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片的功效与作用_黄附片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由网友(热情我不懂)分享简介:中医中的偏方作为一种医疗方法的确让大家受益匪浅。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道很适合养生保健和治愈慢性疾病的偏方——附片。附片【来附片是一种中药药物,是含有毒素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随意出售的,只能是正规的医生来使用。很多老中医都非常喜欢用附片,因为附片有非常多的功能,我们平时吃的中药大都含有附片。那么,附片到底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呢...



附片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中的偏方作为一种医疗方法的确让大家受益匪浅。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道很适合养生保健和治愈慢性疾病的偏方——附片。

附片

【来源】单验方

【原料】附片3~6克,黄连1~2克,花粉6克,益智仁3~6克,复盆子6克。

【制法】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用法】

【功效】

关于附片的功效作用和食用方法等本文就先介绍到这里,其实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附片的相关讯息,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附片的信息的。



黄附片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附片是一种中药药物,是含有毒素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随意出售的,只能是正规的医生来使用。很多老中医都非常喜欢用附片,因为附片有非常多的功能,我们平时吃的中药大都含有附片。那么,附片到底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呢?接下来,通过一些详细资料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以上就是关于附片有什么作用和功效的相关内容。平常不要随意的食用附片,因为使用不当就会把附片的毒素吸收到体内,造成中毒的现象,而且如果不及时处理得好,就会引发生命危险,到时候得不偿失。



熟附片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现在一到过年过节,超市或者药店里面各种补品销售的十分好,主要大家都是用来送礼,虽然那些可能对身体确实有帮助,但是价格十分昂贵,不划算,所以大家可以选择一些材料自己来做。附片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补品,大家也可以在菜肴中加上一些,那么到底它有哪些作用呢?

功效、主治甚广。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且需要根据自己的详细情况用药,适当用量,过犹不及,因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主要对心肌、迷走神经、末梢神经又兴奋麻痹作用,中毒症状如舌尖麻木、肢体麻木,有蚁走感,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最严重至危及生命。

滋补肾阴药膳一品山药 原料生山药500克,面粉150克,核桃仁、什锦果脯、蜂蜜适量,白糖100克,猪油、芡粉少许。 制作将生山药洗净,蒸熟,去皮,放入搪瓷盆中加面粉,揉成面团,再做成饼,上置核桃仁、什锦果脯适量,上锅蒸20分钟。出锅后在圆饼上浇一层蜜糖(蜂蜜1汤匙,白糖100克,猪油和芡粉少许,加热即成)。 功效滋补肾阴。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消渴、尿频、遗精等病症。

附片主要是来治疗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状,或者是肾阳不足、四肢寒冷的人,身体比较虚的就是比较适合服用熟附片。同样如此,如果有风湿病或者关节炎的也可以服用,所以可以说应用广泛。



炙附片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现在我们每个家里都会有一个药箱,我们对药的了解也比以前的人多很多,所以我们平时患上一些常见的小病我们不用去医院就可以治好这全靠我们家里药箱的功劳,大家可以想一下事情是不是这样的当我们喉咙痛妈妈就会给我们吃消炎药,大家对药都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大家是否知道炙附片的功效是什么呢?

【出处】

出自1.《本经》。

2.陶弘景:白蔹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

3.《唐本草》: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如白芷。

4.《本草图经》:白蔹,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濠州有一种赤蔹

【别名】兔核、白根、昆仑、猫儿卵、鹅抱蛋、见肿消、穿山老鼠、白水罐、山地瓜、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山栗子、人卦牛、白浆罐、野红薯、地老鼠、野着薯、母鸡抱蛋。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Paullinia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晒干。

【原形态】白蔹 落叶攀援木质藤本,长约1m。块根粗壮,肉质,卵形、长圆形或长纺锤形,深棕褐色,数个相聚。茎多分枝,幼枝带淡紫色,光滑,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细毛;叶片长6-10cm,宽7-12cm;小叶3-5,羽状分裂或羽状缺刻,裂片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深锯齿或缺刻,中间裂片最长,两侧的较小,中轴有闲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聚伞花序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3-8cm,细长,常缠绕;花小,黄绿色;花萼5浅裂;花瓣、雄蕊各5;花盘边缘稍分裂。浆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白色或蓝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

      我们中国有很多中药都是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些食物有的也是我们从来不会碰或者说从来不想碰的一些东西,中医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帮助的大家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补我们身体的中药。



菊花暗消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菊花暗消,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种中药材,那么你对菊花暗消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吗?它又该怎么吃呢?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别名】
胃药、马氏紫花、白花暗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密毛紫菀的根。

【原形态】
密毛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50-130cm。根茎粗壮,稀有短匍枝。茎单生稀丛生,粗壮,上部分枝,有棱及沟,被卷曲或开展的长密毛,上部杂有腺毛。叶密集;下部叶在花期枯落;中部叶长圆披针形,长4-14cm,宽1-2.3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无柄,全缘或上部有2-3对浅锯齿;上部叶小,线状披针形、长圆形或卵形;全部叶被密腺毛,下面灰绿色,被卷或开展的长毛;中脉在下面突起,离基三出脉及侧脉3-4对。头状花序径2-3cm,少数至数十个排成复伞房状;花序梗长1-5cm。总苞半球形;总苞片约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先端尖,顶部常紫红色,下部被腺和密毛;内层狭披针形,渐尖,仅具腺,有缘毛。舌状花20-30个,舌片白色或浅紫红色;管状花黄色,裂片长1mm;花柱附片长0.6mm。冠毛1层,污白色或稍红色,有微糙毛。瘦果倒卵形,扁,两面各有1肋,被白绢毛,有时具腺。花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200-3200m的高山及亚高山林缘、草坡、溪岸及沙地。

【性味】
味辛;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止痛。主风寒感冒;风湿痹痛;胃脘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

【摘录】
《中华本草》

以上就是菊花暗消的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是不是对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把菊花暗消运用到生活中,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藏紫菀的功效与作用

现在虽然西医和西药比较普遍,但是很多时候人们还是认为要吃中药病才能好,这是因为中药能够治本。藏紫菀就是中药的一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关于藏紫菀的小常识吧。

【别名】
青菀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缘毛紫菀的头状花序或根。

【原形态】
缘毛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5-45cm。根茎粗壮。花茎单一,紫色,有比值棱,被疏或密的白色长粗毛。基生叶莲座状,叶片缘绿色,长圆状匙形或倒披针形,长2-7cm,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呈宽翅状叶柄,全缘;下部叶及上部叶长圆状线形,长1.5-3cm,宽0.1-0.3cm,全部叶两被疏毛,有白长缘毛,中脉在下面凸起,有离基三出脉。头状花序顶生,径3.5-4.2cm,总苞半球形,径1.2-2cm,黄绿色,总苞片3层,近等长或外层稍短,线状、稀匙状长圆形,下部革质,上部草质,外面几无毛,或沿中脉及边缘有白色柔毛;舌状花30-50个,管部长1.5-2mm,舌片蓝紫色,长圆状线形,长12-23mm,宽2-3mm;管状花多数,密集,鲜黄色,长3.5-5mm,管部长1.2-2mm,有短毛,先端5裂,裂片长1.5mm;花柱附片长1mm;冠毛1层,紫短色,长0.8-2mm,密生白色粗毛。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4000m的高山针叶体外缘、灌丛及山坡草地或河滩草坝。

【性状】
性状鉴别 花序皱缩成团;有时小花散攻露出花盘;花盘短圆锥形,着生管状花的萼管群残基,排列整齐。总苞半于形,直径1.2-2cm,黄绿色;总苞片3层,近等长,长6-10mm,宽1-2mm,条状披针形,先端尖,具白色长缘毛;舌状花雌性,舌片细长,皱缩,紫色至紫蓝色或灰紫色;舌状花雌性,舌片细长,皱缩,紫色至紫蓝色或灰紫色,长1.5-2.5cm,宽约1mm,柱头2裂;管状花两性,黄色,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披针形,其上簇生黄色长柔毛,子房下位,冠毛1层,淡灰黄色或紫褐色,与管白色糙毛。气香,味淡。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主流行性感冒;气管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摘录】
《中华本草》

以上就是的藏紫菀相关介绍,相信大家在看过之后就能够有所了解了。在知道藏紫菀的功效和作用后就可以根据自身体质来调理了。



炙皂散的功效与作用

炙皂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方剂,但是不经常服用这种药的人对于炙皂散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炙皂散是怎样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处方】
不舯皂角500克(去皮)生地黄1千克(取汁)生姜1千克(去皮,取自然汁)

【功能主治】
治风牙疼痛。

【用法用量】
上药以皂角蘸汁,慢火炙尽为度。每日早晨以牙刷刷皂角浓汁出,揩牙。旬日后更无一切齿疾。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九

上面介绍了炙皂散的药用价值,它可以被制作成药物去治疗一些疾病。所以了解它是很重要的,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使用,让它更好的发挥价值。



炙黃 的功效与作用

炙黃 是一种十分普及的偏方,炙黃 虽然制作简单,但含有多种营养,对于各种冬季疾病都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炙黃 

【來源】單驗方

【原料】炙黃 ,黑豆各30克,紅棗10枚。

【制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早、晚兩次服,連服10日。

【用法】

【功效】

上面已经详细为大家介绍了炙黃 具体的制作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制,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和家人体会养生的好处。



炙肝散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国的许多药学著作中,炙肝散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别名】
猪肝散(《普济方》卷二○八)。

【处方】
白术 白芍药 山白芷 桔梗各120克

【功能主治】
逐胃中风,益脾进食。治脾泄久不愈,虚弱瘦损,食少倦怠,或大便频泄不止。

【用法用量】
上药各为生细末。用不入水豮猪肝150克,作小片子或块子,拌药45克,细切葱白6.6厘米,盐3克,同拌肝令均。以竹签子作串,慢火炙香熟。空腹时吃,用米饮送下,半月安。

【注意】
渴,勿吃冷水。

【摘录】
《中藏经》卷下

上面就是本文对炙肝散这种方剂的简单介绍,炙肝散能够传承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是非常好的方剂,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服用。



炙远志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炙远志有的人应该会了解一些,尤其是患有痰多咳嗽的人都应该知道炙远志这味中药,他对于咳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不仅能去痰止咳,对于咳痰不爽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有一些失眠或者是容易健忘的患者也会服用一些,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炙远志的功效与作用都有什么?

功效:味苦、辛、性温,归心、肾、肺经。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效。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作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对中枢降压的作用、对平滑肌和心肌的作用、利尿作用、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抗突变、抗癌作用、抗菌作用、抑制酒精吸收和肝保护活性、活血、抗炎作用、溶血作用、其他作用。

远志的食用方法

(1)因惊恐而致惊悸不安者,多与茯神、龙齿、朱砂等配伍,以镇心安神。

(2)痰阻心窍所致癫痫昏仆,弃挛抽搐,口吐涎沫者,可与菖蒲、半夏、天麻、全蝎等配伍。

(3)喉痹肿痛得,乃以该品为末吹之,以利咽散结消肿。

(4)痈疽发背疮毒者,可单用该品为末浸酒饮服,并以药滓调敷患处,以散瘀解毒消痈。

远志枣仁粥

原料:远志肉、炒枣各10克,粳米50克。

徽法:先将粳米投洗干净,放入锅内用清水煮粥。开锅后放入远志、枣仁,煮熟即可。此粥可在晚间作为夜宵食用。

药膳功效:此粥宁心安神,对于心血不足、痰扰于神而引起的惊悸健忘、不寐多梦等症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以上的这些内容就是针对炙远志的功效与作用都有什么的介绍,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能够更加的了解炙远志的功效与作用。即使对身体再好的药物或者是治疗作用在多的药物也应该要注意,在使用之前一定要详细的看说明或者是医生的建议,不要大剂量的服用如果服用剂量过大的话会导致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现象,胃部不适或者是消化不好的患者应该要慎用。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