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场王氏宗祠(上场王氏宗祠)

由网友(身心疲惫)分享简介:先容“虎踞龙盘今胜昔,天崩地裂翻天覆地慨而慷”,是毛泽东宏篇诗词中的摘句,借此尽句去描述吾村吾族的伟大变迁10分得当。为使族人邪确相识野城汗青——今昔变迁,正在回首王氏野族正在那块冷土上熟息繁殖之际,起首先容1下熟尔养尔的妈妈地——上山村境坐落、政制、平易近情等详情颇有须要。地舆情况今隶凤乡镇的上山村行政村居委,村名曲与自“上场”取“山...

介绍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是毛泽东宏篇诗词中的摘句,借此绝句来形容吾村吾族的巨大变化十分恰当。

苏州太仓 王氏故里 书香久传

为使族人正确了解家乡历史——今昔变化,在回顾王氏家族在这块热土上生息繁衍之际,首先介绍一下生我养我的母亲地——上山村境座落、政制、民情等概况很有必要。

地理环境

今隶凤城镇的上山村行政村居委,村名曲取自“上场”与“山畲”两处地名首字之合称。它位于邑城北郊。城乡连接处的兰溪东岸,北纬24°50′—25°26′,东经117°36′—118°17′范围之一隅,东接祥云居内自然村,西与顶巷李厝交差穿插,南面临溪,北与大岑林果场接壤,村境内居民住地名有,上场顶巷,下场下巷、山畲、小岭、贡尾、冷水坑等。山坡地多田地少,辖境面积约3.6平方公里,常住民众有王、李、陈、吴、谢等姓2900人,其中王李为大姓,占全村人口60%左右。

政治变革

我县行政区划变更频繁,尤其是民国及新中国诞生以后。据县档案馆馆藏资料统计:民国38年间变换10次,新中国自1949年10月至2002年54年中调整20次,摘其要者列之。

公元955年(后周显德二年)置县,置县之初设4乡16里(里前有18都)我村隶归善乡长泰里;明初,以县城一坊,称在坊里,我村隶在坊里。其余乡及里照旧,明万历十一年折为18里。

清朝沿袭明代旧制,仍分4乡18里,我村隶属不变

民初,仍沿用明、清旧制,到民国十七年(1928)9月实施《县组织法》设县、区、村里、闾邻四级县,我村隶属闾邻一级。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全县划分为6区、我村隶县城区,在坊里区设自治筹备处,越年而月改区自治筹备处区,七月复设区公所,下辖乡镇公所及闾邻长办事处。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5月,福建奉命实行保甲制度,取销乡镇公所及闾邻长办事处,改设联保办公处(49 处),保长办事处(432处),我村隶属县城区、南洋保。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行政区区划调整为19个乡镇,我村隶属城苑镇。

解放后行政建制与变更

1949年9月3日安溪县城第二次解放,9月9日正式成立中共安溪县委员会和安溪县人民政府,政区沿袭地下时期4个区,10月5日下文设4个区19个乡。我村隶属龙城区,城苑乡。

1952年7月全县划分14个区,(后调为12个区)4个镇155个乡,我村隶属一区,城厢镇上山乡。

1956年6月将全县12个区并为7个区、3个镇、100个乡,我村隶属城关区,城厢镇。

1958年3月全县7个区调整为28个乡镇。同9月由28个乡镇合并组成9个人民公社,我村隶属关公设、上山大队。1961年8月全县又再调整,设8个区91个小公社。城关区辖12个人民公社。

1965年4月撤销8个区91个小公社建制,重新成立城厢等15个人民公社及城关镇人民委员会。

1968年9月15日由解放军“支左”部队党委批准,成立军、干、群三结合的安溪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22日县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安溪县革命委员会复称安溪县人民政府。

1981年10月30日城关镇更名为凤城镇。

1984年4月17日县委、县政府决定实行政设分开,组建乡人民政府。全县改建为17个乡人民政府,我村隶直属凤城镇人民政府管辖。

1987年全县建制为5镇(凤城、官轿、蓬菜、湖头、剑斗),19乡(城厢、魁斗、金谷、感德、长坑、兰田、祥华、尚卿、龙门、虎丘、西坪、龙涓、参内、大坪、湖上、桃舟、丰田、白濑、芦田)和1个省属县管辖福前农场。

2002年全县政区设13个镇、11个乡、24个居委会、434个村委会。

人民生活巨变

千百年来无论政制如何变革,“上山”始终作为乡、村一级政权存在着,以地域而言,处于县郊福地,却从来没有得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加上先天不足一一田地奇缺,山利微小(未充分开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常有饥寒之虞,人们养生途径主要靠传统手工业一一加工米粉,把成品粉干挑到农村农户置兑换稻谷,利用谷糠、米粉汤水饲养家畜。这种手工业工序环节多,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有“三更起床,五更出门”、 “一家三代人都没眠”的说法,又因妇女付出劳动最多最繁重,又有“愿作上场牛(田地少,畜耕轻松)不做上场媳妇”来比喻妇女辛苦操劳程度。加工米粉虽有利可图,但受风雨天气和社会环境(如战乱,匪祸或天灾)制约无法常年经营,这就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局面。

真正根本性脱贫致富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开始的。改变了大集体束缚生产力社会制度,设立特区、开发区,全党立足搞活经济,贯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导群众走农工商并举的发展道路。在当地政府统一规划下,我村纳入城区范围,批准建立经济开发区,并投资改善开发区硬环境和配套项目建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利民政策的引导,政府的帮助和推动,群众的辛勤拼搏,开发区成效显著,有目共睹,村容面貌、人民精神、物质生活、文化教育、居住环境等方方面面,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具本表现:

1、道路交通便捷,通讯设施齐备,省道307线贯串村中,直达泉州府城、省城,辐射漳厦。轿车、摩托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邮电、银行首次‘‘现身”,宅话、手机、插卡话亭普遍化。

2、挑战河道向水域夺地,修筑了自祥云至清溪大桥段1干多米长溪堤,有效防止了大小洪水冲塌河岸,且扩大陆地面积上千平方米,为建造商住楼房增加了用地。

3、高楼林立,商贾如云,自下巷至祥云原有一大段山、田、溪相夹挤荒凉地段,经过劈山填河,而今两边高楼连接不断,自祥云至仙苑大桥连成一条五里长街。以省道307线为中心,左右二边还建成祥俊路、友明路,形成篆体川字型商业网络。街道宽阔,人行道埔设花色图纹地砖,旁植林木花草,环境优雅美化。

4、文化教育蒸蒸日上。校舍规模不断扩大,就学生数年年增加,适龄儿童全部入校,初小升格高小已有多年,在校生数500多,正在筹建城区第六小学,并由政府投资新建教学楼一座,五层30间教室,迎接增设初中部。

上山村人多地少,仅有200多亩种粮地,开发区全部征田,人们生活向何处?成为议论话题。随着深入贯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宣传教育,人民群众看到了村境面貌快速变化的实例,又受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启发,改变了旧观念束缚,把握时机,放开手脚大胆闯荡,走亦工亦商道路,从境内拼到境外,在商海中炼就本领,寻找多门路就业,开辟多元化经济,勤劳是关健,智慧出财源,一个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型村庄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

王家腾飞

上场下巷王姓是上山村居民的一部分,在村户籍160多,常住人口近800,占全杭臣人数30%,我们的族众在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下,全身心拼搏商品贸易,走劳动致富正道,经济发展迅速,二十年间超过已往四百年。在民生四大基本要素一一衣、食、住、行层面上物业资产拥有量和消费(享受)水平均创历史新高。

1、物质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吃穿用品随心所欲、应有尽有、果蔬鱼肉成为平常菜谱。从小康水平基础上向中、高档营养型过渡,注意消费药食兼效的天然营养保健品,明白人的健康长寿是“养”出来,而不是‘‘治’’出来的科学道理。

王姓人基本上实现了家用电器化、服饰时代化、住宅高楼化、出行车子化。据统计,电视机、电话机户户有,大部家庭成员兼有一部或多部手机,电冰箱(柜)空调机、影碟机、卡拉OK为数不少,煤汽灶普遍化。

交通工具方面,占四分之一家庭拥有不同档次小轿车30部,摩托车200多部,自行车更多。

服饰方面,天然纤维一一纯棉纱机织布,质好耐用反受冷待、中青年男女皆热衷于轻薄柔软、表面鲜艳美观的各类化纤原料制作的成品衣,款式上青年女性喜穿紧身、短袖、低胸El,配以短裙,高跟鞋,小拎包,以显示高雅亮丽、楚楚动人体态。普通人群服装款式变化也很大,汉装、中山装、开襟装非常少见,个别老年人时有穿着,西装时尚化、男女老少皆用;鞋子年年有新款,特别是女鞋、高跟、尖头、近似古代“幼脚”女的弓鞋,成为现代女性时尚品,夏季千姿百态细带高跟凉鞋、冬令靴式长桶保暖鞋都是中青年女人的首选货。城乡曾经风行一时的解放牌仿军用品草绿色胶底鞋,成为体力打-K族的常用品。时代潮流新产品带来了高消费,说明了群众手头的富裕,也说明社会生产技术大进步。

居民住宅现代化。解放前下巷王姓人只有三座比较完整的老式平房,其中一座土坯墙砌入“油面”红砖一侧护厝有二层楼的古式大厝,算是乡中最高级的建筑物了,而今王姓人在祥云路、祥俊路、友明路拥有高层商住楼房(普遍3—5层、最高的8层)420多间商铺店面,以2间店面8米宽4—4.5层楼计算就有840一945套(含店面)的现代套房,人均1套以上,从购地、建筑到装修估算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

2、资产拥有量是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志。无商不富,经商致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外成功商贸企业家必经的道路。我村90%以上王姓人经营商业所积累的财富,大部用于房地产业,预测总资产上千万元的有5户,上500万元的有20户,上百万元的近100户,这就是改革开放正确路线方针政策,造福人民群众的最好说明。

3、完善宗族公共事务,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宗祠、族谱、神庙是每个氏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历史长河中、受社会变革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吾族的祠堂文化、谱牒文化和宗教文化都遭受严重破坏。经过政治、思想路线上的拨乱KIT-,经济制度上的改革开放,社会繁荣,民俗文化恢复、礼制重光。

吾族宗祠始建与修揖年代不详,旧祠于1 962年安溪发生特大洪水时倒塌,只剩一间大厅,神主牌“文革”中被烧毁,至1994年在原旧基地,众力重建,同年完成。坐向癸丁兼丑未(背北朝南)、大九架、五开间,上下二进,古典型宫殿式石木结构建筑,主庙28、9平方米,护厝2间100平方米。“秀土”围栏、门口大埕等总用地500多平方米,耗资28.5万元人民币。祠堂构建虽有规模性,因资金不足装修粗糙,经十多年风雨、内外观装饰大大落后于时代,与邻乡新祠比较差殊较大。族中有识之士认为需要重新修饰,资金筹集是难题,倡议最勇跃的王民生宗贤及家人胸怀远大热心公益,首先乐捐新修费额叁万陆仟捌佰元,并主持修饰工程,说到做到,从而带动其他族人纷纷解囊赞助。2007年春开始大装修,半年完成,耗资约叁拾万元。重新装饰后的祠堂面貌换然一新,艳丽壮观,金碧辉煌,呈现三大特色:一是、纯金饰物多:神龛多层木刻透雕,桃梁狮子,石柱对联阴刻字,檐下莲花吊筒,三台拱物方桌浮雕帷裙等部件均用纯金泊;二是、上下进内墙裙及正面大门二侧墙壁全部改用青绿色光面大理石浮雕坂村:三是、祠堂后“秀土”左中右三面设立斜式瓷质葫芦型围栏,祠堂正面内埕安装青石雕为基,大型不锈钢管围栏把宽大的埕面划为内外二埕、这样建筑风格为其他地方所罕见,而今王氏家庙可以说是一座集祭祀、休闲、观赏为一体的古典艺术建筑群。见证了王民生宗贤等人的独具匠心与尊祖敬宗精神。 ]

抡救王氏家谱,费尽心机顶风而上。吾族家谱已有188年没有修纂,现存的资料仅剩另枝碎叶,今日续修,实为抡救,再不抡救就有湮没忘宗之虞,王金兰等宗贤对此耿耿于怀,奔跑呼号,顶住了种种非议压力,耐心诚恳深入住户调查记录,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义务劳动,赤诚奉献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终于完成了除无据可续的部分支系外,凡能回忆、梳理、补充、更正的世系、明牒全部入谱,做到了房派分明,支系清楚,长幼有别,男女平等,独生女上谱,符合新时代法律要求。

落实宗教政策,修复神殿“凤泽庙”。

宗教信仰是构成民族和国家三要素‘佘为语言和文字,之一。原“凤泽庙”临近溪岸,规模小,1962年被洪水冲毁。“文革”中批斗“三封四旧”,毁庙废佛的余悸犹存,直到八十年代落实宗教政策,政府不干涉修复神庙和祭祀活动,始由信徒捐资复建200多平方米规模神宫,“凤泽庙”,拱奉护境佛“广泽尊王”,“清水祖师”,‘‘法主圣君”,‘‘漳三相公”,“枷楠尊王”,“杨府真仙”等六尊神像,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八月-22--,两次举行佛诞祭祀活动,祈求佛祖保境安民,消灾纳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民俗风情已成制度化,以上三个方面的恢复与延续,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思想精神寄托,为维护社会安定和谐起着积极作用。

祖祠风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