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

由网友(小心眼的人)分享简介:做物遗传取种量立异国度重心试验室依托南京农业大教,科技部于二零零一年一零月邪式核准南京农大设置装备摆设做物遗传取种量立异国度重心试验室,设置装备摆设期1年,今朝试验室在设置装备摆设中。现任试验室主任为弛无邪传授,教术委员会主任为刘大钧院士。中文名做物遗传取种量立异国度重心试验室(南京农业大教)创建时间二零零一年一零月研究范畴农业地址南京试验...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科技部于2001年10月正式批准南京农大建设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一年,目前实验室正在建设中。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张天真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刘大钧院士。

中文名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

创立时间

2001年10月

研究领域

农业

地址

南京

实验室主任

张天真

科研领域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系列科普活动

实验室主要学术方向以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白菜、黄瓜、萝卜等作物为主要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内容:

(1)作物遗传与基因表达。研究主要农作物及其近缘物种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探明不同物种相似功能基因在结构、组成和调控上的相似性与区别;构建农作物基因组的遗传图谱;在阐明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定位、克隆和转移控制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

(2)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探索优异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和利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优异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手段,将亲缘植物中染色体、染色体片段及携带的有用基因导入栽培作物,创造优异的新种质。

(3)作物育种新方法和新品种选育。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和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建立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将生物技术、数量遗传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建立可行的品系改良方法和群体结构改良策略;培育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目标性状有重大突破的作物新品种(系)。

项目成果

自实验室建设以来,共承担美国McKnight基金和“863”计划等近100项科研课题,拥有近2000万元的科研经费。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6篇,出版专著5部。此外,审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个,批准发明专利3项,成果和技术转让11项,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合作),国家科技发明奖三等奖1项,部(省)级奖14项。

科研团队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名。36名固定人员中,有教授17名(45岁以下的10名)、博士生导师14名(占教授总数的82.3%)、副教授10名(90%具博士学位)。在站博士后3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5名国内知名的各学科带头人组成,中青年科学家占学术委员会的2/3。

交流合作

定期举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评估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学科发展趋势,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发展规划等,讨论决定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其它重要事宜。实验室于2002年主办了第三届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邀请22名国内外学者来讲学,派出16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加强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访问学者6名。多年来,实验室已经在国内外同行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响:

(1)实验室定位于作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基础研究,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依据研究方向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设置了明确合理的研究目标。

(2)实验室在细胞遗传学、作物数量(群体)遗传学和育种方法等研究领域,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成果显著。

(3)实验室通过引进和自身培养,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和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拥有一批学风良好和严谨敬业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完全具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我国作物遗传育种领域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科研、教学岗位表现出高水平的科研素质。

(4)实验室坚持“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开放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健全,管理工作有条理。近期内,实验室将根据设立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内部协调和管理,建立良好的科研服务及保障体系。定期举行各类学术报告会,促进信息、技术的交流,发挥中青年骨干的学术带头作用,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联合的范围与深度,多渠道的筹措科研经费,设立各种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提高开放程度,扩大实验室的影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