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时令养生的内容是什么呢_中医养生经络内容有什么呢

由网友(不在乎得到丶只奢望拥有)分享简介:时令养生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中医进行时令养生的内容有很多,人们都讲究早睡早起,早起能够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每天养生很好的早为什么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生病,而且发生不治之症的也越来愈多了,对于中医养生来说,经络是很重要的,只有详细的了解一下中医养生经络知识,才能够发挥好的养生作用,大家知道中医养生经络有哪些内呢,包括哪些方面...



中医时令养生的内容是什么呢

时令养生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中医进行时令养生的内容有很多,人们都讲究早睡早起,早起能够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每天养生很好的早睡早起的规律,这样才能够起到不错的养生效果,才能够强身健体,才能够促进身体的康健,目前用中医时令养生才能延长寿命,才能够抵御各种疾病的侵入,时令养生应该怎么样做呢?

早睡早起占人体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态、饮食、及时调理各占百分之十,我们就可以知道早睡早起的重要性。我们白天是放电,晚上睡觉是充电,晚上只冲了50%的电,白天还要释放100%,那50%哪来的,就是从五脏借。五脏在古书中为五藏,是藏的意思,藏的就是人体的精华,你总是借,总是借,一般人借15年身体就垮了。

所以我们说年轻的时候什么感觉都没有,一到四五十岁了,病就全来了,其实这是有很长一段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时间的。

月球的引力能引起潮汐现象,能使宽广无垠的海平面产生巨大的变化,太阳的质量是月亮的两千多万倍,体积是月亮的六千多万倍,那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最重要

我们要逐渐地培养符合自然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车还需要定期的养护,更何况是人呢,如果根本没有养护生命的的意识,只是得病后考虑该如何去治病,这可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我们做每件事情都有意识的考虑符不符合养生之道,渐渐的这种意识会形成习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乃至事业工作都会有很大的裨益。比如,我们要牢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年分四季,一天也是一年的浓缩,凌晨3点到上午9点为日春,9点到15点为日夏,15点到21点为日秋,21点到凌晨3点为日冬。

日春时(凌晨3点到上午9点),阳气从肝出生,就像春天播种下庄稼的种子;日夏时(9点到15点),阳气在心里长,庄稼在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日秋时(15点到21点),阳气渐渐的往肺里收,庄稼成熟了,要秋收割麦子;到了日冬(21点到凌晨3点),阳气要完全藏进肾里面去,收获的庄稼装袋入库,来年也就是第二天再播种,这是阳气一天的生长收藏的过程,如环无端,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会有好收成。

每天在什么时间之内养生都有一定的规律,时令养生是最重要的,只有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养生,起到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培养好的养生规律,在进行时令养生的时候,在不同的时间之内进行养生才能够起到很好的中医效果的,所以利用时令养生对健康才会发挥更好的功效。

中医时令养生的内容

时令养生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中医进行时令养生的内容有很多,人们都讲究早睡早起,早起能够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每天养生很好的早睡早起的规律,这样才能够起到不错的养生效果,才能够强身健体,才能够促进身体的康健,目前用中医时令养生才能延长寿命,才能够抵御各种疾病的侵入,时令养生应该怎么样做呢?

早睡早起占人体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态、饮食、及时调理各占百分之十,我们就可以知道早睡早起的重要性。我们白天是放电,晚上睡觉是充电,晚上只冲了50%的电,白天还要释放100%,那50%哪来的,就是从五脏借。五脏在古书中为五藏,是藏的意思,藏的就是人体的精华,你总是借,总是借,一般人借15年身体就垮了。

所以我们说年轻的时候什么感觉都没有,一到四五十岁了,病就全来了,其实这是有很长一段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时间的。

月球的引力能引起潮汐现象,能使宽广无垠的海平面产生巨大的变化,太阳的质量是月亮的两千多万倍,体积是月亮的六千多万倍,那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最重要

我们要逐渐地培养符合自然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车还需要定期的养护,更何况是人呢,如果根本没有养护生命的的意识,只是得病后考虑该如何去治病,这可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我们做每件事情都有意识的考虑符不符合养生之道,渐渐的这种意识会形成习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乃至事业工作都会有很大的裨益。比如,我们要牢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年分四季,一天也是一年的浓缩,凌晨3点到上午9点为日春,9点到15点为日夏,15点到21点为日秋,21点到凌晨3点为日冬。

日春时(凌晨3点到上午9点),阳气从肝出生,就像春天播种下庄稼的种子;日夏时(9点到15点),阳气在心里长,庄稼在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日秋时(15点到21点),阳气渐渐的往肺里收,庄稼成熟了,要秋收割麦子;到了日冬(21点到凌晨3点),阳气要完全藏进肾里面去,收获的庄稼装袋入库,来年也就是第二天再播种,这是阳气一天的生长收藏的过程,如环无端,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会有好收成。

每天在什么时间之内养生都有一定的规律,时令养生是最重要的,只有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养生,起到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培养好的养生规律,在进行时令养生的时候,在不同的时间之内进行养生才能够起到很好的中医效果的,所以利用时令养生对健康才会发挥更好的功效。



《黄帝内经》中的时令养生

黄帝内经一直将人的身体与外界的气候联系在一起,时令不同,对人的影响就不同,比如现在是长夏时令,那就是湿邪为重,所以我们不应该再去吃一些肥甘厚腻的食物,也不宜吃冷饮,相反我们需要吃一些辣的食物,来将湿气清除。具体的各种方法和理论我们开看看下文便知。

中医时令源于《黄帝内经》

按《黄帝内经》的论述,一年有六步主气(地气),由大寒开始,到来年的大寒结束,每步气60天。

初之气名为“厥阴风木”,由大寒至春分;二之气名为“少阴君火”,由春分至小满;三之气名为“少阳相火”,由小满至大暑;四之气名为“太阴湿土”,由大暑至秋分;五之气名为“阳明燥金”,由秋分至小雪;终之气名为“太阳寒水”,由小雪至大寒。

己丑年终之气是“冬行冬令”,即主气(地气)和客气(天气)皆为“太阳寒水”。在五行之中“土”主湿,“水”主寒,湿寒相加,必多寒冷和雨雪。

时令养生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书中称:五日为候,三候称为气(1个节气15天),六气称为时(6个节气90天为1个季节),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开始从头循环。一年分立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再分候,也是这样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好医生应该了解气候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己丑年时令分析及影响

2009年的己丑年,初之气天气、地气皆为“厥阴风木”,使木气过旺。肝属木,藏血,应春天。己丑年的春季气候易对人产生肝气亢进的影响。紧接着二之气天气和地气皆为“少阴君火”,使火气过旺。心属火,主血脉,应夏天。少阴经包括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木生火,己丑年开春木气过旺,过渡到夏初又逢心火过旺和肾阴虚火旺。肝藏血,肝肾同源,心主血脉。气候促使人“血热”,暴发了世界性的“甲型H1N1流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丑、未年时写道:“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这段话讲的是:二之气主客气相同,故火得气化之正,万物因而生化,人们也感到气候平和,这种气候易引起温热与疫疠大行,远近患者的病大致相同。湿与热气相遇,雨水乃按时降下。

#p#副标题#e#

2009年的“甲流”的特点是体表温度过高。在此间运用中医的凉血之法,并嘱患者吃偏凉性的食物,均在短期退烧,应验了《黄帝内经》的论述。与2009年相隔6年的2003年癸未(羊)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非典”疫情。所不同的是癸未年(2003年)的统运是火运不及,即统领全年的火运不足,水克火,火运不足相对水必盛,水主寒,所以当时的“非典”症状是体表高热而心里冷(“心属火”)。

起居饮食需因时令

历史上丑、未年多发生疫情,为什么2003年和2009年会加重?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网络和电视的迅速普及,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夜里11点以后,甚至凌晨1~3时睡觉成为众多人的选择。这种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黄帝内经》讲:一年四季阳气的变化分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种状态,即春天阳气生发,如同种子发芽;夏天阳气成长,如同稻谷长大;秋天阳气收敛,如同稻谷浓缩为种子;冬天阳气主藏,如同北方的落叶树,阳气深藏根部,免遭寒冷的侵袭,休养生息,为来年春天的生发做好准备。

《黄帝内经》认为:一年分四季,一天也分四季,以北京时间(下同)计算,凌晨3时立春,6时春分;9时立夏,12时夏至;15时立秋,18时秋分;21时立冬,24时冬至。21时是一天的“立冬”,冬季万物闭藏。人“立冬”入眠与自然和谐,才有利于提高免疫力;早5点“惊蛰”,在这8小时的时间段睡眠,人能和谐自然,相悖则会有害。《黄帝内经》讲:无春即无夏。没有阳气的生发,就不会有阳气的成长,如同种子没有发芽谈不上成长一样。

除起居之外,和谐自然的饮食同样重要。2009年(己丑年)有三步气,对人健康影响较大。

大暑至秋分(公历7月23日~9月23日)主气是“太阴湿土”。这60天中包括了农历六月,六月为“长夏”,主湿。加上2009年的统运是“土运”,土主湿。脾主肉,喜燥恶湿。年运湿、地气湿、长夏湿,三湿合一影响了脾主肉的功能。此时的客气是少阳相火,“心属火”,“火炎上”,故发病往往在心肺。脾主肉,心肺的肌肉也包括其中。所以,在7月23日~9月23日之间,因心肺衰竭而死亡的老年人较多。此种气候下的饮食应避免生冷和下气的食物,如冷饮、凉拌菜、萝卜(萝卜下气)等。反而要吃些辛辣(辣祛湿、补气)和温补的食物。

秋分至小雪(公历9月23日~11月22日)主气和客气皆为“阳明燥金”。金克木。己丑年统运是土运(不及),木气相对偏盛;木与金对抗而无缓冲。强木遇强金,木必受伤。肝属木,主筋,主藏血,血管的管壁也属筋的范畴。因而那段时间心梗、脑梗之症较多。此种气候下,应忌吃辛辣温补之物,如辣椒、人参、黄芪等;反而要吃下气之物,如萝卜等,以引过盛木气下行,避免金气太过的伤害。

小雪至大寒(公历2009年11月22日~2010年1月20日)主气和客气皆为“太阳寒水”。己丑年统运是土运(不及),人的脾胃偏弱;终之气天气、地气皆为寒水,脾胃畏湿寒。在脾胃十分虚弱的情况下,应忌吃生冷食物。例如:水果不宜生吃,生吃会引起胃隐痛且感阴凉,重则会胃寒,发生绞痛、腹泻等症;水果可蒸热或煮热吃。这种奇特的现象30年发生一次,即六十甲子中的己丑年和己未年。己丑年、己未年土运不及,使人的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肉,脾气虚弱导致主肉气不足,而人体除骨头之外,包括脑髓、骨髓和十一脏腑乃至筋脉都属肉的范畴。所以,脾气不足实际上导致了人体整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在此期间,恰当地选择食物种类,均有效地避免了特殊气候对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p#副标题#e#

《黄帝内经》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不和,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以上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各个节气的养生理论,要长寿健康,就必须遵循这些理论,节气养生,顺应自然,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理想状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