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N个糊涂之举伤害宝宝_新妈妈育儿这些坏习惯竟伤宝宝健康!

由网友(陪着我等天明)分享简介:妈咪都想把宝宝喂得聪明又结实,但有时却不一定知道自己做得不恰当,结果是事与愿违。以下十种做法,就是妈咪经常发生的糊涂之举作为新妈妈,对如何照顾好自己的宝宝经验不多,在摸索中难免有些地方会做的不恰当。而这些做法的危害有时未必会立马体现,长此以往,必然会损害宝宝的健康。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新妈妈要改掉这些照顾宝宝的错误...



妈妈N个糊涂之举伤害宝宝

妈咪都想把宝宝喂得聪明又结实,但有时却不一定知道自己做得不恰当,结果是事与愿违。以下十种做法,就是妈咪经常发生的糊涂之举:

糊涂之举1:给宝宝吃很多鸡蛋

有家长以为,鸡蛋富有宝宝生长发育最需要的高蛋白,所以给婴儿吃再多鸡蛋都不怕。

明智之举:以6个月前的宝宝为例,他们的消化系统还未发育成熟,鸡蛋中的白蛋白经过肠壁直接进入到血液中,刺激体内产生抗体,引发湿疹、过敏性肠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不良反应。另外,过多吃鸡蛋会增加消化道负担,使体内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血氨升高,同时加重肾负担,容易引起蛋白质中毒综合征,发生腹部胀闷、四肢无力等不适。营养专家认为,1岁至1岁半的婴儿最好只吃蛋黄,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至2岁的宝宝隔日吃1个整鸡蛋,待2岁以后才可每天吃1个整鸡蛋。

糊涂之举2:给婴儿吃很多鱼松

也有家长认为,鱼松营养丰富,口味又很适合婴儿,应该多多给婴儿吃。

明智之举:研究表明,鱼松中的氟化物含量非常高。婴儿如果每天吃10~20克鱼松,就会从鱼松中吸收氟化物8~16毫克。加之从饮水和其他食物中摄入的氟化物,每天摄入量可能达到20毫克左右。然而,人体每天摄入氟的安全值只有3至4。5毫克。如果超过了这个安全范围,氟化物就会在体内蓄积,时间一久可能会导致氟中毒,严重影响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发育。平时可把鱼松作为一种调味品给婴儿吃一些,但不要作为一种营养品长期大量给宝宝食用。

糊涂之举3:给宝宝多吃肝脏补维生素

有父母觉得,动物肝很有营养,又含有很多维生素A,给婴儿吃得越多越好。

明智之举:研究表明,肝脏具有通透性高的特点,血液中的大部分有毒物质都会进入到肝脏,因此动物肝中的有毒物质含量要比肌肉中多出好几倍。除此之外,动物肝中还含有特殊的结合蛋白质,与毒物的亲和力较高,能够把血液中已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夺过来,使它们长期储存在肝细胞里,对健康有很大影响。其实,动物肝只吃上很少的量,就可获得大量的维生素A并储存于肝脏。一般来讲,未满1岁的婴儿每天需要13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1~5岁每天需要1500国际单位,相当于每天吃动物肝时吃12至15克左右。

糊涂之举4:给婴儿吃鸡时,多喝汤少吃肉

更有父母认为,给婴儿吃鸡时,要多喝汤少吃肉,鸡汤的营养比鸡肉好。

明智之举:营养学家指出,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鸡汤虽然味道十分鲜美,但鸡汤中所含的蛋白质仅是鸡肉的10%,脂肪和矿物质的含量也不多。但是,鸡汤中的营养虽然比不上鸡肉,可汤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因此,最适宜的做法是汤和鸡肉一起吃。

糊涂之举5: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越多越好

有父母认为,给婴儿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越多越好,比如多补充维生素A、D。

明智之举:虽然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婴幼儿十分重要,然而也不能给宝宝过量地摄入或滥用,否则会对宝宝身体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的危害比如会有维生素A、D中毒等。

维生素C对人体有许多益处,但长期大量服用,血浆中维生素C的浓度一直处于饱和状态,幼儿容易产生草酸盐尿。现在市场上有许多专为儿童配制的口服营养补剂,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及糖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也不能长期多量服用,否则会造成消化不良,发生腹胀、腹泻等症状,反而阻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

糊涂之举6:用奶粉喂养代替母乳喂养

有父母觉得,母乳看上去稀稀的,没有奶粉冲出来的牛奶那样浓,所以放弃母乳喂养,以牛奶替代母乳

明智之举:母乳喂养对宝宝有很多好处,母乳中含有抵抗多种疾病的抗体,实践证明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少生病;母乳与牛奶相比,所含营养较全面、充分,母乳喂养的宝宝较健康;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更容易消化吸收,且吸收率最高。对妈妈来说,母乳喂养更方便、更省钱,不用消毒,且温度适宜;母乳喂养的妈妈身体恢复较快,并不易患上乳腺疾病。

糊涂之举7:给新生儿吸奶嘴代替吸乳头

有父母觉得:在宝宝未习惯吮吸母乳前用奶嘴喂宝宝比较好。

明智之举:用奶嘴吃奶,比吮吸母乳省力。但是如果宝宝习惯了奶嘴,就会拒绝吸妈妈的乳头,妈妈的母乳量就是会减少。因此,在宝宝未习惯吮吸母乳前,不要随意用奶嘴喂宝宝,更不该使用安慰奶嘴。

糊涂之举8:用鲜奶代替配方奶粉喂养宝宝

有父母认为:用鲜奶代替配方奶粉喂养2岁以内的宝宝

明智之举:对宝宝来说,除母乳外的其他乳汁,如牛乳、羊乳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牛乳蛋白质中的酪蛋白太高,不利于宝宝消化;牛乳中蛋白质、钙、钠、钾等的高含量与宝宝未成熟的肾脏能力不相适应。因此,2岁以内的宝宝最好选用配方奶粉,尽量不用鲜奶。

糊涂之举9:急于添加辅食代替母乳喂养

有父母认为:从宝宝4个月开始,辅食添加对宝宝的发育来说更重要,此时的母乳已经没有什么营养了!

明智之举:在宝宝4——6个月内,一直给其喝流质食品。4——6个月后,宝宝需要补充一些非乳类的食物,包括果汁、菜汁等液体食物,米粉、果泥、菜泥等泥糊状食物以及软饭、烂面、小块水果、蔬菜等固体食物。此时补充食物与母乳喂养同样重要。添加可掌握以下原则:逐渐由1种食物添加到多种,不能在1——2天内加2——3种,以免宝宝消化不良或对食物过敏;

添加过程中,如果出现消化不良或过敏症状,应停止喂这种食物,待恢复正常后,再从少量重新开始。如果仍出现过敏,应暂不使用并向医护人员咨询;宝宝患病或天气炎热时,应暂缓添加新品种,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糊涂之举10:用牛初乳和蛋白粉代替母乳

有父母觉得,母乳看上去稀稀的,没有奶粉冲出来的牛奶那样浓,所以放弃母乳喂养,以牛奶替代母乳

明智之举:母乳喂养对宝宝有很多好处,母乳中含有抵抗多种疾病的抗体,实践证明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少生病;母乳与牛奶相比,所含营养较全面、充分,母乳喂养的宝宝较健康;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更容易消化吸收,且吸收率最高。对妈妈来说,母乳喂养更方便、更省钱,不用消毒,且温度适宜;母乳喂养的妈妈身体恢复较快,并不易患上乳腺疾病。



妈妈的不小心竟毁了宝宝一辈子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说李女士给孩子洗澡时,因为忘记拿衣服了,就要孩子坐在浴盆里,自己去卧室给孩子拿衣服。结果回来的时候热水已经漫到宝宝腰部了,孩子在里面拼命的惨叫,双手扑腾扑腾。真的是让人揪心不已!为什么千叮咛万嘱咐,这些宝爸宝妈还是如此粗心!

要知道,温度大于50℃—60℃就能引起烫伤,而儿童的皮肤娇嫩,角质层薄,不耐烫,对危险的抵御能力又差。因此,相对于成人,儿童更容易烫伤,同样温度的东西,儿童烫伤的程度比成人更大。据了解,儿童烧伤程度以轻度和中度居多,特别严重的烧烫伤很少,但烫伤的危害依然不容小觑。

开水是儿童烫伤的“主要元凶”

上个月来了一个被热水烫伤的小孩,家长准备给他洗澡,刚把滚烫的开水倒进洗澡盆中准备去兑热水,孩子突然跑进卫生间,一屁股坐进了澡盆中,身上被烫伤多处。

除了开水,热汤、热油等都是儿童烫伤的“凶手”。虽然每个孩子的烫伤原因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生活烫伤对每个孩子都会造成伤害。

烫伤一般分为三个级别,一度烫伤通常表现为皮肤变红,如果被烫起泡,那就是二级以上烫伤了,三级烫伤最严重,会出现皮肤坏死。所以,家长掌握一些急救常识十分有必要,在烫伤初期进行有效急救,能降低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幼儿远离烫伤,家长责无旁贷

对于幼儿来说,家中的热水瓶、打火机等都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对于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家长要在积极预防危险发生的同时,教育孩子远离危险。

宝宝洗澡千万别粗心,出了这事是要后悔一辈子的如果儿童意外烫伤,家长该怎么处理呢?

对于小面积的烫伤,要立即用冷水冲或者浸泡,一些浸泡不了的部位可以用毛巾蘸满自来水冷敷,冲洗20分钟至半个小时之后,再去医院救治。对于大面积的烫伤,家长一定不能耽误,要立马送医。一些“土办法”千万不要用,像酱油、盐、牙膏、醋等,不仅会污染创伤面,造成感染,还可能会让孩子留下疤痕。



宝妈,别让你的这习惯毁了宝宝一生

给宝宝喂奶可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解开衣服、把乳头塞进宝宝的嘴里就行了。一些不正确的喂奶习惯不但无法体现母乳喂养的优点,反而会损害宝宝的健康。

1. 按钟“开饭”

小慧刚刚当上妈妈,为了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也为了以后孩子能够比较“好带”,她试着按钟点给女儿喂奶。可女儿并不怎么配合她的计划,有时候还没到吃奶的时间就饿得哭开了,有时候到点了,却还在呼呼大睡。

纠错:新生儿要按需喂奶。孩子被送到这个世界的随身行李里没有时间表,妈妈不该一开始就规定宝宝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该睡。

正确做法:吃奶是宝宝表现天生性格的方式,他的胃口也随时有所变化,有时吃得多,有时需要得少。每一位妈妈的乳汁都是为自己宝宝的独特性而设计的,根据宝宝不同的需要,每次喂奶时,乳汁的分泌量、浓度和成分都有所调节。因此要按照宝宝的需要来喂奶,经过几周的磨合,才可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喂奶时间表。

2.过分清洁乳头

阿梅每次喂奶前后都要把乳头和乳晕用香皂洗得干干净净,因为她担心乳头上的病菌被宝宝吃到嘴里。可是乳头却因此变得又干又硬,宝宝都好像不怎么爱吃奶了。

纠错:从怀孕开始,乳晕下的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物增加,使皮肤表面酸化,导致角质层被软化,乳头变得柔软,易于宝宝吮吸。香皂类清洁物质会洗去皮肤表面的保护层,碱化乳房局部皮肤,并促进皮肤上碱性菌群增长,使得乳房局部的酸化变得困难。此外,用香皂清洗还会洗掉保持润滑的油脂,乳头就会变得又干又硬还容易皴裂。

正确做法:喂奶前后用温水清洁乳头和乳晕足够干净了,柔软的乳头让宝宝吃起奶来软软滑滑的,很好吸吮。



妈妈这样强迫宝宝竟毁了他气管

2岁的天天因为气管异物,呼吸困难去医院就诊,经检测,发现患儿气管内有玻璃碎片,原来是天天这两天拉肚子,妈妈给孩子喂药孩子不吃,天天妈便采用,强行灌药,灌药的时候孩子哭闹挣扎,天天妈用勺子直接在药瓶里加水搅拌,一着急力道大了,就弄出了碎片。

喂药的时候,天天的头动来动去,天天妈硬是固定住孩子,把药喂了下去。吃完药,天天非但没停止哭闹,还呛咳出鲜血,脸都憋红了,张着嘴,呼吸困难,看着孩子不对劲,急忙把孩子抱到医院。若再晚点送医,孩子可能就危险了,天天妈一想起来就后怕。

其实对于1--3岁的幼儿,喂药时不建议采取强灌的方式,因为幼儿易哭闹,若强行喂药,哭闹中可能使药液误吸入气管,引起咳嗽,还可引起肺部气管、支气管感染;若药粒较大,误入气管,可使气管堵塞,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给孩子喂药不应该是一个大人使用蛮力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为了能顺利喂药给孩子喂药需要很多“营销”手有段,试试下面这些窍门。

1、选择符合宝宝口味的药。

同一种药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口味和形式,选出最符合宝宝口味的那一种,合口味的药会比较容易下咽。

2、让舌头麻木。

吃药前,先给宝宝一根冰棒,让他吸一会儿,这样能让他的味蕾变得麻木。

3、试试神奇的药糊糊。

大部分宝宝喜欢喝药水,但如果你的宝宝容易吐药,或总是把药水喷得满地都是,问医生是否可以给你开咀嚼药片。把药片用勺子碾碎,加一两滴水,调成很稠的药糊糊。把一点药糊(约指尖大小)送进宝宝的小嘴里,他不费力气就能吞下去。咀嚼药片味道一般会好些。

4、脸颊口袋法。

这是我们家对付吐药高手的喂药秘方。要保证把药放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在开始之前,要把一切准备好。把宝宝抱在怀里,让他的头枕在你臂弯里。用手圈住他的脸颊,用同一只手的中指或食指拉宝宝的一侧嘴角,做成口袋形。用另一只手趁机把药送进宝宝嘴里。这样可以使宝宝的嘴巴保持张开,而头部固定不动。最好的是,你拉着宝宝的面颊,他就没法再往外吐药了。维持这个姿势,直到把药全部喂完。

5、善用伪装术。

你可以把压碎的药丸埋在三明治的果酱或花生酱里,或是用少量牛奶、配方奶粉或果汁混着喝。尽可能让药的味道变好,而用不着哄孩子说药是“甜的”。我甚至曾把咀嚼药片放在冰激凌三明治里给孩子吃。

6、使用辅助工具。

浅浅的药用塑料茶匙(有刻度,药店有售)比普通的茶匙好用。为了让宝宝吃干净,在你从宝宝嘴里抽出茶匙时,在他的上唇上抹一下。有刻度的药用滴管可以插进宝宝嘴里,是很好的喂药工具。一次滴几滴药液,滴在脸颊与牙龈之间。有些宝宝喜欢用很小的塑料杯喝药,这也可以避免浪费。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