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_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哪些

由网友(嘿,都到碗里老实呆着)分享简介:风邪是中医方面的疾病,当这种疾病发生的时候,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很多人对风邪的情况非常的关心,特备是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疾病叫做湿邪,我们都知道湿邪是一类疾病的总称,湿邪包括很多的疾病,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湿邪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而且为大家讲解一...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风邪是中医方面的疾病,当这种疾病发生的时候,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很多人对风邪的情况非常的关心,特备是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那么,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l)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风疹块就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同时,由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即概括了风邪为病的这一特性。

(3)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上面就是对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的介绍,希望对大家的认识有帮助。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发现有类似情况的时候,要及时的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给我们的健康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哪些

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疾病叫做湿邪,我们都知道湿邪是一类疾病的总称,湿邪包括很多的疾病,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湿邪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而且为大家讲解一下怎么样治疗这种疾病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湿邪定义

湿邪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引发的病症。

2病因及症状

病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阴滞气的疾动,妨碍脾的运化。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风热、虽然出汗但不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等症状。

3生理现象

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风热、虽然出汗但不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等症状。

4分类

1.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2.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5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扬;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粘稠腥秽等。

2.湿性粘滞: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

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性就下,且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的阴位。

以上就是专业人士为我们介绍的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所以平时我们应该多关注一下这种疾病,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湿邪是一种顽疾,虽然病不是很严重,但是会一直折磨人。所以平时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大家。



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疾病叫做风邪,我们都知道风邪是一类疾病的总称,风邪包括很多的疾病,但是很少有人了解风邪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而且为大家讲解一下怎么样治疗这种疾病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病因

引起外感病的原因是外邪,中医将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称为“六淫”。

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热)这些正常的气候现象,古时称作“六气”。六淫,是对六气的异常变化的一种称谓。古人认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可以使人产生疾病(现代科学也证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细菌与病毒的繁殖力与致病力是不一样的)。中医借用“风、寒、暑、湿、燥、热(火)”之名及其特性,来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扰人体所致的疾病原因。

2临床表现

1.轻扬开泄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2.善行数变

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以上就是专业人士为我们介绍的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所以平时我们应该多关注一下这种疾病,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风邪是一种顽疾,虽然病不是很严重,但是会一直折磨人。所以平时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大家。



中医所说的六淫指的是什么

  大家对中医说的六淫可能不是那么的了解,其实六淫一般情况人们都说是六气,那么,这六气都是哪六气呢,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不要小看这六气,它们就是自然界六种不容的气候变化,正常情况下,六气是不易治疗治病的,下面和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现在很多朋友对于中医都了解的不是太多,这不利于中医文化的发展。为了朋友们加深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下面,我们来了解下中医的六淫指的是什么。

  一、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放风邪为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仅限于春季,其它季节也可以发生。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湿、燥、热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2.风为阳邪,常伤及人体的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3.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和动摇不定的特性。

  二、寒为冬季主气,其它季节亦可见到,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气温骤降,人体防寒保护不够,常易感受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如寒邪侵袭肌表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可见头痛身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三、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邪纯属外邪,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故暑邪致病,出现高热、烦渴、汗出。脉洪等症。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可致多汗,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或者心烦闷乱而不宁,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3.感受暑邪的同时,常兼感湿邪,故还可见四肢困倦,胸闷恶心,大便溏泻而不爽等症状。

  四、湿为长夏之主气,夏秋之交,天气炎热,又为雨季,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一)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2.湿为阴邪,容易损伤阳气。3.湿邪的性质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湿邪致病,常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二是指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症状多见于下部。

  五、燥为秋季主气。秋季敛肃,气候干燥缺乏水分,人体易感燥邪而发病。

  (一)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邪干涩,易伤津液。2.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易伤肺。

  六、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可以混称,但二者同中有异,火以病气而言,则常由内生,而热则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温热之类,无机体正气之说。这是二者的明显区别,但因火与热同性,亦常并称温热。

  (一)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l.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耗气伤津,往往伴有津伤液耗症状。3.火热易生风动血。4.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腐肉败血而为疮病。5.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可见火邪扰心的神志不安,烦燥、谵妄发狂,甚或昏迷。

  温馨提示:以上这些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可能大家看上去都很陌生,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身体疾病的象征,因此大家要好好的看一下,不要给身体带来什么麻烦,如果身体有什么不适的地方一定要去检查,自己好好的保护自己的身体,多了解一些相关的中医知识。



不管男女都不能这么“淫”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过剧的暴热、暴冷),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的含意,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是: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或火邪为病等。六淫邪气除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外,还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等。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一风】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当其太过、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羁,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为阳邪。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外感风邪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病态。由于风性轻扬、无处不到,故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

2、风邪善行数变。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如瘾疹之皮疹,游走不定,此起彼伏;风痹证之四肢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等。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即风邪常为其他外邪致病的先导。

【二寒】

寒为冬季的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外感寒邪,伤于肌表者,名“伤寒”;直中脏腑者,名“中寒”。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阳气为寒邪所伤,失去温煦和气化作用,则出现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如寒邪直中脾胃,出现呕吐清水、腹泻、腹痛喜温等症。

2、寒性凝滞。人身气血津液之运行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和推动,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经脉气血运行受阻,凝滞不通,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

3、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冬季受冻,则周身蜷缩,手足指趾不但疼痛而且屈伸不利;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

【三暑】

暑为夏季之主气。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系夏日火热之气所化,人受暑气,多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饮冷,脉洪数等症状。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易升易散。其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易伤津液,津伤则口渴喜饮;大汗出往往气随津脱而气虚。

3、暑多夹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空气中湿度较大,故暑邪为患,常兼夹湿邪,形成暑湿夹杂证。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腹泻、舌苔黄腻等症。

【四湿】

湿为长夏的主气。由于湿为水湿之气,故称其为有形之邪。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都可引起湿邪为病,所以四季均可发生。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湿性趋下。湿类于水,水性就下,故湿有趋下的性质。故人体的下半身容易感受湿邪而发病,或湿邪为病的症状多见于下半身,如下肢的水肿、疮疡、关节肌肉疼痛,或小便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等,多与感受湿邪有关。

2、湿性重浊。湿邪有沉重、秽浊的特性,其致病多有身体困重不舒、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秽浊不洁的特点。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热不扬;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黏稠腥秽等。

3、湿性黏滞。湿邪具有黏着、停滞的特性。一方面可黏着停滞于人体,难化难解,使病程缠绵。另一方面,湿邪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日久损伤阳气,如湿伤牌阳,可出现湿盛兼阳虚的虚实夹杂证,出现泄泻、水肿、尿少等症。

【五燥】

燥为秋季的主气。燥分温、凉两类:初秋尚热,易感温燥;深秋气凉,易感凉燥。温燥致病,热象明显;凉燥致病,寒象明显。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致病常损伤津液而表现出一系列干燥征象,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两目干涩、皮肤干燥皲裂等。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邪伤人,自口鼻而人,最易伤肺。燥邪尤易损伤肺阴,除可见鼻咽干燥外,还可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等症。

【六热(火)】

热(火)邪致病一般没有特定的季节性,但春夏较为多见。火热为阳盛所生,与温热异名同类。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属阳,阳主燥动而向上,故火热伤人,除见热象外,还可因火热之邪炎上而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

2、热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易消耗人体正气,并且最易迫津外泄,消耗阴液,使人体阴津亏损,常伴有口渴多饮、咽干唇焦等阴伤的症状。

3、热易生风动血。热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角弓反张等。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等。

4、热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痈肿疮疡,其临床表现以局部红热肿痛为特点。



中医告诉你夏季邪气防治

夏季会引发各种疾病,其实主要是有暑邪之气所引起。由于地理的不同,南方地区不仅炎热,而且潮湿。所以南方地区夏季多是因为湿邪所引起疾病。古人曾告诫我们"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盛夏暑热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而长夏的湿热则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是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在夏天发生。暑邪纯属外邪。

①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 那么暑邪伤人,多会出现一系列热性的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口渴、舌红、脉象洪大等。

②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阳会呈现出向上、向外的状态,即升散。所以当暑邪侵犯人体时,人会头晕、心烦,甚至突然昏倒,这就是中暑。 向外,是说暑邪多从皮肤毛孔侵犯人体,导致毛孔开泄,大汗出。汗属于人体的津液,汗出过多则会导致津亏液伤。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汗不仅伤津液更伤心气。"气随津脱",所以夏天大汗后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的症状。

③ 暑多挟湿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称为"长夏",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而潮湿,如果暑邪常兼挟湿邪而侵犯人体,而此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多喜欢待在凉爽的地方,如长居空调房,并贪食生冷,所以发病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外,还常见四肢无力、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不爽等湿邪内阻的症状。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气逐渐减弱,雨水较多,水气蒸腾而上,空气潮湿,故长夏为一年之中湿热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是由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之地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或先天就属于脾阳虚损体质,或过食生冷损伤脾气,使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停聚在体内,形成一种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

① 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的意思。湿可以理解为体内有了多余的不正常的水液,不能排出。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人体感受湿邪之后也会出现"重"的表现,比如头重如裹,如负重物, 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浊",即秽浊,是人感受湿邪之后会有秽浊不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产生。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女性感受湿邪后导致异常的带下分泌物,质黏腻而味腥臭等,湿邪致病可出现多种秽浊症状。

②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是体内不能正常代谢的水分,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所以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就会阻碍气机,影响肝、脾、肺、胃、大肠、膀胱等一系列脏腑的气的升降运动,出现气短、烦闷、小便短涩不利、大便排出不畅等症状。

③ 湿性黏滞、弥散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的性质为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邪侵犯人体出现的病症多黏滞而不爽,比如湿积肠胃,可见大便黏腻而不爽,如夏季肠炎、菌痢;湿积为痰,就会出现痰黏,胸闷;湿阻膀胱,会出现小便淋沥不尽。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遗留在人的身体上不易离去,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温病、慢性湿疹等。

只有了解致病的原因,才能真正的做到防治。



夏季进补有哪些方法,以寒凉食物为主

我们知道补品大多是属于热性的,由于夏季天气本身就很热了,如果再过多的食用热性食物,那就容易使人出现上火的情况,而上火又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夏季进补一定要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否则的话,不仅无法起到给身体进补的效果,反而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在每个不同的季节,我们的养生保健方法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夏季和秋冬季不同,这个季节天气以热为主,如果进补不当的话,是容易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的,那么,夏季进补要注意什么呢?

夏季气温高,人体喜凉。此季节应以清补为宜。清补,是以寒凉食物为主,这类食物有大麦、小麦、绿豆、百合、白糖、黄瓜、菠菜、白菜、豆芽菜、芹菜、水萝卜、竹笋、茄子、荸莽、兔肉、鸭肉、羊肝、牛乳、鸡蛋及新鲜水果等。应经常食用这些食物,以达到清热解暑、健脾利湿作用。

夏天是暑湿当令的季节,脾虚的老人应选食有健补脾胃、化除湿邪、性质平和、补而不腻的补益食品。常用的有赤豆、薏米仁等,将其煮烂,加糖服食,是良好的滋补食品。并可常饮冬瓜汤、百合汤、红枣汤、绿豆汤等,以解暑止渴、生津凉血。

夏季,老人可选用有药用功能的食物。以去暑强身,防病治病。如把荸荠同等量的海蜇漂清后,加冰糖适量煮成“雪羹饮”,每日3次分服。老年人如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常服此方,有治疗作用。此外,用夏季鲜白扁豆100克,煮粥食,可治疗老人消化不良、慢性腹泻、中暑发热等症;用白木耳煮粥,常食不仅能解热清暑,还具有抗衰老作用;常饮豆浆可降低胆固醇,促进健康长寿;常食百合粥,可润肺养胃,治疗老年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将鲜番茄数个,洗净,每天早上空腹食1~2个,可降血压,治眼底出血,提高抵抗力;常饮西瓜汁,可治疗中暑发热、肾炎水肿;老人夏季牙痛者,可用南瓜煮食,每日2次,每次适量。

看过以上专家的介绍后,我们知道夏季进补的方法有哪些了,在夏季进补时大家要特别的小心,以清补为主,同时也不能过多的食用生冷的食物,不然容易伤脾胃,另外,对于羊肉、猪肉等容易导致上火的燥热之品,也应避免进食。



神经性皮炎形成原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最常见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最主要的病因就是神经系统功能出现了障碍,局部皮肤受到一些刺激性的因素还有一些疾病原因都会引起神经性皮炎,可以中医进行医治。

1、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神经性皮炎的发病主要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功能控制失调所引起。往往因为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的紧张、抑郁以及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等因素而诱发本病或是使并且加重及反复。

2、局部刺激因素

当身体局部皮肤受到不良因素刺激也可以诱发神经性皮炎的发病,例如过硬的衣物刺激、身体接触化学物品受到刺激、挠抓刺激以及蚊虫的叮咬甚至阳光照射等都有可能诱发本病。

3、其他疾病因素

常见的可以导致神经性皮炎发病的疾病因素主要有胃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内分泌系统异常以及体内各种的慢性病灶感染等,都可能成为神经性皮炎的致病因素。

4、中医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情志内伤引起本病

因为情志不遂,心心情烦闷不得舒,最终导致心火内生,火热伏于营血,而致血热,血热偏盛,充斥于经脉之中,故而可见到皮疹色红;由于血热容易生风,风盛则燥,故见皮肤搔痒不止,起干燥皮屑而成本病。

外感风邪袭扰致病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若寝居调适不适,外感风邪袭扰,郁于肌腠而化热,致使营血势盛,经脉充盈而起红色皮疹,若风邪长久伏于肌肤,则可导致经脉失和,致使本病迁延不易治疗。



教师吸入粉笔灰是否致病?

教师是一个辛苦的职业,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绘图讲解,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在45——50分钟的一节课里,就要擦写数次,下课时,往往手上、袖子上、甚至头发、肩膀上都留下一层白色粉笔灰;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每天吸入这么多粉笔灰,他们身体会健康吗?

教师吸入粉笔灰是否致病?

粉笔是由石膏制成的。石膏的成分是硫酸钙。石膏性能稳定,无毒。数千年来,中医用生石膏(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煎服,外用煅石膏(熟石膏)敷患处。认为能清凉解热,生津止渴,生肌敛疮。

用粉笔书写板书,是将石膏粉末涂在黑板上。擦拭黑板时,石膏粉尘(粉笔灰)在空气中短暂飘扬后坠落在黑板附近的物面和地上。其颗粒较大,多在100微米以上,较重,落下较快,在空中飘浮时间短。

据劳动卫生有关资料,生产、生活环境空气中的粉尘微粒,直径在10——20微米以上者,经鼻孔吸及时多数被鼻毛、鼻、咽、喉部阻挡,附着在粘膜小气道及肺泡。若为对机体有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硅、石棉),在肺泡及小气道中积存较多,将对人体造成损害。

由上述可知,粉笔灰尘的颗粒较大,大多不会吸入到下呼吸道,又加上石膏本身对人体无毒,医学界至今也尚无因吸入粉笔灰引起肺部疾病的报道。我国劳动卫生部门,在职业尘肺的有关规定中,也没将粉笔灰作为肺的病因。

尽管粉笔灰对人体并无大害,然而我国数以百万计的教师,每天都要用粉笔作板书,每天都生活在擦拭黑板后的粉笔灰尘中,仍可引起鼻、咽、喉部不适。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教师不可能不用粉笔写字,更不可能带着口罩上课。因此,研究推广无灰粉笔,逐步推广用荧光笔在搪瓷板上书写,或使用书写投影仪、幻灯等,不断更新教学设施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增进教师健康仍然中必要的。

以前教师用粉笔写字吸入粉笔灰,确实对身体不健康,但现在随着无灰粉笔的推广,老师们的环境也有了变化,不至于吸入粉笔灰导致身体不健康了。



中医所说“七冲门”到底指什么

 

导语:我们知道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一些中医相关的词我们都不是太能懂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生活中常常提到的一些词我们并不知道他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带大家了解的就是中医里的“七冲门”。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腑即为“府”,有聚、藏货之义,可知府为库府之义,是人体受纳腐熟水谷、传化精微、排泄糟粕的器官。《黄帝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这里所谓的“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等,均是说明水谷在体内不能久留,即六腑是以通畅为用的。

 

饮食物从口进入消化道以后,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旅程,其间要经过重重关口,中医通过解剖,发现了有七道门坎,《难经》称为“七冲门”。“冲”即要冲的意思。其具体的部位是:飞门,指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户门,指牙齿,食物入口,必经牙齿之咀嚼;吸门,指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贲门,胃之上口;幽门,太仓下口,即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阑门,指小肠下口和大肠上口相接之处;魄门,下极为魄门,指消化道的末端,即肛门。食物通过此“七冲门”,便完成了人体消化吸收和糟粕排泄的全过程。这七个重要关口,是食物从进入人体到排出体外必须经过的通道。

 

 

在人的消化过程中,这七道门中任何一门发生功能障碍,都会影响人的吸收和排泄。飞门和户门自不必说,是食物进入人体的最前两道关口;吸门指的是会厌,位于舌部及舌骨之后。形如一树叶,柄在下,能张能收,呼吸语言时,会厌开启,饮食吞咽或呕吐时,则会厌关闭,以防异物入气道。在这个部位常发的疾病是“梅核气”,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形容这种疾病的症候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即咽喉部就像含着一块烤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病因与七情不畅、气血痰郁有关,多发于女性。相当于西医的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病。治宜疏肝解郁,消痰散结,方用半夏厚朴汤、逍遥散等。

 

胃与食管相连的部分称为贲门,贲同奔,食物由此处奔入胃中的意思。在食管运动功能紊乱的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是贲门痉挛,又称贲门失弛缓。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和梗塞感,有时固体食物较流质更易吞咽,温热食物比冷的食物容易咽下。由于食物滞留在食管内,常呈现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不含胃酸。食物在食管内长时间潴留后吐出则带有腐臭味。

 

胃的下口与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幽是深长、隐秘或阴暗的意思。幽门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因此容易发生梗阻。有幽门梗阻的病人,常有上腹部胀痛、胀满、嗳气和返酸,尤其在饭后更明显,幽门梗阻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溃疡病的近期(即活动期)或晚期。其他可以形成幽门梗阻的疾病还有胃窦癌、胃粘膜脱垂及胃结核等。

 

小肠下口和大肠上口相接之处是阑门,是形容其犹如门户间之门阑。

 

最后一道门是魄门,“魄”通“粕”,肛门为糟粕所出之处,故称“粕门”。魄门即通常所说的“肛门“。《黄帝内经》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看来《内经》非常重视”魄门“的作用,之所以称其为“五脏使”,魄门的启闭、大便的排泄,不仅是胃肠功能的反映,也是全身状况的表现,既受五脏生理功能的制约,又能协调脏腑气机升降,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