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传播途径有哪些?这些知识点非常重要_伤寒传播途径有哪些?伤寒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是什么?

由网友(草编的〞戒指)分享简介:患上伤寒之后会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大家要学会预防,在此之前要了解伤寒的传播途径,其传播途径有多种,水源传播、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生存力很强,耐低温,在水中可存活2-3周,冰冻环境中持续数月,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不仅可生存数月且能繁殖。那么伤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病理特点是什么?一、伤寒的...



伤寒传播途径有哪些?这些知识点非常重要

患上伤寒之后会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大家要学会预防,在此之前要了解伤寒的传播途径,其传播途径有多种,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普通接触传播都是很常见的。

(1)水源:

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并常常是造成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带有伤寒杆菌的粪便,以各种方式污染饮用水,例如污染井、河、湖、塘、泉水等,或甚至自来水亦偶可受染。在给水系统不完善的农村或城镇中,水源污染较易发生。加强水源管理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2)食物:

伤寒杆菌在食品中能短期保存,在乳、蛋、肉类以及豆制品中,甚至能够繁殖;饮食行业中的带菌者或轻症患者,可污染食物;不洁水也可污染食物,引起食物型暴发流行。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同样是控制本病的重要工作。

(3)日常生活接触:

通过患者或带菌者的手或被污染的生活用具、环境而传播。在散发病例的发生中,这种传播方式起重要作用。

(4)苍蝇、蟑螂媒介:

苍蝇可通过体表携带、粪便排菌等方式污染食物。蟑螂亦可以机械性携带病原菌而传播本病。

伤寒是一种急性肠胃道传染病,传播途径有多重。在日常生活中,伤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污染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或蟑螂等媒介传递病原菌而传播。我们只有了解它的传播途径,才能有效地预防伤寒。



伤寒传播途径有哪些?伤寒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是什么?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生存力很强,耐低温,在水中可存活2-3周,冰冻环境中持续数月,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不仅可生存数月且能繁殖。那么伤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病理特点是什么?

一、伤寒的流行病学

1、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终身免疫,属细胞免疫,再次感染者较少见。伤寒、副伤寒无交叉免疫力。儿童、青壮年多见,性别无差异。

2、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3、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多散发。

4、传染源:患者与慢性带菌者患者:潜伏期即由粪便排菌,起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恢复期或病愈后排菌减少。带菌者:3个月以内称暂时带菌,3个月以上称慢性带菌,偶终生排菌。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5、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少部分也可通过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肠道外接种传播。散发∶生活接触流行∶食物污染,生食摊暴发流行∶水源污染,污水

二、发病机理与病理特点

1、发病机理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

2、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节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第2周:坏死第3周:溃疡(易出血、穿孔)第4周:愈合

三、伤寒的预后

1、病后免疫力持久。

2、婴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明显贫血者预后差。

3、有严重并发症者病死率高。

4、3%成为慢性携带。

四、伤寒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亦可进行粪便培养检查,1次/5~7天,连续2次均为阴性者可解除隔离。
慢性带菌者应调离上述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定期接受监督管理。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1天。

2、切断传播途径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

3、提高人群免疫力Ty21a株口服减毒活疫苗,1989年美国已批准应用,不良反应较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伤寒沙门菌感染症状有哪些?传播途径是什么?

沙门氏菌感染非常普遍,而且死亡率很高,那么什么是沙门氏病菌呢?沙门氏病菌的感染途径有哪些?沙门氏病菌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沙门氏病菌简介

沙门氏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分布广泛,全球每年都有流行,病死率较高。以急性起病,发热、关节肿胀、腹泻为主要特征。

笼统的说,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有2500多种血清型,其中1400多种可引起人类及畜禽类动物发病,比较常见的有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鸡沙门氏菌等。这些细菌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上千万人类感染,或在家禽、家畜中爆发流行。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按其抗原成分,可沙门氏菌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其中与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除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引起人类的疾病外,大多数仅能目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但有时也可污染人类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在水中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因此,低温储存食品是一项重要预防措施。

传染途径

沙门氏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在人类和动物间进行传播。由于进食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发病,病人或病畜、病禽再由粪便排出细菌进行播散。沙门氏菌可在体外生存一周左右,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传染源,就会引起广泛流行。

一、传染源
病鸽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被沙门氏菌感染的人、家禽、家畜、鼠类及其它野生禽类等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细菌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内,通过粪便污染,造成广泛传播,慢性带菌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及被污染的食槽、饮水器等传播。

三、易感性 鸽群普遍易感,尤以幼鸽发病率更高,成鸽往往成为隐性感染者,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传染源。

四、流行特征 沙门氏菌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率高,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为发病高发期。

疾病症状

主要以发热、腹泻、关节肿胀和运动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有以下四种类型:

1、肠道型 由于肠道发生炎症,造成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食欲明显减退,排灰绿色恶臭的稀便,并有泡沫;

2、关节型 可以引起关节肿胀、积液,多呈单侧性,翅膀下垂,不爱飞行;

3、内脏型 可以出现多脏器的损害,心、脑、肾等都可能受累,病鸽表现精神沉郁,呼吸困难,机体衰弱以及死亡;

4、神经型 当病原菌侵及脑或脊髓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运动障碍,步态蹒跚,头颈扭转等。

5、急性型 在幼鸽常会因败血症造成死亡,若耐过也会引起许多后遗症,特别是带菌潜伏及排菌污染其他鸽子。



甲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肝的传播途径对于大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防治甲肝必须知道的知识点,甲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此病危害性极大,一旦患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大家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疾病困扰;以下是甲肝的传播途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性接触

在一些研究中(并不是所有的研究中),男性之间的性行为,口肛性交与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有关。一般来讲,没有证据表明性传播在甲型肝炎病毒传播中起作用。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这是甲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叫间接传播。主要通过被甲肝病毒污染了的手、食具、用具和玩具等再污染食物后经口传入而感染。这种方式多发生于学校、幼儿园、部队、工厂等集体单位和家庭,故可引起流行,也可仅出现散发病例。近年来,发现甲肝患者中许多人有蓄长指甲的坏习惯,指甲长了,又不注意卫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长指甲数点钞票、剥削果皮、当牙签剃牙及摄取食物等,极易将病原体带入口内而感染上甲肝病毒。

 

3、被污染的食物和水

被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消化道,是甲型肝炎病毒传播的另外一个主要途径。已经发现,可以传播甲型肝炎病毒的食物主要有牛奶、草莓、各种糕点、汉堡牛肉饼和各种沙拉。

 

4、肠道途径

甲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形式为通过粪—口途径,也称为肠道途径。通过被感染者粪便中含有甲型肝炎病毒,进入另一个人的消化系统而传播的。更准确的说病毒从口进入后,通过胃进入小肠,然后再进入肝脏。肝脏是甲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主要场所,当病毒感染肝脏,并完成复制后,病毒通过肝脏进入胆管中,并且分泌到胆汁中。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甲肝的传播途径,都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既然了解了甲肝的传播途径,那么生活中就要注意避免;同时也衷心祝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之为肾综合症出血热,为什么会称之为肾综合症出血热呢,因为它发病是损害全身的细小血管的同时对肾脏的伤害也是最大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肾脏的不可逆性的损害,肾脏对于全身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肾脏在自然界相当于水之源,如果水源都没有了,人类也不可能活在世上,所以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很多.如带毒鼠的排泄物污染尘埃后,通过呼吸道传播;进食被带毒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消化道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鼠类的血液和排泄物导致感染的接触性传播;以及经胎盘传播和由鼠身上的革螨造成的虫媒传播等.但研究表明,在各种传播途径中通过伤口较易实现传播,因为,带毒鼠的唾液中含有较高滴度的出血热病毒.

我们在了解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以后,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以注意相关的事项,避免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从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关于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报道,这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食用是否健康的食物。肠道传染病比较多发于夏季,因为夏季的气候比较的炎热很容易引起食物的病变和滋生细菌,产生的病毒进入我们的肠胃影响了我们肠胃的健康,这时候我们应该了解肠道传染的传播途径。

肠道是指大肠和小肠,是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如果被病原体所污染,那么这些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经过口腔进入肠道,这些病原体在肠道内繁殖且散发毒素,破坏肠粘膜组织,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一旦被传染,患者由粪便中排出病原体,病原体将再次污染他人,这样的传染病就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副霍乱以及食物中毒等;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相关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等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后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霍乱、伤寒、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

食物传播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容器、进餐用具、手的接触、施用粪肥及被昆虫污染等。

预防措施

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特别利于病菌的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体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夏季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发病突然,症状严重,传染性很强,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

1、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运动。

2、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3、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通过日常的肠胃传染疾病的传播途径了解到饮食的健康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在日常应该多加注意饮食的健康和个人的卫生,避免病从口入的危害。如果出现饮食之后肠胃出现不适的情况应该及时的去医院接受治疗,避免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疾病应如何切断传播途径

疾病是我们人类面临的一种顽敌,疾病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在大部分的疾病都呈现出极大的变异发展,对于人们的健康威胁是非常大的,而一些传染性的疾病对人的威胁是巨大的,还可能造成真个社会的恐慌,因此,对于疾病应如何切断传播途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下面就来看看讲解吧。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病原体的感染阶段侵入新的易感者的途径,称为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病毒传播的三要素。

常见的的有:水传播、土壤传播、空气、飞沫传播、经节肢虫类传播和经人体直接传播等。

蛔虫可经水、土壤等从感染者传播给易感人群;疟原虫通过蚊的叮咬吸血进行血液传播;阴道毛滴虫通过性行为造成人与人之间性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措施

最常用的卫生措施是消毒,依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如肠道传染病由于病原体从肠道排出,应对粪便、垃圾、污水等进行处理,饮水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经昆虫媒介传播的疾病,可根据不同媒介昆虫的生态习性采取不同的杀虫法,呼吸道传染病则可通过消毒空气、戴口罩、通风等措施进行预防。

从以上的介绍来看,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是非常多的,由于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蚊虫来传播给人类,所以,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最重要的及时消灭带病的蚊虫,防止蚊虫将病毒传染个人体,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谨慎对待。



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人类进步的脚步越来越快,而生活环境却越来越恶劣,现在病毒性传染病的种类越来多。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如伤寒、梅毒、艾滋病、结核等等,这些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甚至有很多病毒性传染病我们人类现在都束手无策。所以我们有必要知道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争取减少被感染的几率。

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

水平传播是指病人和健康人个体之间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节肢动物叮咬、直接或间接接触等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胎盘由母体传给胎儿或于分娩时经产道由母体传给胎儿的传播方式,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均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

类型:有两种,多数为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少数则发生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可分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两型。

急性感染:发病急,进展快,病程一般为数日至数周。除少数在急性期死亡及发生后遗症者外,多数病例最终以组织器官中病毒被清除而痊愈。持续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于寄主体内,可达数月至数年,造成慢性持续性感染,又可分以下3型:

①潜伏性感染。当病毒与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组织内,不引起症状。一旦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而引起症状。例如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潜伏性感染。

②慢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人体组织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续性病变,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

③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可达数年,病变逐渐发展,最后导致死亡。

阅读了上文我们知道了原来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感染的类型也有显性和隐性的,有些感染了病毒性传染病的患者不会立即出现症状,但是一旦发病,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弓形虫的传播途径都有什么

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疾病比较多,对一些传染疾病一定要进行预防,这样疾病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常见就是乙肝、艾滋病,这些传染疾病比较复杂,治疗上都是有很多方法,同时这样疾病不能彻底消除,因此对它要进行预防,弓形虫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对弓形虫的传播途径都有什么呢?

弓形虫的传播途径:

首先是吃未煮熟的肉,特别是猪、羊。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如鼠类、猪、羊、牛、家兔和鸡、鸭、鹅等,都可以传染弓形虫,而且感染率很高。人的传染来源主要来自于这些动物的肉类,如涮肉的温度不够和时间过短,其中的弓形虫没有杀死,就有传染的危险。生肉或切肉案板的污染同样可以传染。污染的羊、牛奶也可以传染。上述我国人口的弓形虫感染率较低,可能与中国人熟食肉类的习惯有关。

狗狗也可以传染弓形虫,但是它们的粪便和排泄物都没有传染性,如果不吃狗肉就不会传染。有人说“狗与人关系密切,是人类的重要传染源之一”,还有人生下的孩子出现了“智力迟钝、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多了一个手指”,就归罪于家里养狗,这些都是缺乏根据的。

感染的猫粪是重要的传染来源。猫和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宿主,感染的猫粪便里排出囊合子,一般持续1周至20天,更长的极少;这段时间是传染期。世界各地的调查大约1%的猫粪便内含有弓形虫囊合子。猫粪里的囊合子须在外界发育2~5天才有传染性,所以几时处理猫粪非常重要。囊合子可以在水里、潮湿的土壤里生存好几个月或更长,因而猫粪污染的食物、饮水、甚至灰尘,人吃下去都可以传染。在完全熟食肉类的地区,猫科动物是人的重要传染来源。但是,作为中间宿主的许多其他动物同样可以传播。例如有许多牧场极少有猫,也有很多牛羊感染;而且世界上还有个别岛屿没有猫,岛上居民感染率仍然很高。所以,国内有一本重要的《人体寄生虫学》书上说:由于作为中间宿主的家畜感染率很高,故从人的感染来源来说,猫粪的污染就不及吃未熟肉类为重要。

在对弓形虫的传播途径认识后,在平时饮食上一定要做熟,尤其是肉类食物更是要注意这点,同时对一些脏乱地方,都是要减少去的,避免身体传染上疾病,对一些体质不好的人群,更是要注意这点,使得身体不会受到影响。



伤寒肠穿孔的治疗方法

我们为了免受伤寒肠穿孔的侵袭,有很多所谓的养生保健秘方,其实有时候这些所谓的秘方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一、治疗

  1、手术治疗:伤寒穿孔是伤寒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在此阶段肠壁的淋巴组织炎性反应最显著,一旦因肠功能不好、肠腔内压增加或蛔虫扰动很容易诱发穿孔。

  肠伤寒穿孔一经诊断即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时进行剖腹探查和手术治疗。因患者体质较差,病情严重,手术宜采取用时间短、操作简单、对机体干扰小、对组织的破坏少的术式,穿孔修补和腹腔引流手术操作简单,多能达到以上要求,不要轻易进行肠切除。如患者病情已极为严重,不具备手术条件,可采取床旁腹腔引流术,同时给予足量高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加强胃肠外营养支持,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争取病情稳定再行手术。

  剖腹探查一般采用右下腹切口,探查必须以彻底为原则。80%的穿孔在回盲瓣50cm以内的末端回肠的对系膜缘,该部小肠的血液循环最差,肠壁相对较薄,承受的压力较大而易于穿孔。肠伤寒穿孔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肠管充血肿胀,表面覆盖纤维素脓苔,小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修补手术面临的问题是伤寒穿孔部位的肠壁已经充血肿胀、组织脆弱,容易被缝线切断。为了减少肠瘘的发生在全层内翻缝合时,进针的部位要稍远离穿孔的断缘,最少要离边缘0.5~1.0cm。行浆肌层缝合时,间断缝合的间距应在0.5cm以上,进针时先在浆肌层之间有一段潜行以防止肠壁被撕裂。注意缝合线结的松紧,既不切割肠管也不要过松。如仅为一处穿孔,临近的肠壁的组织基本正常,单纯穿孔修补后多能良好愈合。如穿孔较大,周围的肠壁水肿、质脆,估计缝合后难以愈合,可在修补穿孔后加用近端肠造瘘术。不应满足于一处穿孔的发现,探查必须涉及全部肠道,要注意多发性穿孔。不具备一次缝合条件的,可以选用回肠近端造瘘术进行肠腔引流。对临迫穿孔者要进行浆肌层缝合。

  为了提高手术疗效,除需进行可靠的缝合之外,还应强调必须吸除腹腔内凹陷和隐窝可能残存的脓汁,以减少细菌的残存。放置腹腔引流以减少细菌感染和毒素的吸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和支持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由于肠伤寒病人难于耐受较大手术创伤,原则上应以最简单的手术方式尽快完成手术,但合并有不易控制的大出血时应考虑肠切除、吻合。如采用右下腹斜切口暴露不充分,可以改换腹部探查切口,原切口部分缝合,余作腹腔引流用。凡采用开腹探查大切口者可以进行腹腔冲洗,进一步清除腹腔内污染物,减少细菌和毒素吸收而引起的周身反应。腹腔冲洗液可使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及甲硝唑液。

  2、一般治疗

  (1)隔离治疗:手术后应继续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并每隔5~7天进行粪便培养1次,经2次培养阴性后解除隔离。

  (2)护理:入院后应立即分病室隔离和消毒,做好宣教工作,进行心理护理。严格观察病情,做好记录。对重症病人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定时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防止肺部感染,高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

  (3)注意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维持:及时补充含钠、钾、钙等离子的液体,通过血气检测及时调整体内酸碱平衡紊乱,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改善机体供氧状况。

  (4)饮食:术后恢复顺利,肠鸣音恢复,有排气、排便即可开始进食。开始应给予含有足够热量和蛋白质的流质或细软无渣的饮食,少量多餐,以后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成人每天供应热量6688KJ(1600kcal)左右,同时供应足够维生素B、维生素C。

  (5)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在迅速降温、缓解中毒症状、减轻脏器损害、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不能缩短病程,甚至可增加并发症和复发率,所以不应常规使用,对病情危重者在抗生素的配合下慎用。原则上可应用于:①病情重,表现高热,物理降温1~2h无效;②高热伴神经症状;③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性心肌炎、肝肾损害较严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④应用抗生素时出现药疹。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不增加肠出血、肠穿孔的发生率。一般常静脉给药,氢化可的松100~200mg/d,或地塞米松5mg/d,用后毒血症现象会很快改善。出现疗效以后需巩固疗效1~2天。

  (6)提高免疫力:伤寒患者有一定的免疫抑制现象,可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胸腺素、泛癸利酮(辅酶Q10)、转移因子、干扰素和黄芪等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

  3、病原治疗:对病原治疗必须根据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首选药物包括:

  (1)氯霉素(chloromycin):自1948年应用氯霉素治疗伤寒病以来已有50年的历史,目前仍是治疗伤寒病的最成功的药物。氯霉素通过抑菌作用可以降低伤寒病死率,缩短伤寒的自然病程,减少严重的并发症。其缺点是复发率高,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菌株增加,疗效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不能减少带菌状态,对慢性带菌者无效。氯霉素常见的副作用是服后有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口腔炎,少数有神经症状。严重的药物反应主要表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因偶有首次应用大剂量药物后因细菌在短期内迅速大量死亡和溶解,大量释放内毒素使毒血症状加重、体温下降,出现治疗性休克者,故不主张首次使用冲击量。对新生儿、孕妇、肝功能损害明显者忌用或慎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用药,成人2~4次/d,每次0.5g,体温降至正常后1~2天可减半用量,1个疗程14~21天。小剂量的氯霉素治疗1g/d,当体温降至正常后再用3天,停药5~7天,再用半量约1周,总疗程14~21天。

  (2)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SMZ-TMP):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是杀菌剂、易于使用、毒性小、胃肠道反应小、肠道菌群失调程度轻、中毒症状消失快、复发率低、很少发生毒性危象。经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治疗后带菌率低。成人2次/d,每次2片(每片含磺胺甲噁唑400mg,甲氧苄啶80mg),总疗程不超过14天。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副作用是服用后有恶心、呕吐、皮疹,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昏、头痛、乏力、眩晕以及感觉异常。对造血系统也有影响,可使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偶有肝肾功能损害,对磺胺过敏、肝肾功能损害及孕妇应当慎用。

  (3)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4~6g/d,分3~4次加至5%葡萄糖液内静滴,常与氯霉素配合使用。氨苄西林治疗伤寒病始于1962年,其毒性小、价格不高,可应用于孕妇、婴幼儿、白细胞过低及肝、肾功能受损者。本药的疗效远低于氯霉素,临床有效反应慢,失败率高达30%,出现药疹的机会多。

  (4)阿莫西林: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在退热、改善症状、减少复发、对骨髓造血方面可能优于氯霉素。口服给药后血浆浓度较氨苄西林高2倍。一般剂量为50~100mg/(kg·d),分4次口服。

  (5)呋喃唑酮(痢特灵):成人800mg/d、儿童10~15mg/(kg·d),分4次服用,使用不超过2周,需同时服用维生素B。常见的副作用是服后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少数病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6)依诺沙星(氟啶酸):为含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止染色体分离、DNA复制、转录及其他功能,最终破坏DNA达到杀菌的目的。本药的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好,对伤寒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而且易渗入细胞内,胆汁内的药物浓度高。成人0.6g/d,分3次服,连用14天。

  (7)庆大霉素(gentamycin):对伤寒有一定疗效,常用剂量成人为16~24万U,儿童4000~6000U/(kg·d),分次肌注或静脉滴注,疗程2周。主要毒副作用是对患者听神经和肾脏的损害,孕妇及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8)甲砜霉素(thiamphnicol):甲砜霉素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生素,结构和氯霉素相似,副作用较少,适用于治疗耐药性氯霉素菌株引起的伤寒。成人1~2g/d,分2~3次口服,14天为1个疗程。有10%~20%的患者可发生白细胞减少。

  长期以来,氯霉素被用作治疗伤寒的首选药。出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后,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组为治疗耐氯霉素伤寒杆菌的首选药物。继而又出现由质粒介导的对氯霉素、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多种抗生素耐受的伤寒杆菌。对多元耐药伤寒杆菌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

  (9)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为新型喹诺酮类衍生物,具有理想的药代动力学、良好的细胞渗透性及广谱抗菌活性。抗菌谱与诺氟沙星(氟哌酸)相似,环丙沙星的抗菌活性比诺氟沙星高4~8倍,与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成人0.3g/次,1次/12h,口服,10~14天为1个疗程。

  (10)诺氟沙星(norfloxacin):诺氟沙星是目前治疗伤寒的高效低毒抗生素之一,其疗效明显超过氯霉素、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在伤寒流行地区可作为首选药。诺氟沙星属喹诺酮类新型抗生素,通过抑制DNA旋转酶活性而杀灭细菌。诺氟沙星的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具有更强抗菌活性,口服迅速吸收,血清蛋白结合率低,血浓度高,半衰期为3~6天。一次口服400mg,血峰浓度为1.5?l/L,超过对伤寒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口服本药后组织内浓度高,尤其是胆汁浓度更高,适合治疗并发胆囊炎和减少带菌者。诺氟沙星与抗生素或同类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可用于氨基糖甙类和头孢菌素抗生素耐药株以及用氯霉素无效的患者。诺氟沙星的毒副作用轻微,可能出现消化道反应、皮疹、白细胞减少等。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本药使用方法:①单用诺氟沙星0.4g,3次/d,口服,体温正常改为0.4g,2次/d;②诺氟沙星加磷霉素联合治疗,诺氟沙星给药方法同前,磷霉素8~12g/d,分2次静脉滴注;③诺氟沙星加头孢孟多(头孢羟唑)联合治疗,诺氟沙星给药方法同前,头孢孟多(头孢羟唑)3~4g/d,分2次静滴;④诺氟沙星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诺氟沙星给药方法同前,庆大霉素16~24万U/d,肌注或静滴,12~14天为1个疗程。

  (11)氧氟沙星(氟嗪酸)(ofloxacin):氧氟沙星(氟嗪酸)为喹诺酮类第三代衍生物,抗菌谱与诺氟沙星相似。口服后吸收快,血液浓度高而持久,半衰期平均为6h,临床疗效高,副作用少,使用安全方便。大多数病例在5天内退热,临床有效率和细菌培养转阴率为100%。剂量为300mg,每12小时口服1次,10~14天为1个疗程。

  (12)磷霉素(fosfomycinum):磷霉素能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杀菌作用,临床上常与诺氟沙星联合应用。磷霉素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能高浓度地进入细菌体内阻碍细胞壁的早期合成。诺氟沙星能拮抗细菌DNA旋转酶,阻断DNA复制,起快速杀菌作用。与诺氟沙星联合应用后从细菌的不同部位破坏细菌,起双重杀菌作用有效地阻止L型细菌的产生。磷霉素能进入骨髓、血、肝、脾、肾等组织杀死残余伤寒杆菌,提高疗效减少复发。也可以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或甲氧苄啶(TMP)联合应用。常用剂量成人为4~16g/d,分次静滴,连续应用2周。

  (13)利福平(rifampicinum):利福平是对难治性伤寒的首选药物之一,对多种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有杀菌作用,对耐药伤寒杆菌也有效。利福平的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成人0.6g/d,空腹服用,热退后至少用药3周,总疗程不少于2周。应用中需定期查肝功能。

  (14)头孢菌素类:第二、三头孢菌素治疗耐药伤寒的效果好,在胆道内药物浓度高,毒副作用少,退热快,复发率低。常用的药物为:①头孢羟唑(cefamandole)剂量为4~8g/d,分2次肌注或静滴;②头孢哌酮(cefoperazone),成人4~6g/d,分4次肌注或静滴;③头孢他啶(头孢羧甲噻肟)适用于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未见效,高热不退的成人病例,剂量为2g/次,2次/d,体温降至正常后剂量减半。上述药物10~14天为1个疗程。

  药物治疗伤寒时应注意:①宜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抗生素。②抗菌药物疗程一般为2~3周,观察一种药物应宜为7~10天,如仍没有效果再换药。③血液中要持续保持药物浓度。

  二、预后

  一般说来,伤寒穿孔的预后与手术治疗早晚、病人全身情况等密切相关。据报道,穿孔后24h内手术,病死率为10%;48~72h为30%;已呈现休克者则高达50%。今后,随着医学的发展,诊断水平的提高,本病的预后将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现已有报道手术死亡率在10%以下。

很多的人得了伤寒肠穿孔,其实对于人来讲,并不仅仅是自己平时不锻炼身体,说不定是饮食有问题了,所以一定要及时的检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