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_孔融让梨的故事(陈子昂是个什么样的人)

由网友()分享简介: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_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第十九世孙。他年少的时候就聪慧好学,所以年纪轻轻就被汉室委以重...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_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第十九世孙。他年少的时候就聪慧好学,所以年纪轻轻就被汉室委以重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融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名士,他年少的时候就聪慧好学,所以年纪轻轻就被汉室委以重任,在当时有着孔北海的名号,孔融在北海任职的时候,精修城池,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在三国混乱的时候,孔融因为议论时政太过激烈,被曹操记恨,后来被曹操杀害。

  孔融为人刚正不阿,不只是孔子后人出身,也是当时名声在外的大学者,而且他的政治立场和当时的豪强诸侯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始终坚持效忠汉室,经常反对曹操的一些有所逾矩的政策,而且因为名望很高对于曹操的统治非常不利,所以孔融最后被曹操杀害,而且曹操杀孔融时的罪名非常严重,以至于到了后来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都不敢专门为孔融立传,使得孔融消失在了这本史书中。

  孔融是一个正直勇敢的大儒,一生所学非常丰富有着很高的学识,有着很多的作品,但是因为孔融触怒了曹魏,所以很多作品都没能流传下来失落在了历史之中,虽然作品残缺不全,但是孔融刚毅不屈的性格还是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融的文章大多都是宣扬仁政礼教,议论文中锋芒毕露,文辞典雅,常常议论时政,针砭时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一生刚直大气,有着很多事迹流传后世,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他少年时候就让梨给小伙伴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好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谦让大方的优秀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话说孔融从小就聪明,深受父亲的喜爱,当时他的父亲买了一些梨来,特意挑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吃,但是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谦让,所以就拒绝了父亲的好意而是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来吃,说:“我是最小的,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吧。”于是这个故事很快就流传开来了,也成为了人们教育子女要谦让的典范。

  孔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身为孔子的后人,孔融从小就聪明,小小年纪就有神童的称号,后来随着学问的增长,在当时的名声越发响亮。孔融为人正直大方,有着很好的才学,是当世罕见的大文学家,他小时候让梨给哥哥的故事更是流传深远,对于后世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融认亲的故事

  孔融认亲的故事讲的是十岁的孔融利用“亲戚关系”成为了当时名气非常大的李元礼的座上宾的故事,全篇主要体现了孔融的智慧。孔融认亲的故事文章中开篇一句“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表明了当时想要见李元礼的难度非常高,必须是青年才俊或者是比较近的亲戚才行。但是孔融却利用亲戚这一条路巧妙的进去了,并且成了座上宾。

  李元礼自然奇怪,便问孔融和他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说他的祖辈孔子曾经拜李元礼的祖辈老子为师,所以二人其实算是通世交好。李元礼和在座的人便觉得孔融非常聪慧。这是孔融认亲这一篇文中表现孔融聪慧的其中一点。孔融认亲的故事中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表明了孔融的聪慧。就是在宾客中有一个人叫陈韪,他听了孔融的事情说了一句:“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什么成就。”这句话含有讽刺的意味,在座的人也不好得罪陈韪,便沉默了下来,倒是孔融丝毫没有不愉快,而是颇有礼貌的回了一句:“陈大人小的时候想必很聪明。”这一句话一说出来,陈韪是承认也不是,否认也不是,一时非常尴尬。而孔融的聪慧更是淋漓尽致的体会了出来。

于湖居士张孝祥是个怎样的人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那么张孝祥为人如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张孝祥为人如何,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孝祥为人如何

  有人会问我说,张孝祥怎么样?那我想说张孝祥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物,而且还是一个天才。至于别人说张孝祥是怎么样,我不知道,相信只要了解过他的人就会知道他到底怎么样。

  首先我说他是一个天才,并不是随便的夸赞,而是通过考取状元这一事件得出的。我们都知道能考中状元的人肯定拥有不一般的天赋,当然,张孝祥就是其中的一位。根据相关资料的表明,张孝祥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不一般的天赋。小时候的他只要读书读过一遍就能记住所有的内容,并且还能写出长达约一千多字的文章。所以他就拥有了“天才儿童”的称号。

  后来长大后,也就是在他16岁的时候通过了乡试,这也是他状元之路迈出了第一步。在他22岁的时候,他有通过了会试,就再一次离他的状元近了一步。知道在1154年的时候,他又参加了有皇上亲自监考的廷试。虽然期间有人做了不利于他的小动作,但是,他依然以自己的才能考中了,还是第一名。

  张孝祥的代表作

  首先是在词方面的代表作就有《六州歌头》《《念奴娇·过洞庭》《浣溪沙》《西江月》《卜算子》《念奴娇》《水调歌头》等诸多作品,其中大部分词都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出现过,背诵学习过。关于他的词,作为南宋初期的著名文人,总得用一句话来说,张孝祥写的文章不如他的诗,而他的诗又不如他的词。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张孝祥的词的话,那就是“豪壮典丽”。关于他所写词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爱国词作,字里行间无疑不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

  第二个就是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是:《观月记》,据说他当时所写的这篇文章受到了很高的评价。虽然他所写的散文并不是很多,但他文章的文字清隽,气质飘逸,《观月记》就是最好的说明。

  第三个就是他书法方面的成就,包括了:《静安府帖》《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关辙帖》等书法作品。据说张孝祥的书法作品在南宋时期很有名气,当时高宗还曾夸赞他说:“必将名世”。除此之外,南宋朝很多的名家文人,都对孝祥的书法推崇有加。

  张孝祥是哪里人

  张孝祥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关于张孝祥是哪里人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四川简州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简阳;另一种是历阳乌江人,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乌江镇。

  四川简州人的说法是目前的主流说法。宋代时期四川学者李心传写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明确的写明张孝祥是简州人。李心传是出生于公元1132年,与张孝祥的年纪只差了35岁,又同为四川老乡,因此这个记载是可信的。之后明朝的毛晋《张孝祥于湖词跋》和杨升庵的《升庵词品》中都说:“张孝祥……蜀之简州人。”

  清朝嘉庆年间的《四川通志·选举志》则将清楚的说明:“张孝祥,简州人,后居历阳。”这里指出,张孝祥是简州人,只是后来居住在历阳。那么为什么《宋史》上说张孝祥是历阳乌江人呢?历史上记载,张孝祥的伯父张邵是四川简州人,被金人掳去放回之后,就选择居住在历阳乌江,从未回过简州。

  《宋史》就是凭借这个认为张孝祥一家是历阳乌江人。清朝的时候还专门有位学者对这个进行了考证。考证结束后,他指出,毛晋在《张孝祥于湖词跋》称:“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蜀之简州人也,后卜居历阳,故陈氏称为历阳人。”当时简州人还为张孝祥建过“乡贤祠”。因此张孝祥是简州人无疑,历阳只是其后来居住的地方。
 

猜你感兴趣

1.石湖居士范成大的故事

2.于湖居士张孝祥生平简介

3.张孝祥死因有哪些

4.于湖居士张孝祥的故事

5.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身世之谜

罗贯中资料简介_罗贯中是个怎样的人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罗贯中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罗贯中资料简介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史书上关于罗贯中的生猝年并没有记载,只知道罗贯中7岁开始读四书五经,14岁在母亲病逝后,跟随着父亲去杭州、苏州一带学做生意。但罗贯中对经商并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罗贯中弃商从文,来到江浙一带,开始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1356年,农民义军开始起义,罗贯中加入张士诚的队伍,为张士诚出谋划策,1357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但也在这一年,张士诚因为弟弟被元军俘虏,向元朝投降。1363年,元朝开始没落,张士诚不顾罗贯中等幕僚的劝阻,急切的再次称王,罗贯中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离开了张士诚。1366年,罗贯中再次回到杭州,从此开始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是在这期间他和师傅施耐庵交流频繁,1370年,施耐庵逝世,罗贯中已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前十二卷,为了纪念师傅,就决定修编施耐庵的《水浒传》,同时开始创作其他政治题材的小说。

  罗贯中为了出版作品,在1380年从杭州来到福建,他曾希望出版自己的作品,当时福建南平建阳市一个出版中心,但罗贯中的这一想法并没有得到实现。大约在1385年到1388年,罗贯中在江西吉安逝世,享年70。罗贯中的作品很多,但现留存下来的剧本只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还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

  罗贯中是个怎样的人

  罗贯中是章回小说的鼻祖,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有人说罗贯中不愧是中国古代小说之王。确实罗贯中对中国文学史有特殊贡献的作者,他所写的小说,都是以乱世为题材,这是因为罗贯中自身就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动乱,目睹了战争,对民生疾苦有深刻的了解,所以在他创作小说时,提供了很好的现实写照。

  罗贯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塑造的人物,不论人物是正派还是反派,这些人物身上都散发着光彩,深深的烙进人的心里。所以罗贯中的文学艺术造诣很深,对历史也了如指掌,对人物的刻画很细腻。

  罗贯中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罗贯中争议也很多,有人认为罗贯中并没有写《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说书人合著的,但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张尚德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就已标明罗贯中编次,所以不管是否是罗贯中所书写,他能够在《三国演义》留下名字就极大可能与之相关,我们后人抱着存疑态度就好。

  罗贯中的作品

  辅佐张士诚失意之后的罗贯中再次回到了原点,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苏杭地区。在这里,罗贯中度过了人生中后半段时间,不仅如此,他还创作出了好几部作品,让他名声大噪的《三国演义》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罗贯中的作品《三国演义》所写的背景是在东汉末年,也是一个社会动荡,各方势力斗争不停的乱世。这是把他自己所经历的元朝末年的场景搬到了小说当中,只是修改了事情发生的年代而已。虽然这是小说,但是罗贯中是按照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为基础来写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人们想要了解历史的需求。同时,利用文字的修饰,罗贯中生动地把每一个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方便读者们在脑海中产生一个形象的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部作品才会成为罗贯中的代表作,甚至它打败了很多其他人的著作,成为四大名著之一。除了三国,罗贯中还写了不少精彩的作品,《隋唐志传》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回到杭州之后完成的。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因为根据史料的记载,他出生于1330年,去世于1400年,所以由此可以推断出他所处的朝代。罗贯中是有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三国演义》,但是他的代表作也不仅仅是这不名著,除了它罗贯中还写了《隋唐志传》,这也是部精彩的作品。

沈括被西方人称为什么_沈括是个怎样的人



  沈括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农学、医药、文学、史学、音乐、美术等众多学科。那你知道沈括被西方人称为什么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沈括被西方人称为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沈括被西方人称为什么

  其实对于沈括被西方人称为什么这一问题,也是有几种答案。有一说是指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大师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而沈括本人则被大师指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当然无论是前面的赞扬还是后面的褒奖,这些都是属于沈括的荣誉,也是属于中华儿女的骄傲。

  而西方国家的那些大师们之所以这么赞美沈括,自然也是有许多必然原因的。沈括本身确实是十分博学多才,并且一生成就也十分显著。在当时,沈括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要是放在现代就是学神级人物。除了非常擅长自然科学以外,天文、地理、生物、军事医学、化学、农学等等,沈括都是非常精通的。

  更有一种传闻,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石油的时候,中国百姓们却已经在用这一液体来点灯甚至做饭了,而且还给这一液体取了名字叫做“石油”。而发现这一液体,并且经过反复实践研究认定“石油”是非常好用,然后还给它取名字的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

  沈括是个怎样的人

  其实说起沈括,这个人身上确实是有太多优点让人无法无视。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其次还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说到沈括是个怎样的人,最不得不提的就是他在学习上的态度了。对于沈括来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学术研究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上,每件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又可以变成什么样的样子,都是需要经过亲身实践或者仔细观察后才能得到答案。

  据说,沈括从小就是非常勤学又好问的,在加上父亲为官需要四处游历走动,所以沈括从来都没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无论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学习到什么,沈括都喜欢把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相结合来思考,从而得到更深入的答案。所以说,沈括确实是个非常认真、勤奋之人,他的才华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天赋,更是因为他后天不断努力。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态度,才能成就后来的卓越吧。尤其是一本《梦溪笔谈》更是让后人对沈括津津乐道。在《梦溪笔谈》中有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沈括从小到大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进行整理而编著的。对于后人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沈括的成就

  沈括的成就是非常多的,包含的范围也比较广。首先是沈括写的书,他一生写的书多达十几种,虽然有的著作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从目前存在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到沈括的博学,涉及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最为著名的《梦溪笔谈》。

  沈括的成就还体现在了天文,物理,数学,医学,化学等等方面。在天文方面,沈括的成就是重新定制新历,创造了圭表,让时间更具体的被人们所感知,在物理方面,沈括的成就一般人都非常清楚,那就是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在数学方面沈括的成就主要在平面几何,在医学方面,沈括发现了很多新的药方,并把它们记录在了书上,为后人的医术做了贡献,在化学方面,石油这个词语就是沈括发明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吗_孔融的诗



  孔融是孔子的传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最后因为太过于直言和不会收敛锋芒等原因死于曹操之手。孔融有很多故事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当时只有四岁的孔融,在父亲让他和其他兄弟选梨子的时候都会选择最小的那一个,孔融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问孔融原因。孔融说我最小,应该拿最小。父亲笑着说弟弟比你还小,应该让他吃最小的。孔融认真地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照顾他,所以把大的梨子给他。父亲很满意地笑笑,心想这孩子长大了肯定会有才能。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仪。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这个故事告诉后人,要尊老爱幼,不争不抢。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会让梨,说明的不仅仅是他尊老爱幼,更多的是他的聪慧。孔融年幼便能懂的这样的道理,也难怪他的父亲会说他日后成就不小。

  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孔融的品性,熟知历史的都知道孔融日后并算不上一个品德好的人,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是说明了孔融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在日后的成长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让孔融成为了之后那个不太负责任的人,甚至连累了幼子,全家都死在了曹操的手中,不得不说也是非常可惜的。

  孔融的诗

  孔融的诗很多已经失散了,现在存的比较完整的一共有八首,但是在这八首中,比较有历史价值的是《临终诗》。 其中“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两句,充分的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孔融是一个蔑视权贵,刚正不阿的人,所以他得罪了很多的朝中官员,甚至于惹怒了曹操而被杀;“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句诗总体来看是悲观的,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

  另外还有《六言诗》,如“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成衰。僭上虐下专威……”,不但痛斥当权者,同时也将董卓以下犯上,举止谋逆形象的表达了出来,这些还不够,他还把面对以上作为,官员的态度也描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其文学天赋之高。

  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作者对他的评价是说他的诗作中,激愤高于文笔,多辞藻华丽却很少阐明道理。那么就现在来看,该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客观的,孔融的诗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

  孔融是怎么死的

  孔融和官员人才的来往导致曹操怀疑孔融,说是孔融整日聚众讨论事情意图不轨,还污蔑朝廷。派人抓了孔融,杀死孔融和他的全家,甚至还想把给他收尸的脂习杀死,正好遇到大赦天下脂习才被放出来。孔融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六岁连他年纪尚幼的孩子都没有放过。

  关于孔融是怎么死的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偶然,他刚正不阿,固执己见,多次和曹操意见不合、言语冲突,曹操对孔融早就怀恨在心。其中有两件事很出名,一是曹操攻进邺城滥杀无辜,抢了袁绍家的妻妾和女儿,曹丕强行娶了袁熙的妻子。因为这件事,孔融写信给曹操,说西周武王攻打殷商后肯定把纣王的妲己抢来送给自己的儿子,曹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询问他,孔融解释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年的事应该是这样的。曹操听后气个半死。二是曹操想禁酒,孔融就专门写信给他说喝酒的好处,信中语言非常傲慢,曹操就更不满他。当时孔融的名声很大,天下皆知,曹操只能先忍着,后来郗虑多次挑拨,说是孔融有二心,曹操趁机处死了孔融。

解缙的诗介绍_解缙是个怎样的人



  解缙是明朝初期有名的文人,他才学出众,对于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解缙一生中最杰出的贡献是指导编著了《永乐大典》但是他的诗词也非常出色,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解缙的诗介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解缙的诗介绍

  解缙是明朝初期有名的文人,他才学出众,对于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他死后,关于他的很多故事和他的诗词都要广为流传,数百年都传唱不休,虽然解缙一生中最杰出的贡献是指导编著了《永乐大典》但是他的诗词也非常出色,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这里小编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两首,《赴广西别甥彭云路》这首诗是解缙因为受到朱高煦和他的支持者的弹劾被贬前往广西之前创作的,在那之前是解缙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内阁的首辅,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其实地位很高而且深受朱棣信任,但是因为在太子之事上直言不讳,让朱棣感到不爽,所以在他被弹劾的时候将之贬谪,这也是解缙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一个中央大官去到地方可想解缙当时的心情。本诗的最后两句“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更是将这种复杂悲伤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桑》这首诗是解缙歌颂勤勤恳恳的采桑女,诗中解缙提到“万木从中苦最多”说明了采桑制丝的辛苦,但是这么辛辛苦苦的工作又是为了谁呢,最后得到好处的人又是谁呢,最后不过是让那群权贵达人日日笙歌罢了。这首诗和白居易的那首《感发落》的为谁辛苦为谁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既歌颂了辛苦的劳动阶层,也讽刺了那些个贪图享乐的权贵们,揭露了黑暗的现实,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

  解缙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解缙的才华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华能力,朱棣也不会信任他让他来编纂《永乐大典》这么重要的经典文集,但是和很多才华出众的文人一样,解缙恃才傲物,在政治上不太聪明。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解缙人品不好,其中受到责难最多的就是在朱棣进京的时候投降了朱棣,并且接下了“开国诏书”这么一个摊子,还常拿他和不肯写诏书而被灭了满门的方孝孺对比,但是其实两人有着本质的差别,方孝孺在建文帝时期就是重要的大臣,而且也是削藩的主要倡导者,如果他去写这个诏书就是真的乱臣贼子了,但是解缙不同,解缙不是建文帝的死忠,他没必要誓死不降。

  可以说解缙并不是那种小人,相反他为人相当刚正,早在刚当官的时候就因为直直的攻击群臣的缺陷招来了群臣的指责,因此被朱元璋雪藏,在这段时间上书的《万言书》《太平十策》等更是治国良方。只能说解缙才华有,能力也有,但是在为官上却不够聪明,他不知道当官是需要很多妥协的,需要他察言观色,所以在太子之争中,大胆直言,他不懂朱棣问他的意见其实最好的就是不发表意见,只是照着自己的想法觉得合乎礼仪的应立皇长子。也是因此招来了很多的祸患,最后惨死雪中。解缙的人品其实并不差,只是太直了,太过张扬了,不懂收敛,这从很多史书的评价可以看出,比如《明史》中就说“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