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味艺术(邓世华所著的图书)

由网友(吴攻不受鹿)分享简介:教院派绘野邓世华的那些做品是他研建时期以及研建后的新做,做为短暂的回首,那是1次总结,也是1次校阅阅兵,是为了铺示,也是为了促成。教院派绘野邓世华的做品具备本身的共性以及价值。二零一二年七月,睹心悟谈——邓世华、李圩、宽安、颜新、刘美华,5人铺正在北京揭幕。做者邓世华出书社中国林业出书社具体疑息教院派绘野邓世华的做品书名:原味艺...

学院派画家邓世华的这些作品是他研修期间和研修后的新作,作为短暂的回顾,这是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检阅,是为了展示,也是为了促进。学院派画家邓世华的作品具有自己的个性和价值。2012年7月,见心悟道——邓世华、李圩、严安、颜新、刘美华,五人展在北京开幕。

作者

邓世华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详细信息

卧虎藏龙 上下

学院派画家邓世华的作品

书名:本味艺术

作者:邓世华

出版者:中国林业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先银

艺术追求

追求艺术的更新与拓展:艺术家的真正使命不是改变人类的命运,而是改变艺术的困境,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使艺术从封闭、僵化、停滞的状态中获得更新与拓展。

艺术评述

本味艺术

翻开《本味艺术》这一套丛书,邓世华卷。这些作品是他研修期间和研修后的新作,作为短暂的回顾,这是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检阅,是为了展示,也是为了促进。学院派画家邓世华的作品具有自己的个性和价值。

"本味艺术"这个名称,是有着共同艺术志向和抱负的一个画家群体,至少是在近年里有意识、有目的地要在中国画这个领域里专攻一番,从研习传统、取材生活和探索语言等不同角度集中用力,让艺术回到本位上来,以期形成一种带有群体共性的面貌。

艺术史证明,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其价值只有在艺术自身的不断变革与拓展中才能真正显示出来。无论从彩陶到青铜,从古典美术到现代美术,还是从唐诗到宋词,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均无一外。一个艺术家,离开对艺术自身的研究与探索,就绝不会有大的建树。因此,艺术的“本味”问题是艺术的根本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形成了共识,走到一起,警醒自己,呼唤那些游离于艺术本味之外的艺术家回到艺术自身上来。艺术家的真正使命不是改变人类的命运,而是改变艺术的困境,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使艺术从封闭、僵化、停滞的状态中获得更新与拓展。

邓世华的画

刘先银 2011-07

邓世华先生的绘画是在自我陶醉中,将对客观事物的体察,将印入自己脑海的自然万物所激起创作的激情,注入真挚情感,形象地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

2011年的初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当代画坛四大家》,邓世华先生便是其中的引领者。

二十世纪的很多国画大师,包括李可染、李苦禅、黄宾虹、张大千、何海霞等等,他们几乎都遵循了一条共同的艺术创作规律,即“师古人、师造化、师己心”,何海霞先生曾说过:“在我一生中,先是画古人,后是画老师,再后是画生活、画政治,最后才是画自己”。通过“师古人”,可以继承和吸收前人优秀的传统,奠定自己渊实的笔墨基础;通过“师造化”,可以感受天地生机、宇宙妙化、荡涤心胸,通过“师己心”,可以抒写性灵、发挥个性,创造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这些似乎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识性规律或者说是一些基本问题,但是当前能真正做到这些或者说能用科学的方法去实践这些的画家并不是很多。画家邓世华先生宠辱不惊、和气天真,视画家职业为人类灵魂的铸造者,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维护民族绘画、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事业。在当代画家中,邓世华是一位艺术取向十分明确的画家,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和艺术信念,守望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和精神目标,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情致和对生活的憧憬与浪漫气息。邓世华先生带有独创性的《巍巍太行》就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他的心底深处流淌出来的并以精炼的表现手法“别出心裁”创造的新的境界。“别出心裁”是画家创作技巧高下的分水岭,那就是独创。

丰厚的传统修养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的艺术创新是师法自然、直面生活、切中时代脉搏的创作。读画家邓世华先生最近创作的山水画作,我不仅感到惊、喜,更感到力量,进而升华想象、玩味其中。他从整体上把握了院体画、民间画和文人画的技巧,他的山水画创作既深具笔墨之功,又饱具现代之感;既真实亲切,又高度概括;既含有西画的因素,又与传统血脉相承,是连接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境界高远,表现出了高度的民族气派、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对当今中国山水画,特别是巨幅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将起着深远的影响。

多年来,邓世华始终坚持在现实生活中孕育艺术灵感,撷取素材,把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植入现实生活的丰厚沃土之中;所以,他的作品大都以真山真水为直接参照,所绘蜀山、太行景致无不来自画家对自然的真实感受。正因为如此,他的绘画得以在“形神兼备”中获得“气韵生动”的效果。

显然,邓世华在艺术上承继了国画大师李可染开创的绘画风格,吸取、借鉴了当代各家的写意手法和经验,并直接受到了贾有福先生的言传身教,使他的艺术得以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上日渐成长,日渐茁壮。

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成功经验,都可以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把知、行合而为一,把自己的智慧、思考与实践、行为融于作品之中。邓世华便是这样一位画家,他不求时尚、不趋闻达,在自我与现实、自我与他人、自我与时代中定位自己的艺术,他不做书斋中“闭门造车”的画家,而是自觉置身于生活之中,以自己的敏感,发现生活中的诗性,他以大量的写生记录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因为艺术的现实风格是离不开生活现实的;这正是李可染大师留给后人的经验,也是他数十年艺术经验的总结,这些饱含着心血、汗水的经验启迪着邓世华,他沿着前辈道路渐行渐远地走下去,便有了日益宽广的胸怀和视野,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把握方式,他的艺术因而也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丰满。

同李可染大师与其他前辈一样,邓世华在写生画方面,强调并关注的是——“写”与“意”的并重,即在写实的基础上强调其表现性,而不是还原真实本身;在写生的基础上重视“意到笔不到”的含蓄、简约的表达;以自己的理解、认知、智慧和感受进行艺术的增删、取舍,甚至夸张、变形的处理,即在真、假之间、在逻辑与非逻辑之间确定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让作品在符合艺术规律而不是客观规律中演进,使作品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画的“写意”,是具有本质意义的概念,因为,只有“写意”才能直抒性情,才能在“游于艺”中,体现人品、画品,进而抵达“物我两忘”的精神彼岸。

邓世华的山水画,正是很好地理解了“写意”的美学内涵,不拘泥于外在世界的物理形态,而直入灵性的感觉,并以“写”的方式表达“意象”空间图景。这正是于邓世华作品的特点——天真、率意,了然于心,以情舍理,任意挥洒。

人之不同,在于性相近而习相远,在于和而不同。邓世华的山水画充满着一种令人感奋的激情,同是山水艺术,他显然更接近性情一派,喜欢直抒胸臆,因而,其笔墨如龙蛇游走,画面呈现一股鲜活气息。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颇具难度的艺术选择,对于画家而言,这是一种自我挑战,唯其如此,才能在艺术精神上接近艺术本质与艺术规律,才能使自己的艺术更纯粹。

邓世华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写生的心态和激情,在创作中时时回味写生时的体悟和感觉,在用笔、落墨、着色时极注意“画到生时是熟时”的法理,使一切都焕发出清新、质朴、明快的特点,主观为“第一印象”时的陌生感和冲动,因而用笔用墨磊落大方,挥洒自如,朴拙与飘逸并重,简约与繁密同一,显性与隐性互动,粗犷与精微结合,在干湿浓淡中给以发挥和表达,在以情舍理中运筹,这是邓世华在时间历练中的收获和艺术心得。

艺术年表

1951年9月出生于四川泸州;

198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

2006年-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贾又福山水画研究生课程班;

2008年和畅国际第三届司法保真拍卖会邓世华参拍山水画作品4幅;

2008年,《邓世华画集洪自安收藏山水画》出版;

200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2009年9月,书画作品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

2009年,《邓世华画集山水卷》出版;

2009年,《本味艺术-邓世华卷》出版;

2009年-201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铁生山水画工作室;

2011年6月,书画作品参加“光荣的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书画展;

2011年6月,《当代画坛四大家》邓世华,余文杰,王焕波,石丽。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1年7月,刘先银发表评论文章《画到生时是熟时:读邓世华的画》。

2012年7月,

见心悟道

——邓世华、李圩、严安、颜新荣、刘美华,五人展在北京开幕。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