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安荣(晋南蒲剧男角正旦演员)

由网友(转身、掩饰你给的伤痛)分享简介:冯安枯(一九一二~一九五一),乳名安娃,艺名筱素春,山西省新绛县人。晋南蒲剧界较有声视的男角邪旦演员。中文名冯安枯平易近族汉族性别女国籍中国粹唱蒲剧露头角蒲剧根蒂根基松软据行乐贤、李恩惠膏泽所著《蒲剧简史》记录,冯安枯出熟正在山西省新绛县宋村人。他的父亲是皮电影艺人,冯安枯从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冷爱艺术,添之素性伶俐,很快便教会了皮电影的各...

冯安荣(1912~1951),乳名安娃,艺名筱艳秋,山西省新绛县人。晋南蒲剧界较有声望的男角正旦演员。

中文名

冯安荣

民族

汉族

性别

国籍

中国

学唱蒲剧露头角

蒲剧基础坚实门道文化 蒲剧 南路文雅,西路火爆

据行乐贤、李恩泽所著《蒲剧简史》记载,冯安荣出生在山西省新绛县宋村人。他的父亲是皮影戏艺人,冯安荣从小耳濡目染,热爱艺术,加之生性聪明,很快就学会了皮影戏的各种唱腔、皮影技术操作和打击乐中的鼓板,为以后的学习蒲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家境较好,曾经入学读书,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记载不一,《蒲剧简史》中说是上过高小,朱秀英说是中学毕业。)

冯安荣有皮影戏班正规学习了一年,改投太平县(今属襄汾)“牛席娃娃班”学唱蒲剧。因为有皮影戏基础,又精通锣鼓经,冯安荣在蒲剧班进步很快,并且形成了板眼扎实的特点。不久,便以小旦青衣两门抱,在戏班中崭露头角,在晋南的戏迷观众中,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艺名“筱艳秋”

蒲剧的唱工,讲究大小嗓结合,小嗓一般称为“复音”。冯安荣的“复音”比较差,不太适应当时蒲剧高度跳跃的陡峭唱法。而流行于晋中地区的中路梆子(晋剧)相对好唱一些,冯安荣遂另谋生路,北上晋中,搭中路梆子戏班唱青衣。这一时期,他起了艺名“筱艳秋”,在晋中地区和太原市等地走红,名噪一时。在演唱中路梆子时,冯安荣不忘蒲剧,一直在钻研揣摹适合自己的新唱法,实验成功后,立即返回晋南,搭赵城县“黑厮班”,重新以蒲剧青衣的面目出现。

唱腔表演特点

抗日战争开始后,冯安荣和大部分蒲剧艺人一起,西渡黄河,奔赴西安谋生。在西安,蒲剧艺人和秦腔、豫剧、京剧等剧种艺人广泛交流,互相学习,并激烈竞争,艺术得到普遍的提高。冯安荣也不例外,这一时期是他的艺术成熟期,他的唱腔特点是高唱浅吟、吐字清晰、声情并茂、入耳动心。最让同行和观众赞叹的,是他的唱腔有“交口”,这主要是指节奏感强烈、突出、变化丰富。在西安成名后,冯安荣又远赴兰州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均大受欢迎,极负盛名。除唱工外,他的表演也极有特点,与其声腔相统一,表演动作节奏分明,刻画人物抒发感情时有深刻细腻等特点。

代表剧目

他的代表剧目有《贺后骂殿》《三击掌》《祭江》《白玉楼》《三上轿》《明公断》《玉娥训子》《金水桥》等。

1949年,正在兰州演出的冯安荣被故乡新绛县人民蒲剧团高薪聘回,担任主演,并参与导演,演出了新编剧目《巧团圆》《正气图》等,在家乡深受欢迎。

病逝

1951年,年仅39岁的冯安荣正值施展才艺之时,不幸患病逝世,他的唱腔也没有留下唱片资料。

其妻冯银娥,是蒲剧早期的女演员,也享有盛名,1952年从西北回省,加入永济虹光蒲剧团,1986年去世。

人物评价

“冯派”创始人,在蒲剧界,人们口头称之为“安娃师傅的唱法”。 他是瘦高个,身材很好,长脸,眉清目秀,扮相很漂亮。20世纪中叶活跃在山西、陕西以及西北各地蒲剧舞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