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杂岩(涑水杂岩)

由网友(讨心酸)分享简介:涑火纯岩(Sushui Complex)的时代属新旷古代或者新旷古代至古元现代。漫衍于山西中条山地域,为中深块状蜕变岩系。注释地层名称: 涑火纯岩地层名称(英文) Sushui Complex Ar三 或者阶代码: Ar三 - Pt一地域代码: 八定名:黑瑾一九五九年创名,山西地量局区调队(一九七二)揭晓。沿革:一九五二年...

涑水杂岩(Sushui Complex)的时代属新太古代或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分布于山西中条山地区,为中深块状变质岩系。

正文

高邮凹陷断层控油气作用的多样性 2012年

地层名称

: 涑水杂岩

地层名称(英文)

Sushui Complex Ar3 或

阶代码:

Ar3 - Pt1

地区代码:

8

命名:

白瑾1959年创名,山西地质局区调队(1972)发表。

沿革:

1952年以前,中外地质学家一般认为中条山地区的古老变质岩系相当于“泰山系”。1953年,王植等称其为“五台系”。1958年,张伯声称其为“底部杂岩系”。1959年,孙大中等称其为“中条系”。1959年,白瑾将该变质岩系中古老的片麻岩与其上覆的片岩分开,后者称为“中条群”,前者称为“五台群”,又名“涑水杂岩系”。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将区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3分,分别置于元古宇(中条群)、太古宇上部和下部。其中太古宇下部地层被命名为“涑水杂岩”。1961年,张尔道将中条群称作“横岭关群”①。1972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在1∶20万运城、三门峡幅地质图中将“涑水杂岩”定为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改名为“涑水群”,并自下而上划分为北庄组、马家庙组、小岭组、卫家池组、蔡岭组和洞沟组,归属太古界下部。1978年《中条山铜矿地质》编写组及1993年孙大中等沿用了“涑水杂岩”这一名称,但其涵义和以往有所不同,认为“涑水杂岩”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太古宙基底,而是既包括了2350Ma上下的变质火山岩,又含有更年轻一些的花岗质侵入岩,也不排除涑水杂岩中有太古宙的岩石。其主体是花岗质侵入岩,表壳岩较少,且岩性、岩相变化大,不宜建群。据此,本典改称涑水杂岩。

特征:

涑水杂岩原指分布在中条山脉西北坡闻喜县—夏县一带的涑水河流中级变质岩系。后来,把中条山以西的稷山、曲沃和稷王山4个在第四纪地堑中孤立出露的中—深变质程度的地质体也包括在该杂岩中。涑水杂岩与其上岩层的关系,尚有争议。该杂岩既包括了早期的表壳岩,也包括了其后多期侵入的大量花岗质岩石。中条山北段的表壳岩多为典型的变质火山岩地层,称为冷口火山岩,而南段则是以副变质岩为主。变质程度自西向东由麻粒岩相变为低角闪岩相,且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最西部稷王山出露的杂岩为角闪二辉斜长麻粒岩和二辉角闪斜长麻粒岩、片麻岩为主的麻粒岩相岩石,曲沃和稷王山零星出露的为低压高角闪岩相岩石,闻喜—夏县一带分布的则是中压低角闪岩相岩石。杂岩体遭受多期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剪切带中发育眼球状片麻岩。中条山北段出露的涑水杂岩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其特征如下:冷口变质火山岩:主要出露于中条山北段绛县冷口村附近。是一套浅变质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以变质基性火山岩为主,包括黑云片岩、角闪黑云片岩、绿泥黑云片岩、方柱黑云片岩和斜长角闪岩,夹有一层变质英安岩、英安斑岩、羽斑状角闪岩和变质火山角砾岩,并有辉绿岩脉、斜长角闪岩脉和方柱黑云片岩岩脉贯入。一般说,凝灰质岩石具片状构造和羽斑构造,而熔岩则具致密块状构造。由于强烈的剪切拉伸,熔岩常呈分离的透镜体存在于凝灰岩中。片理与沉积层理基本一致。有铜矿化。变质火山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440±43Ma,Sm-Nd等时线年龄为2497±51Ma(孙大中,1991,1992;赵风清等,1992),单颗粒锆石蒸发法年龄为2521±3Ma(Kr?ner等,1989),这些年龄值均接近2500Ma左右。而使用单颗粒锆石U-Pb法和离子探针质谱法测定变质英安质凝灰岩中的锆石,分别获得2360±62Ma和2333±5Ma的年龄。孙大中等(1993) 认为这两个结果重合性较好,该锆石年龄应代表火山岩的原岩结晶年龄。因此,其时代归属古元古代。另外,所获得的接近2500Ma的捕获锆石年龄,说明深部应有太古宙岩石。而白瑾等则认为2500Ma应代表变质火山岩的时代,应属新太古代。冷口火山岩形成之后,本区有大量的三期花岗质岩石侵入,构成了涑水杂岩的主体。最早一期为冷口英云闪长片麻岩,它侵入于冷口变质火山岩中,含许多变质火山岩包体。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321±2Ma。第二期为横岭关钙碱性花岗岩,其锆石一致线年龄为2231±86Ma。第三期为烟庄偏碱性花岗岩。南区的杂岩中表壳岩以副变质岩为主,间有少量正变质岩,主要由各种片麻岩、浅粒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和少量磁铁石英贫矿和大理岩组成。花岗质岩石不但侵入到上述副变质岩中,并已侵入到上覆中条群下亚群中。另外,1989年李子颖在永济县一带的花岗岩中,还获得了1888+52-46Ma的锆石一致线年龄。表明杂岩中可能存在一期更年轻、时代相当于中条期或期后的花岗岩。

备考:

目前各家对本杂岩中存在元古宙花岗岩意见较一致。对杂岩的主体的时代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绛县群底部平头岭石英岩与涑水杂岩呈不整合接触,其下的冷口变质火山岩中部分大于2500Ma锆石的U-Pb年龄为其生成年龄,故将涑水杂岩定为新太古代;另一种意见认为平头岭石英岩与涑水杂岩之间不存在不整合关系,冷口变质火山岩中大于2500Ma的锆石U-Pb年龄属于继承性年龄,故涑水杂岩的主体为古元古代,但也不排除有少量太古宙地质体的残体存在。西区和南区目前尚无年龄数据。地层研究尚待深入。吕恩茂,1982,山西的前五台系,山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报告。

编撰者:

孙大中、金文山

作者1:

白瑾

年份1:

1959

系名:

太古宇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