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有什么功效呢_茯苓桂枝丸的功效有哪些

由网友(单身老帅哥也有风度的一面)分享简介:桂枝是属于一种樟科类的常绿乔木植物,盛产于广西,在云南和广东这些地区也是比较常见的,桂枝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对于我们的身体茯苓桂枝丸是一种很常见的中药,这是一种用茯苓和桂枝制做成的药丸,主要的功效,就是对许多不孕不育,卵巢疾病的朋友有所帮助,尤其适合女性食用,这其中茯苓对调理气血增加肠胃会有所帮助,桂枝又是一种很好的滋阴...



桂枝有什么功效呢

桂枝是属于一种樟科类的常绿乔木植物,盛产于广西,在云南和广东这些地区也是比较常见的,桂枝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对于我们的身体也是具有一定的帮助的,可以帮助我们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的产生,桂枝是具有一定的功效作用的,那么桂枝有什么功效呢?

说说桂枝的功效吧,这种药物因为具备了散寒解表的效果,并且枝功效与作用还不止这些,还可以快速的治疗因受冷引发的风寒感冒,流涕咳嗽等病有很好的作用。温通经脉。还可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肩周炎风湿类风湿等病。通阳化气,也可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气滞血凝,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症。

护肝醒酒。桂枝对酒精性肝硬化,减少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也有一定作用。还能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菌消炎,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毫克/毫升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桂枝有什么功效的一个介绍,其实桂枝除了上文介绍的一些功效之外还可以帮助治疗阳气不足的症状,所以桂枝也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的,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好好的利用这些中药材的相关功效来帮助我们调理好自己的身体。



桂枝芍药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芍药汤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方剂,它的药用价值很高,而且还能治疗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桂枝芍药汤的功效有哪些吗?吃桂枝芍药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话那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处方】
桂心15克 白芍药90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太阴伤风,自汗,咽干,胸腹满,自利,不渴,四肢倦怠,手足自温,其脉弦大而缓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处方】
桂枝 陈皮 甘草 生姜 白芍药

【功能主治】
治寒气腹痛。面黄唇白,手足多冷,恶寒不热,二便清利,腹中绵绵作痛,脉左关弦紧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

【处方】
桂枝3钱,黄耆1两,知母1两,石膏1两,芍药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疟疾。太阳、阳明合病,阳盛阴虚,内实外虚,寒热大作,不论先后。

【用法用量】
每服5-7钱至半两,水1盏半至1盏煎,温服清,迎发而服之。

【摘录】
《保命集》卷中

【处方】
桂枝、白芍药、防风、黄耆(炙)、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补脾胃。主脾胃虚弱,痘子初出,他处俱起而手足起迟,他处俱收而手足不收者。

【用法用量】
加大枣2枚,水1盏半,煎7分,去滓温服。

【摘录】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处方】
桂1两,芍药半两,炙甘草半两。

【功能主治】
太阴伤寒,主脉沉,客脉紧,沉紧相合,绕脐痛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加生姜、大枣煎服。

【摘录】
《云岐子脉诀》

【处方】
桂枝1钱半,芍药1钱半,当归3钱,生姜2片,葱头3枚。

【功能主治】
妊娠营血不足,寒袭经中,身疼无汗,发热恶寒,脉浮弱者。

【摘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
桂枝、赤芍、柴胡、防风、独活、羌活、川芎、当归、钩藤、牛蒡、白芷。

【功能主治】
小儿痘疮,恐毒气留滞筋骨,不得尽宣于肌肉,而气血又不能活,故手足痛。

【摘录】
《种痘新书》卷四

【处方】
桂心半两,白芍药3两。

【功能主治】
太阴伤风,自汗,咽干,胸腹满,自利,不渴,四肢倦怠,手足自温,其脉弦大而缓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温服。

【摘录】
《三因》卷四

【处方】
桂枝1两,赤芍药1两,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太阴病下之后,腹满时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

怎么样?今天介绍的关于桂枝芍药汤的相关知识大家都记住了吗?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这些好处多多的中药方剂哦!



桂枝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春夏交际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个时刻,这个时候的我们很容易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中药方剂在这些小病症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种中药方剂桂枝黄芩汤。

【处方】
桂枝(去皮)芍药 黄芩各15克 甘草(炙)30克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风疫。脉浮数而不弱,头项痛,腰脊痛,发热恶风。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处方】
柴胡36克 黄芩 人参 甘草各13.5克 半夏12克 石膏 知母各15克 桂枝6克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疟疾,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合病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21克,水煎,于疟发前服之。

【摘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
桂枝(去皮)半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甘草(炙)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风疫,证如太阳伤风,相传染为异,脉浮数而不弱,头项疼,腰脊痛,发热恶风。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
《三因》卷六

【处方】
柴胡1两2钱,黄芩4钱半,人参4钱半,甘草4钱半,半夏4钱,石膏5钱,知母5钱,桂枝2钱。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疟疾。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服桂枝芍药汤后,寒热转大者。

【用法用量】
每服5-7钱至半两,水煎,迎发而服之。

【各家论述】
《杏苑》:用人参、甘草以补正气为本,石膏、知母、柴胡、黄芩等以清热为标,半夏豁痰,桂和营卫。

【摘录】
《保命集》卷中

关于桂枝黄芩汤的用法用量还有功效作用等,大家已经了解了。虽然说这类药物对于治疗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本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大家要注意了。



桂枝生化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都知道中药是很神奇的,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特定的属性,当它们中的几种融合在一起又会发生什么呢?接下来就为大家推荐桂枝生化汤这种中药方剂,为我们来揭晓答案。

【处方】
桂枝6分,白芍(酒炒)1钱,川芎3钱,当归5钱,桃仁泥2钱,炮姜5分,炙甘草5分,煨天麻1钱,琥珀1钱,泽兰1钱5分,益母草3钱。

【功能主治】
产后汗多,血虚生风,口噤咬牙,角弓反张,名曰痉病。

【用法用量】
加酒3匙冲服。

【摘录】
《医方简义》卷六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桂枝生化汤,我们知道桂枝生化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不但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而且还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桂枝生化汤来为我们的健康护航。



桂枝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都知道桂枝麻黄汤的副作用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服用前也还是要了解一下它的功效才能放心。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对于您的生活有点帮助。

【处方】
桂枝1两,麻黄1两(去根节),赤芍药1两,杏仁1两(去皮尖,麸炒黄)。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阳明中风,头痛口苦,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下之即小便难者;阳明病,5-6日至7-8日,如疟,热多寒少,1日再发,其脉微缓,为欲愈者;厥阴脉微而恶寒者,为阴阳俱虚,不可吐下者;厥阴发汗,面色赤,有热者,此欲解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

通过以上介绍,对桂枝麻黄汤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对桂枝麻黄汤这样药物的选择上可以放心进行,不过在吃的时候,需要适量的进行,这样才不会对身体造成不适。



卵巢囊肿吃桂枝的主要功效

桂枝属一种重要的药材,生活当中,大家可以采用桂枝来调理自己的身体位置不单单,可以驱除身体的严寒,而且都与卵巢囊中有着非常好的治疗功效,接下来这篇文章是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有关于卵巢囊肿吃桂枝都会给朋友们带来哪些好处与功效。

桂枝茯苓胶囊的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徵.用于妇人瘀血阻络所所致块,经闭,痛经,产后恶症露不尽;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包块,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上述证候者.

指导意见:

您好,如果您的病和上述情况对症的话可以用,很有效的.可以吃的中药有:得生片, 山西仁源堂的药.还要密切随访,即2-3个月检查一次,以后再根据情况调整检查间隔时间.

生活护理:

1,宜多吃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食物:鲎,海马,鳖,龙珠茶,山楂.

2,出血宜吃羊血,螺狮,淡菜,乌贼,荠菜,藕,蘑菇,马兰头,石耳,榧子,柿饼.

3,感染宜吃鳗鱼,文蛤,水蛇,针鱼,鲤鱼,麒麟菜,芹菜,芝麻,荞麦,油菜,香椿,赤豆,绿豆.

4,腹痛,腹胀宜吃猪腰,杨梅,山楂,橘饼,核桃,栗子.

【忌】:

1,忌烟,酒.

2,忌葱,蒜,椒,桂皮等刺激性食物.

3,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4,忌羊肉,狗肉,韭菜,胡椒等温热动血食物.

一般来说早期的卵巢囊肿可以选择利用一些中药,来进行搭配和治疗,不仅仅是可以起到保手的作用,而且对于身体的功效非常好,以上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大家介绍了,卵巢囊肿吃桂枝。



贝母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有人想知道贝母黄芩汤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实贝母黄芩汤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处方】
川贝母3钱,黄芩5钱,麦门冬3钱,茅根5钱,滑石4钱,瓜蒌仁3钱,罂粟壳4钱,青黛3钱,甘草2钱。

【功能主治】
清热止嗽主嗽血,脉象洪盛,血色紫暗者。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
此方以川贝为君,川贝乃治热嗽之圣药;佐以麦冬、粟壳,清热涩痰;滑石、黄芩,清热散结;青黛、茅根,清热凉血;甘草和药调中,剂中不先止血,故以清热为先务也。

【摘录】
《医学探骊集》卷四

以上就是本文对贝母黄芩汤的简单介绍,大家平时也可以多了解下。贝母黄芩汤和其他方剂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用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达到的效果来选择。



黄芩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知道中药方剂有很多的分类,而不同的方剂功效作用也不一样,那么你知道黄芩麻黄汤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
葛根半两,橘皮半两,杏仁半两(生),麻黄半两,知母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

【功能主治】
冬温未至发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于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咳闷呕吐清水。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2升,煮8合,去滓,温温分减服之。呕吐先定,便宜消息。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四

看完了上文对黄芩麻黄汤的介绍,是不是对黄芩麻黄汤又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时多接触这方面的东西,做到有备无患。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谈到养生,并不光是女性朋友感兴趣,很多男性朋友也是有兴趣的,尤其是现代人对食品的追求越来越高,不但要吃得健康,还要吃出功效,为此,很多专家不断的学习研究做一些新的方剂出来,其中,麻黄汤对一些疾病的效果就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介绍。

【处方】
麻黄(去节)6g 桂枝4g 杏仁(去皮尖)9g 甘草(炙)3g

【功能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去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摘录】
《伤寒论》

【处方】
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二两) 甘草(炙.一分) 当归(焙.一分) 黄芩(去黑心.一分) 石膏(搥碎.一两) 桂心(半两) 川芎(半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干姜(炮.半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炒.研.二十枚)

【炮制】
上锉如麻豆。

【功能主治】
治风痉,身体强直,口噤,不知人事。

【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入荆沥半合,更同煎三五沸,温服日二夜一。

【备注】
一方治风痱,身体不能自收,不能言语,冒昧不知人者,不用荆沥。每服六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温二服,空心夜卧各并二服。初服一日,犹能自觉者,勿热服。服讫,密室卧,用厚衣覆,微汗出,渐减衣。未汗出,更用热生姜稀粥投之,汗出忌触外风。并治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坐,不得卧,凡产妇并病人已曾大汗者,不可服;若虚嬴人,但当少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杏仁(去皮尖.一钱) 甘草(炙.一钱)

【功能主治】
伤寒病头痛发热,身痛恶风,恶汗而喘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一两,肉桂(去粗皮)二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炒.别研膏)。

【炮制】
上为粗末,入杏仁膏令匀。

【功能主治】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风,骨节疼痛,喘满无汗。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汗出为度。不计时候。

【注意】
若病自汗者,不可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葱豉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处方】
麻黄6克(去节)葛根9克 葱白14茎 豉12克(绵裹)

【制法】
上四味,切。

【功能主治】
治伤寒无汗,恶寒甚而拘急者。

【用法用量】
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汗出愈。

【摘录】
《外台秘要》卷一引《崔氏方》

【处方】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川芎 防风 羌活

【功能主治】
辛温发汗,祛风解表,治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发热如火炽,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腰背项强拘急,脉浮紧。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葱白、豆豉,水煎,热服。温覆取汗。不得多服。

【摘录】
《伤寒全生集》卷二

【处方】
麻黄1两,生姜1两,黄芩1两,甘草半两,石膏半两,芍药半两,杏仁十枚,桂心半两。

【功能主治】
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4升,煮取1升半,分2次服。

【摘录】
《千金》卷五

【处方】
麻黄(去根节,汤掠去沫,焙)2两,萆薢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黄连(去须)1两,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甘草(炙,锉)1两,羚羊角(镑)1两,桑根白皮1两半,牡丹皮1两半,羌活(去芦头)1两半,芎䓖1两半,旋覆花(炒)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4枚。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中风,口眼㖞邪。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

【处方】
麻黄(去节)4两,杏仁4两(去尖皮两仁,碎),栀子仁3两,黄芩3两,防风3两,紫菀3两,升麻3两,桂心3两,茯神3两,人参3两,大枣20枚(擘),石膏6两(碎,绵裹),桑根白皮1升。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消虚热极,止汗。主心风,伤风损脉,脉极热,多汗,无滋润。

【用法用量】
以水1斗,先者麻黄3沸,去沫,下诸药,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注意】
忌生葱、酢物。

【摘录】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处方】
麻黄4两(去节),甘草2两(炙),杏仁40枚(去皮尖两仁),桂心2两,生姜2两,半夏50枚(洗,四破),石膏6两(碎),紫菀1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气极伤热,肺虚多汗,咳唾上气喘急。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麻黄2沸,去上沫,下诸药,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注意】
忌海藻、生葱、菘菜、羊肉、饧。

【摘录】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处方】
麻黄8分(去节),蜀椒4分(汗),细辛3分,藁本2分,杏仁50枚(去皮尖两仁者,碎)。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人三十年寒冷,咳逆上气。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次服,每日3次。

【注意】
忌生菜。

【摘录】
《外台》卷九引《古今录验》

【处方】
麻黄4两,芎䓖1两,莽草1两,当归1两,杏仁30枚。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头风湿,面如针刺之状,身体浮肿,恶风汗出,短气,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分3次服,每日3次。

【注意】
以糜粥将息佳。

【摘录】
《外台》卷十九引《古今录验》

【处方】
麻黄5两(去节),桂心4两,生姜3两,甘草2两(炙),附子2枚(炮)。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风水,身体面目尽浮肿,腰背牵引髀股,不能食。

【用法用量】
以水1斗,先煮麻黄减2升,纳药,煎取3升,每服1升,每日3次。

【注意】
禁野猪肉、芦笋。

【摘录】
《外台》卷二十引《古今录验》

【处方】
麻黄6两(去节),桂心1两,甘草(炙)2两,杏仁(去尖皮)2两,生姜8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上气咳嗽,喉中水鸡鸣,唾脓血腥臭。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半,分5次服。得力后,长将丸服。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

【摘录】
《外台》卷十引《深师方》

【别名】
葱豉汤

【处方】
麻黄2两(去节),葛根3两,葱白14茎,豉1升(绵裹)。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伤寒1-2日,头项、腰背痛,恶寒,脉紧无汗者。

【用法用量】
葱豉汤(《活人书》卷十八)。

【摘录】
《外台》卷一引《崔氏方》

【处方】
麻黄8两(去节),射干2两,甘草4两(炙),大枣30颗。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脉浮咳逆,咽喉水鸡鸣,喘息不通,呼吸欲死。

【用法用量】
以水1斗,先煮麻黄3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分3次服。

【注意】
忌海藻、菘菜等。

【摘录】
《外台》卷十引《深师方》

【处方】
麻黄2两,石膏1两半,贝齿5个(无亦得),升麻1两,甘草1两,芍药1两,杏仁40个。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天行1-2日。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2盏,煎至8分,温服。取汗,止后服。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四

【处方】
麻黄2两,射干2两,人参2两,茯苓2两,防己2两,前胡2两,枳实2两,半夏1两,犀角1两,羚羊角1两,青木香1两,橘皮1两,杏仁1两,升麻1两,生姜5两,独活3两,吴茱萸1升。

【功能主治】
肿已消,仍有脚气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1升,煮取4升,分5次服,每服相去20里久,中间进少粥,以助胃气。此汤两口服1剂,取病气退乃止。

【摘录】
方出《千金》卷七引苏长史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处方】
麻黄4两,甘草1两,桂心5寸,五味子半升,半夏2两,生姜2两。

【功能主治】
咳逆上气,喘促不能安卧。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2升,100日儿每服1合,大小节度服之。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寒伤营也,以本方无治肩息药,故借小青龙去白芍、细辛,易生姜,以辟除恶风疾气,皆长沙方中变法,岂特婴儿主治哉。

【摘录】
《千金》卷五

【处方】
麻黄1两半,独活1两,射干1两,甘草1两,桂心1两,青木香1两,石膏1两,黄芩1两。

【功能主治】
小儿丹肿及风毒风疹。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4升,煮取1升,3岁儿分为4服,每日2次。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麻黄汤用麻黄、桂心、射干、独活,皆主外内合邪之证,以分解蕴热之势,其石膏、黄芩、青木香、甘草仍不出乎正治之法也。

【摘录】
《千金》卷五

【别名】
麻黄散

【处方】
麻黄1两,升麻1两,葛根1两,射干半两,鸡舌香半两,甘草半两,石膏半合。

【功能主治】
小儿恶毒丹及风疹。

【用法用量】
麻黄散(《圣惠》卷九十)。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本方全从事于外解,升、葛、射干即前方独活佐黄芩之意,鸡舌香即前方桂心导伏热之意;石膏、甘草则与上二方无异也。

【摘录】
《千金》卷五

【处方】
麻黄1两,大枣20枚,茯苓3两,杏仁30枚,防风2两,白术2两,当归2两,升麻2两,芎䓖2两,芍药2两,黄芩2两,桂心2两,麦门冬2两,甘草2两。

【功能主治】
恶风毒气冲心,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入清酒2升合煮,取2升半,分为4服,日3次,夜1次。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桃李、雀肉、酢物。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方专祛上攻血脉之痹,故以芎、归、芍药、苓、防、大枣小续命汤中六味,参入麻黄汤中以开血脉之邪,兼升麻载诸药于上,苓、术渗湿着于下,麦门冬专为失音而设。

【摘录】
《千金》卷七

【处方】
麻黄(去节)1两,黄连1两,蛇床子1两,酢梅10枚。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妇人阴肿,苦疮烂。

【用法用量】
《妇人良方》有北艾叶一两半。

【摘录】
《外台》卷三十四引《古今录验》

【处方】
麻黄2两(去节),甘草2两(炙),豉1升(绵裹)。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去石毒。主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1升,去滓,分2次温服。

【摘录】
《外台》卷三十八

【处方】
麻黄(去根节,煮掠去沫,焙)1两,防风(去叉)1两,芎䓖1两,羌活(去芦头)1两,葛根(锉)1两,甘草(炙,锉)1两,荆芥穗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风壅,痰实阻络,邪热头疼。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处方】
麻黄(去节,煎,掠去沫,焙干)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甘草(炙)1两,人参1两,芍药1两,芎䓖1两,黄芩(去黑心)1两,防风(去叉)1两,当归(切,焙干)1两,石膏2两(碎,研),白术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20枚。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脾中风,身体缓急,手足不随,不能言语。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夜1次,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

【处方】
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3两,桂(去粗皮)半两,独活(去芦头)3分,羚羊角(镑)3分,萎蕤(切,焙)1两,葛根(锉)3两,升麻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石膏(碎)6两,甘草(炙,锉)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中风肢体弛缓,言语謇涩,精神惛愦。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如人行5里再服。用热生姜稀粥投之汗出,慎外风。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

【处方】
麻黄(去节)3两,生姜3两,防风2两,芎䓖1两,芍药1两,当归1两,蒺藜子1两,甘草(炙)1两,独活1两,乌喙1两,人参1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风瘙瘾疹,搔之随手起,痒痛烦闷。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2升8合,绞去滓,分3次温服,讫,进粥食3日。

【注意】
慎生冷、酢滑、猪肉、冷水、海藻、菘菜。

【摘录】
方出《外台》卷十五引《崔氏方》,名见《圣济总录》卷十一

【处方】
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细辛(去苗叶)3分,干姜(炮)3分,甘草(炙,锉)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半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中风伤寒,头痛沉重。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每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处方】
麻黄(去节)3两,升麻3两,大黄3两,黄芩3两,石膏3两,甘草1两(炙),栀子仁3合。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乳石发,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服升麻汤内解外不解者。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服之。愈。

【摘录】
《普济方》卷二六一

【处方】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桂(去粗皮)1两,黄连(去须)1两,当归(切,焙)1两,羌活(去芦头)1两,白芷1两,王不留行1两半,甘草(炙)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芎䓖1两半,白蒺藜1两半,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半,桑根白皮2两,石膏2两,红蓝花(炒)半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风瘙痒瘾疹,时时发动。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一

【处方】
麻黄(去根节)1两,桂(去粗皮)1两,人参1两,芎䓖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防风(去叉)1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1两,白术1两,甘草(炙,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3分。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风寒湿之气,感于肺经,皮肤(疒帬)痹不仁。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稍热服,盖覆出汗愈。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九

【处方】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羌活(去芦头)1两,桂(去粗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侧子(炮裂,去皮脐)1两,防己3分,当归(锉,炒)3分,海桐皮3分,牛膝(酒浸,切,焙)3分,甘菊花3分,羚羊角(镑)3分,茵芋(去茎)3分,五加皮3分,甘草(炙,锉)半两,防风(去叉)3两,白术3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肾虚中风湿,腰脚缓弱,顽痹不仁,颜色苍黑,语音浑浊,志意不定,头目昏,腰背强痛,四肢拘急,体重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九

【处方】
麻黄(去根节)1分,荆芥穗1分,杏仁(去皮尖及双仁,麸炒)1分,木香1分,当归(切,焙)1分,黄芩(去黑心)1分,羌活(去芦头)1分,芍药1分,柴胡(去苗)1分,大黄(炮熟)1分,半夏(汤洗去滑7遍)1钱,牵牛子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劳风。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1片,同煎取8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三

【处方】
净麻黄、熟石膏、净蝉蜕、绿升麻、炙甘草。

【功能主治】
麻疹42日,应出不出,或风寒闭塞。

【用法用量】
上加葱白3寸为引,水煎服。

【摘录】
《专治麻痧初编》卷四

【处方】
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独活(去芦头)3分,丹参(锉)3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3分,萆薢3分,黄耆(锉)3分,桂(去粗皮)3分,防风(去叉)1两,犀角(镑)1两,羚羊角(镑)1两,磁石(火煅,醋淬5-7遍)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毒攻腰脚,骨节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取1盏,去滓,早、晚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

【处方】
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3两,石膏(碎)2两,桂(去粗皮)1两,芎䓖半两,干姜(炮)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当归(切,焙干)1两,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40枚,甘草(炙,锉)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及半两者。

【制法】
上锉,加麻豆大。

【功能主治】
风痱,身体不能自收,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坐不得卧。

【用法用量】
每服6钱匕,以水3盏,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夜卧各1服。初服1日犹能自觉者,勿热服,服讫密室卧,厚覆微汗出,渐减衣。未汗出,更用热生姜稀粥投之。

【注意】
汗出忌触外风,凡产妇并病人已曾大汗者,不可服,若虚羸人但当少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

【处方】
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1两半,独活(去芦头)1两,细辛(去苗叶)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中风四肢拘挛,百节疼痛,心烦,恶寒渐渐,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相去如人行5-7里再服。微汗即愈。病在四肢者,并为1次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

【处方】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芎䓖1两,当归(切,焙)1两,紫石英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远志(去心)1两,独活(去芦头)1两,桔梗(炒)1两,防风(去叉)2两,石膏(碎)2两,干姜(炮)1两半,杏仁25枚(去皮尖双仁,炒)。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中贼风急强,大呼,不自觉知,身体尽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夜1次,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

【处方】
肉桂3分,干姜5分,半夏1钱2分,厚朴7分,桔梗7分,枳壳7分,麻黄(去节)2钱,苏木5分,川芎7分,陈皮(姜汁制)1钱。

【功能主治】
破伤风发寒者。

【用法用量】
水煎浓热服。

【摘录】
《伤科方书》

【处方】
麻黄3分(去根节),豉1合,甘草半两(生用),栀子仁半两,赤芍药半两,荠苨半两,生姜半两。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头痛,寒热不可解者。

【用法用量】
以水5大盏,煎至2盏,去滓,分5次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干)3两,枳实(去瓤,麸炒微黄)3两,细辛(去苗叶)3两,白术3两,防风(去叉)3两,附子(炮裂,去皮脐)4两,甘草(炙,锉)2两,桂(去粗皮)2两,石膏(碎)8两,当归(切,焙)2两,芍药2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止汗通肉解痹。主脾风。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九

【处方】
麻黄(不去节)、甘草(生用)、杏仁(生用)。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因风寒衣服薄致嗽。

【用法用量】
每服2-3钱,水煎,温服。

【摘录】
《儒门事亲》卷十五

【处方】
前胡5钱,柴胡(去毛)5钱,石膏5钱,苍术(锉,炒)5钱,藁本5钱,赤芍药5钱,白芷5钱,土芎5钱,干葛5钱,升麻5钱,麻黄3钱。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发散四时伤寒。主四时伤寒,潮热头痛,及时疫。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加生姜3片,连须葱2根,水煎服,不拘时候。

【摘录】
《得效》卷十五

【处方】
麻黄(去根节)1两,葛根(锉)1两,黄芩(去黑心)3分,栀子仁3分,芍药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时行疫疠,头痛体热渴燥,骨节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豉50粒,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处方】
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1两,桑根白皮(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紫苏茎叶半两,葛根半两,五味子(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紫菀(去苗土)半两,石膏1两半,葶苈(微炒)1分,桂(去粗皮)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咳嗽,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处方】
麻黄(去根节,制过)1钱,升麻1钱,牛蒡子(炒)1钱,蝉壳(洗净,去足翅)1钱,甘草1钱。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托里发表。主发热42日以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坚厚,腠理闭密,又或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故伏而不出。

【用法用量】
加腊茶叶1钱,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服。

【摘录】
《准绳·幼科》卷六

【处方】
麻黄(去节)3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研)3两,紫菀3两,柴胡4两,橘皮4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久患气嗽,发时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呀呷,声气欲绝。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服。1剂不愈,频服3剂。

【摘录】
《普济方》卷一五九引《集验良方》

【处方】
麻黄5钱,黄连5钱,蛇床子5钱,蕲艾3钱,乌梅3枚,大戟8钱,防风8钱,白矾8钱。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阴肿或疮烂。

【用法用量】
煎汤熏洗。再用孩儿茶1钱,轻粉、冰片、杏仁灰各5分,为末掺之。

【摘录】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处方】
麻黄、桂枝、川芎、杏仁、白芷、防风、羌活、升麻、甘草。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冬月正伤寒,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头疼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紧,无汗。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葱白3根,豆豉1撮,水煎,热服。以被盖出汗。

【摘录】
《回春》卷二

【处方】
麻黄(去根节)1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分,桔梗(去芦头,炒)1分,秦艽(去苗土)1分,薄荷叶1分,牡丹(去心)1分,防风(去叉)1分,芍药1分,升麻1分,黄芩(去黑心)1分,紫菀(去苗土)1分,半夏(汤洗去滑)半分,羌活(去芦头)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头面风。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热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七

【处方】
麻黄(去节)1两1分,钩藤(锉)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分,赤芍药3分,当归(锉,炒)3分,桂(去粗皮)3分,秦艽(去苗土)3分,大黄(蒸3度,晒干,锉)1两,石膏(捶碎)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6-7岁,发痫壮热。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去滓,取6分,食后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处方】
竹叶(切)8合,贝母8分,柴胡7分,升麻7分,枳实(麸炒)3分,紫菀3分,栀子仁6分,杏仁(去皮尖)6分,甘草(炙)2分,麻黄(去节)2分,大黄10分。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小儿伤寒,咳嗽喘息。

【用法用量】
以水4升,煮1升3合,期岁儿分为4服,4岁儿分为2服。

【摘录】
《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婴孺》

【别名】
杏甘汤

【处方】
麻黄1分,杏仁1分,桑白皮1分,甘草(炙)1分。

【制法】
上为锉散。

【功能主治】
疮痘,烦喘渴躁。

【用法用量】
杏甘汤(《医学纲目》卷三十七)。

【摘录】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疹痘论》

【处方】
麻黄(去根节)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木香1两,芎䓖1两,羌活(去芦头)1两,当归(锉,米炒)1两,槟榔(锉)1两,防风(去叉)1两,牛膝(去苗,酒浸,焙炒)1两,天麻(生)1两,人参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肾着腰冷,腹重痛,脚膝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处方】
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芎䓖半两,射干半两,荆芥穗半两,山栀子仁半两,紫苏叶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牡丹皮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白僵蚕(炒去丝)半两,牵牛子(炒)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肺脏风热,头目昏眩,皮

上文主要介绍了麻黄汤的作用以及怎么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食用,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帮到大家。



加减葛根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养生的重要性了,生活中养生的方法有很多,而中药的方剂可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叫做加减葛根麻黄汤的方剂。

【处方】
葛根1两,麻黄1两,生姜1两,防风半两,芍药半两,白术半两,人参半两,芎藭半两,黄芩半两,防己半两,桂枝半两,甘草半两,附子1枚。

【功能主治】
刚柔痓。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6升,先煮麻黄、葛根数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饮服1盏,食顷再服,日4-5次,夜2-3次。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三

由上文可知加减葛根麻黄汤的原料是几种我们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药材,对某些疾病特别有效果,参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试一试。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