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茯苓丸的功效与作用_治痰茯苓丸的功效与作用

由网友(你没资格追姐)分享简介: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每年到了季节交替的时候,各种身体不适也就纷纷而至,补养身体的时候到了,多喝点中药方剂是很有效的,一起来看一下治痰茯苓丸的功效和作用吧。【别名】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卷三)、《指迷》茯苓丸(《证治准绳...



葶苈茯苓丸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葶苈茯苓丸这款方剂。

【处方】
葶苈子210克(熬)茯苓90克 吴茱萸90克 椒目90克(沉水者)甘遂150克

【制法】
上捣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水肿,腹胀硬满。

【用法用量】
每用米饮送服5丸,一日三次。不知,稍加1~2丸,以利为度。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二

【处方】
葶苈子7两(熬),茯苓3两,吴茱萸2两,椒目3两(沉水者),甘遂5两(绝上者)。

【制法】
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气,腹臌胀硬。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米饮送下,1日3次。不知,稍加丸,以利为度。

【注意】
禁食如药法,并酢物。

【摘录】
方出《外台》卷二十引《救急方》,名方《普济方》卷一九二

以上就是葶苈茯苓丸的一个介绍, 希望通过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对于这一个养生方剂的选择问题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们运用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帮助自己达到养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葶苈猪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葶苈猪苓散,有的人或许还不太熟悉,其实葶苈猪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对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关于葶苈猪苓散的功效与作用将会在下文中给您介绍。

【处方】
葶苈、茯苓、猪苓、白术、苍术、泽泻、瞿麦、车前子、川芎、当归、赤芍、生地。

【功能主治】
渗水利湿。主水分。脾虚不能制水,血与水散于皮肤、肠胃之间,发为浮肿,小水不通,而后经水断绝。

【各家论述】
方以二术、二苓壮土制水,泽泻、车前、瞿麦、葶苈以行水消肿。水去则四肢皮肤、经络、肠胃之间,悉皆通利,经血乃循故道而复至矣。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看了上文对葶苈猪苓散的介绍,相信我们可以收获很多。其实对于疾病,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吃西药来缓解,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暂时的,关键还是在于拥有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葶苈方的功效与作用

葶苈方是人们还算比较熟悉的一款方剂,葶苈方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某些功能等,今天就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葶苈方如何吃最好。

【处方】
葶苈子1两(纸衬熬令黑),知母1两,贝母1两。

【制法】
上为末,以枣肉半两,沙糖1两,入药中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新绵裹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过2-3丸。

【摘录】
《普济方》卷一五七

如今的人们生活压力在不断的加大,使得我们的身体经常处于疲劳的情况,葶苈方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对身体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甜葶苈散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中药方剂,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为何中药药剂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吗?下面介绍一种甜葶苈散来为大家一一说明。

【别名】
葶苈散(《普济方》卷一六一)。

【处方】
甜葶苈30克(隔纸炒令紫色)木通15克(锉)旋复花15克 紫菀15克(去苗、土)大腹皮23克(锉)槟榔15克 郁李仁30克(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30克(锉)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
治咳嗽,面目浮肿,不得安卧,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

通过文章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甜葶苈散的作用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这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帮助,更好的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葶苈散的功效与作用

葶苈散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已经被许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服用葶苈散就成为了一门学问,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食用葶苈散。

【处方】
甜葶苈30克(隔纸炒令紫色)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45克(锉)当归22克(锉,微炒)大腹皮30克(锉)木香15克 紫苏茎30克 陈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郁李仁30克(汤浸,去皮)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
治产后遍身浮肿,腹胁妨闷,上气喘促,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处方】
甜葶苈(炒)桔梗(去芦)瓜蒌仁 川升麻 薏苡仁 桑白皮(炙)葛根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过食煎博,或饮酒过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痈咽燥不渴,浊唾腥臭者。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以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
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1两半(锉),当归3分(锉,微炒),大腹皮1两(锉),木香半两,紫苏茎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产后风虚气壅,通身浮肿,腹胁妨闷,上气促,不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九

【处方】
苦葶苈3钱,蛤粉3钱,桑白皮半两,山栀子半两,人参半两,荆芥穗半两,薄荷叶半两,赤茯苓(去皮)半两,陈皮半两,桔梗半两,杏仁半两,甘草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肺气喘满,痰嗽,眠卧不安,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入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宣明论》卷九

【处方】
茯苓、白术、甘草、木通、厚朴、葶苈、木香、官桂、猪苓、泽泻(一方去厚朴,加滑石)。

【功能主治】
水肿。

【用法用量】
上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服。

【摘录】
《女科万金方》

【处方】
葶苈(炒)半两,青皮(去瓤,炒黄)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半分或1分,空心、乳食前用姜汤调下。

【摘录】
《卫生总微》卷十六

【处方】
甜葶苈(隔纸炒)、黑牵牛、槟榔、大黄(煨)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水气肿满。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用姜汤入蜜少许调下。

【摘录】
《袖珍小儿》卷七

【处方】
葶苈半两,半夏(生姜汁浸软切作片子)半两,巴豆49粒(去皮,同上2味一处炒,候半夏黄为度)。

【制法】
上件除去巴豆不用,只用上2味为细末。

【功能主治】
咳嗽,痰涎喘急。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后以生姜汁入蜜少许同调下。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八

【别名】
葶苈子散

【处方】
葶苈子10分,白术20分,茯苓2两,桑白皮2两,郁李仁8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妊娠遍身洪肿。

【用法用量】
葶苈子散(《准绳·女科》卷四)。

【摘录】
方出《经效产宝》卷上,名见《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处方】
黄葶苈(炒,捣细)1两,桑白皮1两,陈皮(去白)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气喘满急,腹胀不得卧。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六二引《仁存方》

【处方】
葶苈(隔纸炒)、牵牛(炒)、桑白皮(炒)、槟榔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水肿。

【用法用量】
生姜蜜汤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八六

【处方】
甜葶苈(炒)1两,桔梗(去芦)1两,瓜蒌子1两,川升麻1两,薏苡仁1两,桑白皮1两,葛根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过食煎煿,或饮酒过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痈,咽燥不渴,浊唾腥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济生》卷二

【处方】
葶苈(炒)、防己、甘遂、大戟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水肿气粗。

【用法用量】
3岁1钱,食前以桑白皮汤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八六

【处方】
葶苈子(隔纸炒)3分,大黄(锉,醋炒)半两,槟榔(锉)1分,桂(去粗皮)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赤茯苓(去黑皮)1分,甘草(炙,锉)1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结胸,心闷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时温熟水调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处方】
葶苈3钱,白芥子3钱,甘遂1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中风。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

【用法用量】
每服5分。宿痰即从便下。

【摘录】
《医学摘粹》卷一

【处方】
甘葶苈(隔纸炒)、紫牵牛(略炒,取仁)、桑白皮(炒)、鸡心槟榔、川大黄(锉,焙)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水气肿满。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水半盏,加生姜2片,蜜半匙,煎汤调下。或煎大流气饮研青木香丸灌下。

【摘录】
《直指小儿》卷四

【处方】
葶苈1两,杏仁20枚(并熬黄色)。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卒大腹水病。

【用法用量】
分10服。小便去立愈。

【摘录】
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处方】
葶苈子、白术、茯苓、桑白皮、杏仁、泽泻。

【功能主治】
补脾泻肺,利大肠。主妊娠遍身洪肿。

【摘录】
《一见知医》卷一

【处方】
甜葶苈3分(隔纸炒令紫色),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1两,桑根白皮1两(锉),汉防己半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上气喘急,胸中满闷,身面浮肿。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二

【处方】
甜葶苈1两,赤芍药3分,白芷1两,丁香3分,黄耆1两(锉),羊桃皮1两(锉),消石3分,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白蔹1两,莽草半两,木香1两,木鳖子1两(去壳)。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妇人乳痈疮肿,焮热疼痛。

【用法用量】
用酸浆水调和令匀,摊于故帛上贴之。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一

【处方】
甜葶苈子2两半(隔纸炒赤色),百合(炒)1两,白附子1两,北五味子(炒)1两,甘草节1两,罗参1两,款冬花1两,百药煎1两,大朱砂5钱(另研),紫菀(去木)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肺痈。咳嗽气急,睡卧不安,心胸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灯芯汤调下。

【摘录】
《得效》卷十九

【处方】
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麻黄1分(去根节),贝母1分(煨微黄),甘草1分(炙微赤,锉),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咳嗽喘促,胸背满闷,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分4-5次温服。

【摘录】
《圣惠》卷八十三

【处方】
葶苈(纸上炒香)1分,漏芦(去芦头)1分,鹤虱1分,虾蟆(炙焦)1分,丹砂(研)1分,滑石1分,蟾酥(如柳叶)2片子。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小儿脑疳。

【用法用量】
每用1字匕,吹入鼻中,嚏即可治。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以上就是对葶苈散这种中药方剂的药用价值的详细介绍,在吃葶苈散的时候,也是有着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对调理人体各方面问题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因此可以放心进行。



葶苈苦参散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葶苈苦参散,有的人或许还不太熟悉,其实葶苈苦参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对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关于葶苈苦参散的功效与作用将会在下文中给您介绍。

【处方】
苦参1两,黄连1两,瓜蒂1两,黄柏1两,大黄1两,葶苈子2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久黄。湿热内甚,小便赤涩,大便时秘,饮食少进,诸药不效。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清米饮调下。以吐利为度。随时看虚实消息加减。

【摘录】
《医学正传》卷六引《活人书》

看完了上文的介绍,你对葶苈苦参散的食用方法了解了吗?但葶苈苦参散毕竟是中药方剂,可能有些人的体质会不太适合,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苦参散的功效与作用

苦参散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苦参散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剂,但运用不当,服食方法不对,疗效会减弱。下面来谈谈苦参散的主要功效与服用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处方】
苦参30克(锉)苍耳苗30克 蔓荆子30克 牡荆子30克 晚蚕沙30克 白蒺藜30克(微炒,去刺)晚蚕蛾15克 玄参30克 胡麻子30克 蛇床子30克 天麻30克 乳香1.5克

【制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
治遍身风瘙痒不可止。

【用法用量】
每服6克,不计时候,以紫笋茶调下。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处方】
苦参90克(锉)露蜂房60克(微炒)松脂60克 附子60克(炮裂,去皮、脐)栀子仁60克 乌蛇90克(酒浸,去皮、骨,炙微黄)木兰皮60克

【制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
治肺脏久积风毒,皮肤生白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6克,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宜常吃萝卜菜。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鸡、雀、猪、鱼,大蒜、湿面等。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处方】
苦参 蔓荆子 何首乌 荆芥穗 威灵仙各等分

【制法】
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遍身疮疥,经年不效。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空腹时酒调下,一日二服。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发风物。

【摘录】
《外科精义》卷下引《野夫多效方》

【处方】
苦参半两,矾石(熬令汁尽)半两,青葙子半两,藜芦1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疳(匿虫)蚀人下部,通见五脏,痢下脓血,举体不安,遍身疼痛,面无颜色,手足虚肿。

【用法用量】
每用2钱匕,小儿只用1钱匕,置竹筒中吹下部。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八

【处方】
苦参半两(锉),恒山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热病4日,结胸满痛壮热,身体疼痛。

【用法用量】
以水2中盏,煎至1盏,去滓,尽饮之,不拘时候。当吐即愈,未吐再服。

【摘录】
《圣惠》卷十七

【处方】
苦参1两(锉),苍耳苗1两,蔓荆子1两,牡荆子1两,晚蚕沙1两,白蒺藜1两(微炒,去刺),晚蚕蛾半两,玄参1两,胡麻子1两,蛇床子1两,天麻1两,乳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遍身风瘙痒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紫笋茶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四

【别名】
苦参饮

【处方】
苦参1两(锉),黄芩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解毒气。主热病3日。伤寒欲发狂。

【用法用量】
苦参饮(《圣济总录》文瑞楼本卷二十八)

【摘录】
《圣惠》卷十七

【处方】
苦参1两,黄连1两(去须),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栀子仁半两,柏叶半两,桑耳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大衄,口耳皆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黄汁1合,搅令匀,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七

【处方】
苦查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丹参1两,黄连3分(去须),沙参1两(去芦头),玄参1两,秦艽3分(去苗),白鲜皮1两,川升麻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栀子仁3分,犀角屑1两,黄芩1两,赤芍药1两,当归1两,白蒺藜1两(微炒,去刺),防风1两(去芦头),白花蛇2两(酒浸,炙令黄,去皮骨)。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身体生风毒疮,或痒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以温酒调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四

【处方】
羌活、防风、牛蒡子(炒)、桔梗、连翘、人中黄、酒芩、荆芥穗、苦参。

【功能主治】
痘疹将起发,便先头目肿者,此天行疫疠之气,名大头瘟。

【用法用量】
方中苦参原脱,据《幼幼集成》补。

【摘录】
《片玉痘疹》卷八

【处方】
苦参1两,羚羊角(镑)2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石南叶(酒、醋微炙)1两,芎䓖1两,细辛(去苗叶)1两,白术1两,秦艽(去苗土)1两,白蔹1两,防己1两,芍药1两,甘草(炙)1两,远志(去心)1两,沙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石膏(捣研如粉)1两,前胡(去芦头)1两,当归(切,焙)1两,独活(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干姜(炮)1两,山茱萸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防风(去叉)2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

【制法】
上药各研后拌和再罗为散。

【功能主治】
补诸不足。主皮肤顽痹不仁,积年疥癣。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至2钱匕,渐加至3钱匕,空腹酒调下,须臾以食压之,1日2次,以知为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一

【处方】
苦参、蓝叶(阴干)、威灵仙(去土)、蔓荆实(去皮)、何首乌、荆芥穗、胡麻子、乌药(锉)、天麻各等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肺风上攻眉额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后温酒调下,日3次,夜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宗一三二

【处方】
苦参(为细末)、槟榔(末)各等分。

【功能主治】
一切脓疥湿热疮疡。

【用法用量】
湿疮干搽,干疥柏子油搽上。

【摘录】
《医统》卷八十一

【处方】
好肥白枣20个,山栀子20个,苦参1分。

【制法】
上用箬叶包,再用纸裹,以盐水洗净,黄泥固济,用火煅令通赤,取出,地上过1宿,却取出,为末。

【功能主治】
血痢。

【用法用量】
陈米饮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七

【处方】
苦参(取头末)2两,猪肚1个。

【制法】
上以苦参末掺猪肚内,用线缝合,隔宿煮软,取出洗去原药,先不吃饭5顿,至第2日先饮新水1盏,后将猪肚食之,如吐了,再食之,食罢,待一二时,用肉汤调无忧散5-7钱,取出小虫一二万为效。后用皂角1斤(不蛀者,去皮弦及子,捶碎),水4碗,煮至1碗,用生绢滤去滓,再入苦参末搅,熟稀面糊膏子,取出放冷,后入:何首乌2两,防风1两半,芍药5钱,人参3钱,当归1两(焙),为细末,与皂角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疠风。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温酒或茶清送下,不拘时候,1日3次;后用苦参、荆芥、麻黄煎汤冷洗。

【摘录】
《儒门事亲》卷十五

【处方】
苦参1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1两,白芷1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下注热毒疮。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加至2钱匕,温酒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处方】
苦参1两,漏芦根1两,蒺藜1两,楮茎叶1两,枳实3钱。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疮疡。

【用法用量】
以浆水2盏,煎至1盏,以绵沾洗,1日8-9次,以粉拭。

【摘录】
《鸡峰》卷二十五

【处方】
苦参、蔓荆子、何首乌、荆芥穗、威灵仙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遍身疮疥,经年不效。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酒调下,1日3次。

【注意】
忌发风物。

【摘录】
《普济方》卷二八○引《卫生家宝》

【处方】
苦参4两(锉),丹参4两(锉),蛇床子半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一切疥及风瘙痒,搔之成疮。

【用法用量】
先以温水洗疮,拭干后敷之。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五

【处方】
头垢、苦参末。

【功能主治】
蜈蚣螫人。

【用法用量】
酒调,敷之。

【摘录】
方出《本草纲目》卷五十二引《箧中方》,名见《普济方》卷三○八

【处方】
苦参3斤,露蜂房(炙)3两,松脂3两,附子(炮)3两,防风3两,栀子仁5两,乌蛇脯6两(炙),木兰皮2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白癜风。

【用法用量】
方中木兰皮用量原缺,据《圣惠》补。

【注意】
宜常吃萝卜菜,忌食鸡肉、猪肉、冷水、热面、生菜;勿食雀肉,忌鱼、大蒜、湿面。

【摘录】
方出《外台》卷十五(注文)引《张文仲方》,名见《圣惠》卷二十四

【处方】
苦参末。

【功能主治】
伤寒4-5日,已呕吐,更宜吐者。瘟疫狂躁并结胸。

【用法用量】
上以温酒5合调服之。得吐即愈。

【摘录】
方出《圣惠》卷九,名见《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处方】
苦参1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1两,黄连(去须)3分,当归(切,焙)3分,人参半两,玄参半两,丹参半两,沙参半两,芍药半两,蒺藜子(炒去角)半两,防风(去叉)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遍身疮疥风毒,瘙痒。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1日2次,不拘早晚。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处方】
苦参不拘多少。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汤火烧疮。

【用法用量】
新汲水调如膏涂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处方】
苦参1两,黄连1两,葶苈子(熬)1两,瓜蒂1两,黄芩1两,黄柏1两,大黄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凡人无故,忽然振寒便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闭,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服诸汤,余热不除,久黄者。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饮送下,当大吐者,1日1次,不吐,1日2次,亦得下。服药5日,知可消息,不知更服。

【注意】
忌猪肉、冷水。

【各家论述】
《干金方衍义》:病起忽振寒,知为少阳火气郁发,夺其春升之令,津液不能灌充,所以色黄枯悴,有如曲尘出现于皮肤,询为胆热无疑。更审二便闭涩,饮食如故,胃气尚堪克任苦寒,故用苦参、三黄峻攻湿热;兼瓜蒂佐苦参,取吐于上;葶苈佐大黄,降泄于下,上下开泄,急通少阳之枢,则津液方得灌充,是皆病起于暴之至治也。若因病而渐次成疸,正气本虚之证,又非本方可拟也。

【摘录】
《外台》卷四引《小品方》

【处方】
苦参3两(锉),黄连2两(去须),栀子仁2-7枚,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生干地黄1两,石榴花半两(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鼻衄。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愈为度。

【摘录】
《圣惠》卷十

【处方】
苦参2两(锉),黄芩1两,川升麻2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时气壮热不解,心神烦闷。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频服,当吐为效。

【摘录】
《圣惠》卷十六

【处方】
石菖蒲(九节者)1两,威灵仙1两,胡麻(炒)1两,川芎1两,苦参4两,荆芥1两,甘草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风癣疥疮。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好黄酒调下。

【摘录】
《鲁府禁方》卷四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苦参散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葶苈桑白皮散的功效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药方剂治疗一些疾病,那么这种做法的疗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传统中医中药已存在几千年的历史,足以验证它的正确性。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种中药方剂葶苈桑白皮散。

【处方】
葶苈子(隔纸炒香,研)、汉防己、杏仁、贝母、萝卜子(姜汁炒,研)、家苏子(姜汁炒,研)、桑白皮(蜜炒)、枳壳、黄芩、白芥子(姜汁炒,研)。

【功能主治】
麻疹正收及收后,胸高气喘,因肺经热甚而胀起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麻科活人》卷三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葶苈桑白皮散的正确饮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滋补保健功效,所以在生活当中大家对于方剂的选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子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它带来的保健功效。



甘露散的功效与作用

人类身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身体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需要时刻的关注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诊断和治疗。甘露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甘露散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处方】
藿香5钱,茯苓5钱,薄荷叶5钱,川朴5钱,桔梗5钱,白芷5钱,半夏1钱,神曲2钱,香薷扁豆2钱,紫苏2钱,陈皮2钱,朱砂2钱,苍术2钱,木瓜2钱,山楂2钱,甘草2钱,葛根2钱,明雄黄6分,大腹皮3钱。

【制法】
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健胃解毒,清暑祛湿。主感冒发热,中暑吐泻,神识昏愦,伤食腹满,头痛呕哕,肢节酸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小儿酌减,白开水送下。

【注意】
忌食生冷硬物。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处方】
黄连(去须,锉)1两,吴茱萸半两。

【制法】
上2味同炒,以茱萸黑色为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将黄连为细散。

【功能主治】
暑气。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食后茶清或新水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处方】
甘草半斤,不灰木半斤。

【制法】
上药须是腊月内预办,修合取冰雪水浸泡,阴干,又投入水中,如此20-30度后,阴令极干,为细散。

【功能主治】
心胸烦热,不得安定。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

【处方】
牙消1分,龙脑薄荷叶1两,大黄半两,甘草半两(炙),芎藭1分,雄黄1分(水飞)。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诸热。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蜜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卫生总微》卷三

【处方】
好滑石2两(研细,桂府白色者妙),甘草末半两(一方更有防风半两,为末)。

【制法】
二者拌匀。

【功能主治】
解表发汗。主伤寒壮热,头疼体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浓煎萝卜汤调下。

【摘录】
《卫生总微》卷七

【处方】
干猪胞10枚。

【制法】
上剪破出却气,去却系着处,用干盆子1只,烧胞,烟尽取出,研令极细。

【功能主治】
渴疾,饮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处方】
寒水石、石膏、防风、荆芥、薄荷、甘草。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惊风,潮热不退。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用井花水调下,或薄荷汤调下。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处方】
熟干地黄、生干地黄、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枇杷叶(刷去毛,净)、枳壳(麸炒,去瓤)、苦参、石斛(去根)、山茵陈、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胃热,牙龈宣露出血,口臭,脸肿,赤眼口疮,不欲乳食,肌体烦热及疮疹已未发。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卫生总微》卷十八

【处方】
白僵蚕(炒)、天南星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生姜、薄荷汤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处方】
白滑石6两半,泽泻1两,甘草(去皮)1两,人参半两,茯苓半两,白术半两,木猪苓(去黑皮)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分阴阳。主脾虚水湿不利,腹胀中满;肿胀用下药得利后,以此补之。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白汤调服。欲分阴阳,蜜和丸,如弹子大,用汤化如稀面糊调服之。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一五引《瑞竹堂方》

以上甘露散的中药方剂,是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进行配药治疗,大家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桑白皮散的功效与作用

人这一辈子很可能会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缠身,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阻挡的。当我们人体患病了之后,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必然是要靠药物治疗的,中药方剂由于可以从根本上治愈且无副作用,受到人们的喜爱。下面来介绍一种:桑白皮散。

【处方】
桑白皮30克(锉)赤茯苓60克 汉防己15克 木香15克 紫苏子7.5克 郁李仁30克(汤浸,去皮,微炒)木通22克(锉)大腹皮15克(锉)槟榔22克 青橘皮22克(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药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
利水退肿,下气降逆。治妇人脚气盛发,两脚浮肿,小便壅涩,腹胁胀满,气急,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

【处方】
鲜桑根白皮500克

【制法】
上药用米泔浸三宿,刮去黄皮,锉细,入糯米120克,焙干为末。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治肺经有热,咳嗽极甚,或吐血鲜红者。

【用法用量】
每服3~6克,米饮调下。

【备注】
《政和本草》所载此方,原无方名,现据《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补。

【摘录】
《政和本草》卷十三引《经验方》

【处方】
桑白皮(炒)桔梗 川芎 防风 薄荷 黄芩 前胡 柴胡 紫苏 赤茯苓 枳壳 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风热上壅,咳嗽连声,胸闷心烦,喉间有血腥气者。

【用法用量】
每服21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
《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桑白皮散为传统中药方剂。应用历史悠久,影响和普及范围甚广。足可见它的药用价值和正确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