有了小说,因为大家在忙着赚更多的钱,购-买更多的现代化生活,在精神文化领域,则是一片荒漠。

这其实只是根据目前的功利文化的繁盛而作出的演绎,人类不会毁灭在自己创造出的文明中,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生命自身的需要。

中国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华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文化精神,不论怎样的科技文明,别人都是可以仿效和超越的,因而也就不能说是中国的世纪,只有理解为,华夏的传统文化精神,将成为21世纪人类精神文化的主流,由此使21世纪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世纪,才能圆通。

传统并非仅指古代,传统是个不断生新变化的范畴,现实和历史是同一个生命,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是个源源不断的河流,是个生生不息的生命。

李白杜甫曹雪芹是传统,鲁迅胡适沈从文也是传统,虽然他们都是反传统的健将。他们身上涌动着的是华夏民-族的血液,拥有着难以消磨的华夏文化基因。他们都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们的伤口是以反传统构成传统文化的新生命,是古典文化的变异。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解构。魏晋风度对于两汉儒家正统文化的解构;柳永代表的宋词的性解放;李贽代表的明末人文主义思-潮与鲁迅代表的五四-运-动是一而贯之的。他们都为传统激活了新的生命力,他们首先是传统的集大成者,然后才是解构者。但我们不能说他们就不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每次大的解构,都既有外力的刺-激,又有内在的运动规律作用,五四-运-动既是西风东渐现代文明的必然,又是华夏传统文化自然变革的必然。传统文化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极致,就成为了熟透而发霉的果实,就需要着一次解构,让果实落地,再长出新的果木,开始一轮新的生命。清末比之明末、宋初、魏晋传统文化都要更为成熟,因此,对之解构的需要就更为迫切,解构的力度就更为强大,因此,五四-运-动将这个发霉的果子打落,是有功绩的,是传统文化内在运行规律的必然。

但是,在将传统文化的果实打落之后,如果还要将传统文化的几千年培养出来的大树连根拔掉,那就是过激了,过激的结果,就是由反对传统文化,到反对这种文化的掌握者――知识分子。

社会风尚由原来的读书至上,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士大夫文化,到脑体倒挂的社会人伦关系错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地位失衡等等,这些仍然是当今社会种种弊端的症结。

所以,在中国文化内部,有着一个重归传统文化的使命。重归的含义,不是回复科举制,重新以古典诗词为主要的文学载体等等。而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建构新的华夏文化体制,这种体制,将是含纳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

回归并非倒退,譬如孔子倡导对于周文化的回归,却成为了封-建文化的奠基人;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却成为了新兴的散行单句的新兴文体的开拓者,人类总是在回眸中前进,在否定当今潮流和回归传统中进步。

最后我想问一句:中国传统文化招了谁?复兴国学现在不做何时做?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真的失去了它,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证明我们是中国人!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作文



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经典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文,欢迎阅读!!!!!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1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争做博学少年。”

挥汗如雨,金桂飘香,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让我们掀起诵读经典的高潮,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经典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

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普通话。说普通话,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比如说四川人,如一个四川人向你问路,以前是我国交通不便,所以四川方言才没有改,但现在,外地客人是一天比一天多,和外地客人对话就很不方便了,所以大家要说普通话。

有一个从外地来到上海的打工青年,在找工作的时候,由于不懂得普通话还闹出了许多笑话呢。他去应聘理发师的时候,经理问他:“陈某某是不是你本人?”他却答非所问地回答说;"我不是日本人。”弄得经理哭笑不得。后来他觉得应该先学学普通话,他便找了一个老师教他普通话。最终成了某某公司的总经理。

因为普通话闹出的笑话还有呢:广西某高校新来一位口音很重的校长。一天,他走进办公室严肃地对秘书说:“我要杀一个人!”话音刚落,旁边一宁夏籍的女助手被吓得花容失色。弄了半天,原来校长“杀”(sha)“查”(cha)不分,其实是想说“我要查一个人”。

听完上面的故事,我们应该知道普通话是多么的重要啊!

会了普通话就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经典文化的结晶,是建设文明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国学经典,文化蕴含丰厚,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节和做人道理。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循循善诱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也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说法。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令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这件事讲了白圭总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只图个人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现。孟子则用和蔼的态度、尊敬的言辞批评了白圭自以为是、以邻国为壑的错误做法,体现了孟子的仁爱思想。主要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处理事情的时候既要有利于自己,又要有利于邻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2

这几天,我怀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读完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节日的起源和关于节日的文化。书中给我们介绍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不难看出,贯穿着这些节日的正是: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惩恶扬善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内容。从传统的节日中,我深刻地认识和领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先说春节吧,它是我国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总要贴春联、贴年画和窗花、放爆竹烟花、拜年祝贺……我们倒贴“福”字,、拿压岁钱、包饺子、吃年糕……在春节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都 “守岁”,除了吃年夜饭,人们还要进行各种游戏,如下棋、玩纸牌、玩麻将、看春节晚会等等。在摆放的节日供品中,必备一大盘苹果,这叫做“平平安安”。还有些地方在守岁时准备的糕点食品富有讨吉利的谐音、口彩:吃枣表示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吃长生果表示长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更比一年高。所有的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和富有意义,这些习俗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着我们渊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我也为这些习俗的诞生而自豪。

再说中秋节吧。 “中秋节”又名“祭月节”,农历8月15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中,以有中秋一词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每逢中秋节,大家都要举行赏月和祭月的仪式。中秋节在这个时期已经初见规模了。明、清时代的中秋节,赏月依旧,一轮圆月东升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和各种水果,边赏月,边畅谈。中秋赏月的习俗流传至今。瞧,月光下,人们在自家小院品尝月饼、欣赏月色。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一旁拿月饼来照月亮,比较哪个更圆,还担心着月饼会被月亮吃掉呢,真是其乐融融。

一个节日,就像一个故事,情节美妙动人;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内容绚丽多姿。在当今很多洋化了的节日文化的冲击中,愿我们更多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欢度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节日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4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失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绝对会是一位伟大烈士,供在中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自杀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范文10篇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 作文传统文化800字

★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精选5篇

★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征文精选范文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作文10篇

★ 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 高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文精选5篇

★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分作文10篇

文化对人的重要性优秀作文



  优秀的文化,对人具有积极的重要影响作用。作为青少年,要多与经典文化同呼吸,共命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文化对人的重要性作文,欢迎阅读!


  文化对人的重要性作文

  文化对人的影响

  拿到题目一看,我首先想到的是何为流行文化———是电视剧、广告?还是流行歌、电影、畅销书?

  不可否认,流行文化对于我们青少年的吸引极大,虽然我对流行文化本身没有任何热爱,比如说有些畅销书,我认为都是粗制滥造的文化快餐,再比如说那些在台上咿咿呀呀的流行歌手,这些在我看来我简直可以用“恶俗”来形容。

  伴随着社会的变化,流行文化全方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这个社会当中主流的、强有力的东西,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构建着我们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些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可是喂养他们长大的这些流行文化却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当中。说实话,我们沉浸在周杰伦字句不清的音乐声中,沉浸在那些速食文化中,我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比那些经典文化要大得多。

  流行文化的声色感受,流行文化的直观刺激,流行文化的绚丽形式,在当代青少年生活中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它们巧妙地、不失时机地迎合了身心未定的、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它们制造着一种如泡泡糖一般的快乐,我们这一代人从未经历风雨,尚未步出教室,哪里领悟社会的繁杂?尚未经历困苦,哪里体味人世的辛酸?尚未健全自己的文化取向,哪里能知所归趋,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完全束手无策,只得任其摆布。老师讲课,往往拿出一摞书,大谈特谈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一股脑地灌输给我们经典文化,其实我回到家却去看《大话西游》、去看日剧韩流,去听后街男孩、孙燕姿。我们欣赏并且喜爱这样的文化,觉得它给我提供快乐,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它们构造了我的情感方式、我的价值观念、我的生活方式和我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当然,真正重要的是要去读那些厚重的、已经经过历史筛选的重要着作,它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提高你、改善你、影响你。余秋雨说,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一切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现象,有它存在的理由。文化是大河,任何一个时代如果不能提供一个多元的文化,那么整个的文化大河就是一条死河、臭河。不过,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仍然要多与经典文化同呼吸,共命运。


看了文化对人的重要性作文还看:

1.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作文

2.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5篇

3.关于文化传承的议论文作文4篇

4.注重传统文化作文

5.理性对待传统文化作文

关于我的国庆节作文300字



  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到来了,大街小巷都布置得漂漂亮亮,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一派节日的气氛。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带着异常愉悦的心情出去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国庆节

  国庆节快到了,这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妈妈告诉我,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一天,便将每年的十月一日定为中国的国庆节。

  这一天,到处飘扬着彩旗,花坛里的花竞相开放,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人们纷纷出发,有的去旅游,有的去走人家,还有的去商场购物。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这时,我想起了灾区的小朋友,你们是不是很快乐,很幸福呢?在地震发生时,你们是那么坚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学习,我只想对你们说三个字:“太棒了!”虽然我们相距很远,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愿和你们一起努力学习,长大后一起建设我们伟大的

  祖国。愿你们和我一样度过一个欢乐的国庆节。

  我的国庆节

  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到来了,大街小巷都布置得漂漂亮亮,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一派节日的气氛。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带着异常愉悦的心情出去玩。

  在街上,每家店的门口都插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微风吹拂,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显示着中国人的坚强不屈。一家家商店看得我眼花缭乱,可是每一家店唯一不变的就是为庆国庆而举办了更多的优惠活动。家家户户有放鞭炮有唱歌的,每家和和融融地庆祝着国庆。

  一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汽车开来开去,马路两边挂着红灯笼,还有非常好看的花灯、工厂、商店门口都挂着彩旗。那里热闹极了,有绿色的草坪,还有五颜六色的花朵,人们都在那里拍照留念。我也拍了一张留作纪念。人民公园里的晚上更加美丽热闹,公园门口停满了车子。人们纷纷来这里看表演,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今天我很开心,而且我会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的国庆节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是祖国母亲的生日,我早上7点准时打开电视机收看CCTV1电视台的国庆节目。今年的节目是:胡锦涛同志国庆敬献花篮。

  瞧,那威武的战士们一步一步地把花篮抬到中国人民纪念碑前,从五湖四海来到北京的人们和内地的人,跟着伴奏唱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组成我们新的长城……”少先队员们敬起了队礼,胡锦涛同志严肃的看着中国人民纪念碑,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伴着国歌,节目结束了。

  中午,我和大家回乡下吃饭。“哇,饭菜好丰富啊!有鸡﹑鸭﹑虾……”我心想。我吃完饭后就去和阿姨玩24点游戏,游戏规则是:谁最先把四个数算出24,谁就赢。第1盘的4个数是2﹑4﹑6﹑7,我一拍桌子,说:“哦,我知道啦,6+2=8,7-4=3,3×8=24。”阿姨把那4张牌收了起来。最后,还是我赢了。

  今年的国庆节真难忘啊! 

    我的国庆节

  XX年的国庆节,身在异国他乡我常常感到孤独与寂寞。在那片我不熟悉他、他也同样不熟悉我的土地上我遭受了太多的苦难。那儿不是上帝创造的伊甸园因为它没有欢乐;那儿也不是奉献爱心的福利院因为它没有温情;那儿更不是制造成功的“光明顶”因为它没有“白天”。我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盲人”等待着我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摔跤

  这就是我曾经梦幻的水晶宫殿是我倾注了全部热情的象牙塔。我为了它背弃了我的祖国而它却回报给我最惨烈的微笑。我好傻。近来我常常做梦而梦见的总是自己的祖国。

  我常常在梦中与祖国相会。我向波涛汹涌的黄河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我向巍峨雄伟的高山讲述自己遭遇的不幸;我向涛声阵阵的松林诉说自己昔日的孤独;我向历史悠久的古墙道尽自己诚挚的思念……

  前一天我鼓足了勇气带着我最真诚的忏悔回到了生我养我育我成人的黄土地上。我登上高山对着世界大喊一声:“祖国我爱你!我永远永远爱着你!”
 


关于我的国庆节作文300字相关文章:

1.关于国庆节的作文300字

2.国庆节300字作文

3.三年级国庆节作文

4.二年级国庆游玩作文

5.关于我的作文300字:贪吃的我

怎样写中华传统文化的朗诵稿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朗诵出来,一定是豪迈的。下面小编来告诉你怎样写中华传统文化的朗诵稿吧。

  怎样写中华传统文化的朗诵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朗诵稿一

  妃色的岁月在时光的空隙中渐渐沉淀下来,一声铜质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陈迹斑斑的记忆,响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屈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之路上屹立不倒,历经代代坎坷,最终在斑驳的老墙上静静绽放泫然的美丽。不知从何时起,我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而后对它的钟爱和痴迷也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渐渐地,我从中感悟到一个古老的国度点燃的文化之火。

  对于传统文化的阐释,让我有第一感触的是“孝”与“忠”。谈起这,我不得不提起我高中所学的《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建”。对于“以孝治天下”的泱泱晋国。“孝”的意义可想而知。孔子曾曰:何为孝?即继承先父之志。从古至今,“忠”和“孝”已成为中国人论好男人的标准。“忠”于事业,“孝”于家庭。在我的理解中,一个标准的好男人就是在家庭和事业上都成功的人,事业的成功是一个男人梦想实现终身奋斗的结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志。儒家学说里曰:“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的适用范围远比忠来的广大,这绝不仅仅是对父母而言,更更要的是对君父、授业解惑的老师。因此,“忠”即“孝”的一部分,那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便不攻自破。

  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孕育中,褪去华丽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一笔永久的财富,那便是五千年的沉淀—爱国情怀与民族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一方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历代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我想起了先秦哪那些宣扬礼仪仁道的先哲们,想起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想起了那正直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官海瑞,想起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戊戌六君子••••••

  他们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这种胆魄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去膜拜。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是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到的有一个价值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给了很好的诠释。自古以来,不论在天灾还是人祸面前,中华儿女从不屈服和放弃。面对各种挑战而不丧失斗志,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永远保持着不屈不饶的精神,在我的人生中,需要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上,我更应该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瑰丽的诗篇是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到的又一个收获。我听阮籍呼号“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而哭,那是魏晋的愤恨之泪。我在“草色遥看近却无”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在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事故变迁后,我又展望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蓬勃景象。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铁骨铮铮,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豪情壮志,都让我深深的沉醉。流芳百世的不只是他们绝妙的诗句,还有他们的忠肝义胆,就像秋之落叶,那般返璞归真。

  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我内心深处情有独钟的是感恩。儿行千里母担忧,记得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离家之时,母亲很早为我起床煮饺子,之后父母怀着希望与憧憬把我送上火车站,一直到现在每次离家,父亲还是以一样的方式送我,每次的电话那头总是嘱咐我、关心我,从没有诉说过自己的苦,在此我想再道一声:“感谢你们!”

  或许久久地回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里难免会汲取一些浩然正气吧,中华五千年沉淀的独有的忠孝、爱国民族魂、瑰丽诗篇、道德也值得我们受用一生。宛如冬天里彻骨寒风,落拓不羁。这些精神,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于是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徜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不知何时,我走进了它的世界,幸福的我流连于它的世界里,找不到出口。此时,仅需一杯清茶,伴随着传统文化流入心田,就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朗诵稿二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五千年了。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它给我们留下了最精美的传统文化。有着蕴含美丽传说的传统节日,精美的民间工艺、光辉灿烂的文学名著、大气磅礴的字画艺术、典雅唯美的民族戏曲等等,总之中华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在我眼中他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精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华夏儿女对美好理想、智慧、道德与追求的向往。

  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而我对汉家衣裳特别独钟。汉服;这个集聚了中华4500多年的历史,而满清入关,汉服又中断了300多年,如今身为华夏儿女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大气华丽的美丽衣裳,有多少人还认识这是我们的汉装华服,还常常承受诸多子虚乌有的骂名,有人说它是日本的和服、有人说是朝鲜服、还有人说是古装,实在可笑,身为炎黄子孙,却不知道汉服乃和服之祖,这种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泱泱华夏、文明千古,怎么能就这么被遗忘呢!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除了汉族,而其他55个民族遇到重大节日,通常都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越南、德国、英国、埃及等任何一个有点历史的国家和民族。日本有和服,朝鲜有朝鲜服,满族有旗袍、藏族有藏袍……而现在的我们穿得西装革履,但在传统节日的时候竟然没了自己的汉家衣裳。

  实在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作为华夏儿女请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有一条流河叫长江,有一队图腾叫龙凤,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中华的汉字汉语也具代表意义。(汉字、汉语、对联谜语歇后语成语、射覆、酒令等……)最喜欢的还是诗词歌赋,很特别,韵味深远,清灵的感觉。看多了那些诗词,觉得那些古人的才情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很佩服他们,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或诗词,每一个字都很用心去想,还找一些典故,我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

  也常常把自己想象成文人墨客的样子,托腮冥思,觉得那些传统的文字,诗词就是一副意境高远的中国画,用流动的眼眸,欣赏蓝天白云;又觉得是一首清朗圆润的古曲,可以闭目凝神,听莺歌燕语……我眼中的文学应该像李白那样有豪情万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李清照的哀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该是陶渊明的怡然自得,超凡脱俗闲适的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也很欣赏徐志摩的柔情,席慕蓉的细腻、三毛的真实亲切、林微因更是一代才女,他们的思想精华我想这辈子都吸取不完,顿悟不息,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我更是充满了好奇,我想也许我暂时不理解,但是在这些知识分子的熏陶、引导下,我的视野也会逐渐开阔、思考角度也会拓宽吧!文学太绚丽、太多彩,既深刻又内涵。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道路;又像一缕清风,抹去我眼中的晨雾;像一场及时的甘霖,滋润我干涸的心田。

  身在现代的我们走在时尚潮流的前端,可以随处可见流行网络语,也可以通过电子网络讯息知道很多国际前端的事物,但是别忘了在追逐科技创新的信息时代,持有一颗优雅宁静的心。别忘了那些深刻在历史长河中有我们不可丢弃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说到艺术,首先让我想到的便是古典乐器了。

  对于古典乐器,中国的古典乐器更是数不胜数,音乐更是动听、唯美。“古琴、唢呐、萧、竹笛、笙、扬琴、琵琶、古筝……等等”这些里面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古筝了,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记得白居易的《夜筝》 写过这样一句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古筝的音乐柔美,清雅,因乐曲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以清新中不失庄严,淡雅中不失通俗的独特风格。

  聆听时令人充分得到宁静,空灵、飘逸,悠扬动听的古曲,会带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意境。仿佛是一个久远的约定,当那清净如水的音符在这夜色里飘起,空灵悠远的足音,久久的回荡在心中,心灵一片意外的宁静,很美……很美。

  中华民族的统文化真的很丰富。历史、饮食、宗教、科技、教育、建筑、文学、风俗、艺术…我们作为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在我眼中他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精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华夏儿女对美好理想、智慧、道德与追求的向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朗诵稿三

  妃色的岁月在时光的空隙中渐渐沉淀下来,一声铜质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陈迹斑斑的记忆,响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屈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之路上屹立不倒,历经代代坎坷,最终在斑驳的老墙上静静绽放泫然的美丽。不知从何时起,我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而后对它的钟爱和痴迷也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渐渐地,我从中感悟到一个古老的国度点燃的文化之火。

  对于传统文化的阐释,让我有第一感触的是“孝”与“忠”。谈起这,我不得不提起我高中所学的《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建”。对于“以孝治天下”的泱泱晋国。“孝”的意义可想而知。孔子曾曰:何为孝?即继承先父之志。从古至今,“忠”和“孝”已成为中国人论好男人的标准。“忠”于事业,“孝”于家庭。在我的理解中,一个标准的好男人就是在家庭和事业上都成功的人,事业的成功是一个男人梦想实现终身奋斗的结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志。儒家学说里曰:“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的适用范围远比忠来的广大,这绝不仅仅是对父母而言,更更要的是对君父、授业解惑的老师。因此,“忠”即“孝”的一部分,那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便不攻自破。

  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孕育中,褪去华丽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一笔永久的财富,那便是五千年的沉淀—爱国情怀与民族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一方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历代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我想起了先秦哪那些宣扬礼仪仁道的先哲们,想起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想起了那正直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官海瑞,想起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戊戌六君子••••••

  他们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这种胆魄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去膜拜。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是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到的有一个价值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给了很好的诠释。自古以来,不论在天灾还是人祸面前,中华儿女从不屈服和放弃。面对各种挑战而不丧失斗志,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永远保持着不屈不饶的精神,在我的人生中,需要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上,我更应该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瑰丽的诗篇是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到的又一个收获。我听阮籍呼号“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而哭,那是魏晋的愤恨之泪。我在“草色遥看近却无”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在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事故变迁后,我又展望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蓬勃景象。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铁骨铮铮,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豪情壮志,都让我深深的沉醉。流芳百世的不只是他们绝妙的诗句,还有他们的忠肝义胆,就像秋之落叶,那般返璞归真。

  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我内心深处情有独钟的是感恩。儿行千里母担忧,记得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离家之时,母亲很早为我起床煮饺子,之后父母怀着希望与憧憬把我送上火车站,一直到现在每次离家,父亲还是以一样的方式送我,每次的电话那头总是嘱咐我、关心我,从没有诉说过自己的苦,在此我想再道一声:“感谢你们!”

  或许久久地回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里难免会汲取一些浩然正气吧,中华五千年沉淀的独有的忠孝、爱国民族魂、瑰丽诗篇、道德也值得我们受用一生。宛如冬天里彻骨寒风,落拓不羁。这些精神,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于是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徜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不知何时,我走进了它的世界,幸福的我流连于它的世界里,找不到出口。此时,仅需一杯清茶,伴随着传统文化流入心田,就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我喜欢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