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印(工艺美术大师)

由网友(西红柿小生)分享简介:徐子印,男,一九四零年一月出熟,江西省工艺丹青妙手。一九六一年结业于景德镇陶瓷教院美术系,为《中国陶瓷》纯志美术编审,现为轻工业部低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教会低级会员。中文名徐子印出诞辰期一九四零-零一国籍中国出熟地江西省余湿县结业院校景德镇陶瓷教院美术系事业艺术代表做品几度落日红得到声誉徐子印善少陶瓷釉上山川、...

徐子印,男,1940年1月出生,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196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为《中国陶瓷》杂志美术编审,现为轻工业部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

中文名

徐子印

出生日期

1940-01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西省余干县

毕业院校

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职业

艺术

代表作品

几度夕阳红

获得荣誉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徐子印 灵动之间见精彩

徐子印擅长陶瓷釉上山水、走兽,在陶瓷美术创造性的研究中探索出釉上装饰稳定产生自然肌理和墨韵的新技法,并从中领悟到创作的新语汇、新形式,把抽象的肌理图形营造出有生命的山和水,充分展示了材料本身性能的审美特征,表现了现代艺术审美观和“中西融合”的视觉观念,创造了独特的山水画新风格。徐子印作品有重工线描的特征、自然写实的感觉,表现了大自然的神韵;画作富有时代气息、民族风味,给人以和谐、高雅、新颖、壮丽的艺术感受。

徐子印“几度夕阳红”、“瀑声惊飞鸟”和“原野”等釉上彩瓷板分别获全国陶艺设计评比二等奖,省级98瓷与杯新品大奖赛一等奖和市级奖多项。作品入编众多大型画册。徐子印传略载入《世界美术家传》《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工艺美术研究》曾发表徐子印论文,“创新是陶艺的生命”获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人物介绍

徐子印在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任职40余年,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探索出釉上装饰稳定产生自然肌理和墨韵的新技法,并从中领悟到创作的新语言、新形式,把抽象的肌理图形营造出有生命的山水画。充分展示了陶瓷材料本身性能的审美特征,表现了现代艺术审美观和中西绘画融洽的视觉观念,创造了独特的山水画新风格,为人们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画作中既有重工线描的特征,又有自然写实的感觉,表现出大自然的神韵,作品气势磅礴,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风味,给人以和谐、新颖、高雅与大气的艺术感受。

人物作品

徐先生的作品早年就得到社会的公认,《几度夕阳红》《瀑声惊飞鸟》《雷雨》《原野》等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大奖赛中多次获一、二、三等奖;论文《创新是陶艺的生命》获江西省优秀论文二等奖。其作品多次在香港举行了个展,并参加了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和中国美术馆等国家和地区的陶瓷艺术交流展,深受艺术家和

收藏

家的厚爱。其精品之作已被国家和省、市等部门馆藏。不少作品在国内外书刊上发表、在电视台作为创新典范介绍,2002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徐子印陶瓷艺术》山水画专集。传略载入《世界美术家传》《中国

当代

美术家辞典》等众多大型画册。

人物评价

创新是时代审美的需要

——读子印的瓷艺

作品

随感

陈淞贤

(中国

美术

学院教授)

自宋之后,中国彩瓷

艺术

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文人画的影响和参与下,名人辈出,流派纷呈,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风格,为人类

文化

的宝库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景德镇也因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遐迩闻名的瓷都。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

陶瓷

界与其他工艺门类一样,“轻艺重技”的现象愈演愈烈,导致彩瓷型饰剥离,文质分道,风格陈程相同,千篇一律,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当然与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是格格不入,不相适应的。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新时代审美的需要。不同时代的不同画风,反映的是艺术家思想观念的更新,体现了艺术家某种艺术思想的追求。但是,更新观念、创新作品又谈何容易,可喜的是就有那么一些艺术“弄潮儿”,他们宁可远离“权贵”,摒弃“财富”,抱着对艺术的一片赤诚之心,面向

生活

,心想时代,在瓷绘领域中苦苦寻觅和挖掘新的

视觉

语言。这种艺术反叛和求索精神,在景德镇这座传统氛围十分浓厚的城市中弥显珍贵。徐子印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不满足以往成绩,刻意求新创变的陶瓷艺术家。我接触过不少景德镇同时代的瓷艺家,像他这样不满足现状的人并不多见。他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青春,以现代人蓬勃的开放意识,不断从现代艺术中体验吸收新的创作观念,寻找表现他自己独特的新语言方式与形态,创造了与传统瓷艺拉开了距离的新颖奇异的山水画。

子印的泼彩山水作品,猛见之淋漓潇洒、自然率真,给人以清新灵动的审美享受。细思量,其中既有民间青花豪放的影子,又有学院文人的理性风采,大片处笔墨挥洒,肌理墨韵,变幻无穷;细碎处,精心收拾,一放一收,虚实相宜,耐人寻味。经营画面,注重点缀、贯通气派、强化意境、重视节奏、体现张力等表现,充分展示了他多年磨练的艺术功底和艺术追求。从他众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图式与装饰相结合、诡谲与多变相统一、激情与轻松相和谐、情趣与意境相融合,这就是徐子印试图摆脱彩瓷程式约束,探索新的陶瓷装饰语言的积极成果。

我们知道,在艺术表现中,一切表现媒界的限制往往会成为某种艺术形式的特点,而正是当变这种限制为自由时,也正是艺术家“畅神得意”的最佳契机,也就是人们常讲的“人与自然和谐,人性与物性的高度统一。”子印的釉上泼彩正是充分认识到瓷质光滑表面不易吸纳而极易流动的特性,把陶瓷釉上彩的色料所产生的自然肌理营造出了有生命的山水画,这是他使泼彩因势利导,变限制为自由的极致表现。从媒界限制到创作自由,有赖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文化素质与天赋悟性,才能利用特定局限性创作出别开生面的作品。而正是这种特定的表现技法所造成画面扑朔迷离的装饰情趣刚好击中了现代艺术的审美中心,从而使他的作品蒙上一层现代色彩。

除此之外,子印的彩瓷作品还给我们引出了对“在陶瓷装饰艺术中,怎样对待

绘画

性与工艺性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很显然,徐子印的作品是在有意减弱了绘画的笔墨和章法,而有意识地充分地展示了釉上彩绘材质自身的工艺特性以及画面结构的音乐性。我认为他的艺术追求是有意义的,书论中说:“深识书者,唯观神彩,不见字形。”道家也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瓷绘艺术也同样如此,除了摆正装饰与造型的关系之外,它的审美价值,不应着眼于主题,也不在乎于画面结构和笔墨,而在于画面感性心理层面的把握,在于人与自然的真切融合。其实,关于这一点,在我国早期的彩绘艺术中,倒是表现得非常到位的,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学习和思考。

徐子印的山水画是与彩绘材质自身的特性相结合的产物,在工艺特性的约束下,摆脱了自然的描摹,强调自我主观意念,构图简练大气、造型意象传神、色彩单纯雅致。他在师法造化,却不被造化所左右,注重山水的神韵,追求艺术重在精神的表现,因此他的山水画是他自己创造的自然,赋予大自然新的灵性与生命,向人们倾吐了他对生活极为热烈的激情,是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我欣赏子印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新意;

我赞赏子印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求索创新的精神;

我爱读子印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

徐子印先生正值创作盛期,他一定会在他自己认定的艺术道路上耕耘下去,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创作更多的新作,为

当代

人们审美的需要服务。

徐子印作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