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简介-气血津液_中医基础:酸甘化阴在中医里的含义

由网友(且行且珍惜)分享简介:要学习中医就必须对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中医讲的“气”,“血”,“津液”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里为您详细介绍“导语:中国中医文化拨打精深,很多中医里面的术语跟中医一些名词我们都不太懂。其实这都是中医基础里必有的。今天小编要带大家了解的是“酸甘化阴”在中医里的含义。 《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可谓是脍炙人...



中医基础简介-气血津液

要学习中医就必须对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中医讲的“气”,“血”,“津液”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里为您详细介绍“气血津液”的概念和功能。

,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无形而不断运动的特性。

血是运行于脉管内红色的液体。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在内,如胃液、肠液、关节腔液以及涕、泪、唾等。津液,同气血一样,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具有六种功能,分别为:

推动作用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的作用。如元气,有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使其功能生生不息,不断化生新的气血津液,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和生长发育之需要。

温煦作用

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

防御作用

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p#副标题#e#

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指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可表现在:统摄血液,使之在脉管中循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和调节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而耗损;摄纳肾气,能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内在脏腑器官,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而不致虚陷下垂。

气化作用

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才能再化生成气、血、津液;又如津液经过代谢气化之后,方能转化成汗液和尿液;而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其残渣方能转化成糟粕等等,这些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之病变。

营养作用

作为物质的“气”,对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具有营养作用。

应当指出,气的六个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它们密切地协调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血的功能,主要是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又是神的物质基础。

津液的功能,主要是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如:布散于肌表的津液,具有滋润皮毛肌肤的作用;流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作用;渗入于血脉的津液,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并且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输注于关节腔的津液,则具有滑利关节,使之屈伸自如的作用;渗注于骨的津液,则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的作用。

以上是气血津液的介绍,气是维持和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气”有六种作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和营养,因此要使身体的各个功能运行正常,就要将气的作用发挥好。



中医基础之"五脏一体"

 

导语:经常我们在生活中或者是中医里听到“五脏”一词。但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五脏一体”的具体意思。中医基础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现。

 

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各个脏腑结构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的统一的整体。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局部,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

 

根据五脏一体现,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所以,人体又是一个以心为主导,各个分工合作、有机配合统一整体。

 

总结:看了以上中医基础对“五脏一体”的具体讲解相信大家有一定了姐。而任何东西都是结为一体的。我们只有一心一意的才能聚集十二万分的谨慎。身体也是一样的。

 



中医基础之辨证论治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很多疾病选择中医疗法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还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因而深得人们的喜欢。中医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治疗方法,在中医基础上介绍到,中医的一大特点就是辨证论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文章对中医基础之辨证论治的介绍吧。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点,这对于疾病的治疗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还可以有效的控制意外情况的发生,这也是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则治疗方法有异,如水肿(肾炎)患者,初期发热、恶寒、浮肿、小便不利等为“风水证”,治宜宣肺发汗,利水退肿;后期见腰酸、肢冷、畏寒、面白、浮肿等为“肾阳虚衰证”,治当温肾扶阳。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如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病,均属中气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气升阳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温馨提示:总之,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多了解有关中医方面的知识,对中医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医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最近几年,随着中医的发展,人们对中医基础知识也越来越加关注。在中医上有着阴阳学说的论证,对此,很多朋友并不知其什么意思。那么,下面,一起来了解下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吧。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了解下吧。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有关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的简单介绍,希望能为朋友们带来帮助。了解中医基础对于自身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中医基础之正与邪

    中医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系统化医学,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深入性和广泛性都是相当的受人称赞的,其实结合中医的理论基础,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医是一种哲学和医学的结合,哲学指导医学,中医才发展光大,中医中的正与邪之说,就是中医基础之一。

                    

    在中医学中,正气的内涵是相当的广泛的,是人体结构,抗病性等一系列的对抗外部不良因素的力量的集合,正气旺盛的话,人体就会很健康,不容易得病的,因此来说,中医讲究培元固气,滋养正气,保证健康的。

    中医学所论的“正气”内涵相当广泛而丰富,仅就发病机理而言,正气是指人体的形体结构、精微物质及其产生的机能活动、抗病能力、康复能力.以及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调控能力之总称。

    正气又简称为“正”。中医发病学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即使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即起来抗邪,若正气强盛。则病邪难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一般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较轻浅易愈。自然界中经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会发病,此即是正能胜邪的结果。当正气不足,或邪气的致病能力超过正气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时,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表现为邪盛正衰,正气无力抗邪,感邪后又不能及时驱邪外出,更无力尽快修复病邪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及时调节紊乱的机能活动,于是发生疾病。

    中医学十分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认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而发病,这就突出了正气的弛弱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致病邪气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人体的正气充足,纵然有邪气的存在,也是不能伤人发病的,只有在正气不足,防御能力下降,或者邪气致病能力超过正气的抗御能力时,外邪才会乘虚侵袭而发病。因此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气简称为“邪”,又称为“虚邪”、病邪等,是对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中医学中的邪气,包括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虫兽伤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时所应用的法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概括为扶正与祛邪两大法则。疾病的发生与正气的虚弱有着密切的关系,扶正不能忽视祛邪,因为祛邪能消除致病因素,故前人有“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说。

    中医的正邪之说是一种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看待人体与外界的,以及本体的平衡性的学说,正盛于邪的话,人体就会变得康健,邪盛于正的话,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的,人体就会变得很糟糕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些因素。



中医基础-气性功能十六字诀

要想学好中医的治疗基础,首先就要学会几种气机的条畅,先了解气有哪些功能之后再去学习几种气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很多人觉得这个概念很多、很难学,我们今天就来介绍一些简单易学的口诀给大家。

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中的核心内容部分气性功能十六字为,温热凉寒,干燥润湿,升浮降沉,发散收敛等,它们是互相结合的,不会孤立存在,只有真正理解透了才会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运用。

一 气性功能八种

温升,热浮,凉降,寒沉。干发,燥散,润收,湿敛。

二 气性共存八种

温干,温润,热湿,热燥,凉干,凉润,寒湿,寒燥。

三 功能共存八种

升发,升收,浮散,浮敛,降发,降收,沉敛,沉散。

四 八种气性结合八种功能

温干主升发。温润主升收。热湿主浮敛。热燥主浮散。凉干主降发。凉润主降收。寒湿主沉敛。寒燥主沉散。

五 八种功能克八种气性

升发克凉润。升收克凉干。浮散克寒湿。浮敛克寒燥。降发克温润。降收克温干。沉敛克热燥。沉散克湿热。

一 升发克凉润;具有升发功能的温干气性药物治凉润气性的证病。

二 升收克凉干;具有升收功能的温润气性药物治凉干气性的证病。

三 浮散克寒湿;具有浮散功能的热燥气性药物治寒湿气性的证病。

四 浮敛克寒燥;具有浮敛功能的热湿气性药物治寒燥气性的证病。

五 降发克温润;具有降发功能的凉干气性药物治温润气性的证病。

六 降收克温干;具有降收功能的凉润气性药物治温干气性的证病。

七 沉敛克热燥;具有沉敛功能的寒湿气性药物治热燥气性的证病。

八 沉散克湿热;具有沉散功能的寒燥气性药物治湿热气性的证病。

以上是经过民间的中医名家总结出来的,简单易学能帮大家很快的记住这几个气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想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很很不错的启蒙手法。



中医基础之中医切诊

 

 

中医看病分为四个步骤,望、闻、问、切。那么什么是中医切诊呢?中医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一)脉诊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p#分页标题#e#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3.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以寸关尺分候相应的脏腑,这是前人的经验,在诊病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在临诊时仍需全盘考虑。

 

4.切脉应注意的事项:

①医者须全神贯注,仔细按触,反复细心体验,防止主观臆测粗枝大叶,时间也不能过于短促(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50秒)。

 

②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妇女数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刺激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暂时变化。

 

③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5.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6.异常脉象与临床意义: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现将临床常见的14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分述如下:

 

(1)浮脉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2)沉脉(附伏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

#p#分页标题#e#

(3)迟脉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

脉膊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0次左右),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5)滑脉

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6)涩脉

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7)弦脉

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8)紧脉

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

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大脉:脉形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主正虚(大而无力)。

#p#分页标题#e#

(11)细脉(小脉)

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主虚证(气虚血少)。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小脉也即细脉,主病与细脉同。

 

(12)促脉

脉来急数,时而一

 

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13)结脉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14)代脉

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

 

7.相兼脉与主病: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临床常见的脉象,常是反映疾病多个方面的相兼脉。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脉象的描记:以脉搏描记器描出脉搏波曲线,可分为波辐、主波、升枝、降枝、切迹及重波等。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

 

如浮脉是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可描得明显的曲线,而施加外压(相当于切脉重按)时,脉波反而减低;沉脉则相反,不加外压时描不出波形,要加相当的外压才能描出波形曲线;洪脉曲线是波幅特别高,主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当于切脉时的来盛去衰;弦脉曲线在主波上升后,延续一个短时间开始下降,故主波顶点是平坦的;相当于切脉时如按弓弦;数脉与迟脉是脉搏的速率改变,描记所得与切脉是完全一致的;滑脉曲线上升与下降均迅速,重搏波明显,显得来往流利如珠;细脉波幅低,上升与下降斜率均较小;涩脉波形的上升与下降均较细脉更缓慢,脉峰及下降支均见细小切迹,切脉时感到不流利。

 

脉象产生的原理: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也积累了一些资料。脉象的变化是有其广泛的病理、生理基础,其变化与心血管功能及神经体液调节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p#分页标题#e#

脉象是由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位置和形态等组成,与心搏排出量、心瓣膜功能、血压的高低、血管内血液的质和量以末稍血管的功能状态等有关。

 

浮脉的形成可能是心搏排血量减少(或正常),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在心电图上可见电压降低。

 

迟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性心律等引起。

 

数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可由于感染等因素,致血压下降,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或由于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肌力量减弱,而致心搏代偿性增加。

 

虚脉多为心搏排出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压降低所形成。

 

实脉的形成与心排出量和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其脉压正常。

 

滑脉心排血量正常或稍高,血管弹性阻力正常或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因而血流畅通,在血管上显示出波浪形经过。

 

涩脉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搏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等因素有关。

 

洪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大,血流速度增快等有关。

 

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不高有关。

#p#分页标题#e#

弦脉的形成可能与动脉壁弹性差或动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壁增厚,舒张时血管直径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动脉紧张力高及血压增高等因素有关,疼痛及肝病时出现弦脉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变化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因素比较复杂紧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

 

促脉或为心房纤颤,或有心动过速伴期前收缩。

 

结脉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各种期前收缩、逸搏、停搏及房颤等。

 

代脉见于期前收缩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二联律、三联律。

 

促、结、代脉均为脉律不整,主要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形成,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也可引起结、代脉。

 

(二)触诊

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1.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2.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3.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虚里的跳动(即心尖搏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内藏心脏,为诸脉之本。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为无病之征。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若动甚仅是一时性的,不久即复原,则多见于惊恐或大醉后。正常情况下胖人跳动较弱,瘦人跳动较强,不表示病态。

#p#副标题#e#

按心下,即按胸骨以下的部分的软硬压痛与否,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按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痞证,属虚。

 

4.腹部触诊:辨病变的部位、腹痛及症瘕积聚的性质。

 

病变在脘腹(中上腹)属胃、在两胁下(左右侧腹)属肝胆,在脐周围属胃或大小肠,在小腹属肝、膀胱或肾。

 

按压后疼痛减轻的(喜按),多属虚痛,按压后疼痛加剧的(拒按),多属实痛、热痛。

 

腹部有块物,按之软,甚至能散的,称之为瘕或聚,多属气滞,部位固定,按之较坚,不能消失的称为瘕积,多属瘀血、痰、水等实邪结聚而成。

 

5.按俞穴:脏腑病变可以在相应的体表穴位出现反应,通过在经络俞穴上进行触诊,发现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如肝炎病人在期门和肝俞穴有压痛;胆囊疾病的患者在胆俞穴有压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足三里穴有压痛,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在阑尾穴(足三里下一寸)有明显痛等等。

小结: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切诊是通过切脉、按肌肤、四肢手足、胸腹、俞穴等,以了解疾病的变化。当然这四诊一个不能少,运用四诊时,要把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偏废。



谁是"菜伯" 葱被中医称为菜伯

葱被中医称为“菜伯”。“伯”就是老大的意思。这个别名说明了中医眼睛里葱的位置。它可谓是蔬菜里的老大哥,有着很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葱最常用的一个功效要算是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了。如人们受了风寒,又不太严重,可以试试用葱白和生姜煮水喝,可达到治疗风寒感冒功效。因为葱属温热食物,能抵御寒邪,另外,葱属辛味食物,有通而散的特点,能突破风寒包围圈。

葱还能够外用消毒。古代是没有消毒水的,那受了外伤怎么办呢?这时葱就能派上用场了。唐朝有个骨伤科的名医蔺道人,他在书中记载说每次在做手术或上药包扎前,都要用葱煮水来冲洗一下皮肉破损的地方,用的就是葱清洁消毒的功效。

葱外用还能够止血止痛。其实在过去,葱就被当作金创药来用。隋代僧医梅师的《梅师方》中写道:“金疮出血不止,取葱炙令热,抑取汁,敷疮上,即血止”。 意思是把葱烧热,或者取汁,敷伤口就能够止血。另外还有人在出血疼痛的时候,把葱白和砂糖一起研成糊状,涂在损伤的地方,用来止痛。



中医基础之津液学说

    中医有着津液之说,都来至于人体,但是在性质和功能上都是不一样的,简单来说,在人体体表,肌肉等中的液体为津,在人体骨骼腑脏之中的为液,津液作为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体的内循环的运行是相当的重要的,也是值得我们的重视的。

                           

    在中医中,中医中的津液学说是中医的基础之一的,虽然都是来至于食物,性质功能不一样的,但是都是人体的重要的一环的,也是中药治病重要的依据的,因此来说,对于津液的把握,可以让人们很好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津和液异同:津与液皆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各种津液因性质、分布和功能不同,又分为津和液两类。将存在于气血之中,散布于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清而稀薄,流动性较大,具有湿润作用的称为津;将灌注于关节、脏腑、脑髓、孔窍等组织,稠而浓浊,流动性较小,具有滋养作用的称为液。津与液二者本质相同,均来源于饮食水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故往往津液并称。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很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活动。如胃的受纳,小肠的吸收,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的蒸腾气化,三焦为通道等。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如润泽浅表的皮毛、肌肉,滋润深部的脏腑,充养骨髓和脑髓,润滑眼、鼻、口等孔窍,滑利关节等。如果津液的输布、排泄失常,就会滋生水饮,或酿生痰浊,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灵枢·决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这里简要地指出了津和液的概念及功能。而现代医学对液体成分也分成了两大类,即水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物质。通过探究,觉察津、液似分指这两类物质。

    其实在现在医学中的水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物质是与中医中的津液学说是遥遥呼应的,一旦津液生变的话,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病变的,这样的话,对身体是相当的不利的,这一点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保持津液健康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关键的。



中医基础之气血学说

    血液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于人体,帮助人们运输各种营养物质到身体各处,同时将各种废弃物排出体外的,因此来说,中医对气血学说的认识和研究是相当的深刻的,中医认为气血是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的,其中女性更是受到气血的更大影响。

                           

    我们在可以通过血液的问题,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的,可以看出来自己健康与否,自己患上了那些病,气血旺盛的话,人的身体的免疫能力就会增强,身体也会更好,同时气血弱的话,人也就很容易得病的,这些都是人们要注意的。

    血是人体精微的营养物质——这是对“血”的定性。血在脉管里运行,充盈脉道,川流不息,同时又受气的统帅,相反如果血不足,或者停滞在某处,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可以说,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都是人体的气或血出了毛病,对于女性来说,血脉方面占的原因更大。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子是水做的,套用来说应该是“女子是血做的”,几乎一切女性特有的疾病,比如月经病、妊娠病,大多都是以血病为主。

    有几个简单的方法,教大家自我监测。首先,大家可以对着镜子,用食指翻开同侧的下眼睑,观察黏膜的色泽:正常的黏膜应该是淡红的,如果颜色苍白提示血虚;或者可以用大拇指的指甲轻压对侧食指的指尖,让甲腹变得苍白,然后突然放开,观察食指指甲颜色恢复的情况,如果血色恢复得很慢或者颜色偏淡,都提示血虚。再有,大家平常可以观察自己身上有没有出血点,四肢是不是常常有乌青块,这都说明凝血机制出了问题,有出血的倾向。女性朋友,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己的月经,有没有血块,量是不是很多,月经周期是不是准确,都能说明问题。

    我们有时说别人“面色好”,其实往往是说这个人的气血旺盛,因为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就是指,心推动血液的运行,它的光彩体现在人的面容上,具体体现就是面色红润有光泽。血脉出问题,在脉搏上往往有明显的反映,严重的还会出现脉律不齐。其实,所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熬夜对心血的耗损最大,人体的生理周期应该是入夜为静,午夜12点之前一定要上床休息,但是现在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

    一般来说,对于人体气血的保养是很重要的,血脉出现问题的话,人体的健康也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的,因此来说,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说熬夜等,一定要保持高度的重视的,不要熬夜,熬夜伤害气血,伤害身体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