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民过什么节_回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回族有什么节日

由网友(旋律)分享简介:回族人民过什么节回族节日:1、开斋节:每年伊斯兰教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开斋节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2、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节前家家打扫卫生,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节日当天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

回族人民过什么节

回族节日:

回族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都是什么

1、开斋节:每年伊斯兰教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开斋节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

2、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节前家家打扫卫生,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节日当天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

3、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每年的伊斯兰教历3月12日,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

4、法图麦节:别称女圣纪、妈妈会、姑太节,在每年斋月十四,请阿訇念经祈祷并赞颂圣女的事迹;

5、阿术拉日:一般指伊斯兰教历1月10日,阿术拉节吃各种豆类熬的粥;

6、登霄节:登霄节晚上,全部聚集到本坊清真寺,除了礼拜、祈祷外,阿訇还要着重宣讲穆罕默德登霄的意义、情景,讲述真主对穆圣的特别恩赐。



回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回族有什么节日

对于小孩子来说每年最期待的就是节日与假期,过节的时候除了有多余的假期之外还有着各式各样的食物。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与我们的节日有些许的不同。

那么,本期了解一下回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主要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一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穆斯林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的穆斯林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斋月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

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



回民过节祝福语

1、愿你新年新气象,事业步步高,财神福神对你笑,生活顺利处处好 平时太忙,祝福总忘,蛇年又至,问候不能藏,思念又滋长,好运到身旁,愿你蛇年幸福又安康,平安又吉祥 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关心是最真挚的问候,牵挂是最无私的思念,祝愿我最爱的亲人新年快乐平安 剪一对窗花,挂一双灯笼,贴一幅对联,吃一碗饺子,合家团圆发一条短信,送一个祝福,道一句问候,报一下平安,祝新春快乐满满 妈妈,新年到了,希望您在新的一年里皱纹少一点、白发少一点、人更漂亮点,打麻将赢钱多一点,还有啰嗦少一点,嘻嘻~ 最幸福的事您和父亲牵手走过;最浪漫的事您和父亲同忆爱河;最珍贵的事您和父亲相扶相携;最开心的事祝二老新年快乐 岁月的摺子,修饰了您的棱角,您的脾气也慈祥了不少,当然偶尔还会“跳跳脚”,那是您青春不老愿老爸新春快乐 新的一年,身在远方的我一切都好,改变的是我的容颜,不变的是永远爱你们,想你们祝我亲爱的老爸、老妈新年快乐 感谢你的关怀,感谢你的帮助,感谢你对我做的一切请接受我新春的祝愿,祝你平安幸福。

2、愿君幸福小调哼,美满家庭情感深。 春节到,手机响,信息报道来请安;好运绕,快乐跑,愿你天天展笑颜;迎新年,庆团圆,祝你事事总如愿,一生幸福永平安新年祝福短信 春节来到,祝你“弹”指一挥,烦恼变零蛋,快乐百分百;祝你双肩一“担”,幸运和财富,随你两肩担;祝你开口一啖,啖下一粒仙丹,神清气爽,成了仙。

3、

4、欣赏生命,需要一份平和一份淡雅一份轻松;欣赏生命,需要一种坦荡一种从容一种穿越;欣赏生命,是对生命的一种解读、一种尊重、一种睿智。

5、祝你羊年吉祥 春风暖阳一阵风,羊年来到炮声声。朋友羊年到了,愿你喜气洋洋,洋气十足,喜乐长寿 礼花绽放在羊年的夜空,五彩缤纷映照着人们的笑脸;灯火照耀着羊年的厅堂,欢声笑语陪伴在家人的身旁;祝福出现在羊年的时光,深情厚谊带来了如意吉祥。

6、平安夜将要到啦,愿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幸幸福福。

7、回民过年祝福短信[篇3] 春节到,吉祥话必须到;短信带着问候到,心中祝福也送到。

8、祝你春节(弹,担,啖)快乐。 人生只是一场美丽的梦,我们既要学会珍惜生命,又要学会欣赏生命。

9、

10、一株小草就是一个生命,一朵小花就是一道风景,一缕阳光就是一份温暖。



革家人是什么民族,革家人民族简介

革家人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吗?革家人是贵州的少数民族群。是个未识别民族之一。他们拥有自己的服饰,语言及文化。本期的中国未识别民族带你看看革家人是什么民族,革家人民族简介。

亻革家人(亻革,音gě,字库中无),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他们却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

有说法称,革家人是在清朝咸丰年间由黄平先后迁徙来到关岭等地的,当时把这种迁徙叫“走南龙”。他们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一百多年。

公安的部门“公治”批复明确革家在身份证办理中民族栏目填为“革家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专门对贵州省穿青人、革家人等“未定族称人们共同体”进行统计。

在贵州省黄平县重兴乡一带居住有一支革家人,包括附近县市居住在内约有人口余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革家自称为“哥摩”,其有自身独特的素质、语言、特征和习俗,没有文字,但民间流传极其丰富。革家是被官方承认的五十六中华民族以外的未识别民族。

革家有领导家族事务“执政机关”,分阴、阳两系,系两位一体。阴系由“盎尕”—族长、“盎梗”—芦笙师、“典捞”、“典汝”和“把登”组成。革家信仰:崇拜祖宗——木鼓。

【民族分布】

革家约五、六万人,自称“哥摩”(革语),革家的分布,主要在黄平、凯里、麻江、关岭、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以重安江两岸的黄平、凯里最多,黄平县有人,占全国亻革家人口的.主要居住在重兴乡和附近的重安镇、黄飘乡、谷陇镇、崇仁乡、新州镇、浪洞乡的村寨,黄平亻革家第一大寨的是枫香寨有户、余人。

第二大寨是塘都寨户、人。“还有望坝村等。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境内的有近万人,主要居住在龙场镇麻塘一带,麻塘是最典型的寨子之一,有,多人。光绪四年(,革家人高贵富、罗廷相、罗文海等”勒石定章“立碑于龙场泡木寨,刻有”新寨、干岩、杨家山、老鸦山、华界、洛棉、流水、鱼洞、高帮坡、老鹰岩、一碗井、干田、小泡木、杉木坳、马坪、看牛坪、下院、江禾“和头人姓名。

【相关传说】

革家人自称是后羿的后人。革家女人头上的红缨帽源于一个传说:传说革家人的祖先是一个武艺高强能攻善战的将军,因战功卓着,皇帝以红缨帽嘉奖。为了使子孙继承传统和记住他的荣耀,就把红缨帽传给了女儿,从此世代相传。

阴族长告诉我们说,人革家女人这从头到脚的服饰,都记满了人革家人的历史。姑娘的红穗帽是太阳帽,银簪是箭,银圈是弓,妇女后脑勺上网的髻,里面包着的一个圆球是太阳,弯弓是月亮。身上的贯首衣是铠甲,裙子、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征战时曾带过兵打仗的历史。

【结束语】在中国,甚至是世界,都有很多的未识别的民族,他们同样拥有自己民族的服装,习俗,文化,语言。他们期待被识别,期待被承认。而革家人也是如此。



回族人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回族人有何习俗

1、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2、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3、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4、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5、古尔邦节,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6、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

7、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



回族人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回族人有何习俗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古尔邦节,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

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



少数民族怎样过春节

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来过春节,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比如:

1、藏族特色:

在除夕,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

2、傣族特色: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对你的祝福。因为傣族信奉小城佛教,佛教中水是最纯洁的,祝福人们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3、布依族特色: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和最幸福的姑娘。



唐朝杨贵妃胡人是什么民族 唐朝杨贵妃胡人是什么民族人

胡人在唐朝是哪里人

胡人,原指长城以北的游牧族群。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后来胡人一词则被用来作为对北方和西方的外族人的泛称。

唐朝杨贵妃胡人是什么民族 唐朝杨贵妃胡人是什么民族人


“胡”原本是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自称。参见《汉书·匈奴传》——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

扩展资料

历史

两汉之间,南匈奴归附汉朝,不少匈奴贵族被赐姓皇室之姓“刘”;还有一些保留了匈奴部落组织的,则以“王”为姓。至后世,推翻西晋统治、建立后汉的刘渊,建立后赵的刘曜,皆是匈奴贵族,而以“刘”为姓。

王氏的祖先出身于游牧民族的,则有匈奴王氏、姜姓王氏、乌桓王氏、鲜卑可频王氏、回纥阿布思族王氏,以及赐姓王氏、冒姓王氏等。

唐朝时,一些突厥沙陀等游牧民族功臣、首领被赐姓李,子孙后代以“李”为姓。

胡人之后,姓“胡”者也大有人在。据《魏书·高车传》记载,“其种有护骨氏。”即纥骨氏、胡骨氏。《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后改为胡氏。”《通志·氏族略》也记载,“河南之胡改胡骨氏为胡氏。”

大量胡人融入汉人,形成了世界人种学的一大奇观:全世界的人种分布都是一个人种包含了若干民族,少的几个、十几个,多的几十个、上百个。唯有汉族,是一个民族、两个人种,长江以北的以蒙古人种为主,长江以南的是以马来人种为主。血缘来源不同,长江以北的汉族融入了许多草原民族的血统,如是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胡人

唐代胡人是什么民族

胡俑是古俑中特殊的一群,只见于隋唐时期,宋代已不再出现.北朝墓出土的“胡俑”,其实大多数代表鲜卑人;鲜卑墓主随葬鲜卑俑,固属事理之常,与唐人以胡俑随葬有别.再往前在汉画像石里,却可以看到大规模胡汉交战的场面,时代的特点又自不同.

唐俑中之“胡”,大抵指粟特人.能区别出来的还有昆仑人,但较少见.至于区别更少见的大食人和其他民族,目前仍难准确做到;兹不讨论.粟特人是居住在中亚河中地区,即泽拉夫善河流域的半农半商民族.当时的大商队都以武力自保,所以粟特人也尚武.然而与十六国时期以武装入侵的方式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不同,叩关的粟特人多以通商的面貌出现.尽管贞观年间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充任蒲昌海(今罗布泊)石城镇之镇使时(《新唐书·地理志》),“胡人随之,因成聚落”.其后,在石城镇外又筑起胡人聚居的新城,蒲桃城和萨毗城(S.367号《沙州伊州地志》),仿佛是一些殖民的据点;但唐政府以宽容的态度处之.这时入华的粟特人大都生活在此类聚落中.起初,他们几乎与唐代社会格格不入.粟特人信仰火祆教,然而并不外传,不曾有过译成汉文的祆教经典,各地之祆祠唐政府也“禁民祈祭”(《新唐书·百官志》);在宗教上与信仰佛、道的唐人完全隔绝.在婚姻上粟特人实行血亲通婚.《隋书·西域传》说粟特人“妻其姊妹,及母子相禽兽”.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说粟特人“极恶风俗,婚姻交杂,纳母及姊妹为妻”.唐·杜环《经行记》也说:“寻寻(指祆教徒)蒸报于诸夷狄中最甚.”西安出土的《唐苏谅妻马氏墓志》中,就记下了祆教徒近亲通婚的事例(《考古》1964年9期).这种风俗,自唐人看来,实属悖逆伦常,为情理所不容.在丧葬制度上,祆教经典《阿维斯陀经》规定,要将死者置于山间,让狗噬鸟啄.但萨珊波斯实行天葬,尸体虽任鸟啄,却不令野兽吞食.粟特人则又不然.唐·韦节《西蕃记》说,康国于城外,“别筑一院,院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人肉尽,收骸骨埋殡”.《旧唐书·李暠传》所记太原“黄坑”,也是狗食死人之处,似亦为流寓当地的粟特人治丧之所.为哀悼死者,其亲属或剺面截耳.这些做法,并令唐人不胜惊诧骇怪.当然,如果他们在本乡行施自己的风俗,外人可不必置喙.但大批粟特人却留恋唐之富庶,乐不思归,不愿“还蕃”;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如何找到在这里长期生活下去的出路,实际上也就是如何进入唐代社会的问题.

当唐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后,大部分聚落被编为乡里,入籍的粟特人之从事农业者依均田法受田,并承担相应的赋税兵役.他们与汉族农民杂居,且互相通婚,较易汉化.那些继续经商的:未入籍者称“客胡”;入籍者则成为“当县夷胡户”,其籍贯“属西、庭、伊等州府者,验有公文,听于本贯以东来往”(S.1344号《开元户部格断简》).也就是说入籍的胡商只能在其户籍所在的边州以东的内地进行贸易.而“客胡”虽然也不允许捆载内地产品任意“入蕃”,但可以从域外运货进来,比入籍者方便.所以这两部分粟特商人遂互相配合,操控丝路上的贸易.长安西市中胡商尤多,“西市胡(商)”成为当时的一个专门名称.经他们转贩而来的西方物品常为论者推重,誉之为“撒马尔罕金桃”.虽然由此带来了若干西方器物的造型与纹饰,丰富了唐代的工艺制作.但其中大部分为奢侈品,或用途不广的奇货;远不能和16世纪传来的美洲作物、19世纪传来的欧洲机械相比,于发展社会生产、改善民众生活的作用至鲜.而且未入籍的客胡流动性大,虽然他们善于适应,但很难被看成是社会中之稳定的因素.

不过入唐既久,且已脱离聚落约束的粟特人,逐渐不循旧制.改奉摩尼教、景教以及佛教的不在少数;唐代的佛教大师释法藏(见《宋高僧传》)、释伽跋摩(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都是粟特人.其精英分子更努力接受汉文化,供职唐廷的大有人在.他们不但担任译语、将作、监牧等方面的职务,还有成进士,做文官的.然而这些人,包括未解体以前的粟特聚落成员,都不会出现在胡俑中.只有贫困的粟特移民,居留的时间已长,对唐土风情知之已稔,已基本华化者,才能为汉族大户所收容;甚至也只有其中的“家生子”,才能受到充分信任.因为随葬的胡俑代表的是这类人,而不是人地两生的初来者,更不会是精英阶层.所以考察在现实生活中沦为厮役奴婢的胡俑,只能为唐代社会中的粟特人这幅大画卷揭开一角,其中还不可避免地被涂上一层墓主人所属意的色彩.由于粟特人“十岁骑羊逐沙鼠”(李益诗,《全唐诗》卷二八二),懂得畜牧,所以牵驼驭马的胡俑相当多,可是无论俑或驼、马,以及所驮之物,无疑悉数代表墓主人的财产.研究者不宜离开这一基本事实而过度引申.比如有人把它们看成是丝路上的商队的一部分;甚至驼囊上的兽面装饰也被认为即《酉阳杂俎》所称“刻毡为形,盛于皮袋”的祆神(《唐研究第7卷》).而如《唐代胡人》页9所收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造型诚如其说;但章怀太子既不经商又不信祆教,与丝路贸易及祆神均不相干.又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朝阳唐·鲁善都墓出土之彩绘骑驼俑,骑者既是汉人面相,朝阳又僻在北方,也说明此驼与丝路上的商队没有直接关系.而陕西户县元代贺氏墓出土的驮马,其驮囊上亦饰兽面.元代不流行祆教,此驮囊更与祆神无涉.

粟特人长于音乐歌舞,唐代的胡人乐俑颇不罕见,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骆驼载乐俑尤为著名.《唐代胡人》页169所收西安西郊枣园唐·俾失十囊墓出土的乐俑共6人,所奏乐器有二弦琵琶(疑即勿雷)、答腊鼓、横笛、竖笛等,另有引吭作歌者,其安排与上述载乐俑差近.俾失十囊为突厥首领.《册府元龟》卷九七四载,开元四年四月“突厥俾失州大首领伊罗友阙颉斤十囊来降,封其妻阿失那氏为雁门郡夫人,以向化宠之也”.此人卒于开元十二年,居唐仅8年,随葬之乐俑胡貌唐装,疑非其本族;此时粟特之附突厥者人数甚众,所以这些乐俑可能也是粟特人.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胡俑及相关之美术作品中出现的舞者皆为舞胡腾的胡人男子,而舞胡旋、柘枝之胡人女子则不经见.其实胡人女子中之酒家胡姬,在唐代风头正健.李白诗“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李太白集》卷三,卷一八)均反映出偕胡姬置酒饮谑之状.但红粉浮浪,诗句轻薄;再考虑到其祆教之“恶欲”的背景,则胡姬在当时人眼中一般不被视作良家妇女.元曲中涉及男女私情时仍常常扯上祆教,如《货郎旦》第三折:“祆庙火,宿世缘,牵牛织女长生愿.”甚至明清时妓院中供奉的行业神白眉神,据刘铭恕先生考证,亦由祆神转化而来(《边疆研究论丛》1942~1944年卷).因此在唐代上层人士用于葬礼的陶俑中没有她们的位置,出土物中迄今尚未发现可以被确认的女胡俑.唐代男胡俑的面目剽悍,有的且接近狰狞,胡女的面型大约也不尽符合唐人的审美习惯.这时如对人说“子貌类胡”,绝不是一句恭维的话.“如花”云云,不过是吟咏时即兴遣辞而已.更由于在社会心理上把她们定格为风尘冶艳之尤,遂使之难以在正式场合抛头露面.有鉴于此,唐代之带粟特血统的贵妇,常特地攀附汉族烈女贞妇的节操,用以标榜.如洛阳出土的仪凤二年《曹氏墓志》,其父名毗沙,显然是胡人.但志文中说她“贞顺闲雅,令范端详”;“四德周备,六行齐驱”;“孝同梁妇,节比义姑”(《千唐志斋藏志》).这些谀墓之词可能不尽是实录.因为同出于洛阳的《安师墓志》(龙朔三年)与《康达墓志》(总章二年),文字竟几乎全同(均见《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炮制者依样葫芦,照猫画虎,其中的假大空,自不待言.

真正广泛吸纳粟特移民从事的职业是当雇佣兵.《大唐西域记》说康国“兵马强盛,多诸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赭羯亦作柘羯,意为勇士.《唐代胡人》页170之胡人骑俑,裸露上身,肌肉饱绽,或即代表侍卫永泰公主的一名柘羯.唐的建立颇赖突厥兵之助,所以自始就有任用蕃将的传统.特别是到了玄宗朝,由于均田之制已驰,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府兵确已“不堪攻战”,蕃将统领的军队已成为国家主要的武装力量.虽说其中包括蕃汉兵卒,而且蕃人亦不尽是粟特,但九姓胡毕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高适诗中甚至说:“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全唐诗》卷二一三);可以想见当时唐军中胡骑之众.蕃将为了取得信任,每每竭力作输诚效忠的表白:“忠勤奉主,操等松筠;委质称臣,心贞昆玉”(《康元敬墓志》,见《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但实际上像安金藏、石演芬等之能做到忠于一姓者,亦不多见(《新唐书》安、石本传).其民风或如《西域记》所说:“胡人贪冒,性多翻覆.”以安禄山为例,他在唐玄宗面前的表演,如《安禄山事迹》所记,可谓矫情作态,已臻极致.安禄山“腹缓及膝”,当被问起其中何物时,他就说:“唯赤心耳!”最后此人成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身兼三个大军区的司令,兵刑钱谷,生杀予夺,尽操一人之手;其麾下的镇兵人数相当全国兵额的36%.他的反叛,成为李唐由盛而衰的分界线.致令杜甫悲哀地感叹:“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全唐诗》卷二三O).这场叛乱不仅给国家造成了无可弥补的伤害,也使杜甫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安史叛军中就有不少柘羯.围睢阳城时,“有大酋被甲,引柘羯千骑,麾帜乘城招巡”(《新唐书·张巡传》).这些柘羯骑兵虽早已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中,但从《唐代胡人》页138之骑具装马、戴虎头磕脑的胡俑身上,却仿佛仍能看到那个令人震怖的历史时刻中之粟特铁骑的影子.

唐朝胡人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所谓“胡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北方、西域少数民族都可以被称为胡人。但是很多情况下,唐代人所说的“胡人”又专指粟特人。粟特人是居于中国新疆和中亚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昭武九姓”和“九姓胡”,或者直接简称为“胡人”。

粟特人的故乡在中亚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在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分布着九个绿洲王国,著名的如康国、安国、石国和米国。粟特人使用的语言是粟特语,是东伊朗语系的一支,所以粟特人是被历史学家看作是伊朗文化系统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胡人”的说法出现很早,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战国策》),既有胡服,那么穿胡服的定是胡人了。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句子。

这里的胡人,指的是匈奴人,或者说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那些敢和汉室作对的其他少数民族,比如东胡,它因居于匈奴人之东而得名,也有专家认为东胡其实是“通古斯”的转音。东胡后来演变为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

胡人成气候,是在十六国时期。彼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入侵中原,纷纷建立政权。所以,这一时期习惯上又被称作“五胡十六国”。其中,匈奴,鲜卑,羯是游牧民族,而氐,羌则并非游牧。

这一时期,也是胡汉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时期。所谓“邪正不并存,譬如胡与秦”(《晋书》),将汉胡的关系比作正邪两面,不管我们感情上接受与否,客观的说,这种思想一直是这个时期的主导思想。毕竟民族间从排斥到融合,是一个很艰难也很漫长的过程。

一说到胡人,好多人会认为这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胡人相对于汉人,先进程度较低,风俗也不尽相同,又总是武力骚扰边境。对这些人,汉族政权也好,百姓也罢,自然没什么好感,也就说不出什么好话了。

江统在《徙戎论》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晋书》),已经把他们当做敌我矛盾来看待了。所以后世再提到胡人,不管语气还是情感,在感觉上总有那么一点蔑视、轻侮的意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人

历史上杨贵妃有胡人血统吗

有的可能性极大。当时在李唐时期,北方人,尤其是贵族,没混入胡人血统才奇怪。

杨贵妃家族属于魏国时期的上柱国的贵族。当时的魏国,本身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当时隋唐贵族多多少少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合的血统。杨贵妃家族也不例外。

哪本古籍记载杨贵妃是胡族血脉?

应该是野史吧。《旧唐书·杨贵妃传》《新唐书·杨贵妃传》《旧唐书》《新唐书》有关杨玉怀出生地说法不一。历史其中最详细的说法是:杨玉环生于蜀郡(成都)。父杨玄琰,官蜀州司户,为七品下的刺史衙吏。二叔杨玄珪,所在不详;三叔杨玄璬,官为河南府士曹参军,从七品下的衙吏,官职卑微,辅掌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之事。据说杨玉环有三个姐姐,一亲兄,一从兄,还有一个不是直系的从祖兄杨钊,即后来的杨国忠,比杨贵妃至少大20岁。

杨玄琰曾祖父杨汪是汉太尉杨震十八代孙,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忠肝义胆,后为李世民所杀。

从杨汪的曾祖父杨顺时起,他们这一支就离开弘农华阴迁往河东的蒲州永乐定居。蒲州,隋朝时属于河东郡,唐朝时属于河东道,永乐县属蒲州管辖,杨汪被杀后,其子孙后代仍在这里居住,故又自称为蒲州永乐人。祖父杨令本虽然没有曾祖父杨汪那么赫赫有名,却也官至金州刺史。

历史上杨玉环是胡人吗

不是。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

古代说的唐朝胡人是现在的哪里人?

唐代人所说的“胡人”又专指粟特人。粟特人是居于中国新疆和中亚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昭武九姓”和“九姓胡”,或者直接简称为“胡人”,他们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使者。

粟特人的故乡在中亚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在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分布着九个绿洲王国,著名的如康国、安国、石国和米国。粟特人使用的语言是粟特语,是东伊朗语系的一支,所以粟特人是被历史学家看作是伊朗文化系统的一部分



肉孜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肉孜节是什么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1、肉孜节(即开斋节)开斋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穆斯林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时间伊斯教历的十月初。

2、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在我国新疆地区,开斋节称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节日”。

3、开斋节是不同一般世俗人所理解的普通节日,只有亲友聚会吃喝与游乐,而是全世界穆斯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庆祝的尊贵日子,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对真主敬畏和感恩的表示,任何形式的庆祝活动和礼仪都必须以这个主题为基本精神.归纳起来,开斋节的活动应当包涵以下意义:感恩,敬畏,庆功,丰收,宽恕与和平。

4、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称为斋月。封斋的天数有时为二十九天,有时为三十天。斋日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饿,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平时抽烟的人也要暂时戒烟,谓之封斋(或把斋)。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斋,妇女在经期中也可以不封斋,但要节制饮食,绝不能在公开场所吃喝。有病、赶路的人可以不封斋,但日后要补斋,不能补的以交纳财物作为罚赎。关心在困苦中的人,如病人,孤儿,流离失所和无家可归的难民,把真主恩赐给自己的财富施舍给这些急需帮助的人。

5、到了晚上,当封斋将要结束时分,清真寺开斋的钟声当当响起,情况就与封斋时完全不同,人们可以饮食说笑,左邻右舍可以团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饥饿时,随便走到素不相识的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6、开斋节的庆祝活动,盛大隆重。早在开斋节到来之前,人们就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



中国未识别民族之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歌词了。但是,如今出现了第“57”个少数民族。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第“57”个民族穿青族是什么民族你知道么?本期的中国未识别民族带你了解。

穿青人的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叫“穿青”。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南征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普遍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汉族民系。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由于他们的争取,穿青人可以享受少数民族的优惠待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有民族数仍是56个,但现在已有民族为穿青人的身份证。

现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

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穿青人”在有些地区亦称为“里民子”,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也称“大脚板的”。“穿青”这个名称主要是用来区别于称为“穿兰”的汉人,这个名称始见于清代的文献记载中。当地各少数民族并不称他们作“穿青”,而是在汉人的名称前加个形容词,如“白汉人”、“穷汉人”、“大脚汉人”、“篙子杆汉人”、“吃荞麦的汉人”、“穿大袖子的汉人”、“当里民的汉人”等,由此可见,当地各少数民族是将他们视为有一些特点的汉人。

解放不久,大定、纳雍、织金的穿青地主曾召开过会议。因为当时他们听说少数民族地区不像汉族地区一般要进行土地改革,所以酝酿和鼓动穿青要求少数民族待遇。

【结束语】其实,中国未识别的民族不只有穿青族而已,在不久前,穿青族人的身份获得承认。如今,你是不是对穿青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呢?还有很多个民族至今没有被识别。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