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初度(董必武所著诗作)

由网友(不是所有故事都有后来)分享简介:做品本文910始度①910工夫瞬息过,吾熟多灾感蹉跎。5晨敝政皆亲历②,1代新规要渐磨。完全革心兼革面③,随人治岭取治河。顺从马列无不堪,笃信出路会伐柯④。正文译文文句正文①始度:原指始熟之时。度,朱熹解做“时节”,即出熟熟期。伸本《离骚》:“皇览揆余始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遂指诞辰为始度。②5晨:指清代,平易近国始元、袁世...

作品原文

法治频道

九十初度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

五朝敝政皆亲历②,一代新规要渐磨。

彻底革心兼革面③,随人治岭与治河。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初度:本指初生之时。度,朱熹解作“时节”,即出生生期。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遂指生日为初度。

②五朝:指清朝,民国初元、袁世凯篡国、北洋军阀割据和蒋介石篡权。(作者自注)

③革心兼革面:指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易·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抱朴子·用刑》:“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清尘。”

④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伐柯,譬喻为可以遵从的样板。《诗经·豳风》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柯,是斧柄。(作者自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只要坚定地遵从马列主义,革命事业就无往而不胜,深信我们在万里征途上,一定会按照马列主义的伟大准则去做。

创作背景

这是董必武的绝笔诗,写于他逝世前28天。当时诗人正备受肺癌折磨,好几天粒米未进,但在自己89岁生日这一天,仍抖擞精神,在病榻上写下这最后一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在这首生日抒怀之作里,诗人艺术地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历程,表达了要继续为党为民辛勤工作的愿望。在这位临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笔下,竟然没有丝毫悲观消沉之意,有的只是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

诗一开头,就感叹光阴迅速,如白驹过隙,弹指间已是90年了。这番感慨是有为而发:

一是诗人一心忙在工作上,日理万机,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

二是诗人总感到有忙不完的事要做,总感到时间不够用,有一种献身革命事业的紧迫感,正像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不觉老忽至,总觉任须肩。”

三是诗人为人谦虚,严以律己。自己虽然已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但从不倨功自傲,恰恰相反,总惭愧自己对革命贡献得很不够,而党和人民却赋予了自己过高的荣誉。

诗人曾一再表示:“新功未建惭高座,老本无多早啃枝。”显然,诗人感叹时光荏苒,还有虚度光阴的自谦之意。这也是为后一句做铺垫。

“吾生多难感蹉跎”,进一步写出自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要勤勤恳恳为党工作的心愿。董必武从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洪流,几十年来颠沛流离,东奔西走,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称得上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了,根本无暇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可谓是“多难”了。至于说“蹉跎”,则并非如此了。实际上几十年来,诗人一直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为党和人民工作着,而且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事实上,早在1944年诗人60寿辰之际,党中央就曾专致贺电:“你过去革命奋斗,贯彻了辛亥、北伐、至内战,一直到抗战的每个阶段,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写下了光荣的史迹。你是中国共产党创始者之一。二十二年来你经历无数艰辛,始终不息地为党工作……你是中国共产党的模范领导者之一。”

“五朝敝政皆亲历”,概括了董必武在解放前的历程。他身逢五世,这五世都是属于剥削阶级统治的黑暗政权。人民饱受剥削、奴役和压迫之苦。在暗无天日的旧中国,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家破人亡的悲剧,亲眼看到统治者的巧取豪夺,渔肉百姓,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感受到必须推翻旧政权,建立一个人民的政权,拯救更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因此从青年起董必武就苦苦寻找救国救民之路,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代新规要渐磨”,指社会主义制度刚确立,而且她又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五朝弊政”的,这些决定了她的不成熟性,有待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尤其是作为刚结束战乱的中国,那些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百废待兴,各项建设尚不能完全纳入正轨,封建思想的幽灵依然在古老的华夏大地徘徊,因而在新旧转轨时期,难免会出现龃龉之处,需要“渐磨”才能合榫。

董必武解放后一直主持领导新中国法制建设,使法制建设逐步得以完善,建立起完整体系。这句诗表明诗人看到新制度还有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意识到这个新制度是大大优越于解放前“五朝”的。这也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革命老人得出的经验之淡,从中包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喟。三、四两句通过新旧制度对比,抒发了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接下两句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彻底革心兼革面”是说要继续学习,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加强思想修养,以便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一位革命元勋,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的是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真正是生命不息,革命不止;活到老,学到老。这里的改造主观世界,不仅包括学习马列主义,而且包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改造自然的本领。这是与下一句相对而言的。诗人一生酷爱读书,而且藏书很多。他早年就已掌握了英、法、日三种外语,但仍不满足,65岁又开始学俄语,并经过不懈努力,达到能阅读俄语报刊的水平。这种精神,为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随人治岭与治河”,表达了诗人要跟随劳动人民一起治山治水,改造祖国河山的心愿。解放后,董必武足迹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走访了千家万户,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这句诗里也体现出无产阶级老革命家要与大自然做斗争,征服自然,降服自然灾害的宏大气魄。

董必武曾担任过多年中央防汛总指挥部主任,对各地的洪涝灾害情况比较熟悉,对其危害性认识得也比较深刻,曾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献计献策,提出治理有关河流的切实训计划。直到晚年仍牵挂着灾区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担任国家副主席后,曾花费三四年的时间,有计划地在全国实地考察。每到一地,都详细询问有关自然灾害和人民生活的情况,发现好的经验、措施,就及时向中央建议在全国推广。

最后两句体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遵从马列无不胜”,是董必武从自己一生的切身经历中得出的结论。诗人的一生伴随着党的成长,从创立到成熟,其间诸多曲折坎坷。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从血污中爬起来,舔净伤口,战胜困难,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他一生都在读马列和毛泽东著作,总是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地阅读领会其中的精神。他相信只要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前途就如旭日东升,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是一位老革命家发自肺腑的心声,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董必武这近乎临终遗言的话语,值得人们深思记取。

诗是诗人心灵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世人可仰见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这位阅尽人世沧桑的革命老人身上,依然青春常在,精神饱满,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临终前,仍然活泼开朗,热情高涨,反映出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开阔豪迈,精神豁达乐观。如郭沫若所赞誉的:“革命功高誉未过,九旬寿考靡蹉跎。”

作者简介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董必武青年时代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党和红色政权的建设工作。

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是中共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同国民党破坏抗战、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二届政协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