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甲沟散治疗功效_嵌甲性甲沟防治方法和常规治疗

由网友(仙气分你一半)分享简介:郭氏甲沟散的运用一般是用在治疗,甲沟炎或者指头炎的一种药物,而且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是纯中药多,所以使用的话,人对我们的健嵌甲性甲沟炎出现以后,就意味着身体也出现了疾病,所以对于很多出现这种疾病的一些患者,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有很多人想了解一下嵌甲性甲沟炎防治的方法和常规的治疗,为了你能尽快的康复,就来一起看看下面详...



郭氏甲沟散治疗功效

郭氏甲沟散的运用一般是用在治疗,甲沟炎或者指头炎的一种药物,而且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是纯中药多,所以使用的话,人对我们的健康问题不会产生什么其他不利的影响和危害,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全面分析和介绍一下,郭氏甲沟散的治疗功效,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郭氏甲沟散,纯中药制剂内含紫草、细辛、肉桂、苦参、黄柏、百部、土槿皮、高良姜等多种成分,高科技配方独含皮肤渗透技术。采用高新纳米萃取技术有效提取中药内高效灭菌成分,并通过胶原萃取技术使药物能够更好、更快、更安全的渗透到指、趾甲病变部位消炎、止痛、快速杀灭细菌。

【功能主治】治疗脓性指头炎和甲沟炎

【用法用量】将本剂用蜂蜜调制均匀,无伤口者将药敷于红肿处约0.5cm,纱布包扎,每日一次。

【方解】本方剂中姜黄破血行气,用于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大黄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黄柏治疗疮疡肿毒,湿疹瘙痒;苍术治疗脚气痿躄;厚朴有抗溃疡的作用;甘草治疗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症;天南星能祛风定惊、消肿散结;白芷、天花粉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

【临床应用】甲沟炎常先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表现红肿、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如能及早治疗,炎症可能好转消退。否则病变内成脓,红肿区内有波动感,出现白点,但不易破溃出脓。炎症还可发生于甲根处或扩展到另一侧甲沟,感染加重时就常有疼痛加剧和发热等全身症状。由于指甲阻碍脓性物排出,感染可向深层蔓延而形成指头炎。而指头炎表现为手指末节常面肿胀,外观呈蛇头状,伴剧烈跳痛,手下垂时加重。掌侧皮肤张力大,微红且有明显压痛,局部波动感多不明显。处理不及时,可自行破溃,创口久治不愈,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上面就是郭氏甲沟散的治疗功效,以及它的临床运用介绍,希望通过这些介绍之后,大家都能够更加重视这些药物的使用,却一直受到这些甲沟炎,或者一些问题影响,当然要注意采取最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茯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您听说过中药方剂茯苓散吗?中药方剂是一种中医的治疗方法,对很多症状有着非常好的改善效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别名】
赤茯苓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处方】
赤茯苓30克 半夏15克(汤洗七遍去滑)陈橘皮30克(汤洗,去白、瓤,焙)芎藭15克 白术15克 人参30克(去芦头)

【制法】
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
治伤寒后呕哕,心下痞满,胸膈间宿有停水,头眩心悸。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3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饮水过多,心闷着热,小便不通,男子小便中有余沥,漏精,梦泄。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冷水调下。如男子小便中有余沥、漏精、梦泄,用温酒调下,空心服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处方】
赤茯苓3两,白术1两,葵子1合,赤芍药1两,木通2两(锉),榆皮3两(锉),白茅根1握(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气淋。小腹胀闷,脐下时时切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葱白3茎,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以利为度。

【摘录】
《圣惠》卷五十八

【处方】
赤茯苓1两,陈皮3分,桔梗(去芦)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调中养胃。主伤寒数日,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6分,加生姜2片,煎至4分,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卫生总微》卷七

【处方】
白茯苓1两,桔梗(去芦头)1两,生干地黄1两,人参(去芦头)1两,桂心1两,当归(锉,微炒)1两,钩藤1两,独活1两,桑寄生1两,赤芍药(炙微赤,锉)1两,石膏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惊胎。妊娠因用力执作,觉胎动,心腹急痛,面青,汗水,头仰,气喘欲绝。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七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郁李仁(去皮)1两半,赤芍药1两半,大腹2个(并子),百合柴胡(去苗)1两,桑根白皮(锉)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知母(锉,焙)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气攻头面浮肿,烦渴,心中躁闷,肚腹胀满,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茯苓饮”。

【摘录】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三六

【处方】
白茯苓1两,栀子仁1两,黄芩1两,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心脏实热,惊悸喜笑,神识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中盏,加青竹茹1分,煎至8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贯众1两,缩砂仁1两,甘草(炙)1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喉中生谷贼,结肿疼痛,饮食妨闷。

【用法用量】
每用1钱匕,掺喉中,以水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3两,桂(去粗皮)1两,麻黄(去节)1两,甘草(炙,锉)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疟病但热不寒,遍身发黄,小便涩滞。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新汲水调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3两,葶苈(纸上炒)半两,人参1两,防风(去叉)1两,泽泻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白术1两,狼毒(锉,醋炒)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1两,干姜(炮)1两,赤小豆(炒)1两,大戟半两,肉苁蓉(酒浸,切,焙)3分,猪苓(去黑皮)3分,女萎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脚气肿满。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日2次,夜1次。小便利为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处方】
坚白茯苓。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大补益,缩小便。主肾气不能摄精,心不能摄念,或梦而泄者,或不梦而泄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空心、食前、临卧温水调下,日4-5次。

【摘录】
《苏沈良方》卷六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茯神(去木)1两,人参半两,远志(去心)半两,海金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上焦风热壅盛,头目眩运,烦躁饮水,小肠结涩。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后、临卧煎瞿麦汤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二

【处方】
白茯苓(去黑皮)3分,远志(去心)半两,人参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白僵蚕(炒)半两,羚羊角(镑)半两,菊花半两,甘草(炙,锉)1分,牛黄(研)1分,铁粉(研)1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心虚惊悸。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后煮竹沥汤调下,或薄荷熟水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处方】
茯苓、钟乳(研)、云母粉、石斛、菖蒲、柏子仁、菟丝子、续断、杜仲、天门冬(去心)、牛膝、五味子、泽泻、远志(去心)、甘菊花、蛇床子、薯蓣、山茱萸、天雄(炮)、石韦(去毛)、干地黄、苁蓉各等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长生延年,老而更壮。主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以酒下,日2次。20日知,30日病悉愈,100日以上体气康强。

【注意】
忌酢物、羊肉、饧、鲤鱼、猪肉、芜荑。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素女经》

【处方】
赤苓1两,桂心1两,甘草半两(炙)。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伤寒太阳汗出不渴者,凡发汗太过,故令大小便难。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方》

【处方】
茯苓(一方使茯神)12分,生地黄12分,远志10分,白薇10分,龙齿10分,防风8分,人参8分,独活8分(同为末)。

【功能主治】
产后狂语,志意不定,精神昏乱,心气虚,风邪所致。

【用法用量】
上以银1大斤,水1斗5升,煎取7升,下诸药,煎取3升,分3次温服。

【注意】
忌菘菜、猪肉、生冷。

【摘录】
《妇人良方》卷十九

【处方】
藿香、甘草、人参、半夏、白茯苓、丁香、陈皮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胃寒呕吐。

【用法用量】
每服1钱,藿香叶3寸,葱白1寸,同煎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四

【处方】
茯苓8分,麦门冬8分,通草8分,升麻8分,紫菀1钱,知母1钱,桂心4分,赤石脂、淡竹叶10片,大枣2个。

【功能主治】
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用法用量】
水2盏,煎8分,温服。

【摘录】
《医统》卷二十

【处方】
茯苓6分,人参6分,当归6分,甘草6分,生姜4分,陈皮4分,厚朴8分。

【功能主治】
产后腹痛气胀,胁下闷,不食兼微利。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煎取8合,去滓温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五一

【处方】
茯苓、干姜、黄连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下痢三十年者。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茯苓丸”。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一二

【处方】
京三棱半两,蓬莪术(煨)半两,缩砂仁半两,赤茯苓半两,青皮2钱半,陈皮2钱半,滑石2钱半,甘草(微炙)2钱半。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尿如白米泔状,由乳哺失节,有伤于脾,致使清浊不分而色白也,久则成疳,亦心膈伏热兼而得之。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麦门冬、灯心煎汤调下。

【摘录】
《直指小儿》卷四

【处方】
白茯苓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芍药1两半,甘草1两(炙微赤,锉),羚羊角屑1两,防风1两(去芦头),黄耆1两(锉),桂心半两,芎藭1两,麦门冬1两(去心),地骨皮3分,磁石1两半(捣碎,水淘,去赤汁),当归1两,牛膝1两(去苗),五味子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肾劳。虚损羸乏,咳逆短气,四肢烦疼,耳鸣,骨间热,小便赤色,腰脊疼痛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空腹及晚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别名】
锁阳丹

【处方】
茯苓、猪苓、木馒头(去皮子)各等分(一方不用猪苓)。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泄精,膀胱疾。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米饮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三

【处方】
赤茯苓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木香半两,木通3分(锉),大黄2两(锉碎,微炒),诃黎勒皮1两,槟榔1两,桔梗3分(去芦头),茎叶1两,鳖甲2两(涂醋,炙令微黄,去裙襕),桂心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脚气。心腹胀满,两胁妨闷,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
茯苓、远志、人参、麦门冬、桂心、生地黄、当归、龙齿、白芍药、羚羊角各等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脏虚,心中惊悸,志意不定,言语错乱,不自觉知。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五三

【别名】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1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芎藭半两,白术半两,人参1两(去芦头)。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后呕哕,心下痞满,胸膈间宿有停水,头眩心悸。

【用法用量】
赤茯苓汤(《活人书》卷十八)。

【摘录】
《圣惠》卷十一

【处方】
白茯苓2两,黄耆2两(锉),牛膝1两(去苗),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人参1两(去芦头),白芍药1两,白术1两,石斛1两(去根),当归1两,沉香1两,桂心1两,芎藭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肉极。坐卧不安,寒气所加,体重怠堕,四肢不举,关节疼痛,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处方】
酸枣仁(微炒)3两,白茯苓3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白芍药3两,紫苏茎叶3两,黄耆(锉)3两,人参(去芦头)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3分,甘草(炙微赤,锉)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虚劳烦热,四肢疼痛,不得睡卧。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方出《圣惠》卷二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三三

【处方】
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去心),生干地黄1两,人参1两(去芦头),前胡2两(去芦头),枳实1两(麸炒微黄),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射干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虚劳,每唾稠粘,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处方】
赤茯苓1两,半夏3分(洗7遍去滑),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前胡1两(去芦头),羚羊角屑3分,人参3分(去芦头),槟榔1两,木香半两,桂心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脚气。心胸痰壅,呕逆,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
白茯苓(去黑皮)1两,木香1两,杜仲(切,炒)1两,菖蒲1两,熟干地黄(焙)1两,柏子仁(研)1两,秦艽(去苗土)1两,菟丝子(酒浸,别捣,焙干)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诃黎勒皮(炮)1两,赤石脂1两,当归(切,焙)1两,五加皮(锉)1两,牛角(角思)(烧灰)1两,乌贼鱼骨(去甲)1两,艾叶灰(烧存性)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妇人血海不调,因虚冷成积,月水不绝,及赤白带下,面色萎黄。腰脚沉重,胎气多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糯米饮调下,温酒亦得,空心、食前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处方】
人参8分,甘草8分,芍药8分,当归8分,生姜8分,远志10分,茯苓10分,桂心6分,麦门冬12分,大枣12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产后心虚,松悸不定,乱语错误,精神恍惚不主。产后健忘少睡,或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温服。

【摘录】
方出《妇人良方》卷十九,名见《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九

【处方】
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黄耆(薄切)1两,酸石榴皮(切,炒)1两,陈橘皮(去白,炒)1两,甘草(炙)1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妊娠胎月未足,气血未充,辄堕胎者,其血伤动,下而不止,虚烦困倦。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热酒调,温服,米饮亦得,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处方】
人参1钱(去芦),甘草(炙)1钱,山药1钱,当归1钱(炒),白茯苓8分,桂心5分,麦冬1钱,远志2钱(去心),大枣2枚,生姜5钱。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产后心虚,忪忡不定,恍惚多惊。

【用法用量】
水2盏,煎1盏服。

【摘录】
《明医指掌》卷九

【处方】
赤茯苓1两,槟榔3钱,桂心5钱,大腹皮5钱,川茴香(炮,炒)5钱,良姜5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伤寒汗下后,脐下有动气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沸汤点服。

【摘录】
《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处方】
茯苓1两,当归5钱,川芎5钱,桂心5钱,白芍5钱,黄耆5钱,人参5钱,熟地5钱。

【功能主治】
产后蓐劳。生产日浅,运动用力,四肢寒痛,寒热如疟。

【用法用量】
水2钟,加猪肾1双,去脂膜细研,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1钟,去肾、生姜、大枣,加没药5分,煮取7分,去滓,食前分2次温服。

【摘录】
《冯氏锦囊秘录》卷十八

【处方】
白茯苓1两(去皮),细辛(去苗)1两,香白芷1两,寒水石(生用,研)4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牙齿疼及牙龈肿痛。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擦牙痛处,含口良久,吐去津,然后用温水潄之,不拘时候。

【摘录】
《御药院方》卷九

【处方】
茯苓1两,人参1两,芍药1两,山栀子1两,甘草1两,紫苏1两,麦门冬1两,瞿麦1两,连翘2两。

【功能主治】
老人赤眼不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录】
《急救仙方》卷三

【处方】
茯苓半两,牙消半两,雄黄半两,朱砂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惊风偏搐。

【用法用量】
金银薄荷汤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婴方》

【处方】
五味子半两,阿胶半两,茯苓半两,黄耆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血淋。血淋不可进凉药者。

【用法用量】
《普济方》引《十便良方》本方用法:每服二钱。

【摘录】
《鸡峰》卷十八

【处方】
茯苓(去皮)7钱半,茯神7钱半,人参(去芦头)7钱半,远志(去心)7钱半,甘草7钱半,龙骨半两,防风半两,麦门冬(去心)1两,生地黄1两,犀角1两(末)。

【制法】
上为末,分作3服。

【功能主治】
骨蒸热劳,多嗽端。

【用法用量】
水1升半,煎至1升,3次服。

【摘录】
《永乐大典》卷八○二○引《普济经验加减方》

【处方】
赤茯苓(先用水煮30沸,晒干)4两,菊花2两,钟乳(取如鹅管、蝉翼光明者,先入银器中放在5-6斗釜中,乃添水于釜内9分,釜底燃火令如鱼目沸3复时,每1复时,换水净洗刷后添水,慢火煎令鱼目沸,日足取出,入乳钵内,研极细,入水少许,更研如稀糊,乃取澄晒干,更研如粉)1两,云母(取黄白光明者,簇于大方砖上,以炭火7斤,煅通赤,从旦至暮取出,去灰,为末,入绢袋于大盆中摆之按揉,令水内澄取出晒干,更研如粉)1两,菖蒲(九节者,米泔浸3复时,逐日换泔,日足,切,晒干)半两,栝楼根半两,赤石脂(研如粉,水飞过,晒干,更研)半两,山茱萸(微炒)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牛膝半两,菟丝子(酒浸3日,控干捣末)半两,熟干地黄(焙)半两,续断半两,杜仲(去粗皮,炙)半两,山芋半两,蛇床子(微炒)半两,柏子仁半两,天雄(炮裂,去皮脐)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半两,牡丹皮半两,人参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半两,石斛(去根节)半两,白术半两,石长生(去根节,微炙)半两,牡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苦参半两,玄参(水洗,麸炒焦)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牡荆子半两、狗脊(去毛)半两,紫菀(水洗,去土,晒干)半两,干姜(炮裂)半两,黄耆(炙,锉)半两,泽泻半两,甘草(水蘸,炙)半两,芍药半两,巴戟天(去心)半两,沙参半两,远志(去心,焙)半两,石南叶(暖水流控干,炙)半两,牡蛎(捣末,水和作团,转飞取晒干)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还精补脑,长生驻颜,却老延年。主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日3次,空心、日午、近晚各1次。20日见效,45日诸疾并愈,1年可还童。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九八

【处方】
白茯苓(去皮)2两,缩砂仁1两。

【制法】
上为细末,入盐2钱,用精羊肉批作大片,掺药在上,炙熟。

【功能主治】
梦中虚滑遗精。

【用法用量】
空心食之,然后饮酒1-2盏。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九

【别名】
槟榔散

【处方】
芫花(醋拌,炒)3钱半,泽泻3钱半,郁李仁3钱半,甜葶苈3钱半,汉防己3钱半,藁本3钱半,陈皮(去白)半两,白茯苓半两,白槟榔半两,瞿麦半两,滑石7钱半,大戟7钱半。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诸般气肿。

【用法用量】
槟榔散(《普济方》卷一九二引《医方集成》)。方中茯苓原脱,据《袖珍》补。

【注意】
忌盐食百日。

【摘录】
《宣明论》卷八

【处方】
郁李仁(去皮尖,微炒)4钱,槟榔2个,赤茯苓(去皮)1钱,白术1钱,甘遂(切片,炒)1钱,橘皮1钱半(去白)。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肿满,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姜、枣汤调下。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郁李仁气味辛平而润,入手、足太阴、阳明;槟榔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太阳,能消积气;赤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阳明;白术气味甘温微苦,入足太阴;甘遂气味苦寒,入足太阳,泄水之圣药;橘皮气味苦辛微温,入手太阴。此因湿邪肿满,小溲不利,故用分消群剂,使水气下泄,惟恐土衰,水不能去,以术培土,姜、枣和营卫,则溺得通利,岂有不奏绩耶。

【摘录】
《本事》卷四

【处方】
白附子5钱,玄参5钱,白茯苓7钱5分,川续断、白僵蚕。

【功能主治】
小眦赤。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钟半,煎至半钟,去滓温服。

【摘录】
《眼科龙木论》卷七

有关茯苓散的功效的问题就讲解到这里,希望对您有帮助。虽然茯苓散的价值非常高,但是我们在食用的时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谨慎服用。



芭蕉散的功效与作用

芭蕉散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方剂,它的药用价值很高,而且还能治疗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芭蕉散的功效有哪些吗?吃芭蕉散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话那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处方】
芭蕉根(切片,焙干)。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肠痈。

【用法用量】
将猪胰子煮烂,蘸药末食之。2-3次即愈。

【摘录】
《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引孙钦武方

【处方】
寒水石(煅锻过)、蚌粉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丹毒热疮。

【用法用量】
用芭蕉汁调涂,鹅翎扫之。

【摘录】
《幼幼新书》卷三十七引《惠眼观证》

【处方】
糯米粥、芭蕉根。

【功能主治】
折伤。

【用法用量】
用糯米粥摊布帛上,以芭蕉根捣,放粥上,乘热裹患处。虽时下甚痛,痛即便无事。

【摘录】
方出《百一》卷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一○

有时候人们往往会莫名其妙的感觉自己情绪烦躁,无来由的发火等,这是脏腑中需要调理的征兆。中药方剂可以温和的梳理潜藏在我们身体中的各种负面元素,使得我们心情变得平静。



当归须散的功效与作用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或者食用过中药的某些方剂,方剂的种类多种多样,功效也五花八门,今天就为大家推荐当归须散这款方剂。

【处方】
归尾4.5克 红花2.4克 桃仁2.1克 甘草1.5克 赤芍 乌药 香附 苏木各3,克 官桂1.8克

【功能主治】
主妇人月经适来,血气凝滞,小腹疼痛,产后恶露不尽,心腹作痛,跌打损伤,气血凝结,胸腹胁痛,或发寒热。

【用法用量】
用水、酒各半煎,空腹时服。

【摘录】
《医学入门》卷八

其实用当归须散治疗一些疾病时也是有一些讲究的,希望大家能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



大圣茯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的种类有很多,它们都是由常用的养生药材混合制成的,大圣茯苓散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圣茯苓散的药效有哪些吧。

【处方】
白茯苓(去皮)1两,川芎1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耆(去芦,蜜炙)1两,当归(去芦,酒浸)1两,木香(不见火)1两,条参1两,甘草1两。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安养胎气。主妊娠气闷,或为喧呼,心忪悸乱,睡里多惊,两胁膨胀,腹满连脐急痛,坐卧不安,气急逼迫胎惊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水煎,温服,不拘时候。常服至分娩亦无恙。

【摘录】
《得效》卷十四

【处方】
茯苓、麦冬、香附、陈皮、厚朴、黄耆、紫苏、茯神、黄芩、黄连、川芎、当归、白芍、地黄、人参、白术、木香、甘草。

【功能主治】
安心神,保胎定痛。主妊娠无外感症,血虚内热乘心,忽然心悸如怔忡状,醒则烦闷,睡则多惊,或卧中言语恍惚,加以臌胀腹满,连脐急痛,坐卧不宁,气逆迫胎。

【各家论述】
妊娠患此,由受孕则血聚养胎,血已虚而又有邪热乘之,血虚则生内热。是方麦、神安神清心;四君、黄耆补气生血;芩、连清上、中二焦之热;四物养血益荣;陈、朴消胀除满;木、附通利三焦之气。本病则心悸,标病则胀满迫痛。此方标本两治而胎自安矣。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上文主要介绍了大圣茯苓散的作用以及怎么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食用,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帮到大家。



葵子茯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中药方剂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的调理,并对其有显著地疗效。葵子茯苓散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剂,你了解它的功效吗?

【处方】
葵子500克 茯苓90克

【制法】
上二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
通窍利水。治妊娠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

【用法用量】
用米饮调服3克,一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备注】
方中冬葵子滑利窍道,配以茯苓健脾利水,而且以米饮调服,既可养胃抉正,亦可防冬葵子之过于滑利。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下

【别名】
茯苓散、茯苓汤、葵子散、葵苓散、葵茯汤

【处方】
葵子1斤,茯苓3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通窍利水。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

【用法用量】
茯苓散(《圣济总录》卷一五七)、茯苓汤(《鸡峰》卷十六)、葵子散(《宣明论》卷十五)、葵苓散(《女科指掌》卷三)、葵茯汤(《产科心法》上集)。

【各家论述】
《金匮要略心典》:葵子、茯苓滑窍行水,水气既行,不淫肌肤,身体不重矣;不侵卫阳,不恶寒矣;不犯清道,不头眩矣。

【摘录】
《金匮》卷下

以上就是利用葵子茯苓散治疗疾病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常识问题了,最后提醒一下在利用葵子茯苓散治疗疾病的的同时一定注意日常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保证其治疗的效果。



淮南子茯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淮南子茯苓散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淮南子茯苓散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剂,但运用不当,服食方法不对,疗效会减弱。下面来谈谈淮南子茯苓散的主要功效与服用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处方】
茯苓120克 白术120克 稻米4千克

【制法】
捣末下筛。

【功能主治】
延年益寿。治早衰。发白,齿落,视物不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一日四次。须久服。

【摘录】
《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大清经》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发现淮南子茯苓散的好不仅体现在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上,而且它的副作用小更是从古至今都受人推崇,养生效果真的超赞。



黄耆茯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黄耆茯苓散,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于黄耆茯苓散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来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处方】
黄耆1两(锉),赤茯苓3分,麦门冬3分(去心),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3分(锉),射干3分,桔梗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虚劳。上焦浮热,每唾稠粘,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方出《圣惠》卷二十九,名见《普济方》卷二三二

通过本篇文章对黄耆茯苓散的相关介绍,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到黄耆茯苓散对疾病症状的缓解。如果患者服用此类药物效果不明显,可以及时的接受治疗并咨询医师的建议。在日常坚持锻炼也是能够缓解疾病的症状的。



大豆茯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春夏交际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个时刻,这个时候的我们很容易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中药方剂在这些小病症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种中药方剂大豆茯苓散。

【处方】
大豆3升,桑白皮5升(以水2斗,煮取1斗,去滓,纳后药),茯苓5两,白术5两,防风4两,橘皮4两,半夏4两,生姜4两,当归3两,防己3两,麻黄3两,猪苓3两,大戟1两,葵子1升,鳖甲3两。

【功能主治】
风水肿。

【用法用量】
纳前汁中,煮取5升,1服8合,日3次。每服相去如人行10里久。

【摘录】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二

相信大家看了大豆茯苓散的介绍之后,肯定觉得大豆茯苓散很神奇,大豆茯苓散对很多疾病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由于它是由天然的中药材制成,对人体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有需要的人不妨一试哦。



笱须散的功效与作用

笱须散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对笱须散的功效与作用都有所耳闻,但是如何用笱须散来治愈疾病却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带着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结合养生。

【处方】
笱须(已捕鱼者)。

【制法】
烧成性,为细末。

【功能主治】
鱼骨鲠在喉中。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粥饮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看完了上文关于笱须散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笱须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笱须散的时候,应该按照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笱须散的药效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