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

由网友(荧光北鼻)分享简介:来由宋词3百尾词牌名凤凰台上忆吹箫做品门户婉约做品类型触景熟情主题感伤主题相思4季秋日做品赏析那尾词概做于词人婚后没有久,赵亮诚离野遥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于丈夫的密意忖量。上片“喷鼻热金猊,被翻红浪。”为对于偶给人以热漠凄清的觉得。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喷鼻炉。“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正在床上,正在晨光的映射下,波纹升沉,恍...

出处

宋词三百首

词牌名

凤凰台上忆吹箫

作品流派

婉约

作品类型

触景生情

主题

感伤

主题

相思

四季

秋天

作品赏析

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凤凰台上忆吹箫的介绍

上片“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冯延巳《鹊踏枝》),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下片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凝眸处,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5]

这首词写离愁,步步深人,层次井然。前片用“慵”来点染,用“瘦”来形容;后片用“念”来深化,用“痴”来烘托,由物到人,由表及里,层层开掘,揭示到人物灵魂的深处。而后片的“新愁”与前片的“新瘦”遥相激射,也十分准确地表现了“离怀别苦”的有增无已。[9]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创作地点在青州。自公元1107年起,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乡里十余年。赵明诚何时重新出来做官,史无明载。而刘忆萱在《李清照诗词选注》中认为此词作于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时间约为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4][3][2]

作品评价

明·杨慎《草堂诗馀》卷四:“欲说还休”与“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端的为著甚的?(评“新来瘦”以下三句)   [6]

明·茅暎《词的》卷四:出自然,无一字不佳。   [6]

明·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二:(眉批)非病酒,不悲秋,都为苦别瘦。又:水无情于人,人却有情于水。(评语)写出一腔临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 [6]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三:懒说出,妙。瘦为甚的,尤妙。“千万遍”,痛甚。转转折折,忤合万状。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立变成离亭别墅。至文也。   [6]

明·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卷三:宛转见离情别意,思致巧成。  [6] 

明·陆云龙《词菁》卷二:满楮情至语,岂是口头禅。   [6]

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亦是林下风,亦是闺中秀。 [6]

明·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八:“千万遍”,痛甚。   [6]

明·竹溪主人《风韵情词》卷五:雨洗梨花,泪痕犹在;风吹柳絮,愁思成团。易安此词颇似之。   [6]

清·邹袛谟《倚声初集》卷十六:清照原阕,独此作有元曲意。阮亭此和不但与古人合缝无痕,殆戛戛上之。清照而在,当悲暮年颓唐矣。   [6]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节录《〈掞天词〉序》:张祖望曰“词虽小道,第一要辨雅俗。结构天成,而中有艳语、隽语、奇语、豪语、苦语、痴语、没要紧语,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方为妙手。”古词中如……“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痴语也……此类甚多,略拈出一二……”   [6]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十:此种笔墨,不减耆卿、叔原,而清俊疏朗过之。“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笔致绝佳,馀韵尤胜。[6]

作者简介

李清照(约1084—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少年时即以才藻见称。18岁时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俩酷好金石图书的搜求考据,收藏极富。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陷汴京,他们避乱江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绍兴二年(1132),再适张汝舟,不久离异。晚年她便只身漂泊越州、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境遇极为孤苦。整理完成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上表于朝,卒年约七十余岁。

李清照的诗、词、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其散文构思精妙,辞采俊逸,文笔曲折生动,尤善于借叙事以状情,因而颇受推崇。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蘅塘退士 等 .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 北京 : 华文出版社 ,2009 . 354-355 .[3] 柯宝成 . 李清照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 武汉 : 崇文书局 ,2015 . 36-38 .[4] 陈祖美 .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 成都 : 巴蜀书社 ,1992 . 81-84 .[5] 程建忠 . 唐宋词鉴赏 . 西安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7-06 . 159-160 .展开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