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滞调中汤的功效与作用_化滞和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由网友(花颂)分享简介:基本上一提到化滞调中汤,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对于化滞调中汤具体有哪些功效,它又该怎么吃等,很多人还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带大大家想养生的话不妨通过一些中药方剂来调节,这样既可以维持身心的健康,同时,又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今天就来看一看化滞和中汤到底有哪些功效吧。【处方】白术1钱半,枳实(麸炒)1钱,半夏(汤泡)1...



化滞调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基本上一提到化滞调中汤,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对于化滞调中汤具体有哪些功效,它又该怎么吃等,很多人还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处方】
白术4.5克 人参 茯苓 陈皮 厚朴(姜制)、山楂肉 半夏各3克 神曲(炒)麦芽(炒)各2.4克 砂仁2.1克

【功能主治】
治积滞胀满。

【用法用量】
水400毫升,加生姜片3片,煎3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
《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处方】
白术1钱5分,人参1钱,白茯苓1钱,陈皮1钱,厚朴(姜制)1钱,山楂肉1钱,半夏1钱,神曲(炒)8分,麦芽(炒)8分,砂仁7分。

【功能主治】
食滞胀满。

【用法用量】
水2钟,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摘录】
《准绳·类方》卷二

上文介绍了化滞调中汤的食用方法,我们可以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采纳后好好利用化滞调中汤来为我们的健康护航。



化滞和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想养生的话不妨通过一些中药方剂来调节,这样既可以维持身心的健康,同时,又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今天就来看一看化滞和中汤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处方】
白术1钱半,枳实(麸炒)1钱,半夏(汤泡)1钱,陈皮1钱,黄连(炒)1钱,茯苓1钱,厚朴(姜汁炒)8分,神曲(炒)8分,麦芽(炒)8分,山楂8分,砂仁7分,甘草3分。

【制法】
上作1服。

【功能主治】
脾胃弱,为饮食所伤,胸膈噎塞,食不运化。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食前服。

【摘录】
《济阳纲目》卷三十六

看完上面的对于化滞和中汤的相关描述后,大家是否感觉到了我们传统医学的伟大和神秘?我们平时生活中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的。



连芍调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连芍调中汤这款方剂。

【处方】
枳壳、厚朴、山楂、泽泻、陈皮、桔梗、白芍、黄芩、黄连、甘草。

【功能主治】
疰夏胸中不宽,兼中热。

【摘录】
《医学传灯》卷上

通过以上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连芍调中汤有了很多的了解吧,连芍调中汤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方剂,最重要的是连芍调中汤的功效与作用的也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好好的利用哦。



调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调中汤自古被誉为治病的良药。它对于很多疾病均效果显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调中汤的具体的功效。

【处方】
当归、肉桂(去粗皮)、川芎、白芍药、附子(炮)、良姜,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治产后肠胃虚怯,寒邪所侵,及未满月,饮冷当风,乘虚袭留于肓膜,散于腹胁,腹痛作阵,或如锥刀所刺,流入大肠,水谷不化,洞泻肠鸣,或下赤白,胁侾胀,或走痛不定,急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炒白术4.5克,当归9克,酒炒白芍4.5克,茯苓4.5克,木香3克,酒炒香附6克,苏梗9克,酒炒续断9克,酒炒杜仲9克,炒砂仁3克。

【功能主治】
调中止痛。主肝郁气滞。(妊娠腹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处方】
人参5分,陈皮4分,蝉蜕3分,川芎8分,甘草2分,扁豆1钱,枸杞1钱,谷芽6分。

【功能主治】
未痘时,先因吐泻里虚,随感时行见痘,目眶低陷,神情困倦者。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片,大枣2个,水煎服。此权宜之剂也,精神稍醒,即当加减。

【摘录】
《救偏琐言·备用良方》

【处方】
大黄2两,葛根2两,黄芩2两,芍药2两,桔梗2两,茯苓2两,藁本2两,白术2两,甘草(炙)2两。

【功能主治】
和胃气。主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热,热结四肢,则壮热头痛;寒伤于胃,则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带下,壮热且闷,脉微且数。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服,服别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须取快下,壮热便歇,其下亦止。

【注意】
忌海藻、菘菜,猪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葛根、藁本、甘草解表药也;黄芩、芍药、甘草清热药也;大黄、黄芩、甘草攻里药也;茶、术、桔梗、甘草和中药也。为小儿寒郁热邪,腹痛下痢之的方,功用与人参败毒散相仿。

【摘录】
《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处方】
薤白(切)1升,枳实6个(炙),橘皮3个,大枣12个,粳米3合,香豉6合。

【制法】
上药切。

【功能主治】
调和五脏。主胃气虚,不欲食,四肢重,短气。

【用法用量】
以水6升,先煮薤,得4升,纳诸药,煮取1升半,适寒温,分2次服。

【摘录】
《外台》卷八引《范汪方》

【处方】
人参、黄耆、炙甘草、白芍(酒炒)、白术、木香、陈皮。

【功能主治】
痘疮吐泻止后。

【用法用量】
加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
《片玉痘疹》卷六

【处方】
麦门冬半两,干枣1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炙),桂心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

【制法】
上药切。

【功能主治】
补益气力。主虚劳。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每服1升,日3次。

【注意】
忌生葱、海藻、菘菜、醋物。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处方】
当归、芍药、白术、茯苓、木香、黄连、槟榔、枳壳。

【功能主治】
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处方】
苍术1钱2分,白术1钱2分,当归1钱2分,白芍1钱2分,滑石1钱2分,青皮1钱2分,黄芩1钱2分,黄连(姜炒)1钱2分,生地1钱2分,槟榔6分。

【功能主治】
痢不拘新久,红白杂下,里急后重,腹痛。

【用法用量】
上用水2钟,煎服。

【摘录】
《便览》卷二

【处方】
人参5分,白术5分,茯苓5分,甘草(炙)5分,白芷5分,藿香5分,石莲子(去心)5分,天麻(煨)5分,橘皮5分,木香5分,半夏曲5分,白扁豆(姜汁、炒)5分。

【功能主治】
和脾胃,止吐泻,正气温中。主小儿慢惊。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
《诚书》卷八

【处方】
生黄耆、白姜蚕、甘草、当归、白茯苓、炒扁豆、炒白芍、苡仁、连翘。

【功能主治】
小儿病后虚热,生口疮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幼科直言》卷五

【处方】
当归、白芍(炒)、川芎、甘草(炙)、附子(制)、肉桂。

【功能主治】
产后泻痢。产后未满月,风邪乘虚袭之,留于盲膜,散于腹肋,故腹中阵阵作痛,水谷不化,胀鸣泄泻。

【摘录】
《盘珠集》卷中

【处方】
藿香、枳实、砂仁、甘草、苍术、茯苓、陈皮、青皮、半夏、厚朴。

【功能主治】
风疹。由脾虚感受风邪而作者。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处方】
茯苓1钱,当归1钱,白芍1钱,陈皮1钱,白术1钱半。

【功能主治】
小儿一切浮肿。

【摘录】
《幼科释迷》卷六

【处方】
潞参1钱半,白术1钱半(炒),云苓1钱,蔻米5分(研),炮姜5分,砂仁8分(炒),木香1分,官桂1钱,扁豆1钱(炒),制草5分。

【功能主治】
小儿伤乳食,泻后脾胃虚,哕,吐泻。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揣摩有得集》

【处方】
猪苓、茯苓、半夏、厚朴、大腹皮、陈皮、木瓜、甘草、紫苏、木通、白术。

【功能主治】
产后腹胀肋疼,泄泻痢疾,或块在腹中,或隐或现,并治败血冲脾。

【用法用量】
加砂仁7粒,大枣3个(去核),生姜1片,煎水服。

【摘录】
《女科指南》

【别名】
调中散

【处方】
白术2两,干姜(炮)2两,当归(切,焙)2两,人参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桂(去粗皮)1两半,五味子1两,甘草(炙)1两。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心掣,胸中少气,善咳善泄。

【用法用量】
调中散(《宣明论》卷一)。

【各家论述】
《古方选注》:方中桂枝、干姜、五味开太阳;以参、术、炙草阖阳明;而独倍加桂枝,佐以当归、赤苓、炙草,是不独治三焦,意专重于荣养心阳,以安动掣,则咳泻自止,其义高出千古。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处方】
陈粟米3两(炒),缩砂1两,香茸1两,零陵香1两,藿香1两,香附子1两,甘草1两,白扁豆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暑气。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生姜煎服,不拘时候。

【摘录】
《鸡峰》卷五

【处方】
白术、茯苓、当归、黄耆、木香、广皮、甘草。

【功能主治】
脾气损伤。气胀咽满,噫气,食不得下,四肢不和,面黄喘咳,肿胀脾泄,脉右关细软。

【摘录】
《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
良姜1两,当归1两,桂心1两,芍药1两,附子(炮)1两,川芎1两,甘草(炙)5钱。

【功能主治】
产后腹痛兼泻痢。由产后肠胃虚怯、寒邪易侵,若未满月,饮冷当风,则腹痛阵作,或如锥刀所刺,水谷不化,洞泄肠鸣,或下赤白,胠胁(月真)胀,或走痛不定。

【用法用量】
《重订严氏济生方》有人参半两。

【摘录】
《产育宝庆集》卷上

【处方】
厚朴4两,枳实3两,桂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寒则气收聚,聚则壅遏不通,卒然胀满,余无所苦,脉弦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
《鸡峰》卷十三

【处方】
白术、川芎、当归、熟地、人参、黄耆、苍术、甘草、陈皮、川断、香附、砂仁、柴胡、乌梅、大枣。

【功能主治】
理顺三焦,养血安胎。主妊娠四月,胎动不安。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

【处方】
陈皮、半夏、甘草、云苓、归身、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银柴胡、秦艽、香附(酒炒)、益母草、丹皮、砂仁、煨姜、大枣。

【功能主治】
扶养脾胃。主产后蓐劳,由外伤风冷,内伤忧劳思虑,月内将养失宜。外症咳嗽口渴,头昏气喘,四肢不举,百节疼痛,寒热如疟,盗汗,心膈烦闷,沉重着床,病人困倦,不知痛苦。

【各家论述】
是方四物佐丹皮养血滋阴,二陈加香附以行气和胃,秦艽祛风,银柴胡清热,外感内伤两无所损,而元气平复矣。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处方】
木香1钱(不见火),防风(去芦)1分,黄耆(蜜炙)1分,炙甘草1分,人参(去芦)2两,白茯苓(去皮)2两,当归(去芦,酒浸)2两,熟干地黄2两(洗),罂粟壳(去顶蒂瓤)半两(剪碎,蜜拌炒令黄)。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赤白痢。由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相博,血渗入肠,则为泻痢,重者血与脓相杂,状如浓涕,轻者浓血上赤脉,状如鱼脑,日夜不绝,脐腹(疒丂)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大钱,水1盏,加生姜3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食前通口服。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
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内伤寒。寒热间作,腕后有斑3-5点,鼻中微血出,两手脉沉涩,胸膈四肢,按之珠无大热。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煎。

【各家论述】
内伤寒,完颜小将军病寒热间作,腕后有斑3-5点,鼻中微血出,两手脉沉涩,胸膈四肢,按之珠无大热,此内伤寒也。问之,因暑卧殿角伤风,又渴饮冰酪水,此外感者轻,内伤者重,外从内病,俱为阴也,故先斑后衄,显内阴症,寒热间作,脾亦有之,非少阳之寒热也,与调中汤数服而愈。

【摘录】
《阴证略例》

【处方】
白术2两,茯苓1两,丁香半两,厚朴2两(生姜汁炒),半夏1两(汤浸7次,切,焙干),甘草1两(炙赤色),肉桂半两(忌火),槟榔2对(锉碎)。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后脾胃气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日进3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车论》

【处方】
制厚朴1两,陈皮(去白)1两,制半夏1两,白术1两半,人参5钱,甘草(炙)3钱。

【功能主治】
腹胀胃虚空,关脉浮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云歧子脉诀》

【别名】
调中疏邪汤

【处方】
苍术1钱半,陈皮1钱,砂仁1钱,藿香1钱,芍药(炒)1钱,甘草(炙)1钱,桔梗1钱,半夏1钱,白芷1钱,羌活1钱,枳壳1钱,川芎半钱,麻黄半钱,桂枝半钱。

【功能主治】
内伤外感而发明斑。食积挟外感发热。

【用法用量】
调中疏邪汤(《医学入门》卷七)。

【各家论述】
:《医方考》,内伤则里热,外感则表热,两热而无泄,故令斑烂。内伤者,调其中,苍、陈、砂、藿、半、芍、枳、桔,皆调中药也;外感者,疏其表,麻、桂、羌、芎、芷、草,皆疏表药也。表里治而斑自愈矣。

【摘录】
《丹溪心法》卷二

【处方】
枳壳2钱(煮过),陈皮1钱,半夏1钱,人参1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吐逆。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加生姜、大枣,煎至6分,温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四

【处方】
人参、茯苓、白术、木香、干姜、藿香、香附(炒,去毛)、缩砂仁、甘草(炙)、丁香各等分。

【功能主治】
小儿伤乳食,泻后脾胃虚,哕,吐泻。

【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摘录】
《保婴撮要》卷七

【处方】
葛根、黄芩、白术、桔梗、藁本、赤芍药、白芍药、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
滞下。似泻非泻,似痢非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温服。

【摘录】
《医统》卷八十三

【处方】
人参10两,白茯苓(去黑皮)10两,紫河车2两,甘草2两(生)。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胃热肠寒,食已辄饥,小腹痛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处方】
人参半钱,白茯苓半钱,川白芷半钱,白术半钱,石莲肉半钱,龙脑半钱,麝香半钱,芦荟半钱,熊胆半钱,腻粉半钱(研),胡黄连1钱,使君子1钱,青黛(研)1钱,香墨半两(研)。

【制法】
上胡黄连、使君子为末,余研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和胃气,止吐泻,温中正气。主小儿急惊。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煎金钱薄荷汤磨下。经宿取恶物,便安。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七一

【处方】
白芍药4两,续断1两,芎藭1两,甘草1两,白术3两,柴胡3两,当归1两半,乌梅1升,生姜4两,厚朴3两,枳实3两,生李根3两,白皮3两。

【功能主治】
曾伤四月胎者,当预服。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8日后复服1剂。

【注意】
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行义》:调中者,调土中之墩阜坎陷也。土为万物之母,一息不调,便生疾苦,况曾伤四月之孕,至此能无坎陷乎?固之之法,阜则削之,陷则培之。方中枳实、厚朴削平敦阜之剂也;白术、甘草运平坎陷之剂也;芎、归、芍、续疏通泉脉之剂也;柴胡、李根,一升清阳,一降逆气;生姜、乌梅,一宣上壅,一固下脱。务令中州之气无过不及,以平为期,则胎息之运动绰有余地,孰谓立方之名无深意存焉。

【摘录】
《千金》卷二

上面介绍了调中汤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饮用调中汤可以帮助我们治疗一些方面的问题。但是想要体会到方剂带来的好处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们才知道哦。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呢。



白术调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白术调中汤这款方剂。

【处方】
白术半两,茯苓(去皮)半两,红皮(去白)半两,泽泻半两,干姜(炮)1分,官桂(去皮)1分,缩砂仁1分,藿香1分,甘草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或虽有阳热证,其脉迟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白汤化蜜少许调下,日3次。炼蜜为丸,每两作10丸,名白术调中丸。小儿1服分3服。

【注意】
或有口疮、目疾、孕妇等吐泻者,以畏干姜、官桂,不服。

【摘录】
《宣明论》卷十二

【处方】
白术8分,人参8分,黄连8分,厚朴8分,白芍1钱,山药1钱,陈皮1钱,泽泻1钱,山楂1钱,茯苓1钱,甘草3分,砂仁6分。

【功能主治】
妇人胎前血泻,妊娠期大便稀溏,腹痛肠鸣,或兼烦渴,少食,胸脘痞闷。

【用法用量】
水2钟,煎8分,温服。

【摘录】
《良朋汇集》卷四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也已经了解了白术调中汤的组成药材等,也证明了这款方剂的纯天然无公害。大家可以放心服用。



参术调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参术调中汤的作用是比较强大的,它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治疗效果,也要知道参术调中汤使用的用法用量等,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处方】
人参5钱,黄耆5钱,当归身3钱,厚朴(姜制)3钱,益智仁3钱,草豆蔻3钱,木香3钱,白术3钱,甘草(炙)3钱,神曲(炒)3钱,麦糵面3钱,橘皮3钱。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内伤自利,脐腹痛,肢体倦,不喜食,食即呕,嗜卧懒言,足胻冷,头目昏。

【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卫生宝鉴》卷五

【处方】
白术5分,黄耆4分,桑白皮3分,甘草(炙)3分,人参3分,麦门冬(去心)2分,青皮(去白)2分,陈皮(去白)2分,地骨皮2分,白茯苓2分,五味子20个。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都作1服。

【功能主治】
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主暑伤胃气。痞闷满膨,不思饮食,喘嗽蒸热。皆中气有亏所致。脾胃虚弱,遇6-7月霖雨,身重短气,骨乏无力。

【用法用量】
水2盏,煎至1盏,去滓,早饭后大温服。

【注意】
忌多语言劳役。

【各家论述】
1.《内外伤辨》:《内经》云:“火位之主,其泻以甘。”以黄耆甘温,泻热补气;桑白皮苦微寒,泻肺火定喘,故以为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气,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补之,故用白术、人参、炙甘草,苦甘温补脾缓中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热;茯苓甘平降肺火;麦门冬甘微寒,保肺气为佐。青皮、陈皮去白,苦辛温散胸中滞气为使也。

【摘录】
《内外伤辨》卷中

以上就是对参术调中汤这种中药方剂的药用价值的详细介绍,在吃参术调中汤的时候,也是有着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对调理人体各方面问题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因此可以放心进行。



当归调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人类来说,养生是很重要的,毕竟身体会健康,而且气色也会改善不少,这让很多人为之心动,不过,养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种好,对此,下面就为朋友们说一说中药方剂当归调中汤,它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养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养生秘诀。

【处方】
大黄5钱,当归1钱,甘草4钱,朴消6钱,芍药2钱。

【功能主治】
和中顺气。主脾胃不和,肠鸣腹痛,四肢无力,大便难,小便数,或大便便血,饮食无味,久而面黄肌瘦,渐潮热,发作有时。

【用法用量】
用水2大盏,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大盏,去滓,食前温服,滓再煎。以利为度。

【摘录】
《普济方》卷二十五引《海岱居士秘方》

如果大家之前对当归调中汤不是很了解的话,相信看了这篇文章后一定都对当归调中汤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欢当归调中汤,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试试吧!



四子调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我们所说的方剂。今天为大家介绍四子调中汤这种方剂。

【处方】
青皮1.5克(去瓤,麸炒)陈皮1.5克 枳实(麸炒)3克 香附(炒)3克 黄连(姜汁炒)2.1克 半夏(姜汁炒)6克 瓜蒌仁(炒)3克 苏子(炒)白芥子(炒)桃仁(去皮、尖)各4.5克 茯苓(去皮)木通各3克 沉香 芒消各1.5克

【制法】
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
治翻胃,小便赤,大便闭及痰气壅盛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水煎,稍热服。

【摘录】
《万病回春》卷三

以上就是利用四子调中汤治疗疾病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常识问题了,最后提醒一下在利用四子调中汤治疗疾病的的同时一定注意日常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保证其治疗的效果。



缓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基本上一提到缓中汤,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对于缓中汤具体有哪些功效,它又该怎么吃等,很多人还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处方】
吴茱萸1升,干姜2两,当归2两,白芷2两,人参2两,甘草(炙)2两,麦门冬(去心)3两,半夏(洗去滑)3两,芍药6两,细辛1两,生地黄1斤(取汁)。

【功能主治】
妇人产后腹中拘急及虚满少气,产后诸虚不足。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地黄汁,更上火合煎2-3沸,温服1升,1日3次。若无当归,以芎䓖4两代之。

【摘录】
《千金翼》卷六

【处方】
白芍1两,当归1两,人参1两,甘草1钱,熟地1两,山茱萸5钱,麦冬5钱,三七根末3钱,荆芥(炒黑)1钱,炒黑姜炭5分。

【功能主治】
人有失血之后,不知节劳慎色,以致内热烦渴,目中生花见火,耳内蛙聒蝉鸣,口舌糜烂,食不知味,鼻中干燥,呼吸不利,怠惰嗜卧,又不安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八

【处方】
黄耆(锉细)、防风(去叉)、地骨皮(去土)、甘草、紫苏叶各等分(并生用)。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热,三焦壅滞,口干,咽喉不利,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二

【处方】
熟地黄2两半,当归2两半,人参2两半,白术2两半,阿胶2两半,芍药2两半,芎䓖2两半,甘草1两半,桂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肉淋,劳淋。

【用法用量】
每服2钱,肉汁2盏,加生姜10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
《鸡峰》卷十八

【处方】
芍药1钱2分,桂枝6分,茯苓6分,大枣3分,甘草3分,枳壳4分,厚朴6分。

【功能主治】
积气,腹中拘急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名家方选》

【处方】
干姜(炮)1分,槟榔1分,甘草(炙)1分,鳖甲(去裙襕,醋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芍药(炒)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人参半两,枳壳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半夏(汤洗去滑7遍,焙)半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痃气急痛,腹胀,胃脘痛,呕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通过小编介绍的缓中汤的详解,大家是不是对缓中汤更有了解了呢?如果没有很了解的话,大家可以多看几遍哦,缓中汤的功效与作用还有很多,适量的服用还是挺好的,可以使身体更健康呢。



畅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作为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种类包罗万象,随着现在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它也越来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介绍畅中汤这种方剂。

【处方】
香附8分,苍术1钱,神曲3钱5分,抚芎7分,黄芩8分,枳壳3分,苏梗5分,甘草3分,生姜1片,大枣2枚。

【功能主治】
神劳气滞之利下。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各家论述】
香附辛温以快肺气;苏梗疏通诸窍;神曲舒脾气而化脾积;苍术燥湿,引脾气散于四肢;抚芎畅达肝气;黄芩、积壳荡涤大肠,加甘草以和中,使气升而循环经络,积去而大肠通快,又何腹痛之不减而厥逆之不除哉。

【临床应用】
利下:省亭殿下已卯七月,病痢,众以通利之剂,次行和解、又次滋补,月余而病甚,每日行数次,肚腹绞痛,但泄气而便不多,起则腰痛,屈曲难伸,胸膈胀满,若有物碍,嗳气连声,四肢厥逆,喘息不定。诊得两寸俱沉大,右寸肺脉更有力,右关沉紧,左关弦长而洪,两尺沉微,来去一样。以本方进之,服后兀兀欲吐,冷气上升,嗳气数十口,即大便,所去秽污颇多,胸次舒畅,腹中觉饥,自午至酉,只去一次,四肢不厥,肩背轻快,六脉平复。

【摘录】
《易氏医按》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畅中汤的功效与作用了解了吗?其实畅中汤还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发现哦。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