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食疗养生法_早餐吃什么好 荐豆浆食疗养生法

由网友(结局却一个人)分享简介:日常饮食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进行的事情,但是食物的种类非常的繁多,我们只有结合食物的营养价值根据身体的情况进行调整,才能让早餐是我们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只有早餐吃得好了,一天才会有精神。你知道早餐吃什么好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早餐喝豆浆的养生食疗法,马上去看看吧!在所有豆制品中,豆浆是最受大众欢迎的,很多人都称它...



什么是食疗养生法

日常饮食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进行的事情,但是食物的种类非常的繁多,我们只有结合食物的营养价值根据身体的情况进行调整,才能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并且有一些药材也是可以食用的,根据药效对身体进行滋补能让我们变得更加的健康,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食疗养生法

什么是食疗养生法

养生杂粮粉的食用方法

食用时间:一般是饭前半小时服用,如果顾客脾胃不好,身体虚弱,最好饭后半小时服用。

食用剂量:正常一日两次,每次10~20克(塑料勺一勺,约为10克);

5~12岁以上的孩子每日最多不超过20克;

0~5岁孩子每日最多不超过10克。

一般来说国内比较知名的品牌有长沙善瑞养生坊,深圳五谷磨房、青岛若谷草堂、北京正德易生、安徽燕之坊。他们在全国都有直营店,超市里一般也会有他们的产品,善瑞养生坊,青岛若谷草堂是以加盟为主的,深圳五谷磨房和安徽燕之坊主要以直营为主。

中国人传统的食疗养生之道法

中国人说:药补不如食补。外国人说: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如果有一种方法只要通过饮食调理,就能保养身体,祛除疾病,想必人人都想尝试。其实,这个方法早就有了,这就是我国传统的食疗养生法。

食疗养生是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季节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和烹调加工,做成具有色、香、味、形、气、养的美味食品。这些食物既是美味佳肴,又能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

中国传统膳食讲究平衡,提出了“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的膳食原则。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以谷类食物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要摄入足够的豆类及其制品;鱼、禽、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要适量。

上面就是对什么是食疗养生法的介绍,通过了解以后我们知道食疗对身体进行调整是最安全而且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还能让我们获取食物中的营养价值,但是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科学的饮食。



牛奶食疗养生法

营养早餐怎么可能缺得了牛奶呢。传统中医学认为,牛奶味甘性微寒,具有生津止渴、润肠通便、补虚健脾等几大功效。如果将牛奶进行适当的再加工,或和其他食物一起调配,便可制成各种“食疗牛奶”。

 

1.牛奶粥

制法:先将大米煮成半熟,去米汤,加入牛奶,文火煮成粥,加入白糖搅拌,充分溶解即成。

功效:可补虚损,健脾胃,润五脏。适用于虚弱劳损、气血不足、病后虚赢、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等症。

 

 

2.牛奶大枣汤

制法:先将大米与大枣同煮成粥,然后加入牛奶,烧开即可。

功效:可补气血、健脾胃,适用于过劳体虚、气血不足等症。



孔子的食疗养生法很现代

 

孔子养生理论中很少直接提到有饮食有关的内容,但是他的饮食习惯对我们后人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孔子提倡人活着一年四季每天都要吃姜;他还认为,人活着吃肉食难消化,应少吃。现在看来孔子的食疗养生观念还是很现代的。

 

少吃难消化的肉食

《论语》中称,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席上的肉虽然多,但不能超过吃饭的量。

 

 

和植物性食物相比,肉食是较难消化的。肉食动物的胃液PH值小,为强酸,而人的胃液PH值大,酸性弱,故吃肉不可过多。此外,从牙齿、肠道来说,人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孔子的观点,是经验之谈。

 

特别是中老年人群更要注意,动物性蛋白质摄取得越多,钙质就越容易排出体外。建议成年人冬季一天吃肉最好不超过90克。对于老年人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可以多吃不含胆固醇的“植物肉”,如用黄豆及豆制品代替肉食。

 

按时吃饭不能过饱

《论语》中说,“不时,不食;不过食”。

 

这句话强调了按时吃饭的重要性,并且提醒吃饭的时候要少食而且不能过饱。

 

其实,人只要定时吃饭,不胡吃和没有规律地吃就是最好的长寿法则。饥一顿饱一顿,是十分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而且,按时吃,也要只吃七八分饱,这时,人才有胃气,消化能力才强,营养吸收好,身体才健康。孩子更不能积食,故有“要想小儿安,七分食物三分寒”的说法。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属土,而土能生金,肺属金,脾胃好了,肺才能好,才能起到宣发肃降的功能。故中医有“培土生金”之说。孔子对此十分清楚。故告诉人们“不过食”。

 

吃精细食物便于消化

《论语》中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就是说,食物要精细,不能太粗糙,如蔬菜或者肉类要适当地做精细,肉宜加工成肉汤,不可吃大块的肉,这样更有利于肠胃的吸收。

 

虽然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认为这种精加工方法会使食物丢失大部分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的物质。但其实在冬季,这种“精细”的烹饪方法还是很可取的。因为冬天时,人们的活动量明显减少,这个时候把蔬菜或者肉类适当地做细有利于肠胃的吸收,而且便于食物营养更充分地释放,有利于身体迅速汲取热量。

 

从现代角度说,食不厌精,还可理解为挑选食物要精,不可简单化,不要在超市中随意购物,对于含有抗生素、香精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的食物,要远离。平常的大米白面,可少吃,对于糙米、全麦粉,可适当选择加工的成品食物食用。

#p#副标题#e#

每天都应该吃点姜

《论语》还称,“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生姜的保健功效,意思是说,一年四季人们每天都应该吃姜。据说孔子就有每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

 

在我国,食姜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人工栽培姜。生姜性味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其中许多功效已为人们所熟知,如喝生姜红糖水治感冒,是民间行之有效的方法;用生姜止呕吐有良效,故生姜有“呕家圣药”之称。生姜除被用于治疗呕吐和感冒外,还被用于治疗肠炎、痢疾、急性睾丸痛以及急救。生姜外擦对白癜风、斑秃、手癣也有一定治疗效果。由于姜是极好的保健食品,所以民间有“早上3片姜,赛过喝参汤”及“十月生姜小人参”之说。

 

在冬天,更要多吃姜。冬天吃姜,不仅仅是因为它新鲜,而且吃姜更符合秋冬去寒邪、养阳气的规律。比如有些人到了冬天就容易手脚发冷,而且怎么捂都难热乎,如果这些人是因为寒邪湿邪导致经脉堵塞,使阳气不能外达四肢,那么他们可以适量多吃点姜,就可改善这个问题。

 

进餐礼仪

“食不语”是种健康要求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卢秉久介绍,孔子很讲究吃相,提出“食不语”,这其实是一种饮食卫生,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现代人的饮食健康要求。吃饭时说话多了,容易让食物卡住喉,引起剧烈咳嗽、气急、脸红,有时还会咬伤舌头、嘴唇。尤其影响食物的吞咽和胃液的分泌而不利于消化。

 

从中国餐桌礼仪角度讲,孔子的“食不语”同样适用至今。用餐过程中不要说话,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力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也是不合礼仪要求的。

 

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的人。孔子的饮食观对我国后来烹饪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积极的作用,是后来中医食疗养生重要的理论基础。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