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特点_2023年端午节通知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特点

由网友(姐的美、你不配拥有﹌)分享简介:端午节有哪些特点端午节有挂菖蒲、挂艾草、躲午、斗草、佩香囊、挂五色丝线、避五毒等特点。1、挂菖蒲、艾草: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要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2、躲午:躲端午简称躲午,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诸事多需避忌,所以有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躲端午的习俗。3、斗草:斗草分为武斗和文斗,是端午节最常...

端午节有哪些特点

端午节有挂菖蒲、挂艾草、躲午、斗草、佩香囊、挂五色丝线、避五毒等特点。

关于端午节假期封盘的通知

1、挂菖蒲、艾草: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要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

2、躲午:躲端午简称躲午,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诸事多需避忌,所以有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躲端午的习俗。

3、斗草:斗草分为武斗和文斗,是端午节最常见的民俗活动。武斗是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文斗就是事先制定规则然后对出花草名。

4、佩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成各种不同形状。

5、挂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6、避五毒:人们在端午这天把饼上印上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五种毒虫,端午当天吃下去。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2023年端午节通知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特点

导语:端午节快要到来的时候,大家闻到最多的香味是粽子香,伴随着的是每个人的思乡之情。每年都会有端午节的放假安排,那么,大家清楚2023年端午节通知是什么?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特点?

2023年端午节通知

2023年端午放假时间是6月22日至24日放假调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特点

1、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风俗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2、“端”字即“开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因此也别称端阳节、端日节。

3、因五月五日,又称重午、重五。民间也俗称五月节、五日节、午日节。另外还有夏节、天中节、午日等名称。也根据习俗称为菖蒲节、艾节、粽子节。

端午节习俗跟养生相关

糯米粽子为养胃清火而来

无论南北方,端午节被大众广为继承的习俗一定是吃粽子,为什么要吃粽子呢?“端午时节,气候特点是潮热难耐,人们普遍食欲不佳。在这个节气里吃粽子,不仅健脾养胃,还清浮火。”张奎军介绍说,传统的粽子主料是糯米加大枣,粽叶一般都用苇叶。在中医里,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粽子里的糯米一般都煮得很软,适量食用对健脾养胃有很好的功效。而苇叶等材料都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苇叶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蒸煮,粽叶内的有效成分可与内馅部分的营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增强粽子的补益作用。大枣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如果在粽子里加些莲子,可以健脾除湿;加些小豆,可以消肿。

艾草是为抵抗疾病而挂

端午节为什么要悬挂艾草呢?张奎军介绍,端午时节,采集艾叶、菖蒲挂在门楣和窗户上的习俗,是取其避邪的寓意。其实,艾叶与健康也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艾草早在我国古代就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特殊气味,驱虫的效果很好,而且属性辛温,能净化空气、有芳香通窍的作用。中医常以艾叶或艾条来做针灸或草熏,可通畅全身的气血,提升免疫力,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此外,用干的艾草泡手泡脚,可以去湿驱寒。

咸鸭蛋为滋阴清肺而生

端午节也是咸鸭蛋热卖的节日,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小时候端午节氛围浓厚,一大清早闻着粽香起床,而在煮粽子的锅里,一定会一起煮上咸鸭蛋、鸡蛋,伴着粽叶的香味,这些蛋似乎也格外增添了香气。除了吃粽子,端午节为何要吃蛋呢?张奎军介绍,这也是顺应节气的饮食。在中医里,鸡蛋黄是一味滋阴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鸭蛋本性偏凉,味入心,具有滋阴清肺的作用,在阳气旺盛的时节,可以帮助祛除体内的湿热。

赛龙舟是为了气血通畅

端午节习俗还有与运动有关的,就是赛龙舟这样的项目。张奎军介绍,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闷热,人容易烦躁忧郁。夏季养生,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划龙舟能使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运动时还可以分散注意力、忘掉不快,我们可以用这些“快乐因子”让身体更健康!



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民俗 端午节民俗有哪些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悬艾蒿。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民俗 端午节民俗有哪些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蒿。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2022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号 端午节有哪些特色饮食

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啷当响,农历五月已经进入了炎热的夏季,阳历五月有好多节日,而农历就有一个端午节。那么2022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号?端午节有哪些特色饮食?2022年农历五月有哪些宜忌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2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号?

农历:二〇二二年五月初五 公历: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端午节有哪些特色饮食?

中国

粽籺:粽籺,俗称粽子,是端午节传统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北方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

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

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外国

韩国:艾草糕+樱桃茶+醍醐汤

在韩国,端午节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端午节期间韩国人多喜食艾草饼与艾草糕、品樱桃茶、喝醍醐汤。

日本:粽子/槲叶糕+菖蒲酒

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呈圆锥形。最初是将粳米蒸熟捣碎成年糕状后用茅叶包裹,再如水煮熟。后来改用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节,新加坡人也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独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酱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条混炒,最后裹入透白晶莹的糯米之中。

越南:黄姜糯米饭+方形粽子

端午节时,越南人会准备黄姜糯米饭,来感谢祖先的恩惠给子孙后代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并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越南人认为黄姜饭里的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



端午节食物有哪些

端午节食物有:

1、粽子。

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2、咸鸭蛋。

以新鲜鸭蛋为主要原料经过腌制而成的再制蛋。营养丰富,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3、青团。

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4、艾叶大蒜煮鸡蛋。

很多地方都有端午节煮茶蛋和艾叶蛋的习俗,有些用鸡鸭鹅蛋涂成鲜艳的颜色,用网袋装着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能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健康。

5、煎堆。

流行于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在广东是指拳头大小,油炸糯粉团,表面满是芝麻的食品。



端午节的诗有哪些

端午节的诗如下:

1、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2、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5、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6、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7、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8、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端午节有哪些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4、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10、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