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秋季腹泻怎么办(白血病化疗导致腹泻的护理)

由网友()分享简介:宝宝秋季腹泻怎么办


宝宝秋季腹泻怎么办
  小儿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10---11月份这个季节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秋季腹泻在临床上有三大特征,即...

宝宝秋季腹泻怎么办



宝宝秋季腹泻怎么办

  小儿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10---11月份这个季节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秋季腹泻在临床上有三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若宝宝发生秋季腹泻应该怎么办呢?

  常见腹泻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性腹泻,通常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比如通过呼吸道传染的轮状病毒,进入肠道后就可能引起腹泻。另一类为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是因食物过冷、过热或消化不良引起的。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各种消化酶也比成人分泌得少,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

  米汤加盐可缓解症状

  对于腹泻的宝宝,护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当孩子拉肚子时,身体里的水分也随之流失,所以需要大量补充水和电解质。推荐使用米汤加盐,比例为一啤酒瓶的米汤加一啤酒瓶盖的盐。在补充水和电解质的同时,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少喂高营养和刺激食品

  有的父母怕宝宝腹泻期营养流失太多,千方百计地喂孩子牛奶、鸡蛋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想以此来弥补患儿腹泻造成的损失。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腹泻长时间不愈。

  此外,宝宝腹泻期忌食几类食品,一是刺激性食物;二是易发酵或胀气的食物,如蔗糖、牛奶、豆制品、凉拌菜、山芋等;三是促进肠蠕动及滑肠的食物,如香蕉、山药等有滑肠作用,粗纤维多的芹菜、韭菜等蔬菜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四是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如鸡蛋、动物油、油煎食品、奶油制品等。

  讲卫生,注意小细节

  另外,爸爸妈妈要教育孩子讲究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净的瓜果要放入冰箱冷藏,如果时间长了,应重新清洗。如果使用榨汁机给宝宝做果汁,要注意机器的清洁;夏天食品容易变质,最好给孩子吃一顿做一顿,不要把食物储藏太长时间;勤给宝宝洗手,勤剪指甲。

  食物止泻

  以下几种食物不仅能提供婴儿必须的营养,而且还有一定的止泻作用。

  1、焦米汤:将米粉或奶膏研磨成粉,炒至焦黄,再加水和适量的糖,煮沸成稀糊状即可。焦米汤易于消化,它的碳化结构还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是婴儿腹泻的首选食品。

  2、胡萝卜汤:胡萝卜是碱性食物,所含果胶能使大便成形,吸附肠道致病细菌和毒素,是良好的止泻制菌食物。胡萝卜汤制作方法如下,将胡萝卜洗净,切开去茎,切成小块,加水煮烂,再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加水成汤(按500克胡萝卜加1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后加糖煮沸即可。每天2~3次,每次100~150毫升,腹泻好转后停用。

  3、苹果泥:苹果也是碱性食物,含有果胶和鞣酸,有吸附、收敛、止泻的作用。取一个新鲜、质地酥软的苹果切成两半,用调匙刮成泥状即可。

  秋冬季患腹泻的婴幼儿中,40%~70%都是由轮状病毒(因其外形酷似车轮而得名)感染引起的,20%左右为其他细菌引起,由于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发病率高,因此,秋冬季发生的腹泻应多考虑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病者多见于3岁以下尤其是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

  婴幼儿秋季腹泻严重者,如伴有高烧、吐泻频繁、合并脱水现象时,应及时到医院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口服补液或者是静脉输液来给孩子补充身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以防病情进行性加重。

  对于病情不重的患儿,父母可遵医嘱给病儿服用对症止泻药、肠黏膜保护药,如斯密达,以及恢复肠道生态平衡药,如双歧杆菌、培菲康、丽珠肠药等。

  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的病程一般在5~8天,届时即能自行好转治愈,父母只要让孩子遵医嘱吃药,多饮水,并给孩子补充高营养、高维生素、好消化的食物,保持一定量的尿量,一般来说,就可逐渐治愈。

  如何预防小儿秋季腹泻?

  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1、引导宝宝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喝生水,不乱吃不洁净的食物。

  2、给宝宝吃隔夜的或不新鲜的食物。

  3、对宝宝的饮食用具,如奶瓶、汤勺等,在每次用前和使用完后都应该用开水洗烫,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4、处在哺乳期的母亲应注意乳房的清洁,勤换内衣,减少宝宝感染病毒的机会。

  5、宝宝的玩具也应该经常消毒。

  6、保持居家环境的清洁,不留卫生死角。

  7、加强宝宝的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

  8、要使宝宝远离有急性腹泻的患者。

  患儿的家庭护理

  补水——还要防止宝宝出现脱水现象。可以给患儿饮葡萄糖盐水,1升水里加葡萄糖3汤匙(约50克)、盐半茶匙(约2克)。父母一时找不到葡萄糖,也可以用普通白糖代替。或服用新配方的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枸橼酸钠2.9克、氯化钾1.5克、无水葡萄糖20颗,加水至1000毫升。

  饮食——要调节好患儿的饮食。病情轻者或重者均不必禁食,只要孩子有食欲就可鼓励其进食。急性期可减少哺乳的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可吃牛奶加等量米汤等。病情较重伴脱水者应到医院及时就诊。患儿营养好转后,可逐步恢复饮食,进食必须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切不可操之过急。

  保暖——除调整饮食外,还要注意患儿腹部保暖。秋季气候渐渐转凉,患儿由于受病毒侵犯,其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凉则肠蠕动更快,将加重腹泻。父母可适当地用热水袋对宝宝腹部进行热敷,也可帮宝宝揉肚子,以缓解其疼痛。

  护臀——还应保护好患儿的臂部。因便次增多,肛门周围的皮肤及黏膜必定有损伤,患儿便后要用细软的纱布蘸水轻洗,再涂些油脂类的药膏,婴儿要及时更换尿布,避免粪便尿液浸渍的尿布与皮肤摩擦而发生破溃。患儿用过的东西要及时洗涤并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反复交叉感染。

白血病化疗导致腹泻的护理



白血病化疗导致腹泻的护理

     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此类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其化疗所造成的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白细胞数量及质量的异常、大量抗生素的应用,极易出现严重腹泻,甚至发生脱水和败血症而危及患者生命。积极的治疗和适宜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因腹泻产生的痛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5例,均为血液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以来收治的白血病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38例,年龄12~60岁,平均37.4岁。腹泻发生在化疗过程中27例,发生在化疗后48例。所用化疗药物: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米托蒽醌、左旋门冬酰胺酶、高三尖杉酯碱、依托泊苷等。
        1.2 腹泻程度的判断标准[1] 0级:无腹泻;I级:排便次数较治疗前多,2~3次/日;II级:排便4~6次/日,夜间腹泻伴有腹痛;III级:排便7~9次/日,腹痛加重;IV级:每日排便10次以上,有血性腹泻。
1.3 患者腹泻情况  腹泻发生时间:腹泻发生时间为化疗开始后3~5天,排便次数为每日3~10次不等,持续时间为1~9天。排除不洁食物史、受凉、使用缓泄剂等引起的腹泻。I级腹泻35例、II级腹泻20例、III级腹泻13例、IV级腹泻7例。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患者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掌握患者患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特点,不失时机的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由于患者知道自己患白血病后身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其心理反应强烈,往往表现为抑郁、恐惧,加上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更加重了患者精神紧张、消极悲观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降低了患者对化疗的依从性,影响化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因此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耐心解释化疗期间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是化疗的不良反应,不是原病情加重,使其正确认识和对待化疗。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态度和霭,以精湛的业务技术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积极与疾病作斗争,消除其恐惧、消极心理,使化疗如期进行。
        2.2 病情观察:患者所使用化疗药物事先预估治疗中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一般开始于化疗后2~4天,同时排除不洁食物史、受凉、使用缓泻剂引起的腹泻。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晕、腹痛、虚弱等,观察记录腹泻每天发生的次数、量、形状、持续时间和相关症状。如有异常,留取标本送检,密切注意肠出血、肠坏死及假膜性肠炎的发生。腹泻每日5次以上和出现血性腹泻应通知医生。正确化验标本。详细记录出入量,每日测量体重。
        2.3 饮食指导与营养支持:患者在良好的营养状况和饮食方式下较能承受肿瘤或其治疗对身体所产生的种种压力[2]。由于化疗对肠黏膜的急性损害,因此要避免食用能加重腹泻的食物和药物,如奶制品和高脂肪油炸食品,应食用清洁易消化的流食及不含碳酸和酒精的饮料。加强营养知识宣教工作,尽力维护患者饮食,动员家属积极配制花样多、营养丰富的食物,进食时应为患者创造安全、整洁、舒适的进食环境,避免不良刺激(污物、药物、气味)的影响。严重的腹泻可引起脱水和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影响化疗的继续进行,应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高营养治疗。加强营养。鼓励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补充(如鲜桔汁、番茄汁、菜汤等),进食高蛋白(如鸡蛋、鱼肉、牛肉等)、易消化的食物(可将一些肉类、菜类熬汤服用,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多食蔬菜、水果,增强机体抵抗力。指导患者在饮食上选择易消化、少渣、少纤维素、低油脂的食物,坚持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过敏性、高渗性食品以及过冷、过热、产气性食物。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卫生。
      2.4 治疗与护理:化疗引起的腹泻与用药史密切相关,化疗期间应加强观察,早期发现腹泻症状,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氟哌酸0.2g,3次/d口服,或思密达粉3g,3次/d口服,易蒙停2粒/d口服;应协助患者服药,保证按时按量服药,并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大便次数、量、性状及腹痛情况。
        2.5 肛周皮肤的护理:腹泻常常造成肛门或肛周区皮肤损害,出现糜烂、溃疡等,尤其严重的大量水样腹泻,肛周黏膜皮肤反复刺激和潮湿,使其完整性受损。再加上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非常容易引起肛周感染。因此保证肛周清洁、干燥是护理的关键,每次患者排便后都必须用温水清洗、坐浴,局部涂擦赛肤润等措施,使患者达到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和舒适,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肛周皮肤糜烂或溃疡。
        2.6 口腔护理:因化疗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低下,易引起肠道感染,肠道感染时临床常用广谱抗生素或高效抗生素,极易引起霉菌感染。然而口腔粘膜是最易发生和发现的部位。因此口腔护理对腹泻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应经常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的异常改变,严格指导患者用洗必泰液饭前、饭后漱口,避免食物残渣滞留,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
        2.7 安全的护理:因化疗药物的影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质虚弱、头晕、低血压、心情烦燥,这些症状可引起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应加强安全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可加床挡或采用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的安全。
        2.8 腹部的护理:避免腹部按摩、压迫和负压增加等机械性刺激、减少肠蠕动,有利于减轻腹痛症状。调整患者所用的被服或衣物,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但出血者禁用。
        3  小结
        通过对本组化疗导致腹泻的75例患者进行分析评估、病情观察,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特别是加强对腹泻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药物治疗与护理、基础护理、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等,能够提高化疗致腹泻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贾立群,朱世杰.肿瘤放化疗不良反应.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4-49.
[2]陈金凤,李红,胡雪慧,等.癌症化疗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观察及饮食护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42.

呕吐、腹泻合并肾盂积



呕吐、腹泻合并肾盂积

关键字:  呕吐 
  1 病历摘要
  例1:女,44岁,因烧心5个月,呕吐、腹泻4个月于1999年6月5日入院,发病前服阿莫西林 出现颜面水肿伴下肢紫癜样皮疹,曾于外院予禁食、抗炎及短期激素、抗结核治疗无好转。 渐出现尿急、尿频、尿痛。体重下降30余斤。病程中有脱发,偶口腔溃疡,无光过敏、关节 痛。既往1998年发现尿蛋白(+)。体检:体温37.5 ℃,血压120/60 mm Hg,消瘦,双颊、 胸部皮肤见色素沉着。心率(HR)104次/min,律齐,心尖Ⅲ/6级收缩期杂音。腹平坦,无静 脉曲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韧,全腹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肋下1 cm,质软无 压痛,脾未及。全腹叩浊,肠鸣音0~1次/min。肛诊(-)。左足背可凹性水肿。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89~107 g/L,白细胞(WBC)7×109/L,分叶0.92,尿蛋白0.3~3 g/L,24 h尿 蛋白0.7~1.4 g,尿培养及抗酸杆菌(-)。便常规少量红、白细胞,大便渗透压及溶质差 <50,胃液分析及血清胃泌素水平不支持胃泌素瘤。白蛋白19~23 g/L,血钾2~3 mmol/ L,红细胞沉降率(ESR)56~82 mm/1h,蛋白电泳γ增高,补体明显降低,ANA 1∶40,抗dsD NA Farr法11.9%,rRNP抗体免疫印迹法15 000、16 500、38 000(+),EIA法()。腹水 黄色微混,WBC (4.4~6.4)×107/L,单核为主,抗酸杆菌、细菌及真菌阴性,PPD、TB -Ab(-)。B超、CT、腹平片示脾多发钙化,双肾盂积水及双输尿管扩张,膀胱壁增厚,盆 腔积液,胃镜见食管炎症,胃体与胃窦水肿,十二指肠球与降部蠕动差,超声内镜见胃黏膜 层增厚,活检为慢性炎。肾盂造影示肾盂积水,双输尿管扩张。超声心动图示梗阻性肥厚性 心肌病。经过抑酸、琥珀酸氢考200 mg/d,治疗5 d,腹泻明显减轻,仍恶心、呕吐。
  
  例2:女,41岁,因呕吐、腹泻3个月,尿少、腹胀2个月,加重2周于1997年4月29日入院, 外院曾予抗结核、激素治疗3周无效。既往1994年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体检:右下 肺呼吸音减弱,叩浊,腹膨隆,剑突下轻压痛,移浊(+),双下肢可凹性水肿。外痔。辅助 检查:WBC (9.1~2.2)×109/L,尿蛋白(-)~1.5 g/L,便常规偶有红、白细胞,白 蛋白18~25 g/L,低血钾,ESR 61 mm/1h,蛋白电泳γ增高,补体明显降低,ANA 1∶640, 抗dsDNA Farr法10.1%,抗ENA-Ab(-)。腹水白细胞(0.8~5.4)×107/L,单核为
  主,蛋白26 g/L。全消化道造影示胃黏膜增粗,胃窦部痉挛,腹平片示低位肠梗阻;胃镜示 反流性食管炎,胃黏膜粗大,增厚,超声内镜示胃壁黏膜层增厚、水肿,黏膜下层强回声, 活检为慢性炎。肾盂造影示肾盂积水,双输尿管扩张;膀胱镜示膀胱遍布小梁并可见假性憩 室。予抑酸、琥珀酸氢考300 mg/d,腹泻可减轻,后出现昏迷、高热,腰穿证实脑脊液压力 及蛋白升高,考虑合并狼疮脑病,1 d后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2 讨   论
  钱家鸣医师(消化内科):2例病历的共同特点:均为中年女性,表 现为呕吐、水样泻,顽固性低血钾,腹水(细胞数不多,单核为主);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 胃黏膜增粗肥厚;B超见肾盂输尿管扩张,双肾积水;低补体,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 +);均经过抗结核治疗无效。例2 ANA 1∶640(+),抗dsDNA抗体Farr法10.9%,诊为SLE ,死于狼疮脑病。例1根据上述特点入院时考虑以下几方面诊断:①胃肠道疾病:第1例患者 其腹泻量大,其性质似分泌性,但临床检查(胃液分析)不支持胃泌素瘤或VIP瘤;血嗜酸性 粒细胞计数正常,肠黏膜活检未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亦不支持嗜酸性肠病;胃肠道肿瘤 证据不足。②免疫性疾病-SLE:有免疫学指标异常,蛋白尿,而临床表现不典型。③结核 病:脾区钙化,无明确结核中毒症状与其他活动的证据。④其他:如淋巴瘤、淀粉样变等, 目前证据不足。SLE合并胃肠道表现并不少见[1],但以如此严重的胃肠症状首发并 伴随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甚至合并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是罕见的。
  SLE合并胃肠症状的病因仍归为SLE血管病变所致,其大小血管均可受累,以小动脉为主,常 累及小肠、结肠,小肠血管炎可有2%,死亡率可达50%(急腹症),X线可见肠腔扩张、指压痕 等。本次全内科查房将对例1存在的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诊断:SLE还是MCTD(混合性结缔 组织病)?有无其他诊断?②进一步的检查。③治疗上已用激素,但恶心、呕吐缓解不明显, 下一步如何治疗?
  潘杰医师(放射科):例2全消化道造影见胃形态可,黏膜稍粗,肠腔 似有扩张;静脉肾盂造影双输尿管明显扩张,无明确狭窄、充盈缺损或外压,双肾盂扩张; CT盆腔积液多,未见占位,膀胱壁光滑,输尿管扩张,双肾盂明显扩张,皮质略薄;头颅CT 见脑萎缩,脑室扩张。例1胸片正常;腹平片见脾多发钙化灶;静脉肾盂造影双侧肾盂扩 张,失去正常的肾盂、肾盏形态,扩张的输尿管隐约可见;CT见脾多发钙化,双肾稍增大, 肾盂扩张,输尿管扩张,肾实质无受压,胆囊壁增厚,盆腔少量积液,膀胱壁稍厚。脾的钙 化常见于:肉芽肿性病变,包括结核、静脉石、血管瘤。少见原因还包括寄生虫、镰状细胞 性贫血、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等。
  张奉春医师(风湿免疫科):该患者应诊为SLE。rRNP抗体在自身免疫 性疾病中仅有10%~15%阳性,往往见于SLE。SLE影响肾脏早而且重,该例已有肾损害表现。 用SLE完全可以解释其多系统损害表现:①胃肠道:SLE 50%可有胃肠道反应,其中20%以腹 泻为主,腹泻重时常ANA滴度较低,可能与营养状态差有关,低蛋白血症、血管炎及黏膜本 身的炎性病变可导致其胃肠道的重度水肿;②泌尿系扩张:可能因血管炎引起;③UCG:SLE 引起心脏损伤多见,可有心肌损伤,但不特异。治疗上,激素已有效,应再加量,琥珀酸氢 考可加至300 mg/d,暂不需冲击或加免疫抑制剂,待胃肠道损伤有所恢复后再考虑加免疫抑 制剂。对该患者,可监测血WBC、补体、ESR等观察疗效。
  张火 亘医师(风湿免疫科):同 意SLE诊断。此患者以胃肠道症状首发,蛋白尿,低补体血症,ANA 1∶40,血WBC降低,有 脱发、口腔溃疡、面部皮疹,rRNP抗体阳性,均支持SLE。总结协和医院60例rRNP抗体阳性 患者中:50例(92%)为SLE,3例为系统性硬化,1例为MCTD,1例为肌炎,故该抗体对SLE特异 性较高。分析272例SLE患者的胃肠道表现:一半有胃肠道表现,去除药物等其他因素仍有1/ 3有胃肠道表现,包括脾大、腹痛、腹泻、黄疸等,44例并以胃肠道表现首发。
  孙阳医师(肾内科):SLE患者有泌尿系扩张方面的文献报告。1996年 文献[2]报告19例SLE合并肾盂积水,89%为狼疮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膀胱壁层增厚 ,容量减少,输尿管入口狭窄,多伴肾盂输尿管扩张,以亚洲人多见(63%),女性多,平均 年龄31岁,89%合并严重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胃肠道黏膜水肿,67%合并狼 疮肾炎(Ⅳ或Ⅴ型),对激素、免疫抑制剂反应尚可,68%有效,32%仍需手术。狼疮性膀胱炎 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容积缩小,膀胱镜下可见黏膜水肿,个别见溃疡,病理为 单核细胞浸润,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建议行膀胱镜+黏膜活检。B超引导下肾穿刺 目前有一定危险,可考虑开放肾活检。治疗上单用激素疗效欠佳,应考虑甲基强的松龙冲击 或用环磷酰胺。
  鲁重美医师(消化内科):SLE的基础病变为血管炎,有胃肠道的动力 性改变。在累及多系统的患者应想到全身性疾病,如SLE、淀粉样变、POEMS综合征、肿瘤等 。
  沈悌医师(血液科):脾钙化虽最常见于结核,对此患者意义不大。 该病例较复杂,多系统受累,应考虑到结核、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淀粉样变等。仍有 以下问题:①SLE可否有如此粗大的胃黏膜,并表现为梗阻?②SLE诊断标准及rRNP抗体的诊 断意义。③有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如淀粉样变、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继发淀粉样变,如治疗中 对激素反应不好应考虑这个可能。④有轻度贫血,SI、TIBC降低,为慢性病性贫血,而非缺 铁性贫血。
  董怡医师(风湿免疫科):患者为多系统损害,自身抗体为rRNP抗体 ,特异性强,血WBC降低,口腔溃疡,尿蛋白>0.5 g/24h,ANA(+),符合SLE。从胃镜上 观察到胃肠道黏膜的水肿肥厚。治疗上激素应加量,可考虑冲击,胃肠道症状已很重,暂不 用环磷酰胺。
  郑豪义医师(心内科):SLE可有心肌损害、心包炎、非感染性心内膜 炎,但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多为遗传性,超声心动图表现为非对称的心肌肥厚,颗粒样改变, 流出道梗阻。梗阻不重仍有猝死的可能。治疗方面:①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舒张功能, 减轻流出道梗阻,小规模的临床实验证实可降低猝死率;②钙拮抗剂:异搏定可明显减轻梗 阻,缓解症状,降低猝死的危险,可予80 mg每8 h 1次。禁用或慎用正性肌力药物、硝酸酯 类药物,慎用利尿剂。
  李学旺医师(肾内科):同意SLE的诊断,但应警惕淀粉样变。治疗上 应考虑加免疫抑制剂,因胃肠道症状由本病引起,治疗本病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因此,激素 量应加大(强的松1~1.5 mg・kg-1.d-1),加环磷酰胺,为减轻胃肠道反 应,可予0.2 g静滴隔日1次。应争取肾活检,如肾盂积水改善,可在B超引导下行肾穿刺活 检。
  曾小峰医师(风湿免疫科):从临床上看SLE的诊断还是成立的,但SL E未见过如此明显的心肌肥厚,而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多为遗传性,因此此患者应考虑有两种 病即SLE和肥厚梗阻性心肌病。而后者有猝死的可能,故在治疗SLE的同时对肥厚梗阻性心肌 病予以重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消化道者不少见,但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并首发者常被误诊,合并 肾盂输尿管积水在国内未见报告,本文报告SLE以消化道症状首发,合并肾盂输尿管扩张积 水2例。其中例1经琥珀酸氢考300 mg/d(静脉),4周后胃肠症状缓解(停用所有的抑酸药), 大便由每天10余次减至1~2次,偶而3次;外周血WBC恢复正常为(4~7)×109/L;血钾恢 复正常;B超:肾盂扩张明显减轻,尿频明显好转。6周后激素改为强的松50 mg/d并逐渐减 量;加用环磷酰胺0.2 g,2次/周(静脉)。10周后复查胃镜:胃黏膜基本恢复至正常;B超 :肾盂无扩张;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全科查房后一直服用异搏定80 mg,每8 h 1次,复查正常停用)。因此依据例1的治疗效果提示:SLE不仅可累及泌尿系统, 还很可能累及心脏且表现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样的改变。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