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传媒学院(211工程学校)

由网友(男T台步)分享简介:姑苏大教座落于汗青文明取古代文化接相照映,艳有“人世天国”之称的名乡姑苏,是国度“二一一工程”重心设置装备摆设低校以及江苏省省属重心综合性大教。传媒教院是姑苏大教直属的2级私办教院。教院充实哄骗社会资材上风以及品牌作用力,以进步前辈办教理想为引导,对峙低出发点、低尺度、使用型、国际化,拉入传伐柯人才造就模式鼎新,致力于设置装备摆设具备产教研1体化...

苏州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传媒学院是苏州大学直属的二级公办学院。学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以先进办学理念为指导,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应用型、国际化,推进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建设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特色的国际化教育基地,积极服务于提升中国传媒教育软实力。

苏州和南京,哪个城市是江苏老大

传媒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1929年成立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所创办的电化教育专修科,以及1941年成立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下设的新闻学系。两校后经院系调整,最终并入苏州大学。1995年苏州大学设立新闻传播系,2005年发展调整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组建凤凰传媒学院,现位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学院现有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媒介与文化产业;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新闻与传播、出版;本科专业共5个: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

中文名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外文名

PCCSU

创立时间

2009年

地址

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历史沿革

在苏州大学一百多年发展的历史中,传媒教育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1929年成立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所创办的电化教育专修科,以及1941年成立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下设的新闻学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36年初创办电化教育专修科,主要培养电教人才,开我国正规培养电教人才的先河。当时每月摄制两本教育新闻片。抗战开始后,该科赶制宣传抗日的幻灯片,并与有关单位摄制《保卫我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等影片,配合抗日宣传工作。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成立于1941年8月,学院迎合时代需求,延揽名师,当时就设置了新闻学系。

1950年,两校与中国文学院合并组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1952年,又与东吴大学等著名院校合并组建江苏师范学院(后调整改名为苏州大学)。1984年苏州大学中文系开办宣传文化专业。1995年设立的新闻传播系开始招收广告学专科生和新闻学成人教育本科生,1996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新闻学、广告学本科生。1999年,文学院更名调整为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传播系)。2002年,撤销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传播系),更名为文学院。2005年,成立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文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同年2月6日,国家教育部同意增列新闻学为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006年8月,学院整体搬迁至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2009年,苏州大学在整合原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所属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的基础上,与香港凤凰卫视集团下属凤凰教育合作组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2017年响应中宣部、教育部“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要求,学院更名为传媒学院。2019年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签约共建传媒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凤凰传媒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1929年成立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所创办的电化教育专修科,以及1941年成立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下设的新闻学系,距今已有80年。两校后经院系调整,最终并入苏州大学。1995年苏州大学设立的新闻传播系,2005年发展调整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组建凤凰传媒学院,现位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1]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在凤凰传媒学院的前身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历史上,一大批著名的学术大师曾在此执教,其中有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章太炎、吴梅、周谷城、朱东润、许国璋等人,当代著名新闻学家方汉奇先生也曾在此就读。

截至2013年,学院共设有博士点1个:媒介文化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的自设二级点),涵盖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传媒与大众文化研究、新媒介研究三个研究方向;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新闻与传播、出版。本科专业与方向共5个:本科专业5个: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含会展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

学院除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多门实践课程外,还与凤凰卫视集团、各类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实践实习基地,创办了凤凰论坛,定期聘请学界知名学者和业界资深人士来校举办专场讲座,开阔学生眼界。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许多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主办的大学生设计、制作大赛,有数十名同学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

学科体系
培养类别专业研究方向
博士生媒介文化(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设方向)
硕士生新闻学新闻理论
传媒理论与实务
广播电视新闻研究
网络新闻研究
展开表格师资队伍

学院共有教职员工5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9名、副教授16名,高级职称教师占到专业教师的50%以上,在国内外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以上。教师中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3人,校级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拥有新闻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含主持人艺术)3个本科专业与方向,新闻学、传播学2个专业方向硕士点,1个“媒介文化”专业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的自设二级点)。新成立的凤凰传媒学院为学校公办二级学院,学院设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含主持人艺术)一共四个本科专业。新入学的学生按照大类招生,即学习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等适应一年或者两年后再按学生自己的喜好划入具体的专业当中。(以上资料于2013年转载自该院官网)

新闻传播系

教授陈龙徐国源陈霖
副教授程洁谷鹏陈一
讲师汪许莹华昊

广播电视系

教授倪祥保杨新敏张健
副教授任孝温杜志红王玉明
讲师薛征祝捷
助教谢静王清

广告学系

教授王伟明马中红王军元
副教授王静
讲师赵丁丁崔小春龚明辉
胡明宇杜丹
助教刘均星
人才培养

教学资源

人才培养基地

凤凰传媒学院传媒专业人才创新实验基地于2009年被苏州大学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培育点,由徐国源担任创新实验基地负责人,由徐国源、吴洪兴、倪健三人组成初始管理团队。

核心内容

实验基地依托苏州大学与香港凤凰卫视的优势资源,以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业型的传媒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培育、打造产学研结合紧密、产业功能鲜明、极具创新活力和国际视野的多媒体节目制作和人才孵化基地,培养创业型的传媒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创新点

利用香港凤凰卫视输入先进的传媒教育理念、丰富的课程资源及栏目资源,导入香港凤凰卫视及其合作伙伴已有的或拟开办的栏目资源,创立三个创新型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平台,即数字媒体创意产业板块、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传媒专业人才教学实验室,使全院师生参与创意、制作、市场推广的全过程,使该基地成为凤凰传媒学院的“产业观摩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凤凰传媒学院学生的创造力和职业竞争力。

目标思路

利用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资源,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研究创新相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体系;紧抓“应用型”特色,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孵化基地的栏目策划、选题、运作、拍摄、编辑、合成、包装等节目生产过程。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课外竞赛活动,如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及各种竞赛活动。

管理运行

1.由学院领导和实验基地领导小组共同研究,选择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以及传媒实践经验丰富、技能强的实验技术人员担任课程和实践训练的教学任务。

2.依托凤凰卫视集团、苏州工业园区动漫基地等十余家专业传媒、创意产业机构作为实习实训基地。

3.做好学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正确评价并指导教学方案的修订。

4.由产业孵化器管理团队实施生产经营管理。不断开拓市场,提升大学生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教学创造真实的从业环境。

精品课程

项目类别课程(群)名称负责人评定时间
校级精品课程新闻学概论陈霖1998年
校级优秀课程群新闻传播学陈龙2004年
校级精品课程广告设计王伟明2008年
校级精品课程新闻学概论陈霖2009年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机构

机构名称负责人
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马中红
苏州大学百森互联网公共服务研究中心芮国强
苏州大学·现代快报地产研究中心芮国强
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王军元
网络传播研究所杨新敏
展开表格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时间主持人项目级别
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动向研究2009年陈龙省部级
媒介文化的批判理论研究2009年曾一果省部级
纪录片专题片比较发展研究2009年倪祥保省部级
纪录片内涵扩大与创作手法、作品形态互动相关发展研究2010年倪祥保国家级
电视新闻传播创新研究2010年杜志红省部级
展开表格科研成就
成果类别成果统计统计年限
科研成果国家级荣誉2项,省级荣誉6项2004至2008年
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2004至2008年
教学成果奖校级2项2004至2008年
精品课程校级3项1998至2008年
教改项目国家级1项,校级2项2004至2008年
展开表格
成果名称所获奖项获奖时间完成人
公民意识:社会转型中的纪录片话语转向(论文)第二届江苏省广播影视研究奖优秀论文二等奖2009年杜志红
观察、解读与反思(论文)中央电视台、中国社科院颁发优胜奖2009年曾一果
抵抗与臣服——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数字短片(论文)江苏省广播电视局颁发三等奖2009年曾一果
大众传媒与新农村的文化重建(论文)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三等奖2009年曾一果
视像领地的游击者(论文)江苏省艺术指导委员会颁发论文类一等奖2009年陈霖、邢强
展开表格学术资源

精品教材

教材名称编者出版时间备注
新闻舆论监督研究陈龙2004年
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变--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陈霖2004年
中小城市户外广告控放体系研究王伟明2004年
中国编辑出版史黄镇伟2004年
深度报道:理念与操作徐国源2004年
展开表格

地理位置

地址: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参考资料

1.学院简介 ·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引用日期:2018-06-20)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