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西流村(刘家西流村)

由网友(少年的泪不及海水蓝)分享简介:亮晨永乐年间,吕、刘两姓人野去此假寓修村。时村周遭又名10泉头,果吕姓人多,故称吕野泉,逐渐演化成为吕野西流。厥后刘野成长起去,遂取吕野为村名争执没有下,因而,吕、刘两野各请人正在村中唱戏,成果刘野唱了3天3夜,胜吕野。今后,村子便1直被称为刘野西流。政区人嘴该村位于即墨市乡区北部,东临黄野西流村,西靠通济服务处枣杭村,南邻...

明朝永乐年间,吕、刘两姓人家来此定居建村。时村方圆又名十泉头,因吕姓人多,故称吕家泉,逐渐演变成为吕家西流。后来刘家发展起来,遂与吕家为村名争执不下,于是,吕、刘两家各请人在村中唱戏,结果刘家唱了三天三夜,胜吕家。此后,村庄就一直被称为刘家西流。

政区人口

蓝城镇长日 与城市共温暖,与乡村共美好

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区北部,东临黄家西流村,西靠通济办事处枣杭村,南邻江家西流村,北接北安办事处营上村,现隶属即墨经济开发区。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00公顷,现全部为居民生活用地。

2003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256户,总人口879人。现全村有吕、刘、潘、邹、薛等32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前后,刘家西流村有耕地386亩,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地瓜等,粮食亩产60公斤,农业总收入1.7万元。1951年,村成立了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实行了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1503亩。1954年1月,成立该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开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1955年初,村成立两处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初成立建明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薛明德,全村农户全部入社。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粮食亩产增加到100多公斤。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随后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大炼钢铁”运动,使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影响。70年代初,开始“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挖沟造田。村庄的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并开始拥有抽水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有了质的飞跃。进入20世纪90年代,村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瞻性地组织村民发展林木、花卉生产。到2002年,全村已有机井3眼,土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2亩,农业机械总动力450多马力,粮食亩产达到260公斤,农业总收入6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602万元。

20世纪60年代初,村中陆续兴起篮子编织、刺绣等手工业,至70年代初,该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篮子村”。但由于生产能力低下,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随着时代的发展,至70年代末篮子编织市场萎缩。80年代中期,开始有村民建立木器加工厂。1995年,一砖瓦厂承包了村150亩土地,每年向村交纳承包费38500元,2002年合同到期。现在,全村除有1家卫生纸加工厂,还有6家木器加工厂,除来料加工,设有销售网点,从业人员50多人,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

建国初期,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极少,发展极为缓慢。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一部分村民开始把眼光投向各种服务性行业。到2002年,全村有91户村民从事包粽子,清早4点就进城销售,一天纯收入四、五十元。逢节日,一天的纯收入可高达一千多元。并销往城阳、流亭、青岛等地。全村年需糯米30多吨,成了有名的“粽子村”,每户年经济收入在3万元左右。有70多户村民瞅准了附近的市场,经营针织服装、餐饮、小百货等,户均年经济收入6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1949年建国前,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左右,大多数村民经常外出扛活、打短工,人们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收入的增加,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5年,全村人均口粮270公斤。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到2003年,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782元,户均存款1.5万元,村民生活开始向小康迈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建国时,村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1978年以后,村民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大有增加。2000年,村民住房又发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2002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93辆,彩电286台,电话232部,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刘家西流村群众文化落后,绝大部分村民没有上过学,文盲数占全村总人口数的90%以上。1963年村建起了刘家西流小学,共有教室19间。1984年秋,刘家、黄家西流联合出资,建立了黄家西流小学,占地9亩,教室21间。到1992年,全村已全部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刘家、黄家、江家西流和前后铺下、辛戈庄又联合投资380万元,建成经济开发区第二小学,占地4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可容纳700名学生就读,高标准、高质量地配备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语音室等专用教室,教学设备达到山东省一类标准,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到2002年,全村历年来共有43人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

建国前,全村没有一处诊所,村民有病没钱治、有病无处治的现象非常普遍。1965年,建立村办卫生室,有“赤脚医生”1人,村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得到改善。现在,村卫生室的医疗设施和医疗保健水平以及村民的卫生保健意识都有了显著地提高。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