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杀猪的故事怎么回事(漆雕开与孔子的故事_漆雕开墓)

由网友()分享简介:曾子杀猪的故事怎么回事



  曾子是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深受孔子等大儒的教导,自己本身也是恪守礼数。曾子的故事也很多。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曾子杀猪的故...

曾子杀猪的故事怎么回事



  曾子是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深受孔子等大儒的教导,自己本身也是恪守礼数。曾子的故事也很多。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曾子杀猪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师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深受孔子等大儒的教导,自己本身也是恪守礼数,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观点中,还体现在他的教育观点中,他认为言出必行,做人要诚实,哪怕是无意中说出的话也要兑现,一言九鼎。

  有一天曾子要出门,他的夫人也要出门买菜,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闹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曾子夫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哄孩子,说道,你要是乖乖在家听话,等我们回来,我就给你杀猪做猪肉吃。

  于是孩子很听话的坐在家里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没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然后对小伙伴说:“我妈妈今天回来给我杀猪做猪肉吃。”傍晚的时候,母亲回来了,他赶紧迎接上去,喊着:“快点做猪肉,我快饿死了,杀猪杀猪。”

  曾子的老婆笑着说:“咱家就这一头猪,还要长膘呢,他抵得上咱家两个月的口粮了,怎么能随便杀了呢?”曾子的儿子一听哇哇大哭起来。曾子出来之后看见孩子在哭,于是问出了什么事,曾子老婆就把事情说了一遍,曾子听完后默默的回到家里,到厨房拿了一把刀直奔猪圈而去。

  妻子不解,你干嘛要去猪圈,于是跑过去。没想到曾子正要杀猪,曾子老婆傻眼了:“不年不节的,你杀猪了,日子怎么过。”

  曾子严肃地说:“言而有信不仅仅是对别人说的,对自己更要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曾子老婆惭愧的低下头,两人把猪杀了,宴请了乡邻。

  曾参受杖的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曾子的小故事,在这些小故事里面都体现出了曾子的一些难能可贵的品格。首先就是孝顺,他的孝道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至今仍在流传。

  曾子从小就很孝顺,并且对乡邻很礼貌。有一天曾子和父亲一起在田间劳作,但是曾子不是特别熟练农活,父亲在前面干,他在后面干,一不小心就把瓜秧锄断了,他父亲很生气,举起手里的大棍棒就往曾子身上打去,曾子没有躲避,生生承受了。

  他看见自己让父亲生气了就跪在地上,虽然自己的身体很难受,但是他没有站起来,一直坚持着,却还是昏了过去。

  等他醒来的时候,赶紧整理衣冠,回到家中,恭恭敬敬的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对不起,是儿子不孝顺,让您生气了。”然后回到房间里取来琴谈给父亲听,希望父亲能够心里开心点。听到的人都说曾子很孝顺,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生气,对弟子说:“如果曾子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子来拜见孔子的时候没有见到孔子,于是惶恐不安,在门前跪着,后来孔子让他进去了。

  曾子问孔子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孔子说:“你父亲用小棒子打你的时候你可以受着,但是你父亲用大棒子打你的时候,你身体已经严重受损,你就不应该受着。你以为你这样是孝顺,其实不是。你这样已经有损你父亲的名声,你陷他于不仁不义之中,这是儿子应该做的么?”曾子受教。

七十二贤之一公西华的故事



  公西华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的其中一个,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公西华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西华侍坐的故事

  公西华,姓公西华,赤是他的名,字子华。他是孔子的弟子,公西华为人谦虚有礼,善于辞令。公西华侍坐原名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该篇文章选自《论语》,是讲述了孔子和公西华、曾皙、子路、冉有这四个弟子的一些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及弟子的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在旁边,孔子谁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而不敢说话了。平常不是常说:‘没人了解我吗。’那么现在让你了解你想了解的事,你将会怎么做?”

  子路最先站立来对孔子说:“一个拥有千辆马车的国家,如果还夹在大国之间,还要受到军队的侵犯,接着百姓还饱受饥饿,如果让我去治理这样的国家,不出三年,我可以让每个人都有勇气去作战,并且知道做人的礼义。”孔子听了他是话,对他微笑。孔子问:“冉有,你觉得怎么样呢?”冉有说:“一个见方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国家,如果是我去治理,那么不出三年,一定会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那就要让贤人来治理了。”孔子问:“公西华,你觉得怎么样呢?”公西华回答说:“这些不是我能说到就做到的,我愿意学习,无论在宗庙的事,或者会见同盟,我都会穿好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相。”孔子问曾皙,曾皙回答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只希望在春天的时候,能够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一起洗澡,然后再一起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

  从公西华侍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及他的四个弟子的不同想法。他们的抱负也都是不一样的。

  公西华的故事

  公西华,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公元前509出生,但也有考察到说公西华出生于公元前519年。他是孔子的学生,是孔子七十二贤中的其中之一,他跟随孔子信仰儒学。公西华为人谦逊有礼,擅长交际。

  公西华一生有很多故事,最著名要数《公西华侍坐》这个故事了。孔子的四个弟子围着孔子而坐,孔子就问他们的志向。子路第一个率先说出自己的抱负,说:“一个拥有千辆马车的中等国家,还夹在大国之间,受到他们军事的威胁,百姓还饱受饥饿,如果让我去整治他,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百姓有勇气的打仗,而且还懂得礼仪。”冉有接着说:“如果有一个方见六七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他,那么等到第三年,我可以使这个国家的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方面,那就要依靠贤人了。”等到公西华时,他说:“我不知道我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是我愿意穿着礼服,带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轮到曾皙时,他说:“我只希望在春天能跟四五个大人,五六个儿童,七八个少年一起去洗澡,吹风。”孔子于是点头赞同曾皙的说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及其他的学生的不同思想。

  公西华被孔子派去出使齐国,但担心家中老母亲没粮食,但又不好意思再向孔子开口,于是就请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帮忙跟孔子说,在冉有的帮助下,公西华才拿到给老母亲的粮食。

  从这两个公西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公西华的为人,是一个非常谦虚,有礼的人。

  公西华的性格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的其中一个,他跟随孔子信仰儒家学说。他被很多君王尊封,唐玄宗尊他为邵伯,宋真宗尊他为巨野侯,明嘉靖改为先贤公西子。

  公西华性格是非常谦逊有礼的,为人谦虚。在《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根据公西华回答的话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当孔子问他的学生志向时,公西华等大家回答好以后,才说出自己的志向,公西华说以自己的才能,只能做一个小司仪官,穿好礼服,戴好礼帽去迎候。当子路、冉有都说出了自己伟大的抱负时,公西华只是说了他当前可以做到的事,并没有向他们一样侃侃而谈,所以他的为人是比较谦虚,谦恭有礼。

  公西华性格非常善于交际,有很好的外交能力,因为善于交际,孔子还派他出使齐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华,孔子回答孟武伯说:“公西华,可以让他穿上礼服,戴着礼帽。在朝廷上站着接待宾客啊。”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对于礼仪非常重视的人,他要自己达到很完美的标准。

  公西华一方面很擅长交际,但一方面他又会很不好意思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性格也存在着一定的弱点。当孔子帮助他出使齐国后,他担心家中老母亲没有粮食吃,但他又不敢向孔子开口,觉得孔子帮了他大忙,不好意思,于是就让孔子的管家兼弟子冉有帮他向孔子说,最后在冉有的帮助下,公西华拿到了粮食。
 

猜你感兴趣

1.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

2.七十二贤之一言偃的故事

3.七十二贤闵子骞的传说故事

4.七十二贤曾子是怎么死的

5.七十二贤闵子骞的简介资料

七十二贤之一言偃的故事



  言偃是孔子的学生,位列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贤,那么关于言偃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言偃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言偃的故事

  言偃是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中的唯一的南方人,正因为言偃是唯一的南方弟子,所以言偃的作用可以说是巨大的,因为其使得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在南方传播,言偃在孔子处学成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讲学布道,对于江南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据《论语》和《礼记》记载,言偃在孔子处学习的时候非常刻苦,得到了孔子的喜爱,一天言偃跟随孔子去祭祀后,孔子向言偃描述了自己的大同社会理想,这种思想对于言偃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言偃在鲁国做武城宰的时候就用礼乐教化人们,孔子去看后开玩笑说“杀鸡焉用牛刀?”言偃非常认真的说:“老师以前总是教导我为官一定要有仁爱之心,百姓就比较容易听指挥,所以无论是什么人教育总是会有用的。”孔子非常满意言偃的回答。接着孔子又问言偃可以见到什么人才没有,于是言偃说自己发现澹台灭明是一个人才,因为从一些细节上就可以看出其是一个光明磊落,不逢迎拍马的人。

  可见言偃对于孔子的理论不仅仅可以很好地学习,而且还能够活学活用,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可以说是学有所成的。其后来辞官回自己的家乡进行讲学,可以说也是对儒家学说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推广,对于江南地区的儒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言偃死后能够进入孔庙,被尊为“十哲”之一,甚至被称为“南方夫子”都是由于言偃对江南文化的重大影响的一个回馈。

  言偃简介

  言偃生于公元前506年,卒于公元前443年,字子游,是春秋时期吴地常熟人,也就是今天的常熟虞山镇人,是孔子的学生,位列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贤,是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将自己在孔子处学得的思想积极的在自己的家乡推广,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

  正是因为言偃积极的推行孔子的学说,可以说对孔子的儒家学说做到了身体力行,所以其成就是比较大的,对于江南儒文化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也正因为如此言偃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唐代开元八年,言偃被列为“十哲”之一,被迎入孔庙,享受世代的祭祀,唐开元二十七年,言偃被追封为吴侯;北宋年间,被追封为丹阳公;南宋时期被封为吴公;元代被封为吴国公;明朝嘉靖年间被称为“先贤言子”;康熙年间朝廷在言偃的后世子孙中设立五经博士一员,可以世代承袭;并且清代的几个皇帝南巡的时候先后派大臣到言子墓祭祀,并且钦赐御笔匾额。

  从历代对言偃的推崇来看,言偃对于江南地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也可以说这是统治阶级拉拢人心的一种表现,之所以可以通过敬奉言偃能拉拢人心,其根源还在于江南人民尤其是读书人对言偃的推崇。可以说在江南地区,言偃就是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代言人。

  言偃怎么读

  言偃,汉语拼音为yan yan,一个是拼音一声,一个是拼音四声。言偃字子游,是春秋时期吴地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中的唯一的南方弟子,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其一生都在推广孔子的学说,是孔子学说的身体力行者,今天上海的地名“奉贤县”就是由于敬奉先贤言偃得来的。

  现在的人知道言偃的不是很多,知道子游的却是非常多,其实言偃就是子游,子游是言偃的字。在《论语》中记载言偃言行的小故事中都将言偃称作“子游”,所以很多人知道子游,但是却不知道言偃,而且言偃中的“偃”字很多人都不是非常清楚这个字应该怎么读,所以这些都对于言偃的知名度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言偃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去读也可能是由于言偃的影响力在江南地区比较广泛,对于北方人来说比较陌生一些,言偃的家乡是现在的常熟,属于江南地区,在其家乡虞山镇有言偃的言子墓、言子故宅、言子专祠、晏子故里亭等古迹,现在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在南方很多人都知道言偃的故事,也知道言偃是历代推崇的儒学大家。

  言偃也就是子游,其被历代所推崇,被称为“南方夫子”,被在孔庙中祭祀,称为“十哲人第九人”,唐代以后多次得到统治者的追封,可以说在江南地区影响是非常大的,尽管很多人不知道言偃的“偃”字怎么读,但是说到子游还是让很多人立刻知晓的。
 

猜你感兴趣

1.七十二贤闵子骞的传说故事

2.关于言偃的生平简介

3.七十二贤闵子骞的简介资料

4.孔子七十二贤人端木赐简介

七十二贤闵子骞的传说故事



  闵子骞是古代著名的贤人,为孔子七十二名贤弟子之一。那么关于闵子骞的传说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闵子骞的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闵子骞的传说

  闵子骞传说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因被编入“二十四孝图”,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闵子骞,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孝子。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在元朝被人列入二十四孝图,其孝行得以家喻户晓,广泛流传。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载:闵子骞少年时代曾被后母虐待,仅以芦花给他做冬衣穿,而自己所生的二子却可以穿棉衣。有一次,闵子骞随父外出,父令其驾车,手冷不能握住缰绳。父不知情,斥责其偷懒,以马鞭抽打,衣服被打破后芦花飞出,父才知真相。回家后,欲休妻而后快,子谦跪求父,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这才宽恕了后母。此后,后母对闵子骞视如己出。孔子曾称赞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此话被收入《论语》,闵子骞的孝行因此被后世盛赞,元人和明人均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世有诗这样称赞闵子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除了对父母孝顺之外,闵子骞在其它方面的德行也被人称道。比如,闵子骞主张节俭,他在鲁国做官时,朝廷要修建新的库房,闵子骞就说:现在的库房已经不错了,何必劳民伤财修建新的呢?”这话传到孔子耳中,称赞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这个人平时话不多,一旦开口就说得很中肯。孔子曾多次当众称赞闵子骞,可见孔子对这位高徒很是满意。

  闵子骞做过费宰吗

  闵子骞是古代著名的贤人,为孔子七十二名贤弟子之一。闵子骞为人孝顺,且性格正直,当时的鲁国当权者季氏请他做费宰,被他推辞,不过在孔子的劝说下还是赴任了。所以,“闵子骞做过费宰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据《论语·雍也》记载,鲁国贵族季氏当权,听闻闵子骞的贤名,就想请闵子骞做自己的封地费邑的长官(费宰),闵子骞对季氏的所作所为不满,故不愿就职。但闵子骞为人通达,轻易不与人正面冲突,于是对来请的使者说:“请你好好得给我推辞掉吧,如果还来的话,我就要到齐国的汶上去了。“意思是如果再次派人来请的话,他就要避开跑到汶上去。”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的话,闵子骞可能就做不成费宰了。不过,这时候闵子骞的老师孔老夫子出面了,老夫子把他叫来进行了一番劝说。终于,闵子骞去费邑上任了。

  闵子骞是一位正直的人,他虽然不满季氏,但不会因此而在公事上懈怠。在闵子骞的治理下,费邑发生了很大变化。传说闵子骞刚到费邑一年,秋粮刚刚征收,季氏就派人来收税了。闵子骞表示税收应上交国库,而来人却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税收直接交给季氏就行了。”闵子骞不解,说道:“我生长在鲁国,怎么不知道此地是私人的地盘呢?”对方说道:“现在的鲁君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君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才有的结果。如今整个国家都是季氏当权,小小的费邑难道不是季氏家的吗?”闵子骞心生怒气,不愿再替私人卖命,于是毅然辞去费宰之职,从此随孔子周游列国。

  闵子骞出生在哪里

  闵子骞是历史文虎名人,不但山东济南、曲阜及汶上等县市将他列为本地名人,连安徽宿州、河南范县纷纷加入到“闵子故里”的争夺行列。

  最早对闵子骞出生地进行记载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在《仲尼弟子传》一文中说道:“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也。”至于究竟是鲁国哪里人,太史公没有详说。那么,闵子是鲁国哪里人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鲁国的范围。众所周知,闵子骞生于春秋末期,当时的鲁国范围包括今山东东南部和南部,如济南、济宁及菏泽等。由此看来,说闵子骞是出生于济南或济宁曲阜倒是有可能的。至于汶上,当时属于齐国范围,基本可以不必考虑,后人之所以将其列为闵子出生地,大概是因为他曾说过一句“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的话。

  另外,由于当时的安徽和河南不在鲁国范围内,故安徽宿州和河南范县是闵子骞出生地的说法也可否定。之所以很多人误以为这两个地方是闵子故里,是因为闵子的墓地在两个地方均存在,既然有墓地,那么很多人自然就想当然地认为其出身地也在此,加上当地为了旅游大力宣传,以讹传讹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来,再来分析济南和曲阜。济南为之所以会被认为是闵子的出生地大概也是因为闵子骞墓的存在,另外苏东坡的一篇《齐州闵子祠记》也似乎添了一些证据,但这些都无法证明闵子骞出生在济南。而曲阜呢?史籍并无明确记载闵子骞出生于曲阜,不过后人认为春秋时期的交通不太方便,故孔子早期收的弟子都是曲阜老乡,因此作为孔子早期弟子的闵子骞也是曲阜人。

  一个人不可能有多个出生地,而闵子骞生活得年代距今久远,所以“闵子骞的出生地在哪里”这一问题的答案,今天的人恐怕很难清楚地知道了。
 

猜你感兴趣

1.闵子骞有哪些故事

2.历史上四大贤母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

3.七十二贤闵子骞的简介资料

4.孔门十哲闵子骞孝顺的故事

关于孔子弟子颜回的故事有哪些



  颜回,字子渊,后世尊称其为复圣,七十二贤之一,那么关于颜回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颜回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赐颜回一锭金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但是颜回性格比较内向,总是沉默寡言,一开始的时候孔子也曾经认为颜回比较愚笨,但是后来经过了解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颜回的沉默有时候给人一种愚笨的感觉,不了解的人非常容易误会,其实用现在的话说,颜回属于大智若愚,但是这是需要时间去检验的。

  据史书记载,有一段时间学堂内总是丢失纸笔,孔子问是谁偷的,大家都说是颜回偷的,于是孔子批评了颜回,颜回自己也不申辩,还是继续的认真学习,本分做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孔子觉得颜回不像是会偷东西的人,所以孔子想试一下颜回,于是用红纸包起一锭金子,并且在纸上写道:“天赐颜回一锭金”,并且将这锭金子丢在颜回回家的路上,自己藏在远处观察颜回,颜回见到金子,也见到了纸上的字迹,颜回并没有将这锭金子放进自己的衣兜,用笔在纸上添了一句:“外财不富命穷人”,然后将金子丢在路边,自己走掉了。从这件事上孔子对颜回大加赞赏,对于颜回的人品看得一清二楚,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说颜回偷盗,如果有人说,孔子就重重的惩罚。并且将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

  从这则故事上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高风亮节,颜回不会接受任何的来路不明的钱财,这是非常智慧的一种做法,如果颜回拿走了金子,那么可能再也没法洗清自己偷盗的恶名。别人说颜回偷盗,颜回不申辩,因为没有证据申辩也没用,颜回知道清者自清,所以颜回真的是大智若愚,其境界非一般人可以理解。

  颜回坐忘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颜回一生都在追随孔子,而孔子对颜回的感情也超越了一般的师徒关系,两个人可以说是心智相通的忘年交也不为过。能够入得了孔子的法眼,颜回可以说绝非平庸之辈,颜回的思想境界是非常高的,不仅仅可以将孔子的思想吃透,还能够活学活用,可以说天分是非常高的。

  《庄子-大宗师》记载了关于颜回的一个小故事,一次颜回跑来对孔子说,我进步了,老师,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说,好是好,不过还不够。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又跑来跟孔子说,老师,我又进步了。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礼乐了。孔子说,还不够。又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再次来找孔子还是说自己又进步了,孔子又问是怎么进步了,颜回说,这次我“坐忘”了。孔子非常惊叹,问,你是怎么样“坐忘”的?颜回答道,整个身体感觉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自身的一切完全的忘却,感觉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相通,与清静融合。我觉得这就是“坐忘”。孔子感叹道,与道相通就不会出现任何的分别与喜好,与大道一起变化就不会出现任何的障碍,颜回你真是一个大贤啊,我也愿意跟你一起“坐忘”。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真的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已经能够不受到任何的约束,不会受到任何的个人喜好的影响,因为其本身就是仁义,本身就是礼乐,这些东西完全已经内化成为了颜回的精神境界,所以再也感受不到其约束力,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本身的需要,都是最自然地,毫无矫饰的。“坐忘”的境界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尚未经过教育儿童最接近那种境界,可是儿童总会长大,要想终生保持也是非常困难的。

  颜回好学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1,卒于公元前481,虽然颜回生存在世间的时间比较短,但是颜回却是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首,就连孔子的大弟子子贡也认为自己不及颜回的聪慧,说颜回是知一得十,而自己是知一得二,可见颜回是非常聪明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又非常好学,所以可以知道其学问有多高。

  《史记》记载,颜回才二十九岁头发就早早的白了,并且在刚刚不惑之年就去世了,孔子听说颜回去世非常的难过,痛哭说:“自从有了颜回,学生更加的亲近我。”并且赞扬颜回是第一好学的学生,从来不将自己的怒气随便的发在别人的身上,犯过一次的错误从来就不再犯,颜回死后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

  颜回能够得到万世之师孔子这样的赞誉是非常难得的,更何况孔子的门生据说有三千人,在这三千人之中能够让孔子赞赏为唯一好学要有多么难得,可见颜回不愧是七十二贤之首,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特别是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更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品质,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想发脾气,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很多无辜的人头上,特别是服务行业,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态度恶劣的情况,别人责怪他还毫不知错,觉得自己心情不好发泄一下是应当的,是可以原谅的,对自己的要求何其低也。“不贰过”更是难得的一种品质,犯过的错误如果不再犯,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将少了多少悲剧,会多多少成功的人生,很多人不成功,就是因为总是在一个问题上不断的犯错,比如那些反反复复进出监狱的人,为什么总是会在一个地方摔到呢?
 

猜你喜欢:

1.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

2.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简介

3.孔子试颜回的故事

4.颜回有什么故事

5.颜回输冠的故事

6.历史人物故事素材

7.颜回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孔子与宰予的故事有哪些



  宰予就是孔子诸多学生之中比较出名的一个,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那么孔子与宰予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与宰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与宰予的故事

  众所周知,宰予是孔子的学生,而他和孔子的关系也是所有孔门学子之中比较奇特的,为什么说奇特呢?这里小编就跟大家讲讲孔子和宰予之间的种种趣事。纵观孔子的一生,很少有对自己的学生破口大骂的,而宰予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当年宰予大白天的睡觉,被孔子知道了就说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其实放到现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睡午觉嘛,虽然显得有点懒惰,不够勤奋,但又不是什么丧心病忙的事情,怎么就招来了孔子这样的痛骂呢?事实上宰予也不是一个非常差劲的学生,相反在孔子的那么多学生中,宰予还是一个优等生,孔子自己在列举得意门生的时候就提到过宰予。可见宰予绝不是那种没有能力还懒惰成性的人。

  宰予还是一个非常喜欢顶撞老师的学生,他也是唯一一个敢对于孔子的仁义礼乐的制度提出异议的,他曾经建议孔子将三年的守丧期改成一年,因此被孔子认为是不仁义的。而且宰予能言善辩,比起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子路的忠厚勇武,子贡的活泼善良,或许这一点让孔子不太喜欢,孔子就曾经听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见孔子却是不太喜欢这种能说会道的,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虽然宰予是孔子手下的高材生,但是对于孔子之道似乎并不是特别认同,经常否定孔子的一些观念,不理解孔子的仁义之道,这才是最让孔子生气的一点。

  宰予昼寝的故事

  宰予是孔子一生的得意门生之一,是孔子亲自认可的言语方面的高材生,也曾经跟随着孔子一起周游列国,经常受孔子的派遣去到其他的国家游说君主大臣。但是这么一个学生却让孔子大发雷霆,这是为什么呢?

  这和宰予昼寝有关系,据说当年宰予在大白天就睡得很香,于是孔子非常生气,就痛斥道:“朽木是不能用来雕刻的,粪土做成的墙是不能粉刷的,宰予这样的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在现在看来不就是白天睡觉吗?很常见的现象啊,还有很多人不睡午觉下午不能正常工作呢。孔老夫子为何会这么生气的?

  其实这和后面的那句话是有这个一定的联系的,之后孔子又说了:“以前我看待一个人就是听到他怎么说就傻傻的相信了,现在我对于一个人,听他说还不够还要仔细观察他的行为。这都是因为宰予啊,我才知道人是可以言行不一致的。”这句话说出来可是瞬间在宰予的人品上补了一刀,原来只不过是睡个午觉,顶多就是懒散一点,但是这话一出就成了言行不一的小人啊。其实这也和宰予的特色有关系,前文说了宰予是孔子手下言语科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自然比较能说,能言善辩的,这么一个能说会道的人自然经常会在自己的小伙伴面前吹吹牛什么的,夸夸其谈什么的就是常事了,然而说得多做得少就引来了孔夫子的不满,所以在一次宰予睡午觉的时候,孔子终于忍不住,痛骂出口了。

  宰予简介

  宰予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是孔子有名的弟子之一,是孔子门下最得意的几个学生之一,宰予能言善辩,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是孔子的弟子,但是他的思想也并不是完全和孔子相同,相反在很多地方都有所不同。

  宰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而且他有着自己的思想,对于各种问题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是孔子所有学生之中唯一一个对于孔子的学说提出意见的,他曾经认为孔子尊崇的三年之丧的制度并不可取,觉得这个时间太长了,其实可以改成一年的,但是因此遭到了孔老夫子的严厉指责,认为他一点都没有孝心,一点都“不仁”。但是其实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宰予的灵活,能够不拘泥于老师的教导,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宰予不只是一个思想活跃,善于提问的人,他还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就连孔夫子都承认自己的学生之中口才最好的就是宰予和子贡。从上文的那次对于三年之丧的辩论中就可以看出来,宰予能够根据孔子自己的礼乐观点来反驳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守丧三年,礼乐制度都要忘记了,用这样婉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宰予的语言水平是相当不错的。

  而且纵观宰予的一生,虽然经常会因为自己提的一些问题,受到孔子的责骂,但是最后孔子依旧挺喜欢他的,可见宰予肯定也是一个基本能够贯彻孔子的儒家仁道的人。
 

猜你喜欢:

1.关于史记孔子世家主要内容

2.孔子对学生的评价

3.子贡与孔子的故事

4.关于孔子对其弟子的评价

5.宰予和孔子的关系

6.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