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和桡骨位置关系是什么_先天性尺桡骨融合的治疗方法

由网友(魔道中人)分享简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疾病是非常多见的,我们需要更好的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知道我们身体骨头都位置,这样人得了先天性尺桡骨融合,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受过疾病方面的困扰。毫无疑问,这种病很难治疗,一起看一下。  先天性尺桡骨融合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对每一位病人的畸形程度要真估价,从而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



尺骨和桡骨位置关系是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疾病是非常多见的,我们需要更好的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知道我们身体骨头都位置,这样才会更好的了解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以下就是有关尺骨和挠骨的位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每个人必须的责任。

   上端稍膨大,形成扁圆形的桡骨头(Head of Radius),头的

上面有凹陷的桡骨头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桡骨头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桡骨头下方光滑缩细为桡骨颈(Neck of Radius),颈的内下方有一较大的粗糙隆起名桡骨粗隆(Radial Tuberosity),是肱二头肌的抵止处。

体呈三棱柱形,其内侧缘锐利,又名骨间嵴,与尺骨的骨间嵴相对。外侧面中点的粗糙面为旋前圆肌粗隆。

下端特别膨大,前凹后凸,近似立方形。其远侧面光滑凹陷,为腕关节面,与近侧腕骨相关节。内侧面有尺骨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外侧面向下突出,叫做桡骨茎突(Styloid Process),它比尺骨茎突约低1~1.5厘米。取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尺骨位于前臂内侧,桡骨位于前臂外侧,均可在体表扪到。

胫骨位于小腿内侧,腓骨位于小腿外侧。在体表可以扪到的小腿骨质多是胫骨。

 人的前臂有两根长骨,当你双手下垂手掌向前时,靠近身体的一侧的那根长骨是尺骨,外侧的是桡骨。

  桡骨位于大拇指侧,尺骨位于小指头一侧,从右手来说,尺骨位于桡骨左侧,由于桡骨与尺骨上、下端之间均有关节,桡骨可以环绕尺骨做140°-160°的回旋运动,即前臂和手的旋前和旋后运动;当桡骨下端旋至尺骨前方称“旋前”,此时桡骨与尺骨交叉,与此相反的运动称“旋后”,此时两骨并列;这样大大增加手的活动范围。

以上就是有关尺骨和桡骨位置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疾病。需要我们更加的重视我们的身体健康。很多疾病是非常常见的。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保护好自己的饮食,自己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陈-施呼吸的治疗方法

身体健康了,我们才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可以有信心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可是很多人的身体却受到了来自陈-施呼吸的伤害,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及时采取适合的陈-施呼吸的治疗方法才能尽快摆脱困扰。

百病刮痧大全 源自腾讯博客高血压的刮痧疗法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以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大多数高血压病病人在血压升高的早期仅有轻微的自觉症状。比较常见的有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工作和学习时精力不易集中、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等。而且这些症状还会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如果不测血压,很容易造成误诊,故应引起重视。中晚期高血压病病人已经出现并发症时,症状会越来越明显,可以出现手指、足趾、四肢肢体麻木和(或)僵硬,走路时下肢疼痛,或出现肌肉酸痛紧张感等;当心脏受累时,会出现心慌、气促、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当肾脏受累时,则可出现夜间尿频、多尿、尿液清淡等症状;如果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时,则会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如果出现脑血栓并发症时,会出现肢体逐渐活动不便、麻木甚至麻痹瘫痪等。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若成人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kPa(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心悸等症状即可确诊,晚期可导致心、肾、脑等器官病变。

    (二)治法

    (1)选穴 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见图2-6-1、图2-6-2、图2-6-3、图2-6-4)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问的凹陷处。

    肩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先刮风池、头后部、肩井及肩部,再刮背部膀胱经,然后刮手臂曲池穴,最后刮下肢的三阴交、足三里。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常用降压刮痧部位为颈背部、胸部的肌肉胀痛处。若身体胀痛不明显,则以督脉两旁俞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颈部、腋窝动脉行走部为重点刮痧区;头痛甚者由百会穴开始由上往下重刮;情绪激动,伴有心悸、心烦者加刮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血压高而体虚头晕之人,加刮下肢足太阴弹经及足阳明胃经。

    刮痧手法及注意事项:先在刮痧部位涂上刮痧油,再用刮痧板的凸面在皮肤表面呈45。角由上至下,紧压皮肤,用力压刮。刮痧手法由轻至重,毛轻后重。刮痧降压多提倡重手法,刮至病人自觉刮后身体轻松为度。身体胀痛,头痛而伴见高血压者,尤须反复重刮,每次刮痧时间约10分钟。若无凝血机制障碍患者刮出人工瘀斑为正常现象,可增强疗效,人工毫斑3~5天可自行消退。糖尿病患者,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禁用刮痧。刮痧一定要用刮痧油,以免刮破皮肤。

    二、病例

    郑某,男,48岁。头晕、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10天。平素工作紧张劳累,5年前始感发作性头晕头痛,伴血压升高,最高血压160/100mmHg。此次10天前因工作紧张劳累而头晕头痛复发并加重,心悸不安,周身疲乏,口苦口干,面红易怒,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查:BP:180/130ramHg,HRl00次/分,律尚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ECG正常,胆固醇7.82mmol/L,甘油三酯2.60mmo1/L。取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在涂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周2次。4周后测血压150/95mmHg,继续治疗2周,头晕头痛、恶心消失,测血压125/80ranlHg。

泄泻的刮痧疗法     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病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多见。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清薄,完谷不化,便中无脓血。泄泻之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临床一般分为寒湿、湿热、食滞3型。

    一、寒湿泄泻

    (一)症状

    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二)治法

    (1)选穴  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见图2-9-1、图2-10-1、图2-10-2、图2-10-3)

    (2)定位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中旁开2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湿热泄泻

    (一)症状

    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二)治法

    (1)选穴 中脘、天枢、曲池、外关、肺俞。(见图2-9-1、图2-10-2、图2-10-4)

    (2)定位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肺俞:位于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肺俞穴,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然后从前臂曲池刮至外关。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肺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30次,出痧为度。

    三、食滞肠胃

    (一)症状

    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

    (二)治法

    (1)选穴 中脘至天枢、上巨虚、大肠俞。(见图2-9-1、图2-10-1、图2-10-2)

    (2)定位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大肠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最后刮下肢上巨虚。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大肠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外侧上巨虚穴,30次,可不出痧。

    四、病例

    李某,男,5岁。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大便每日5~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刻下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查见:T  38.2°C,P  125次/分,R  21次/分,BP  90/60mmHg。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粪常规  白细胞7~8/HP,外周血  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取中脘、天枢、曲池、外关、肺俞,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1次之后,次日症状即消失。

呕吐的刮痧疗法     呕吐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症,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古人将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常并称呕吐。呕吐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梗阻或痉挛等,其他如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性呕吐等也可参照本节治疗。

    呕吐常有诱因,如闻及特殊气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寒暖失宜等,临床证候不尽一致。一般分为饮食停滞与肝气犯胃2型。

    一、饮食停滞

    (二)治法

    (1)选穴 下脘至气海、足三里、腹结、内关、内庭。(见图2-11-1、图2-11-2、图2-1l 3、图2-11-4)





    (2)定位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腹结: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大横穴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建里(任脉)旁开4寸处。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3)刮拭顺序 先刮腹部下脘,腹结至气海,再刮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和足部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下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刮拭腹部腹结穴至气海穴,先左后右,由腹结向气海穴方向,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和足部内庭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肝气犯胃

    (一)症状

    证见呕吐泛酸,口苦嗳气,胸胁烦闷不适,嘈杂。

    (二)治法

    (1)选穴 上脘、阳陵泉、太冲、梁丘、神门、期门、内关。(见图2-11-1、图2-11-2、图2-11-3、图2-11-4、图2-11-5)



    (2)定位 上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阳陵泉: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太冲: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神门: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问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3)刮拭顺序 先刮胸腹部上脘、期门,再刮前臂内关至神门,然后刮梁丘至阳陵泉,最后刮太冲。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上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问,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之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至神门穴,由上而下,30次,出痧为度。再刮下肢内侧梁丘至外侧阳陵泉穴,从膝关节底部上缘用刮板角部刮过,30次,可不出痧。最后重刮足部太冲穴,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王某,女,61岁。数日前出门吃席时进食过多,当时感觉恶心,回家后即呕吐不止。在当地诊所打点滴补液三日仍无效。恶心,呕吐酸水频频,畏寒厚衣,困顿昏睡,呼之能应,不呼则复昏睡不醒。近三日未曾大便,小便昨晚3次,量甚少。形肥色黑潮红,咽红。脉两手沉洪数,P 92次/分,舌红苔白腻。取下脘至气海、足三里、腹结、内关、内庭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经一次治疗后,次日症状明显缓解,隔三日再治疗一次,症状消失。

心悸的刮痧疗法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本病多呈阵发性,也有呈持续性者,可伴胸闷胸痛,气短喘息,或头晕失眠等症,古籍中据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不同而分别命名为“惊悸”、“怔忡”。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心神经官能症及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律或心率失常。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临床一般分为心气虚弱、胆怯易惊及心脾两脏虚损2型。

    一、心气虚弱,胆怯易惊

    (一)症状

    除主症外,可兼见气短自汗,神倦乏力,苔薄白,脉细弦。

    (二)治法

    (1)选穴 心俞、膻中至巨阙、问使、神门、胆俞、大椎。(见图2-7-1、图2-7-2、图2-7-3)

    (2)定位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巨阙: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心俞、胆俞,然后刮前胸的膻中至巨阙,最后刮上臂的问使、神门。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从心俞穴一直到胆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线,从膻中穴向下刮至巨阙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最后刮拭双侧上臂,由问使穴刮至神门穴,出痧为度。

    二、心脾两脏虚损

    (一)症状

    除主症外,可兼见面色百光白,头晕乏力,纳少,脉弱。

    (二)治法

    (1)选穴心俞、巨阙、膈俞、脾俞、足三里。(见图2-7-1、图2-7-2、图2-7-4)



    (2)定位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巨阙: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心俞、膈俞、脾俞,再刮前胸巨阙,最后刮下肢足三里穴。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背部,从心俞穴经膈俞穴一直到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线巨阙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用力轻柔,出痧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穴,30次,不出痧。

    三、病例

    王某,男,57岁。主诉:心慌1年。曾发快速房颤,窦性早搏,常胸闷、胸痛,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并有糖尿病病史。常服倍他乐克、麝香保心丸、硝酸甘油等。刻下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150/90mmHg。苔薄,舌质红,脉细弦数。取心俞、巨阙、膈俞、脾俞、足三里,予以对症刮痧治疗,两周后胸闷、胸痛症状消失,房颤、窦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

慢性胃炎的刮痧疗法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伴黏膜糜烂患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临床一般分为胃气壅滞、肝胃气滞、脾胃虚寒3型。

    一、胃气壅滞

    (一)症状

    可见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二)治法

    (1)选穴 天枢、足三里、内关、里内庭、下脘至神阙、阴陵泉。(见图2-9-1、图2-9-2、图2-8-2、图2-8-4)



    (2)定位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里内庭:在足底,当第二、三趾骨问,与内庭穴相对处。(内庭:当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下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神阙: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阴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腹部下脘至脐中、天枢,再刮前臂内关,然后刮下肢阴陵泉、足三里,最后刮里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下脘穴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白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部里内庭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二、肝胃气滞

    (一)症状

    可见胃部攻撑作痛,胸闷暖气,喜叹息。

    (二)治法

    (1)选穴 足三里、中脘、太冲、期门、内关、膻中。(见图2-8-3、图2-9-1、图2-9-3、图2-9-4、图2-7-3)

    (2)定位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膻中: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3)刮拭顺序 先刮胸腹部膻中至中脘,再刮胁部期门,然后刮前臂内关,再刮下肢足三里,最后刮足背的太冲穴。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腹部正中线膻中穴至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问,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背部太冲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三、脾胃虚寒

    (一)症状

    可见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公孙、关元至气海。(见图2-9-1、图2-9-3、图2-9-5、图2-9-6、图2 7-3)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气海: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门、关元至气海,然后刮前臂内关,最后刮足部公孙。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中脘穴至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中脘穴起,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走向刮至掌门,出痧为度,用力轻柔。刮拭腹部正中线,从气海穴向下刮至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刮拭足部公孙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四、病例

    刘某,女,55岁。因腹部胀满、嗳气不适、纳差就诊,在外院做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大便3天1次,干,因腹胀而饮食少。颜面清瘦,腹部肌肉松软,情绪焦虑,有颈椎病,头晕,就诊时经常嗳气,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取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公孙、关元至气海,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4周后,胀满、嗳气等不适症状明显缓解。

呃逆的刮痧疗法     呃逆俗称“打嗝”,以气逆上冲,喉问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病兼见。若在急食饱餐或风冷之气人口之后,而出现一时性呃逆,症状轻微,且不治自愈者,一般不视为病态。若在一些急慢性疾病中或大病后期突然出现呃逆,多为病趋危重的预兆。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等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者,均可以参照本节治疗。

    呃逆的主要表现是喉问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令人不能自制。临床所见以偶发者居多,为时短暂,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有的则屡屡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呃声有高有低,间隔有疏有密,声出有缓有急。发病因素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受凉等有关。本病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等症。根据其病因病机不同,将呃逆分为3型,即胃火上逆型、气机郁滞型、脾胃阳虚型。

    一、胃火上逆

    (一)症状

    以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天突、膈俞、内关、天枢、合谷、足三里、内庭、公孙。(见图2-11-2、图2-11-3、图2-11-5、图2-12-1、图2-12-2、图2-12-3、图2-12-4)

    (2)定位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天枢: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问陷中。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问缝纹端。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腹部天枢,前臂内关、合谷,最后刮下肢公孙、足三里、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和手背合谷穴,各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和足部公孙、内庭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气机郁滞

    (一)症状

    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加重,胸胁满闷,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二)治法

    (1)选穴 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见图2-112、图2-11-3、图2-12-5、图2-12-l、图2-12-2、图2-12-5)



    (2)定位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缝问,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胁部期门,接着刮前臂内关,最后从下肢足三里刮至侠溪、太冲。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c次,出痧。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问,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和足部侠溪、太冲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脾胃阳虚

   (一)症状

    以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面色咣白,食少乏力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见图2-11-2、图2-11-3、图2-12-1)

    (2)定位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天突,再从背部膈俞刮至胃俞,重点是膈俞、脾俞、胃俞,然后刮腹部中脘至气海,再刮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经脾俞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刮30次,出痧。然后刮腹部,从中脘至气海穴,由上至下,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

    四、病例

    王某,女,48岁。因反复呃逆3天而就诊。3天前与邻居争吵,出现呃逆,初起较轻,能自行缓解,继之发作频繁而重,影响起居,呃声响亮,不能自制,伴胸胁胀满,食纳不佳,肠呜矢气,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穴予以对症刮痧治疗。治疗1次后,次日症状明显缓解。3日后继续治疗1次,症状消失。

中暑的刮痧疗法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生活或活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而发生的急性病变。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阴暑、阳暑,若头晕、头痛、懊侬、呕恶者称“伤暑”;猝然昏倒者称“暑厥”;兼见抽搐者称“暑风”。

    中暑先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紫绀。脉搏快,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陈一施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肝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本证在临床上分轻重两型,表现各不相同。轻证表现为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面红为阳暑;若见精神疲惫,肢体困倦,胸闷不畅,为阴暑。而重证则见壮热无汗.肌肤灼热,面红目赤,口唇干燥,神志昏迷,手足痉挛或抽搐。

    (二)治法

    (1)选穴 风府、哑门、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穴位、合谷、内关。

             放痧穴:大椎。(见图2-17-2、图2-18-1、图2-18-2)



    (2)定位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哑门: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O.5寸,第一颈椎脊突下。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3)刮拭顺序 先刮风府、哑门,然后用三棱针放痧大椎穴,再刮背部膀胱经,最后刮前臂内关、合谷穴。

    (4)刮拭方法  补泻兼施,大椎放痧。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部风府至哑门穴,由上至下,宜用刮板角部,30次,出痧为度。大椎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然后刮拭背部膀胱经穴,分别为背部正中线旁开1.5寸和旁开3寸二线,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最后分别刮上肢内侧内关穴和手背部合谷穴,各30次,出痧为度。

    二、病例

    郑某,男,48岁。在工地施工中,突觉乏力、头昏、头痛、恶心,而后突然昏厥,被工友送至医院。入院后送急症检查,脉搏102次/分,血压60/100mmHg,呼吸快而浅,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取风府、哑门、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穴位、合谷、内关穴行刮痧治疗,并予大椎穴放痧。1小时后测血压70/110mmHg,对光反射恢复,神志清醒。

支气管哮喘的刮痧疗法     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以突然发作、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为特征。本病分发作期和缓解期,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密切关系。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因支气管阻塞加重而出现哮喘,严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但一般可自行或用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甚至导致哮喘持续状态。此外,在临床上还存在非典型表现的哮喘,如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在无明显诱因咳嗽2个月以上出现哮喘,夜间及凌晨常发作,运动、冷空气等诱发加重,气道反应性测定有高反应性,抗生素或镇咳、祛痰药治疗无效,使用支气管解痉剂或皮质激素有效,但需排除引起咳嗽的其他疾病。

    一、发作期

    (一)症状

    哮喘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喉问哮呜音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为特征,发作期除上述表现外,多恶寒发热,喘急。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泽、曲池及上肢内侧、列缺。(见图2-3-1、图2-3-2、图2-3-3、图2-3-4、图2-3-5)

    (2)定位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定喘:在背部经外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O.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定喘、肺俞,然后刮天突、中府、膻中及前胸,再刮上肢内侧,重刮尺泽、曲池,最后重刮列缺。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肺俞穴至定喘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从中府穴向下刮至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然后由内向外横式刮法,每一个肋间隙刮30次左右,中府、膻中穴加强。双上肢内侧肺经、心包经、心经,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重刮尺泽至列缺,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以出痧为度,最后重刮曲池。

    二、缓解期

    (一)症状

    哮喘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喉问哮鸣音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为特征,缓解期可伴有脾肾虚弱症状如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等。

    (二)治法

    (1)定位 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志室及腰部、太渊及前臂内侧、足三里。(见图2-3-1、图2-3-4、图2-3-6)



    (2)定位定喘:在背部经外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O.5寸。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志室: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志室及腰部,再刮前臂内侧,重刮太渊,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刮背部时先刮颈椎,顺督脉向下由大椎刮至腰骶部,再刮督脉旁侧的膀胱经,其中定喘、肺俞、气喘、志室穴重刮,以出痧为止。前胸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任脉由上而下刮,膻中穴加强。然后由内向外行横式刮法,每个肋间隙刮30次左右,中府、俞府穴加强。双上肢内侧肺经、心包经、心经,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双上肢外侧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由上而下刮30次,不一定出痧。双侧足三里重刮30次,不出痧。

    三、病例

    患者,赵某,女,26岁。患者参观花卉展时,突感鼻痒、打喷囊、流清涕,随即出现胸闷、憋气,逐渐加重,伴大汗淋漓,虽喷吸“舒喘灵”气雾剂,但效果不佳。既往有“哮喘”病史,其母有同类病史。查体:神清,烦躁,呼吸急促。双肺弥漫性哮鸣音,未闻及水泡音,心率100次/分,律整。心音有力、无杂音,双下肢无浮肿。诊为“支气管哮喘”,取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泽、曲池和上肢内侧、列缺,在涂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20分钟后症状明显缓解。

眩晕的刮痧疗法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或脑髓不充,脑窍失养所致,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眩晕的临床表现,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突然仆倒。临床一骰分为气血亏虚与痰浊阻滞2型。

    一、气血亏虚

    (一)症状

    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为主症。

    (二)治法

    (1)选穴 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见图2-8-1、图2-8-2、图2-8- 3、图2-8-4、图2-7-1、图2-6-4)

    (2)定位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3)刮拭顺序 先按揉头顶百会,其次刮背部膈俞,然后刮腹部气海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背部膈俞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下肢内侧部血海至三阴交穴,由上向下刮,在膝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三阴交穴,在三阴交穴处重刮,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各30次,不出痧。

    二、痰浊阻滞

    (一)症状。

    头重如裹,视物眩转,胸闷作呕,呕吐痰涎。

    (二)治法

    (1)选穴 阴陵泉、丰隆、中脘、内关、头维、百会。(见图2-8-1、图2-8-2、图2-8-3、图2-8-5、图2-7-3)

    (2)定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3)刮拭顺序 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再按揉头两侧头维穴,然后刮腹部中脘穴,再刮前臂内关穴,刮下肢内侧阴陵泉,最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和头维穴,各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刮拭腹部正中线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和外侧丰隆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刘某,男,60岁。头晕、头痛、心悸、视物旋转,睡眠时亦感眩晕,血压95/70mmHg,面色苍白,稍感乏力,纳可,不渴,大便一天二次,成形,小便正常,面黑,舌淡多津,边有齿痕,太渊脉浮洪数。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在涂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4次之后,视物旋转、睡眠时亦感眩晕症状消失,头痛、心悸症状缓解,继续治疗4次后,头痛、心悸基本消失。

便秘的刮痧疗法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病症。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病症过程中。

    主要症状有粪便量少、干硬、次数减少等,轻者可无其他症状。部分顽固性便秘者可十余天到一个月才大便一次,可伴有肛门直肠压迫感,排便不净感,便意频发。亦可有会阴、臀、大腿后面和髋关节附近区域的钝痛,并于排便后消失。并发痔疮、肛裂、肛周溃疡的乳头炎者,可出现肛门灼痛和便血。有时亦可有头昏头痛、厌食、口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另外可有各种器质性病变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病可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

    一、实证便秘

    (一)症状

    以大便秘结,暖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大椎、内庭。(见图2-13-1、图2-13-2、图2-13-3)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天枢:在腹部,肚中旁开2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穴,然后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再刮腹部天枢穴,最后刮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足部内庭穴,30次,可不出痧。

    二、虚证便秘

    (一)症状

    虚秘表现为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结,面色苍白。

    (二)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见图2-13-1、图2-13-2)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天枢: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然后刮腹部天枢至气海,再刮下肢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至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潘某,女,30岁。体形稍胖,面白。患者素有便秘疾患,甚至一周一解,解如算盘子,腹无所苦。本次是从外地回来后(可能是因为坐汽车缘故)大便一直不畅快,每日早晨5点左右腹痛而有便意,但解之不畅,解不多,大便成条,颜色未查,每晚8点后腹胀,胀及两胁侧,矢气多,臭秽,矢气后腹胀缓解。纳食如常,口不干不苦,不呕吐不反酸,喉中痰梗。舌质淡白,苔薄白,六脉沉细。取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周2次。1周后2日解大便一次,大便色如常,余症状消失。

咳嗽的刮痧疗法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本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多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外感咳嗽,即急性咳嗽,除咳嗽主症外可兼见表症,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是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导致肺脏虚损,气阴两伤,肃降无权而为咳,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

    一、外感咳嗽

    (一)症状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    放痧穴:肺俞、太冲。(见图2-2-1、图2-2-2、图2-2-3)



    (2)定位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中府: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问隙。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问隙的后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风门、肺俞、身柱,然后刮胸部中府、膻中,最后刮足背部太冲。

    (4)刮拭方法 泻法。太冲、肺俞可放痧。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风门穴经肺俞穴向下刮至身柱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至膻中穴。肺俞、太冲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二、内伤咳嗽

    (一)症状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他脏见证。

    (二)治法

    (1)选穴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肾俞(见图2-2-1、图2-2-2)

    (2)定位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的风门、肺俞、身柱、肾俞,最后刮胸部中府、膻中。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风门穴经肺俞穴向下刮至身柱穴,再至肾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至膻中穴。

    三、病例

    冯某,女,81岁。自述去冬患咳嗽,兼气喘,数月不愈。愈咳愈剧,不能平卧,咳吐稀白痰涎,其味咸,小便频数清长,咳甚时有小便遗出,畏寒肢冷,两足微肿,腰背酸疼,舌淡苔白,脉沉细。长期服用中药,但效果不佳。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肾俞,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4次之后,症状明显改善。

感冒的刮痧疗法     感冒是一种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脉浮。感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由于外感病邪不同,感冒有风寒、风热和暑湿之分。

    一、风寒感冒

    (一)症状

    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风池、大椎、风门、肺俞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放痧穴:少商、大椎。(见图2-1-1、图2-1-2、图2-1-3、图2-1-4)

    (2)定位 风池:在头后项部,头枕骨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府: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3)刮拭顺序 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及背部肺俞、肩胛部,然后刮中府及前胸,放痧少商,最后刮拭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髑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少商、大椎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二、风热感冒

    (一)症状

    以恶寒轻、发热重、头痛、有汗、流浊涕、痰黄稠、口渴、舌苔薄黄为主要症状。(见图2-1-1、图2-1-5)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合谷、曲池、尺泽、外关、风池。

    (2)定位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问,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外关:在前臂背侧,在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然后刮拭上肢内侧曲池、尺泽,最后刮外关、合谷。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从风池穴直向下刮3寸,中间不要停顿,用力不宜过重。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2穴,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刮拭上肢外侧部2穴,由上向下刮。

    三、暑湿感冒

    (一)症状

    多见于夏季,感受当令暑邪,暑多夹湿,暑湿并重,以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头痛、头胀、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上面就是目前常见的陈-施呼吸的治疗方法,发病后患者朋友一定要抓紧时间治疗,当然,选择正规的医院也很重要。



拔罐治便秘有效吗

 

 

  拔罐治疗便秘是属于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在治疗身体疾病的时候是不会只采用药物服用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拔罐、针灸、按摩等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对应不同病症的症状来使用的。这样会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看拔罐治疗便秘的效果如何。

  实证便秘

  (一)症状

  大便干结,腹中胀满,伴有口干口臭,小便短赤;或伴有胸胁满闷,嗳气呃逆等。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脾俞、大肠俞、支沟、天枢、上巨虚。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4]。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l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合谷、曲池、中脘、天枢、行间。

  (2)定位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5-1]。

   天枢:见前。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l、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上述各穴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虚证便秘

   (一)症状

   大便干结,欲便不出,腹中胀满,伴有便后乏力,汗出气短;或伴有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或伴有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拘急,怕按揉,或腰膝酸冷。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神阙、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

   (2)定位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天枢:见前。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4-1)。

   (3)拔罐方法

   艾灸拔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条温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后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脾俞、肾俞、天枢、三阴交、照海。

  (2)定位 脾俞:见前。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3]。

   天枢:见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

   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条温灸l0~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留罐15分钟,每日1次,l0次为1疗程。

  拔罐治疗便秘的效果非常理想。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最好是找有拔罐经验的人来进行。这样能避免引发误操作导致身体受到伤害。拔罐也是一种比较要求技术的治疗方法。治疗的位置和手法不对的话,那么是会有可能对身体有非常大的副作用。



间断呼吸的治疗方法

许多人听到间断呼吸都非常恐惧,其实此病也没有那么吓人,我们只要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治疗,避免疾病的传染传播,还是能够很快治愈它,提醒大家在调理治疗中别盲目,药物的选择、方法的开展都非常重要。

这是犟牛居士的开示愿大家都能学成都来学吧

因为我一睡着就念不成佛了,佛号断了性识无定那就坏了

我希望能连上,一直念着佛更希望大家都能连成一片

希望大家都能自在往生末学顶礼了!

阿弥陀佛!

学会呼吸念佛法,睡觉都能自在念佛,不会间断,将来就会无有病苦,自在往生。

以上就间断呼吸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希望患者在发病后能够早日找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以早日找回健康。



口呼吸的治疗方法

口呼吸是一种特别恐怖的疾病,一旦严重之后会夺去我们健康的生命,此病一定不能当作儿戏,下面为大家总结了几点预防口呼吸的要点,只要每一天能够按照要求去做,坚持下去一定能够缓解病情,彻底治愈此病。

  口呼吸的原因一般可分为鼻道阻塞,闭口障碍和不良习惯三类。口呼吸的危害很大。



  影响口呼吸者的口腔粘膜和牙龈,因不断地受到空气的刺激作用,使上皮表面失去应有的生理性湿润。再加上口内压力的改变,引起组织的不良反应,常会形成增生性牙龈炎。 影响颌面部的发育,口呼吸者由于破坏了唇、颊、舌三者协调的平衡力量,改变了口内的压力,结果造成上颌腭盖有上升趋势,侵占了鼻腔的空间,上前牙凸出,面部前端发育不良等病态。



  为了纠正口呼吸的不良习惯,首先分析情况要准。口呼吸究竟是鼻道阻塞,闭口障碍引起的,还是不良习惯的表现。前面两项应去医院治疗解决,后一项才属于说服教育,纠正不良习惯的范畴。

对于口呼吸的治疗方法就介绍到这了,希望患者能做到早期就对疾病做出治疗,这样才能收获更好的效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