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曲(南朝齐谢朓诗作)

由网友(暴力小野兽)分享简介:《爬山曲》是南晨全诗人谢脁创做的1尾5言新诗。那尾诗前4句写景,描画出气候晴朗,山色青秀,秋火涟漪,少堤献碧,黄莺果风搞羽,芳树相续行云的春光。中心两句写景转叙游,说脱上斑斓的衣服,沿着山路向低处攀缘。最初4句抒怀,化用典故抒发了没有悦于官,艳羡回隐之意已溢于言表。那尾诗巧用典故,言语高雅,意境低遥。中文名爬山曲做者谢朓...

《登山曲》是南朝齐诗人谢脁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描绘出天气晴朗,山色青秀,春水涟漪,长堤献碧,黄莺因风弄羽,芳树招惹行云的春景。中间两句写景转叙游,说穿上美丽的衣服,沿着山路向高处攀登。最后四句抒情,化用典故表达了不悦于官,羡慕归隐之意已溢于言表。这首诗巧用典故,语言雅致,意境高远。

中文名

登山曲

作者

谢朓

出处

谢宣城集

作品体裁

五言古诗

创作年代

南朝齐

作品原文

幽然对真竹 沈浩书法作品展在窗博城二楼华建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登山曲

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

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

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

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登山曲:属乐府《杂曲歌辞》类。

⑵开:现出。

⑶秀崿(è):长满花草的美丽的山崖。

⑷澜(lán)光:水光。澜,水波,此指湖水。

⑸媚:取悦。

⑹碧堤:树绿草茂的堤岸。

⑺风荡:春风骀荡。

⑻莺乱:群莺飞舞。

⑼低:低就。指行云贴近芳树。

⑽春服:春天穿的衣服。语出《论语》:“春服既成。”

⑾凌:登。

⑿丹梯:开满鲜花的山路。

⒀峤(qiáo):陡峭的山峰。

⒁小鲁:鲁国显得渺小。语出《孟子·尽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⒂峦:山峦。

⒃怅齐:语出《晏子春秋·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怅,因……而惆怅。

⒄王孙:泛指贵族子弟。

⒅尚:爱好。

⒆游衍(yǎn):恣意漫游。

⒇蕙(huì)草:兰的一种。

白话译文

天色明亮现出长满花草的美丽的山崖,波光粼粼取悦树绿草茂的堤岸。

春风骀荡群莺飞舞,行云贴近芳树。

暮春穿着春日穿的美丽的衣服,游览登上开满鲜花的山路。

上到山尖上看,鲁国就显得很小,登上山峦因自己是齐国人而惆怅。

山景风光如此美好,士子正好来此隐居恣意游赏。

创作背景

谢脁从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中转王俭卫军东閤祭酒,到永明八年(490年)迁随王镇西功曹以前,这段时间一直逗留京师,雍容藩邸。他同一群文朋诗友,经常诗酒往还,吟花诵月,生活相当安逸,仕途也比较顺利。这年八月,随王萧子隆为荆州刺史,谢脁迁镇西功曹并转文学。赴荆州途中,他奉随王教写下了《鼓吹曲》十首。这首《登山曲》便是其中的第九首。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但有山色而无水光,景色虽佳,总感欠缺。故下句紧接着写水。以“澜光”喻水,以“碧”形容水边的堤岸,中间着一“媚”字,把“澜光”、“碧堤”的生机活活画出,让读者仿佛看到一泓清水,波光粼粼,水边长堤含青滴翠,景色十分生动、鲜明而优美。游人乐此将陶然忘归了。这二句写静景,下面二句写动景更奇。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后句按文意应是“云行低芳树”。“荡”、“低”二字,赋予无生命的“风”“云”以生命和感情。使你觉得,这风很顽皮,他似乎在故意提弄飞莺,使莺不能自主飞翔,而被风“荡”得“飘”“乱”起来。而天上的行云,也被春树的芬芳所吸引,在低就贴近着春树而飘过。

前四句写景,字少意多,景象广阔。天气晴朗,山色青秀,春水涟漪,长堤献碧,黄莺因风弄羽,芳树招惹行云。春景如画,人在画中。

接着两句“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由写景转叙游,“暮春”一语总括前四句写景,并提示下文。阴历三月为暮春,这时,春寒将尽,夏暑未临,山野叶茂草长,万物生机勃勃,正是游人脱去寒衣,换上轻装,登临游赏的大好时节。诗人穿上美丽的衣服,沿着山路向高处攀登。

“升峤”四句由叙游转抒情。诗人“凌丹梯”登上高山,纵目远眺,确是气势辽阔,景象万千。眼底所见,自非山下景物可比,遂因景起兴,发思古之幽情:近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登上东山,眼底的鲁国变得很渺小了,再登上泰山时,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得渺小了。在孔子之前,齐国景公游牛山,看到山北面自已的齐国时,流着眼泪说:人生短暂,光阴就这样流逝了。其实,诗人并非只是思古,而是借古抒情:孔子是旷古唯一的贤圣,他登上高山,能把天下国家看得微不足道;景公是大国的君主,他登上高山也会产生人生短暂之感,言外之音是:我辈为什么还要竞奔于功名利禄之途,而不珍惜这短暂的人生和大好时光呢?

末二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语意作结。《招隐士》极言深山老林环境险恶,招募隐士出山做官。谢脁在此反用其意,是说:山景风光如此美好,士子正好来此隐居恣意游赏。末两句,不悦于官,羡慕归隐之意已溢于言表。

诗旨主在记游。写景,景色旖旎;记游,如历其境;思古,幽情渺邈;抒志,情趣超然。语言雅致,意境高远。

名家点评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句多清丽,韵亦悠扬。”

作者简介

谢朓(464~499年),南朝齐文学家。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称“大小谢”。谢朓先在京城任职,经常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后在荆州任随王萧子隆幕僚,深受赏爱。永明十一年(493年),谢朓因遭受谗言被召回京师后,逐渐陷入困境。虽然,他的官职不断提高,从宣城太守做到尚书吏部郎,但由于他的家族和个人的声誉,从萧鸾(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萧遥光谋废东昏侯自立,都曾拉拢他以为羽翼,使他深感危险。最终他还是因为有意泄漏了萧遥光的阴谋,被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有《谢宣城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