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是什么_外感咳血的治疗方法

由网友(柠檬迩个酸溜溜こ)分享简介:相信大家对于感冒这种病症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吧,感冒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感冒的出现容易给患者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所以我们要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生活中不注意,就容易患上外感咳血。并且许多患者在感觉到身体出现不适症状之后,也并没有马上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随便去药店买药或者诊所治疗的情况反而多见。  外感咳血患者需进行...



外感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相信大家对于感冒这种病症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吧,感冒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感冒的出现容易给患者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做好对于感冒的预防,感冒有多种类型,外感风热感冒就是感冒里面的一种,外感风热感冒容易导致患者都出现喉咙痛和头痛等症状,下文我们介绍一下外感风热感冒的足疗方法,

搞清楚了风热感冒成因,治疗很简单,大多数情况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热解表药物,通常很快见效)。方法很多,喝点凉茶;吃些清热解毒药板蓝根等。中成药有三黄片,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板蓝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疗风热感冒的金银花口服液之类的。

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常见的感冒,那就是外感风热感冒了,我们知道外感风热感冒的出现容易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困扰,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症状,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外感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



外感咳血的治疗方法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生活中不注意,就容易患上外感咳血。并且许多患者在感觉到身体出现不适症状之后,也并没有马上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随便去药店买药或者诊所治疗的情况反而多见。

  外感咳血患者需进行吸氧、监护、止血、输血、输液及对症和病因治疗。而大咯血要及时抢救,否则患者生命会受到威胁。一般来说,患者咯血300毫升以上应算大咯血,也有的掌握为500毫升。大咯血对人体的影响,除咯血的量和出血的速度外,还和病人的一般状况有关,如为久病体弱,即使出血小于300毫升也可能是致命的。

  大咯血造成的直接危险主要是窒息和失血性休克,间接危险是继发肺部感染或血块堵塞支气管引起肺不张,如为肺结核患者还可通过血行播散。

  (1)体位

  保持镇静,不要惊慌,令患者取卧位,头偏向一侧,鼓励病人轻轻将血液咯出,以避免血液滞留于呼吸道内。如已知病灶部位则取患侧卧位,以避免血液流入健侧肺内。如不明出血部位时则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2)镇静

  避免精神紧张,给予精神安慰,必要时可给少量镇静药,如口服安定。

  (3)咳嗽剧烈者

  咳嗽剧烈的大咯血患者,可适量给予镇咳药,但一定要慎重,禁用剧烈的镇静止咳药,以免过度抑制咳嗽中枢,使血液淤积气道,引起窒息。

  (4)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咯血量、呼吸、脉搏等情况,防止休克的发生。

  (5)勿用力排便

  防止用力大便而加重咯血。

  (6)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患者感胸闷、气短、喘憋,要帮助病人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条件时给予吸氧。

  (7)窒息患者的抢救

  如若发生大咯血窒息,立即体位引流,取头低足高位(可将床尾抬高45度左右),或侧头拍背。

  经初步处理,咯血稍有缓和,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相对平稳时,应尽快护送病人到附近医院,以便进一步救治;如出血不止,请急救中心急救医师进行就地抢救,一旦病情稍微平稳,允许转运时,仍需送医院进行吸氧、监护、止血、输血、输液及对症和病因治疗。

上述这些就是外感咳血的治疗方法了,患者要认识到该病不加治疗是不可能康复的,要及早去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宝宝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

宝宝风热感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感冒可能由于许多种问题引起的,很多家长不能对症下药,不能根据孩子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全面了解宝宝风热感冒至关重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解决宝宝风热感冒的方式方法。

 小儿感冒家庭护理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孩子充分休息,病儿年龄越小,越是需要休息,待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自由活动。

 其二是按时服药。吃一些抗病毒的中成药,如小儿感冒冲剂等。

 其三,小儿感冒发热期,应给宝宝准备一些流质食物,以易消化的流质或面条,稀粥等食物。喂奶的孩子应暂时减少次数,

 其四,居室安静,空气新鲜,禁烟,温度宜恒定,不要太高,或太低、太湿,有喉炎症状时更应注意,这样才能让患儿早早康复。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者发生并发症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发生意外。

感冒发热期,居室要尽量保持安静,注意通风,禁烟,温度和湿度宜恒定 ,要给孩子多饮水,注意休息,多吃蔬菜、水果等一些清淡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1岁以下的小儿应尽快就医;1岁-6岁的孩子,可以在多喝水、保证休息、饮食清淡的情况下,观察2~3天,抵抗力强的孩子可能会自行康复,有的孩子则感冒症状加重,此时应积极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感冒药;感冒发热的宝宝很容易出现食欲减低、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表现,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总体原则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如果强求宝宝进食,将导致宝宝胃肠负担重,对身体和疾病恢复均有害。每次吃的食物量可少些,吃的次数可多些,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果汁,如新鲜橙汁等。发热消退和消化能力较好的宝宝饮食可稠一些。随着宝宝病情的好转,一般1周左右可逐渐恢复到平日饮食。

       通过以上内容,我相信大家对如何治疗宝宝风热感冒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宝宝早日结束感冒带来的病痛,也可以免去四处看病所产生的高额医药费,同时可以使宝宝更加快乐茁壮的成长。



哺乳期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

 哺乳期风热感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感冒可能由于许多种问题引起的,很多家长不能对症下药,不能根据孩子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全面了解哺乳期风热感冒至关重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解决婴儿风热感冒的方式方法。

    哺乳期感冒家庭护理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孩子充分休息,病儿年龄越小,越是需要休息,待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自由活动。

 其二是按时服药。吃一些抗病毒的中成药,如小儿感冒冲剂等。

 其三,小儿感冒发热期,应给宝宝准备一些流质食物,以易消化的流质或面条,稀粥等食物。喂奶的孩子应暂时减少次数,

其四,居室安静,空气新鲜,禁烟,温度宜恒定,不要太高,或太低、太湿,有喉炎症状时更应注意,这样才能让患儿早早康复。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者发生并发症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发生意外。

感冒发热期,居室要尽量保持安静,注意通风,禁烟,温度和湿度宜恒定 ,要给孩子多饮水,注意休息,多吃蔬菜、水果等一些清淡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同时1岁以下的小儿应尽快就医;1岁-6岁的孩子,可以在多喝水、保证休息、饮食清淡的情况下,观察2~3天,抵抗力强的孩子可能会自行康复,有的孩子则感冒症状加重,此时应积极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感冒药;感冒发热的宝宝很容易出现食欲减低、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表现,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总体原则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如果强求宝宝进食,将导致宝宝胃肠负担重,对身体和疾病恢复均有害。每次吃的食物量可少些,吃的次数可多些,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果汁,如新鲜橙汁等。发热消退和消化能力较好的宝宝饮食可稠一些。随着宝宝病情的好转,一般1周左右可逐渐恢复到平日饮食。

     通过以上内容,我相信大家对如何治疗哺乳期风热感冒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宝宝早日结束感冒带来的病痛,也可以免去四处看病所产生的高额医药费,同时可以使宝宝更加快乐茁壮的成长。



婴儿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

婴儿风热感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感冒可能由于许多种问题引起的,很多家长不能对症下药,不能根据孩子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全面了解婴儿风热感冒至关重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治疗婴儿风热感冒的方法。

小儿感冒家庭护理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孩子充分休息,病儿年龄越小,越是需要休息,待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自由活动。

其二是按时服药。吃一些抗病毒的中成药,如小儿感冒冲剂等。

其三,小儿感冒发热期,应给宝宝准备一些流质食物,以易消化的流质或面条,稀粥等食物。喂奶的孩子应暂时减少次数,

其四,居室安静,空气新鲜,禁烟,温度宜恒定,不要太高,或太低、太湿,有喉炎症状时更应注意,这样才能让患儿早早康复。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者发生并发症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发生意外。

感冒发热期,居室要尽量保持安静,注意通风,禁烟,温度和湿度宜恒定 ,要给孩子多饮水,注意休息,多吃蔬菜、水果等一些清淡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1岁以下的小儿应尽快就医;1岁-6岁的孩子,可以在多喝水、保证休息、饮食清淡的情况下,观察2~3天,抵抗力强的孩子可能会自行康复,有的孩子则感冒症状加重,此时应积极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感冒药;感冒发热的宝宝很容易出现食欲减低、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表现,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总体原则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如果强求宝宝进食,将导致宝宝胃肠负担重,对身体和疾病恢复均有害。每次吃的食物量可少些,吃的次数可多些,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果汁,如新鲜橙汁等。发热消退和消化能力较好的宝宝饮食可稠一些。随着宝宝病情的好转,一般1周左右可逐渐恢复到平日饮食。

通过以上内容,我相信大家对如何治疗婴儿风热感冒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宝宝早日结束感冒带来的病痛,也可以免去四处看病所产生的高额医药费,同时可以使宝宝更加快乐茁壮的成长。



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

很多人时候,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都不太当回事。其实不然,很有可能是风热感冒的症状。要认真对待,千万别大意。

  针刺疗法
  1.风池 大椎 合谷
  先针风池,针感应向后头颞部散射,后针其他各穴,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鼻塞重加迎香、上星;头痛加太阳、印堂;咽痛加刺少商放血;咳嗽加风门、肺俞。
  2.少商 中商 老商
  均用三棱针微刺出血。咽痛加天突、合谷;头痛加太阳;咳嗽加身柱;鼻塞加迎香。均用毫针中等刺激,徐徐提插,短促行针。
  3.少商 太阳 肺俞 大椎 手太阴肺经
  取消毒三棱针,在少商、太阳穴局部消毒后,点刺出血。在肺俞、大椎穴处,以投火法拔罐15分钟。用梅花针对手太阴肺经循行沿线叩刺出血。
  4.大椎 然谷
  局部皮肤消毒后,以消毒大头针在大椎穴处挑刺出血,然后火罐拔引。再以消毒三棱针在然谷穴点刺出血。
  指针疗法
  取穴:太阳、攒竹、风池、风府、肺俞。
  手法:平补平泻,即用拇指尖点动5次,揉动5次,再点动5次,再揉动5次。各穴均用此法。
  梅花针疗法
  取穴:风池、大椎、合谷、曲池,以及胸背部、后颈部。头痛加太阳;鼻塞加迎香;咳嗽加太渊、颌下。
  手法:用梅花针中度或较重刺激,一日治疗2~3次。

很多的人因为每天要面对的事情很多,所以经常的会出现风热感冒,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外感惊风的治疗方法

有人说健康是1,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1后面的0,少了健康这个1,其他的东西拥有再多也是零,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但很多人却因为疏忽照顾自己而得了外感惊风,这时了解外感惊风的治疗方法显得特别重要。

  1、土虚木亢

  证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久泻伤阳,脾阳伤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阳衰则寒湿内生,故大便稀薄,色见青绿,腹中鸣响,甚则肢冷浮肿;土弱木乘,木旺化风,故时作抽搐,嗜睡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阳虚弱之象。

  治法: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

  阳虚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腹泻不已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敛肠止泻;方颅发稀,夜寐哭闹不安,加生牡蛎、生龙骨平肝潜阳。

  2、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脾肾阳虚,寒水上泛,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阳气不运,阴寒内盛,故口鼻气冷,四肢厥冷,额汗涔涔,大便澄澈清冷,甚至沉睡昏迷,阳气衰微,虚极生风,则手足蠕蠕震颤。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脾肾阳衰之象。此证即所谓“纯阴无阳”的慢脾风证。其实质是阴盛阳衰,属于慢惊风后期,气阳衰竭的危重阶段。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温阳救逆。

  抽搐频频加龙齿、钩藤平肝熄风;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阴,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

  3、阴虚风动

  证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

  分析:肝肾之阴亏损,阴虚生内热,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震颤瘛疚,肢体拘挛。舌红绛,无苔少津,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鸡子黄、阿胶、地黄、石斛、麦冬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

  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熄风止痉;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搜风剔邪,但风药多燥,故宜佐养血润燥之品。

以上对外感惊风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相关介绍,期待外感惊风不治自愈不太现实,患者最好及早去正规的医院。



肝风舌麻的治疗方法

饮食起居不正常是现在不少人的生活常态,这就导致越来越多人的身体开始出现了亚健康状态,这个时候就比较容易患上疾病,这其中也包括肝风舌麻,在得病后患者不可自怨自艾,采取科学肝风舌麻的治疗方法才是明智的选择。

年近古稀的章氏,从医50个春秋,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内科杂病专业,他在临证中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如在诊断中强调时病重舌、杂病重脉;病机分析中提出风火同为一气,痰瘀并出一源,湿热为患当以宣畅气机为本;治疗方面指出补血必先益气,开泄肺气以通调水道等。此外,临床中善以滋阴、调气、肾肝同治等法治疗多种疾病且收效良好。

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章真如,男,出生于1924年9月,原籍江西南昌。幼年失怙,祖父月樵公,为农村“土郎中”,在当地颇有医名。章幼年时,乃祖曾教以长大后学医,不久乃祖病故。1938年日本侵略军铁蹄侵陷华东,家乡沦亡,章随老母、幼弟避难赣南,生活濒于危困,适逢当时江西名中医许寿仁先生避难吉安,因诊务忙,公开张榜招收学徒,章因忆乃祖有学医遗训,遂报名应试,幸被录取,从此踏上了岐黄之路,随师学习,白天协助诊务,晚间则焚膏继晷,刻苦读书,寒暑三易,在许公指导下,学完了《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宗金鉴·杂病心法》、《珍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书。许公安徽歙县人,为“新安学派”传人,特别对“新安学派”杰出继承者———清代程钟龄学术颇有研究,推崇程著《医学心悟》为临证不可多得的著作,言简意赅,有实用价值。章氏秉承师意,对《医学心悟》内容亦多研讨,该书中许多宝贵处方,为章氏临床所常用,其中如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益母胜金汤等,临证效果很好。他通第一卷1过研究“新安学派”,上溯到研究金元医家朱丹溪学说。从地区看,丹溪家于浙江义乌,浙东与皖南,地土相连,人情风俗基本相近,丹溪学说很快流入新安地区,成为“新安医学”的基础。

明、清以来,皖南许多医学家研究朱丹溪学说后,自成一家,如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强调丹溪“气、血、痰、瘀”学说,可见一斑。近10余年来章氏潜心于朱丹溪学说的研究,他对朱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反复琢磨,从而悟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相火论”是朱学的精髓。

朱氏是滋阴学说的奠基者,章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临证经验,颇有发展,创著《滋阴论》;丹溪在临床重点发挥“气、血、痰、瘀”四伤学说,他则分别著《调气论》、《痰证论》、《瘀证论》;丹溪认为血虚生热,热生风,章则作《风证论》;丹溪认为“湿热相火为患最多”,章则作《湿热论》、《火证论》;丹溪曾有《养老论》,开老年医学的先河,章继丹溪之志,略事发挥重著《养老论》;丹溪重视肝肾辨证,章则遵其旨,著有《肝胆论》、《肾学论》。以上共约80余万字,合编为《医学十论》,已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章氏发表的“滋阴疗法及其有关几个问题”一文,不仅在国内产生良好影响,而且在日本神户中医药研究会编纂的《中医临床讲座》第一辑予以译载。此外,他为研究朱丹溪全面历史和学术价值著述的《朱丹溪学术考论》一书,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于此可知,章氏为朱丹溪学说继承和发扬者,是当之无愧的。

章氏为了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曾于1958年参加由武汉医学院举办的“业余医学院”学习达6年之久,学完了西医本科全部课程,并获得毕业证书。

章氏临床多年来进行肝胆病的研究,其成果“消石利胆丸”治疗胆石症及慢性胆道感染,获湖北省武汉市科委三等奖。目前正在进行“乙肝”的临床研究。

章氏原为武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业务副院长,于1980年晋升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现为武汉市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湖北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武汉中医学会理事长。1991年荣获国务院首批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证书。

其主要学术思想,重点研究“阴”,其基本点在“阴虚”,认为“阴精为人身之本”、“阴虚为百病之因与果”、“滋阴为临床常用手段”。阴虚导致的疾病,临床屡见不鲜,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糖尿病、慢性气管炎、肺结核、慢性肾盂肾炎等。

阴虚疾病必须采用滋阴疗法,章氏常以三子养阴汤(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生地、杭菊、黄连、枣仁、柏子仁)养心阴;以加味一贯煎(生地、枸杞、条参、麦冬、当归、白芍、郁金、川楝子)养肝阴;以香砂益胃汤(生地、沙参、麦冬、玉竹、玄参、花粉、白芍、山药、石斛、广木香、砂仁,便秘加熟军)养脾(胃)阴;以养阴清肺汤等养肺阴;以知柏地黄汤等养肾阴;另如滋肾养肝汤(女贞子、旱莲草、熟地、当归、白芍、玄参、生龙牡、麦冬、草决明、杜仲、白蒺藜)治疗肝肾阴虚的疾病,以滋阴养液汤(生地、玄参、麦冬、钩藤、桑枝、石斛、怀牛膝、草决明、狗脊、杜仲、海桐皮、当归)治阴虚热痹等。以上方剂属滋阴法的基本方,应用恰当则临床效果颇为显著。

其次也讨论“阳”,气属阳,在理论上讨论“气”比“阳”的范围更广。《调气论》虽以论调气为主,而补阳亦在其中矣。所谓调气,即调理气机,是根据《内经》“百病皆生于气”、“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调其气,使其平也”的理论为基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无非是“气机失调”,因而调理气机,应为临床主要手段之一。

章氏认为:调气关键是“气化”问题,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转归过程,就是“气化”过程。人体阴阳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气化必然会出现亢进与衰退,当气化作用亢进时,就会发生病理上的实证,如气逆、气结、气郁、气滞等,因而在治疗上就要应用宣气、镇气、降气、行气、破气等理第一卷2气法则;当气化作用衰退时,就会出现病理上的虚证,如气虚、气脱、气陷等,因而在治疗上就要应用补气、固气、敛气、纳气、提气等法则,这就是调理气机。

例如补气即补阳气,包括固、敛、纳、提等法,以达到补虚固脱的目的。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主周身之气,脾主中气,为后天之本,故“补气”着重于肺、脾、肾三脏。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补气药与补血药结合应用,因而在补血药中必须重用黄芪,如患者偏于阳虚,可在补气药中增加附片、肉桂,起温阳作用。补气药易于壅滞,因此在补气方剂中,少佐行气之药,以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

章氏在临床中除分别应用“滋阴”、“调气”两项大法外,对老年人疾病有新的体会,发现老年人疾病兼证多,既有阴虚,也有气虚;既有气虚,也有血瘀,或气滞。例如老年中风不遂,几乎气阴两虚、痰瘀并存,治疗方法,必须审查标本缓急,始则化痰开窍,宜导痰汤,次则益气化瘀,宜补阳还五汤。最后育阴平肝,用天麻钩藤饮。或中风前期育阴平肝,中风初期化痰开窍,中风后期益气化瘀。又如老人消渴重证,既表现有气虚,如头昏、肢体困乏、多尿,又表现有阴虚,如口渴多饮、皮肤干燥、善饥而瘦、脉弦、舌赤、苔黄等,章氏自制“气阴固本汤”(黄芪、山药、花粉、生熟地、麦冬、苍术、生牡蛎、白芍、茯苓、五倍子、葛根、五味子),对气阴两虚的糖尿病,收到一定的效果。当然也有个别老年人消渴既久,阳气衰微,必须用金匮肾气丸以温阳益气,亦有效果。又如老年癃闭(前列腺肥大),小便涓滴难下,用利尿药愈利愈闭,里急外迫,甚为痛苦,章用“提壶揭盖”法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利尿,三剂而小便通,临床屡见不鲜。又如老年胸痹(冠心病),患者胸闷气短,善太息,动则心悸,脉迟或结代,舌淡苔白,多为胸阳不振,心气不足,章常用宽胸通络,补心益气法,用自制五参养心汤(南北沙参、党参、玄参、苦参、丹参、麦冬、五味子、枣仁、柏子仁)或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合生脉饮,往往收到殊功。

学术精华

一、滋阴疗法及其有关问题

滋阴学说的理论依据创始于《内经》,临床实践源于仲景,发扬于金元医学家朱丹溪,此后张景岳、李中梓等历代医学家对滋阴疗法均有新的贡献,及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对养阴多有发挥,因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的滋阴学派。

滋阴疗法应用范围广泛,不仅用于外感温热病,还常用于内伤杂病。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全面地考虑病人的阴阳盛衰,邪正消长情况,灵活地应用本疗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一)滋阴疗法的应用范围滋阴疗法是遵《内经》“损者益之”、“虚者补之”而发展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王太仆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都是补阴的法则。滋阴疗法应用范围颇广,常用的有:

1.滋阴解表法:由养阴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出现头痛发热、微恶风第一卷3寒、无汗或有汗不多,或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等证。其代表方剂如加减葳蕤汤。

2.滋阴清热法:是用滋阴药治疗阴虚发热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阴虚劳热、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形体消瘦、脉细数、舌红,形成痨瘵者有效。其代表方剂如清骨散。

3.滋阴利湿法:是治疗热邪伤阴、小便不利、尿血、口渴欲饮者,或有咳嗽呕恶、心烦不得卧,皆属阴伤。代表方剂如猪苓汤。

4.滋阴熄风法: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动风的方法。在温病后期,热伤其阴,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口燥、心慌神倦,手足蠕动,或抽搐、舌干绛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剂如大定风珠。

5.滋阴清火法:是指直折相火过旺的方法。相火过旺表现强中、梦遗、心烦失眠、口咽干燥、口舌糜烂、目赤、耳鸣、舌红、脉细数。代表方剂如知柏地黄汤。

6.滋阴生津法:是用甘寒养阴药,滋补胃的津液耗伤的方法。温热病里热过盛,损耗胃的津液,症见口中燥渴、脉数、舌红、苔黄等。代表方剂有五汁饮。

7.滋阴清营法:是清除温热病的营分热邪的方法。热邪入于营分,以高热烦躁为主,神昏谵语、夜卧不安、舌绛而干、脉细数。代表方剂如清营汤。

8.滋阴凉血法:是清除血分热邪的方法。适用于热性病,热迫血分,血热妄行,或发斑疹、衄血、便血、舌色紫绛。代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

9.滋阴通络法:亦称甘寒通络法,是治疗阴虚痹痛(热痹)的方法。适用于关节疼痛,得凉则舒,得热痛甚,皮肤干燥,口渴咽干,脉细数,舌红。代表方剂如滋阴养液汤。

10.滋阴补心法:是治疗心阴虚的方法。适用于心慌心悸、失眠、心烦易怒、五心烦热、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剂如补心汤。

11.滋阴柔肝法:是治疗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方法。肝阴虚,表现为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夜盲、头晕、耳鸣、爪甲色淡、夜寐多梦、口干少津、脉细弱、舌淡红、苔薄黄。代表方剂如补肝汤。

12.滋阴疏肝法:是滋阴药与疏肝药合用,使肝气和畅的方法。肝肾阴虚,气滞不行,症见胸胁窜痛、腹胀头昏、睡眠不安多梦、舌上无津液、咽喉干燥、脉弦细。代表方剂如一贯煎。

13.滋阴平肝法:是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肝阴虚或肾阴虚,都能表现肝阳上亢、头昏头痛、耳鸣耳聋、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脉弦细、舌红、苔黄。代表方剂如资生清阳汤[桑叶、丹皮、竹叶、柴胡、天麻(玄参代)、白芍、白蒺藜、钩藤、石斛、杭菊、薄荷、石决明、生地、甘草]。

14.滋养肝肾法:是滋肾阴以润养肝阴,即滋水涵木法。此法多用于肾阴亏,肝木旺的证候,如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白带、月经不调、舌红苔少。

代表方剂如杞菊地黄汤。

15.滋阴养胃法:是治疗胃阴不足的方法。胃阴虚,表现胃中灼痛,或胃中不舒、易饥或不知饥、大便燥结、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剂如益胃汤。

16.滋阴润肠法:即润便缓下,老年或妇女血虚,大便燥结难解、舌红苔少、脉沉细无力,治当润肠通便。代表方剂如脾约麻仁丸。

17.滋阴补肺法:亦称肺肾两补法。肺肾阴虚的证候是咳嗽、气上逆、动则喘气、咳血、声哑、午后低烧、盗汗、遗精、腰酸、腿软、口干、身体消瘦、舌红、脉细数。代表方剂如百合固金汤。

18.滋阴清肺法:是治疗阴虚肺热的方法,表现为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咽喉干燥疼痛,或第一卷4咽喉白膜成片、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剂如养阴清肺汤。

19.滋阴补肾法:是治疗肾阴亏损的方法。肾阴亏损表现腰酸遗精、口燥盗汗、四肢痿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齿牙动摇、消渴、舌燥咽痛、脉沉细、舌红少苔。代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二)滋阴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1.慢性肝病: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期肝硬化。一般认为以肝气郁结为多,因两胁痛、胸脘胀闷、不思饮食、脉弦、舌淡红、苔白,这些症状是符合肝气郁结的,但多见于肝病早期,有的还合并湿热内蕴现象。章氏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慢性肝病以肝气郁结见证的反而不多,多见的大都是两胁隐痛,皮肤干燥、头昏、面色黧黑或不泽、口干而渴、大便秘结、饮食尚好、睡眠较差、脉弦细或数、舌赤或暗红、苔薄黄、唇红等,完全符合肝肾阴虚的表现。

章氏认为慢性肝病的病机以肝肾阴虚为主,是因肝主疏泄,喜条达,早期若因湿热内蕴,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自易出现肝气郁结的证象,宜用疏肝理气之剂,但因时日迁延太久,肝郁化火生热伤阴,或服疏肝理气之药太多,阴津暗耗,肾水不足,水亏不能涵养肝木而出现肝肾阴虚之象。同时因阴血不足,也可出现血虚气滞,气滞血瘀等证。因此他常使用加味一贯煎(即一贯煎加郁金、白芍)以滋水涵木,并能疏肝,如兼有瘀阻,可加丹参、鳖甲以软坚化瘀。

如冯某某,男,35岁,1979年3月突患黄疸型肝炎,病情危重,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中西医抢救3个月后逐渐恢复健康,出院时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5个单位,谷丙转氨酶9单位,麝浊5单位。出院不到一月,肝区疼痛加剧,腹部胀满,口干口苦,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夜不安寐。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00单位,余项在正常范围内,乃求治于中医。经查:肝大2厘米,脾可触及,未发现移动性浊音,脉弦细、舌质红、苔薄黄、面色黧黑、腹部胀满。辨证:大病初愈,正气未复,出院后生活失调,情志忧郁,肝体属阴,郁久使阴血更耗而出现阴虚诸症。

治法:养阴疏肝,以一贯煎加味。

沙参15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生地10克、枸杞子10克、白蒺藜10克、山药15克、丹参10克、广木香10克。5剂。

二诊:服前方后,肝区疼痛减轻,精神饮食略有好转,惟腹胀未减,难以入寐,按原方加鸡内金10克、珍珠母30克,再服10剂。

三诊:自述服前方后颇感舒适,乃连服20剂,症状相继消失,口不干,腹胀大减,精神饮食大有进步。脉仍弦细,舌红少苔。辨证:症状虽有好转,而阴虚未复,仍应滋补肝肾之阴,效不更方,原方去广木香,加知母10克,嘱再服20剂。

四诊:时过2个月,前方已服30剂,精神饮食倍胜往昔。肝区不痛,腹不胀,睡眠亦安。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为80单位,余皆阴性。肝功能正常,脉弦细,舌转淡红,有薄白苔,此阴气已复,按原方10剂,制成丸剂,便于长期服用。

2.热痹: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中医分风寒湿痹与热痹两大类。风寒湿痹用疏风、散寒、祛湿等法辨证治疗,用药得当,收效较快,但热痹与上述论治迥然有别。

有初起关节部分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有病久由风寒湿痹转为热痹者;有过服温燥药以致伤阴化热成为热痹者。前二者为实热,后者为虚热。热痹无论是实热或虚热,在症状上有某些共同第一卷5点,如痛势剧烈,口干口苦,全身燥热,脉象弦细或沉细数,舌赤或红,少苔或黄苔。虚热尤为顽固,实热奏效较快。实热相当于风湿热,有发热汗多,关节肿痛,或出现红斑和结节,易引起医患的注意。虚热则痛处如虎咬,皮肤干燥,肌肉瘦削,治疗很不理想,若辨证不确,甚至越治越剧烈。章氏治疗热痹,常采用甘寒养阴通络法,收效满意。其方法是:实热型以甘寒清热,和营解肌法,用桂枝白虎汤加味(生石膏90~120克、知母15克、生甘草10克、桂枝6克、白芍18克、丹皮10克、银花15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虚热型以养阴通络法,方选滋阴养液汤(方药组成见前)。若久痹不愈,按本法辨证治疗,疗效较好。

如龚某某,男,34岁。10年来经常肌肉关节痛,初不介意,其后反复发作,逐步加剧,乃四处求医,前后采用中医药物、针灸、按摩、理疗效果不佳。近两月来发作更甚,痛势如虎咬,不敢动弹,在某医院检查:抗“O”及血沉均在正常范围以内。脉弦数,舌赤无苔,口干、汗多、津枯液少、大便干结、皮肤干燥、形体消瘦,日夜呼痛不能入寐,据了解,原服方药均属温燥通络药物。

辨证:风湿侵犯经络,留连不去,久则化热,加以药物耗津损液,经筋失养,脉络受阻,其疼痛者可知。

治法:滋阴养液,生地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桑枝30克、石斛15克、生石膏6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知母10克、钩藤10克、忍冬藤15克、海桐皮10克。3剂。

二诊:上方服后疼痛有所减轻,已能入睡片刻,余症同前,嘱再服3剂。

三诊:前方共6剂服后,疼痛大有缓解,每夜能睡5小时,口中津回,脉弦细微数,舌红苔薄黄,嘱再服5剂。

四诊:前药服后,疼痛消失,诸症均愈,但阴虚内热现象未全部解除,乃按原方去生石膏、海桐皮,加当归10克、白芍10克,嘱服10~20剂。

两个月后,患者因他病来诊,自述已服30余剂,症状消失。

3.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是胃脘闷痛,干哕不适,不思饮食,甚至无食欲感,是慢性胃炎中最顽固的一种,胃酸缺乏,严重影响了胃的纳食能力,还有皮肤枯皱,肌肉萎缩,舌瘦带赤,唇干齿枯,属“阴虚胃痛”。仲景立麦门冬汤,叶天士立养胃方,吴鞠通立益胃汤,皆为养胃阴而设,对本病均有疗效。章氏在临床上发现此病除有上述见证外,还有大便燥结,腹部胀气,如用通便的承气汤等,则越通越结;如用消导理气的平胃散等,则越导越胀;如用止痛通瘀的金铃子散、失笑散等,则越止越痛;如用健脾的六君子汤等,则越健越不思食。只有用养阴益胃之法,使阴气复,津液生,则胃气自复。

章氏根据古方立法订“香砂益胃汤”(由玄参、沙参、麦冬、山药、花粉、石斛、生地、白芍、玉竹、广木香、砂仁组成),便结加熟军。此方补而不腻,润而不凉,能使滞者行,秘者通,诚属胃阴不足导致胃病的有效方剂。用之临床,获效屡见不鲜。

如龙某某,男,32岁,1979年3月初诊。胃脘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伴有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口干不欲饮,不泛酸水,大便稀溏,神疲肢软。1973年曾在某医院作胃液分析,其游离酸、总酸均偏低。1978年在某某医院附属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胃窦部见多数散在血疹样改变,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光滑,略充血,提示:胃窦浅表———萎缩性炎症,十二指肠炎。历经西药治疗罔效。

检查: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脉沉细,舌质暗红,苔薄黄,中脘部有压痛。

辨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今胃虚则纳少,脾虚则失健运,水谷不化,食停气滞,久之化热第一卷6伤津。

治法:扶脾养胃。药用:南、北沙参各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8克、山药15克、麦冬10克、苡仁20克、广木香10克、草蔻6克、百合15克。

二诊:服上方10余剂,胃脘痛稍减,饮食渐增,精神转振,大便软溏,每日一至二次,脉沉细,舌暗淡,苔薄黄,此乃脾气虚弱,失于固涩,再循原方佐以固涩之品:条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8克、藿香10克、广木香10克、葛根10克、苡仁20克、山药12克、莲肉10克、赤石脂10克、芡实10克。

三诊:上方进20剂,胃脘不痛,腹胀消失,知饥思食,大便成形,但尚口干嘈杂,脉沉细,舌质暗红,苔薄黄。此脾气已复而胃中仍有虚热,津液暗耗。拟用扶脾养阴之法:条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8克、山药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莲肉10克、广木香10克、砂仁6克。

四诊:上方连服30余剂,卓有成效,精神振作,每餐150~200克,大便正常,病已向愈,嘱患者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之品,仍守前方加减以善其后。1997年12月及1980年4月两次随访均未复发。

(三)滋阴疗法与有关问题1.关于滋阴与补液问题:中医“滋阴法”与现代医学“补液法”(包括血液、糖、氯化钠等)有无共同之处,章氏在临床中作了一些观察。例如高热病人有汗出,口渴思饮,脉洪数,舌绛红少苔或黄苔、少津等症,属热甚耗津伤阴,急宜清热滋阴生津,此时如不用中药,而用“补液法”纠正电解质失调,补液后,高热很快下降,而汗出、口渴也有所改善,绛红少津的舌质和黄苔也转为淡而有津,严重出血和贫血病人给予输血后,其病情很快恢复,说明补液与滋阴虽不能完全等同,但有相同之处。可是,在某些阴虚患者身上,补液则无多大作用,例如心阴虚的病人,心悸、失眠、心慌、情绪急躁、易怒,此时必须使用滋阴养心的方药,如补心丹、生脉饮之类,方能阴复烦除,心安能眠,补液法与之相比则远莫能及。又如肝肾阴虚患者,症见头昏、眩晕、腰痛、遗精、失眠、健忘、脱发等,则必须用滋养肝肾方药,如二至丸、杞菊地黄丸等,方能阴复症除,而用补液法则完全无济于事。因此,补液虽寓有滋阴之意,但决不等于滋阴,更不能代替滋阴。同样,在紧急用药的情况下,滋阴也不能代替补液。

2.关于舌质变化与阴虚关系问题:章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观察舌质变化与阴虚关系的经验。他认为:临床上辨别阴虚和阴虚程度如何,最快而且比较准确的方法是观察舌质。一般来讲,舌质红活而润为正常舌,舌质淡为阳虚(气虚),舌质暗红带紫为血瘀,临床多见的为阴虚舌。

章氏把阴虚舌质变化的程度分为四度,即:一度:舌质红而少津,有苔;二度:舌赤或鲜红少津,舌边有齿印,舌面有裂纹,少许苔;三度:舌绛红无苔,裂纹满布(地图状),干燥无津,或舌体瘦瘪;四度:舌如镜面,光剥暗紫如猪肝。

如果以脏腑在舌面分布区域划分,则为:舌尖赤为心阴虚,心火旺;舌边赤为肝胆阴虚有热;舌中赤为脾胃阴虚;舌根赤为肾阴虚,肾火旺。

名老中医经验集——章真如 2

3.关于滋阴与补阳相互关系问题:章氏认为滋阴药与补阳药原则上是有区别的,因而辨证第一卷7时阳虚则补阳,阴虚则滋阴。可是临床上往往有阴阳俱虚,气阴两亏,或气血两虚等现象。此时滋阴和补阳需要同时并举,即阴阳两补,气阴两补,气血两补。因阴与阳,气与血是密不可分的对立统一体,孤阳则不生,独阴则不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气无血则不生,血无气则不长,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说明了阴阳互根,气血并存的规律,因而在临床上用补阳药时要照顾到滋阴,用滋阴药的同时也要照顾到益气,如左归丸中有鹿胶,右归丸中有熟地,当归补血汤中重用黄芪等,这样阳药中有阴药,阴药中有阳药,在疗效上自然相得益彰。

4.关于滋阴法使用禁忌问题:一般来说,使用滋阴药是没有什么禁忌的,但在胃纳不佳的情况下,应特别慎用滋阴药。前贤曾有阴药碍胃之说。在脾阳不振,运化失职的情况下使用滋阴药的确碍胃,并可使胃纳呆滞,食欲不振。但如果在胃阴不足的前提条件下,也会出现食欲不振。此时用滋阴养胃药又是最恰当的,因大量滋阴药可使食欲恢复,胃纳旺盛。不过在阳虚阴盛或寒湿之邪侵淫的情况下,滋阴药确能遏阳滞邪,临床应当慎用。对于滋阴药的使用,关键问题是辨证是否准确,如辨证准确,自然用药无误。然而,养胃阴药有它的选择性。例如沙参、麦冬、山药、石斛、玉竹、花粉等药对胃阴不足、胃津缺乏等是最理想的首选药物,如果遇有脾阳不振者,只需少加木香、砂仁,用之亦无害,胃中热盛,则宜选用甘寒泻火剂,如石膏之类。

不过苦寒药对阴虚人则需慎用,因苦能化燥,燥更伤阴,如遇脏热燥结,必须用釜底抽薪方法救阴,采用大承气汤等,正是为了救阴。

二、调气学说及其在内科的应用祖国医学中的“气”含义甚广,反映在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诸方面。如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脏腑与经络的运动,肢体功能的动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治疗法则,药物性能,针刺、气功、太极拳的运行等,莫不与气有关。故《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皆生于气”、“百病生于气也”等记载。现就章氏在治疗内科疾病中常用之调气大法,阐述如下:(一)调理气机在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在百病皆生于气的病因思想指导下,疾病的发生发展,无非是气机失调,或正气虚,邪气盛;或气虚血瘀,或气虚血衰。总之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皆成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因而调理气机是内科中常用的手段。《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这就是调理气机的临床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则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这就是调理气机的治疗原则。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按照这些理论基础和治疗原则,作为临证的指导思想。及至今日,调气仍不失为内科临床的重要手段。除针灸、气功外,临床主要使用方药调气,方药调气应根据药物的性味、主治、归经、升降浮沉等功用,采用辨证论治的法则调达气机,以达到气血和平的目的。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就是方药调气的原则。

调气法则很多,兹归纳为10种,由博返约,分述如下:第一卷81.益气:亦称补气,可分为三类:气不摄血的则益气以摄血;肾阳虚而小便不利者,则益气以利水;元气虚脱而大汗亡阳者,则益气以救脱。

2.提气:多指升发阳气而言,适用于气虚下陷等证。《内经》所谓“陷者举之”。李东垣常用此法以治脾胃病,如中气下陷,脾气不振者,则升阳以益气,湿久困脾,腹痛泄泻者,则升清以降浊。

 3.纳气:适用于肾虚,气化摄纳无权,因下焦元气虚亏,龙雷之火不能潜藏,虚阳外越,上逆而喘,必须纳气以归肾。
 4.敛气:适用于气散不敛,喘促自汗之证,主要是敛肺气及肾气。
5.固气:即固表,适用于气虚肌腠不密,易于感冒和自汗、盗汗者。

6.降气:即下气,适用于咳喘痰饮等症,如肺实喘息者,则降气以定喘,痰气梗阻者,则开郁以下气。

7.镇气:即镇逆,适用于气逆上冲,咳喘吐血,如血随气涌,则镇逆以止血,奔豚上逆,则散寒以降逆。

8.行气:适用于一般气滞、气郁、气结之症,凡寒湿阻滞经络,痰凝血结者,以行气之药疏通。

9.破气:用于气滞、气逆诸症之重者,凡胸腹作痛,食滞不化,或症瘕、积聚不散,可用破气散结之法。

10.宣气:即宣通肺气,适用于肺气壅滞,咳嗽痰饮,表实无汗者。

脾虚气陷案王某某,男,41岁。两年来因工作劳累,精神日益困顿,少思饮食,经常头昏目眩,自觉神识恍惚,夜不安寐。数月前患重感冒一次,至今尚未恢复,手足乏力,不欲活动,呼吸气短,动则喘气,大便溏泄,近月来眩晕更甚。曾在某医院检查,未找到阳性体征,诊为神经衰弱。乃转中医治疗。诊见:脉沉细,舌暗淡、苔薄白、面色不华。辨证:劳累过度,损耗脾气,脾虚气陷,清阳不升,出现上述诸证。治法: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莲肉、制首乌、石菖蒲等,共服30余剂,症情逐步好转。再以补中益气汤调理数月,体力已恢复,其病得愈。

肝郁气结案刘某某,女,35岁。卧床不起半年余。因家庭失和,心情抑郁不快,以后精神萎靡,最后发展到卧床不起,不饥不食,胸中如有石块压迫,治疗无效。诊见:脉沉弦,舌暗淡,苔薄白。辨证:情绪不佳,肝气郁结,胸胁气滞,土受木克。治法:疏肝理气,行滞开郁。方药:选逍遥散加郁金、枳壳、香附、川芎。服5剂后,自觉胸前舒畅,加之家庭关系逐步缓和,气机得畅,其病遂得愈。

(二)临床“调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临床应用“调气”之法应使用适当,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现讨论调气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补气药应用问题:用补气药应适当,适可而止,注意不要过量,以免造成壅补,致患者气胀不适。须知,“气有余便是火”,补气药多具温性,过多易致口干舌燥,甚至口鼻出血。如兼有阴虚者应配以养阴药。古人在应用补气药时,往往加入少量行气药,以免补药滞气,如归脾汤中之木香,补中益气汤中之陈皮等,就是立法遣药的良好范例。

第一卷92.阴虚体质应注意“耗气”问题:阴虚之人,津液干涸,阳气相对亢盛,临床必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使有气虚、气滞之象,应当慎用补气、理气之品,恐伤津耗气。前贤对阴虚患者的治疗,用药立方非常慎重,如心阴虚者的补心丹,肝肾阴虚的一贯煎,肺阴虚的补肺阿胶汤,脾(胃)阴虚的益胃汤,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均处处照顾阴精,避免损耗阳气。

3.老年病应注意“益气”:老年虽多肝肾阴虚,气虚的亦不少,临床观察年龄越大,气虚程度越重。如老人中风半身不遂,即气虚于一侧,老人小便癃闭,为中气不足或肾气虚弱,老人健忘症为脑气虚弱,老人动则气喘为肺肾气虚,食少纳呆为脾气虚弱,心慌怔忡为心气虚弱,失眠多梦为心肝气虚,大便秘结为肠气虚弱。因此,治疗老年病患者当注意益气,但益气亦不能太过,益气药中应少佐育阴药,如此,则气阴两补,于老年病患者有利。

4.“调气”与“滋阴”关系问题:调气与滋阴之间的关系较密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因此,临床考虑滋阴时当不能忽视行气,以防止气滞,调气时亦不能忽视益阴,避免耗阴伤血,这是临床调气与滋阴的关键。在辨证论治时,应权衡利弊,切合时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三、“风火同气”与“痰瘀同源”风、火、痰、瘀是临床常见的四种病因,临床可以涉及多种疾病,如《素问·风论》说:“夫风者,百病之长也。”刘河间谓:“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病速,其势甚强。”以及“怪病多痰”、“怪病多瘀”等说法,说明风、火、痰、瘀危害甚烈。它既可以单独致病,也可联合致病,临证可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法则治疗。现就“风火同气”与“痰瘀同源”的辨证论治予以讨论。

(一)风火同气风与火,其性属阳,同为一气。风是春令主气,而火则为夏暑、秋燥转化之气,风与火二者之关系非常密切。在相互转化上,风属木,木能生火,火性阳,火能生风,故有“风能化火”、“火能生风”之说,在相互作用上,风借火势,火助风威,犹如燃烧之火。借风力可使火势迅速蔓延,而燃烧之焰,必然火起风生。因而在人体病因病机上,确有“高热动风”、“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热去风熄”的现象。

刘河间强调“风火同气”的关系,他认为风属木,木能生火,故有“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之说。反之,病理上的风,又每因热甚而生,所谓“风木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刘氏在解释“诸风掉眩”的病机时又说:“所谓风气甚,而头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旋转。”至于风火辨证,历代医书均有记载。如《类证治裁·肝气篇》说:“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主,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又如《医学心悟》中风寒热辨说:“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热气拂郁,不得宣通,而风为热风矣。”有如上述,结合临床所见,其“风火同病”是屡见不鲜的。例如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火上犯,必然导致肝风内动,此为火能生风。另如风邪迫肺,必然导致肺热内蕴,此为风能化火。诸第一卷10如肿痈疮疡,均是风火结合,危害机体所致。

风火论治原则是疏风泻火。但在辨证过程中也有灵活的论治方法。如《类证治裁》中说:“五志过极,阳亢阴衰,风从火出,宜柔润熄风。……其火风上郁,热重脘痹,宜清金肃降。……其年高水亏,风火易升,头晕便秘,宜壮水滋燥。……其阳明络虚,风火易震,食少知饥,宜填实空际。”临床所见与“风火同气”有关的阴虚阳亢,肝风内扰,此为虚象,治疗原则是育阴清阳,平熄肝风,常用方剂有资生清阳汤、天麻钩藤饮之属。又如常见的风火头痛、风火眼、风火牙痛、风火喉,以及其他一些风火肿痛,此为实象,治疗原则是疏风泻火,常用方有芎芷石膏汤、银翘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这些方药,都是清中寓疏,如果单纯泻火是无济于事的。

风火同病案钱某某,女,45岁,患头痛10余年,反复发作,发时畏风,遇风头痛更甚,外出常裹头,医者断为头风痛。近年来头痛发作更剧,痛甚则两目红赤,口苦咽干,大便燥结,口鼻如有火上冒,脉弦、舌暗红、苔薄黄。风为阳邪,性喜升发,故易上犯巅顶,久则损阴化火,风火相煽,治以疏风清火,用芎芷石膏汤合菊花茶调散,连服10余剂,风散火退,而头痛亦逐步消失。

(二)痰瘀同源痰与瘀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其来源各异,致病亦各自不同。痰是津液不化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者为痰,稀者为饮,又有“积水为饮,饮凝成痰”之说。脾为生痰之源,如果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而成饮成痰。故水湿痰饮,同出一源。周学海说:“阳虚血必滞,阴虚血必凝。”《血证论》说“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说明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产物。

痰与瘀的病理变化似乎各有所源,然而追溯其本,痰来自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阴精阳气失其常度,则津熬为痰,血滞为瘀,说明痰与瘀实为同源。

痰瘀同源的理论,首见于《丹溪心法》,它说“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痰夹瘀血,逐成窠囊”。《血证论》也说“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吐血、咯血,必见痰饮”。以上说明肺部疾病痰瘀为患居多。又如曹仁伯《继志堂医案》载有:“胸痛彻背,是胸痹。……此病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临证指南》亦有“痰瘀自下”的记载,说明痰瘀同病可见于很多方面。

痰瘀既同出一源,病理上又息息相关,故临床辨证必有共同之点。例如咳唾、痰血、痢疾、带下、疼痛、积聚、神识不清等症,都具有痰瘀特征。就以痰血、痢疾、带下而言,凡红、紫、黑色的多为血化,应从瘀辨证,黄、白色多为津液所化,应从痰辨证。然而这些病往往赤白杂下,痰血相兼。又如痰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神识昏糊,多为“痰迷心窍”,“瘀血冲心”,因此均应痰瘀同时辨证。

历代医书均有痰瘀论治记载,并创有许多痰瘀同治的方药。如《金匮要略》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两方合用,具有通阳宣痹,化痰行瘀之功能。又如“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该方清热润肺,祛痰破瘀,是治肺痈良方。胸痹证的临床表现有胸闷、气短、胸前刺痛,此为虚中夹实,有瘀有痰,胸中憋闷为痰扰心阳,胸前刺痛第一卷11为瘀阻心脉,痰扰心阳宜宽胸豁痰,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瘀阻心脉宜化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如果两种证象皆具,则用两方化裁。

痰瘀同病案龙某某,男,58岁,患胸前闷痛4年,反复发作,患者素嗜肥甘,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每次发作则胸前有刺痛,并见心烦怔忡,四肢厥冷,睡不安寐,有时头昏,脉沉弦,舌质暗红,苔黄腻。

心电图检查:心动过缓,频发早搏,心率48次/分,早搏5~10次/分,右束枝传导阻滞,T波低平。血胆固醇320mg%。诊断为冠心病、高血脂症。肥人多痰,痰扰心阳,病久必瘀,瘀阻心脉,痰瘀同病,胸闷心痛,病属胸痹,治以温中化痰,宽胸通瘀。用温胆汤合失笑散、栝蒌薤白半夏汤化裁进治。

服3剂后胸闷消失,胸痛减轻,再服5剂,痰祛瘀通,其余证象逐步好转,继续调治约两月,心电图复查,心率68次/分,心律齐,T波恢复正常,未发现传导阻滞现象。胆固醇复查为220mg%。并嘱患者配合作保健运动,半年后病情未见反复。

四、“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语出《医宗必读》。乙癸即指肝肾。前者指肝肾的生理、病理,后者指对肝肾的辨证论治。如李中梓所说:“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章氏近年来探究肝肾论治,多方验之于临床,获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的应用体会分别论述之。

(一)乙癸同源乙癸系以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而肝属木,肾属水,故“乙癸”二字,分别作为肝肾代名词,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从而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现仅就肝肾之间有关生理、病理加以探讨。

1.肾水肝木相生:《类证治裁》曰:“夫肝主木,肾主水,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在生理上,为水生木,木乃水之子,母实则子壮,水涵则木荣。在病理情况下,水亏则木旺,肝火偏亢,肝阳化风,肝风上扰,临床上可出现头痛、目花、眩晕等症。同时,肝的疏泄与肾的封藏,又存在着协调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若肝木疏泄太过,子盗母气,使肾水封藏失职而出现梦遗失精等病。肾水肝木,母子相生,本为一源,故生则俱生,病则同病,毫无二致。

2.肾精肝血同源: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关系是乙癸同源的物质基础。《类经·藏象类》言:“天癸者……人之既生,则此气化于吾身,是为后天之元气,第气之初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故男必二八,女必二七,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下,在男子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提出天癸为男精女血,其源实出一处。《张氏医通》谓:“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认为肾司五脏之精,精在肝的作用下,化生为精血。《病机沙篆》谓:“血之源头在乎肾。”而封藏于肾的精气也依赖肝血的濡养和补充。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盛衰与共。临床上肝肾两亏之证颇为多见,故失精与亡血亦互为因果。

第一卷123.肾肝各为先天: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故阳痿、遗精、早泄、闭经、不孕等症皆责之于肾。

女子以肝为先天,妇女以血为本,经水乳汁为血所化,胎产孕育赖血妊养。而肝为藏血之脏,司血海,主疏泄,肝职无失,气行血畅,血海充盈,月事按时以下,胎孕安然无恙,故肝在女性方面又有着特殊意义,所以先哲视肝为女子之先天。《灵枢·五音五味篇》云:“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补充指出:“督脉起于肾下胞中。”三经出于一源,而胞中在男子为精室,在女子为胞宫,均为肝肾所在。故叶天士说:“八脉丽于下,隶属于肝肾,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都循行于身体内侧,并在三阴交等俞穴处交会。肝肾内伤,则真阴衰,五液涸,亦必累及足经及奇经而致病。”4.肝肾同司相火:相火为肝肾两脏共同专司。朱丹溪说: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

肝有此火,则血不寒,足以司气机之升,尽疏泄之职,任将军之官。肾有此火,输布一身之火,使水火俱济,以奉生身之本。相火宜“潜”,肾精肝血充沛,则相火得以制约,静而守位。若水不制火,则亢而为害。朱丹溪称妄动之相火为“邪火”、“元气之贼”。张景岳说:“夫相火者……炽而无制,则为龙雷之火,而涸泽燎原,无所不至。”古代医家认为龙火起于肾,雷火起于肝。龙雷之火,其名虽异,实为一气。若肾之龙火得潜,则雷火不至于妄动,肝之雷火得伏,则龙火亦不会升腾。

5.肝肾同居下焦:肝肾位处下焦。凡下焦发生之病变均与肝肾有关,如少腹痛、疝气、淋浊、崩漏、带下等。病发于下焦,起源于肝肾。在温病演变中,按吴鞠通三焦辨证,下焦病位最深,病程亦长,病情较重。温邪最易伤阴,邪羁下焦,可致肾水劫烁,肝肾亏耗,必将虚风内动,以致循衣摸床,四肢拘挛等症出现。《温病条辨》云:“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盖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二经均可主以复脉者,乙癸同源也。”综上所述,肝肾在人体生理功能上,是二位一体的关系,因此在病理变化上,也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前贤确立的“乙癸同源”论对后世是有其指导意义的。

(二)肾肝同治如上所述,肝肾本为同源,其病理变化,按五行生克学说,必然是母病及子,子病累母,或母子同病。因此在临证论治时,前贤已确立肝肾同治这一原则,其规律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谓:“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高度概括了治疗肝肾之大法。

必须指出:一般认为肝肾同治,均着眼于肝肾阴虚(包括阴虚阳旺)。实际肝肾阳虚(指肝肾共同阳虚,包括肝气虚,而肾阳虚除外)临证并不少见,因此补肾暖肝亦应属肝肾同治。为了更确切地说明肝肾同治的作用,现举常见病如眩晕、胁痛、中风、耳鸣、耳聋、目疾、筋痹、淋证、疝病、温病、妇女月经病等与肝肾有关的疾病,用肝肾同治法则辨证论治简述如下:1.眩晕证治:眩晕多来源于肝肾不足。其证多头目眩晕,身摇如坐舟车,时欲恶心。治宜滋水涵木。自拟滋肾养肝汤(女贞子、旱莲草、熟地、当归、白芍、草决明、玄参、沙苑子、白蒺藜、生龙牡、何首乌),对肝肾阴虚导致之眩晕有一定疗效。

2.胁痛证治:本证病位在胁,病变在肝,主要病因为肝气郁结,瘀血停滞和肝阴不足。病机为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日久气阻血瘀。阻塞脉络,或久病伤血,肝阴不足。临证以肝肾阴虚为多,因此治疗胁痛多以滋养肝肾为主。一贯煎为养阴疏肝主方,章氏在原方基础上加郁金、白第一卷13芍,其养阴疏肝作用尤佳。如挟瘀则酌加丹参。

3.中风证治: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其病因历代医家议论不一。叶天士总结前人经验,确立本病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因而本病论治应滋水涵木,潜肝阳以熄肝风,以天麻钩藤饮为治疗本病的代表方剂。

4.耳鸣、耳聋、目疾证治:“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故耳病、目疾皆与肝肾有关。肾精亏损,水不涵木,肝经火盛均可导致耳鸣、耳聋、视力不清、目赤等症。故治疗耳疾、目病多以滋养肝肾为主。常用方首选杞菊地黄丸。

5.筋痹证治:《素问·痹论》曰:“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筋痹即筋脉痹阻之意。症见四肢厥冷,脉细欲绝,或四肢末端遇冷疼痛,指(趾)端青紫,疼痛难忍。盖因平素肾阳虚寒,不能温养肝脉,肝血亏虚,复感外寒,以致气血运行不利,不能温养四末,筋脉痹阻。治应温肾散寒,养肝通脉。以当归四逆汤为主。

6.热淋证治:本证系以小便灼热,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尿赤为主。五淋均可并发本证。《类证治裁》云:“肾有两窍……淋出溺窍,病在肝……。”总之,肝肾同居下焦,而本证病位亦居下焦。故热淋为肝肾蓄热所致,治应泻肝火而利肾水。龙胆泻肝汤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剂。

7.疝病证治:本证是以少腹痛引睾丸,或睾丸肿痛偏坠的疾病。本病病位乃肝经经络循行所过,而睾丸又属肾,其病机是:房劳过度伤肾,忿怒不节伤肝是其主因,劳倦客邪为诱因。治宜温肾暖肝。天台乌药散、暖肝煎可以选用。

8.温病证治:温病后期,病移下焦,致肝肾受累。《温病条辨》谓:“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温病最易伤阴耗液,邪羁下焦,可致肾水劫烁,肝肾亏耗,虚风内动。

其治疗大法,吴鞠通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之说。临证多选用咸寒增液、介类潜阳及血肉有情之品,以填补肝肾真阴,如大、小定风珠,加减复脉汤等。

9.妇女月经病证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皆为奇经而隶属于肝肾,故月经病多责之肝肾。其病机有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而经不行者;有因肝血不足而月经稀少者;有因肾精亏虚,冲任受损而形成崩漏者。因此,治疗月经病必须首先调补肝肾。如肝郁经闭宜疏肝调经,用逍遥散;如肝血不足宜补血调经,用归脾汤;如冲任亏损宜补血固冲,用胶艾四物汤。

实际上肝肾同治的病种远不止上述诸证,不过引述肝肾同病和肾肝同治的部分病种而已。

五、论“内肾”与“外肾”中医学论“肾”,其范围极广,肾属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上连脑髓,下及二阴,内主五液,外达皮毛,对人体生理的作用可谓大矣,无怪乎前贤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然而在解剖方面,仅仅指出肾有两枚,在腰椎两侧,“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难经&middo

肝风舌麻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影响患者日常饮食起居。当然, 日常饮食起居也会反作用于病情。



肌肤甲错的治疗方法

应该说健康是我们最为珍贵的东西,可惜的是,很多人却因为追求更多的物质上的享受而舍弃了健康,结果使得肌肤甲错疾病找上门来,此时不应忽视,及时找出病因,采取针对性的肌肤甲错的治疗方法,才可以让自己早日康复。

    内伤总括

  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伤形失节温凉过,气湿热暑火寒中。

  【注】劳役伤气,伤元气也。饮食伤形,伤胃府也。伤气宜补,有热中、湿热、暑热、火郁、寒中之不同。伤形宜消,有饮食失节、过于温凉之不一也。

  内伤外感辨似

  内伤脉大见气口,外感脉大见人迎,头痛时痛与常痛,恶寒温解烈火仍,热在肌肉从内泛,热在皮肤扪自轻,自汗气乏声怯弱,虽汗气壮语高声,手心热兮手背热,鼻息气短鼻促鸣,不食恶食内外辨,初渴后渴少多明。

  【注】内伤外感脉皆大,内伤之脉、气口大于人迎,不似外感之脉、人迎大于气口也。内伤外感皆头痛,内伤之头痛有时而痛,有时不痛,不似外感之头痛,常常痛而不休也。内伤外感皆恶寒,内伤之恶寒得就温衣而即解,不似外感之恶寒,虽近烈火而仍恶也。内伤外感皆发热,内伤之发热,热在肌肉,以手扪之,热从内泛,不似外感之发热,热在皮肤,以手扪之,热自内轻也。内伤外感皆自汗,气短乏声怯弱,不似外感之自汗,气壮促语声高也。内伤外感手皆热,内伤之热手心热,不似外感之热,手背热也。内伤外感皆鼻不和,内伤之鼻息气短而喘,不似外感之鼻息,气促而鸣也。内伤外感皆不食,内伤之不食口中无味,不似外感之不食,闻食则恶也。内伤外感皆渴,内伤之渴初病即渴,其饮甚少,不似外感之渴,三日后始渴,其饮甚多也。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请,热伤气陷大虚洪,头痛表热自汗出,心烦口渴畏寒风,困倦懒言无气动,动则气高喘促声,保元甘温除大热,血归气术补脾经,佐橘降浊散滞气,升柴从胃引阳升,阴火肾燥加地柏,阳热心烦安神宁。

  【注】补中益气汤治内伤,清阳下陷,因劳役过度,热伤元气,故脉虚大而洪也。内伤头痛,时作时止也。内伤表热,尝自汗出也。心烦,气虚恶烦劳也。口渴,气陷不蒸化也。畏寒畏风,表气虚失卫也。困倦懒言,中气乏不周也。动则气喘上气,不足息也。保元,谓人参、黄芪、甘草,名保元汤也。臣当归和脾血,白术益脾气,佐橘皮降浊、散胸中滞气,升柴升清,从胃中引阳也。阴火时显燥热,加黄柏、生地,补水救阴。阳热昼夜心烦,合朱砂安神丸,泻火安神。

  调中益气汤

  调中弦洪缓沉涩,湿热体倦骨酸疼,气少心烦忽肥瘦,口沫食出耳鸣聋,胸膈不快食无味,二便失调飧血脓,保元升柴苍橘柏,去柏加木亦同名。

  【注】调中益气汤亦治内伤。清气下陷,浊气上乘,清浊相干而兼湿热者,故二便不调,飧泻脓血也。此汤与补中益气汤,虽互相发明,然其证脉则不可不分别也。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一虚,四藏失其调和,所以五脏之脉,交相混见,故肝弦、心洪、脾缓之脉反见于上。按之沉涩,肺脉而反见于下也。身肢重倦,气不周也。骨节酸疼,血不荣也。气少,中气乏也。心烦,心血少也。忽肥忽瘦者,火乘土位,上并阳分,则血脉上行而上盛,故面赤红而肥;下并阴分,则血脉下行而上虚,故面青白而瘦。即今之虚损病人,早则面青白瘦而恶寒,午后则面红赤肥而发热者是也。口沫,谓口中沃沫,脾不散精也。食出,谓食入反出,胃虚不纳也。耳鸣聋,谓耳鸣、耳聋,阴火上冲也。胸膈不快,浊气滞也。饮食无味,胃气伤也。二便不调,谓大便时泻不泻,小便时利不利,脾湿不分也。飧,谓完谷不化之飧泻,脾虚湿不化也。血脓,谓大便后或见脓见血,脾湿热酿成也。保元,谓保元汤,即人参、黄芪、炙草、升麻、柴胡、苍术、橘皮、黄柏也。去黄柏加木香,亦名调中益气汤,以热少气不和者宜之也。

  升阳益胃汤

  内伤升阳益胃汤,湿多热少抑清阳,倦怠懒食身重痛,口苦舌干便不常,洒洒恶寒属肺病,惨惨不乐乃阳伤,六君白芍连泽泻,羌独黄芪柴与防。

  【注】内伤气虚,湿多热少,遏抑春生清气,不得上升,脾胃之证,宜服此汤。其证倦怠懒食,身重而痛,口苦舌干。便不常,谓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如常也。洒洒恶寒,卫气不足,属肺皮毛之病也。惨惨不乐,面色不和,乃阳气伤而不伸也。六君,谓人参、白术、茯苓、炙草、橘皮、半夏也。加白芍、黄连、泽泻、黄芪、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即是升阳益胃也。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补中升阳泻阴火,火多湿少困脾阳,虽同升阳益胃证,然无泻数肺阳伤。补脾胃气参芪草,升阳柴胡升与羌,石膏芩连泻阴火,长夏湿令故加苍。

  【注】内伤气虚,热多湿少,阴火困脾,阳气不得上升,脾胃之证,宜服此方。此方所治,虽同升阳益胃之证,然无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洒洒恶寒肺病,惨惨不乐阳伤之证也。

  内伤补中、调中、益胃等汤加减法:

  冬加姜桂草蔻益,秋芍白蔻缩槟榔,夏月气冲芩连柏,春加风药鼓清阳,长夏沉困精神少,人参麦味泽苓苍。肺热咳嗽减参去,春加金沸款冬芳,夏加麦冬五味子,秋冬连根节麻黄。头痛蔓荆甚芎入,巅顶藁本苦细嚐。沉重懒倦或呕逆,痰厥头痛半夏姜。口干咽干或表热,加葛生津清胃阳。大便燥涩元明粉,血燥归桃熟大黄。痞胀香砂连枳朴,寒减黄连加炒姜。胃痛草寇寒益智,气滞青皮白蔻香。腹痛芍草芩桂审,脐下痛桂熟地黄。内外烦痛归和血,胁下痛急草柴良。身重脚软已苍柏,身疼发热藁防羌。

  【注】冬加干姜、官桂、草豆蔻、益智,助阳气也。秋加白芍、白豆蔻、缩砂仁、槟榔,助燥收也。夏月加黄连、黄芩、黄柏,降阴火也。或腹中气上冲逆,属阴火冲上,虽非夏月亦加之。春加风药,谓羌活、独活、藁本之类,佐参芪之品;能鼓清阳之气上升也。长夏身肢沉困,精神短少,加人参、麦冬、五味子,恐暑伤气也。加泽泻、茯苓、苍术,去脾湿也。肺中有热咳嗽,减人参,远肺热也。春加金沸草、款冬花,散肺风也。夏加麦冬、五味子,保肺气也。冬加连根节麻黄,散肺寒也。头痛加蔓荆子,引太阳也。痛甚加川芎,上行捷也。巅痛脑痛加藁本,入督脉也。苦头痛加细心,走少阴也。痰厥头痛,沉重懒倦,或呕逆痰涎,加半夏、生姜,治痰逆也。口干咽干,或表发热,加葛根,生津解肌也。大便燥涩加元明粉,血虚燥加当归,血实燥加桃仁,热实燥加大黄,心下痞胀气不快加木香,食不消加砂仁,心下结热加黄连,心下结气加枳实,胃气壅塞加厚朴。如胃中寒,或冬月,减去黄连,加炒干姜。胃痛加草豆蔻,胃寒或唾沫加益智,气满不快加白豆蔻、青皮,腹痛加白芍、甘草。审其有热加黄芩,有寒加官桂。脐下痛加肉桂、熟地黄。腹内身外刺痛,此属血涩不足,加当归以活血也。胁下痛或急缩,加甘草、柴胡,以和肝也。身重脚软,加防己、苍术、黄柏,去湿热在内也。身痛发热,加藁本、防风、羌活,疏风在表也。

  清暑益气汤 清燥汤

  长夏湿暑交相病,暑多清暑益气功,汗热烦渴倦少气,恶实尿涩便溏行,补中去柴加柏泽,麦味苍曲甘葛青,湿多痿厥清燥地,猪茯柴连减葛青。

  【注】长夏之令,暑湿炎蒸,交相为病。暑多湿少为病,其证则自汗身热,心烦口渴,倦困少气恶食,小便涩少,大便稀溏,宜清暑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黄柏、泽泻、麦冬、五味子、苍术、神曲、甘葛、青皮也。若湿多暑少为病,则成痿厥之证。腰以下痿软,难于转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宜清燥汤。即本方更加生地、猪苓、茯苓、柴胡、黄连,减去甘葛、青皮也。

  升阳散火汤 火郁汤

  血虚胃热过食凉,阳郁于脾散火汤,肌肤筋骨肢困热,扪之烙手热非常,羌独芍防升柴葛,人参二草枣生姜,火郁加葱减参独,恶寒沉数发之方。

  【注】二草,炙甘草、生甘草。恶寒,为身虽有如是烙手之热而反恶寒。脉来沉数,则可知火郁肌里,宜以此方发之。

  白术附子汤 加味理中汤

  内伤水来侮土病,寒湿白术附子汤,涎涕腹胀时多尿,足软无力痛为殃,腰背胛眼脊背痛,丸冷阴阴痛不常,苍附五苓陈半朴,虚宜理中附苓苍。

  【注】东垣内伤热中之病,用补中益气汤;寒中之病,用白术附子汤。寒中为水来侮土,寒湿之病,其证内则腹胀多尿涎涕,外则足软胛脊腰背睾丸痛。脾胃寒湿而气不虚者,宜用是方,即五苓散加苍术、附子、陈皮、半夏、厚朴也。若脾胃寒湿而气虚者,则宜用理中汤加附子、茯苓、苍术是也。

  人参资生汤

  资生脾胃俱虚病,不寒不热平补方,食少难消倒饱胀,面黄肌瘦倦难当。

  【注】缪仲醇制资生丸方,为脾胃俱虚,不寒不热平补之药。其所治之证,乃饮食减少,过时不化,倒饱胀闷,面色萎黄,鸡肉渐瘦,困倦无力也。方见诸书,故不录药味。

  清胃理脾汤

  清胃理脾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黄,大便粘秽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

  【注】清胃理脾汤,即脾胃散加黄连、黄芩、大黄也。酌三黄者,谓有热滞而不实者,不可入大黄也。伤食,谓伤食病证,如痞胀、哕呕、不食、吞酸、恶心、噫气之类。更兼大便粘臭,小便赤涩,饮食爱冷,口舌生疮,皆伤醇酒厚味,湿热为病之证也。

  理中汤

  理中治虚寒湿伤,食少喜热面青黄,腹痛肠鸣土冷沫,大便腥秽似鸭溏。

  【注】白术附子汤,治脾胃寒湿形气实者也。理中汤,治脾胃寒湿形气虚者也。虚者,其证实少,喜食热物,面色青黄,腹痛肠鸣,吐冷涎沫,大便腥秽不臭,似鸭粪澄澈清溏也,故宜此汤。

  消食健脾丸

  胃强脾弱脾胃病,能食不化用消食,平胃炒盐胡椒共,麦柏楂曲白蒺藜。

  【注】脾胃病中,有胃强脾弱一证,胃强所以能食,脾弱不能消化。宜服消食健脾丸,助其消化。用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炒盐、胡椒、山楂、神曲、麦芽、白蒺藜,末,蜜丸服之。更节其饮食,自然脾胃和而能健运矣。

  开胃进食汤

  开胃进食治不食,少食难化胃脾虚,丁木藿香莲子朴,六君砂麦与神曲。

  【注】此方治不思饮食,少食不能消化,脾胃两虚之证。方即六君子汤,加丁香、木香、藿香、莲子、厚朴、缩砂、麦芽、神曲也。

  平胃散

  一切伤食脾胃病,痞胀哕呕不能食,吞酸恶心并噫气,平胃苍朴草陈皮,快膈枳术痰苓半,伤谷二芽缩神曲,肉滞山楂面莱菔,滞热芩连柏大宜。

  【注】伤食等证,宜用平胃散,即苍术、厚朴、甘草、陈皮也。快膈加枳实、白术,有痰加半夏茯苓。伤谷滞者,加麦芽谷芽、缩砂神曲。伤肉滞者,加山楂。伤面滞者,加莱菔。有热者,加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酌而用之。

  葛花解酒汤

  葛花解酒发酒汗,懒食热倦呕头疼,参葛四苓白蔻缩,神曲干姜陈木青。

  【注】伤酒宜用葛根解酒汤汗之,汗出立愈。其证头痛懒食,呕吐身热,倦怠而烦,似乎外感而实非外感,皆因酒所致也。方即人参、葛花、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白蔻、缩砂、神曲、干姜、陈皮、木香、青皮。

  秘方化滞丸

  秘方化滞寒热滞,一切气积痛攻方,巴豆醋制棱莪术,青陈连半木丁香。

  【注】秘方化滞丸,治不论寒热一切气滞积痛,攻下之妙药也。即巴豆、三棱、莪术、青皮、陈皮、黄连、半夏、木香、丁香也。此方出《丹溪心法》附余书中,屡试屡验,按证随引,量其老少虚实增损进退,以意用之,久久自得奇效。

  虚劳总括

  虚损成劳因复感,阳虚外感损肺经,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肺损皮毛洒寒嗽,心损血少月经凝,皮损食少肌消泻,肝损胁痛懒于行。肾损骨痿难久立,午热夜汗骨蒸蒸,从下皮聚毛落死,从上骨痿不起终。恐惧不解则伤精,怵惕思虑则伤神,喜乐无极则伤魄,悲哀动中则伤魂,忧愁不已则伤意,盛怒不止则伤志,劳倦过度则伤气,气血骨肉筋精极。

  【注】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外而皮、脉、肉、筋、骨,内而肺心脾肝肾消损是也。成劳者,谓虚损日久,留连不愈,而成五劳、七伤、六极也。因复感者,谓不足之人,阳虚复感外寒,则损从皮毛肺始;阴虚更生内热,则损从骨髓肾始;内伤饮食劳倦,则损从鸡肉脾始。此虚损成劳之因。然其证有五:一损皮聚毛落,洒淅恶寒咳嗽,肺劳也。二损血脉虚少,男子面无血色,女子月经不通,心劳也。三孙饮食减少,肌肉消瘦,大便溏泄,脾劳也。四损两胁引胸而痛,筋缓不能行,肝劳也。五损骨痿不能久立,午后发热,盗汗骨蒸,肾劳也。从下肾藏损起者,损至皮聚毛落则死也。从下肺藏损起者,损至骨痿不能起于床则终也。从脾藏损起者,或至皮聚毛落,或至骨痿不起,皆死也。

  虚损为七伤之证:一、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盖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一、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困(此二者合为一字)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也。一、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则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也。一、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也。一、忧愁不已则伤意,意伤则俛(树心旁)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也。一、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也。一、劳倦过度则伤气, 气伤则火愈壮,壮火则食气,故无气以动,喘乏汗出,内外皆越,则气日耗,气日耗则死矣。

  虚损为六极之证:一、数转筋,十指爪甲痛,筋极也。一、牙齿动,手足痛,不能久立,骨极也。一、面无血色,头发坠落,血极也。一、身上往往如鼠走,消瘦干黑,肉极也。一、气少无力,身无膏泽,翕翕羸瘦,眼无精光,立不能定,身体苦痒,搔之生疮,精极也。一、胸胁逆满,恒欲大怒,气少不能言,气极也。

  【按】前人分七伤之证。似不多经。依《内经》改之。庶后学易明。

  虚劳死证

  阴劳细数形尽死,阳劳微革气脱终,枯白全红一侧卧,嗽哑咽痛咯星红。五藏无胃为真脏,形肉虽存不久停,一息二至名曰损,一息一至行尸名。大骨枯槁大肉陷,动作益衰精髓空,真藏未见一岁死,若见真藏克期凶。喘满动形六月死,一月内痛引肩胸,身热破棞肉尽脱,十日之内不能生。真脏脉见目眶陷,目不见人顷刻倾,若能见人神犹持,至所不胜日时终。

  【注】阴虚之劳脉细数,则必形消著骨而后死者,阴主形也。阳虚之劳脉微革,则不待痿尽忽然而脱者,阳主气也。五藏之脉无和缓象,为无胃之真藏脉,即形肉虽存,亦必不久于人世也。一息二至,损病之脉也。一息一至,行尸之脉也。大骨、颧、肩、股、腰之大骨也。大肉,头项四肢之大肉也。枯槁者,骨痿不能支也。陷下者,肉消陷成坑也。动作精神渐衰,真藏脉不见,期一岁死,若真脏脉见,遇所不胜之时日凶可期也。若真藏脉不见,有是证者,喘满动形,六月而死;有是证者,五藏内损,痛引肩胸者,一月而死;有是证者,肉尽之处,皆枯燥破裂,谓之破棞,身热不已,十日内死。真脏脉见,目眶下陷,视不见人,则神尚未去,至所不胜之日而死也。

  虚劳治法

  后天之治本血气,先天之治法阴阳,肾肝心肺之在后,脾损之法同内伤。

  【注】后天脾胃水谷生化荣卫,故治法本乎气血。先天肾藏精气生化之源。故治法本乎阴阳。五藏虚损治法,俱在于后,而脾脏虚损治法已载内伤,故曰同内伤也。

  拯阴理劳汤

  阴虚火动用拯阴,皮寒骨蒸咳嗽侵,食少痰多烦少气,生脉归芍地板贞。薏苡橘丹连合草,汗多不寐加枣仁,燥痰桑贝湿苓半,阿胶咳血骨热深。

  【注】此方即人参、麦冬、五味子、当归、白芍、生地、龟板、女贞、薏苡、丹皮、莲子、百合、炙草也。汗多不寐,俱加枣仁。咳而嗽痰,加茯苓半夏。咳嗽、咯血,加阿胶。骨蒸热深,加地骨皮也。

  拯阳理劳汤

  阳虚气弱用拯阳,倦怠恶烦劳则张,表热自汗身酸痛,减去升柴补中方,更添桂味寒加附,泻入升柴诃蔻香,夏咳减桂加麦味,冬咳不减味干姜。

  【注】此汤即人参、黄芪、炙草、白术、陈皮、肉桂、当归、五味子也。倦怠,懒于动也,恶烦劳动,则气张而喘乏也。恶寒加附子,泄泻仍入升麻、柴胡,更加诃子、肉蔻、木香也。夏月咳嗽,减肉桂加麦冬、五味子,冬月咳嗽,不减肉桂,更加五味子、干姜也。

  六味地黄汤 都气丸 七味地黄汤

  生脉地黄汤 桂附地黄汤 知柏地黄汤 金匮肾气丸

  肾虚午热形消瘦,水泛为痰津液伤,咳嗽盗汗失精血,消渴淋浊口咽疮,熟地药萸丹苓泽,加味劳嗽都气汤,引火归元加肉桂,火妄刑金生脉良。桂附益火消阴翳,知柏壮水制阳光,车牛桂附名肾气,阳虚水肿淋浊方。

  【注】午热,午后发热也。水泛为痰也。盗汗,为睡而汗出,觉而即止之者。失精,遗精也。消渴,谓饮水而即消,渴仍不止也。淋者,尿淋漓不利也。浊者,尿之前后有浊液也。口咽生疮,虚火炎也。均以六味地黄汤治之。劳嗽加味,为加五味子,名都气汤也。引火归元加肉桂,名七味地黄汤。火旺刑金加生脉饮,名生脉地黄汤也。桂附,为加肉桂、附子。知柏,谓加知母黄柏,名桂附、知柏肾气等汤也。

  大补阴丸 滋阴降火汤

  大补阴丸治壮火,滋阴降火救伤金,龟板知柏地髓剂,二冬归芍草砂仁,咳加百味汗地骨,血痰金贝虚芪参,虚热无汗宜散火,有汗骨蒸宜补阴。

  【注】阴虚火旺,无水治火,宜用大补阴丸滋水治火。方即龟板、知母、黄柏、生地为末,猪脊髓炼蜜为丸。若火旺无制,妄行伤金,肺痿咳嗽,宜用滋阴降火汤救其伤金。方即大补阴丸加麦冬、天冬,当归、白芍、炙草、缩砂。咳甚加百合、五味子,盗汗加地骨皮,咯血加郁金,痰多加川贝母,气虚加人参、黄芪。凡虚热如火烙手,无汗者为火郁,宜升阳散火汤,有汗者为骨蒸,亦宜大补阴丸及滋阴六黄等汤也。

  保元汤

  一切气虚保元汤,芪外参内草中央,加桂能生命门气,痘疮灰陷与清浆。

  【注】保元汤,即人参、黄芪、炙草也。黄芪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草补中气,加肉桂能生命门真气,且能治小儿痘疮灰白、顶陷、清浆。

  四君子汤 五味异功汤 六君子汤

  七味白术散 四兽饮

  脾胃气虚四君子,脉软形衰面白黄,倦怠懒言食少气,参苓术草枣姜强。气滞加陈异功散,有痰橘半六君汤,肌热泻渴藿木香,虚疟六君果梅姜。

  【注】治气虚兼气滞不快,依四君加陈皮,名五味异功散。治气虚兼有痰饮,依四君加橘红、半夏,名六君子汤。治气虚肌热渴泻,依本方加霍香、木香、葛根,名七位白术散。治气虚久疟留连不愈,依六君子汤,加草果、乌梅、生姜,名四兽饮。

  芎归汤 开骨散

  一切血病芎归汤,产后胎前必用方,气虚难产参倍入,交骨难开龟发良。

  【注】芎归汤,即川芎、当归,又名佛手散。气虚产难或时久伤气,依本方倍加人参。临产交骨难开,依本方加整龟板一具,本人疏下乱发一团,他人疏下之发亦可,名开骨散。

  四物汤 圣愈汤 六物汤

  加味四物汤 地骨皮饮

  调肝养血宜四物,归芎芍地酌相应,气虚血少参芪补,气燥血热知柏清。寒热柴丹炒栀子,但热无寒丹骨平,热甚芩连寒桂附,止血茅蒲破桃红。

  【注】调肝养血以四物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酌相应,谓补血用白芍、熟地,破血用赤芍,凉血用生地。气虚血少,宜加参芪,名圣愈汤。气燥血热,宜加知柏,名六物汤。血虚寒热往来,宜加味四物汤,即本方加柴胡、丹皮、炒栀子也。血虚惟发热不恶寒,宜地骨皮饮,即本方加地骨皮、牡丹皮也。血分热甚,依本方加黄芩、黄连。寒甚加肉桂、附子,破血加桃仁、红花,止血加茅根、蒲黄炒黑。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一切气血两虚证,八珍四物与四君,气乏色枯毛发落,自汗盗汗悸忘臻,发热咳嗽吐衄血,食少肌瘦泄泻频,十全大补加芪桂,荣去芎加远味陈。

  【注】气虚,四君子汤。血虚,四物汤。气血两虚,八珍汤。八珍者,即四君四物也。若有气乏色枯,毛发脱落,自汗盗汗,心悸健忘,发热咳嗽,吐血、衄血,食少肌瘦,泄泻等证,则宜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也。人参养荣汤,即十全大补减去川芎,更加远志、五味子、陈皮也。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双和饮

  虚劳腹痛小建中,悸衄之血梦失精,手足烦热肢酸痛,芍草饴桂姜枣同,卫虚加芪黄芪建,荣虚当归建中名,温养气血双和饮,三方减饴加地芎。

  【注】诸虚劳极,夜梦失精,宜以小建中汤温和脾胃。并治里虚心悸,衄下亡血,夜梦失精,手足烦热,四肢酸痛,血液亏损等证。是方白芍药、甘草、饴糖、中桂,大枣、生姜也。若卫气虚者,加黄芪,名曰黄芪建中汤。若里不急,腹不痛有是证者,则以温养气血,用双和饮,即此方减去饴糖,加入熟地、川芎,乃八珍汤减人参、白术、茯苓,加黄芪、中桂,盖以补阴血为主也。

  补肝汤

  补肝汤治肝虚损,筋缓不能自收持,目暗梳梳(应为目字旁)无所见,四物酸枣草瓜宜。

  【注】补肝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酸枣仁、炙草、木瓜也。

  加味救肺饮

  加味救肺治肺损,嗽血金家被火刑,归芍麦味参芪草,百花紫苑马兜铃。

  【注】加味救肺饮,即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芪、炙草、百合、款冬花、紫苑、马兜铃也。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心虚损,健忘神虚烦不眠,柏子味苓归地桔,三参天麦远朱酸。

  【注】是方,即柏子仁、五味子、茯苓、当归、生地、桔梗、丹参、人参、元参、天冬、麦冬、远志、朱砂、酸枣仁。

  归脾汤

  归脾思虑伤心脾,热烦盗汗悸惊俱,健忘怔忡时恍惚,四君酸远木归芪。

  【注】悸,心自跳动也。惊,目触物骇也。健忘,言事易忘也。怔忡,心冲动甚也。恍惚,心时不明也。方乃四君子,加酸枣仁、远志、木香、当归、黄芪。

  人参固本汤丸 保元生脉固本汤

  固本肺肾两虚病,肺痿咳血欲成劳,二冬二地人参共,保元生脉脾同调。

  【注】人参固本汤、丸,即人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也。依本方再加保元之黄芪、炙草,生脉之五味,三方合一,名保元生脉固本汤。同调,谓同调脾肺肾经虚也。

  逍遥散

  逍遥理脾而清肝,血虚骨蒸烦嗽痰,寒热頬赤胁不快,妇人经病脉虚弦,术苓归芍柴薄草,加味栀丹肝热添,肝气滞郁陈抚附,热加吴萸炒黄连。

  【注】是方,即白术、茯苓、当归、柴胡、薄荷、甘草也。肝气热,依本方加炒栀子、丹皮,名加味逍遥散。肝气滞加陈皮,肝气郁加抚芎、香附,肝气郁热,加吴茱萸、炒川黄连。惟薄荷只可少许为引,不宜多用。

  痨瘵总括

  痨瘵阴虚虫干血,积热骨蒸咳嗽痰,肌肤甲错目黯黑,始健不泻下为先。

  【注】久病痨疾而名曰瘵。瘵者,败也,气血两败之意也。有阴虚干血者,有阴虚积热者,当以诸补阴药治之。肌肤甲错,谓皮肤干涩也。目黯黑者,谓目黑无光也。始健,谓初病尚壮;不泻,谓久病不泻也,二者皆可以攻下为先治也。

  痨瘵治法

  痨瘵至泻则必死,不泻能食尚可痊,初取利后宜详审,次服柴胡清骨煎,虚用黄芪鳖甲散,热衰大补养荣参,皮热柴胡胡连入,骨蒸青蒿鳖甲添,阴虚补阴诸丸剂,阳虚补阳等汤圆,咳嗽自同咳嗽治,嗽血成方太平丸。

  【注】痨瘵之人,病至大便泄泻,则必死矣。若不泻能食,尚堪任药攻治,故可痊也。初取利后,审其热之微甚,人之强弱。若热甚人强,宜用柴胡清骨散;热不甚人弱,宜用黄芪鳖甲散;热微人弱,宜用十全大补、人参养荣等汤。若皮外发热,加柴胡黄连。骨内蒸热,加青蒿鳖甲。午后阴虚发热,宜用补阴诸丸汤药。阳虚恶寒清瘦,宜用补阳诸丸汤药。咳嗽不已,同咳门方参而治之。嗽血者,宜用成方太平丸可也。

  大黄蛰虫丸 大黄青蒿煎 传尸将军丸

  干血大荒蛰虫治,积热蒿黄胆便煎,癸亥腰眼灸七壮,后服传尸将军丸。

  【注】大黄蛰虫丸有成方。大黄青蒿煎,即青蒿、大黄、猪胆汁、童便煎。痨瘵日久,有生恶虫,身死之后,多遭传染,甚而灭门,名曰传尸痨,宜癸亥日灸两腰眼各七壮,后服传尸将军丸。此方载《丹溪心法》书中。

  柴胡清骨散

  清骨骨蒸久不痊,热甚秦知草胡连,鳖甲青蒿柴地骨,韭白髓胆童便煎。

  【注】此方乃秦艽、知母、炙草、胡连,鳖甲、青蒿、柴胡、地骨皮、韭白、猪脊髓、猪胆汁、童便也。

  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虚热劳,骨蒸晡热渴而烦,肌肉消瘦食减少,盗汗咳嗽出血痰,生地赤芍柴秦草,知芪菀骨半芩煎,人参桂桔俱减半,鳖甲天冬桑倍添。

  【注】此方即生地、赤芍、柴胡、秦艽、炙草、知母、黄芪、紫菀、地骨皮、半夏、茯苓、人参、桂枝、桔梗、鳖甲、天冬、桑白皮也。

  自汗盗汗总括

  自汗表阳虚恶冷,阳实蒸热汗津津,盗汗阴虚分心肾,心虚不固火伤阴。

  【注】无因汗出,谓之自汗。自汗谓表阳虚,汗出则恶寒冷,宜用后方。若蒸蒸发热,汗出不恶寒,则为里阳实,宜以调胃承气汤下之。睡则汗出,觉则汗止,谓之盗汗。盗汗为阴虚,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也。

  黄芪六一汤 玉屏风散 黄芪建中汤

  自汗表虚黄芪草,玉屏风散术芪防,气虚加参阳虚附,血虚黄芪建中汤。

  【注】黄芪六一汤,即黄芪六钱,甘草一钱也。玉屏风散,即黄芪、白术、防风也。二方皆治表虚自汗,若气虚加人参,阳虚加附子可也。若不恶寒不气少,则为血虚,不可用参附,宜黄芪建中汤也。方在伤寒门。

  当归六黄汤 酸枣仁汤

  盗汗心火下伤阴,归芪二地柏连芩,心虚酸枣芍归地,知柏苓芪五味参。

  【注】当归六黄汤,治心火伤阴盗汗,即当归、黄芪、黄芩、黄连、黄柏、生熟地黄也。酸枣仁汤,治心虚不固盗汗,即酸枣仁、当归、白芍、生地、知母、黄柏、茯苓、黄芪、五味子、人参也。

  失血总括

  九窍出血名大衄,鼻出鼻衄脑如泉,耳目出血耳目衄,肌出肌衄齿牙宣,内衄嗽涎脾唾肾,咯心咳肺呕属肝,精窍溺血膀胱淋,便血大肠吐胃间。

  【注】九窍一齐出血,名曰大衄。鼻出血名鼻衄,鼻出血如泉,曰脑衄。耳出血,名耳衄。目出血曰目衄。皮肤出血,曰肌衄。齿牙出血,曰赤衄,又名牙宣。此皆衄血随所患处而命名也。若从口出则为内衄,内衄出血,涎嗽出于脾,唾出于肾,咯出于心,咳出于肺,呕出于肝,吐出于胃,溺血从精窍而出,淋血从膀胱而出。呕吐之分,呕则有上逆漉漉之声,吐则无声也。

  失血死证

  失血身凉脉小顺,大疾身热卧难凶,口鼻涌出而不止,大下溃腐命多倾。

  【注】大疾,脉大疾也。卧难,不能卧也。打衄大下,血出如涌泉不止,内溃腐尸之气,则命倾也。

  失血治法

  阳乘阴热血妄行,血犯气分不归经,血病及府渗入浊,由来藏病溢出清。热伤失血宜清热,劳伤理损自然平,努即内伤初破逐,久与劳伤治法同。

  【注】凡失血之证,阳盛乘阴,则血为热迫,血不能安于脉中而妄行气分,不能回归经脉也。若血病伤及于府者,则血渗入肠胃浊道,上从咽出,下从二便出也。血病伤及于藏者,则血溢于胸中清道,上从喉出,下从精窍而出也。夫血藏于藏内,行于脉中,躯壳之中不可得而见也。非有损伤,不能为病。而损伤之道有三:一曰热伤,宜以理损为主;一曰努伤,初宜以破逐为主,久亦宜以理损为主也。

  犀角地黄汤

  热伤一切失血病,犀角地黄芍牡丹,胸膈满痛加桃大,热甚吐衄入芩连,因怒呕血柴栀炒,唾血元参知柏煎,咯加二冬嗽二母,涎壅促嗽郁金丸。

  【注】热伤一切失血之病,皆宜犀角地黄汤。若胸膈满痛,是为瘀血,加桃仁大黄。若吐血热甚,加黄芩黄连。因怒致吐血及呕血者,加柴胡炒栀。唾血加元参、黄柏、知母,咯血加天冬、麦冬,嗽血加知母、贝母。涎壅气促,阵阵急嗽带出血者,宜郁金丸,方在后。

  加味救肺饮加郁金汤

  劳伤吐血救肺饮,嗽血加调郁金汤。形衰无热气血弱,人参养荣加麦良。

  【注】救肺饮,即虚劳门之加味救肺饮加调郁金末也。若气血虚弱不见火象,宜用人参养荣汤加麦门冬也。

  芎归饮

  饱食用力或持重,努破脉络血归芎,呕血辘辘声上逆,跌扑堕打有瘀行。

  【注】饱食用力,或因持重努伤脉络,失血涌吐,宜用归芎饮,引血归经。及呕血跌扑堕打,伤其脉络,令人大吐者,亦皆宜之。其有瘀者,或加大黄以下之,或加桃仁、红花以破之,或加郁金、黄酒以行之。

  参地煎

  参地衄吐血不已,热随血减气随亡,气虚人身为君主,血热为君生地黄。

  【注】参地煎,即人参、生地黄也。凡因热伤衄、吐血不已者,则热已随血减,然气亦随血亡也。气虚甚者,当倍人参为君。血热者,宜倍生地为君。时时煎服自止也。

  泻肺丸

  嗽血壅逆虚苏子,积热痰黄泻肺丸,蒌仁半贝金葶杏,三黄惟大有除添。

  【注】嗽血痰壅气逆,形气虚者,苏子降气汤降之,方见诸气门。痰黄积热,形气实者,用泻肺丸下之,即瓜蒌仁、半夏、浙贝母、郁金、苦葶苈子、杏仁、黄连、黄芩、大黄也。惟大黄形实气者加之,若形虚气者,或大便溏泄,则减去不用。

  保肺汤

  保肺肺痈吐脓血,白芨薏苡贝金陈,苦梗苦葶甘草节,初加防风溃芪参。

  【注】保肺汤,即白芨、薏苡仁、贝母、金银花、陈皮、苦桔梗、苦葶苈、甘草节也。初起加防风,溃后加生黄芪、人参。

  牛膝四物汤

  尿血同出痛淋血,尿血分出溺血名,溺血精窍牛四物,淋血八正地金通。

  【注】淋血、溺血二证,若尿与血同出而痛,名曰淋血。尿与血分出,名曰溺血。溺血为精窍之病,用四物倍加牛膝。淋血为尿窍之病,用八正散,加木通、生地、郁金治之。

  珀珠散

  溺血诸药而不效,块血窍滞茎急疼,珀珠六一朱砂共,引煎一两整木通。

  【注】溺血一证,乃精窍为病,每因忍精不泄,提气采战,或因老年节欲而成。服诸药不效者,所溺之血成块,窍滞不利,茎中急疼欲死者,用珀珠散,日三服,每服三钱,引用整木通去粗皮色黄者,煎汤调服。其方即琥珀末一钱,珍珠末五分,朱砂末五分,飞滑石六钱,甘草末一钱,合均,分三服。若其人大便燥结不通,以八正散加牛膝、郁金下之。有热尿涩,以导赤散加牛膝、郁金清之。利后仍服此药,自有其功。

  槐花散

  便血内热伤阴络,风合肠风湿藏疡,槐花侧枳连炒穗,风加秦防湿楝苍。

  【注】便血二证,肠风、脏毒。其本皆热伤阴络,热与风合为肠风,下血多清;热与湿合为藏毒,下血多浊。均宜槐花散,即炒槐花、炒侧柏叶、醋炒枳壳,川黄连,炒荆芥穗,为末,乌梅汤调服。肠风,加秦艽、防风。脏毒,加炒苦楝,炒苍术。若大肿大痛,大便不通,当以脏毒未溃之疡治之,非脏毒下血之病也。

  升阳去湿和血汤

  便血日久,服凉药不应,亦升补,用升阳去湿和血汤。即升麻、黄芪、苍术、肉桂、秦艽、白芍、丹皮、陈皮、生地、熟地、生甘草、炙甘草也。有热,稍加吴茱萸炒川连。虚加人参可也。

  消渴总括

  试观年老多夜溺,休信三消尽热干,饮多尿少浑赤热,饮少尿多清白寒。

  【注】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混浊,三消皆燥热病也。然试观年老好饮茶者,夜必多溺,则休信三消皆热,而亦有寒者矣。饮水多,小便少而浑赤者属热,是火盛耗水而浑也。饮水少,小便多而清白者属寒,是火虚不能耗水也。

  消渴生死

  三消便硬若能食,脉大实强尚可医,不食舌白传肿泻,热多舌紫发痈疽。

  【注】三消,饮水多不能食,若能食大便硬,脉大实强者,为胃热实,下之尚可医也。若不能食,湿多舌白滑者,病久则传变水肿泄泻。热多舌紫干者,病久则发痈疽而死也。

  消渴治法

  竹叶黄芪汤

  便硬能食脉大强,调胃金花斟酌当,不食渴泻白术散,竹叶黄芪不泻方,黄芪黄芩合四物,竹叶石膏减粳姜,气虚胃热参白虎,饮一溲二肾气汤。

  【注】调胃,谓调胃承气汤。金花,谓栀子金花汤。方俱在伤寒门,酌其所当用可也。不食而渴,已属胃虚,兼之泄泻,胃虚无热矣。故用七味白术散,方在虚损门。若不食而渴,亦不泻者,是虽虚而又有燥热也。宜用竹叶黄芪汤,即黄芪、黄芩、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竹叶、石膏、人参、炙草、麦冬、半夏也。若气虚胃热盛者,宜用人参白虎汤。若下焦虚寒,饮一溲二者,宜用肾气汤。

以上是关于肌肤甲错的治疗方法的介绍,得病本身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情,患者要及早找个正规医院治疗。



寒凝腹痛的治疗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大,造成心理负担的加重,疾病也在无形中产生,疾病的治疗要及时,寒凝腹痛的治疗方法,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而且疗效快,没有较大的副作用,短期即可恢复。

  宝书说药(1--235味中药)上

  中国中医报编者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宝书临证40余年,擅长运用中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今起本版将连载他对300多味常见中药的理解和应用,以期对初学中医者有所帮助。

  宝书说药(235)代赭石 代赭石,善降逆气,止呃止呕。余曾用旋覆花代赭石汤加生石膏50克,治愈一例顽固性呕吐者。患者口干舌燥,舌体光红无苔,喝水吐水,吃饭吐饭,数日饮食不进,只靠输液维持。药煎好,嘱其细斟慢饮,每次喝一小口。一剂药喝完,不再呕吐,翌日可少进米汤。三剂药喝完,病若失。代赭石之功,岂可小觑哉!

  代赭石,凉血止血,可治吐衄。余治疗鼻出血,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秘红丹。方用:川大黄细末3克,油肉桂细末3克,生赭石细末18克。将大黄、肉桂末和匀,用赭石末煎汤送下。1日服2次。每每用之,皆有捷效。

  宝书说药(234)石决明 石决明清肝明目,多用于治眼病。余治疗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症,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明目地黄丸。方用:熟地黄160克,山地萸(制)、山药、石决明(煅)各80克,牡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各60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一次服1丸,一日服2次。本方有滋肾、养肝、明目的作用,治疗上述眼病,效果良好。 宝书说药(233)合欢皮 合欢皮安和五脏,故能安神解郁,可治疗心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多梦、头晕、乏力,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夜宁糖浆。方用:合欢皮105克,灵芝50克,首乌藤105克,大枣75克,女贞子105克,甘草30克,浮小麦300克。以上七味,加水煮沸后,于80℃~90℃温浸2次,每次2小时,合并温浸液;灵芝粉碎成粗粉,用适量的乙醇浸泡7天,压榨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备用;药渣与其余五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两种溶液合并,静置,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蔗糖830克与适量的防腐剂,煮沸使溶解,滤过,加水至1000毫升,搅匀,即得。一次服40毫升,一日2次。

  本品有养血安神之功,用于神经衰弱见上述症状者疗效颇佳。心火过旺引起的失眠者不宜服用。

  宝书说药(232)天麻 天麻,平肝熄风之良药,善除风痰而定眩晕,通经络而止疼痛。余治疗痰厥头痛,咳痰稠黏,头眩烦闷,恶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卧,舌苔白腻,脉弦滑者,常用《脾胃论》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方用:黄柏9克,干姜3克,天麻9克,苍术9克,白茯芩9克,黄芪9克,泽泻9克,人参9克,白术9克,炒曲9克,半夏(汤洗7次)9克,大麦糵面9克,橘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温凉并济,补泻兼施,补脾燥湿,化痰息风,可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见有上述症状者。

  《脾胃论》中说:“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独不为风所动也;黄芪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苦温甘,除湿补中益气;泽、芩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曲消食,荡胃中滞气;大麦孽面,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燥也。” 宝书说药(231)珍珠母 高血压病的症状与中医的肝阳上亢相似,珍珠母有平肝潜阳之功,故用以降血压颇效。余治疗肝阳上亢,血压偏高,头昏头晕,失眠健忘等症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清脑降压片方,改片为丸,有较好的作用。方用:黄芩、当归、决明子各100克,夏枯草、槐米、磁石(煅)、牛膝、钩藤各60克,地黄、丹参、珍珠母各40克,水蛭、地龙各20克。研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

  宝书说药(230)远志 远志与菖蒲相伍,长于宁心安神;与川贝相伍,最能化痰止咳。

  治疗惊恐不安,失眠健忘,梦中惊跳等症,余常用《医学心悟》中的安神定志丸。方用:石菖蒲、远志、茯苓、龙齿、茯神、党参各50克,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重。每日服3次,每次服1丸。

  治疗肺热咳嗽,见咳嗽连连,昼夜不间断,黄痰。余常用自拟远志止咳饮。方用:远志15克,百部、清半夏、杏仁、川贝、旋覆花、黄芩、桔梗、陈皮、紫苑、款冬、白前各10克,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由《医学心悟》中的止嗽散加远志、半夏、杏仁、川贝、旋覆花、黄芩而成,增强了清肺化痰、宣肺止咳之力,疗效更好。

  宝书说药(229)琥珀 琥珀内服镇心安神,活血散瘀,通淋溶石,外用散血消瘀,生肌止痛,治疮疗癣。治疗一切癣、疥、结核,疮疖初起已破,刀伤出血及腐烂者,余常用《急救经验良方》中的万应琥珀膏。方用:全当归15克,大黄12克,上血竭12克,川黄连12克,小生地24克,黄芩12克,真琥珀12克(另研极细末),生甘草12克,大风子肉12克,黄柏12克,枯矾12克。

  用好麻油500克,将药10味熬枯,油色紫红,去滓,入琥珀末并黄蜡60克,候化开离火,用槐枝1根搅匀,冷定成膏,不可太老,埋入土内,退去火毒,一月后取出。

  用时加黄色三仙丹(水银、牙硝、明矾)少许调匀,随时擦之,看疮轻重加之。轻则以少为妙,重则稍多加,不可过多。金刃伤则不必加三仙丹。此膏愈陈愈妙。

  宝书说药(228)羊蹄 羊蹄,能杀虫疗癣。余治疗诸癣疮湿痒,常用《医宗金鉴》中的羊蹄根散。方用:羊蹄根24克(末),枯白矾6克,共研细末,米醋调擦癣处。该方有杀虫、渗湿、消毒的作用,涂抹之后,可立即止痒。

  宝书说药(227)朱砂 朱砂内服安神镇静,外用清热解毒。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冰硼散治疗口疮。方用:冰片50克,硼砂(炒)500克,朱砂60克,玄明粉500克。以上四味,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硼砂粉碎成细粉;将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及玄明粉配研,过筛,混匀,即得。吹敷患处,每次少量,一日数次。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立见功效。注意药液不可咽下。

  宝书说药(227)钩藤 钩藤,善清肝火,为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要药。余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失眠等症,常用《杂病证治新义》中的天麻钩藤饮。方用:天麻9克,钩藤(后下)12克,生决明(先煎)18克,山栀、黄芩各9克,川牛膝12克,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重症者,可易决明为羚羊角。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杂病证治新义》中说:“本方以天麻、钩藤、生决明之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以平肝之逆,并辅夜交藤、朱茯神,以安神安眠,缓解其失眠,故为用于肝厥头痛、晕眩之良剂。若以现代之高血压头痛而论,本方所用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经研究有降低血压之作用,故有镇静精神、降压缓痛之功。”

  钩藤凉肝定惊,善治小儿夜啼。治疗小儿脾虚,面青肢冷,大便清稀,神不安宁,时有夜啼,余常用《医宗金鉴》中的钩藤饮。方用:川芎、当归、茯神、茯苓、木香、钩藤、白芍、甘草各3~5克,红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以钩藤平肝,茯神宁心,茯苓祛湿,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木香、甘草、大枣温脾胃而和中气。胃气得和,心神安宁,则夜卧安宁。

  宝书说药(226)牡 蛎 煅牡蛎,软坚散结之尖兵。治疗乳痹(乳腺小叶增生)余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消瘰丸,每收良效。方用:煅牡蛎500克,生黄芪200克,三棱、莪术、龙胆草、浙贝母各100克,生乳香、生没药、血竭各50克,玄参15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10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

  本方原本治疗瘰疬,余思之乳痹之形状与瘰疬相似,故移用之,果然有效。方中重用牡蛎、浙贝母、三棱、莪术消痰软坚,黄芪、玄参补气养血,血竭、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龙胆草疏肝解郁,有补有攻,使攻邪而不伤正,故能建功。使用时,配合外用消瘰膏,其效更彰。方用:生半夏50克,生马钱子20克,生山甲、生甘遂、皂角、血竭各15克。前5味用香油炸枯,去渣,将黄丹收膏,火候到时,将血竭粉掺膏中融化,摊做膏药敷患处。

  常与龙骨相伍,有相辅相成之功。汗为心液,龙、牡善敛心气,故能止汗。治疗自汗、盗汗,余常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牡蛎散。方用:黄芪30克,麻黄根(洗)30克,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30克,浮小麦30克。共研为粗末,水煎去渣服,每天1剂(15克),2次分服。本方有敛汗固表的作用,不仅能止自汗盗汗,而且能补虚劳不足,止心悸,治遗精。《成方便读》中说:“黄芪固卫益气,以麻黄根领之达表而止汗;牡蛎咸寒,潜其虚阳,敛其津液;麦为心谷,其麸则凉,用以入心,退其虚热耳。此治卫阳不固,心有虚热之自汗也。”

  宝书说药(225)龙骨 龙骨常与牡蛎合用,有相得益彰之妙,善于摄敛正气,治疗痰喘;宁心安神,治疗失眠。收敛固涩,可止崩止带。

  治疗外感痰喘服用小青龙汤病未痊愈或愈而复发者,余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从龙汤治之。方用:生龙骨、生牡蛎各50克,生杭芍15克,清半夏12克,炒苏子12克,炒牛蒡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临床中余体会到,治外感痰喘小青龙汤疗效不菲,但从龙汤不可或缺,用之则疗效巩固,不用则病情易于反复发作。

  治疗失眠,余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酸枣仁、夜交藤、合欢花治之,每收良效。方用:柴胡12克,龙骨、牡蛎各50克,党参、茯苓、半夏、黄芩、酸枣仁、夜交藤、合欢花各12克,桂枝6克,大黄3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治疗崩漏,余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固冲汤治之,方用:白术30克,黄芪3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50克,山萸肉20克,白芍15克,海螵蛸15克,茜草15克,川断15克,棕炭10克,五倍子15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还可用于治疗少女经血不止、中年妇女血崩、上避孕环后阴道出血不止等病症,均能获得可靠的疗效。原书中方下记载:偏热加生地15克;偏寒加附子10克;血多阳脱加人参30克,附子10克;大怒之后血崩加柴胡15克。临床使用时可作参考。

  治疗白带(或黄带)过多,余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清带汤(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余常处方为:山药15克,生龙骨、生牡蛎各50克,海螵蛸、土茯苓各30克,茜草、白术、黄柏、金银花、连翘、败酱草各15克,白果5枚。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一般连用5剂即可见效。若病久难愈者,可将此方配制成丸药缓图之。清带汤张锡纯谓之:“此方用龙骨、牡蛎以固脱,用茜草、海螵蛸以化滞,更用生山药滋真阴固元气。……汇集成方,其能开通者,兼能收涩;能收涩者,兼能开通。相助为理,相得益彰。”加入白果、白术,仿《傅青主女科》完带汤之意也。再与清热燥湿的土茯苓、黄柏、金银花、连翘、败酱草合用,收效自然不同凡响。

  宝书说药(224)

  虎杖 虎杖,清热解毒之功甚著。《小儿药证直诀》用虎杖散治小儿实热盗汗,乃善用虎杖者也。虎杖,锉为散,水煎服,量多少与之,不拘时候。

  余思之,此方颇具深意,虎杖能清湿热,杜绝盗汗之源,故能收效。

  宝书说药(223)自然铜 自然铜,多用于接骨疗伤,外用有杀虫止痒之效。治疗神经性皮炎余常用《中医皮肤病学简编》中的自然铜膏。

  方用:自然铜(煅末)31克,硼砂末15克,凡士林156克。调成软膏,外涂患处,每日2~3次。

  宝书说药(222)酸枣仁 酸枣仁宁神定志之良药也。

  治疗阳亢性失眠,余常用北京名医冉雪峰创立的卧佛汤治之,效果理想。方用:酸枣仁、麦门冬、石斛、杜仲、寄生、牛膝、丹参、槐米、钩藤各15克,生地、铁锈各30克,龟板50克。血压高者加青木香10克;虚热上逆加龙胆草、黄柏各15克;胃纳少者加厚朴15克,广木香10克;大便干结加大黄5~1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使用时,酸枣仁的用量可加大至30克。本方治疗高血压患者之失眠,疗效更好。

  治疗因阴血不足所致失眠多梦、心悸不宁、五心烦热、盗汗耳鸣等症。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安神胶囊方做丸治之,效果满意。方用:酸枣仁(炒)50克,川芎、制何首乌各50克,麦冬、五味子、丹参、茯苓、知母各100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补血滋阴、养心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失眠,堪称良方。

  宝书说药(221)浮海石 浮海石,清肺化痰之功甚著。余治疗小儿哮喘,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常用《医学从众录》中的海浮石滑石散。方用海浮石12克,飞滑石12克,杏仁12克,薄荷6克。研为极细末。每服2钱,每天服3次,用百部煎汤调下。此方虽简,用之颇灵。

  宝书说药(220)洋金花 洋金花又名曼陀罗花,具有定喘祛风、麻醉之痛功效。《外科十三方考》载有立效止喘烟一方:曼陀罗花75克,火硝5克,川贝50克,法夏40克,泽兰30克,冬花25克。共研细末,用老姜500克,捣烂取汁,将药末合匀,以有盖茶盅一只盛储封固,隔水蒸一小时久,取出,以熟烟丝400克和匀,放通风处,吹至七、八成干(不可过于干燥,恐其易碎)时,贮于香烟罐中备用。每日以旱烟筒或水烟袋,如寻常吸烟法吸之。余常用此方治疗哮喘病急性发作,有一时之功。

  宝书说药(219)矮地茶 矮地茶为南方的一味草药,因其止咳化痰作用甚佳,近年来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成为中药的普及品种。《湖南省中成药规范》载有复方矮地茶糖浆一方,可供参考。方用:矮地茶100克,铁包金100克,金樱子100克,岗梅50克,沙参50克。将上药锉碎,煮提两次,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400毫升时,静置沉淀,取上清液过滤。另取蔗糖90克制成糖浆,加入上清液中,继续浓缩至160毫升即得。每次服25毫升,1日2次。治疗慢性及急性气管炎,有祛痰止咳作用。

  宝书说药(217)枇杷叶 枇杷叶善清肺胃之热,既可清肺热而止咽痛,又能降胃气而止呃逆。

  治疗肺胃阴虚所致的口臭、咽痛、口舌生疮、牙宣龈肿,余常用《阎氏小儿方论》中的甘露饮。方用:枇杷叶、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黄芩、枳壳、茵陈各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天1剂,2次分服。本方有滋阴清热之功效,可用于治疗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牙龈脓肿、口腔糜烂等病而见上述症状者,都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胃气不降所致的呃逆(膈肌痉挛),余常用名医沈仲圭《新编经验方》中的治噫气声声不绝方。方用:枇杷叶15克(去毛),旋覆花、代赭石、姜半夏、橘红、茯苓、西洋参、麦冬、砂仁各15克,沉香、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天1剂,2次分服。方中枇杷叶、沉香和二陈汤(姜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和胃降气,用旋覆花、代赭石重镇降逆,用西洋参、麦冬、砂仁补中气。本方滋阴降逆,补中益气,用于止呃,每获佳效。 宝书说药(216)桑白皮 6-10 桑白皮,泻肺平喘,作用缓和,虚证实证皆宜。余治疗小儿风寒外束、肺经痰热所致的面赤身热、咳嗽气促、痰多黏稠、咽痛声哑,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儿童清肺丸。

  方用:麻黄10克,苦杏仁(炒)20克,石膏40克,甘草10克,桑白皮(蜜炙)30克,瓜蒌皮30克,黄芩40克,板蓝根40克,橘红30克,法半夏30克,紫苏子(炒)20克,葶苈子10克,浙贝母40克,紫苏叶20克,细辛8克,薄荷30克,枇杷叶(蜜炙)40克,白前30克,前胡20克,石菖蒲30克,天花粉30克,青礞石(煅)10克。

  上药粉碎成细粉,炼蜜为蜜,每丸重3克。一次服1丸,一日服2次;3岁以下每次服半丸。本方有清肺、解表、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小儿肺热咳喘,疗效卓著。

  宝书说药(215)苏 子 苏子润而能降,是止咳平喘之良药。治疗上盛(痰涎壅盛)下虚(肾阳不足)的咳喘症,余常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苏子降气汤,收效甚良。方用:紫苏子、前胡、制半夏、厚朴、当归各15克,陈皮、甘草各10克,肉桂3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方中用苏子、前胡平喘止咳,用厚朴、半夏燥湿化痰,用陈皮、生姜温化寒痰,用肉桂引火归元,用当归活血润燥,用甘草和中止咳。诸药合用,既能降气化痰,又可散寒平冲,是临床用之有效的经验良方。

  宝书说药(214)款冬花 款冬花善治咳喘。在咳喘发作时,余常用恩师孟广奇传授的咳喘灵丸。方用:炙麻黄、炙罂粟壳、杏仁、川贝各50克,炙紫菀、桔梗、甘草各40克,核桃仁、炙百部各100克,五味子、远志各30克。炼蜜为丸,每丸9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

  本方除用止咳平喘药外,又用核桃仁补肾纳气,用五味子、远志敛肺宁神,收到良效。

  宝书说药(213)白果 白果之用有二,其一降气平喘,其二燥湿止带。

  白果治疗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的哮喘症,效果较好。余常用《摄生众妙方》中的定喘汤。方用:白果(去壳炒黄捣碎)21枚,麻黄、款冬花、桑白皮、制半夏各9克,苏子、杏仁、黄芩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痰稠不利,加胆星、瓜蒌皮、沙参、前胡;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者,加生石膏、鱼腥草;顽痰胶结,饮食减少者,加莱菔子、白芥子;痰壅而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本方能散表寒、清膈热、降逆气、化痰涎,故治“寒包热哮”,效果良好。

  治疗妇人带下色黄,其气腥秽,因湿热下注所致者,余常用《傅青主女科》中的易黄汤。方用:山药(炒)30克,芡实(炒)30克,黄柏(盐水炒)6克,车前子(酒炒)6克,白果10枚。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具有健脾除湿、清热止带之功,脾虚湿盛,带下黄黏者最宜用之。 宝书说药(212)葶苈子 葶苈子分为苦、甜二种,甜葶苈味淡甘而性缓;苦葶苈味苦而性峻,一般处方用苦葶苈。葶苈子大寒,故用于实热性痰喘,有立竿见影之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有蠲哮丸一方,服之颇效,方用:葶苈子、青皮、陈皮各50克,黄荆子、槟榔、大黄各30克,生姜10克。蜜丸9克重,每次服1丸,每日服2~3次。本方有泻肺除壅,涤痰祛瘀,利气平喘的功效,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痰瘀伏肺证,症见气粗痰涌、痰鸣如吼、咳呛阵作、痰黄稠厚,有良好的效果。孕妇及久病体虚、脾胃虚弱便溏者禁用。服药后如出现大便偏稀、轻度腹痛,属正常现象,可继续用药或减少用量。

  甜葶苈子清泻肺气,祛痰定喘,治疗小儿百日咳有良效。方用:甜葶苈子120克,大枣500克,红糖30克。先将甜葶苈子炒黄研为细面,另将大枣加水煮后去皮核,最后将方中药物和合调成糕即成。将药糕分成4份,每天1份,分4天吃完。大枣补脾和胃,温润心肺;红糖甘温,益气生津,诸药制糕,泻肺定喘之功甚佳且不伤正气,儿童亦乐于服用。临床使用多年方便有效。

  宝书说药(211)紫 菀 紫菀常与款冬相伍,有良好的止咳平喘作用。余治疗老年哮喘,自拟一方名曰老年哮喘丸。方用:紫菀、款冬各75克,瓜蒌子50克,麻黄45克,鳖甲(醋制)50克,黄芩50克,甘草50克,麦冬50克,黄连30克,百合75克,紫苏子(炒)25克,石膏(生)25克,苦杏仁(炒)50克,石膏(煅)25克,紫河车、西洋参、五味子、山茱萸、山药各50克,炙罂粟壳30克,蛤蚧1对。制成蜜丸,每丸重9克。本方滋阴清肺,止咳平喘以治标,补气养血,补肾纳气以固本。用于肺肾两虚,阴虚肺热所致的虚劳久咳、老年哮喘、气短烦热、胸满郁闷、自汗盗汗,都有较好的疗效。

  宝书说药(210)百部 百部,止咳良药也。余常用《冉氏经验方》中的红百煮散治疗小儿百日咳,每每获效。方用:百部、紫菀、红花、生地、杏仁、旋覆花、苦葶苈各15克,浙贝母10克。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分为小包,每包5克,每日1包,水煎,分2~3次温服。方中用百部、紫菀、杏仁宣肺止咳;用生地、红花、养血活血;用旋覆花、葶苈子、浙贝母降逆化痰。采用煮散法,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之析出,更能发挥药效,值得推而广之。

  治疗小儿咳嗽,症见咳嗽连连,昼夜不间断,无痰,多日未愈,夜间睡卧不宁。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小儿百部止咳糖浆方,加减投之,每获良效。方用:百部、杏仁、桔梗、桑白皮、麦冬、知母、黄芩、枳壳、陈皮、白前各10克,远志、甘草各5克。每日1剂,2次分服。原方去天南星,加白前、远志,止咳效果更好。 宝书说药(209)杏 仁 杏仁,止咳最良。《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中有叭哒杏仁粉一方,用甜杏120克,白冰糖500克。研和为粉,开水冲黏,当茶点服用,有润肺化痰、清金降火之功。此方治疗肺热咳嗽,既好吃,又有效,乃食疗之佳品也,犹宜于小儿患者。

  杏仁有化湿作用,因其能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余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互结,留恋三焦,及暑湿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口不渴或渴不欲饮之湿重于热者,常用《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方用: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仁6克,半夏1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有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之功效。《温病条辨》中说:“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宝书说药(208)胖大海 胖大海,善清肺热,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治疗风热外束、痰热内盛所致的急、慢性咽喉炎,症见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咽干灼热,咽中有痰,或寒热头痛,或便秘尿赤者,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黄氏响声丸。方用:薄荷、蝉蜕、儿茶、诃子肉、大黄(酒炙)各50克,浙贝母、连翘、胖大海、川芎、桔梗各100克,甘草20克,薄荷脑20克。以上十二味,除薄荷脑外,取大黄、川芎、诃子肉、浙贝母、薄荷、儿茶粉碎成粗粉,其余连翘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静置沉淀,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与大黄等粗粉拌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80目),加入薄荷脑,混匀。制成糖衣丸,每丸重0.1克。1次服20丸,1日3次,饭后服用;儿童减半。本方有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的功效,治疗喑哑,见效甚速。此药各大药店中有售,若买不到可用上方做成蜜丸服用,疗效相同。 宝书说药(207)黄药子 黄药子,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故今人用以治疗癌症。治晚期胃癌、食道癌患者痰湿瘀阻及气滞血瘀证,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金蒲胶囊。方用:人工牛黄、蟾酥各5克,蜈蚣10克,金银花、蒲公英、半枝莲、山慈菇、莪术、白花蛇舌草、苦参、龙葵、延胡索、红花、半夏(姜炙)、党参各50克,穿山甲(烫)30克,珍珠10克,大黄、黄药子各20克,乳香(制)、没药各30克,黄芪、刺五加各100克,砂仁80克。以上24味,金银花、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苦参、龙葵、黄药子、黄芪和刺五加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煎液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适量,乳香、没药加热溶化,用粗纱布滤液合并,加入上述清膏中,人工牛黄、珍珠研成细粉,其余蜈蚣等十一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极细混匀,加入清膏中,搅拌均匀,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匀,装入胶囊(每粒装0.3克,即得。1次服3粒,1日3次,或遵医嘱。42日为一疗程。本方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益气化痰的功效,能缓解胃癌、食道癌之症状。

  宝书说药(206)昆布 昆布,有软坚散结、去瘀生新的作用。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症见产后出血过多,淋漓不断,神疲乏力,腰腿酸软,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产复康颗粒。方用:益母草、熟地黄各150克,当归、人参、黄芪、何首乌各100克,桃仁、蒲黄、香附(醋制)、白术各80克,昆布、黑木耳各50克。以上十二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28(50℃~60℃)的清膏。取清膏与红糖和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制成600克(每袋装10克),即得。开水冲服,1次服20克,1日3次;5~7天为一疗程。本方有补气养血、祛瘀生新的功效,产褥期可长期服用,有助于产妇的身体康复。制颗粒,工艺比较复杂,亦可用上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1日服3次,每次服1丸,疗效相同。

  宝书说药(205)海 藻 海藻常与昆布相伍,消瘿瘤有功。治疗痰火郁结所致的瘿瘤初起,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消瘿丸。方用:昆布300克,海藻200克,海蛤壳50克,浙贝母50克,桔梗100克,夏枯草50克,陈皮100克,槟榔100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散结消瘿之功,用于治疗单纯型地方性甲状腺肿见上述证候者,久服见效。

  宝书说药(204)礞石 礞石有豁痰之功,善治癫狂。癫狂的病机为七情内伤,气机不畅,痰火扰心,蒙蔽心包而成。五志之火不得宣泄,炼液成痰,痰结日久,清窍闭塞,神明逆乱。治疗此种病症,余常以名医董建华创制的加味礞石滚痰汤治之,有一定的疗效。方用:礞石15克,琥珀粉1.5克(分冲),朱砂粉1克(分冲),黄芩10克,酒军3克,沉香3克。先将上药(琥珀粉、朱砂粉除外)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冲服琥珀粉、朱砂粉。方中用礞石豁痰开窍,用大黄通腑泄热,用黄芩苦寒直折火势,用琥珀粉、朱砂粉重镇安神,用沉香降气调中。合而为方,用于痰火扰心之癫狂,颇为中的。肝阳上亢而头痛、头晕者,加生石决明、珍珠母;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山栀子、丹皮;胸闷憋气者,加旋覆花、郁金;失眠多梦者,加丹参、炒枣仁;脘痞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砂仁;情志失调者,加柴胡、香附。心病还须心药医,服药期间,应对患者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除忧虑,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本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宝书说药(203)海蛤壳 海蛤壳,颇具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治疗肝肺实热,头晕耳鸣,咳嗽吐衄,肺痿肺痈,咽膈不利,口渴心烦等症,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黛蛤散。方用:青黛30克,蛤壳300克。粉碎成细粉,每次服6克,日1次。本方有清肝利肺、降逆除烦之功效,用于治疗上述病症,效果显著。

  宝书说药(202)竹沥 竹沥,清热化痰良药,宁心定志之佳品。治疗痰热上壅,咳喘痰多,大便干燥,顽痰胶结,烦闷癫狂等症,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竹沥达痰丸。方用:黄芩200克,半夏(制)150克,大黄(酒制)200克,橘红200克,甘草100克,沉香50克。粉碎成细粉,取青礞石100克,加硝石30克,煅后水飞成极细粉,另取生姜200克,捣碎,压榨取汁,加鲜竹沥800毫升混匀,与上述粉末泛丸(每50丸重3克)。包衣,干燥,即得。每次服6克,每天服2~3次。本方能豁除顽痰,清火顺气,用于治疗癫狂初起,颇效。

  宝书说药(201)竹 茹 竹茹性寒,善清胃热,能降气逆,故止呕呃。治疗呃逆、呕吐,余常用《济生方》中的橘皮竹茹汤。方用:赤茯苓(去皮)9克,橘皮(去白)9克,枇杷叶(拭去毛)30克,麦门冬(去心)9克,青竹茹9克,半夏(汤洗7次)9克,人参9克,甘草(炙)5克。加生姜5片,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医方集解》中说:“此足阳明药也。胃火上冲,肝胆之火助之,肺金之气不得下降,故呕。竹茹、枇杷叶、麦门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则肝气亦平矣;二陈所以散逆气;赤茯苓所以降心火;生姜呕家之圣药;久病虚羸,故以人参、甘草、大枣扶其胃气也。”

  宝书说药(200)天竺黄 天竺黄,其性寒,故有清热之功。治疗鼻腔时流浊涕的鼻渊(多见于急慢性副鼻窦炎),当用祛风清热之法,余常用《古今医鉴》中的天竺黄丸。方用:当归、川芎、白芷、人参、茯苓、麦门冬、防风、荆芥、薄荷、苍耳子、香附子、蔓荆子、秦艽、甘草各60克,天竺黄30克。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米汤送下。该方用当归、川芎、人参、茯苓补益气血,以固根本,用荆芥、防风、蔓荆子祛风,麦冬、薄荷、天竺黄、秦艽清热,苍耳子、香附子通窍。标本同治,故有效验。 宝书说药(199)瓜蒌 瓜蒌既能清热,亦善软坚。《医宗金鉴》瓜蒌牛蒡汤,乃善用瓜蒌者也。方用:瓜蒌仁、牛蒡子(炒研)、花粉、黄芩、栀子(生研)、连翘(去心)、皂刺、金银花、陈皮、青皮、柴胡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服。治疗乳痈,确有特效。余常用之,加入生石膏50克,见效甚速,且无不效者。一般服用3剂,便能收到肿消、痛止、热退的效果,较之于注射抗菌素收效更为快捷。乳痈初起,红肿热痛,高烧突起,急煎药服之,越早越好,每剂药服2次,每4小时1次,昼夜不可间断,1日可服2剂。投以重兵,即可灭其炎炎之势,一举歼之。如此灵验之方,往往被置之高阁,弃而不用,不亦诞乎? 宝书说药(198)前胡 前胡为治疗肺热咳嗽之要药,有搜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前胡止小儿夜啼,首见于《外台秘要》引《小品方》的一物前胡丸。方用:前胡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每服1丸。每日3次。加至5~6丸,以愈为度。至明代李中梓著《本草通玄》,亦谓前胡“止小儿夜啼”。小儿夜啼者,皆有因由,或因风热侵扰,或因胃腑饱胀,或因痰喘咳嗽,或因心火炽盛。前胡一药,能疏散风热,开胃化食,化痰止咳,下气降火,诸证悉除,则无夜啼之患。

  宝书说药(197)贝母 贝母有川贝母、浙贝母两种,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的功效虽同,然其药性略有差异。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多用于治疗燥咳、久咳之症;浙贝母长于散结消痈,多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等症。余治疗肺燥有痰,咳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等症,常用《医学心悟》中的贝母瓜蒌散。方用:川贝母9克,瓜蒌6克,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治疗痈疡肿毒初起的《仙方活命饮》中则用浙贝母。另外浙贝母还有缓泻之功,余治疗胃酸过多常用乌贝散。方用:乌贼骨85克,浙贝母15克,共研细末,每次服5克,日服2~3次,常收立竿见影之效。用浙贝母是为了防止乌贼骨固涩之弊。

  宝书说药(196)白前 白前乃肺家要药,止咳功臣。余治疗风邪犯肺之咳嗽,症见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常用《医学心悟》止嗽散,方用: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36克,甘草12克,陈皮18克,共研细末,做成散剂,每次服6~9克,一日服2次。风寒咳嗽,加生姜、苏叶、防风;风热咳嗽,加连翘、桑白皮、瓜蒌皮、芦根;风燥咳嗽,加桑叶、沙参、天冬、麦冬;暑湿犯肺之咳嗽,加藿香、佩兰、香薷、西瓜翠衣;痰湿中阻之咳嗽,加半夏、茯苓、紫苏子、冬瓜仁。无论何种咳嗽,只要随症加减用药,皆能收到良好效果。

  宝书说药(195)旋覆花 旋覆降气止呕之良药也。其代表方为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太阳证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2010年1月10日,余之弟媳患颈椎病突发眩晕呕吐,不能行走,不能进食,病情十分严重,侄女从浙江省昆山市给我打来电话,诉说了她妈的病情,我立即在电脑上发了一个处方。方用:旋覆花、代赭石、党参、清半夏各15克,生石膏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50克,天麻、钩藤、陈皮、竹茹各15克,甘草10克,干姜5克,大枣5枚。水煎服。嘱服3剂,每天服1剂,每次服30~50毫升,每3个小时服1次。接到处方,侄女立即开车到药店抓了药,煎了药,照我说的服法给她妈服用。11日上午服了半剂药呕吐就停止了,还可以吃一些稀粥。3服药吃完,呕吐不再发,饮食如常。本方是在旋覆代赭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加天麻、钩藤,乃仿天麻钩藤汤之意,定眩晕也:加龙骨、牡蛎者,宁心安神,敛心气也;加陈皮、竹茹者,仿橘皮竹茹汤之意,益气和胃,清虚热,止呕吐也;加干姜者,以制石膏、竹茹之过于寒凉也。药物对症,故见效甚速。

  宝书说药(194)桔梗 桔梗,利咽喉,止咳喘,祛痰排脓,能载药上行,有舟楫之功。余治疗咳嗽吐脓,痰中带血,或胸膈隐痛,将成肺痈者,常用《景岳全书》中的桔梗杏仁煎。方用:桔梗6克,杏仁6克,甘草6克,阿胶9克,金银花9克,麦冬9克,百合9克,夏枯草9克,连翘9克,贝母12克,枳壳6克,红藤6克。如火盛兼渴者,加天花粉9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用桔梗、杏仁、贝母化痰止咳;用金银花、红藤、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用麦冬、百合、阿胶润肺止血;用甘草调和诸药。组成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剂,临床使用,颇有效验。

  宝书说药(193)皂荚 皂荚善于祛风痰,止抽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载有医痫丸一方,重用皂荚、白矾祛风化痰,定痫止搐,治疗痰阻脑络所致的癫痫有效。方用:生白附子40克,天南星(制)80克,半夏(制)80克,猪牙皂400克,僵蚕(炒)80克,乌梢蛇(制)80克,蜈蚣2克,全蝎16克,白矾120克,雄黄12克,朱砂16克。以上十一味,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生白附子等九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可。口服,成人1次服3克,1日2~3次;小儿酌减。本品含毒性药,应严格控制药量,不宜多服,孕妇禁用。

  皂荚外用吹鼻,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使人喷嚏连连,发挥醒脑之功效。癔病,又称歇斯底里,主要表现为麻木,感觉过敏,突然失明,突然发生完全性听力丧失;失音或喉部梗阻感;肢体瘫痪、不能站立或不能步行,但无肌肉萎缩;痉挛发作,倒地、抽搐,常常是手足乱舞,有时扯头发、咬衣服。还可表现为突然情感爆发,哭笑不止,撞头,扯头发,咬衣服,捶胸顿足,满地打滚,常伴有情绪的急剧转变和戏剧性表现。余常用皂荚散治之,常获捷效。方用:皂荚3克,细辛3克,冰片1克。将牙皂用刀刮去皮,与细辛、冰片共研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取一小纸片卷成细纸筒,取药面少许,以纸筒吹入患者鼻中,取嚏为度。本方证属中医厥证范畴,发病每因情志过极,导致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阻塞清窍。发病前,患者每有精神受刺激病史,而后出现不同的精神障碍,这是使用本方的重要指征之一。该方皂荚能祛风豁痰,对局部黏膜有刺激作用,更加芳香走窜之冰片、细辛以开窍醒神。三药合用,药简力专。

  宝书说药(192)白芥子 白芥子,善化寒痰,能止咳平喘。治疗顿咳(百日咳)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鹭鸶咯丸。方用:麻黄12克,苦杏仁60克,石膏60克,甘草12克,细辛6克,紫苏子(炒)60克,白芥子(炒)12克,牛蒡子(炒)30克,瓜蒌皮60克,射干30克,青黛30克,蛤壳60克,天花粉60克,栀子(姜炙)60克,人工牛黄5克。除牛黄外,其余麻黄等十四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加炼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1.5克。梨汤或温开水送服,1次1丸,1日2次。根据患儿的年龄大小增减药量,收效甚佳。

  宝书说药(191)白附子 白附子善祛风通络,治疗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僻,俗称吊线风。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顾,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闭阻所致,治疗以祛风通络,养血和营为法。余常用《杨氏家藏方》的牵正散和《审视瑶函》的正容汤加减治之,方用:白附子15克,白僵蚕10克,全蝎5克,羌活、防风、秦艽、胆南星、制半夏、木瓜、黄松节各15克,甘草5克。每日1剂,2次分服。上方中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羌活、防风加强祛风散邪之力;胆南星、半夏长于化痰,可除阻滞脉络的顽痰;木瓜、松节平肝息风,和血舒筋。诸药合用,丝丝入扣,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方中重用白附子,未见不良反应。配合针刺合谷、地仓、颊车、太阳、下关、翳风、颧髎、承泣、球后等穴位,疗效更佳。

  宝书说药(190)天南星 天南星生用外敷,最能散结消肿,治疗疔毒。治疗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顽恶肿毒及蛇虫咬伤,蜂蝎螫毒,癣疥湿癞,皮肤瘙痒,冻疮痒痛,余常用《外科正宗》中的如意金黄散。方用:天南星50克,天花粉(上白)250克,黄柏(色重者),大黄、姜黄、白芷各125克,紫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各50克。研细过100目筛,瓷器收贮,勿令泄气。凡遇红赤肿痛,发热未成脓者,及夏月火令时,俱用茶汤同蜜调敷;如微热微肿,及大疮已成,欲作脓者,俱用葱汤同蜜调敷;如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湿痰流毒,附骨痈疽,鹤膝风等症,俱用葱酒煎调;如风热恶毒所生疾患,必皮肤亢热,红色光亮,形状游走不定,俱用蜜水调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黄水漆疮,恶血攻注等症,俱用板蓝根叶捣汁调敷,加蜜亦可;汤泼火烧,皮肤破烂,麻油调敷。本方有清热、解毒、消肿、定痛之功效,是一首外科名方。皮色不红者忌敷,并忌入口。

  宝书说药(189)半 夏 半夏和胃降逆,善治呕吐。治疗妊娠恶阻,泛吐清涎,不思饮食者,余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安胃饮。方用:清半夏50克(温水淘洗两次,待毫无矾味,然后入煎),净青黛9克,赤石脂50克。煎取清汁1大碗,调入蜂蜜100克,徐徐温饮,一次只饮一口,半日服尽。方中用半夏和胃气,赤石脂除湿痰,青黛泻肝火,蜂蜜通腑气。一般在服完1~2剂药后,呕吐即止,饮食渐思,精神逐渐旺。

  宝书说药(188)苏木 苏木善于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治疗跌打损伤,脑外伤后遗症,余常用《医宗金鉴》中的八厘散。方用:苏木面3克,半两钱3克,自然铜(醋淬7次)9克,乳香9克,没药9克,血竭9克,麝香0.03克,红花3克,丁香1.5克,番木鳖(油炸,去毛)3克。共为细末,黄酒温服,每次服3克,每天服2次。忌生冷发物,猪头肉、茶水、糠米粥。

  宝书说药(187)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与穿山甲相伍,大能催乳。《本草纲目》中说:“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常流。”余治疗产后乳汁不通或乳汁过少,常用《清太医院方》的下乳涌泉散,方用: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生地、柴胡、漏芦、桔梗、木通、白芷、通草、山甲、王不留行各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乳汁乃血气所化,方中用四物汤(当归、白芍、川芎、生地)养血活血,培其本源;用柴胡疏肝理气,通其经脉;用天花粉、桔梗散结导滞,助其药力;用白芷、漏芦、木通、通草、穿山甲、王不留活血通经,散其瘀滞。此方立意巧妙,兼顾表里,有补有通,服后乳汁自通,如泉水之涌,故以名之。另用木梳早晚刮乳房二三十遍,无不神效。

  宝书说药(186)泽兰 泽兰与泽泻相伍,散瘀调经之功甚著。余治疗妇女月经延期,色黑有血块或月经闭止不通者,自拟一方,名曰桃红四物二泽丸,方用:泽兰、泽泻、当归、赤芍、川芎、生地、桃仁、红花、鸡血藤、丹参、三棱、莪术、水蛭、桂枝、地鳖虫各50克,大黄、甘草各2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重。每日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攻补兼施,逐瘀而不伤正气,补血而不留瘀滞,用之临床,疗效甚佳。 宝书说药(185)降香 降香,芳香行气,活血定痛。余治疗胸痹,真心痛(心绞痛),常用《任应秋论医集》中的参七散,改散为丸。方用:白人参、三七、川附片、川郁金、山楂、五灵脂、肉桂、降香、乳香、炙甘草。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日服2~3次。值得一提的是,中药十九畏歌中有“人参最怕五灵脂”之戒,此方却反其道而用之,余多年临床观察,如此用药,不仅没有不良反应,反而有增强药效之功。

  宝书说药(184)虻虫 虻虫入肝经血分,善攻血结,逐瘀消癥之功与水蛭相似,二药有相辅相成之效,常共冶一炉,攻坚散结。余治疗妇女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常用?《妇人良方》地黄通经丸。方用:熟地黄90克,虻虫、水蛭(糯米炒黄)、桃仁各50克。研为细末,炼蜜丸,每丸5克重。空心温酒下1丸。未知,加至2丸。本方用熟地补血养血以固本,用虻虫、水蛭攻坚散结,用桃仁活血化瘀以治标。使用时,余常加入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增强补血活血之力,以免攻之太过而伤正。

  宝书说药(183)水蛭 余在长期的临床中观察到水蛭有稀释血液、降低血脂、溶化血栓的作用。因而以之为君,自拟一方,名曰三降丸。方用:水蛭、地龙、三棱、莪术、黄芪、桃仁、红花、何首乌、决明子、山楂、土鳖虫、三七粉、川芎、葛根、鸡血藤、北五味子、鸡内金、丹参、当归、泽泻、桑葚、猪牙皂各50克,白矾30克。共研细粉,炼蜜为丸,10克重,每日服3次,每次服1丸。用以治疗高血脂、高血压、高黏血症。中医认为,膏粱厚味过度摄入,久卧久坐,活动量少,是产生该病的根源,多将之归于肥胖病的范畴。气虚血瘀,湿浊内阻,是该病产生的病机。治疗该病当以补气活血、除湿散结为要。方中用黄芪、当归、五味子滋补气血,桃仁、红花、三七、川芎、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用水蛭、地龙、地鳖虫破血逐瘀,用三棱、莪术通经活络,用葛根、山楂、鸡内金消积化食,用决明子、桑葚、泽泻、何首乌补肾降压,用皂角、白矾散结消肿,清肠减肥。诸药合用,有较好的降血压、降血脂、降血黏作用。 宝书说药(182)地鳖虫 地鳖虫,破血逐瘀之先锋。治疗血瘀闭经,余常用《金匮要略》之大黄?虫丸。方用:熟大黄300克,地鳖虫(炒)30克,水蛭(制)60克,虻虫(去翅足,炒)45克,蛴螬(炒)45克,干漆(煅)30克,桃仁120克,苦杏仁(炒)120克,黄芩60克,地黄300克,白芍120克,甘草90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品有活血破瘀,通经消癥之功效,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癥瘕、闭经,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有较好的疗效。

  宝书说药(181)穿山甲 穿山甲,有强大的穿透之力,善治癥瘕痞块。治疗小儿疳积之食滞型,症见面色苍黄,发干成垄,厌食,嗳气,呕吐乳食,咬牙,流口水,小便臊,指纹紫青,脉象滑数,舌红,苔白腻。余常用名医马荫笃创立的三甲散,方用:炙鳖甲、炙龟板、炙穿山甲、鸡内金、炒槟榔各30克,砂仁12克,番泻叶3克。共研细粉,1岁每次服1克,1日服3次,开水冲服。方用三甲(鳖甲、龟甲、山甲)滋阴软坚,消癥破积;用鸡内金健脾胃,消食滞;用槟榔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用砂仁行气宽中,健脾化湿;用番泻叶缓泻导滞,以通六腑。诸药合用,可使疳积消而脾胃健,郁热除而诸证敛。若能配合针刺四缝穴,则疗效更好。

  宝书说药(180)刘寄奴 刘寄奴,既可内服,又能外用。内服散瘀止痛,外用止血生肌。治疗汤火疮,余常用《本事方》中的刘寄奴散。方用:刘寄奴研末,外敷患处。《本事方释义》云:“刘寄奴气味苦温,入足厥阴,能行血止疼,去癥瘕,治金疮极有效验,并治汤火疮尤妙。此虽一味草药,性能行走,使气血不致凝滞,则所伤之处自然止痛生肌耳。”

  宝书说药(179)牛 膝 牛膝既能补益肝肾,又可散瘀通经,利关节,止痹痛。治疗膝髌肿大而上下肌肉枯瘦之鹤膝风,余常用《验方新编》中的四神煎,方用:生黄芪240克,川牛膝90克,远志肉90克,石斛120克,金银花30克。先煎前四味药,煎成两碗,再入金银花煎成一碗,顿服。方中用黄芪补中益气,气行则血行,利水祛湿,湿去则肿退;用牛膝活血行瘀,瘀除则肿消;用远志祛痰通络,善消痈肿;用石斛清热养阴,用金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治疗膝关节红肿、步履艰难的鹤膝风恒效。名医岳美中说:“历年来余与同仁用此方治此病,每随治随效,难以枚举。”(《岳美中医话集》)足见其效应不凡也。远志皂甙能刺激胃黏膜而反射地引起轻度恶心,故胃炎、胃溃疡的病人慎用。 宝书说药(178)五灵脂 五灵脂,生用活血散瘀止痛,炒用止血。常与蒲黄相须为用,治疗瘀血停滞、心腹剧痛,“直可一笑置之矣”(《医宗金鉴》。余治疗寒凝痛经,症见行经前后少腹疼痛如绞,周身不适,寒热往来,四肢厥逆,呕吐不休,甚则昏迷,常用名医金梦贤创立的镇痛笑颜丹,疗效显著。方用:五灵脂炭200克,延胡索、蒲黄炭、乳香、没药、香附、当归各20克,木通10克,大枣15克,甘草10克。共研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克,每日服2次,黄酒或白开水送下。本方重用五灵脂因其性甘而温,能疗心腹冷痛,并有通利血脉之功。诸药配伍,温中理气,祛瘀散结,养血活血,调经止痛,是一首屡验屡效的经验良方。 宝书说药(177)乳香 治疗湿疹,余常用乳磺膏涂之,每收良效。制法:乳香15克,磺胺嘧啶银盐5克,猪油15克。炼化猪油,和乳香末混合,再将研细的磺胺兑入油内,搅拌均匀,冷却后涂患处。一般涂3次即愈。乳香祛湿敛疮生肌之功,由此可见一斑。

  宝书说药(176)红花 红花,常与桃仁合用,能增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治疗痹证有瘀血症状者,余常用《医林改错》中的身痛逐瘀汤。方用:秦艽9克,川芎29克,桃仁3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6克,没药26克,当归9克,五灵脂6克(炒),香附6克,牛膝39克,地龙6克(去土)。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耆30~60克。方中秦艽、羌活祛风除湿,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没药、灵脂、香附行气血,止疼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甘草调和诸药。

  宝书说药(175)桃 仁 桃仁,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如《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就能缓消癥块。余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出现尿频,尿急,排尿滴沥不尽等症状者,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前列舒丸,即是由桂枝茯苓丸、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成。方用:熟地黄、薏苡仁、冬瓜子、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苍术、桃仁、泽泻、茯苓、韭菜子、淫羊藿各30克,附子(制)、桂枝各10克,甘草15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1日服3次,每次服1丸。

  宝书说药(174)大蓟 大蓟,俗名马刺刺等,大地郊野,处处有之。其根的凉血止血功能优于枝叶,鲜品优于干品。余常用大蓟鲜根50克,洗净捣烂后,加冰糖25克,加水煎成半碗后温服。每日服2次。10天为1个疗程。既有止血之功,又有补益之力,治疗肺热咳血,其效不凡。

  宝书说药(173)鸡血藤 鸡血藤,大补气血之良药。《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载一验方名曰鸡血藤膏。用鸡血藤熬膏备用。功能生血,活血,破血,壮筋骨,暖腰膝,通七窍,走五脏,宣经络,兴阳道,治百病:胃寒痛,筋骨酸痛,风痪,湿痹,转筋,虚损,遗精,白浊,大肠下血,干血劳,子宫虚冷,手足麻木,瘫痪,妇女劳伤气血,经水不调,赤白带下,跌打损伤。此胶气清而香,性捷,能走血分,大补气血(和酒服),为治虚痨百病之良品(老人尤宜)。凡男子不能生育,妇女不受胎孕者,甚有功效。

  宝书说药(172)益母草 益母草,妇科之良药也。既能养血而生新,又能行血而消瘀。治疗气血两虚兼有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周期错后,行经量少,淋漓不净,精神不振,肢体乏力,余常用八珍益母丸治之。方用:益母草200克,党参、白术(炒)、茯苓、白芍(酒炒)、川芎各50克,当归、熟地黄各100克,甘草25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品有益气养血、活血调经之功效,用于虚人之经迟,效果最好。八珍气血双补以固本,益母祛瘀通经而治标,标本同治,补而不滞涩,通而不伤正,月经自能通调矣。 宝书说药(171)丹参 丹参既能活血,又可养血,尤擅长去瘀生新,故有“一味丹参饮,胜过四物汤”之誉,凡属瘀血之症,皆可用之。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心宁片方做丸治之,颇有效验。方用:丹参300克,槐花、川芎、红花、降香、赤芍各150克,三七50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9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丹参与当归相伍,活血之力更胜一筹。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创立一方,名曰活络效灵丹,“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痛臂痛,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淹淤。当归、丹参、生明乳香各5钱。上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腿疼加牛膝;臂痛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痛,加生桃仁、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芪、知母、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牛蒡子。”余在临证中加味使用,治疗多种疾病皆有效验,举例如下。

  治疗下肢静脉炎方用:当归、丹参、制乳香、制没药、茯苓、牛膝、杜仲、鸡血藤、川芎 宝书说药(170)三棱 三棱常与莪术同用,相辅相成,功力大增。善于破癥消积,行气止痛。治疗产后腹痛、腹胀,脉紧涩结滞者,余常用《医略六书》中的三棱消积丸。方用:三棱90克(醋炒),莪术90克(醋炒),白术90克(炒),枳实45克(炒),香附45克(醋炒),延胡索60克(酒炒),肉桂45克(去皮),泽泻45克,木香45克。上药为末,(?虫)虫汁为丸,每次服9克,红花子煎汤送服。每天服2~3次。该书中说:“产后夹气受寒,血气不化,而成五脏之积,或瘀痛不止,或腹胀不已。三棱破气中之血,莪术破血中之气,二物俱消坚削积之剂;协之白术健脾运化以培本;枳实破滞消结以治标;香附调气解郁,治积之由来;延胡索活血通经,治积之成就;木香调中气以解郁;泽泻泻浊阴以分化;肉桂暖血祛寒,以通闭结也。(?虫)虫汁为丸以活血,红花子汤以散其结,使寒散结消,则积块自化,脾气健运,安有胀满疼痛之患乎?” 宝书说药(169)莪术 莪术,善于温通经络,破血逐瘀,行气止痛,常与三棱合用,功效倍增。治疗妇人38~39岁,经血断早,瘀血未尽,不时攻痛成疾,经水不行,腹中有块痛,头晕眼花,不思饮食者,余常用《寿世保元》中的莪术散。方用:香附90克,当归(酒洗)、莪术(醋煨)、延胡索、赤芍药、枳壳(麸炒)、熟地黄、青皮(去瓤)、白术(去芦)、黄芩各30克,三棱(醋煨)、小茴香(炒)、砂仁、川芎各24克,干漆(炒尽烟)、红花各15克,甘草3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空心好米酒调服。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用于治疗闭经,有较好疗效。 宝书说药(168)姜黄 姜黄能温经通络,行气止痛。余治疗产后恶露不尽,脉沉涩者,常用《医略六书》中的姜黄散。方用:姜黄24克(醋浸,炒黑)。研为细末,每服9克,米饮调下,每天服2次。该书中说:“产后污血不尽,新血又虚,故腹痛,胸闷,恶露经久不尽焉。姜黄一味,性能行散血气,醋浸炒黑又能祛血中之湿,以止多郁人污血之漏血也。为散,米饮调下,使污血去尽,则郁结顿开,而新血自生,经脉完复,何患恶露不净,腹痛胸闷不除乎?” 宝书说药(167)郁金 郁金苦寒,有很好的凉血止血作用。治疗血淋,心头烦,水道中涩痛,小肠积热,尿血出者,余常用《普济方》中的郁金散。方用:生干地黄、郁金、蒲黄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次服5克,食前以鲜车前子叶汤调下。血淋,多责之于下焦湿热,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郁金、蒲黄凉血止血;车前叶清热利尿。

  宝书说药(166)延胡索 延胡索,行气止痛之良药。治疗妇人经正来而腹痛,余常用《陈素庵妇科补解》中的大延胡索散。方用:延胡索9克,肉桂3克,木香5克,红花9克,青皮9克,枳壳9克,香附(醋炒)9克,艾叶(搓熟)6克,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15克,吴茱萸6克(川连3克,汁拌炒)。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为行气和血之剂。妇人经正行而腹痛,是血滞。是方延胡索、红花、赤芍、生地行血;肉桂、吴茱萸祛寒逐滞;香附、青皮、木香、枳壳行气止痛;当归、川芎、艾叶补血温经,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治疗寒凝痛经颇效。

  宝书说药(165)没药 没药常与乳香同用,善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二者有相须为用之妙,相辅相成之功。此二药气味浓烈,水煎服,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入丸服用,则无此弊。治疗筋骨及遍身疼痛、跌打损伤疼痛、骨折疼痛,余常用《圣济总录》的没药丸。方用:没药(研)、乳香(研)地龙(去土)、甜瓜子、自然铜(醋淬,研)、骨碎补、五灵脂各50克,全蝎(去土,炒)20克。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5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以温酒送下。

  宝书说药(164)川芎 川芎重用,善治头痛。余治疗顽固性头痛,立一方名曰川芎止痛汤,方用:川芎30克,菊花、白芷、藳本、钩藤、葛根、地龙、赤芍、桃仁、红花、延胡索、丹参各15克,罂粟壳10克,黄芪50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顽固性头痛多责之于瘀血阻滞,经络不通,方中重用川芎,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相伍,活血化瘀,血瘀去则经络通;重用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矣;用菊花、钩藤、葛根、地龙清利头目,祛风止痛;用白芷、藁本、延胡索、罂粟壳通窍止痛;用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本方标本同治,共奏神功。

  宝书说药(163)藕节 藕节,生于水中,其性甘寒,善于凉血止血。治疗肺燥引起的咳嗽、痰中带血者,余常用大藕1段去头,孔内灌满蜂蜜,仍与切开的头部合在一起,用纸封好,煮极熟食之。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本方出自《集验良方》。藕为寻常之菜蔬,最能清热生津,通利肺窍,有止咳凉血之功。《本草汇言》中说:“藕,凉血散血,清热解暑之药也,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如血热血滞之病,悉潜消而默化矣。”蜂蜜善润肺通便,降气止咳。二药合用,治疗肺燥引起的咳嗽、咳血最为合拍。

寒凝腹痛的出现希望大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相信通过治疗能够提升存活率,让更多人不再惧怕此病,提升治愈的可能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