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读革命长征故事有哪些)

由网友()分享简介: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你知道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

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你知道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危难时刻见真情

  长征有许多艰难的故事,有的故事让人想起来心里暖融融的。特别是来自友军的无私帮助,正是这些帮助和扶持,红军才能走出艰难险阻,走向胜利。

  1936年5月底6月初,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红6军团到达了西康境内。由于连续的草地行军,特别是长时间的断粮缺水,战士们的体力严重不足,部队疲劳到了极限。粮食问题再得不到解决,部队就很难再前进了。正当大家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他们在一个叫稻城的小县城和红32军会合了。

  红32军是为了专门接应红6军团来到稻城的。在最困难的时候见到友军,大家奔走相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本来疲惫不堪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充足了电。

  红32军给红6军团送来了一群大牦牛、肥猪和肥羊,一捆捆的羊皮背心、羊皮手套和睡觉用的皮垫子,还有不少青稞和豌豆。这样多的物资对他们来说真是“及时雨”。其实,红32军也是经过草地行军、忍饥受冻过来的,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红32军的战友们所体现的团结互助精神让人终身难忘。

  一番休整后,红6军团又踏上了征程。当时全军上下竟连一口可以做饭的大锅也没有。原来部队集体用的厨具,随着行军作战已全部丢掉了。自从渡过金沙江后,干部战士都是分散野餐,用个人的搪瓷缸子当炊具。可红32军送给他们的这些肉食和粮食,怎样才能吃到嘴里呢?

  为了不麻烦当地的藏族同胞,红6军团的先头部队向藏族群众买了几口大缸,用来煮肉。大家正准备美餐一顿时,没想到他们买的那些大缸经不起烈火高温的烘烤,肉还没煮熟,大缸就“砰”地一声炸了。有的连队由于烧坏了大缸,干脆就吃起了半生不熟的肉。买不起缸的连队,就把肉分割给个人,战士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地上点上火,经过一番烟熏火燎之后,吃起了“熏肉”或“烤肉”,这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对一时吃不掉的牦牛,在行军中部队就用它们来驮枪械弹药,给病号骑,等需要的时候,然后再陆续杀掉改善生活补充给养。

  每当大家吃牛、羊肉,看到牦牛在行军中所起的作用时,红6军团的战士们都会深情地怀念起红32军的同志们。

  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马背上的小红军

  陈赓,在黄埔时代他就被称为“黄埔三杰”之一的人物,人们只知他是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的英雄,却不知道他还有“三怕”。第一怕是廖仲恺先生,第二怕是彭德怀老总,第三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那就是,怕小孩子。

  那是个霜雪纷飞的深秋,太阳早偏西了。陈赓感到十分疲惫,掉了队,同他那也十分疲惫的瘦马,慢慢地朝前走着。忽然来到一个掉队小红军的身旁。这个小家伙,看来不过十二岁,一口四川腔,圆溜溜的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一双破草鞋的脚板子,冻得又青又红。陈赓靠近他身边说:“小鬼,你过来骑一会儿。”

  小鬼拿出一副蛮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那满脸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用命令口吻说:“上去,骑一段再说!”

  小鬼用倔犟的语气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一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你先走,我还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口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还要多呢。”

  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只好爬上马背,一个人朝前走去。

  不知为什么,陈赓此时心里总是静不下来。他脑子里,出现一连串孩子的影子。从上海滩上、广州沿街直到香港码头,他所打过交道的那些娃娃们,都从他的脑海里涌出来。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他调转马头,狠踢着马肚子,向原路奔跑起来。

  当陈赓寻找到这个小鬼时,已经晚了。

  陈赓把小鬼抱上马背时,左手触到一件硬物。他顺着摸出来一看,原来正是小鬼那个鼓鼓的干粮袋,里面只有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留有几个牙齿印。

  陈赓全明白了。然而这时,小鬼已经停止了呼吸

  陈赓一手紧搂着小鬼的尸体,一手狠狠地给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这个大笨蛋,怎么对得起阶级小兄弟!”这就是陈赓同志为什么怕同小孩子开玩笑,怕听小孩子生病,怕听小孩子哭的原因。

  两万五千里长征故事: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

  周天浩是红军长征的一员。1936年春,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走出草地,进入西康境内。

  在与敌人的一次激烈战斗后,周天浩突然得了伤寒,发起高烧。因为部队马上要投入新的战斗,周天浩被送到15公里外的临时后方治疗。由于缺少药品和足够的休息,他的病情很快就加重了。那几天周天浩一直高烧不退,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的,不省人事。

  等周天浩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大娘家的炕上。周天浩一脸茫然,以为自己在做梦呢,忙问大娘怎么回事。原来,当天夜里后方部队紧急转移,把他就地安置在大娘家里,他已经在这里昏睡5天了。大娘对周天浩说:昨晚给你喂了辣椒汤,后半夜出了一身大汗,看来是挺过来了。周天浩心里明白,大娘照顾自己担着很大的风险,敌军随时会来,如果被发现,她会受到连累。看着大娘熬红的眼睛,周天浩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心想这条命是大娘给他拣回来的。

  周天浩当时身体还非常虚弱,但心里牵挂着队伍,就决定到外面看看情况。大娘不肯让他出去,说怕他暴露,而且他的病刚刚好,怕再着凉。周天浩再三恳求,大娘才同意陪他一起出去探探风。临近中午时,有老乡跑过来,说有队伍过来了。由于不知是什么队伍,他们都很紧张,大娘劝周天浩躲一躲,他们就藏在老乡家向外张望。远远有3个人过来,看样子不像敌人,待走近一看,正是周天浩他们连的战士,其中一个还是他们班的。战友相见,说不出的激动。原来他们连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正在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马上就要过来。不到一个钟头,连队果然上来了,连长和指导员也到了。虽然当时情况比较危急,但看到部队回来,周天浩和大娘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次要长途转移,战友们坚决要带周天浩一起走。周天浩也早想归队了,可身体太弱了,一动就浑身冒虚汗,根本跟不上队伍。他怕拖累大家,就表示先留下,待好了以后再追队伍。连长和指导员坚决不同意落下他,他们商量后,决定派人去找毛驴驮着周天浩走。

  当地老乡养毛驴的很多,他们想雇用,老乡听说是红军,坚决不要报酬,路上还给他们引路。第二天,又换了一个老乡牵着毛驴来驮周天浩。这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有老乡用毛驴驮着他送一程。那些天,部队边行军、边作战,地面上有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围堵,天上有敌机扫射轰炸,但战友们从没有嫌周天浩是累赘,是包袱,老乡们也没有丢下他不管。周天浩连续骑了五天的毛驴,才能下地与战友们一起行军。

  大病初愈的周天浩拍了拍要分别的毛驴,说:“多亏你啦,小毛驴,要不是你,我恐怕走不出长征啊。”
 

猜你感兴趣

1.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2.红军长征故事有哪些

3.长征故事的读后感400字

4.两个长征故事

 

读革命长征故事有哪些



长征的一路上是艰苦的,自然条件的恶劣以及物质资源的缺乏,无一不让人痛苦。那你知道读革命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读革命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读革命长征故事:翻越夹金山

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最艰苦的岁月就是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之后的日子。从1935年7月到1935年8月,这短短的一月多的时间里,红军部队先后几次经过这里,翻过了十几座雪山,走过了遍地沼泽、荒无人烟的大草地,也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泪下的故事。

在参加了长征的红军战士们心中,雪山好像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常这个“敌人”不用枪,也不用炮,光靠着刺骨的寒风、鸡蛋大小的冰雹(báo)和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埋葬了我们多少可爱的战士。

飞夺泸定桥,进入四川境内后,党中央召开了会议。

此时,红军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向东进军,抵达茂县、松潘地区,但蒋介石已在这条路上布下了重兵,走这条路有极大的危险。

二是向西,沿一条山路到达四川西北的丹巴、阿坝地区。但这条路上少数民族众多,而且由于国民党的压迫,多数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仇恨汉族人,一旦发生冲突会给行军带来许多不便,也不利于保持民族团结。

经过反复研究,第三条路——翻越夹金山成了唯一的选择。为了尽快甩开追在身后的敌人,胜利北上开辟新的根据地,中央红军决定,选择雪山草地一线敌人较少的地区,以达到快速行军的目的。

1935年6月初,红军来到了硗碛(qiāoqì)藏乡,也就是此行必经的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雪山——夹金山脚下,准备翻越这座海拔四千九百多米的大雪山。

硗碛是夹金山下一个村镇,这里人烟稀少,森林密布,还是一派原始的风景。居住在这里的藏民就像居住在世外桃源。红军就是要从这里翻越雪山,到小金县达维镇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而翻越夹金山是必经之路。

由于时值盛夏,战士们身上都穿着单衣,这座常年冰封的雪山就成了十分艰难的路程。无数的战士被埋葬在这里,使这里成了一座最壮烈的天然“红军坟”。

“夹金”是藏语的音译,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弯曲的道路。这是说这座山又高又陡,很难翻越。当地的居民叫这座山“仙姑山”,他们认为只有仙姑才能飞过去。

是的,这座山到处是耸立的岩壁,山峰十分陡峭。山上常年积雪,根本没有什么路。下了雪,刮了风,就结成又厚又滑的冰层,翻越时一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

6月11日,刚刚抵达的红军战士举目四望,只见刺眼的白光笼罩着整座大山,那漫山的白让人有些晕眩,就像整座山都是用雪堆成的一样,看上去既神秘又虚幻。

明明是六月天,这里好像没有得到消息似的,依然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半山腰围着一层层厚厚的云雾,突然刮起的风吹落一片片的白雪,打在脸上,令人浑身发抖。迅速降低的温度更让人有些胆寒。

为了让战士们比较安全地过山,红四团的领导当晚就到当地居民家,讨教过山的办法。老人们佩服红军的精神,将过山要注意的事情一一告诉给红军指挥员:要上午九点之后登山,三点之前下山——因为早晚太冷,中间时段的温度高一些;不要在山上过夜;要用布条遮挡眼睛,防止雪光弄坏了眼睛;上山要走稳,不要停留太久,千万不要坐下;山上寒冷,要多穿点衣服;带上烈酒、辣椒等,好抵御寒气等等。

红军指挥员在翻越前的动员大会上,仔细传达了这些注意事项,有一位藏族青年和一个在当地居住的汉族青年,对红军十分钦佩,自告奋勇要给红军当向导,于是,6月12日九点,红军在山脚下集合,开始翻越夹金山。

刚刚开始行军,气温就越来越低,战士们脚下踩着冻得像镜子面一样的冰,每人用一根木棍支撑着,顾不得寒冷,紧跟着大部队往山上爬。

由于山太高了,空气十分稀薄,越往上爬,呼吸越困难,心跳得越厉害。战士们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又酸又软,只能一步一喘、一步一停地挪动着。

有些山沟已被常年的积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常走在上面不知哪里是实地,哪里是山沟,十分危险。战士们就踏着前面战士走过的脚印,一步一步地小心前进。

老人们的经验牢记在红军心中,就算十分疲惫,他们也不敢停下来歇一歇,因为要是坐下来,那很可能就永远也起不来了。

虽然当时正值初夏,但山上还是异常寒冷。更不用说红军指战员们刚从长江边上打过来,都只穿一件单衣。在山下时,同志们还热得汗流浃(jiá)背。可到了山上,别说出汗了,把被子拿出来披在身上都无济于事,还是冷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

走了一小半路,晴得好好的天突然阴云密布,刮起了山风。红军战士们没有防备,好多同志都被山风卷起的雪扑了一身,原本就冷得浑身发抖,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战士一时支持不住,一不小心就从山上直接滑了下去。红军队伍中不时传出惊叫声。

但红军战士们没有被困难和死亡吓倒,各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拼尽全力,互相搀扶着、鼓励着,艰难地向上攀登。

当就要接近山顶时,天空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比刚才不知大了多少倍的风呼啸着吹来,大雪夹着鸡蛋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有的伤病员经不住冰雹、风雪、寒冷和饥饿的袭击而牺牲了;更有许多同志还来不及反应,就被风雪和冰雹打入了山崖下,再也没能爬上来……有许多同志连名字也没留下,但更有许多坚韧(rèn)不拔的战士,顶着饥饿和寒冷的侵袭,冒着冰雹和风雪的打击,艰难地向前行进。

冰雹过去了,夹金山上又是万里晴空,经过几个小时紧张的攀登,疲惫的红军战士全部到达了山顶。他们为自己的阶段性胜利而感到万分喜悦,虽然十分劳累,但谁也不敢停下来。

终于站到了夹金山的山顶,红军战士们俯视下去,为这奇异的银白世界感到惊奇。极目远眺(tiào),方圆百里看不到别的颜色,都是冰雪覆盖的地区,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白色山头连绵不断。

回看来时路,还在攀爬的红军战士组成了一道长长的灰色人墙,沿着山顶上红军们走过的路曲曲折折地上来,十分壮观。

还有许多在半途中牺牲了的同志,在队伍两旁,以各种姿态静止着,早已失去了生命的迹象。但他们冻僵的脸上坚定的神情,还有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努力攀登的身体姿态,都让还在前进的战士们感动。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就此长眠于长征路上了。而革命尚未成功,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投入其中啊!

为了死难战士们生前的希望,红军战士们又开始他们的征程了。

下山时已不像上山时那么吃力,但下山的危险性增加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在爬雪山的过程中也不例外。

战士们必须更加小心,因为山高路滑,下山时很可能以极大的速度摔下山去。而刚刚下了冰雹的雪山并不稳定,随时有再变天的可能。

为了鼓舞士气,红军指战员命令战士们唱起歌来。一首接着一首,嘹亮的歌声响彻大雪山周围,将山谷震得轰轰直响。大雪山也在战士们高昂的斗志面前屈服了,没有再出现恶劣的天气。

来到山脚下时,一道深沟阻断了下山的路。红军战士们小心地绕道而走。突然,前面传来几声枪响。战士们立刻警觉起来,低声说:“敌人!注意隐蔽!”

同时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准备与敌人来一场厮杀。这时,一个侦察员跑了过来,边跑边兴高采烈地叫:“是红四方面军!是我们的同志啊!”

与此同时,前方也传来战士们清晰(xī)的喊声:“我们是红四方面军!”

“欢迎红一方面军的同志!”

红军队伍里顿时一片欢腾!毛泽东神机妙算,真的在这里找到红四方面军了!战士们欢天喜地地冲下山,与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紧紧拥抱在一起。紧握的手显示了终于见到亲人的激动之情,这些热血男儿不禁流下了热泪!

就这样,红军指战员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近八个小时艰苦的行程,与残酷的自然环境进行英勇的搏斗之后,于6月15日当天晚上,翻过了夹金山,并与红四方面军三十军的先头部队成功会合。

夹金山这座没有硝烟的战场,终于翻越了,两大主力红军的先头部队也会师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红军各部,使两边的红军战士都鼓足了干劲儿,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战斗!

读革命长征故事:扛起指导员的枪

爬雪山,过草地,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方,环境是那么恶劣,条件是那么艰苦,但就是在这些艰难困苦面前,才更显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向前,坚韧不拔。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考验下,所有的红军战士都迸(bèng)发出了最大的力量,向党和国家交上了满分的答卷。

更值得一提的,是广大红军中的干部们,他们为红军革命的胜利,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永远值得我们铭(mínɡ)记的。上至中央领导,下至班连负责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想办法让战士们生活得更好一点。

红军爬雪山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那个时候,死亡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但这件事情却使小战士胡冬生记忆了一辈子,并发誓,要扛起指导员的枪,继续走长征的路!

小战士胡冬生参加红军的时候,只有十六岁。他看到红军队伍从家门口经过时,战士们都穿着军装,戴着军帽,挎着一支支长枪,雄赳赳、气昂昂地迈着整齐的步子,心里十分羡(xiàn)慕。

他立刻找到红军的领导,要求参军,当时,指导员看他虎头虎脑的样子,没嫌他小,就同意了他的要求。

胡冬生这可美了,他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戴上那缀(zhuì)着一个红五星的军帽,再配上一支长枪,多神气啊!

可是,他刚一当上红军,红军就开始长征了,这下子转移得特别急,连粮食都没怎么带,谁给他发军服和军帽呢?更不用说枪了。

长征途中,跟在红军队伍里的胡冬生,在头上裹了一条毛巾,看着老战士们头上戴着的军帽,心里十分羡慕。

那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像小草在他的心里生了根,越看越痒痒,越看越觉得好看。

他想:长征走得急,来不及做军装。枪支紧张,也不能发枪,但我当了红军,起码应该先发一顶军帽啊!头上裹着一条毛巾,算什么红军呢!没有老红军那么神气。

所以,一路行军,小胡总缠着指导员。

“指导员,没有军装,没有长枪,先给发一顶军帽吧。”

“红军哪能不带枪呢?没有枪怎么打敌人?”

每一次,指导员都耐心地对他说:“小鬼,别着急!以后一定发给你!”

可是,长征以来,行军打仗,那么紧张,生活又是那么艰苦,指导员忙得脚不沾地,哪有时间和办法给他发军帽、发枪呢?小胡心里暗暗着急,一边打仗,一边惦(diàn)记着神气的军装。

这一天,部队就要爬雪山了。先前准备的粮食早就吃完了,战士们全都饿着肚子前进。宣传队的同志们在队伍中来回穿插,呐喊着鼓舞士气。

“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

“同志们,翻过这座山,就能休息开饭啦!已经过山的同志们,已经准备了吃的迎接我们啦!”

同志们打起精神,继续爬山,小胡也在战友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不仅饿得头昏眼花,连腿都软了。

加上脚上的鞋也完全破了,走一步掉一下,小胡的双脚被冰雪冻得麻木了。他咬着牙,想着指导员平时说过的话,听着宣传队战士们的呐喊声,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可是,冻僵的腿脚不听话,走着走着,小胡“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他实在走不动了。冰凉的双脚一点知觉也没有。心里想着要站起来,但挣扎了几下,怎么也站不起来了。他心里一急,不由得掉下了眼泪。

正在这时候,指导员也喘着粗气,从小胡身后走了过来。

连续几个月的急行军,指导员也疲惫不堪了。他没时间清理自己,乱糟(zāo)糟的胡子拖得老长,被冻得发青的脸上一丝血色也没有,肩膀都垂了下来。

他关切地问道:“小胡!觉得怎么样?”

小胡坐在雪地上,有气无力地说:“指导员,没什么,就是饿得走不动了。”

指导员哆哆嗦嗦的从兜里掏出一块煮熟了的牛皮,递给了小胡。“给,拿着。快点吃了好赶路,”小胡连忙推辞:“这是您的口粮,我不能要。”他知道,指导员也两天没吃东西了,他的身体受过伤,现在还没恢复,这个时候,这块牛皮就像指导员的生命一样珍贵。他怎么忍心吃下去呢!

指导员摇摇头,硬把牛皮塞到小胡手里。

“快吃了,我还有呢。”小胡热泪盈眶,颤抖着接了过来。

指导员一边看着小胡大口地嚼着牛皮,一边对小胡说:“这雪山上太冷,藏民的经验是:不能坐下来,坐下就会冻僵的。”又说:“革命是艰苦的,我们吃苦是为了更多的人幸福。一定要努力跟上队伍,坚持到革命胜利。”

这些话,指导员平时也说过,但此时此刻,小胡听了指导员的话,心里觉得异常温暖。那些道理好像不再是响在耳边的话,而成了令人牢记在心的信念了。

指导员扶着小胡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说:“你小子,总想穿军装,戴军帽。好,今天我就跟你打个赌。你比我先走下雪山,我的军帽就给你戴!”

小胡一听,顿时来了劲儿。他又吃了一块牛皮,就使劲迈开了腿,一步一步,继续爬上了雪山。

第二天,山上气温骤(zhòu)降,竟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小胡拄着一根木棍,喘着粗气,在齐膝深的大雪中坚持向前走着。又冷又饿,他多想坐下来歇一会儿啊!可是,想到指导员的话,他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坚持啊,坚持就是胜利!

正当胡冬生吃力地走在雪山上的时候,忽然,他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人躺在了雪地上。大雪已经铺满了他的全身。小胡赶快紧走几步,一看,不禁“啊!”的一声惊叫,是指导员倒在了那里!

小胡一下子跪在奄(yǎn)奄一息的指导员身边,几下就把他身上的雪拍打干净了。

“指导员,指导员!”小胡急得哭了出来。几滴热泪落在指导员苍白的脸上。叫了好久,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他发现是小胡,就吃力地说:“不要管我!……你快走……不要掉队……”

小胡一见指导员醒了,高兴起来,赶快拿出没吃完的那块熟牛皮,送到指导员嘴边。

“指导员,你吃你吃!”

指导员费力地摇摇头,别开了脸,断断续续地说:“冬生……你留着吃吧……枪……帽子……给你……还有我的……鞋……你穿上……走吧……我不行了……”边说,边吃力地从头顶取下了军帽。小胡强忍着眼泪,摇着头。

“指导员!我不走。我也不要你的军帽和鞋子。你吃了这块牛皮,就能好了,就能起来了,我扶着你,咱们一起走!”

“你不是说坚持就是胜利吗?你要坚持啊!你吃啊!”说着又把牛皮递到指导员嘴边。

指导员此时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只是看着小胡,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光。他见小胡不接帽子,也不取鞋,就一个劲儿地说:“走……走……走……”好一会儿,胡冬生才反应过来——指导员牺牲了。他伏在指导员身上放声痛哭,雪花不停地飘落在他和指导员身上。

又过了好久,小胡才停止哭声,他默默地戴上了指导员的红军帽,穿上了指导员的鞋,从指导员的身上拿下枪别在自己的身上。

含着眼泪,他用树枝和雪掩埋好指导员的身体,迎着风雪,坚定地向前走去。心中回想着指导员的话:要坚持走下去,走到胜利!他要带着指导员的嘱托,接下指导员的担子,扛起指导员的枪,继续走长征路,一直走到革命胜利!

在以后的岁月里,小胡一直珍藏着那顶红军帽,一直怀念着长眠在雪山上的指导员。是指导员给了他新的生命,他将永远铭记着指导员的身影,把指导员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扬下去。

 

猜你感兴趣:

1.读红军长征故事有感

2.红军长征小故事有哪些

3.长征有哪些故事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那你知道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长征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长征的故事:女英雄贺子珍

  长征路上的英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但有一类英雄,以她们柔弱的肩膀,同样顶起了半边天,他们就是长征中的女英雄。尽管,那些当年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但女红军们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令人怀念和敬佩!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就是这样一位女中豪杰。

  一九三四年十月,国民党步步紧逼,瑞金城十分危险,中央红军即将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和贺子珍都要随红军队伍转移,家中的父母和孩子必须托给可靠的人。

  贺子珍心中焦急,想跟毛泽东商量一下,但毛泽东却已经随先头部队出发了,还捎信来嘱咐她安顿好父母和孩子后,抓紧赶来。

  当时,贺子珍的父母和妹妹就住在瑞金下肖村里,贺子珍赶到那里,把父母和孩子托给妹妹照顾。正好妹妹要留下开展工作,可以照顾家人。贺子珍放了心,但看到孩子,又想到即将离别,不禁泪如雨下。

  这些年,他们随着军队大江南北的跑,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小毛跟着爷爷奶奶,知道爸爸妈妈忙,很懂事地不吵不闹。他是个很可爱的孩子:圆圆的脸蛋,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特别是那张小嘴巴,笑起来嘴角微微上翘,说起话来非常响亮。

  这些日子在瑞金,才多了点时间陪他,但还没几天,部队又要走了,就这么离开幼小的孩子,一向坚强的贺子珍也不禁十分难过。

  贺子珍和妹妹商量好了,战争太危险,不能把小毛带在身边,只能先把他寄养在他的奶妈家,以后再做打算。贺怡(yí)见姐姐难过,就赶紧劝了几句,让她快去接孩子。

  贺子珍回到家,收拾好了小毛的东西,带着他送到奶妈家。

  “小毛就麻烦你了,我们安顿好了再写信来。”贺子珍忍着泪意,拉着奶妈的手说。她实在舍不得孩子。

  奶妈也跟着掉泪,说:“你们去吧,早点打了胜仗回来,好好陪陪孩子。”

  小毛听懂了,妈妈又要走了,还要把他留在奶妈家,就哭起来。

  “我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不留下!”

  贺子珍心如刀割,也抱着小毛哭成一团。不知为什么,这一次离开小毛,她感到从未有过的难过。

  她想起从小毛出生起,就没有好好享受过父爱母爱。

  自己和毛泽东都很忙,小毛一见到他们就特别开心,连晚上睡觉时都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怕一放开了就又见不到了。

  他缠着爸爸,让爸爸教他写字时的聪慧;他站在门口送爸爸妈妈出门的懂事;他抱着自己的脖子撒娇,甜甜地叫妈妈……“小毛乖,不要哭了。等打赢了仗,爸爸妈妈一起来接你回家。”

  “我不听,妈妈骗人。”小毛哭喊着。

  “妈妈不骗你,你跟着奶妈在这里,要好好学习,长得高高的,等爸爸妈妈来接你时,你就是个大孩子了,比妈妈还高了,好不好?”

  贺子珍耐心地哄着,珍惜着和孩子的相聚。

  “好,我要学写好多的字,等爸爸回来时给他看。”小毛不哭了,还带着泪的眼睛一眨一眨,十分可爱。

  “这就对了!乖小毛,跟妈妈说再见,要听奶妈的话。”

  贺子珍把孩子的手交到奶妈手里,又看看了看可爱的孩子,毅然转身,走了出去。她哪想到,这一走,就再也没能见到孩子,战争从她的手里夺走了孩子的生命。

  当天下午,转移的红军队伍出发了,百姓都出来送红军们,拉着战士们的手热泪长流,不停地说:“这么快就要走啊?”

  “一定要再回来埃”

  “千万要回来呀。”

  贺子珍在队伍中频频回头,深情地回望着这片红色的土地,然后坚定地对老乡们说:“乡亲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我们绝不会放弃中央苏区!”

  同时,她也在心中默默地向小毛和父母深情告别:“爸,妈,小毛,等着我们胜利回来吧。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长征开始后,红都瑞金落入敌人的手中,收留小毛的奶妈的家乡,也成了敌人的地盘。由于敌人憎恨红军的领导,就四处搜捕红军领导的家眷(juàn),连与红军接触较多的人都不放过。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和红军干部毛泽覃怕小毛有危险,就秘密地把他转移到一个警卫员的家里,后来毛泽覃在战争中牺牲,小毛就从此下落不明了。

  贺子珍听说这个消息后失声痛哭,这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伤痛的女战士,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孩子,连他是生是死都不知道。那时正是革命的重要时期,她强忍着巨大的悲痛继续工作,但这种痛失爱子的心痛一直跟随着她,成为这位女英雄的隐痛。

  贺子珍的身体里有几块炸弹的碎片,一直没有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另一份记忆。那件事让所有人都佩服这位女英雄的坚毅和忍耐力。

  那是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地区,刚刚想整理队伍,停下休息。一群敌机突然从山后飞过来。

  “快趴下!”有经验的女战士立刻大声喊着,与此同时,拉住身边的同志一起卧倒。但敌人的飞机已经发现了她们。其中一架飞机快速俯冲下来,一阵子弹迎头扫射下来,同时三枚炸弹一起投向了休息营地。

  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隐蔽自己。但有些伤员伤得太重,根本动不了,只能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坡下的,但她看到伤员们还在路上躺着,就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

  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炸开了。

  敌机轰炸了一会儿,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尘土渐渐散开,只见贺子珍浑身是血,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染得殷红,已经昏迷不醒了。

  同志们赶快开始抢救。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了李芝医生救治贺子珍。

  李芝先给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十七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没有麻醉药,但李芝医生从没有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给伤员动这么大的手术。贺子珍见她犹豫,想说话,却没有力气,就拉着她的手使劲儿点点头。

  李芝没有办法,就让一个战士在一边做助手,给贺子珍擦汗。于是,手术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开始了。

  一块又一块,弹片从贺子珍的身体中取出,李芝忙得满头大汗,把取出的弹片放在一边。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línlí),眼里噙(qín)满泪花,苍白的手紧紧握着旁边一个女战士的手,却坚持一声不吭。

  她的精神和意志力让医生十分敬佩,更加投入地工作。一旁的助手紧握着她的手,不停地流眼泪。贺子珍颤抖着嘴唇,挤出一缕笑意:“傻丫头,哭什么。”说完疼得浑身发抖。

  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了,但深入体内的弹片却没能取出,最终留在了她的体内,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贺子珍就是这样一位坚强而又坚韧的女性,在战争中,她表现出的精神和意志力,值得所有人为她喝彩,她是一位真正的女英雄。

  关于长征的故事:过草地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终于翻越了夹金山,在前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这次会师使红军的士气大增,两方面的红军都欣喜若狂。

  两方面红军会师后,兵力加起来有十万多人。这种情况对中央红军来说当然是十分值得高兴的,因为装备和给养充足的四方面军,可以大大地缓解中央红军一路行来缺衣少粮的现状。同时,对红四方面军来说,与怀着共同的心,不懈战斗的同志们相聚也是一件大喜事。

  但正值红军队伍士气高昂,跃跃欲试的时候,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tāo)却以种种借口,故意拖延四方面军主力北上战斗。为维护红军内部的团结,党中央在反复研究之后,于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并根据他的部署,对红军队伍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这样,过雪山之前,毛泽东制定的松潘战役计划就没能进行下去,而被张国焘的“赤化四川”计划阻止了。两方无法妥协,以致延误了战机,致使红军在小金县和毛儿盖地区停留了一个多月时间,最终只能选择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大草地北上了。

  8月3日,红军制定了夏洮(táo)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地区北进;右路军则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地区北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随后,右路军进入了茫茫的毛儿盖大草原,这又是长征路上的一大挑战。

  在这片草地中布满了水草、沼泽、泥潭,除了野草,什么都不长,根本就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这是唯一安全的落脚处。从一个草甸到另一个草甸,跳着前进。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有的战士又累又饿,实在跳不动,就用棍子探深浅,几个人互相搀扶着走。但还是有很多人掉进沼泽地里,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他,也跟着掉了进去,越陷越深,再也没能出来。

  据说过草地有三怕,第一怕就是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一开始战士们没有经验,不停地有战士陷进泥潭,旁边的战士们就上去救人,许多都一起牺牲了。后来有了经验,掉下去的也少了,帮他的同志也掌握了方法:不能动,越动陷得越深,然后站在草甸上用绑腿的布条,几个人一起拉他上来。

  第二怕是下雨。草地的气候变化多端,一下雨,草甸就十分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摔进一旁的泥潭。

  第三怕过河。草地还是十分原始的环境,上面许多河,有的水浅一些,还能涉水过去,但多数河都又宽又深,河水冰冷刺骨,水流还很急,许多战士都在渡河时牺牲了。有时候遇上天降暴雨,正在过河的战士就被暴涨的河水冲走,一去不复返了。

  就这样,草地埋葬了许许多多的热血男儿,千千万万的战士没能从这里走出去,就此长眠草地了。

  但这不是过草地最难的事情,更难应付的是饥饿。

  出发前,红军指挥员命令各部队四处筹集粮食,以备过草地时有足够的力气。但当地人烟稀少,即使有人也都不富裕,红军拿着钱却买不到粮,什么办法都想了,但把当地居民的存粮都买来也不够用,负责筹粮的战士急得直哭。

  战士们把征集来的青稞(kē)麦磨成面粉,再炒熟了带在身上;并杀了几匹马和当地藏民的几头牦(máo)牛,做成肉干;有的战士铤(tǐnɡ)而走险,看准了敌军的部队运给养,就噼噼啪啪地一阵乱打,抢了给养当口粮;还准备了烈酒、辣椒好抵御寒冷。

  为了过草地,同志们都学会了寻找野菜的绝活,在粮食吃完的时候,野菜就是生命的保障。最后,红军战士平均每人带着五六斤口粮,就这样上路了。

  走了几天,大多数战士就都开始饿着肚子赶路了。分下来的青稞麦炒面只够吃几天的,虽然难以下咽但总比没有好。很多红军后来回忆,都觉得那时能够走出来十分不可思议。

  “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面被淋湿了,就成了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

  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

  还有的老红军回忆:“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难熬。

  没有能吃的野菜,他们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这不是想象出来的,也不是没有经历过长征的人,能够想象得出来的。那样艰难的岁月,红军战士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挪过来的。

  到最后的时候,实在没得吃,只好杀战马。彭德怀的大黑骡子就是在过草地时杀掉的。当时,老饲养员挡在骡子前面,实在舍不得杀。他饲养了它那么久,早就培养出感情来了,大黑骡子就像他的战友一样,要杀掉自己的战友,谁能忍心呢?最后,由于实在没有吃的了,大黑骡子还是被杀了。

  他的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使他们有力气坚持着走出草地。就算这样,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倒下去。牺牲的战士越来越多,到后来,后面的部队,就沿着死难的战士们的尸体一路前行,根本不用向导了。

  爬过了雪山,战士们以为再冷也不过如此了,但草地的寒冷是那样的深入骨头,成为大草地留给红军战士的又一深刻印象。

  草地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衣着单薄的战士们就喝点酒,或者咬点辣椒驱寒。空着肚子喝烈酒、吃辣椒,别提多难受了,许多战士都得了肠胃炎,常常疼得走不了路。但那么少的酒和辣椒哪里够用呢?两三天后就没有了。战士们只好紧紧靠在一起,彼此取暖。

  到了中午,太阳升得老高,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一片云彩都没有。早上披在身上的被子、衣服被太阳晒得十分僵硬,很难脱下来。本来就疲惫的战士们被太阳晒得头晕眼花,就这样一步一停地向前走。

  下午,常常是突然阴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劈头盖脸地打下来,令人猝(cù)不及防,逃都没地方逃。

  刚晒干的衣服又一次被打湿,风雨吹来,冰冷入骨。

  在草地里,战士们身上、脚上永远是湿的:早晚是雨水,中午是汗水。战士们的衣服都发霉了,由于太潮湿,不少伤员的伤口都发炎了,久久不能愈合。很多伤员因此发着高烧,在茫茫的大草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夜晚时多是雾雨笼罩的天气,草地上找不到一块比较干的地方宿营,累极了的战士们就找一个土丘,或是河边高地,有的就地而卧,用石头做枕头休息。有的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

  由于太潮湿,火很难生起来,而夜晚又太冷,战士们就三五个人挤在一起入睡。许多战士在第二天早上就没再起来,保持着相互依靠的姿势永远地进入了梦乡。

  由于出了草地,红军还要继续战斗,所以红一方面军组织了一个收容队。掉队的人员就跟着收容队继续前进,可以走得慢一些。每天,掉队的都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跟上队伍,参加了后面的战斗,但也有不少同志没能跟上,永远地留在了草地上。

  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团走在最后,前面的部队过去后,留下成堆的战士尸体,他们就负责掩埋,让牺牲的战士们入土为安。但所谓的掩埋,也就是让战士们的身体,不至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草地上有多少“红军坟”,谁也说不清楚。

  至今为止,过草地的红一方面军究竟牺牲了多少同志,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太多太多的战士留在了草地中,留下了他们火热的青春年华。但更多的战士坚持着走出了这片草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战士们没有被苦难打倒,被困境击垮,他们同甘共苦,坚持不懈,最终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严酷的大自然,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我们不能忘记那千千万万的、牺牲了的同志,他们用行动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大无畏精神,什么是信仰。

  多少战士在他人和自己之间选择了他人,把最后一点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他们虽然牺牲了,但历史会记住他们,中国人民会记住他们,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生命没有白白付出,中国革命,在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勇士们的努力下,最终取得了光荣的胜利!

 

猜你感兴趣:

1.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2.红军长征故事有哪些

3.关于长征的故事

4.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长征人物的小故事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身居京华,常盼归鸿早。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在《江城子忆长征》这首词中,生动地描写出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艰苦。

有人说红军队伍是地球上一根长长的红飘带。是啊!红军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足迹。湘江,一条碧绿的河流,如今却被鲜血染红,这血是我们红军所流,它时时提醒着人们保卫自己祖国,为祖国利益所战!

在长征途中,红军需翻过一座座雪山,穿过一片片草地,红军不能因为累而停下脚步,因为此时的每一分钟都可能牵扯到国家的安危。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了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_第一枪。在南昌起义影响下,全国暴发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等大小武装起义100多次,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中央根据地、陕北根据地等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红军发展到10万人。蒋介石心有不甘,开始围剿,但是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胜利粉碎敌人四次围剿。

如今,我们提起红军长征我们不会感到羞耻。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